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而占据关键位置。《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体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萧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梦〉景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贵熟读《诗经》,故意将“食野之苹”改为“荷叶浮萍”,借此讽刺宝玉。 B. 《红楼梦》是一首不用韵的诗,源于文中有许多诗,以及部分叙述与诗交融。 C. “大旨谈情”中的“情”即宝黛之情,所以《红楼梦》只是一部写爱情的书。 D. 传统小说中的景语都是体现类型而非体现个性的,可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小说是文学艺术,所以它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B. 材料二认为可从“情”来解读《红楼梦》主题,但其不等同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 C. 宝玉批判封建礼教虚伪,但他坚守仁爱体贴之心,践行真道德而非全盘否定封建道德。 D. 材料三认为《红楼梦》具有情节结构的特点,这与中国古代传统小说的特点极为相似。 3. 下列《红楼梦》景语中最不能体现材料三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佳木葱茏,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大观园) B. “但见珠帘绣幕,画栋雕檐,说不尽那光摇朱户金铺地。”(太虚幻境) C. “抬头只见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宝玉见杏花) D. “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4. 请结合材料,概括《红楼梦》在艺术创作上的显著特点。 5. 材料二认为宝玉有“仁心”和“诗心”。请结合《红楼梦》“情”的主题简要概括“仁心”和“诗心”的核心含义,并分析二者在宝玉行为中的具体表现。 【答案】1. B 2. A 3. D 4. ①语言精心设计:通过生活化以及符合人物身份、鲜明个性的语言来塑造典型形象。 ②具有诗歌的抒情性:《红楼梦》里不仅有许多诗,而且在部分叙述中融入诗的抒情特质。 ③主题内涵丰富:不止于宝黛爱情,还为闺阁立传,展现对“仁”与“礼”的思考。 ④以情节为中心:弱化环境描写,聚焦情节人物,延续中国古代传统小说的创作传统。 5. “仁心”:①核心含义:体贴,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推己及人。②具体表现:玉钏烫手先问其安危,雨中提醒龄官避雨,受笞打后忍痛宽慰黛玉。 “诗心”:①核心含义:天真与博爱,即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浪漫想象。②具体表现:看见燕子、鱼、星星……就和它们说话,产生共情。 【解析】 【导语】这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材料一重点分析了小说精妙的语言艺术和诗意特质,通过典型人物语言展现性格特征,并指出其抒情性特点。材料二深入探讨“情”的多层内涵,从爱情、闺阁写到仁爱博爱,展现作品思想深度。材料三则从叙事结构角度,指出其保留传统小说情节中心的特点。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李贵熟读《诗经》”“借此讽刺宝玉”错误。材料一明确提到李贵“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因此他并非“熟读《诗经》”,改句也并非“故意讽刺”,而是因文化水平有限导致的口误,属于无心之失。 C.“只是一部写爱情的书”错误。材料二明确否定了“《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这一观点,指出“大旨谈情”的“情”包含多层境界(如为闺阁立传、探究人际相处、博爱等),并非仅指爱情。 D.“都是体现类型而非体现个性的,可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错误。材料三表述为“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体现个性的”,其中“多是”表示大部分,而非“都是”;且“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属于绝对化表述,与原文不符。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所以”错误。材料一指出“《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但“小说是文学艺术”与“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之间并非因果关系,原文只是并列说明小说的特征,选项强加因果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