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而占据关键位置。《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体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萧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梦〉景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贵熟读《诗经》,故意将“食野之苹”改为“荷叶浮萍”,借此讽刺宝玉。 B. 《红楼梦》是一首不用韵的诗,源于文中有许多诗,以及部分叙述与诗交融。 C. “大旨谈情”中的“情”即宝黛之情,所以《红楼梦》只是一部写爱情的书。 D. 传统小说中的景语都是体现类型而非体现个性的,可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小说是文学艺术,所以它使用 语言是生活语言,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B. 材料二认为可从“情”来解读《红楼梦》主题,但其不等同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 C. 宝玉批判封建礼教虚伪,但他坚守仁爱体贴之心,践行真道德而非全盘否定封建道德。 D. 材料三认为《红楼梦》具有情节结构的特点,这与中国古代传统小说的特点极为相似。 3. 下列《红楼梦》景语中最不能体现材料三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佳木葱茏,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大观园) B. “但见珠帘绣幕,画栋雕檐,说不尽那光摇朱户金铺地。”(太虚幻境) C. “抬头只见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宝玉见杏花) D. “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4. 请结合材料,概括《红楼梦》在艺术创作上的显著特点。 5. 材料二认为宝玉有“仁心”和“诗心”。请结合《红楼梦》“情”的主题简要概括“仁心”和“诗心”的核心含义,并分析二者在宝玉行为中的具体表现。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脸谱 蒋冬梅 乐师傅一生登过多少次舞台,他早已记不清了,有时在灯光璀璨的舞台,有时在乡间简陋的戏台,有时在田间,有时在屋头,甚至是一方窄窄的讲台。台下的孩子们都戴着脸谱面具,那是乐师傅缝制的缩小版的面具,他们是来跟乐师傅学变脸的。之前乐师傅没见过他们,眼前的这些孩子们唯一的区别,只是图案各异的脸谱。孩子们正眼巴巴等着,看乐师傅的变脸表演。他们乐至这地方,会演变脸的人不少,可变来变去,人们还是觉得,自己一张干干净净的脸最好。 讲台不过三尺宽,乐师傅尽展两臂,摆动长袖,衣底的风来回兜转,踏步抖衣,摇扇摆肩,舞得潇洒自由,通身成竹在胸的气派。恍然间只一瞬,他就从现世人间的乐师傅,转换为远古时代的猎手。彼时莽林茂盛,野兽凶猛,猎手脸绘七彩,身披红衣,头戴金冠,手持利弓,伴着虎啸狮吼,风吹林动,眨眼间,猎手脸孔变换出种种魅魑模样,热辣的色彩和骇人的图案,显得格外狰狞威慑。乐师傅常对人说,这脸谱绘得狰狞,原本是猎人为恫吓野兽的,细细看那彩绘花纹,也是绝美的,但那终究是张假脸而已。 台下的孩子们看得入了神,台上的乐师傅也入了神,在他眼中,已幻化出另一番情境。他是神的首领,带领一众小神,个个红衣花脸,彩帽蝶衣,御风飞驰。音乐渐止,台上乐师傅舞步手势随之渐缓,如一场风止花落,台下孩子们意犹未尽,掌声随之猛烈响起。 不等乐师傅下台,孩子们一拥而上,把乐师傅团团围住,叽叽喳喳问起变脸的事。乐师傅看着他们脸上一张张缩小版的脸谱,仿佛能看见脸谱下稚嫩的盼望。他心里高兴,一下子多了这么多小徒弟,以后,他再也不用寂寞一人,孤独地在茶馆小戏台上,扯下一张张脸谱,露出情绪多变的内心,每次最后露出自己那张本脸,总是忧心忡忡的表情。 乐师傅多么用心啊,为了教这些孩子,他用心制作了几十张小版脸谱。裁剪描画贴合,他觉得描画的不是脸谱,而是一幅能传世的画卷,一张张脸谱,在他眼前仿佛旋转起来,汇成七彩的河,流过百世华年。他想起当年师傅教他的话:艺术不是秘方,传下去才会活着。师傅年轻时,是乐至最好的变脸师傅,不仅技艺好,艺品人品皆佳。 孩子们学得很用心,他们小手柔软灵巧,机关秘密掌握得很快,孩子们模仿着乐师傅的样子,端着姿势,迈着脚步,抖衣摆袖,有几分架势了。乐至的变脸技艺盛行,孩子们多少会些皮毛,学得快的孩子,已能扯下脸谱,变换表情了,虽然手法比乐师傅要慢得多,要拙得多,可已经让人非常惊喜了。其中一个孩子学得最快,他能变换三张脸谱了。乐师傅只给他们做了四张脸谱,如果他扯下最后那张脸谱,就能看见他的本脸了,可那孩子迟迟不肯扯掉最后那张脸谱。
展开余下试题脸谱之下,在眼睛的孔洞处,露出那孩子一双水汪汪的眼睛,眼神怯生生的,似有什么话欲言又止。乐师傅鼓励他说:“你行的,变回本脸啊。”没等那孩子说话,旁边的孩子早插话说:“他啊,肯定是豁嘴子,怕丑喽。”一句话说得那孩子更羞了,隔着脸谱,乐师傅都能感到那脸上的窘态。乐师傅略一沉吟说:“没关系,你不想扯,就戴着吧。” 可是随着别的孩子练习进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孩子都能变化脸谱了,有的孩子已能扯下第四张脸谱,最后露出一张本脸,做出滑稽的猴子表情,引大家哄堂大笑。乐师傅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的脸,可只剩那个羞涩的孩子,迟迟不肯摘下最后一张脸谱,他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戴了脸谱的脸上,透着无限落寞。 等孩子们哄闹着散了,乐师傅走过去,轻轻对他说:“不怕的,只演给师傅一个人看吧。”那孩子抬起脸,乐师傅突然发现,脸谱上有一块小小水渍,那双黑亮亮的眼里,闪着涔涔泪光。乐师傅明白,孩子一定有难言之隐,他伸手擦去将要滑下的泪滴,想把孩子揽入怀里。可就在那一瞬间,孩子以极快的速度,扯去了第四张脸谱。 一张沟壑纵横的脸,赫然暴露在乐师傅眼前,那分明是受过伤的脸,皮肤扭曲着隆起褶皱,嘴巴那里有一个豁口,牙齿裸露着。乐师傅明白了,他不肯扯下最后一张脸谱,是想遮住自己的脸。 乐师傅觉得心如刀割,他沉吟片刻,慢慢贴近孩子耳边,声音颤抖着说了句话。片刻间,孩子布满褶皱的脸,正慢慢舒展,继而有一朵花开了。那一刻,乐师傅心里,有了一张新的脸谱图样,他想,那一定是他画过的,最美的一张脸。 (选自《小小说月刊》)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提到脸谱原本是猎人为恫吓野兽而制作的,意在强调变脸技艺源于实用而非艺术,是原始巫术的延续。 B. 乐师傅在茶馆表演变脸时,露出自己本脸后总是忧心忡忡的样子,是因为他担心变脸时技艺的秘密被观众识破。 C. 文中写到豁口男孩“迟迟不肯扯掉最后那张脸谱”,既暗示其有着难以言说的苦楚,也为后文揭示其面部缺陷埋下伏笔。 D. 文章最后写到豁口男孩终于扯下脸谱并露出了笑容,这一情节说明艺术训练能够彻底消除个体对自身缺陷的心理羞耻。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描写了乐师傅“抖衣摆袖”的动作,通过传统戏曲程式化表演来展现人物的自信与艺术功底。 B. 小说善用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特征,如乐师傅“想把孩子揽入怀里”这处描写便展现了乐师傅富有爱心的特点。 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乐师傅的视角直接展现豁口男孩的心理活动,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和真实性。 D. 小说结尾将“沟壑纵横的脸”与“绽放的花朵”作对比,以视觉冲击体现了艺术具有疗愈个体心理创伤的力量。 8. 豁口男孩在学习变脸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 小说以“脸谱” 题目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①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语鲁大师:“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②,故曰:“《关睢》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殷人也。”后七日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编自《史记·孔子世家》) 【注】①几然,颀长貌。②衽席,卧席,借指闺房、夫妇。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故以《关雎》为风诗第一。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适鲁A观仲尼B庙堂车服礼器C诸生D以时E习礼其家F余祗回G留之不能H去云。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动词,做,与《齐桓晋文之事》“为长者折枝”的“为”意义用法不同。 B. 盖,副词,大概,与《庖丁解牛》“技盖至此乎”的“盖”意义用法不同。 C. “六艺”与《师说》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内涵大致相同。 D. “莫能宗予”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吾知也”句式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昭公因与季平子内乱兵败奔齐后,鲁国陷入动荡,孔子前往齐国且想接近景公。 B. 师襄子多次建议孔子学习新内容,但孔子总是反复研习,直至领会曲中的精髓处。 C. 孔子因与齐景公政见不合,最终离开齐国返回鲁国,转而专注于修订《诗》《书》。 D. 司马迁通过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并亲访孔子故里,表达了对孔子的敬仰之情。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孔子学鼓琴师襄,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 14. 请根据选文内容,简要概括司马迁为何称孔子为“至圣”。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绍兴乙卯登绝顶小亭 叶梦得① 缥缈危亭,笑谈独在千峰上。与谁同赏,万里横烟浪。 老去情怀,犹作天涯想。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 【注】①叶梦得(1077-1148),南宋主战派人物之一,本词作于宋高宗绍兴五年,词人被迫去任,归居吴兴卞山时。 15.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词题以简练的叙事交代创作背景,词人登临赋词,暗含对友人邀约的酬谢之情。 B. “笑谈独在千峰上”看似豪迈洒脱,实则暗藏孤独,与“与谁同赏”形成呼应。 C. “万里横烟浪”既写眼前壮阔山景,又隐喻南宋时局动荡,赋予画面家国深意。 D. “空惆怅”三字承上启下,既总结“天涯想”的落空,又引出对少年的殷切寄语。 16. 请结合全词,分析下片“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句中蕴含的情感。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冉有述志时说“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他比较谦虚。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这座庞大 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分析道,秦国在战争以外所得土地远远多于战争所得,因此“______,______”,本来就不在于战争。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官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精美的画面制作,在国产动画电影中( ① )。这部电影不仅在视觉上给观众带来了强烈冲击,更在精神层面引发了人们深刻思考。 从故事架构来看,影片在情节设置上匠心独运,将哪吒与四海龙王的激烈对抗作为情节主线,同时穿插哪吒与敖丙之间的复杂情谊,使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在画面呈现方面,《哪吒之魔童闹海》堪称国产动画的巅峰之作。影片中的每一帧画面都经过精心雕琢,尤其是在战斗场面的描绘上,特效运用恰到好处,让观众仿佛( ② )。 在主题表达上,《哪吒之魔童闹海》有着深刻的内涵。它不仅是一个关于英雄成长的故事,更探讨了人性、命运、偏见等诸多话题。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喊出了无数人对命运不公的抗争,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共鸣。 然而,也有观众认为,影片在某些情节的节奏把握上还不够精准,部分情节的发展略显拖沓。但总体而言,《哪吒之魔童闹海》是一部值得称赞的优秀作品,它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8.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 成语。 19.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前人说“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并非过誉。 B. 一群大雁排成“一”字,浩浩荡荡地飞过了天空。 C.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D. 曾有人试图用数字技术让阿房宫在虚拟空间“重生”。 20. 请根据以上信息对《哪吒之魔童闹海》予以客观全面的评价。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语句,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阶段,旧的社会秩序逐渐瓦解,新的社会制度尚未确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应运而生。 儒家以孔子、孟子等为代表。孔子主张“仁”和“礼”,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致力于恢复周礼;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性善论”,认为统治者应推行“仁政”,与民同乐。 ①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应遵天道而行;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追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法家以韩非、李斯等为代表。 ② 。他们认为统治者当确立法度,依靠法律约束臣民的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在“百家争鸣”的众多思想中,有些理念至今仍熠熠生辉,为我们提供宝贵的人生智慧和道德准则。①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对提升人际关系的和谐有重要的启示:②道家的“天人合一”观念,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③这些思想跨越时空,展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 文中最后一段画波浪线处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用别人眼中的弯路,走出自己生命的螺旋上升线。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