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1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山东省济南市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综合素质调研模拟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25年高中学科综合素质调研检测试题语文(2025年编制)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025届高一学生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修复的“干预哲学”
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校准。“最小干预”原则的提出,源于20世纪中期欧美“生态自愈运动”——当时科学家发现,1945年原子弹轰炸后的广岛,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30年间竟自然恢复了87%的植被覆盖,而同期人工造林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反降23%。这一发现颠覆了“人类必须主导自然修复”的认知。
“最小干预”的核心有三:其一,识别生态系统的“自愈阈值”,即当破坏程度未超过该阈值时,停止干预即可恢复(如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潮沟疏通,仅移除人为堤坝便激活了自然循环);其二,干预手段必须“可逆”,如德国鲁尔区用可降解材料覆盖矿渣,而非永久性混凝土封存;其三,以“功能恢复”为目标,而非追求“景观统一”,比如允许退化草原保留30%的裸露土地,以维持啮齿类动物的栖息地。
但这一原则也面临争议:2019年澳大利亚山火后,生态学家就“是否干预考拉栖息地”爆发论战——主张干预者认为考拉种群已低于“自愈阈值”,需人工投喂;反对者则指出,过度投喂会导致考拉丧失野外觅食能力。最终折中方案是:仅在火灾后6个月内投喂,且投喂量控制在其自然摄食量的30%以内。
(摘编自《生态修复的伦理边界》,《自然辩证法通讯》2024年第3期)
材料二:
长江口湿地修复的“中国方案”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关键驿站,2000年因围垦养殖导致湿地面积缩减40%,勺嘴鹬等濒危鸟类数量下降72%。2010年启动的修复工程采取了“阶梯式干预”策略:
第一阶段(2010-2015):退养还湿
拆除养殖围堤137公里,但保留10%的堤岸残段作为“人工沙洲”,为底栖生物提供附着基。此阶段未引入任何外来物种,仅通过自然潮汐重塑湿地地貌。监测显示,5年间芦苇群落自然恢复面积达12平方公里,但互花米草(外来入侵物种)仍占据23%的区域。
第二阶段(2016-2020):精准控害
研发“生物替代技术”:在互花米草密集区种植本土芦苇和海三棱藨草,利用植物间的化感作用抑制其生长;同时投放专食互花米草的昆虫(未引入外来物种,而是驯化本地螺类)。此阶段人工干预强度提升,但严格限定在“每公顷干预面积不超过500平方米”。至2020年,互花米草覆盖率降至8%,勺嘴鹬数量回升至2000年的1.8倍。
第三阶段(2021至今):动态监测
建立“湿地健康指数”监测体系(涵盖水质、植被覆盖率、鸟类多样性等12项指标),当某一指标偏离阈值5%以上时,才启动干预(如2023年发现底栖生物减少,仅通过调控潮汐闸门增加泥沙补给,未进行人工投苗)。项目负责人指出:“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湿地成为‘不需要管理者的生态系统’。”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长江口湿地修复白皮书(2024)》及科研团队访谈)
材料三:
全球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对比
项目名称 所在区域 核心问题 干预方式
美国佛罗里达湿地 佛罗里达州 农业灌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修建180公里人工运河引流,投放藻类抑制剂
肯尼亚马赛马拉保护区 东非草原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沙化 划定禁牧区,人工播种耐旱草种
中国黄土高原淤地坝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 修建1.2万座淤地坝,退耕还林(人工造林)
荷兰须德海工程 荷兰西北部 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 建设32公里巨型海堤,围垦造陆
(接续上表)
项目名称 短期成效(5年) 长期挑战(15-20 年) 投入成本(美元)
美国佛罗里达湿地 水体透明度提升 40%,浮萍覆盖面积减少 60% 运河阻断鱼类洄游,本土鲈鱼种群下降 35%;抑制剂残留导致底泥微生物失衡 12,000
肯尼亚马赛马拉保护区 禁牧区植被覆盖率从15%提升至 45%,斑马种群数量增长 2 倍 禁牧区与牧民的冲突加剧;人工草种挤占本土草本植物生存空间,草原生态链单一化 3,500
中国黄土高原淤地坝 年输沙量减少60%,林地面积增加120万公顷 部分坝体因泥沙淤积失效;单一树种(杨树)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频发 8,000
荷兰须德海工程 荷兰须德海工程荷兰西北部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建设32公里巨型海堤,围垦造陆 新增耕地1650平方公里,防潮标准提升至100 年一遇围垦区土壤盐碱化持续加重,需长期灌溉淋盐;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隔离,生物多样性下降40%。 25,000
(数据来源:联合国《全球生态修复进展报告(2023)》)
材料四:
关于 “干预尺度” 的学术争鸣
生态学家霍普金斯在《自然的韧性》中提出 “干预阈值”理论:当生态系统破坏程度低于30%时,自然修复效率是人工干预的1.8倍;当破坏程度超过60%时,若无人工干预,生态系统可能进入不可逆的“崩溃循环”。这一理论引发两大流派争论:
“自然优先派”认为,人类对“阈值”的判断往往存在误差(如2005年亚马逊雨林火灾后,科学家预测50%区域无法恢复,实际10年后自然修复率达78%),过度干预本质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他们主张,即使在严重破坏区域,也应优先通过“封禁保护”减少干扰,而非急于“改造”。
“主动干预派”则以珊瑚礁修复为例反驳:全球珊瑚礁年均退化14%,若仅靠自然恢复,到2050年将消失90%。他们认为,“最小干预”不等于“被动等待”,而应像医生手术一样,在精准诊断基础上实施“靶向干预”(如人工培育珊瑚苗并精准投放)。
(摘编自《生态修复的尺度之争》,《科学美国人》2024年第7期)
材料五:
“生态修复与人类发展” 的社会调查
2024年全球环境组织对12个国家的1.2万名公众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78%的受访者认为“生态修复比经济发展更重要”,但在具体项目中,若涉及自身利益(如拆迁、禁渔),支持率降至31%;
65%的人认同“自然有自我修复能力”,但仅23% 能接受“为了长期生态效益,暂时牺牲短期利益”(如接受更高的水价以支持河道生态修复);
不同年龄段差异显著:18-30岁群体更倾向“激进干预”(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物种适应力),60岁以上群体更支持“自然修复”。
(摘编自《全球生态意识报告(2024)》)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的广岛案例表明,在生态系统“自愈阈值”内,减少人为干预可能比主动修复更有效。
B. 长江口湿地修复的“阶梯式干预”体现了材料四中“主动干预派”的“靶向干预”理念,且各阶段干预强度与生态问题的严重程度相匹配。
C. 材料三的佛罗里达湿地项目说明,过度依赖人工工程(如运河、抑制剂)可能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引发新的生态失衡。
D. 材料五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生态修复的认知存在“理念与实践”的矛盾,即抽象支持生态优先,具体则关注个人利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四中霍普金斯的“干预阈值”理论可直接解决“自然优先派”与“主动干预派”的争论,为所有生态修复项目提供统一标准。
B. 长江口湿地在第二阶段投放“本地螺类”而非外来物种,是为了避免材料三中佛罗里达项目“生物入侵”的教训。
C. 材料三的黄土高原淤地坝项目投入成本低于荷兰须德海工程,说明“工程干预”的成本与生态问题的复杂性无关。
D. 材料五显示年轻人更支持“激进干预”,这与他们对基因编辑技术 盲目信任有关,而非基于生态修复的科学认知。
3. 结合文本综合材料中材料一、二、四,分析 “最小干预” 原则在实践中如何处理“必要性”与“局限性”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 材料三列举的四个项目中,哪一个最能体现“干预与自然平衡”的理念?请结合项目的“短期成效”与“长期挑战”,从生态链完整性、成本效益、社会兼容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5. 材料五的调查显示,公众对生态修复的认知存在“理念与实践”的割裂。请结合这一现象,分析生态修复中“科学原则”与“社会共识”的关系并从“环境教育”角度提出三条具体建议以弥合这种割裂。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山峡中(节选)
艾芜
江上横着铁链作成的索桥,巨蟒似的,现出顽强古怪的样子,终于渐渐吞蚀在夜色中了。桥下凶恶的江水,在黑暗中奔腾着,咆哮着,发怒地冲打岩石,激起吓人的巨响。两岸蛮野的山,狰狞地站着,像巨人,像怪兽,张开了恐怖的大口,要把我们吞噬。
我们这几个被世界抛却的人,趁着月色,悄悄地爬下索桥,像一队夜盗,溜进了这三峡中的小村落。
老幺走在前面,他手里拿着一把小刀,刀鞘上镶嵌着一颗假宝石,在朦胧的月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他是个瘦小的孩子,约莫十五六岁,脸上还带着一点稚气,但那双眼睛,却像狼崽一样,闪着警惕的光。
“谨防着,二哥,”他回过头来,低声说,“这里的人,鬼得很!”
二哥——我们的首领,一个高大黝黑的汉子,鼻子上一道刀疤,显得格外凶狠。他“哼”了一声,算是回答,脚步却没有丝毫放慢。他手里提着一根粗木棍,木棍的一端,包着铁皮,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件厉害的家伙。
我跟在后面,心里有点发怵。这是我第一次跟着他们 “干活”。我原是个读书人,因家道中落,流落到这偏远的地方,被他们掳了来。开始,我还想着逃跑,但每次看到二哥那道刀疤,和老幺那双狼崽似的眼睛,我就把念头打消了。


展开余下试题我们在一个破庙前停了下来。二哥示意我们隐蔽,自己则像一只猫,悄无声息地摸了过去,侦查了一番,然后招了招手。
庙很小,里面供奉着一尊模糊不清的神像,神像前的香炉里,插着几根残香,已经熄灭了。地上满是灰尘和干草,看来很久没有人来过了。
“就在这里歇脚,”二哥低沉地说,“老幺,去弄点吃的来。”
老幺应声而去,像一只灵活的猴子,很快就消失在夜色中。
二哥在神像前坐了下来,掏出烟袋,装上烟,点燃,猛吸了一口,烟雾在昏暗的光线下缭绕。他看了看我,说:“小子,别怕,跟着我们,有你的饭吃。”
我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过了一会儿,老幺回来了,手里提着一只鸡和几个红薯。“运气不错,”他得意地说,“在村头那家偷的,那家人睡得跟死猪一样。”
二哥笑了笑,露出一口黄牙:“好小子,有长进。”
他们开始杀鸡,拔毛,生火。我在一旁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要是知道我现在在做这种事,一定会气死的。
“怎么,小子,不敢看?” 二哥看出了我的心思,“告诉你,这世道,好人没活路。要想活下去,就得心狠手辣。”
我依旧没有说话。
鸡肉熟了,香气扑鼻。他们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也递给我一块。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过来,咬了一口,却觉得味同嚼蜡。
就在这时,庙外传来了脚步声。二哥和老幺立刻警觉起来,手里握紧了家伙。
一个身影出现在庙门口,是个女人,衣衫褴褛,手里牵着一个孩子,孩子大约五六岁,瘦得像根豆芽菜,怯生生地躲在女人身后。
“你们……你们是谁?” 女人的声音有些颤抖,但眼神里却带着一丝倔强。
二哥没有回答,只是恶狠狠地盯着她。
“我们是逃难的,”女人继续说,“路过这里,想讨点吃的。”
老幺刚想说话,被二哥制止了。二哥打量了她们一会儿,说:“没吃的,快走!”
女人的眼神黯淡了下去,但她并没有走,而是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求求你们,给孩子一口吃的吧,他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孩子似乎是饿极了,听到“吃的” 两个字,抬起头,用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我们,眼神里充满了渴望。
我的心被那眼神刺痛了。我刚想把手里的鸡肉递过去,就被二哥用眼神制止了。
“滚!” 二哥低吼一声,举起了手里的木棍。
女人吓了一跳,连忙拉起孩子,踉踉跄跄地跑了出去。孩子的哭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
老幺看着她们的背影,撇了撇嘴:“这种人,到处都是,管得过来吗?”
二哥没有说话,只是猛吸了一口烟。
我一夜没睡好。那孩子的哭声,总在我耳边回响。我想起了我的童年,虽然家道中落,但至少还有饭吃,有父母疼爱。
第二天一早,我们继续赶路。走了没多久,就看到路边躺着那个女人和孩子。女人已经没有了气息,孩子还有一口气,嘴唇干裂,脸色苍白得像一张纸。
老幺想绕过去,二哥却停了下来。他蹲下身,摸了摸孩子鼻子,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红薯,塞到孩子手里。
孩子已经没有力气去拿了,红薯掉在了地上。
二哥叹了口气,站起身,说:“走吧。”
我们默默地往前走,谁也没有说话。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个个斑驳的光点,但我却觉得心里一片冰凉。
我忽然明白了,他们不是天生的恶人。他们也是被这世道逼的。就像这山峡中的江水,原本可能是平静的,但遇到了狭窄的河道,就变得凶猛起来。
但我还是决定离开他们。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哪怕饿死,我也要做个干净的人。
(有删改)
文本二:
谈小说创作(节选)
茅盾
小说创作,最要紧的是塑造人物。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没有鲜活的人物,再好的情节和环境,也只是空中楼阁。
塑造人物,不能只写人物的行,还要写人物的心。要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的思想、情感、欲望和挣扎。只有这样,人物才能立起来,活起来。
人物不是孤立的,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写人物,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写,让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
好的人物,往往是复杂的,多面的。他可能有善良的一面,也可能有邪恶的一面;可能有勇敢的一面,也可能有怯懦的一面。这种复杂性,才使得人物更加真实,更加可信。
【注释】《山峡中》是中国现代作家艾芜1934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南行记》。作品以滇缅边地为背景聚焦一群因生存所迫沦为盗匪的流浪者群体,展现了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边缘人群的生存困境。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对索桥、江水、山的描写,不仅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氛围,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为下文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
B. 二哥鼻子上的刀疤、手中的粗木棍,老幺刀鞘上的假宝石、狼崽似的眼睛,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C. 文本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二哥和老幺的言行举止,以及“我”的心理变化,使故事更具真实感和代入感,也便于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D. “就像这山峡中的江水,原本可能是平静的,但遇到了狭窄的河道,就变得凶猛起来”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揭示了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
7. 关于文本一中“二哥”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二哥作为首领,行事果断,警惕性高,从他侦查破庙、安排老幺找食物等情节可以看出。
B. 二哥对“我”既有威胁,也有拉拢,如“跟着我们,有你的饭吃”,体现了他老谋深算的一面。
C. 二哥拒绝给逃难女人孩子食物,是因为他认为“这种人,到处都是,管得过来吗”,表现了他的冷漠无情。
D. 二哥最后给孩子红薯的行为,以及他的叹气显示出他内心深处仍有一丝善良和无奈,使人物形象更复杂。
8. 文本一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个个斑驳的光点,但我却觉得心里一片冰凉”这一描写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提出“好的人物,往往是复杂的,多面的。他可能有善良的一面,也可能有邪恶的一面;可能有勇敢的一面,也可能有怯懦的一面。这种复杂性,才使得人物更加真实,更加可信。”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二哥”这一形象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虢叔之女,嫁于晋公子重耳。当献公之时,骊姬谮太子,杀之。公子重耳出奔,虢女从焉。居于狄,五年而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以妻重耳。重耳欲纳之,虢女曰:“不可。夫同姓为婚其生不蕃况以戎狄之女且君弃社稷,而外托于狄,苟延岁月,非有志也。妾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今君困于狄,而耽于女色,亡无日矣。”重耳不听,遂纳之。虢女乃叹曰:“君弃我而有二心,异日归国,何以托身?”乃自缢而死。
(节选自《国语・晋语四》,有删改)
材料二:
晋圉之妻,秦穆公之女也,名文嬴。圉质于秦,穆公以女妻之。后圉逃归,文嬴不从。穆公谓曰:“子何以不随夫?”对曰:“吾闻之,妇事夫者,必从其所处。今圉逃归,弃君命也。夫弃君命者,不忠;夫不忠者,吾弗从也。且吾闻之,‘贞女不事二夫’,然苟君有命,虽死不贰。今圉负秦,秦必讨之,吾留以俟君命。”居数年,重耳入秦,穆公复以文嬴妻之。文嬴曰:“妾已事晋圉矣,敢再辱君乎?”穆公曰:“圉逆命弃妇,非汝过也。”文嬴乃从。及重耳归晋,立为文公,文嬴为夫人。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列女传・晋文嬴》)
材料三:
或谓文嬴贰于晋圉,复事重耳,非贞也。应之曰:“不然。夫贞者,忠于其心也。圉负秦逃归,弃其妇,失君命,背人伦,文嬴不从,是守正也;及穆公以之妻重耳,重耳贤而圉不肖,从有道而弃无道,是知变也。守正而知变,非贞而何?昔虢女以重耳纳狄女而自缢,过于刚也;文嬴以圉逃而不随,待命而嫁,得其中也。”
(节选自《韩诗外传・卷八》)
材料四:
古之记事,多有演绎。虢女之事,《国语》仅言其谏重耳而自缢,未尝言其 “以同姓为婚”为辞也,此盖后人附会“同姓不婚” 之礼而增之。文嬴之事,《左传》载其 “请三帅”①,未言其“辞嫁重耳”之语,《列女传》衍之,遂有“贞女不事二夫”之论。韩婴又从而辨之,谓“守正知变”,实则皆为立说而设,非史实也。后世学者不察,执为定论,不亦惑乎?
(节选自顾炎武《日知录・卷三》)
【注释】 ①请三帅:指晋文公死后,文嬴向晋襄公请求释放秦国三帅(孟明视等)。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同姓A为婚B其生C不蕃D况E以戎狄F之女G且君弃社稷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谮,诬陷、中伤,与《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谤”意义相近。
B. 贰,有二心,与《烛之武退秦师》“且贰于楚也”的“贰”意义和用法相同。
C. 俟,等待,与《荆轲刺秦王》“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待”意义相同。
D. 负,背弃、辜负,与《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的“负”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虢女反对重耳纳狄人之女,不仅因“同姓为婚”的礼制,更担忧重耳耽于女色而丧失复国之志,体现其远见。
B. 文嬴拒绝随晋圉逃归,是因为她认为晋圉弃君命、不忠,而她坚守“妇事夫必从其所处”的原则,不愿从逆。
C. 有人指责文嬴先事晋圉、后事重耳为不贞,韩婴则认为她“守正知变”,既坚守原则又懂得变通,是真正的贞。
D. 顾炎武认为,《国语》中虢女“以同姓为婚”的谏言是后人附会礼制所增并非史实,体现其考据精神。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困于狄,而耽于女色,亡无日矣
(2)妾已事晋圉矣,敢再辱君乎?
14. 顾炎武认为 “古之记事,多有演绎”,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析他这一观点的依据,并谈谈你对“历史演绎”的认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跋陆务观剑南诗稿二首(其一)
杨万里
今代诗人后陆云,天将诗本借诗人。
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
鬼啸狨啼巴峡雨,花红玉白剑南春。
锦囊翻罢清风起,吹仄西窗月半轮。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云是西晋诗坛的杰出代表,前有陆云,后有陆游,这是对陆游诗艺的高度认可。
B. 陆游重新踏上了杜甫入蜀的行程,为了效法屈原创作出饱含爱国情怀的崭新诗篇。
C. 剑南地区的风物,无论是凄凉风雨,还是明媚春色,在陆游的诗稿中都有所呈现。
D. 本诗是读后所作,杨万里提及了诗稿的题材内容,高度评价了陆游的天赋和成就。
16. 本诗颔联与颈联在艺术手法上颇具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妙处。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清照《声声慢》的开头三句连用七组叠词,不仅使诗词的音律和谐,还恰到好处地表达出作者的心境。这三句中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描绘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所描写的意境,诗中与画面最相符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玉箸,亦作玉筯,意思是玉制的筷子。在古典诗词中常作为富丽堂皇的意象,或被用来比喻思妇的眼泪。比如唐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修辞策略,指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下感知、体验、理解此类事物,其核心是通过建立不同事物间的相似性联系,实现意义的迁移与拓展。如“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以“华美的袍”与“虱子”的矛盾组合,隐喻生命表面光鲜与内在困窘的复杂状态。
①隐喻并非语言的点缀,而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②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科学论述,③隐喻贯穿于人类思维活动的全过程。④文学创作中,隐喻的运用尤为密集,⑤它既能突破语言的局限,⑥又能赋予文本多重解读的可能。⑦例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除了字面的 “蚕丝”之意,⑧更以“丝”谐音“思”,构建了情感的隐喻网络,⑨使相思之苦得以具象化呈现。
在日常语言中,隐喻的身影同样无处不在。我们说“时间是金钱”,将抽象的时间转化为可衡量、可消耗的实体;我们称“争论是战争”,用“进攻”“防守”“胜利”等词汇描绘言语交锋。这些隐喻并非偶然的修辞选择,而是源于人类对世界的经验性认知 —— 通过已知事物理解未知事物,通过具体事物把握抽象概念。 。当我们在网络中说 “躺平”“内卷”,实际是用具象行为隐喻社会心态;当我们用“打call”“点赞”描述情感态度,本质是将虚拟互动隐喻为现实社交。
然而,隐喻的滥用或误用也会造成认知偏差。某些商家为博眼球,将“滞销”隐喻为“悲情”,编造虚假故事;部分自媒体用 “病毒式传播”隐喻信息扩散时,忽视了其背后的伦理风险。这些做法不仅消解了隐喻的表意张力,更可能误导公众认知,这提醒我们: 。
18.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 下列填入文中第三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隐喻在网络传播中更具创造性,不断衍生出新颖的表达形式
B. 网络传播中的隐喻更具创造性,不断衍生出新颖的表达形式
C. 隐喻在网络传播中更具创造性,新颖的表达形式不断被衍生出来
D. 网络传播中的隐喻更具创造性,新颖的表达形式不断被衍生出来
20. 填入文中第四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运用隐喻需兼顾表意的准确性与伦理的正当性
B. 隐喻的生命力在于对现实的精准映射与艺术化表达
C. 避免隐喻滥用的关键是坚守语言表达的真实性原则
D. 滥用隐喻会导致语言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严重脱节
21. 下面是一幅传统水墨画《松鹤图》,常被用于祝寿场景。请说明其寓意,并从图画构成和象征(可含谐音)两方面进行简单解释。

22. 论文写作常通过解决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来完成。请写出四个问句,作为本文的写作提纲。
三、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遥感能丈量林海深浅,却绘不出松鼠跃枝的弧线;预报可算清雨丝疏密,难捕捉雨吻麦田的絮语。农人不识检测报告上的数字,却认得蚯蚓偏爱哪方泥土;登山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济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