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中国旧日之社会构造,与西洋中古及近代社会皆不同。假如我们说西洋近代社会为个人本位的社会、阶级对立的社会,那么中国旧社会可说为伦理本位、职业分立。 伦理关系始于家庭。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关系特重,人人皆知。按理说:是人类都有夫妇、父子,即都有家庭。何为而中国人的家庭特重?家庭诚非中国人所独有,而以缺乏集团生活,团体与个人的关系轻松若无物,家庭关系就特别显露出来。 伦理关系,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何为伦理?伦即伦偶之意,就是说:人与人都在相关系中。人一生下来就有与他相关系的人(父母兄弟等),人生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不能离社会)。既在相关系中而生活,彼此就发生情谊。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因情而有义。父义当慈,子义当孝,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乃至一切相关之人,随其亲疏、厚薄,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也即表示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集团生活中每课其分子以义务,那是硬性的、机械的;而这是软性的、自由的。在集团生活中发达了纪律,讲法而不讲情;在这种生活中发达了情理,而纪律不足,恰好相反。 西洋始既以团体生活过重,隐没伦理情谊;继又以反团体而抬高个人,形成个人本位的社会。于是他们的人生,无论在法制上、礼俗上处处形见其自己本位主义,一切从权利观念出发。伦理关系发达的中国社会反是。人类在情感中皆以对方为主,在欲望中则自己为主,故伦理关系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者。这种社会,可称伦理本位的社会。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隐然有似一种共产。但此共产,其相与为共的视其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愈亲厚愈要共,以次递减。同时,也要看这财产的大小,财产愈大,将愈为多数人所共。盖不但亲厚者共之,即对较远的伦理关系,也不能不负担一些义务也。此其分际关系自有伸缩,全在情理二字上取决,但不决定于法律。因根本上没有一超伦理的大团体力量(国家权力)为法律所自出。说到政治,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也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如何让人人彼此伦理的关系各作到好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是其政治上理想要求,更无其他。这与西洋近代国家以法律保障个人利益为其责任者,迥然不同。 (摘编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以“己”为中心 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有远近厚薄之分。 B. “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往来的人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 C. 中国人因缺乏集团生活,团体与个人的关系松弛,使得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的关系格外重要。 D. 与个人本位社会不同,伦理本位社会在法制、礼俗上都以对方为重,一切皆从对方利益出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沦、论、轮、纶、抡”等以“仑”为构字要素的字,都具有条理、类别、秩序的含义。 B. 在团体格局中,公私也是相对而言的,站在合适的角度,公的也是私的。 C. 即使在伦理本位的社会中,也不可找兄弟甚至找与自己没有关系的陌生人借钱买房。 D. 为维持社会秩序,西方依恃于情理,讲究权利;中国倚重于法律,注重情理。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一段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人际关系的团体格局。 B. 材料一引用《礼记》,用于论证“伦”的局限性,增加文章的文采和说服力。 C. 材料二既从家庭内外分析了问题,又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解释了成因。 D. 材料二通过中西社会的对比,提出中国旧社会属于伦理本位社会的认识。 4.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伦理关系的差异性,但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率先提出并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谈谈两则材料的观点对当下中国处理国际事务、解决国际争端有什么启示。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登泰山记 杨小凡 我10岁的时候就开始仰望泰山,这仰望之心,起自泰山之神。那年秋天,我偶尔发现村里几户人家的堂屋西北角,都有一块石头或者青砖,上面刻着“泰山石敢当”。当时,我不知道这刻字的意思,但我推测一定有座山叫泰山。后来,我读了初中,上了地理课,才知道泰山距离我的家乡亳州有几百里之遥。那时,我就在想,何时能去泰山看看,弄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家都要放一块“泰山石敢当”。 没想到,加上去年底的“泰山之行”,我已四次拜谒泰山。 由于年龄和心境的不同,四上泰山的感觉也完全不同。回想起来,可以用“观、感、品、悟”四字概而括之。 21岁时首登泰山。中午参观过岱庙后,一路经红门而上,过关帝庙、一天门、孔子登临处、红门宫、万仙楼、斗母宫、经石峪、中天门、十八盘、南天门,直攀玉皇顶。一路5个多小时,先累后喘、汗流腿颤,山路的风景如影而过,只记得人跟人、山接山、树掩树,大小神庙和刻字随处可见。当时,我是被杨朔先生的《泰山极顶》所引领,只怀着到极顶看日出的向往,并未过多留意风景。正可谓,少年登山只逞强,不解风情步自枉。 十年后,二次上泰山,留给我的印象却是一个“感”字。 这次登山时,年龄刚过三十,正是心智似开未开、崇伟求大之时。 登山路上,感受最深的是泰山的雄浑巍峨、坚韧大气。“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登泰山而小天下”……古人对泰山的膜拜与礼赞,一直激荡着我的胸怀,真可谓激情澎湃,眼中尽是苍茫肃穆、云海松涛。及至再到玉皇顶,真正感觉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种“登峰造极,五岳独尊”之气势。 42岁那年秋天,我三登泰山,正是鲁地孔圣人所谓“四十不惑”之时。此次登临重在一个“品”字上。我爱天下书帖,书家朋友说,天下名山多刻石,唯泰山石刻为最。于是,相约结伴,专为石刻而来。
展开余下试题泰山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而泰山石刻以其文化价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遍布全山的1800余处石刻,其历史、内涵、书法、造型遗存,是中华文化史的局部缩影和宝库之一,是世界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繁多的石刻作为史料,不仅记录了数千年间泰山文化的繁荣与昌盛,也反映了中国历史兴衰起伏的轨迹,更实证了作为国之定制的泰山祭祀的传统与意义。 泰山石刻之首,当为秦始皇命丞相李斯所作的《封泰山碑》。它历经千年沧桑巨变,现仅残存十字,却是中国书法艺术史的开端,足见中国书法艺术之悠久。可以说,泰山石刻,就是一座活着的“中国书法博物馆”。 现存的石刻,自秦至今,历代皆有巨制。其精品之多、承续之强、书艺之精,堪称一部书法艺术史。泰山石刻有隶书、楷书、行书、篆书和草书,在书体上既一脉相承,也形变神异、多姿多彩,纵贯中国千年书法史。观其石刻,既有帝王将相所留,又有大儒墨客所书,纷呈竞秀,都体现了泰山沉稳雄浑的气质精神。驻足细品,无不让人流连忘返,感慨万端! 四登泰山时,已五十有六,入知天命之年。到了天街,我突然心有一问:传说中,泰山为什么安住着这么多的神?有象征着光明不朽的太阳神,有主宰万物生死的东岳大帝,有智慧慈祥的碧霞元君,有主持天庭的玉皇大帝,有象征长寿的西王母娘娘……除了这些大神外,玄女、伏羲、蚩尤、飞廉、穷奇、后羿也各有供奉。泰山巍巍,苍茫静穆,三界神灵各安其位:天上神仙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地狱神仙有城隍、阎王;人间神仙有三皇、孔子、颜子、鲁班以及为民除妖驱魔的石敢当。真可谓诸神在山,日夜听报应愿,解难救急,俯视万家灯火,共襄天下太平。 世界上有着古老文明的民族,大都有自己的神山。神山是人类童年时代思想意识的产物,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原始形态,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如果说,奥林匹斯山是古希腊的神山,须弥山是古印度的神山,那么泰山无疑就是中国的神山。 泰山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神山? 我想,首先应该是泰山的区位和形体使然。泰山临东海而起,虽非最高最险,但它雄峙东方、拔天通地,吞万里东海,迎东天日出,正暗合了原始先民从太阳崇拜、东方崇拜到山岳崇拜的心路,其形象自然高大无比。其次,泰山自古便是帝王的封禅之地。秦始皇帝以来,历史上有70多个皇帝在开国立元、登基立业之时,来此封禅。历史累积下来的神灵崇拜越来越盛,成为人们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祈祷。再者,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泰山周围雨水丰沛、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独占阴阳五行,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是农业和人类进化的重要之地。同时,在千百年的岁序更新中,历代文人墨客以诗、书、文、墨、碑等不同形式使泰山名扬天下,以至于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神山的地位由此巍然而立。 我想,泰山还是座精神之山。皇帝封禅,祈求自己的统治“稳如泰山”;名士朝山,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国泰民安”;百姓进香,渴望自己的日子富足安泰。人们造神敬神的目的,不仅是对神的膜拜,更暗藏着自我的坚定追求。于是乎,儒学、道说、佛念……文化的祥云开始徜徉,思想的天空不断辽远。 欣逢盛世,又有诸神在山,天下岂不太平!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起于“仰望之心,起自泰山之神”,终于“诸神在山,天下岂不太平”,泰山之神的内涵前后相同。 B. 文章结构安排合理、详略得当,如叙写四上泰山的经过,前三次写得非常简略,第四次写得比较详细。 C. 作者写首登泰山时,列出一系列地名,并略述感受,又用“少年登山……步自枉”作结,行文简练明快。 D. 文中画横线处引用有关泰山的句子,介绍安住在泰山的神灵,虽丰富了文化底蕴,但显得生僻和庞杂。 7. 关于文中倒数第三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上一段“泰山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 神山?”构成设问,在一问一答中启发读者思考。 B. 说明历代文人墨客以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使泰山名扬天下,这有助于奠定泰山作为神山的地位。 C. 揭示泰山成为中华民族神山的最重要原因是其区位和形体暗合了原始先民对天地秩序的认知。 D. 泰山自古便是帝王封禅之地、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等诸多因素,使得泰山成为中华民族神山。 8. 四次登泰山,作者分别怀着怎样的心理?请简要概括。 9. 同为叙写登临泰山的佳作,本文与姚鼐的《登泰山记》的文章结构、写作目的、艺术手法多有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欺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比周①;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故官之失能者其国乱。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忘主外交,以进其与,则其下所以为上者薄矣。交众、与多,外内朋党虽有大过其蔽多矣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忠臣之所以危死而不以其罪,则良臣伏矣。奸邪之臣安利不以功,则奸臣进矣。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数至能人之门,不壹至主之廷;百虑私家之便,不壹图主之国。属数虽多,非所以尊君也;百官虽具,非所以任国也。然则主有人主之名,而实托于群臣之家也。故臣曰:亡国之廷无人焉。廷无人者,非朝廷之衰也。家务相益,不务厚国;大臣务相尊,而不务尊君;小臣奉禄养交,不以官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断于法,而信下为之也。故明主使法择人,不自举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不可弊,败者不可饰,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则君臣之间明辩而易治,故主雠②法则可也。 (节选自《韩非子·有度第六》) 材料二: 型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③得,剖型而莫邪④已。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剥脱之,砥厉之,则劙⑤盘盂、刎牛马忽然耳。彼国者,亦强国之剖型已。然而不教诲,不调一,则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教诲之,调一之,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彼国者亦有砥厉,礼义节奏是也。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人君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亡。 (节选自《荀子·强国》) 【注】①比周:结党营私。②雠(chóu):用,运用。③火齐:火候。④莫邪:古代宝剑名。⑤劙:割。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外内A朋党B虽有C大过D其蔽E多矣F故忠臣G危死于H非罪。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听,处理,与“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鸿门宴》)中的“听”意义不同。 B. 然,这样,与“然,诚有百姓者”(《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然”意义相同。 C. 度,测度,与“秋月春风等闲度”(《琵琶行》)中的“度”读音、意义均不同。 D. 已,铸成,与“学不可以已”(《劝学》)中的“已”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任何时代,一个国家只要能去除私利,就定能使百姓安定而国家得到治理,军队强大而使敌人衰弱。
展开余下试题B. 材料一认为,提拔人才,不能根据其声誉;推举官吏,不能依靠朋党关系;选拔、任用人才需要依据一定的法度。 C. 材料一认为,衰亡的国家朝廷无可用之人,大臣不竭力尊奉君主,小臣不把官职放在心上,根源在君主不依法断事。 D. 材料二认为,一个国家需要实行教诲,促使民众行为统一,借助正向的规范加以引导磨砺,才会兵力强大,城防坚固,敌国无犯。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亡之本也。若是,则群臣废法而行私重,轻公法矣。 (2)然而不剥脱,不砥厉,则不可以断绳。 14. 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阐述的君主治理国家的根本依凭不相同,论证方法也有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秋词二首① 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②。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③人狂。 【注】①这两首诗是因其参加王叔文改革朝政的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时所作。②碧霄,青天。③嗾,使唤狗,诗中是“使”“教唆”的意思。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古”句以议论开篇,“自古”和“逢”极言悲秋传统看法的时代久远和思路模式的固化。 B. “山明”二句以鲜明色彩勾勒出山水清明、树叶红黄相间的独特秋景,尽显秋意之美。 C. “试上”二句,将春色拟人化,以人们被春色撩拨得欣喜若狂衬托出秋 清朗。 D. 两首《秋词》各写一面,既可独立成章,又互为补充。其一重绘秋景,其二重抒豪情。 16. 巴尔扎克说过,艺术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晴空一鹤排云上”这句话所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在班会课上,李老师引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孔子不以师长自居,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文中“寒”字意蕴丰富。它不单单传递出身体的触感,更常常承载着诗人深沉的情感与哲思,含有“寒”字的古诗文名句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小雪尽,大雪始。”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一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三个节气。公历每年12月7日前后,当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时,( 甲 )。 小雪、大雪的大小,并非形容降雪的多寡,而是形容积雪的有无。由于地表温度逐渐降低,小雪时节,雪随下随融,而到了大雪,雪随下随积。有了积雪,( 乙 ),才有万山积玉的意境。当然,大雪节气期间未必一定有雪,也有可能出现大雪“贫雪”,甚至大雪无雪的现象。 大雪节气一到,最盼着降雪的,恐怕非农人莫属——雪自古以来是丰收的象征,“ A ”,这是我国先民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蕴含着深厚的科学依据。新降的雪疏松多孔,能够贮存大量空气,相当于为越冬作物盖了一层被子,保护作物安全过冬;积雪融化时会从土壤中吸收许多热量,可以把土壤表面与作物根茬里的害虫和虫卵冻死。①根据测算显示,②雪中含有丰富的氮化物和硫化物,③尤其是氮的含量是同体积普通水含量的大约4至5倍多,④积雪融化后,⑤不仅可以为土壤补充水分,⑥还能有效提升土壤肥力。 大雪时节,零度以下的气温成为北国的常态。在我国西北、东北以及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陆续有雾凇出现。雾气遇冷凝结在树枝上,形成轻盈洁白的雾凇,玉树琼枝,晶莹剔透,如童话般美好,似仙境般梦幻,令人惊艳沉醉。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历来是古人四时赏心乐事所在。历代文人墨客以诗言志,借雪抒怀,为我们留下无数 B 的诗词。其中,既有“独钓寒江雪”的孤高清绝,也有“大雪满弓刀”的雄壮豪迈,既有“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的洒脱豪放,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奔放热情……晶莹的雪花因为有了诗人的精神意趣而变得浪漫多姿。 18. 文中最后一段用千树万树洁白斗艳盛开的“梨花”比喻大雪节气铺天盖地的大雪,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溪流”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 19. 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处填入恰当的俗语,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其中乙处所填语句要求与其后一分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人认为存在歧义,须作修改;有人认为可以使用。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文本内容及相关语法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追求强国梦想的进程中,科学精神始终熠熠生辉。明代李时珍耗时27年著《本草纲目》,凭借专注严谨革新中医药学;詹天佑自主设计建造京张铁路,以创新实干打破国外偏见;当代航天工作者接续奋斗,推动我国导弹研究实现跨越。他们诠释了科学精神的价值,激励我们在强国路上奋勇前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