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考试语文试卷(无答案)
2024—2025 下学期协作校高一第二次考试
语 文 试 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三、六、八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科技进入戏剧舞台已成为一个客观现实,新媒介、新装置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这不仅改变了戏剧的舞台呈现方式,也催生出脱离传统剧场模式的新型演出形态,构建起新型的观演关系。花样迭出的“沉浸式”“走动式”演出、文旅结合的实景演出项目以及剧本杀等,这些是戏剧吗?
随着当下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型的泛戏剧形式:从小剧场戏剧到山水景观戏剧,从沉浸式演出到互动式游戏,观众可以参与其中,甚至能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并影响剧情的发展。这些泛戏剧形式,受到观众的欢迎。但它们也打破观演分离的审美界限,将戏剧与娱乐融为一体,模糊了戏剧的边界。
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类泛戏剧探索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戏剧。戏剧属于剧场,在传统舞台和镜框式剧场的演出环境中,剧本是圭臬、故事有冲突、人物有个性、演出有规范、审美有距离、欣赏有节奏、观演关系有定式,这些都是戏剧不应变更的审美尺度与艺术环境。
严肃戏剧的上乘演出,必然是在剧场,或者能够形成肃穆表演场域的空间中,有形或是无形的舞台,始终保持着使观看者足以产生审视、思考、审美共情的相应距离。不能想象《雷雨》演出时,观众跑到舞台上帮助繁漪喂药吃,那对这些经典戏剧来说岂不破坏了应有的氛围?
当然,严肃戏剧演出时也会有观演互动,但都有着约定俗成的分寸:看京剧,舞台上的观演互动只限于专业票友恰到好处的叫好与鼓掌;听昆曲,只有曲牌唱完后,观众才能鼓掌。同样,西方歌剧与交响乐,观众也要等到一场结束之后才能鼓掌叫好;歌剧表演与交响乐演奏时,艺术家们如听到不合时宜的鼓噪,也只能礼貌地停下歌唱和演奏,等观众宣泄完毕之后再进行演出。
在沉浸式演出、剧本杀与演艺式密室逃脱等泛戏剧的多元化场域中,其演出大多是追求娱乐化的商业行为,与戏剧的艺术性无关。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莎士比亚的戏剧展现了他对所生活的时代、所观察体味的人生的深刻思考,兼具思想深度与现实主义厚度,剧作作为文本也体现出极高的文学性。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改编自《麦克白》,把演出地和故事发生地合二为一,放在上海的麦金侬酒店中。创作者在这一固定的楼宇环境中设计出手术室、神秘树林、墓地等多个逼真场景,与观众进行偶然性和随意性的观演互动:每一位观众进场后都随机选择不同的通道,从而产生不同的剧情走向,获得独一无二的奇遇体验。
可以看出,这样的创新演出更侧重于观众的体验感,更像是一种掺杂着悬疑惊悚、逗趣的玩乐方式,称之为密室逃脱的高楼大厦版、称沉浸其中的观众为游客也无不可。尽管制作方认为该剧在全球范围创造了新的观演关系,革命性地颠覆了传统演剧方式,但实则已与戏剧的本质相去甚远。
在今天,经典的文本内涵、舞台演出的规范性与规定性依然是戏剧审美不可或缺的因素。罔顾剧场的集中性和原剧规定情境的尖锐冲突,以随机的路线、偶然的遇见、惊讶乃至惊悚的感觉作为卖点,违背了冲突集中化、人物典型化、舞台演出规范化以及观众审美对象相对一致的戏剧之本质属性。因此,尽管一系列结合了文旅、游戏等娱乐方式的演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可以视其为依托严肃戏剧经典而进行的改良与探索,但最好不要归类于严肃戏剧,否则易招致戏剧专业人士的否定,影响发展。


浏览完整试题戏剧的特性之一,是演员演戏、观众看戏的二元共生。演员与观众一定要构成适当的审美距离和空间阻隔。但是,一些泛戏剧模式试图完全消解观演之间的距离,甚至有些舞台演出重视环境营造,忽视剧本,特别强调观演关系的同构,体现出重场面、强互动、弱剧本或无剧本的特征。曾有一部外国作品,演员到观众席中随意找了位年轻女孩亲吻,若非提前安排,一般女观众很难在众目睽睽之下配合其观演合一的自然主义表演。这些演出破坏了观与演之间的审美距离,从本质上是对严肃戏剧的破坏性解构,是对戏剧艺术的割席,更应被归属于社会活动和人类生活中的群体表演形态,或者是社会群体的文化实验与行为艺术。
当然,对于新型的泛戏剧演出,我们如果不着眼于在戏剧领域进行讨论,就会看到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2023年,面向全球开放的敦煌数字藏经洞正式上线,游客可以选择性地扮演相关角色,进入随机选择的戏剧画面中,自由穿越在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之中,还能与洪辩等高僧大德对话。但这只是服务于游客对风景、文化漫游的目的,不属于剧场审美的对象,是景观庞大化叙事的一种泛戏剧形态,并非对戏剧本质的探索。
总之,近年来文旅结合让泛戏剧的演出花样层出不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戏剧属于舞台,乃是严肃的艺术,含有戏剧元素的文旅项目则是多元化秀场和大众的娱乐模式。这两者可以适度融合,但不能相互替代。泛戏剧演出割舍了戏剧属性,打破了观演关系,虽有所创新,但与传统意义上严肃戏剧的创编与传承相去甚远,终归不属于戏剧艺术的常规范畴。
(摘编自谢柏梁《戏剧属于剧场 边界不容模糊》)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科技进入戏剧舞台后,戏剧界的戏剧审美不再秉持文本内涵须经典、舞台演出须规范与规定的特点。
B. 在沉浸式演出等泛戏剧化的多元场域中,演出都追求娱乐化,都是商业行为,从而减弱了戏剧的艺术性。
C. 《不眠之夜》的演出依托了莎士比亚的经典之作,为大众喜闻乐见,这种创新演出比传统严肃戏剧更好。
D. 含有戏剧元素的文旅项目有别于严肃的戏剧艺术,但二者适度的结合是有助于文旅业的创新性发展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 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大体上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顺序行文,结构清晰,富有层次。
B. 全文从表演场合、艺术性两方面对严肃戏剧和泛戏剧表演进行论述,由此明确戏剧特点。
C. 文章对泛戏剧演出并非一味批判,在戏剧领域之外给予了肯定,体现了其观点的思辨性。
D. 文章语言平实浅近,但用词严谨,如“大多”“不应”“一定”等增强了观点的鲜明性、客观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说法的一项是( )
A. 中西方剧场内的严肃戏剧可以与观众进行互动,但要讲究分寸,合乎时宜。
B. 观众跑到舞台上帮助繁漪喂药吃的行为,本质上是对严肃戏剧的破坏性解构。
C. 《不眠之夜》在全球范围内创造了新型观演关系,是对戏剧本质的探索。
D. 山水景观剧《文成公主》把观众或游客带入沉浸式穿越之旅,是泛戏剧形态。
4. 请根据文本内容给“泛戏剧形式”下定义。
5. 作者在文中多处使用例证法证明自己的观点,请分析文章举《不眠之夜》和敦煌数字藏经洞上线的例子在论证目的上的不同之处。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催眠术表演会上
契诃夫
大厅里灯火辉煌,人山人海。大厅里的中心人物是催眠术家。尽管这个人生得矮小,没有风度,然而脸色开朗,神采焕发,得意扬扬。人们不住地对他微笑,鼓掌,钦佩。……大家在他面前都变得脸色苍白。
他也确实在做出奇迹。他弄得一个人昏昏睡去,弄得另一个四肢僵硬,弄得第三个把后脑壳枕在一把椅子上,脚后跟放在另一把椅子上。……他把一个记者又高又瘦的身体拧成螺旋形。一句话,他做的事谁也不明白。他对太太小姐们造成的影响特别强烈。
她们遇到他的目光都魂飞魄散,就像被打死的苍蝇一样。啊,女性的神经!在这个世界上,缺了她们,生活就会乏味了!
催眠术家向那些人施展过他魔鬼般的法术以后,走到我跟前来。
“我觉得您的天性似乎很容易接受外来的影响,”他对我说,“您那么神经质,那么富于表情。……您愿意我来催您入睡吗?”
睡一睡觉有何不可?行,亲爱的,你就试试吧。我在大厅中央一把椅子上坐下。催眠术家在 vis-à-vis①一把椅子上坐下,拉住我的手,用他那对可怕的蛇眼睛盯住我可怜的眼睛。
观众把我们团团围住。
“嘘……诸位先生!嘘。……安静一点!”
大家都安静下来。……我们坐在那儿,彼此瞧着对方的眼睛。……一分钟过去,两分钟过去。……我背上起了鸡皮疙瘩,心怦怦地跳,可是我并不想睡觉。……
我们坐着。……五分钟过去,七分钟过去了。……
“他没给降伏住!”有人说,“好哇!这个人真了不起!”
我们坐着,瞧着。……我不想睡觉,就连打盹儿的意思也没有。……要是叫我看一份市议会或者地方自治局的会议记录,我倒早就睡着了。……观众开始交头接耳地议论,哧哧地窃笑。……催眠家心里发慌,开始眨巴眼。……可怜的人!谁遭到惨败会心情愉快呢?救一救他吧,打发摩耳甫斯①飞来合上我的眼皮吧!
“他没给降伏住!”那个人又说,“够了,别玩这一套了!我早就说过,这都是骗人的把戏!”
我听从这个朋友的主张,正要做出站起来的动作,不料我的手感到一个外来的东西塞进我的手心里。……我就开动我的触觉,摸出这个东西是钞票。我爸爸是医生,医生们单凭触觉就能摸出钞票的金额。按照达尔文的理论,我从我父亲那里除了继承其他许多本领,也继承了这种可爱的本领。我摸出那张钞票原来是五卢布。我一摸出来,就顿时睡着了。
“真行啊,催眠术家!”
当时有些医生在大厅里,他们走到我跟前,转了几圈,用鼻子闻一闻,说:
“嗯,是啊……他是睡着了。……”
催眠术家对他的成功感到满意,又在我头顶上挥舞胳膊,于是我这个睡熟的人就在大厅里走动起来。


展开余下试题“您让他的胳膊僵直不动!”有人提议说。
“您能办到吗?让他的胳膊一动也不动。……”
催眠术家(他可不是胆小的人!)就把我的右胳膊拉平,开始在那条胳膊上施法术:把它擦一擦,吹一吹,拍一拍。我的胳膊却不听话。 它摇摇晃晃像块破布一样,根本不想僵直。
“不要搞什么僵直不动了!您把他叫醒吧,要不然这对他是有害的。……他身体相当弱,又神经质。……”
这时候,我的左手感到手心里来了一张五卢布钞票。……这个刺激借助于反射作用,从我的左胳膊传到右胳膊上,于是右胳膊就立刻僵直不动了。
“真行啊!你们瞧,这条胳膊多么硬,多么凉!就跟死人一样!”
“完全失去知觉,体温下降,脉搏减弱。”催眠术家报告说。
医生们开始摸我的脉搏。
“是啊,脉搏弱一点。”有个医生说。
“十足的强直性痉挛。体温大大下降。……”“不过这该怎样解释呢?”有个太太问道。
医生意味深长地耸一耸肩膀,叹口气,说:“我们只有事实! 至于解释,唉!那还没有。……”你们有事实,我却有两张五卢布钞票。我的东西比你们的贵重得多呢。……为此,我甚至要向催眠术家道谢,至于解释,我却不需要。……可怜的催眠术家!你为什么跟我,跟一条毒蛇打交道呢?
补记:哎,这不是该死吗?这不是太不像话吗?
方才我听说,原来把那两张五卢布钞票塞到我拳头里来的,并不是催眠术家,而是我的上司彼得·费多雷奇。……“我对你这样做,”他说,“是为了考查你的正直。……”呜呼!
“丢脸啊,老弟。……这可不好。……我没料到……”“可是话说回来,我家里有儿有女,大人。……我有妻子。……母亲。……在目前这种物价昂贵的情形下……”
“这不好啊。……你居然还要自己办报纸呢。……你在宴会上发表演说,总是眼泪汪汪。……丢脸啊。……我本来以为你是个正直的人,想不到你竟然……贪财如命。……”
我只好把两张五卢布钞票退还给他。有什么办法呢?名声总比金钱宝贵嘛。
“我倒不生你的气!”上司说,“随你去,反正你的性情就是这个样子。……可是她!她呀!怪透了!她!又温柔又纯洁,像奶油冻似的,说不尽的好处!可是怎么样呢?要知道,连她也抵不住金钱的诱惑哟!她也睡着了!”
我上司所说的“她”,指的是他妻子玛特辽娜·尼古拉耶芙娜。……
(有删改)
[注]①法语,对面。②希腊神话中的梦神。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催眠术家生得矮小,并且没有风度,但在人山人海的大厅中,他神采奕奕,得意扬扬。
B. “我”在催眠术家面前表现出极强的自制力,直到感受到钞票的存在才开始配合催眠术家。
C. 医生们对“我”被催眠后的反应进行了专业的判断,并且对催眠术的效果持否定态度。
D. 事件揭示了金钱对人性的影响,“我”在得知上司的考验后,选择了归还钞票以维护名声。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以大厅的装饰和观众的反应渲染了表演现场热烈的氛围,烘托了催眠术家表演的情况,引起读者兴趣。
B. 小说先大肆渲染催眠术家 各种“奇迹”,后从“我”的视角暴露出他的本领都是虚假的,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C. 小说对“我”只进行了大量的心理描写,是因为“我”作为被催眠者,当时的情境不允许作者对“我”有其他描写。
D. 小说补记的结尾出人意料,细思又合乎情理,指出上司妻子也被催眠“睡着”,引人深思,留下了更大的回味空间。
8. 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请谈谈你的看法。
9. 契诃夫的小说以讽刺手法著称,请举出三个例子简要分析本小说的讽刺意味。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吉①又尝出,逢清道②群斗者,死伤横道,吉过之不问,掾吏独怪之。吉前行,逢人逐牛,牛喘吐舌。吉止驻,使骑吏问:“逐牛行几里矣?”掾吏独谓丞相前后失问,或以讥吉。吉曰:“民斗相杀伤,长安令、京兆尹职所当禁备逐捕,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宰相不亲小事,非所当于道路问也。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比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③典调合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掾史乃服,以吉知大体。
(选自《汉书·丙吉传》,有删改)
材料二:
吉为相,有驭吏嗜酒,从吉出,醉呕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复何所容西曹第忍之此不过污丞相车茵耳。”此驭吏,边郡人,习知边塞发奔命警备事。尝出,适见驿骑持赤白囊,边郡发奔命书驰来至。驭吏因随驿骑至公车刺取,知虏入云中、代郡,遽归见吉白状,因曰:“恐虏所入边郡,二千石长吏有老病不任兵马者,宜可予视。”吉善其言,召东曹案边长吏科条其人。未已,诏召丞相、御史,问以虏所入郡吏。吉具对,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而吉见谓忧边思职,驭吏力也。
[冯述评④]
容小过者,以一长酬;释大仇者,以死力报。唯酬报之情迫中,故其长触之而必试,其力激之而必竭。彼索过寻仇者,岂非大愚?
(选自冯梦龙《智囊全集》,有删改)
[注]①吉:丙吉,武帝时人。曾救助宣帝,宣帝时为丞相,宽厚谦退,有政声。②清道:皇帝出门时先令道路清净。③三公:军事、政务和监察三方面的最高长官。此处指丞相。④冯述评:冯梦龙所做的评论。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醉饱之A失去士B使此人复何C所容D西曹E第忍之F此G不过污H丞相车茵耳。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斗,文中指“打斗、打架”,与《赤壁赋》“徘徊于斗牛之间”的“斗”意思不同。
B. 道,文中指“道路”,与成语“志同道合”的“道”意思不同。
C. 逐,文中是使动用法,与《促织》“急逐趁之”的“逐”用法相同。
D. 善,文中指“认为……对”,与《六国论》“战不善”的“善”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丙吉担任丞相一职时,有一次外出,遇到有人斗殴,死伤之人横躺在路上,丙吉不闻不问,掾吏担心会有人因丙吉不关心伤者而状告丙吉。
B. 丙吉向掾吏解释自己为什么只询问牛喘吐舌之事,因为这是他的职责,他担心天时节气有不对,会影响农事活动,掾吏因此认为他识大体。
C. 驭吏是边郡人,熟悉边塞传递紧急文书的事情。他曾经外出,正好看到驿骑拿着红、白二书的袋子,便探知了军情,告诉了丙吉,提醒丙吉要做打算。
D. 丙吉担任丞相,恪尽职守,体恤下属,是一位贤德之相。驭吏有一次喝醉了在丙吉 车上呕吐,丙吉宽宥了驭吏,驭吏此后报答了他的恩情。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竟丞相课其殿最,奏行赏罚而已。
(2)吉具对,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谴让。
14. 冯梦龙为什么认为那些“索过寻仇”的人是特别愚蠢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遐颂(其四)
[西晋] 陆 云
孔丘大圣,配天弘道。
风扇玄流,思探神宝。
明发怀周,兴言谟老。
灵魄有行,言观苍昊。
清歌先试,丹书有造。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丘大圣,配天弘道”直接点明了孔子 崇高地位,他如同上天一样,能弘扬大道。


展开余下试题B. “风扇玄流,思探神宝”运用比喻,形象地描绘出孔子所倡导的学说如清风般广泛流传。
C. “明发怀周,兴言谟老”写孔子清晨醒来就心怀周朝,言语之间谋划着如何尊崇老子。
D. “灵魄有行,言观苍昊”虚实结合,言孔子的灵魂在世间行进,探寻着天地间的真理。
16. 有人认为这首诗的标题应改为“登遐思”,你怎么看?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君主应该选拔有才能的人,听取好的意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2)苏洵《六国论》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国君对祖国的疆土毫不爱惜,将之像草一样丢弃。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指出:屏媒时代,传播内容多了,信息吸收效率却低了;互动功能强了,真情流露却少了。这让屏幕成为一些社会问题、“现代病”的“背锅侠”。那么新媒介新技术会让我们的文化生活更好吗? A 。通过屏幕,人们能看书,读图,观看影像,甚至体验交互。
发挥新媒介新技术的正向作用,关键在于“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屏媒时代推动人类再次“进化”:视野更大,视线更远,视角更多元。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屏幕背后的虚拟空间里,仅仅有着“真实的抽象”,屏幕是工具、载体而不是实质。①在利用屏幕充分便利性的同时,②也要规避不利影响:③即使从“我”做起,适当追求“极简主义”,④不断学习恰当的运用方式,养成合理的观看习惯,⑤形成更加成熟的模式用屏;⑥也要为他人着想,助力监管平台共同净化、精化屏幕内容,⑦给真正有价值的文化内容以充分展示。
既便未来屏幕更加快速发展,我们的生活也不该被其捆绑,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结永远更值得追寻。在不断更叠的媒介变革中,只有不断捶炼和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 B ,让技术造福生活。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画横线的七处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
20. 文中最后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 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
21. 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匆匆、明明、往往”,说说它们各自在语意上的表达效果。
22. 对文学作品来说省略号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两处的省略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华文明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一个个名人故事、一部部经典书籍,像一座座里程碑,铸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长城,将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让中华文明之光薪火相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辽宁省葫芦”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