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首先,网络文学的生产是立足于交往的,也就是说,相对传统的书面文学来说,存在生产先于交往与交往先于生产的区别。对书面文学来说,或对人工智能写作来说,它是生产先于交往,即先把作品生产出来,然后人们以作品为中心展开交往。然而网络文学却是交往先于生产,它是在交往互动中生产出来的。网络文学以连载形式展开,在讨论中不断延伸:未完成的作品类似于一个话题,网友们围绕这个话题交往互动,这些互动实践本身也成了文艺内容。网络文学创作者以话题为契机,源源不断地生产作品。这也导致网络文学总是动态化的,书面文学与人工智能写作指向一个静止的、难以改变的客体(作品),网络文学却是在动态中不断生成的。 其次,网络文学是活态文化,作品的阅读是重要的,但作者与读者的互动讨论也非常重要。广泛的互动实践本身成为文艺消费的一部分,直接改变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它可以加深、删改或消除原作效果,比如原作的情节是悲剧性的,但由于网友大量的讨论吐槽,可能生成了喜剧性效果,反之也成立。当然,如果我们把人工智能文学作品放到网上,它也会引起人们一定的讨论,但其中的生产与消费模式是不同的,这跟把传统文学作品直接搬到网上阅读是一样的逻辑,这并不是真正的网络文学。更重要的是,现场的互动实践不会对这部作品本身产生任何作用,也就是说,互动讨论与作品的生成无关,与作品的内在结构无关。 最后,由于人们特别喜欢讨论互动,网络作家开始有意识地埋梗或营造段子,不再追求宏大的情节线,而着眼于经营一个个剧情点,这就生成了网络文学内部的马赛克效果。文学的这些重要改变,显然是人工智能作品难以做到的,因为它恰好以其智能属性摆脱了这种交互实践,它强调的是机器运作而不是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人工智能写作指向的是一种“无人”的文学,而网络文学则是一种生成于交往互动中的文学。前者体现更多的是文本间性,是文本的自我生产,后者更多体现的是主体间性,是人与人的交流,两者在文学属性上相背离。在此意义上,人工智能写作背离了网络文学精神,造成了网络文学的终结。 (摘编自张萌黎 杨全《人工智能写作背离了网络文学精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I“写作”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容易篡改写作细节、可能不会像人类一样在不同类型的网文中灵活转换等。 B. 探索性写作是一种写作视角,它是对导航性写作的局限进行修正,目的是找到并突破“导航系统”的潜在限制。 C. 网络文学往往是模式化甚至是套路化的,因此擅长套路化写作的人工智能写作会使网络文学变成昙花一现的文学现象。 D. 网络文学内部马赛克效果的生成,与网络作家进行创作时注重经营剧情点,有意识地埋梗或营造段子等有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人工智能写作对人类创作产生的影响,但二者看待人工智能写作的态度却截然相反。 B. 材料一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先指出AI人机协同写作的两种写作方式,然后对这两种写作方式展开具体的介绍。 C. 材料二第三段将网络文学与传统书面文学、人工智能写作进行对比,强调了网络文学是生产先于交往,并在讨论中不断延伸。 D. 材料二指出,人工智能作品主要是依靠机器创作出来的,网友们现场互动讨论对于其作品本身不会产生任何作用。 3. 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人工智能写作与网络文学 区别的一项是( ) A. 人工智能写作与网络文学的消费模式不同。 B. 人工智能写作与网络文学的文学属性不同。 C. 人工智能写作与网络文学的读者对象不同。 D. 人工智能写作与网络文学的生产模式不同。 4. 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导航性写作”和“探索性写作”中人机关系的不同之处。 5. 你所在的班级举办了以“AI介入网文写作是利还是弊”为主题的辩论会,甲方认为是“利”,乙方认为是“弊”。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选择一方加入,并写出你的理由。(不少于三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药生尘 聂增爱 一条老街,两边全是店铺,一眼望过去,密密麻麻,连绵不断。一家中医铺坐落其间。它看上去极不起眼,淹没在众多的店铺中,就像一颗水珠淹没在大海里。 中医铺的招牌,是一块挂在门楣上的长方形木匾,上面有三个魏体黑字——“药生尘”。大多数人是不大理会那三个字的,偶尔有人抬头无意看到了,就会忍不住抓一抓头发,心里纳闷:怎么起这样的名字?药怎么会生尘呢?药都生尘了,还能赚钱吗? 中医铺的大门是木质的,有些老旧,是被岁月熏染的颜色。推开那扇门走进去,就能看到一溜长长的柜台。柜台是原木色,布满了像云朵一样层层叠叠的木头纹路。柜台后面是一排一人多高的药柜、四方形的小抽屉整整齐齐排列着,里面装着不同的中药:黄芪、白芍、甘草、党参、白术……柜子周围散发着中药特有的淡淡清香。 中医铺嘛、自然要有中医。医生六十岁左右,清瘦的一张脸。眉毛浓密,像用刷子刷出来的、眉尾干脆利落地上挑。如果说跟别人有明显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眼睛了。他的眼睛是清亮的,像山涧清澈的小溪。医生的医术也同样令人崇拜。据说病人坐在他面前,他只看几眼,就能知道病灶在哪里:三根手指搭在脉上一摸,就能知道病情是轻是重,是将死还是能活。即使罹患严重的病症,病人的痛苦在这里也能得以缓解。中医铺满墙的锦旗就是最好的证明。 中医铺门面不大,来看病的人却很多,生的病也是五花八门:伤风感冒、胃疼胃胀、咳嗽气喘、高血压、小孩积食……三两味简简单单的药,三两个小纸包,用棕色的纸绳捆在一起,如果衣服上的口袋稍大一点,一只衣袋就能装得下。回去吃完了药,果然药到病除,不用再来第二趟。真神! 时间长了,就分不清“药生尘”到底是店名还是医生的名字了,或者在他们心里,“药生尘”既是店名,也是医生的名字。 那个花白头发的老太太每周都按时来。
展开余下试题“医生,能不能让我快点好起来?”她每次都要提出这样的要求。 他摇摇头:“东西冰冻得越久,化开它所需要的时间是不是就越长?你得病的时间太长了,急不得,只能慢慢调理。” “唉,我实在喝不下去药了。”老太太抱怨。 “现在已经有好转了,再坚持一下就好了。”他说。 老太太皱着眉头,点点头,很无奈的样子。 有些病是容易治的,如伤风感冒、牙疼眼热……这样的病治起来很快,三五服药即可解决。但那些在人体内盘踞多年的病,就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去调理,可能三四个月才能看到效果。有的人喝了一个月的药看不到效果,心里就着急起来:怎么还不行呢?怎么这么慢?他们希望几服药就能把几十年的病治好。也有的人治了一阵子,刚刚有些起色了,却不再来了。 有一天上午,医生坐在诊室里,等了好久,却不见有病人来,心里觉得有些奇怪。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外面忽然传来一阵嘈杂的脚步声。医生透过窗子,看到男女老少一大群人正向着巷子西边跑去,人人脸上都带着无法掩饰的兴奋。因为在快速奔跑,他们的身体都用力前倾,脖子伸得老长,像一群因为发现了新食物而急切地扑过去的鹅。 发生了什么事?医生感到奇怪,于是走出药铺,跟在人群的后面。 原来老街上新开了一家中医馆,门脸装饰得富丽堂皇。门楣上挂着一块黑底金字的牌匾,上面有三个龙飞凤舞的大字——“神医馆”,在日头底下发着耀眼的光。神医嘛,一定是百病皆治、出神入化的,看见牌匾的人都这么想着,心里一下子激动起来。 “欢迎大家光临神医馆。我家神医有祖传救命神药,包治百病,不管大病小病新病旧病,一粒见效,立竿见影!欢迎大家踊跃尝试。” 一粒药就能治全身的病?谁不想自己无病无痛地好好活着?现在有神药问世,一定不能错过机会!人群你拥我挤,像奔涌的洪水一样冲进那扇富丽堂皇的大门里。抓乱了头发,踩了脚,甚至踩掉了鞋子,他们都顾不得了,生怕腿脚慢了抢不到神药。 他们从神医馆出来的时候,心满意足地捧着一个黄色的小盒子,里面有一粒鸽子蛋大小的黑色药丸。一粒药丸两千元,似乎有点贵。但人们一想到平时吃药时瓶瓶罐罐一大堆,这么一粒药丸就能治全身的病,也就不觉得贵了! 在人群里,医生看到了那个总是要求快快把她治好的老太太,还有几个慢性病缠身并已经调理了一段时间的熟悉面孔。他们都因为得到了神药,脸上散发出红通通的光彩,似乎那药还没入口就已经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 一粒药就能治全身的病?这种天方夜谭竟然有这么多人相信?医生站在那里,忽然感到一股冷风穿透了他的身体,让他忍不住哆嗦起来。他转身往回走,想回到他的“药生尘”,可他觉得两条腿不听使唤了,仿佛跋涉在冰天雪地里一样。 秋天是什么时候来的?谁也没有注意到。忽然之间,路边树上的叶子就开始大片大片地往下落了。小巧的槐树叶,巴掌一样的法国梧桐叶,还有金黄色的扇子一样的银杏树叶,在路上铺了厚厚的一层。行人踩着那些叶子向前走,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仿佛地下传来的窃窃私语。 住在巷子里的人,有一天忽然发现“药生尘”已经好久没有开门了。那两扇被岁月熏染过的古旧木门挂上了一把黄铜大锁,锁面上也蒙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想必里面那些中药,也都落满灰尘了吧?门楣上那块写着“药生尘”的牌匾还在。行人再抬头看向那三个字,只会摇摇头,长叹一口气:“药生尘,药生尘,药是真的生尘了!” 他们叹完气,就迈开步子匆匆离开了。至于医生去了哪里,他们毫不在意,生活里还有那么多的事情都在等着他们去忙呢……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那位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每次来看病的时候,都希望医生能让她快点好起来,是因为她实在不愿意一直喝药。 B. 在“药生尘”的医生看来,有的病只需要几服药就能痊愈,有的病在人体内盘踞多年,则需要慢慢调养。 C. 看到老街上的人纷纷往巷子西边跑去,中医铺的医生感到非常好奇,于是他也跟着人流前去一探究竟。 D. 看到病人吃了“神医馆”的药丸而有所好转,中医铺的医生对自己的医术产生了怀疑,最终他关掉了店铺。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在介绍中医铺的医生时巧妙地运用特写镜头,聚焦于其眉毛和眼睛,生动传神地刻画出医生的形象。 B. 小说中对中医铺的大门、柜台及药柜的描写看似“闲笔”,实则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了环境氛围。 C. 小说写人们在“神医馆”买药时“抓乱了头发,踩了脚,甚至踩掉了鞋子”等行为,既可笑又可悲,具有讽刺意味。 D. 小说的倒数第三段从中医铺医生的视角,对秋天的景象做了细致的描绘,烘托了主人公无限悲凉的心境。 8. 小说以“药生尘”为题,为何要花费笔墨描写“神医馆”?请简要分析。 9. 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尾有画蛇添足之感,应当删去。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理由。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 (节选自《史记·优孟传》) 材料二: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 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辞而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①之名丑。荆人鬼,越人禨②,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唯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注】①确石:坚硬的石头。②荆人鬼,越人禨(jī):鬼、禨,指迷信鬼神的活动。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楚相A孙叔敖持廉B至死C方今D妻子穷困E负薪F而食G不足H为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将要,与《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且九十”中的“且”意思相同。 B. 属,嘱咐,与《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中的“属”意思不同。 C. 知,智慧,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吾知也”中的“知”意思相同。 D. 利,认为……有利,与《烛之武退秦师》“阙秦以利晋”中的“利”用法不同。
展开余下试题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相孙叔敖早就知道为自己的后代留后路,但他优待优孟的初衷不一定为此。 B. 优孟与孙叔敖的儿子见面后,与他交谈相处,并把自己装扮成孙叔敖的样子。 C. 优孟由孙叔敖一事引发感慨,指出 官者不应贪鄙求财,否则将触犯法令而身死家灭。 D. 孙叔敖让儿子拒绝受封肥饶之地的主观原因是寝丘贫瘠,楚、越民众不中意此地。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 (2)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 14. 孙叔敖才智过人,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不凡的智慧?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会稽郡楼雪霁 张继① 江城昨夜雪如花,郢客登楼望霁华。 夏禹坛前仍聚玉,西施浦上更飘纱。 帘栊向晚寒风度,睥睨②初晴落景斜。 数处微明销不尽,湖山清映越人家。 [注]①张继,字懿孙,湖北襄阳(古属楚地)人。②睥睨:城墙上的短墙。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从落雪写起:昨夜,坐落在江畔 会稽城下了一场雪,洁白的雪花如同飞花一般,美丽轻盈。 B. 次句照应诗题,写大雪纷飞中诗人登上城楼远眺,引出颔联的景物描写,“郢客”点明诗人身份。 C. 颈联写傍晚时分寒凉的风穿过了郡楼的门窗,但诗人仍旧没有离去,望见夕阳斜挂在城墙上方。 D. 尾联写暮色渐浓,诗人望见远处有星星点点的微光隐约闪烁,暮色中的湖山别有一番清秀韵味。 16. 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谓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 (2)《金陵怀古》一词中,“_______,_______”两句,色彩对比鲜明,动静相生,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了观察的视野。 (3)《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诗人的鲜明个性,“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不管官场冷暖,纵情泛舟洞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按照制作工艺与品质特征,(甲),分别是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与乌龙茶。中国西南部云贵川一带茶树种质资源最丰富、野生大茶树数量最多、山茶科植物分布最广泛、茶文化历史最悠久等,从生化角度分析,该区域茶的成分更加原始。因此,世界公认中国是茶的原产地和茶文化的发源地。 茶不但是物质的,(乙)。茶最早拿来药用,先民直接食用茶叶,后来演变为烹煮饮用。唐朝以后,许多中国人离不开茶,认为茶是生活必需品,生活中“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明代之前的茶主要是团茶,后面变成散茶更多。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被纳入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茶为什么能进入非遗这个名录里面去呢?固然它是世代传承的,它有丰富多彩的手工制品,它有很多的技艺,它也通过中国的“谦和礼敬”这四个字对我们道德修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中国茶既是传统的,又是时尚的,新茶饮等茶的创新产品影响了年轻人对茶的认识,饮茶者的平均年龄由30岁降至18岁左右,18岁至40岁的这批人是消费的主力,这对于促进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很有意义。 18. 下列句子中的“左右”和“饮茶者的平均年龄由30岁降至18岁左右”中的“左右”,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左右闲着没事,就陪你走一趟吧。 B. 他想左右目前的形势,没那么容易! C. 在这里,想要上学必须要经过五十里左右的山路才能够到学校。 D. 处世不是八面玲珑的圆滑,不是左右逢源的奉承,而是真诚待人。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文中画横线 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管毛笔,在未启用时都是锋棱尖锐的,似乎可以把点画的细处毫厘不爽地勾勒出来。只有付之于水,让水把千百毫毛化开,试用,才可以断其优劣。 在文房用具里,毛笔给人洁净慢妙的美感。未使用时,它如一枚未绽放的白玉兰花苞,紧抱收束。遇水之后,丝缕篷松。物尽其用——再洁净的笔锋也要裹上墨香,然后在宣纸上弛骋。就如骏马不是养着欣赏,而是用来征逐,看它们毛就竖起、迎风翻飞。筋肉上热气腾腾。毛笔也一样,如果不被黑亮的墨汁浸润,那一管笔是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再好的笔性也裹在里面不能出来。一束毛在笔匠手上历经多个工序,变成一支笔,此时不再是动物属性,而是具有了漫游意识的精神,等待与之相投合的那个人,纵横张放。 时日久了,人性笔性浑然无痕,便写出不少锦绣文字,那真是一管笔的巅峰时刻。 在书写史上,最有名的笔就是王羲之写下《兰亭序》的那管鼠须笔。它是怎么一种样子,谁也没见过,但是被书法史记录下来,似乎《兰亭序》成功是由于王羲之借助了这管笔。个体的成功,使后人思考与之的种种关系,曲水风雅,诗酒流连,名士情怀,最终着眼在一管笔上。人胜于动物最大的地方,就是人善于研制工具并利用它们。毛笔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书写的美感,而禽兽的价值,由此有了高下之别。 21. 文中第二段画横线处有多个错别字,请找出三个并加以改正。 22. 近日光明中学迎来了一批外国友人,他们粗通汉语,对中国的书法十分感兴趣。学校邀请小明向外国友人介绍毛笔的相关内容。请对以下这段文字进行改写,适合小明介绍使用,保留必要信息,不超过75个字。 毛笔作为我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兼具独特的美学意蕴与实用价值。静置时,其笔头宛若未绽的白玉兰蓓蕾,以紧致之姿凝敛锋芒;遇水浸润后,毫毛渐次舒展,丝丝缕缕如莲瓣轻展,显露出含蓄而典雅的风致。挥毫之际,笔锋与墨色浑然相融,墨随锋转,锋借墨彰,于纸砚间倾泻出遒劲与柔婉并济的韵律,终臻笔墨交融之化境。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做事情,先找准方向再去干;也有人说,可以先干起来,在干的时候也可以修正方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