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芜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灞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 下列关于材料一 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B. “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 C.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但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要留心才能察觉到它的存在。 D. “木”有“树”和“木头”的双重特点,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2. 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 B. 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干燥”的特点。 C. 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D. 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下列哪一句诗不能用作材料二反驳材料一的论据( ) A. 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B.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C.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D. 古木无人径,深山可处钟。(王维《过香积寺》)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愿因。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变形记 陈巨飞 王太贵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醒来后变成了公众人物。 他努力地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一群人笑盈盈地、用他从未享受过的表情看着他。吴老三走了过来,他是王太贵的老板,一个包工头。平时一向比较张狂,这时,他拿着锦旗走到王太贵身边,蹲在病床前,把锦旗的另一端放在王太贵虚弱的手上。长枪短炮又咔嚓咔嚓地闪了一通。王太贵感到头晕目眩,闭上眼睛睡一觉再说。 等王太贵再次醒来时,已经是深更半夜了。他终于看清“见义勇为”四个烫金的大字。锦旗压着几份报纸,王太贵从报纸的大标题上骤然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这吓了他一跳。他抽出报纸一看,标题写着:农民工制服绑匪,王太贵大义灭亲。王太贵就大概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躺在这里了。 故事要从之前说起。 王太贵因吃苦耐劳而成为钢筋工带班班长。张勇是王太贵大舅的儿子,一直娇生惯养。为了给表弟盖房子,大舅还欠王太贵三万块钱呢。张勇心里也急,他在村里当个小电工,赚不了什么钱。在王太贵的说情下,张勇很快就成了吴老三手下的水电工。 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是买方市场。张勇接了这个差事后,身边就囤满了各种推销建材的业务员。王太贵对张勇说,不能被别人的好处冲昏了头脑,工程验收不掉,自己就要吃大亏了。 张勇的活还真没验收掉。张勇越想越气,心想自己出来干了半年活,一开始信了业务员的哄骗,没通过验收也就算了,后来整改得很认真,凭什么吴老三不验收?就是想赖账!我看他就是黑心包工头…… 张勇气不过,三杯酒下肚,各种委屈涌上心头。正当吴老三向客人介绍工程进展情况时,张勇一把揪住吴老三,腾地从背后抽出菜刀将他绑架了。就在警察多项营救方案失败、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人却突然从天而降,重重地落在张勇的身上。巨大的惯性撞开了吴老三,直接把张勇扑倒在地上。等大家缓过神,发现张勇在这个人身下一动不动,汩汩地流着鲜血。
展开余下试题报道后面,王太贵看到记者的名字,他叫胡文。他决定天亮联系胡文,说明真实情况,再按事实报道。 脚手架的边缘挪了挪,没想到一时不慎,从五层楼上摔下,落到张勇的头上,出于偶然大义灭亲。这个报道要是被家人或是大舅看见了,还指不定会发生什么误会。 第二天上午十点多的时候,王太贵醒了。病房里多了一个五十多岁的秃顶男人,他说他叫胡文,报道是他写的,应上级要求,想再作深入报道……王太贵心想,怎么就送上门来了。 王太贵向胡文说明了真实情况。他说,我害死表弟,还成了英雄,家里人怎么看我? 胡文说,你说了谁会信?如果说出事实,你大舅一家仍然要找你麻烦,社会上反而会笑死。你把挣来的钱孝敬你大舅一家,我再帮你证明。这样于你、于我、于大家,都很有好处。 他也想了想,胡文说的好像真有些道理。可是这样“顺其自然”,心里又很不安。老婆说自己都回娘家了,大舅和大舅妈吵得受不了…… 胡文建议王太贵继续“装英雄”,一方面可能是“装”比“不装”好,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胡文马上要评定高级记者的职称。胡文前一段时间一直努力,就是想制造一些响动,给自己加分。 胡文从医院出来,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他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也被谁绑架了。胡文的稿子发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引起了新安县的文明办主任刘义民的注意。他已经干了十五年正科了,这么多年来,提拔的机会总是与他擦肩而过。 王太贵的出现让刘主任看到了这种运气。他叫来胡文,问起王太贵的情况。胡文说,如果想上报他为亮点人物,还是要慎重。 紧接着,王太贵就作为亮点人物候选人报上去了。今年的评选和以往稍有不同,增加了微信投票的环节。 王太贵的伤幸亏无大碍。住院期间,家人来了几次,听家人说,大舅妈之前几乎是每天来哭一次,现在偶尔还会来家里哭一场,但成为一种习惯,都见怪不怪了。 有一天,有个医生对他说,王太贵,我们都在给你投票呢!你现在全省有名了。王太贵了解了怎么回事后,就让胡文联系刘主任。胡文说,你忘了我们当初约定的事吗?再说,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呢?王太贵说,不行,我要找刘主任。见到了刘主任,王太贵说明了情况,表示要退出评选。 刘主任生气地说,你为什么现在才说这些?马上评选结果都要下来了,你在这里搞什么飞机? 既然误会已经形成,就不可挽回了。再说,这已经不是你个人的事了,这是全县的大事。 你骗了人,也就是胡记者和我骗了人,也就是我们全县骗了人,你难道让别人喊我们县是骗子县吗?刘主任说。 王太贵说,我不想当骗子。 刘主任说,那不就成了,你一个人用善意的谎言化解全县的诚信危机,也是一种见义勇为。 你现在不就是担心对不起你大舅一家?到时候我和胡记者一起去你大舅家说明情况,化解误会。王太贵小鸡啄米似的点点头,刘主任和胡文相视一笑。 王太贵也就顺利评上了亮点人物,也因为这一因素,新安县被评为先进县。当然王太贵不知道,胡文已经获得高级记者职称。刘主任也得到了重用,任政府办主任。 他每天早晨起来都要看一看镜子,一看就是半天。有一天,他想他得回家看看了。一回到家,大舅和大舅妈就来了,大舅妈突然号啕大哭,紧接着,大舅也泣不成声……王太贵看见夕阳渐渐地熄灭,掉入山那边的深渊去了。 他摸清了刘主任的生活轨迹。当刘主任迎上去接女儿的时候,王太贵挡住了刘主任和女儿的去路。 刘主任说,不是我不帮你,你用脚趾头想想,木已成舟的事,我说了又有什么用? “神经病!”刘主任挣脱王太贵,把他推倒在地。 王太贵起来后,扑上前去抓住了刘主任的女儿,从背后抽出水果刀,用命令的语气对惊魂未定的刘主任说:“快报警!快叫记者来,我有话要说!” 不一会儿,警察和媒体都来了,劫持着人质的王太贵被包围在中间。看到刘主任紧锁的眉头,王太贵一阵释然。 (选自2021年第5期《小说林》,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笑盈盈地、用他从未享受过的表情看着他”,既表现了人们对王太贵敬仰的心情,也表现了王太贵身份变化后的开心与自豪。 B. “刘主任和胡文相视一笑”,这一细节不仅写出了刘主任和胡文说服王太贵后的开心,而且写出了他们对王太贵盲目顺从的轻蔑。 C. “夕阳渐渐地熄灭,掉入山那边的深渊去了”,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王太贵所看到的眼前之景,虚写王太贵绝望又无助的心境。 D. 本文与卡夫卡的《变形记》题目相同,主人公都发生了不符合现实逻辑的、荒诞的“异变”,都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7. 关于本文“人物设置”的解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勇是进城农民工,他“缺少经验”“贪图小利”又“性格冲动”,是故事发生的“人物引子”。 B. 胡文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以一篇主观臆断的报道,改变了主人公的命运,推动了情节发展。 C. 刘主任是基层官员,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抓住提拔的机会”,他的出现使小说主题得以深化。 D. 大舅妈是典型 母亲形象,丧子让她痛不欲生,正是她的一次次哭诉,使得王太贵回归了自我。 8. 本文作者善用对比,请找出文中的对比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9. 小说围绕“绑架”展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绑架”的含义及其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辨兴亡》) 材料二: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即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裋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发仓廪,散财币,以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氏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展开余下试题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周室微A六国B无C罪D秦氏E专任F智力G蚕H食诸侯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宗是中国古代常见帝王庙号,文中指李世民,与《齐桓晋文之事》的“宣王”性质不同。 B. 罢弊,即“疲弊”,意思是疲劳不堪,与《出师表》“益州疲弊”中的“疲弊”词义不相同。 C. 先,意思是“以……为先”,与《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中的“先”字词义相同。 D. 冀,意思是希望,与《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中的“冀”字词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书右仆射萧瑀认为八百诸侯不约而同地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是因为纣王暴虐无道,天下人都痛恨他。 B. 唐太宗认为,周和秦的国运长短悬殊不仅因为他们取得天下的方式有别,而且也因其守护天下的方式各异。 C. 贾谊认为,如果秦二世能任用忠贞贤能的人,君臣一心,研究前代的历史以治理国政,秦朝也不会有倾覆之患。 D. 唐太宗和贾谊 看法相似,他们都认为秦朝平定天下后,以欺诈与暴力统治天下以致最终走向灭亡的结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 (2)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词作,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寄内兄周思谊 明·高启① 忆昔初逢,意气相倾,一何壮哉!拟献三千牍,叫开汉阙;蹑一双屩②,走上燕台。我劝君酬,君歌我舞,天地疏狂两秀才。惊回首,漫十年风月,四海尘埃。 摩挲旧剑生苔。叹同掩衡门尽草菜。视黄金百镒,已随手去;素丝几缕,□上头来。莫厌栖栖,但存耿耿,得失区区何足哀。心惟愿,对尊中酒满,树上花开。 【注】①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②屩:草鞋。 14. 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开头三句用“一何壮哉”领起,写出二人有共同的豪情壮志,为全词定了“壮”的感情基调。 B. 上片将“疏狂”一词置于“天地”背景之间,生动地写出了两个年轻书生豪放的心理状态和放浪不羁的形象。 C. 下片“黄金百镒”句借用苏秦连横说秦失败的典故,在内容上和前面的“燕台”呼应,加强了前后跌宕的气势。 D. 词作善用对比手法,既有梦想与现实的对比,又有过去与现在的对比,在对比之中敷陈往事,倾诉心中悲愤。 15. 词作下片空格处有两种不同版本:一用“欲”字,一用“也”字。请你根据词作内容,为□处选填恰当的字,并说明理由。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 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问志时,采用温和自谦的话“________,________”为弟子们营造一个平等、轻松的环境。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不言其志,而是描述了一幅与冠者、童子一起“________,________”,吟咏归家的郊游图景,含蓄地表达出“礼治”的社会理想。 (3)课堂上,老师引用了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帮助学生理解成语“有始无终”。 (4)《出师表》中诸葛亮告诫刘禅要亲贤臣远离小人,这样才能不受蒙蔽,听到真话。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也同样建议太宗“________,________”。 (5)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是王安石、司马光私交的真实反映,可谓一言动情。而“议事每不合”只是由于“________”,直言分歧所在,彰显君子坦荡气度。 (6)某学习小组在探究“古代改革家的思想与实践”时,引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来阐明改革者在面对阻力时应如何权衡利弊、坚定信念。 (7)《登岳阳楼》中,作者不仅哀叹自己的身世孤苦晚境凄凉,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8)唐朝诗人杜牧曾在《台城曲》中讽刺说:“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就是用这个典故表达亡国之恨的。 (9)苏轼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描写泛舟水上的情景,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描写非常相似。 (10)《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内心涌出的无限幽怨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文犹如用兵。兵贵精而不贵多,精兵一名能顶百名坏兵。坏兵愈多愈不易调动,愈不易获得好的战果。文章中的一字一句,就等于队伍中的一兵一卒,我们必须随时检阅淘汰,拣选精锐。用兵又讲究布阵,步、马、炮、工、辎须有照顾联络。全军人马,须按部就班,各守岗位。本队侧翼、前锋、后卫,必须摆布周密,纪律严明。一篇文章就是一个阵营, A 。要想让每个段落如同各个作战单位一般紧密联络,相互照顾,组成一部完美的作品,写作时就需要注意另一项工作——布局安排。很多作品,内容零乱芜杂,头重脚轻,前后不相调和,就是由于作者 B 。 一位小说家曾说过,文学是剪裁的艺术。所谓剪裁,就是我们所说的“选择”,选择必须抓重点。我们仍以用兵为喻,用兵之道,在于击破主力,争取要塞,如此始能稳操胜算。作文章亦与此类似。我们应当集中精力,不浪费精力于无用的意思上。做文章必须先确定一个主旨,一个着重点。我们运思选择之时,就必须拣选最能表现“主旨”的材料。举例来说,虽然守财奴的表现方法很多,但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的吝啬,就拣选了严监生临死时手指灯碗内两根灯芯不肯瞑目的故事。《红楼梦》中的妙玉,是一个心性虽冷静,骨子里却仍不能“忘情”的人。为表现这一点,曹雪芹选了妙玉扔掉刘姥姥用过的茶碗的情节以及她把自己使用的茶杯让给宝玉使用的情节。这一切都为我们证明, C 。 17.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8. 请从鲁四老爷、林冲、别里科夫、格里高尔这四个人物中任选一个,仿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以印证作者有关文学剪裁的观点。要求: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说道:“要来时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这里薛姨妈已摆了几样细巧茶果,留他们吃茶。宝玉笑道:“这个须得就酒才好。”薛姨妈便命人去灌了最上等的酒来。宝玉见酒来,抢来欲喝。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