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3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四川省成都市蓉城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度下期高中2024级期中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贴条形码区”。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各俱传神,卜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儿的语言,反映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林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是精心设计的,是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已成为“绝唱”,这是无庸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而且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喜怒哀乐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是将“情”理解为爱情之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老残游记》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浏览完整试题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而占据关键位置。《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虚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与情节有关的事件、人物、对话才是正文,而与情节无关的景物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然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体现个性的,常常是“有诗为证”地铺张一番,而这一番景语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写景的成语化表现了对情节迫切和焦急的渴求心态,表现了对情节的重视之下对情绪的忽略。《红楼梦》也很少写景,在许多现代作家肯定会细细地描绘一番的地方,曹雪芹都浑然不觉地放过了。小说中虽然也有写景的地方,但都是笼统的成语:“当时街坊上家家萧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凝辉。”(第一回)到了太虚幻境这样的仙境,本该有所渲染,但曹雪芹也同样用成语交待过去了:“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第五回)可见这位伟大的作家对于写景是多么的不习惯。
《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尚没有把中国小说从情节结构过渡到情绪结构。
(摘编自李书磊《〈红楼梦〉景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贵熟读《诗经》,故意将“食野之苹”改为“荷叶浮萍”,借此讽刺宝玉。
B. 《红楼梦》是一首不用韵的诗,源于文中有许多诗,以及部分叙述与诗交融。
C. “大旨谈情”中的“情”即宝黛之情,所以《红楼梦》只是一部写爱情的书。
D. 传统小说中的景语都是体现类型而非体现个性的,可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小说是文学艺术,所以它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B. 材料二认为可从“情”来解读《红楼梦》主题,但其不等同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
C. 宝玉批判封建礼教虚伪,但他坚守仁爱体贴之心,践行真道德而非全盘否定封建道德。
D. 材料三认为《红楼梦》具有情节结构的特点,这与中国古代传统小说的特点极为相似。
3. 下列《红楼梦》景语中最不能体现材料三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佳木葱茏,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大观园)
B. “但见珠帘绣幕,画栋雕檐,说不尽那光摇朱户金铺地。”(太虚幻境)
C. “抬头只见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蝉声,静无人语。”(宝玉见杏花)
D. “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4. 请结合材料,概括《红楼梦》在艺术创作上的显著特点。
5. 材料二认为宝玉有“仁心”和“诗心”。请结合《红楼梦》“情”的主题简要概括“仁心”和“诗心”的核心含义,并分析二者在宝玉行为中的具体表现。
【答案】1. B 2. A
3. D 4. ①语言精心设计:通过生活化以及符合人物身份、鲜明个性的语言来塑造典型形象。
②具有诗歌的抒情性:《红楼梦》里不仅有许多诗,而且在部分叙述中融入诗的抒情特质。
③主题内涵丰富:不止于宝黛爱情,还为闺阁立传,展现对“仁”与“礼”的思考。
④以情节为中心:弱化环境描写,聚焦情节人物,延续中国古代传统小说的创作传统。
5. “仁心”:①核心含义:体贴,即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推己及人。②具体表现:玉钏烫手先问其安危,雨中提醒龄官避雨,受笞打后忍痛宽慰黛玉。
“诗心”:①核心含义:天真与博爱,即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浪漫想象。②具体表现:看见燕子、鱼、星星……就和它们说话,产生共情。
【解析】
【导语】这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红楼梦》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材料一重点分析了小说精妙的语言艺术和诗意特质,通过典型人物语言展现性格特征,并指出其抒情性特点。材料二深入探讨“情”的多层内涵,从爱情、闺阁写到仁爱博爱,展现作品思想深度。材料三则从叙事结构角度,指出其保留传统小说情节中心的特点。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李贵熟读《诗经》”“借此讽刺宝玉”错误。材料一明确提到李贵“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因此他并非“熟读《诗经》”,改句也并非“故意讽刺”,而是因文化水平有限导致的口误,属于无心之失。
C.“只是一部写爱情的书”错误。材料二明确否定了“《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这一观点,指出“大旨谈情”的“情”包含多层境界(如为闺阁立传、探究人际相处、博爱等),并非仅指爱情。
D.“都是体现类型而非体现个性的,可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错误。材料三表述为“传统小说也写景,但那景语多是体现类型而不是体现个性的”,其中“多是”表示大部分,而非“都是”;且“可以置换到任何一部小说中”属于绝对化表述,与原文不符。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所以”错误。材料一指出“《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但“小说是文学艺术”与“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且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之间并非因果关系,原文只是并列说明小说的特征,选项强加因果逻辑。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三的核心观点: likely 强调《红楼梦》的景语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或主题表达紧密关联,景语并非单纯写景,而是服务于叙事功能(如暗示人物命运、烘托氛围、推动情节等)。
D.此句纯粹描绘“琉璃世界”中白雪映红梅的视觉美感,侧重景物本身的意境(如色彩对比、冬日生机),因此“最不能体现”材料三强调的“景语服务于叙事功能”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①语言精心设计,富有个性:根据材料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语言具有鲜明个性特点”“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如智能儿说“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体现初恋的甜意,金钏说“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反映受赏爱的心态,可见其通过生活化且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塑造典型形象。
②具有诗歌的抒情性:由材料一“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红楼梦》确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可知,书中不仅有许多诗,而且叙述中融入诗的抒情特质,如通过情节传递喜怒哀乐,使叙事与抒情交融。
③主题内涵丰富多元:依据材料二“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即‘大旨谈情’”“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该如何相处”,其主题不止于宝黛爱情,还为闺阁立传、探讨 仁”与“礼”的关系等,内涵丰富。
④以情节为中心,弱化写景:根据材料三“中国古代传统小说是以情节为中心的……《红楼梦》景语的成语化提醒我们,其实曹雪芹也还是个情节中心论者”“《红楼梦》也很少写景……都是笼统的成语”,其延续传统,聚焦情节人物,写景多用成语,如太虚幻境“朱栏白石,绿树清溪”,未细致描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仁心”①核心含义:材料二指出“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故宝玉“仁心”核心是体贴,强调推己及人。
②具体表现:玉钏烫手时,宝玉不顾自身疼痛先问其安危,超越主仆界限;雨中见龄官画蔷,本能提醒其避雨,体现对他人痛苦的直觉关怀;宝玉被贾政毒打后,见黛玉哭肿双眼,反说“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他以疼痛中的克制体贴,消解黛玉的忧虑。
“诗心”①核心含义:材料二表明“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所以宝玉“诗心”核心是天真、浪漫,对美好事物充满关爱与想象。
②具体表现:宝玉见燕子飞落,便问“你怎么来了?可是找你的旧巢来么”;见鱼游水,便说“这么大雨水,你们还出来逛呢”。这种对鸟兽虫鱼的拟人化交流,将“情”的范畴从人际扩展至万物,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脸谱
蒋冬梅
乐师傅一生登过多少次舞台,他早已记不清了,有时在灯光璀璨的舞台,有时在乡间简陋的戏台,有时在田间,有时在屋头,甚至是一方窄窄的讲台。台下的孩子们都戴着脸谱面具,那是乐师傅缝制的缩小版的面具,他们是来跟乐师傅学变脸的。之前乐师傅没见过他们,眼前的这些孩子们唯一的区别,只是图案各异的脸谱。孩子们正眼巴巴等着,看乐师傅的变脸表演。他们乐至这地方,会演变脸的人不少,可变来变去,人们还是觉得,自己一张干干净净的脸最好。
讲台不过三尺宽,乐师傅尽展两臂,摆动长袖,衣底的风来回兜转,踏步抖衣,摇扇摆肩,舞得潇洒自由,通身成竹在胸的气派。恍然间只一瞬,他就从现世人间的乐师傅,转换为远古时代的猎手。彼时莽林茂盛,野兽凶猛,猎手脸绘七彩,身披红衣,头戴金冠,手持利弓,伴着虎啸狮吼,风吹林动,眨眼间,猎手脸孔变换出种种魅魑模样,热辣的色彩和骇人的图案,显得格外狰狞威慑。乐师傅常对人说,这脸谱绘得狰狞,原本是猎人为恫吓野兽的,细细看那彩绘花纹,也是绝美的,但那终究是张假脸而已。
台下的孩子们看得入了神,台上的乐师傅也入了神,在他眼中,已幻化出另一番情境。他是神的首领,带领一众小神,个个红衣花脸,彩帽蝶衣,御风飞驰。音乐渐止,台上乐师傅舞步手势随之渐缓,如一场风止花落,台下孩子们意犹未尽,掌声随之猛烈响起。
不等乐师傅下台,孩子们一拥而上,把乐师傅团团围住,叽叽喳喳问起变脸的事。乐师傅看着他们脸上一张张缩小版的脸谱,仿佛能看见脸谱下稚嫩的盼望。他心里高兴,一下子多了这么多小徒弟,以后,他再也不用寂寞一人,孤独地在茶馆小戏台上,扯下一张张脸谱,露出情绪多变的内心,每次最后露出自己那张本脸,总是忧心忡忡的表情。
乐师傅多么用心啊,为了教这些孩子,他用心制作了几十张小版脸谱。裁剪描画贴合,他觉得描画的不是脸谱,而是一幅能传世的画卷,一张张脸谱,在他眼前仿佛旋转起来,汇成七彩的河,流过百世华年。他想起当年师傅教他的话:艺术不是秘方,传下去才会活着。师傅年轻时,是乐至最好的变脸师傅,不仅技艺好,艺品人品皆佳。
孩子们学得很用心,他们小手柔软灵巧,机关秘密掌握得很快,孩子们模仿着乐师傅的样子,端着姿势,迈着脚步,抖衣摆袖,有几分架势了。乐至的变脸技艺盛行,孩子们多少会些皮毛,学得快的孩子,已能扯下脸谱,变换表情了,虽然手法比乐师傅要慢得多,要拙得多,可已经让人非常惊喜了。其中一个孩子学得最快,他能变换三张脸谱了。乐师傅只给他们做了四张脸谱,如果他扯下最后那张脸谱,就能看见他的本脸了,可那孩子迟迟不肯扯掉最后那张脸谱。
脸谱之下,在眼睛的孔洞处,露出那孩子一双水汪汪的眼睛,眼神怯生生的,似有什么话欲言又止。乐师傅鼓励他说:“你行的,变回本脸啊。”没等那孩子说话,旁边的孩子早插话说:“他啊,肯定是豁嘴子,怕丑喽。”一句话说得那孩子更羞了,隔着脸谱,乐师傅都能感到那脸上的窘态。乐师傅略一沉吟说:“没关系,你不想扯,就戴着吧。”
可是随着别的孩子练习进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孩子都能变化脸谱了,有的孩子已能扯下第四张脸谱,最后露出一张本脸,做出滑稽的猴子表情,引大家哄堂大笑。乐师傅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的脸,可只剩那个羞涩的孩子,迟迟不肯摘下最后一张脸谱,他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戴了脸谱的脸上,透着无限落寞。
等孩子们哄闹着散了,乐师傅走过去,轻轻对他说:“不怕的,只演给师傅一个人看吧。”那孩子抬起脸,乐师傅突然发现,脸谱上有一块小小水渍,那双黑亮亮的眼里,闪着涔涔泪光。乐师傅明白,孩子一定有难言之隐,他伸手擦去将要滑下的泪滴,想把孩子揽入怀里。可就在那一瞬间,孩子以极快的速度,扯去了第四张脸谱。
一张沟壑纵横的脸,赫然暴露在乐师傅眼前,那分明是受过伤的脸,皮肤扭曲着隆起褶皱,嘴巴那里有一个豁口,牙齿裸露着。乐师傅明白了,他不肯扯下最后一张脸谱,是想遮住自己的脸。
乐师傅觉得心如刀割,他沉吟片刻,慢慢贴近孩子耳边,声音颤抖着说了句话。片刻间,孩子布满褶皱的脸,正慢慢舒展,继而有一朵花开了。那一刻,乐师傅心里,有了一张新的脸谱图样,他想,那一定是他画过的,最美的一张脸。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小小说月刊》)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提到脸谱原本是猎人为恫吓野兽而制作的,意在强调变脸技艺源于实用而非艺术,是原始巫术的延续。
B. 乐师傅在茶馆表演变脸时,露出自己本脸后总是忧心忡忡的样子,是因为他担心变脸时技艺的秘密被观众识破。
C. 文中写到豁口男孩“迟迟不肯扯掉最后那张脸谱”,既暗示其有着难以言说的苦楚,也为后文揭示其面部缺陷埋下伏笔。
D. 文章最后写到豁口男孩终于扯下脸谱并露出了笑容,这一情节说明艺术训练能够彻底消除个体对自身缺陷的心理羞耻。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描写了乐师傅“抖衣摆袖”的动作,通过传统戏曲程式化表演来展现人物的自信与艺术功底。
B. 小说善用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特征,如乐师傅“想把孩子揽入怀里”这处描写便展现了乐师傅富有爱心的特点。
C.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通过乐师傅的视角直接展现豁口男孩的心理活动,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和真实性。
D. 小说结尾将“沟壑纵横的脸”与“绽放的花朵”作对比,以视觉冲击体现了艺术具有疗愈个体心理创伤的力量。
8. 豁口男孩在学习变脸 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9. 小说以“脸谱”为题目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C
8. ①好奇、期待: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对变脸充满好奇,并盼望能很快学会变脸。
②担心、犹豫:当学到扯最后一张脸时,因为害怕自己的面部缺陷被人嘲笑,而不肯扯下最后一张脸谱。
③窘迫、伤心:当被同伴嘲笑他“肯定是豁嘴子,怕丑”时,他感到窘迫、伤心,独自一人在角落里落寞地流泪。
④释然(自信)、开心:在乐师傅的鼓励和肯定下,他终于卸下了心理负担,扯下了最后一张脸谱,并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9. ①情节层面:从乐师傅传授变脸技艺,到豁口男孩因面部缺陷以脸谱隐藏自我,再到豁口男孩最终撕下脸谱,脸谱贯穿全文,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
②人物层面:脸谱是塑造人物的物象,小说通过乐师傅制作脸谱、教孩子们变脸等情节表现了他坚守传统技艺的热忱以及富有爱心的形象特征。
③主题层面:小说通过乐师傅鼓励豁口男孩扯下最后一张脸谱面对真实自我的情节揭示了小说的双重主题:生命的美不在外表而在内心的勇敢、自信,艺术的美不在形式而在为生命提供美学力量,而这也是艺术传承的关键所在。(主题若答为“艺术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改变,艺术传承中真情的美好”等亦可给分)
④效果层面:脸谱能在视觉上激发读者的想象,吸引读者兴趣。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脸谱”为意象,巧妙串联起传统技艺传承与人性关怀的双重主题。作者通过乐师傅教授变脸技艺的过程,展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与价值,同时聚焦于一个面部有缺陷的男孩,细腻刻画其从自卑到接纳自我的心理转变。小说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将变脸表演的舞台幻象与人物真实情感交织,最终在艺术与人性关怀的交融中,完成了对“真我”的礼赞。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意在强调变脸技艺源于实用而非艺术,是原始巫术的延续”错误。文中提及脸谱“原本是猎人为恫吓野兽”,意在说明变脸技艺的原始起源,而非强调“源于实用而非艺术”或“原始巫术的延续”。乐师傅同时提到脸谱“彩绘花纹也是绝美的”,可见起源与艺术价值并存,选项表述片面。
B.“因为他担心变脸时技艺的秘密被观众识破”错误。乐师傅露出本脸后“忧心忡忡”,结合后文“再也不用寂寞一人”可知,其忧虑的是变脸技艺无人传承的孤独,而非“担心技艺秘密被识破”,选项曲解文意。
D.“说明艺术训练能够彻底消除个体对自身缺陷的心理羞耻”错误。男孩最终露出笑容,是因乐师傅的理解与鼓励获得了心理慰藉,而非“艺术训练彻底消除羞耻”。“彻底消除”表述绝对,与文本中男孩“布满褶皱的脸慢慢舒展”的细节不符,选项过度解读。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第一人称叙述”错误。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如“乐师傅一生登过多少次舞台,他早已记不清了”),而非第一人称“我”的视角。“直接展现”错误。文中对豁口男孩的心理活动并非“直接展现”,而是通过其行为(如拒摘脸谱、躲在角落、流泪)和乐师傅的观察侧面烘托。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①好奇、期待:“台下的孩子们都戴着脸谱面具……眼巴巴等着看乐师傅的变脸表演”“孩子们学得很用心,他们小手柔软灵巧,机关秘密掌握得很快”。虽未直接描写豁口男孩,但从“学得最快,能变换三张脸谱”可看出,他最初与其他孩子一样,对变脸技艺充满好奇,渴望通过学习融入集体,展现出对艺术的热情与投入。
②担心、犹豫:当学习进度推进到“扯下最后一张脸谱露出本脸”时,他的犹豫与怯生显露,暗示他意识到“暴露真实面容”的风险,内心开始在“学会技艺”与“隐藏缺陷”间挣扎。
③窘迫、伤心:“旁边的孩子插话说:‘他啊,肯定是豁嘴子,怕丑喽。’……那孩子更羞了”“只剩那个羞涩的孩子,迟迟不肯摘下最后一张脸谱,他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戴了脸谱的脸上,透着无限落寞”。同伴的直白嘲笑直接击中他的心理痛点,“豁嘴子”的标签让他从“自我怀疑”转向“公开羞辱”,窘迫感迫使他自我孤立,暴露了他内心的脆弱与痛苦。
④释然(自信)、开心:“乐师傅轻轻对他说……孩子布满褶皱的脸,正慢慢舒展,继而有一朵花开了”,他终于卸下了心理负担,扯下了最后一张脸谱,并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乐师傅的耳语与接纳态度,让他感受到被尊重的温暖,最终突破心理防线,以真实面貌面对他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情节线索:串联故事发展。“脸谱”是贯穿全文的核心物象:乐师傅制作脸谱教孩子变脸,豁口男孩用脸谱遮掩面部缺陷,最终撕下脸谱接纳自我。情节围绕“脸谱”展开,从传授技艺到揭示内心,推动故事层层递进。
②人物塑造:映射角色特质。乐师傅通过制作脸谱、传授技艺,展现其对传统艺术的坚守与育人的温情;豁口男孩用脸谱隐藏自卑,其“迟迟不肯摘下最后一张脸谱”的行为,暗示内心的敏感与怯懦,脸谱成为其心理状态的外化象征。
③主题深化:隐喻双重内涵生命之美。男孩撕下脸谱后“布满褶皱的脸,正慢慢舒展,继而有一朵花开了”,揭示真正的美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内心的勇敢;乐师傅以脸谱为媒介传递技艺,表明艺术不仅是形式,更能疗愈心灵、赋予生命自信,呼应艺术传承需融入人文关怀的主题。
④阅读效果:激发想象与共鸣。“脸谱”本身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文化符号属性,作为题目易引发读者对 “面具与真实”“传统艺术价值”的联想,增强故事的吸引力与思辨性。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3]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