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07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山东省济南市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综合素质调研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
绝密★启用前
2025年高中学科综合素质调研检测试题语文(2025年编制)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2025届高一学生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修复的“干预哲学”
生态修复不是简单的“修补”,而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校准。“最小干预”原则的提出,源于20世纪中期欧美“生态自愈运动”——当时科学家发现,1945年原子弹轰炸后的广岛,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30年间竟自然恢复了87%的植被覆盖,而同期人工造林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反降23%。这一发现颠覆了“人类必须主导自然修复”的认知。
“最小干预”的核心有三:其一,识别生态系统的“自愈阈值”,即当破坏程度未超过该阈值时,停止干预即可恢复(如黄河三角洲湿地的潮沟疏通,仅移除人为堤坝便激活了自然循环);其二,干预手段必须“可逆”,如德国鲁尔区用可降解材料覆盖矿渣,而非永久性混凝土封存;其三,以“功能恢复”为目标,而非追求“景观统一”,比如允许退化草原保留30%的裸露土地,以维持啮齿类动物的栖息地。
但这一原则也面临争议:2019年澳大利亚山火后,生态学家就“是否干预考拉栖息地”爆发论战——主张干预者认为考拉种群已低于“自愈阈值”,需人工投喂;反对者则指出,过度投喂会导致考拉丧失野外觅食能力。最终折中方案是:仅在火灾后6个月内投喂,且投喂量控制在其自然摄食量的30%以内。
(摘编自《生态修复的伦理边界》,《自然辩证法通讯》2024年第3期)
材料二:
长江口湿地修复的“中国方案”
长江口九段沙湿地是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关键驿站,2000年因围垦养殖导致湿地面积缩减40%,勺嘴鹬等濒危鸟类数量下降72%。2010年启动的修复工程采取了“阶梯式干预”策略:
第一阶段(2010-2015):退养还湿
拆除养殖围堤137公里,但保留10%的堤岸残段作为“人工沙洲”,为底栖生物提供附着基。此阶段未引入任何外来物种,仅通过自然潮汐重塑湿地地貌。监测显示,5年间芦苇群落自然恢复面积达12平方公里,但互花米草(外来入侵物种)仍占据23%的区域。
第二阶段(2016-2020):精准控害
研发“生物替代技术”:在互花米草密集区种植本土芦苇和海三棱藨草,利用植物间的化感作用抑制其生长;同时投放专食互花米草的昆虫(未引入外来物种,而是驯化本地螺类)。此阶段人工干预强度提升,但严格限定在“每公顷干预面积不超过500平方米”。至2020年,互花米草覆盖率降至8%,勺嘴鹬数量回升至2000年的1.8倍。
第三阶段(2021至今):动态监测
建立“湿地健康指数”监测体系(涵盖水质、植被覆盖率、鸟类多样性等12项指标),当某一指标偏离阈值5%以上时,才启动干预(如2023年发现底栖生物减少,仅通过调控潮汐闸门增加泥沙补给,未进行人工投苗)。项目负责人指出:“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让湿地成为‘不需要管理者的生态系统’。”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长江口湿地修复白皮书(2024)》及科研团队访谈)
材料三:
全球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对比
项目名称 所在区域 核心问题 干预方式
美国佛罗里达湿地 佛罗里达州 农业灌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修建180公里人工运河引流,投放藻类抑制剂
肯尼亚马赛马拉保护区 东非草原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沙化 划定禁牧区,人工播种耐旱草种
中国黄土高原淤地坝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 修建1.2万座淤地坝,退耕还林(人工造林)
荷兰须德海工程 荷兰西北部 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 建设32公里巨型海堤,围垦造陆
(接续上表)
项目名称 短期成效(5年) 长期挑战(15-20 年) 投入成本(美元)
美国佛罗里达湿地 水体透明度提升 40%,浮萍覆盖面积减少 60% 运河阻断鱼类洄游,本土鲈鱼种群下降 35%;抑制剂残留导致底泥微生物失衡 12,000
肯尼亚马赛马拉保护区 禁牧区植被覆盖率从15%提升至 45%,斑马种群数量增长 2 倍 禁牧区与牧民的冲突加剧;人工草种挤占本土草本植物生存空间,草原生态链单一化 3,500
中国黄土高原淤地坝 年输沙量减少60%,林地面积增加120万公顷 部分坝体因泥沙淤积失效;单一树种(杨树)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病虫害频发 8,000
荷兰须德海工程 荷兰须德海工程荷兰西北部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倒灌建设32公里巨型海堤,围垦造陆 新增耕地1650平方公里,防潮标准提升至100 年一遇围垦区土壤盐碱化持续加重,需长期灌溉淋盐;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隔离,生物多样性下降40%。 25,000
(数据来源:联合国《全球生态修复进展报告(2023)》)
材料四:
关于 “干预尺度” 的学术争鸣
生态学家霍普金斯在《自然的韧性》中提出 “干预阈值”理论:当生态系统破坏程度低于30%时,自然修复效率是人工干预的1.8倍;当破坏程度超过60%时,若无人工干预,生态系统可能进入不可逆的“崩溃循环”。这一理论引发两大流派争论:
“自然优先派”认为,人类对“阈值”的判断往往存在误差(如2005年亚马逊雨林火灾后,科学家预测50%区域无法恢复,实际10年后自然修复率达78%),过度干预本质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傲慢。他们主张,即使在严重破坏区域,也应优先通过“封禁保护”减少干扰,而非急于“改造”。
“主动干预派”则以珊瑚礁修复为例反驳:全球珊瑚礁年均退化14%,若仅靠自然恢复,到2050年将消失90%。他们认为,“最小干预”不等于“被动等待”,而应像医生手术一样,在精准诊断基础上实施“靶向干预”(如人工培育珊瑚苗并精准投放)。
(摘编自《生态修复的尺度之争》,《科学美国人》2024年第7期)
材料五:
“生态修复与人类发展” 的社会调查
2024年全球环境组织对12个国家的1.2万名公众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78%的受访者认为“生态修复比经济发展更重要”,但在具体项目中,若涉及自身利益(如拆迁、禁渔),支持率降至31%;
65%的人认同“自然有自我修复能力”,但仅23% 能接受“为了长期生态效益,暂时牺牲短期利益”(如接受更高的水价以支持河道生态修复);
不同年龄段差异显著:18-30岁群体更倾向“激进干预”(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改造物种适应力),60岁以上群体更支持“自然修复”。
(摘编自《全球生态意识报告(2024)》)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的广岛案例表明,在生态系统“自愈阈值”内,减少人为干预可能比主动修复更有效。
B. 长江口湿地修复的“阶梯式干预”体现了材料四中“主动干预派”的“靶向干预”理念,且各阶段干预强度与生态问题的严重程度相匹配。
C. 材料三的佛罗里达湿地项目说明,过度依赖人工工程(如运河、抑制剂)可能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引发新的生态失衡。
D. 材料五的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生态修复的认知存在“理念与实践”的矛盾,即抽象支持生态优先,具体则关注个人利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四中霍普金斯的“干预阈值”理论可直接解决“自然优先派”与“主动干预派”的争论,为所有生态修复项目提供统一标准。
B. 长江口湿地在第二阶段投放“本地螺类”而非外来物种,是为了避免材料三中佛罗里达项目“生物入侵”的教训。
C. 材料三的黄土高原淤地坝项目投入成本低于荷兰须德海工程,说明“工程干预”的成本与生态问题的复杂性无关。
D. 材料五显示年轻人更支持“激进干预”,这与他们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盲目信任有关,而非基于生态修复的科学认知。
3. 结合文本综合材料中材料一、二、四,分析 “最小干预” 原则在实践中如何处理“必要性”与“局限性”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4. 材料三列举的四个项目中,哪一个最能体现“干预与自然平衡”的理念?请结合项目的“短期成效”与“长期挑战”,从生态链完整性、成本效益、社会兼容性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5. 材料五的调查显示,公众对生态修复的认知存在“理念与实践”的割裂。请结合这一现象,分析生态修复中“科学原则”与“社会共识”的关系并从“环境教育”角度提出三条具体建议以弥合这种割裂。
【答案】1. B 2. B
3. “最小干预原则”通过“精准判断阈值”平衡必要性与局限性:
①必要性:当破坏超过自愈阈值时,需适度干预(如澳大利亚山火后,6个月内限量投喂考拉,避免种群灭绝);
②局限性:干预可能引发副作用,故需遵循可逆性(德国鲁尔区用可降解材料覆盖矿渣)和功能优先(黄河三角洲移除堤坝,不追求统一景观)。示例:长江口湿地第二阶段针对互花米草,仅在密集区干预且限定面积,既控制入侵物种(必要性),又避免全面改造(局限性)。
4. 中国黄土高原淤地坝项目最能体现“干预与自然平衡”:
①生态链完整性:短期林地增加、输沙量减少,初步恢复生态功能;长期虽有树种单一问题,但相比佛罗里达(鱼类洄游阻断)、马赛马拉(生态链单一化),对生态链破坏较小。
②成本效益:投入8000万美元低于荷兰须德海工程(2.5亿美元),短期成效显著(年输沙量减少60%),成本与效益更均衡。
③社会兼容性:退耕还林兼顾生态修复与农业需求,较马赛马拉(禁牧区与牧民冲突)、荷兰(围垦造陆改变自然格局)更易被社会接受。
5. 科学原则与社会共识的关系:科学原则是生态修复的技术核心(如“最小干预”“功能优先”),社会共识是实践落地的基础;二者需相互协调——科学原则为共识提供专业依据,社会共识则通过公众参与推动科学方案的实施。材料五的“理念与实践矛盾”(如78%支持生态优先,但涉及自身利益时支持率骤降),正说明脱离社会共识的科学方案难以推行,而忽视科学原则的共识则可能导致修复低效或无效。
展开余下试题
环境教育建议:
①开展“生态修复体验课”,组织公众参与本地河道监测、湿地维护等实践,让抽象理念转化为具体感知;
②制作“生态成本可视化”宣传材料(如用图表展示“禁渔1年”与“长期渔业丰收”的关联),破解“短期利益与长期效益”的认知割裂;
③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教育内容:对青少年侧重生态科学原理讲解(如基因编辑技术的适用边界),对中老年群体强调修复与生活的直接关联(如水质改善对健康的影响)。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围绕生态修复的“干预哲学”展开,通过多则材料对比全球案例,探讨了“最小干预”原则的实践与争议。材料一强调自然恢复的潜力,材料二展示中国方案的阶段性策略,材料三以数据对比不同项目的成效与挑战,材料四呈现学术争鸣,材料五则揭示公众认知的割裂。整体结构严谨,案例丰富,兼具科学性与社会性,深入探讨了生态修复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体现了材料四中‘主动干预派’的‘靶向干预’理念”错误。长江口湿地修复的“阶梯式干预”更贴合“最小干预”原则与动态调整理念,而非“主动干预派”的“靶向干预”。其终极目标是“让湿地成为不需要管理者的生态系统”,强调自然自愈的核心地位,与“主动干预派”的积极改造倾向有别。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可直接解决”错误。霍普金斯的“干预阈值”理论引发了两派争论,并未“直接解决”;
C.“成本与生态问题的复杂性无关”错误。黄土高原与荷兰项目的成本差异,正说明生态问题复杂性与干预成本相关(荷兰须德海工程应对海平面上升,问题更复杂,成本更高);
D.“这与他们对基因编辑技术的盲目信任有关”错误。材料五未提及年轻人“盲目信任”,仅体现倾向差异,归因片面。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必要性:当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超过其自愈阈值时,必须进行适度的人工干预,以避免生态系统崩溃或物种灭绝。例如:澳大利亚山火后,考拉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生态学家判断其已低于“自愈阈值”,因此采取了6个月内限量投喂的干预措施。
②局限性:为了避免人工干预带来的副作用,需遵循“可逆性”和“功能优先”原则。例如:德国鲁尔区用可降解材料覆盖矿渣,而非永久性混凝土封存。这种可逆的干预方式避免了永久性改变自然环境的局限性。长江口湿地的干预严格限定在“每公顷干预面积不超过500平方米”,既控制了入侵物种,又避免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全面改造,体现了对干预局限性的谨慎考量。 黄河三角洲湿地仅通过移除人为堤坝激活自然循环,而不追求景观的统一性,体现了“功能优先”原则,既恢复了生态功能,又避免了过度干预。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材料三列举的四个生态修复项目中,中国黄土高原淤地坝在生态链完整性、成本效益、社会兼容性三个维度上均表现出较好的平衡,既实现了短期修复目标,又避免了过度干预带来的长期问题。
①短期成效:年输沙量减少60%,有效缓解水土流失问题。林地面积增加120万公顷,初步恢复植被覆盖,改善土壤结构。长期挑战:部分坝体因泥沙淤积失效,说明自然淤积过程仍在发挥作用,未完全依赖人工干预。 单一树种(杨树)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但相比其他项目(如佛罗里达湿地阻断鱼类洄游、马赛马拉草原生态链单一化),对整体生态链的破坏较小。
②投入成本8000万美元,远低于荷兰须德海工程(2.5亿美元),年输沙量减少60%、林地面积大幅增加),说明短期成效显著(年输沙量减少60%),成本与效益更均衡。
③既修复生态,又为农民提供替代生计(如林业经济),比肯尼亚马赛马拉(禁牧区与牧民冲突)更易被接受。 未完全改变自然格局(如荷兰须德海工程围垦造陆),保留了农业社会的适应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科学原则与社会共识的关系:
材料五的调查显示,公众在理念上支持生态修复78%认为“生态修复比经济发展更重要”,但在涉及自身利益时支持率骤降至31%。这一矛盾反映了: 科学原则,如“最小干预”“功能优先”是生态修复的技术核心,但若仅依赖专家决策,忽视公众接受度,可能导致方案难以落地。 社会共识是实践的基础,若公众因短期利益受损而抵制修复措施(如拆迁、禁渔),即使科学上最优的方案也会受阻。
二者需相互协调: 科学原则为共识提供专业依据,如长江口湿地修复的“阶梯式干预”策略,通过数据证明自然恢复的可行性。 社会共识推动科学方案的实施,如居民参与监测,减少对抗情绪。若科学方案忽视社会接受度,可能引发抵触;若公众仅凭感性认知干预修复,可能破坏生态平衡。
建议:
①开展“生态修复体验课”。材料五显示,公众对“自然修复能力” 认知停留在抽象层面,65%认同自然可自愈,但仅23%愿牺牲短期利益。 通过亲身参与,如河道监测、湿地维护,将“生态修复”从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增强责任感。
②制作“生态成本可视化”宣传材料。材料五提到,公众难以接受“短期利益牺牲”,可以用直观数据,如“禁渔1年→鱼类资源恢复→长期渔业增收”,破解认知割裂,说明生态修复的长期经济价值。
③分年龄段设计教育内容。材料五指出,不同年龄群体对干预方式偏好差异显著,年轻人倾向“激进干预”,老年人支持“自然修复”。对青少年侧重科学原理的讲解,避免对技术过度乐观。对中老年强调修复与生活的直接关联,利用其更关注实际利益的特点。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山峡中(节选)
艾芜
江上横着铁链作成的索桥,巨蟒似的,现出顽强古怪的样子,终于渐渐吞蚀在夜色中了。桥下凶恶的江水,在黑暗中奔腾着,咆哮着,发怒地冲打岩石,激起吓人的巨响。两岸蛮野的山,狰狞地站着,像巨人,像怪兽,张开了恐怖的大口,要把我们吞噬。
我们这几个被世界抛却的人,趁着月色,悄悄地爬下索桥,像一队夜盗,溜进了这三峡中的小村落。
老幺走在前面,他手里拿着一把小刀,刀鞘上镶嵌着一颗假宝石,在朦胧的月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他是个瘦小的孩子,约莫十五六岁,脸上还带着一点稚气,但那双眼睛,却像狼崽一样,闪着警惕的光。
“谨防着,二哥,”他回过头来,低声说,“这里的人,鬼得很!”
二哥——我们的首领,一个高大黝黑的汉子,鼻子上一道刀疤,显得格外凶狠。他“哼”了一声,算是回答,脚步却没有丝毫放慢。他手里提着一根粗木棍,木棍的一端,包着铁皮,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件厉害的家伙。
我跟在后面,心里有点发怵。这是我第一次跟着他们 “干活”。我原是个读书人,因家道中落,流落到这偏远的地方,被他们掳了来。开始,我还想着逃跑,但每次看到二哥那道刀疤,和老幺那双狼崽似的眼睛,我就把念头打消了。
我们在一个破庙前停了下来。二哥示意我们隐蔽,自己则像一只猫,悄无声息地摸了过去,侦查了一番,然后招了招手。
展开余下试题
庙很小,里面供奉着一尊模糊不清的神像,神像前的香炉里,插着几根残香,已经熄灭了。地上满是灰尘和干草,看来很久没有人来过了。
“就在这里歇脚,”二哥低沉地说,“老幺,去弄点吃的来。”
老幺应声而去,像一只灵活的猴子,很快就消失在夜色中。
二哥在神像前坐了下来,掏出烟袋,装上烟,点燃,猛吸了一口,烟雾在昏暗的光线下缭绕。他看了看我,说:“小子,别怕,跟着我们,有你的饭吃。”
我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
过了一会儿,老幺回来了,手里提着一只鸡和几个红薯。“运气不错,”他得意地说,“在村头那家偷的,那家人睡得跟死猪一样。”
二哥笑了笑,露出一口黄牙:“好小子,有长进。”
他们开始杀鸡,拔毛,生火。我在一旁看着,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要是知道我现在在做这种事,一定会气死的。
“怎么,小子,不敢看?” 二哥看出了我的心思,“告诉你,这世道,好人没活路。要想活下去,就得心狠手辣。”
我依旧没有说话。
鸡肉熟了,香气扑鼻。他们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也递给我一块。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接了过来,咬了一口,却觉得味同嚼蜡。
就在这时,庙外传来了脚步声。二哥和老幺立刻警觉起来,手里握紧了家伙。
一个身影出现在庙门口,是个女人,衣衫褴褛,手里牵着一个孩子,孩子大约五六岁,瘦得像根豆芽菜,怯生生地躲在女人身后。
“你们……你们是谁?” 女人的声音有些颤抖,但眼神里却带着一丝倔强。
二哥没有回答,只是恶狠狠地盯着她。
“我们是逃难的,”女人继续说,“路过这里,想讨点吃的。”
老幺刚想说话,被二哥制止了。二哥打量了她们一会儿,说:“没吃的,快走!”
女人的眼神黯淡了下去,但她并没有走,而是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求求你们,给孩子一口吃的吧,他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孩子似乎是饿极了,听到“吃的” 两个字,抬起头,用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我们,眼神里充满了渴望。
我的心被那眼神刺痛了。我刚想把手里的鸡肉递过去,就被二哥用眼神制止了。
“滚!” 二哥低吼一声,举起了手里的木棍。
女人吓了一跳,连忙拉起孩子,踉踉跄跄地跑了出去。孩子的哭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刺耳。
老幺看着她们的背影,撇了撇嘴:“这种人,到处都是,管得过来吗?”
二哥没有说话,只是猛吸了一口烟。
我一夜没睡好。那孩子的哭声,总在我耳边回响。我想起了我的童年,虽然家道中落,但至少还有饭吃,有父母疼爱。
第二天一早,我们继续赶路。走了没多久,就看到路边躺着那个女人和孩子。女人已经没有了气息,孩子还有一口气,嘴唇干裂,脸色苍白得像一张纸。
老幺想绕过去,二哥却停了下来。他蹲下身,摸了摸孩子鼻子,然后从怀里掏出一个红薯,塞到孩子手里。
孩子已经没有力气去拿了,红薯掉在了地上。
二哥叹了口气,站起身,说:“走吧。”
我们默默地往前走,谁也没有说话。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个个斑驳的光点,但我却觉得心里一片冰凉。
我忽然明白了,他们不是天生的恶人。他们也是被这世道逼的。就像这山峡中的江水,原本可能是平静的,但遇到了狭窄的河道,就变得凶猛起来。
但我还是决定离开他们。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哪怕饿死,我也要做个干净的人。
(有删改)
文本二:
谈小说创作(节选)
茅盾
小说创作,最要紧的是塑造人物。人物是小说的灵魂,没有鲜活的人物,再好的情节和环境,也只是空中楼阁。
塑造人物,不能只写人物的行,还要写人物的心。要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他们的思想、情感、欲望和挣扎。只有这样,人物才能立起来,活起来。
人物不是孤立的,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写人物,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要把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写,让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
好的人物,往往是复杂的,多面的。他可能有善良的一面,也可能有邪恶的一面;可能有勇敢的一面,也可能有怯懦的一面。这种复杂性,才使得人物更加真实,更加可信。
【注释】《山峡中》是中国现代作家艾芜1934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收录于《南行记》。作品以滇缅边地为背景聚焦一群因生存所迫沦为盗匪的流浪者群体,展现了20世纪早期中国社会边缘人群的生存困境。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对索桥、江水、山的描写,不仅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氛围,也暗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险恶,为下文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
B. 二哥鼻子上的刀疤、手中的粗木棍,老幺刀鞘上的假宝石、狼崽似的眼睛,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们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C. 文本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二哥和老幺的言行举止,以及“我”的心理变化,使故事更具真实感和代入感,也便于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D. “就像这山峡中的江水,原本可能是平静的,但遇到了狭窄的河道,就变得凶猛起来”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揭示了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
7. 关于文本一中“二哥”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二哥作为首领,行事果断,警惕性高,从他侦查破庙、安排老幺找食物等情节可以看出。
B. 二哥对“我”既有威胁,也有拉拢,如“跟着我们,有你的饭吃”,体现了他老谋深算的一面。
C. 二哥拒绝给逃难女人孩子食物,是因为他认为“这种人,到处都是,管得过来吗”,表现了他的冷漠无情。
D. 二哥最后给孩子红薯的行为,以及他的叹气显示出他内心深处仍有一丝善良和无奈,使人物形象更复杂。
8. 文本一中“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个个斑驳的光点,但我却觉得心里一片冰凉”这一描写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9. 文本二提出“好的人物,往往是复杂的,多面的。他可能有善良的一面,也可能有邪恶的一面;可能有勇敢的一面,也可能有怯懦的一面。这种复杂性,才使得人物更加真实,更加可信。”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二哥”这一形象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
【答案】6. D 7. C
8. ①环境与心境的对比:阳光斑驳象征自然的生机,与“我”内心的“冰凉”形成反差;
②情感内涵:“冰凉”体现“我”对女人和孩子死亡的痛心、对人性残酷的失望,以及对自身被迫参与恶行的痛苦与反思。
9. 二哥形象的复杂性体现在:
①邪恶与凶狠:作为盗匪首领,带领偷窃、威胁“我”,拒绝给逃难母子食物,展现生存压迫下的冷酷;
②善良与无奈:给濒死孩子红薯并叹气,流露内心深处的不忍,暗示其并非天生恶人;
③果断与矛盾:侦查破庙、安排事务时果断,但面对死亡时的沉默与叹息,显露出对命运的无力感。这种多面性使其脱离“纯粹恶人”标签,更符合现实中“被环境裹挟的挣扎者”形象。
【解析】
【导语】艾芜的《山峡中》以冷峻笔触勾勒了一幅边缘群体的生存图景。文中索桥、怒江、蛮山的意象群构建出压抑的生存场域,二哥这个“刀疤首领”的复杂性尤为深刻——既凶狠如野兽,又会在濒死孩童前流露人性微光。作者通过“我”的视角,展现了乱世中人性在生存与道德间的撕裂,最终以“离开”的选择完成了对人性底
上一篇:
山东省济南市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综合素质调研模拟检测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
关于“山东省济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