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在这里我们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它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它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浏览完整试题“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摘编自林庚《说“木叶”》)
材料二:
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李白的《梁园吟》写道:“荒城芜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其中的“木”就是写夏季高大茂盛的树。还有杜甫有名的诗句“城春草木深”(《春望》)及韦应物的“春深草木稠”(《游灵岩寺》),写的都是春天长势挺拔、生机盎然的树,但都未用“树”而用“木”。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呢?其实也不然。“树”也常常被古诗人用来描写枝干枯秃、少叶或无叶的疏朗的形象的,比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马戴的诗句“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灞上秋居》),用的却是“树”。李白的有些诗也是如此,如“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灞陵行送别》),“霜落荆门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秋下荆门》),“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战城南》);而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秋思》)则更是众所周知的了。
至于古人为何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呢?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 下列关于材料一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落叶”作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
B. “树”与“叶”的形象一致,古诗又喜用单词,所以经常会用“树”或“叶”来代替“树叶”。
C.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但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要留心才能察觉到它的存在。
D. “木”有“树”和“木头”的双重特点,因而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2. 根据两则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
B. 材料一通过“洞庭波兮木叶下”与“雨中黄叶树”的对比,凸显了“木叶”具有“微黄”“干燥”的特点。
C. 材料二通过大量的诗句有力地反驳了材料一的观点,表明材料一的论证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
D. 两则材料都具有明确的问题意识,这不仅增强了论述的针对性,还能够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 下列哪一句诗不能用作材料二反驳材料一的论据( )
A. 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B.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C.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D. 古木无人径,深山可处钟。(王维《过香积寺》)
4. 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 请结合材料二分析古人作诗喜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愿因。
【答案】1. C 2. A
3. B 4. ①提出问题: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问题,即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
②分析问题:借助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古诗多用“木叶”的原因。
③得出结论:“木叶”与“树叶”虽一字之差,但在艺术形象的领域却相差千里。
5. ①“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
②“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
③“木叶”意味深厚,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木叶”展开探讨。材料一从林庚视角出发,剖析“木”的暗示性,阐述“木叶”具落叶因素与清秋气息;材料二李睿则提出不同观点,认为“木”与秋天无必然联系,“树”也可表疏朗形象,还从声韵、语体、文化层面分析古人喜用“木叶”的原因。二者视角不同,丰富了对“木叶”的认知。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第一个艺术特征,最早是屈原发现并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错误。由材料一第一段“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可知,屈原只是第一次在诗作中运用“木叶”,并非发现“第一个艺术特征”。
B.“经常会用‘树’……来代替‘树叶’”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这里是说“树叶”和“叶”之间的关系,可见不是“树”代替“树叶”。


展开余下试题D.“‘木’有‘树’和‘木头’的双重特点,因而影响着……”错误。由材料一第四段“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可知影响我们更多地的是“木”的潜在形象,不是“木”有“树”和“木头”的双重特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A.“材料一以‘木’暗示着‘落叶’和‘颜色’为例,目的是阐明古典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文艺现象”错误。选项说反了,由材料一倒数第二段“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可知材料一应该是借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来说明“木”具有“落叶”和“颜色”的潜在因素。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木’与秋天似乎并无必然联系”可知,材料二认为“木”与“秋天”没有必然联系,也是以此来反驳材料一的观点的。
A.“山木尽亚洪涛风”中的“木”指大树,山上的大树被狂风吹得倾斜了,与秋天没有关系。能用作材料二反驳材料一的论据。
B.“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秋天的典型特征。不能用作材料二反驳材料一的论据
C.“禅房花木深”中 “木”是繁茂的,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能用作材料二反驳材料一的论据。
D.“古木”参天,极为茂盛,也并非秋天树木的枯槁。能用作材料二反驳材料一的论据。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材料一先以屈原《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木叶”受诗人喜爱的现象,根据“‘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可知,由此提出古代诗歌中为何少用“树叶”的问题。
②接着分析问题,指出“木”有两个艺术特征,依据“‘木’仿佛本身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及“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可知,其一为含落叶因素,因“木”的暗示性让人想树干、排斥叶子;依据“‘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可知,其二为暗示黄色与干燥感,带来清秋气息。
③最后根据“‘木叶’之与‘树叶’……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得出结论,点明二者在艺术形象领域差别大。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根据“‘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可知,入声字的短促发音特性,使“木叶”在诵读时形成朗朗上口的节奏感,这种铿锵有力的声韵效果,契合古典诗歌对音律美的追求,而“树叶”因声调平缓,缺乏此类韵律优势。
②依据“还有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较多,‘木叶’比‘树叶’庄重些”可知,在古代语言使用场景中,“木”更多出现于书面文本,自带典雅庄重的气质,而“树”则常见于口语交流,偏向通俗。因此“木叶”在诗歌创作中更符合文人对书面语庄重性的要求,比“树叶”更显文雅得体。
③由“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可知,“木叶”因屈原《九歌》的经典化运用,成为诗歌传统中的意象原型,被赋予“千古言秋之祖”的文化地位。后世诗人沿用“木叶”,既延续了古典诗词的审美传统,又能借助这一意象的历史积淀,为作品增添古雅韵味和文化深度,而“树叶”作为普通词汇,缺乏此类文化联想。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变形记
陈巨飞
王太贵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醒来后变成了公众人物。
他努力地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病床上,一群人笑盈盈地、用他从未享受过的表情看着他。吴老三走了过来,他是王太贵的老板,一个包工头。平时一向比较张狂,这时,他拿着锦旗走到王太贵身边,蹲在病床前,把锦旗的另一端放在王太贵虚弱的手上。长枪短炮又咔嚓咔嚓地闪了一通。王太贵感到头晕目眩,闭上眼睛睡一觉再说。
等王太贵再次醒来时,已经是深更半夜了。他终于看清“见义勇为”四个烫金的大字。锦旗压着几份报纸,王太贵从报纸的大标题上骤然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这吓了他一跳。他抽出报纸一看,标题写着:农民工制服绑匪,王太贵大义灭亲。王太贵就大概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躺在这里了。
故事要从之前说起。
王太贵因吃苦耐劳而成为钢筋工带班班长。张勇是王太贵大舅的儿子,一直娇生惯养。为了给表弟盖房子,大舅还欠王太贵三万块钱呢。张勇心里也急,他在村里当个小电工,赚不了什么钱。在王太贵的说情下,张勇很快就成了吴老三手下的水电工。
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是买方市场。张勇接了这个差事后,身边就囤满了各种推销建材的业务员。王太贵对张勇说,不能被别人的好处冲昏了头脑,工程验收不掉,自己就要吃大亏了。
张勇的活还真没验收掉。张勇越想越气,心想自己出来干了半年活,一开始信了业务员的哄骗,没通过验收也就算了,后来整改得很认真,凭什么吴老三不验收?就是想赖账!我看他就是黑心包工头……
张勇气不过,三杯酒下肚,各种委屈涌上心头。正当吴老三向客人介绍工程进展情况时,张勇一把揪住吴老三,腾地从背后抽出菜刀将他绑架了。就在警察多项营救方案失败、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个人却突然从天而降,重重地落在张勇的身上。巨大的惯性撞开了吴老三,直接把张勇扑倒在地上。等大家缓过神,发现张勇在这个人身下一动不动,汩汩地流着鲜血。
报道后面,王太贵看到记者的名字,他叫胡文。他决定天亮联系胡文,说明真实情况,再按事实报道。
脚手架的边缘挪了挪,没想到一时不慎,从五层楼上摔下,落到张勇的头上,出于偶然大义灭亲。这个报道要是被家人或是大舅看见了,还指不定会发生什么误会。
第二天上午十点多的时候,王太贵醒了。病房里多了一个五十多岁的秃顶男人,他说他叫胡文,报道是他写的,应上级要求,想再作深入报道……王太贵心想,怎么就送上门来了。
王太贵向胡文说明了真实情况。他说,我害死表弟,还成了英雄,家里人怎么看我?
胡文说,你说了谁会信?如果说出事实,你大舅一家仍然要找你麻烦,社会上反而会笑死。你把挣来的钱孝敬你大舅一家,我再帮你证明。这样于你、于我、于大家,都很有好处。
他也想了想,胡文说的好像真有些道理。可是这样“顺其自然”,心里又很不安。老婆说自己都回娘家了,大舅和大舅妈吵得受不了……
胡文建议王太贵继续“装英雄”,一方面可能是“装”比“不装”好,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胡文马上要评定高级记者的职称。胡文前一段时间一直努力,就是想制造一些响动,给自己加分。
胡文从医院出来,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他突然觉得,自己好像也被谁绑架了。胡文的稿子发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引起了新安县的文明办主任刘义民的注意。他已经干了十五年正科了,这么多年来,提拔的机会总是与他擦肩而过。


展开余下试题王太贵的出现让刘主任看到了这种运气。他叫来胡文,问起王太贵的情况。胡文说,如果想上报他为亮点人物,还是要慎重。
紧接着,王太贵就作为亮点人物候选人报上去了。今年的评选和以往稍有不同,增加了微信投票的环节。
王太贵的伤幸亏无大碍。住院期间,家人来了几次,听家人说,大舅妈之前几乎是每天来哭一次,现在偶尔还会来家里哭一场,但成为一种习惯,都见怪不怪了。
有一天,有个医生对他说,王太贵,我们都在给你投票呢!你现在全省有名了。王太贵了解了怎么回事后,就让胡文联系刘主任。胡文说,你忘了我们当初约定的事吗?再说,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呢?王太贵说,不行,我要找刘主任。见到了刘主任,王太贵说明了情况,表示要退出评选。
刘主任生气地说,你为什么现在才说这些?马上评选结果都要下来了,你在这里搞什么飞机?
既然误会已经形成,就不可挽回了。再说,这已经不是你个人的事了,这是全县的大事。
你骗了人,也就是胡记者和我骗了人,也就是我们全县骗了人,你难道让别人喊我们县是骗子县吗?刘主任说。
王太贵说,我不想当骗子。
刘主任说,那不就成了,你一个人用善意的谎言化解全县的诚信危机,也是一种见义勇为。
你现在不就是担心对不起你大舅一家?到时候我和胡记者一起去你大舅家说明情况,化解误会。王太贵小鸡啄米似的点点头,刘主任和胡文相视一笑。
王太贵也就顺利评上了亮点人物,也因为这一因素,新安县被评为先进县。当然王太贵不知道,胡文已经获得高级记者职称。刘主任也得到了重用,任政府办主任。
他每天早晨起来都要看一看镜子,一看就是半天。有一天,他想他得回家看看了。一回到家,大舅和大舅妈就来了,大舅妈突然号啕大哭,紧接着,大舅也泣不成声……王太贵看见夕阳渐渐地熄灭,掉入山那边的深渊去了。
他摸清了刘主任的生活轨迹。当刘主任迎上去接女儿的时候,王太贵挡住了刘主任和女儿的去路。
刘主任说,不是我不帮你,你用脚趾头想想,木已成舟的事,我说了又有什么用?
“神经病!”刘主任挣脱王太贵,把他推倒在地。
王太贵起来后,扑上前去抓住了刘主任的女儿,从背后抽出水果刀,用命令的语气对惊魂未定的刘主任说:“快报警!快叫记者来,我有话要说!”
不一会儿,警察和媒体都来了,劫持着人质的王太贵被包围在中间。看到刘主任紧锁的眉头,王太贵一阵释然。
(选自2021年第5期《小说林》,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笑盈盈地、用他从未享受过的表情看着他”,既表现了人们对王太贵敬仰的心情,也表现了王太贵身份变化后的开心与自豪。
B. “刘主任和胡文相视一笑”,这一细节不仅写出了刘主任和胡文说服王太贵后的开心,而且写出了他们对王太贵盲目顺从的轻蔑。
C. “夕阳渐渐地熄灭,掉入山那边的深渊去了”,既是实写也是虚写,实写王太贵所看到的眼前之景,虚写王太贵绝望又无助的心境。
D. 本文与卡夫卡的《变形记》题目相同,主人公都发生了不符合现实逻辑的、荒诞的“异变”,都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7. 关于本文“人物设置”的解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勇是进城农民工,他“缺少经验”“贪图小利”又“性格冲动”,是故事发生的“人物引子”。
B. 胡文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以一篇主观臆断的报道,改变了主人公的命运,推动了情节发展。
C. 刘主任是基层官员,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抓住提拔的机会”,他的出现使小说主题得以深化。
D. 大舅妈是典型的母亲形象,丧子让她痛不欲生,正是她的一次次哭诉,使得王太贵回归了自我。
8. 本文作者善用对比,请找出文中 对比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9. 小说围绕“绑架”展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绑架”的含义及其作用。
【答案】6. C 7. D
8. ①人物自身的纵向对比:王太贵先前被“英雄”身份绑架、虽不情愿却不得不假扮英雄的怯懦与挣扎反省后敢于面对真我、面对真相的勇敢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敢于突破人性弱点、寻找真善美的肯定;
②人物之间的横向对比:王太贵敢于战胜懦弱的人性、拒绝“英雄”身份带来的现实利益的觉醒者形象,与胡文和刘主任为利益彻底绑架甚至以此绑架他人的迷失者形象形成对比,深刻地揭露了人在利益面前迷失自我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自我意识觉醒及良知回归的呼唤。
9. (1)含义:①实的(明的、有形的)绑架;张勇将包工头吴老三绑架;王太贵将刘主任的女儿绑架。②虚的(暗的、无形的、话语的、道德的)绑架:胡文、刘主任为名利所绑架;胡文、刘主任把王太贵推上“亮点人物”,以“否则全县成为骗子县”等为由“绑架”王太贵;王太贵为“英雄”身份绑架。
(2)作用:①“绑架”是文章 线索,串联全文的重要情节,使文章结构集中紧凑;
②以“绑架”推动情节发展,情节环环相扣:表弟张勇“绑架”吴老三才有了王太贵“大义灭亲”的情节,在此基础上才有了胡文及刘主任为利益所“绑架”利用王太贵“大义灭亲”为自己牟利并以此“绑架”王太贵的情节,最后才有了王太贵自我觉醒并“绑架”刘主任女儿的情节;
③以“绑架”深化主题:通过“绑架”反应当下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被金钱、名利、道德伦理、社会地位等无形的事物支配而“异化”变形的社会现象,表现作者对人们生存状态的反省与深思。
【解析】
【导语】本文以“绑架”为核心,串联起农民工王太贵意外成“英雄”后被名利场裹挟的荒诞故事。通过张勇暴力绑架、权贵权力绑架与王太贵自我觉醒的三重情节,以对比手法凸显底层人物在舆论与权力中的异化,借“照镜子”等细节隐喻人性变形,在黑色幽默中揭示社会对真实的吞噬与个体反抗的悲剧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A.“也表现了王太贵身份变化后的开心与自豪”错,从后文看,王太贵此时对事件真相尚不知情,且后文提到他对“大义灭亲”的报道感到不安,并未体现“开心与自豪”,而是面对身份的突然变化,其内心是难以适应的。
B.“盲目顺从的轻蔑”错,“刘主任和胡文相视一笑”出现在王太贵被说服继续“装英雄”后,两人的“笑”更侧重对计划成功的满意,而非对王太贵“盲目顺从”的鄙视。
D.“都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错。卡夫卡《变形记》里的“变形”是荒诞的,不合现实逻辑的,带有魔幻色彩:本文的“变形”虽是虚构,却符合现实逻辑,并非魔幻现实主义。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D.“正是她的一次次哭诉,使得王太贵回归了自我”错。大舅妈一次次哭诉,家族的压力只是王太贵回归自我的原因之一,还有自我的反省、公众的审视等原因。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人物自身的纵向对比:王太贵从最初被动接受“英雄”身份时的矛盾挣扎,到最终以极端方式揭露真相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起初他试图向胡文澄清事实,坦言“我害死表弟,还成了英雄,家里人怎么看我”,面对胡文“你说了谁会信”的胁迫时陷入犹豫;但当刘主任以全县诚信危机施压,甚至妻子“回娘家”、大舅一家终日哭诉的现实摆在面前,他在镜中审视自我的细节(“每天早晨起来都要看一看镜子”)暗示内心觉醒。最终他劫持人质时喊出“快叫记者来,我有话要说”,与此前的怯懦形成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四川省成都”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