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江苏省南京市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江苏省南京市五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本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写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考试号。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考试结束后交回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观众基础,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中国传统戏曲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戏曲中既讲述神话传说,叙写儿女情长的故事,也记载家国天下的历史,传颂忠孝节义的典范等等。同时,戏曲艺术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追求和深沉的精神追求。戏曲舞台虚实相生、以形写神的大写意,表演程式化美学的规范技巧,钟情“大团圆”结局的写作构思等等,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对和合共美的追求;从戏曲的戏文唱词中,我们能体察到戏曲主人公的爱国情怀、传统美德,感受到作者惩恶扬善、褒忠贬奸的鲜明爱憎,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气神。
中国传统戏曲又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创作艺术,它广泛汲取其他艺术的精华,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角色类型和表演风格。在中华艺术发展的长廊中,戏曲塑造了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中多彩的人物形象。比如,《定军山》中威武的黄忠、《穆桂英挂帅》中英姿飒爽的穆桂英、《连环套》中粗豪侠义的窦尔敦等形象无不家喻户晓,让人们经久不忘。
然而,作为一门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艺术,传统戏曲也面临着发展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无形中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生存压力、事业危机造成了许多人紧张、浮躁的心态,使得人们难以静心慢慢品味这门缓慢古老的艺术;各种娱乐方式也在冲击着传统戏曲,“瓜分”着本就为数不多的观众,爱听中国戏曲的大部分是老戏迷,可能与他们难以接受其他娱乐方式有关。
另一方面,不仅是外部生存环境恶劣,戏曲自身也存在诸多亟须改进之处。就形式而言,戏曲唱腔缓慢,还保留了大量方言,许多观众难以听懂,舞台局限也比较多;在表现内容上,总体说来则是创新不够,很少出现优秀的戏曲作品,有些剧本内容还有待改进,或是说教色彩浓郁,或是老生常谈,不符合新时期的审美趣味等等。由是,有些传统剧场发展长期不景气,甚至停业、倒闭;许多戏剧演员工资收入低、待遇差,很多年轻人最终放弃这项事业,纷纷转行,造成戏剧演艺行业人才青黄不接等等。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了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
作为中华民族流传千年极富特色的艺术瑰宝,中国戏曲面临的窘况让多少中国人担心,甚至忧虑叹息。中国戏曲只有奋起求变,才能走出一条生存之道。
(取材于刘琦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将戏曲唱腔与流行音乐相结合,歌曲《万疆》听来别有韵味;用粤剧“唱”一部电影,影片《白蛇传·情》给观众带来全新观影感受;融户外园林真人秀和戏曲实景演出于一体,戏曲文化节目《最美中国戏》让观众获得沉浸式体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创新实践赋予戏曲更立体、更多样的现代化呈现方式,满足了观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浏览完整试题戏曲现代化,是在遵循戏曲美学和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融入时代精神、现代理念和当代舞台表现手段,实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使戏曲艺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观众审美相契合。戏曲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戏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创作中融入多样化的现代元素,能有效呼应时代审美要求。“戏曲+电影”“戏曲+歌曲”“戏曲+动画”等创作形式让戏曲以更亲切、更接地气的方式触达更多人群,能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感体验,激发更多群体的情感共鸣。比如,某视频网站播放的《上元千灯会》将传统戏曲与流行元素结合,以灯塑景、以戏传情,呈现了一场戏曲盛宴,颇受年轻观众喜爱。
戏曲传播全媒化是全媒体时代戏曲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网络直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对剧场艺术产生了较大冲击,同时也为戏曲发展、特别是戏曲传播打开新天地。一方面,线上直播、视频剪辑等数字手段极大丰富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张力,使戏曲吸引了更多的观众。比如,不少戏曲院团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云直播”,通过弹幕与观众互动,“圈粉”年轻观众。另一方面,戏曲可以借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辐射更多人群。新媒体条件下,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好演员、好作品借助新媒体,其传播量可以实现几何级增长。比如,“上戏416女团”(由上海戏剧学院京剧表演专业的5名女生组成的传统戏曲组织)通过短视频平台,运用京剧唱腔演唱歌曲,风靡网络。
有人说“年轻人不喜欢戏曲”,这句话似乎对年轻人颇有微词。深层思考戏剧发展问题,其实年轻人喜不喜欢戏曲,关键在于戏曲能否创新创造、有效推广。20世纪90年代起,河南戏曲界开展的《程婴救孤》《焦裕禄》《风雨故园》《苏武牧羊》等戏曲作品进校园演出活动,引起青年学子的强烈反响。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认识戏曲全貌,充分感受戏曲魅力,进而爱上戏曲、成为戏迷。这些年轻戏迷,说不定以后有机会成为专业的戏曲工作者。只有争取到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才能为戏曲艺术可持续发展蓄足内生动力,这或许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所说:“一个古老的剧种,能够松柏常青,是因为它随时进步。”现代化传承的传统戏曲,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表达持续散发时代魅力。
(取材于邓剑洋、周子健、陈涌泉等的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戏曲吸取了多种艺术门类的精华,表演风格独特,追求程式化美学。
B. 中国传统戏曲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生旦净末丑各行当人物特色鲜明。
C. 中国传统戏曲讲述的都是真实的故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D. 中国传统戏曲拥有着流传千年的悠久历史,面临发展的瓶颈,需要求变突围。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导致了人们不能静下心来慢慢品味中国传统戏曲。
B. 大部分中国戏曲观众为老戏迷,是由于他们难以接受其他的娱乐方式。
C. 因为内容上缺乏创新,陈旧老套,中国传统戏曲没有出现优秀的作品。
D. 有些传统剧场不景气,戏剧人才青黄不接,制约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
3.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元千灯会》从内容与形式上将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元素进行了创新性融合。
B. 《白蛇传·情》用“粤剧+电影”的新型呈现方式完全能够满足观众沉浸式观影需求。
C. “上戏416女团”在短视频平台用京剧唱腔演唱歌曲,可以辐射到更多的人群。
D. 《风雨故园》等戏曲作品进校园演出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戏曲的魅力。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材料二第2段,作者为什么说“戏曲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戏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
【答案】1. C 2. D
3. B 4. (1)首先列举现象引出论题:开篇通过列举歌曲《万疆》将戏曲唱腔与流行音乐结合等创新实践的例子,引出“戏曲现代化”的论题。
(2)接着阐述戏曲融入现代元素的意义,论述戏曲传播全媒化的必要性,指出在传统戏曲创作中融入现代传媒元素是全媒体时代的必然选择。
(3)最后强调戏曲争取年轻观众的重要性:以河南戏曲界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引起青年学子强烈反响为例,强调争取年轻观众对戏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5. (1)时代角度:
①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态浮躁,戏曲形式和内容必须要与时俱进。
②传统戏曲说教式、陈旧化的内容和精神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人们的审美趣味。
③全媒体时代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传播习惯。
(2)自身发展角度:
①传统戏曲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如舞台局限较多,观众出现老龄化及断层、演艺人才流失等问题。
②戏曲需要融合多种现代化元素,呼应时代审美。
③现代化数字技术能够丰富戏曲表现力,可以辐射更多人群
④戏曲需要创新创造、有效推广,实现观众年轻化。
【解析】
【导语】两篇材料围绕中国传统戏曲展开论述,形成互补关系。材料一重点分析戏曲的艺术价值与发展困境,强调其综合性艺术特征及面临的观众流失、创新不足等问题;材料二聚焦戏曲现代化转型,通过案例展示“戏曲+”创新模式和新媒体传播的积极效果。材料一的忧患意识与材料二的创新实践形成呼应,呈现了戏曲传承发展的现状与路径。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都是真实的故事”错,由材料一中“戏曲中既讲述神话传说,叙写儿女情长的故事,也记载家国天下的历史,传颂忠孝节义的典范等等”可知,中国传统戏曲讲述的不全是真实的故事。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A.“不能静下心来”错,由材料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无形中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生存压力、事业危机造成了许多人紧张、浮躁的心态,使得人们难以静心慢慢品味这门缓慢古老的艺术”可知,原文是说“难以”,而不是说“不能”,二者并不等同。
B.“是由于他们难以接受其他的娱乐方式”错,或然说成必然。由材料一中“爱听中国戏曲的大部分是老戏迷,可能与他们难以接受其他娱乐方式有关”可知,原文中是“可能”“与他们难以接受其他娱乐方式有关”,而选项“是由于”“他们难以接受其他的娱乐方式”。


展开余下试题C.“缺乏创新”“没有出现优秀的作品”错,曲解文意。由材料一“在表现内容上,总体说来则是创新不够,很少出现优秀的戏曲作品”可知,原文是“创新不够,很少出现优秀的戏曲作品”,并不是“缺乏创新”“传统戏曲没有出现优秀的作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B.“完全能够满足观众沉浸式观影需求”错,由材料二中“用粤剧‘唱’一部电影,影片《白蛇传·情》给观众带来全新观影感受”可知,影片《白蛇传·情》是“给观众带来全新观影感受”,而不是“满足了观众沉浸式观影需求”。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1)材料二开篇通过列举一系列戏曲创新实践的例子,如歌曲《万疆》将戏曲唱腔与流行音乐结合、电影《白蛇传·情》用粤剧形式呈现、戏曲文化节目《最美中国戏》融合户外园林真人秀和戏曲实景演出等。这些例子展示了戏曲在当下的创新表现形式,引出了“戏曲现代化”这一论题。
(2)接着第二段指出“戏曲现代化”的方法,“戏曲现代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戏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则是其意义。第三段指出“在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创作中融入多样化的现代元素,能有效呼应时代审美要求”,体现了戏曲传播全媒化的必要性。第四段指出“戏曲传播全媒化是全媒体时代戏曲发展的必然选择”。
(3)第五段以20世纪90年代起河南戏曲界开展的戏曲进校园活动为例,指出“争取到更多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才能为戏曲艺术可持续发展蓄足内生动力,这或许是中国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
最后,考生用“首先……,接着……,最后……”的模式回答即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1)时代角度
材料一第五段提及“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无形中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生存压力、事业危机造成了许多人紧张、浮躁的心态,使得人们难以静心慢慢品味这门缓慢古老的艺术”。可见,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心态浮躁,所以,戏曲形式和内容必须要与时俱进。
材料一第六段提及“就形式而言,戏曲唱腔缓慢,还保留了大量方言,许多观众难以听懂,舞台局限也比较多;在表现内容上,总体说来则是创新不够,很少出现优秀的戏曲作品,有些剧本内容还有待改进,或是说教色彩浓郁,或是老生常谈,不符合新时期的审美趣味等等”。可见,传统戏曲说教式、陈旧化的内容和精神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人们的审美趣味。
材料二第四段提及“戏曲传播全媒化是全媒体时代戏曲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媒体改变着人们的信息接收习惯,网络直播、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对剧场艺术产生了较大冲击,同时也为戏曲发展、特别是戏曲传播打开新天地”。可见,全媒体时代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传播习惯。
(2)自身发展角度
材料一第六段提及“就形式而言,戏曲唱腔缓慢,还保留了大量方言,许多观众难以听懂,舞台局限也比较多”。爱听中国戏曲的大部分是老戏迷,可能与他们难以接受其他娱乐方式有关。“许多戏剧演员工资收入低、待遇差,很多年轻人最终放弃这项事业,纷纷转行,造成戏剧演艺行业人才青黄不接等等”,可见,传统戏曲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如舞台局限较多,观众出现老龄化及断层、演艺人才流失等问题。
材料二第二段提及在传统戏曲独特的艺术创作中融入多样化的现代元素,能有效呼应时代审美要求。可见,戏曲需要融合多种现代化元素,呼应时代审美。
材料二第四段提及“戏曲可以借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平台辐射更多人群”。可见,现代化数字技术能够丰富戏曲表现力,可以辐射更多人群。
材料二第五段提及“其实年轻人喜不喜欢戏曲,关键在于戏曲能否创新创造、有效推广”,可见,戏曲需要创新创造、有效推广,实现观众年轻化。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单刀赴会①
谈歌
转眼已经一个月过去。关汉卿的病仍不见大好,文秀每天给他细心煎药。今天,关汉卿接到了文远的请柬,要他去袁家茶楼饮酒。关汉卿看过请柬,对文秀笑道:“文远这是做什么呢?今日他还要唱《单刀赴会》呢,怎么去饮酒呢?莫要误事了哩。”
文秀皱眉道:“先生,这几日我哥与郑大官人直是走动得勤快,我怕是……”
关汉卿摇头:“不会,我与你们兄妹十几年的情谊,文远怎么去郑子厚戏班子。只是我今日体虚得很……”①关汉卿抬头看看窗外,已经是大雪飘飘,寒雪乱扫。他感觉自己精神实在倦怠。
马致远是前年春天投奔了元大都的郑子厚。他给郑子厚写折子戏,去年秋天还把王实甫也拉过去了。郑子厚被人称作郑大官人。郑子厚的弟弟是朝廷的大臣,郑子厚在元大都的声名便恁是了得了。
文秀皱眉道:“先生就不要去了吧。”
关汉卿想了想,笑道:“还是去吧。文远是个脸皮薄的人,不好扫他的兴致。”
关汉卿就与文秀去了袁家茶楼。一路上,满街飞雪,关汉卿微微有些气喘。文秀扶着他一路走着,心里阵阵难受。到了袁家茶楼,关汉卿就和文秀上到了二楼,关汉卿抬眼一望,竟怔住了。见楼上文远与马致远、王实甫坐在一起,正在说笑。关汉卿脸色陡然变了。这场面实在是他不曾想到的。他实在不曾想到文远与马致远、王实甫搅到一处了。
②窗外的大雪呼呼直落下来。北风醉汉一般猛烈地刮着,窗纸被风雪击得惊慌地颤动。
王实甫见到关汉卿上来,忙起身笑道:“关夫子,你可是姗姗来迟了。文远可是等候很久了。”
关汉卿硬硬地看了文远一眼。文远笑了笑,有些不自然地道:“关先生请坐。”
关汉卿看看文秀,就点头道:“文秀,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坐吧。”就坐在桌前。
文远忙起身给关汉卿斟了一杯酒。关汉卿却不看那酒,直管问:“文远,今日的戏就要开场了,你如何还在这里饮酒呢?”
文远怔了怔,却没有回答。
一时有些尴尬,几个人一句话也无从说起,桌上的酒已经冷了。
王实甫喊一声:“店家,再烫一壶酒来。”
关汉卿摆手:“不必了。文远,今日你是不能喝酒的。莫要误了场啊。”
王实甫笑道:“文远兄今日要敬关夫子一杯了。”
文远双手举起酒杯,笑道:“先生饮了这杯,弟子还有话讲。”
关汉卿笑:“你何苦这多礼节。有话但要直言才是。好,不扫你的兴致,只此一杯。”说着,就端起了酒杯。
文秀忙道:“先生身体刚刚好些,郎中嘱咐不能饮酒的。”
关汉卿道:“但饮一杯还是无妨的。我不知道文远要说些什么。”
文远脸色一红:“事情到此,不敢再瞒先生,我要到郑官人那里去唱了。”
关汉卿一怔,手里的酒杯一晃,就硬硬地放在了桌上。他皱眉道:“哦?几时去?”文远看看王实甫。似求王实甫说话。王实甫却把头转向窗外。
文远头一低:“我今日就走,这场酒,是我辞别。”他说得声音很低,似是飞虫响动。
关汉卿目光钉子一般扎住文远。文远被关汉卿的目光盯得不自在了,他脸一红,便起身下楼。关汉卿未动,文秀却大步追下楼来,在店门外喝住文远。
文秀怒道:“我只问你一句,你今日是想如何?你还唱不唱今晚的戏?”
文远道:“我真的只能回戏了。你总不能让我吃官司吧。”
文秀身子一颤,叹了口气:“好吧,你去吧,从此你我兄妹恩断义绝,我今后再也不想见到你了。”文远怔了怔,泪就涌出来。再也说不出一句话,转身飞似的走了。只听到满街的雪踩得乱响。


展开余下试题关汉卿颤颤地下得楼来。文秀正在楼下呆立,忙迎上去,焦急地问:“先生,如何唱今晚的戏呢?”
关汉卿仰天长叹一声:“这一场《单刀赴会》啊。”说罢,他大步向前走了。文秀紧紧跟在他身后,竟是有些跟不及他的步子。雪渐渐弱了。
二人赶到勾栏内,台下看客已经乱作一团了。
文秀嗫嚅道:“关先生……”
关汉卿有些艰难地摆摆手:“什么也不要说了,快准备行头吧。”
锣鼓催得紧时,浓墨重彩的关汉卿上场了。台下轰上来一阵爆彩。关汉卿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一句时,勾栏内已经喝彩声不断了。关汉卿突然觉得胸中一阵憋闷。他努力走了几步,就再也拔不动步子了,身子似定住了一般,就呆在了台上。
台下静若坟场。
文秀大吃一惊,她看到关汉卿的脸上已经是大汗腾腾了。她感觉关汉卿已经唱不出了,或者说唱不动了。但是出乎她的意料,关汉卿又开始唱了:
“苍阳如血,壮士如铁,醉眼斜看狂风烈。”
当他唱到最后一句时,脸色已经变得涨红,似一块刚出染缸的红布。
台下又是一阵爆彩。有人击掌喊道:“好!真关羽也!”
戏终于在掌声中散了,看客们离去,关汉卿却仍怔怔地在台上定着,与台下仍然没有走的马致远、王实甫目光相对着,似乎能碰出烈烈的火光。
文秀一脚冲上台来,痛喊了一声:“先生啊……”
关汉卿惨惨一笑,一张嘴,一口鲜鲜的血就喷出来。
马致远没有说话,呆呆地看着天边。③雪早已经停了,寒风狂烈,一天厚厚的云被吹散了。一角蓝天在天际被风撕开。无边无际的寒风湿重地滚地而来。马致远的泪水淌下来。他呆呆地喊了一句:“关夫子啊,你这是何必。你……”他再也说不下去。他的声音很响,但风声更响,风声淹没了他的声音。
王实甫没有听清,问一句:“致远兄,你刚刚说些什么?”
马致远不再说话,一双泪眼怔怔地望着雪天。他一动不动,似乎石化了一般。
王实甫看看冷冻了的天空,想到这是极难挨的季节。
④天寒彻,雪纷飞,云离散,万里荒寒,人无声。
【注】单刀赴会,原指三国故事:鲁肃为了索还荆州,请关羽赴宴,暗中设下埋伏,并请关羽故人司马徽前来陪宴劝酒,司马徽拒绝,并告诫鲁肃不可鲁莽行事。关羽接到请书后明知是计,仍旧带周仓一人单刀赴会,关平、关兴带大军在江边接应。席间二人言辞交锋,鲁肃不能取胜。关羽智勇双全,震住鲁肃,令他不敢动用埋伏的军士,最后安然返回。后被关汉卿改写为元杂剧《关大王独赴单刀会》。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汉卿接到文远请柬后,虽身体虚弱且对文远在演出日邀他饮酒感到疑惑,但因顾念情谊还是决定赴约,体现了他重情重义的性格。
B. 关汉卿看到文远与马致远、王实甫坐在一起说笑时脸色陡然变化,是因为他没想到文远会与投奔郑子厚的两人搅到一处,心中有被背叛之感。
C. 文远说自己今日就走,这场酒是辞别,还提到怕吃官司,表明他为了自身利益和迫于压力,决定放弃与关汉卿的情谊和当晚的演出。
D. 关汉卿在台上唱到“大江东去浪千叠”时勾栏内喝彩声不断,说明他的演唱水平高超,意在突出他即使身体不适也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描写为关汉卿出门赴宴渲染了一种寒冷、孤寂的氛围,也暗示了他身体不适却仍要赴约的无奈。
B. ②处生动地表现了风雪的猛烈,烘托出关汉卿见到文远与马致远、王实甫在一起时内心的震惊与愤怒。
C. ③处环境描写暗示了关汉卿虽然经历了朋友的背叛,但仍对未来充满希望,如同那一角被撕开的蓝天。
D. ④处环境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荒寒的氛围,烘托出关汉卿在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的悲惨心境,也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索。
8.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关汉卿在整个宴会过程中的心理情感变化。
9. 本文作者有意在形式创新上将小说与传统典故“单刀赴会”构建起多重联系,且在内核建构上赋予这个故事新的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C
8. ①疑惑且信任:起初,关汉卿接到文远请柬,虽身体不适且对文远演出日邀酒感到疑惑,但因重情而决定赴约,此时心理较为平静且信任文远。
②震惊与意外:到达袁家茶楼,看到文远与马致远、王实甫在一起时,他脸色陡然变化,内心充满震惊与意外,感到被背叛。
③愤怒、失望:听到文远说要去郑子厚那里且今日就走时,他先 一怔,随后愤怒、失望,目光如钉子般盯着文远。
④无奈与痛心:在得知文远回戏后,他仰天长叹,为这场戏的变故感到无奈与痛心。
⑤坚韧与执着:登上舞台演唱时,尽管身体不适,他仍坚守对戏曲艺术的热爱,努力投入表演,展现出坚韧与执着。
⑥悲愤与凄凉:演出结束吐血后,他的内心满是悲愤与凄凉,对友情的逝去和戏曲事业的艰难感到悲哀。(1点1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
9. 多重联系:①小说标题名为单刀赴会,同时作者也将戏曲《单刀赴会》设置为小说核心,全文围绕“文远罢唱”“关汉卿替唱”这一矛盾展开,构建起了一重联系。②关汉卿赴宴这一情节与关云长单刀赴会高度相似,作者有意设置这种情节,来丰富小说内涵,又构建起一重联系。
新的内涵:①本文的“单刀赴会”以“家国大义”字为内核,分别用“文远出走”“文秀断亲”“关汉卿绝唱”等情节,从正反面来高歌家国有义之人。②关汉卿“单刀赴会”这一举动,讴歌了其不为权钱所动、坚韧不拔、勇毅不屈的民族精神。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关汉卿为主角,化用“单刀赴会”典故,通过茶楼会面展现文人间复杂关系。细腻刻画其抱病赴约、遭背叛仍坚持演出的形象,历史典故与现实困境相映。风雪意象贯穿,烘托环境与人物心理。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探讨艺术家坚守与抉择,赋予古典题材时代内涵。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说明他的演唱水平高超,意在突出他即使身体不适也能赢得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表述不准确。此时喝彩声不断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他演唱水平高,但不是“意在突出即使身体不适”也能赢得喜爱,且后文他身体不适后仍坚持演唱才更能体现其精神和对艺术的执着,此处更多是正常的演出效果引发喝彩,并非强调在身体不适情况下的观众认可。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语句艺术技巧的能力。
C.“雪早已经停了,寒风狂烈,一天厚厚的云被吹散了。一角蓝天在天际被风撕开。无边无际的寒风湿重地滚地而来”错误。此处环境描写主要是烘托出关汉卿的悲剧命运以及他所处的艰难环境,并没有暗示他对未来充满希望。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疑惑且信任:关汉卿接到文远演出日的饮酒请柬,根据“今日他还要唱《单刀赴会》呢,怎么去饮酒呢?莫要误事了哩”,能看出他因演出安排对邀酒行为存疑。但“我与你们兄妹十几年的情谊,文远怎么去郑子厚戏班子”的想法,体现他基于多年情义,选择信任文远品性,认定其不会做出损害情谊、耽误演出之事,故而决定赴约,此时内心在疑惑中仍保持对友情的信任与赴约的平静。
②震惊与意外:关汉卿到袁家茶楼,发现文远和投奔郑子厚的马致远、王实甫一起说笑,“脸色陡然变了”。在他认知里,文远与自己情谊深厚,且当日有重要演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江苏省南京”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