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河北省邯郸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河北省邯郸市五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都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的,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释名》于“沦”字下也说:“伦也,水文相次有伦理也。”潘光旦先生曾说:凡是有“仑”作公分母的意义都相通,“共同表示的是条理,类别,秩序的一番意思”。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其实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往来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礼记·大传》里说:“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意思是这个社会结构的架格是不能变的,变的只是利用这架格所做的事。
我们一旦明白这个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范围就可以明白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私的问题了。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其实当西洋的外交家在国际会议里为了自己国家争利益,不惜牺牲世界和平和别国合法权益时,也是这样的。所不同的,他们把国家看成了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是现代国家观念,乡土社会中是没有的。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中国旧日之社会构造,与西洋中古及近代社会皆不同。假如我们说西洋近代社会为个人本位的社会、阶级对立的社会,那么中国旧社会可说为伦理本位、职业分立。
伦理关系始于家庭。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关系特重,人人皆知。按理说:是人类都有夫妇、父子,即都有家庭。何为而中国人的家庭特重?家庭诚非中国人所独有,而以缺乏集团生活,团体与个人的关系轻松若无物,家庭关系就特别显露出来。
伦理关系,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何为伦理?伦即伦偶之意,就是说:人与人都在相关系中。人一生下来就有与他相关系的人(父母兄弟等),人生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不能离社会)。既在相关系中而生活,彼此就发生情谊。亲切相关之情发乎天伦骨肉,乃至一切相关之人,莫不自然有其情。因情而有义。父义当慈,子义当孝,兄之义友,弟之义恭,夫妇、朋友乃至一切相关之人,随其亲疏、厚薄,莫不自然互有应尽之义。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也即表示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集团生活中每课其分子以义务,那是硬性的、机械的;而这是软性的、自由的。在集团生活中发达了纪律,讲法而不讲情;在这种生活中发达了情理,而纪律不足,恰好相反。
西洋始既以团体生活过重,隐没伦理情谊;继又以反团体而抬高个人,形成个人本位的社会。于是他们的人生,无论在法制上、礼俗上处处形见其自己本位主义,一切从权利观念出发。伦理关系发达的中国社会反是。人类在情感中皆以对方为主,在欲望中则自己为主,故伦理关系彼此互以对方为重,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者。这种社会,可称伦理本位的社会。
中国社会经济结构隐然有似一种共产。但此共产,其相与为共的视其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愈亲厚愈要共,以次递减。同时,也要看这财产的大小,财产愈大,将愈为多数人所共。盖不但亲厚者共之,即对较远的伦理关系,也不能不负担一些义务也。此其分际关系自有伸缩,全在情理二字上取决,但不决定于法律。因根本上没有一超伦理的大团体力量(国家权力)为法律所自出。说到政治,不但整个的政治组织放在一个伦理的关系中,抑且其政治目的也全在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如何让人人彼此伦理的关系各作到好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是其政治上理想要求,更无其他。这与西洋近代国家以法律保障个人利益为其责任者,迥然不同。
(摘编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有远近厚薄之分。
B. “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往来的人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
C. 中国人因缺乏集团生活,团体与个人的关系松弛,使得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的关系格外重要。
D. 与个人本位社会不同,伦理本位社会在法制、礼俗上都以对方为重,一切皆从对方利益出发。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沦、论、轮、纶、抡”等以“仑”为构字要素的字,都具有条理、类别、秩序的含义。
B. 在团体格局中,公私也是相对而言的,站在合适的角度,公的也是私的。
C. 即使在伦理本位的社会中,也不可找兄弟甚至找与自己没有关系的陌生人借钱买房。
D. 为维持社会秩序,西方依恃于情理,讲究权利;中国倚重于法律,注重情理。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一段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人际关系的团体格局。
B. 材料一引用《礼记》,用于论证“伦”的局限性,增加文章的文采和说服力。
C. 材料二既从家庭内外分析了问题,又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解释了成因。
D. 材料二通过中西社会的对比,提出中国旧社会属于伦理本位社会的认识。
4. 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伦理关系的差异性,但论述的角度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率先提出并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谈谈两则材料的观点对当下中国处理国际事务、解决国际争端有什么启示。
【答案】1. D 2. A
3. B 4.
①材料一从“差序格局”概念界定的角度,谈伦理关系的差异性。
②材料二从义务关系的角度,谈伦理关系的差异性。
5.
①求同存异(依据:中西方社会结构存在差异)。
②履行应尽义务,维护他国的合法权益(依据:维持大家的伦理相安)。
③树立现代国家观念,保障并争取自己的国家利益。(依据:西方会为了国家这个团体,牺牲上下双方而成全自己)
【解析】
【导语】费孝通以“差序格局”说明中国社会关系,强调以己为中心的弹性网络;梁漱溟提出“伦理本位”概念,指出中国社会重情谊轻法制的特点。两文分别从社会结构和文化伦理角度剖析中西社会差异,均揭示了中国社会关系的非固定性和情境性,与西方团体格局、个人本位形成鲜明对比。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一切皆从对方利益出发”错。据材料二第四段中“在欲望中则自己为主”可知,个人需求仍存在,“一切皆从对方出发”以偏概全。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在团体格局中,公私也是相对而言的,站在合适的角度,公的也可以是私的”错。材料一中明确指出,“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可知,是在差序格局中公私才是相对而言的。
C.“即使在伦理本位的社会中,也不可找兄弟甚至找与自己没有关系的陌生人借钱买房”错。材料二中提到“伦理关系发达的中国社会……一个人似不为自己而存在,乃仿佛互为他人而存在者”“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也即表示相互间的一种义务关系”“但此共产,其相与为共的视其伦理关系之亲疏、厚薄为准:愈亲厚愈要共,以次递减”,这些说明在伦理本位社会中,伦理关系是基于情谊和义务的,而兄弟属于亲厚伦理关系,可相互扶持,所以没有说不可以向兄弟借钱买房;只是“房子”这样的大额共产是不适用于陌生人。
D.“西方依恃于情理,讲究权利;中国倚重于法律,注重情理”错。材料二中指出,西方社会以法律保障个人利益,而中国社会以情理为基础,维持伦理关系的相安。因此,西方更倚重法律,而中国更注重情理。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引用《礼记》,用于论证‘伦’的含义”错,张冠李戴。材料一第4段中用于论证“伦”含义的是《释名》和潘光旦先生的话;而引用《礼记》,是为了论证“伦”是“有差等的次序”,非论证其“局限性”。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材料一从“差序格局”概念界定的角度谈伦理关系的差异性。先将西洋社会比作“捆柴”式的团体格局,家庭界限分明。中国社会是“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与他人形成社会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伦”进行解释,指出“伦”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重在分别,有差等的次序。通过对“差序格局”这一概念的详细界定,清晰地展现出中国社会伦理关系的特点,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论述了伦理关系的差异性。
②材料二从义务关系角度谈伦理关系的差异性。首先明确指出伦理关系始于家庭且不止于家庭,其本质是情谊关系,进而产生相互间的义务关系。它强调在伦理关系中,因情而有义,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不同的亲属关系对应着不同的义务。与西洋集团生活中硬性、机械地课其分子以义务不同,中国伦理关系中的义务是软性、自由的,发达的是情理而非纪律。通过对比,突出了中国伦理关系中义务关系的独特性,以此阐述伦理关系的差异性,是从义务关系的层面来展开论述的。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材料一表明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与中国的差序格局不同;材料二指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伦理关系基于情谊和义务。中西方社会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客观事实。在国际事务中,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就如同中西方社会结构的差异。因此,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各国的差异,寻找共同利益点,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②原文提到中国社会的政治目的是维持大家伦理的相安,在伦理关系中彼此互以对方为重,有相互应尽的义务。这启示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应尊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履行自己作为国际社会一员的责任和义务,维护他国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社会中建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③原文指出西方把国家看成一个超过一切小组织的团体,为了这个团体,上下双方都可以牺牲,但不能牺牲它来成全别种团体。这体现了西方的现代国家观念中对国家利益的重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也需要树立现代国家观念,在尊重他国利益的同时,坚定地保障和争取自己的国家利益。因为只有国家利益得到保障,才能更好地履行国际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也能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登泰山记
杨小凡
我10岁的时候就开始仰望泰山,这仰望之心,起自泰山之神。那年秋天,我偶尔发现村里几户人家的堂屋西北角,都有一块石头或者青砖,上面刻着“泰山石敢当”。当时,我不知道这刻字的意思,但我推测一定有座山叫泰山。后来,我读了初中,上了地理课,才知道泰山距离我的家乡亳州有几百里之遥。那时,我就在想,何时能去泰山看看,弄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家都要放一块“泰山石敢当”。
没想到,加上去年底的“泰山之行”,我已四次拜谒泰山。
由于年龄和心境的不同,四上泰山的感觉也完全不同。回想起来,可以用“观、感、品、悟”四字概而括之。
21岁时首登泰山。中午参观过岱庙后,一路经红门而上,过关帝庙、一天门、孔子登临处、红门宫、万仙楼、斗母宫、经石峪、中天门、十八盘、南天门,直攀玉皇顶。一路5个多小时,先累后喘、汗流腿颤,山路的风景如影而过,只记得人跟人、山接山、树掩树,大小神庙和刻字随处可见。当时,我是被杨朔先生的《泰山极顶》所引领,只怀着到极顶看日出的向往,并未过多留意风景。正可谓,少年登山只逞强,不解风情步自枉。
十年后,二次上泰山,留给我的印象却是一个“感”字。
这次登山时,年龄刚过三十,正是心智似开未开、崇伟求大之时。
登山路上,感受最深的是泰山的雄浑巍峨、坚韧大气。“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泰山“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登泰山而小天下”……古人对泰山的膜拜与礼赞,一直激荡着我的胸怀,真可谓激情澎湃,眼中尽是苍茫肃穆、云海松涛。及至再到玉皇顶,真正感觉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种“登峰造极,五岳独尊”之气势。
42岁那年秋天,我三登泰山,正是鲁地孔圣人所谓“四十不惑”之时。此次登临重在一个“品”字上。我爱天下书帖,书家朋友说,天下名山多刻石,唯泰山石刻为最。于是,相约结伴,专为石刻而来。
泰山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而泰山石刻以其文化价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遍布全山的1800余处石刻,其历史、内涵、书法、造型遗存,是中华文化史的局部缩影和宝库之一,是世界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繁多的石刻作为史料,不仅记录了数千年间泰山文化的繁荣与昌盛,也反映了中国历史兴衰起伏的轨迹,更实证了作为国之定制的泰山祭祀的传统与意义。
泰山石刻之首,当为秦始皇命丞相李斯所作的《封泰山碑》。它历经千年沧桑巨变,现仅残存十字,却是中国书法艺术史的开端,足见中国书法艺术之悠久。可以说,泰山石刻,就是一座活着的“中国书法博物馆”。
现存的石刻,自秦至今,历代皆有巨制。其精品之多、承续之强、书艺之精,堪称一部书法艺术史。泰山石刻有隶书、楷书、行书、篆书和草书,在书体上既一脉相承,也形变神异、多姿多彩,纵贯中国千年书法史。观其石刻,既有帝王将相所留,又有大儒墨客所书,纷呈竞秀,都体现了泰山沉稳雄浑的气质精神。驻足细品,无不让人流连忘返,感慨万端!
四登泰山时,已五十有六,入知天命之年。到了天街,我突然心有一问:传说中,泰山为什么安住着这么多的神?有象征着光明不朽的太阳神,有主宰万物生死的东岳大帝,有智慧慈祥的碧霞元君,有主持天庭的玉皇大帝,有象征长寿的西王母娘娘……除了这些大神外,玄女、伏羲、蚩尤、飞廉、穷奇、后羿也各有供奉。泰山巍巍,苍茫静穆,三界神灵各安其位:天上神仙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地狱神仙有城隍、阎王;人间神仙有三皇、孔子、颜子、鲁班以及为民除妖驱魔的石敢当。真可谓诸神在山,日夜听报应愿,解难救急,俯视万家灯火,共襄天下太平。
世界上有着古老文明的民族,大都有自己的神山。神山是人类童年时代思想意识的产物,集中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原始形态,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象征。如果说,奥林匹斯山是古希腊的神山,须弥山是古印度的神山,那么泰山无疑就是中国的神山。
泰山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神山?


展开余下试题我想,首先应该是泰山的区位和形体使然。泰山临东海而起,虽非最高最险,但它雄峙东方、拔天通地,吞万里东海,迎东天日出,正暗合了原始先民从太阳崇拜、东方崇拜到山岳崇拜的心路,其形象自然高大无比。其次,泰山自古便是帝王的封禅之地。秦始皇帝以来,历史上有70多个皇帝在开国立元、登基立业之时,来此封禅。历史累积下来的神灵崇拜越来越盛,成为人们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祈祷。再者,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泰山周围雨水丰沛、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独占阴阳五行,早在四五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是农业和人类进化的重要之地。同时,在千百年的岁序更新中,历代文人墨客以诗、书、文、墨、碑等不同形式使泰山名扬天下,以至于朝山进香者络绎不绝,神山的地位由此巍然而立。
我想,泰山还是座精神之山。皇帝封禅,祈求自己的统治“稳如泰山”;名士朝山,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国泰民安”;百姓进香,渴望自己的日子富足安泰。人们造神敬神的目的,不仅是对神的膜拜,更暗藏着自我的坚定追求。于是乎,儒学、道说、佛念……文化的祥云开始徜徉,思想的天空不断辽远。
欣逢盛世,又有诸神在山,天下岂不太平!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起于“仰望之心,起自泰山之神”,终于“诸神在山,天下岂不太平”,泰山之神的内涵前后相同。
B. 文章结构安排合理、详略得当,如叙写四上泰山的经过,前三次写得非常简略,第四次写得比较详细。
C. 作者写首登泰山时,列出一系列地名,并略述感受,又用“少年登山……步自枉”作结,行文简练明快。
D. 文中画横线处引用有关泰山的句子,介绍安住在泰山的神灵,虽丰富了文化底蕴,但显得生僻和庞杂。
7. 关于文中倒数第三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上一段“泰山为什么能够成为中华民族的神山?”构成设问,在一问一答中启发读者思考。
B. 说明历代文人墨客以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使泰山名扬天下,这有助于奠定泰山作为神山的地位。
C. 揭示泰山成为中华民族神山 最重要原因是其区位和形体暗合了原始先民对天地秩序的认知。
D. 泰山自古便是帝王封禅之地、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等诸多因素,使得泰山成为中华民族神山。
8. 四次登泰山,作者分别怀着怎样的心理?请简要概括。
9. 同为叙写登临泰山的佳作,本文与姚鼐的《登泰山记》的文章结构、写作目的、艺术手法多有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C
8. ①第一次:少年时充满好奇与新鲜感,急于征服泰山。
②第二次:青年时追求文化积淀,感受历史厚重。
③第三次:中年时体悟泰山的精神象征,思考生命意义。
④第四次:老年时以平和心境回望,领悟泰山的永恒与包容。
9. ①结构:本文以文化内涵为主线,夹叙夹议;《登泰山记》按时间顺序写景,结构紧凑。
②写作目的:本文赞颂泰山的精神意义与文化地位;姚鼐侧重记录游览过程与自然景观。
③艺术手法:本文引用诗文典故,语言富有哲理性;姚鼐多用白描,语言简练客观。
【解析】
【导语】这篇《登泰山记》以作者四次登泰山的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不同人生阶段对泰山的感悟变化。文章结构精巧,从“观、感、品、悟”四个维度层层递进:青年时逞强登顶,壮年时感受雄浑,中年时品味文化,晚年时领悟精神。作者巧妙融合个人体验与泰山文化,通过石刻、神话等元素,揭示泰山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深层内涵。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前后相同”错,文章开头的“泰山之神”源于民间信仰(如“泰山石敢当”),侧重民俗文化中的镇宅象征;结尾的“诸神在山”则扩展至神话体系与民族精神象征,涵盖太阳神、东岳大帝等多元神灵,二者内涵从具体民俗符号升华为民族文化与精神图腾,并非“前后相同”。
B.“前三次写得非常简略,第四次写得比较详细”错,事实上,文章只是第一次详细写了登山的经过,第二次侧重感受,第三次重点介绍石刻,第四次写泰山之神。
D.“但显得生僻和庞杂”错,介绍安住在泰山的神灵,有西王母娘娘、后羿等神话人物,有孔子、颜子等文化名人,近乎妇孺皆知,并非“生僻”;介绍神灵时从“天上”到“地狱”“人间”,条理清晰,并非“庞杂”。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作用的能力。
C.“最重要”无中生有,倒数第三段列举泰山成为神山的原因包括:区位形体(临东海、雄峙东方)、帝王封禅、中华民族发祥地、文人墨客的文化贡献。文中并未强调“区位和形体”是“最重要原因”。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本情感的能力。
①第一次(21岁):开篇提及10岁时因“泰山石敢当”对泰山产生好奇,21岁首登泰山时“被杨朔先生的《泰山极顶》所引领,只怀着到极顶看日出的向往”,可见其登山动机源于童年好奇的延续与对文学作品的向往。登山过程“一路5个多小时,先累后喘、汗流腿颤“风景如影而过,只记得人跟人、山接山”,且用“少年登山只逞强,不解风情步自枉”作结,直接体现出少年人急于登顶、追求“征服感”的心态,对沿途风景与文化内涵缺乏深入体会。
②第二次(刚过三十):登山时“心智似开未开、崇伟求大”,被泰山的“雄浑巍峨、坚韧大气”吸引,大量引用古人诗句(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登泰山而小天下”),并感慨“古人对泰山的膜拜与礼赞,一直激荡着我的胸怀”,表明其开始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感受泰山。至玉皇顶时体悟到“会当凌绝顶”的气势,强调对泰山“五岳独尊”历史地位的认同,而非单纯的自然景观欣赏,体现出对文化厚重感的追求。
③第三次(42岁):此次登山正值“四十不惑”,“专为石刻而来”,聚焦泰山石刻的文化价值。文中详细阐述石刻“是中华文化史的局部缩影”“记录了数千年间泰山文化的繁荣”,并以《封泰山碑》为例,强调其作为“中国书法艺术史开端”的意义。作者认为泰山石刻“堪称一部书法艺术史”,涵盖多种书体,且“体现了泰山沉稳雄浑的气质精神”,可见其不再停留在表面感受,而是深入品味艺术与精神的融合,通过石刻探寻泰山的文化内核。
④第四次(已五十有六):知天命之年登泰山,作者开始思考“泰山为什么安住着这么多的神”,并将泰山与奥林匹斯山、须弥山并列为“中国的神山”,从民族文化根源出发探究其神性本质。区位(“临东海而起,雄峙东方” 暗合太阳崇拜)、帝王封禅(70多个皇帝在此封禅)、文化发祥地(“四五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文人墨客的艺术加持,层层深入揭示其作为“精神之山”的内涵——人们造神敬神的本质是对“稳如泰山”“国泰民安” 的精神追求。 结尾升华至“泰山还是座精神之山”,体现出作者以成熟心境领悟到泰山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内核(永恒、包容、文化传承),而非单纯的自然或历史符号。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的结构、写作目的以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①结构:本文以“四次登泰山的经历”为时间轴,穿插对泰山文化、历史、精神的议论,形成“叙事—感悟—文化解析” 的循环结构。开篇从“泰山石敢当” 的民间信仰切入,引出对泰山的好奇(文化引子);分述四次登山时,每次经历后均深入文化解读。结尾以“精神之山”升华,将叙事与哲学思考融合,结构上首尾呼应。姚鼐的《登泰山记》严格按“登山前—登山中—登山后”的时间顺序展开,文章开篇交代登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河北省邯郸”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