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学年第二学期杭州北斗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的跨文化演绎:“中国版”还是“中国化”?
小剧场京剧《吝啬鬼》、豫剧《复活》、沪剧《临湖明月》……近几年,戏曲舞台上一批改编自外国名著、名剧的新作持续涌现。在跨文化演绎中,如何看待不同理念和演剧方法的交融碰撞、如何选材创作等一直以来都是业界常议常新的话题。
以戏曲方式改编外国经典文本由来已久。从较早的川剧《杀兄夺嫂》、越剧《春香传》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昆曲《血手记》、川剧《欲海狂潮》、京剧《王子复仇记》、甬剧《风雨祠堂》等,一系列改编实践为丰富创作题材、拓展戏曲剧目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除自身的美学探索外,以戏曲手段对一些外国名著名剧进行“转码”“重塑”,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传播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此类改编为何受到青睐?其一,在于文本经典性能够唤起普遍认同。诸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哈姆雷特》《老妇还乡》等文学名著,大都情节曲折、人物丰满,有鲜明的主题立意和完整的故事性,很好地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思想与情感世界,是让大众窥见历史、走进人性深层的一种途径。其次,在于跨文化编演容易带来陌生化效果。一些观众对于外国经典中的“文学形象”“戏剧形象”虽有一定认知,但在自身文化语境下如何解读他国作品,怎样以京剧、昆曲、越剧等不同剧种样貌去诠释原著内涵,这些新命题都颇具吸引力和“叫座”效应。
拥有璀璨的故事宝库、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不意味着外国经典的戏曲化改编一路坦途。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意识到,此类创作非是对经典作品“照搬照抄”,而是要经过从文学到舞台、从话剧到戏曲、从不同文化背景到当下现实语境等的多元重塑。面对制约与挑战,笔者认为,戏曲的跨文化改编应实现与时代、地域、艺术本体等的多方圆融,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成就新的经典之作。
首先,应解答好要不要“中国化”的问题。舞台上,戏曲改编外国作品一般采取两种模式,即“中国版”和“中国化”。“中国版”是遵循原著里的人物、环境、装扮等,以某一戏曲形态进行演绎。“中国化”则指把故事、人物、语言等都进行本土化移植,适度保留原著的情节与主旨内涵等。选择“中国版”还是“中国化”,多由剧种的演出特征、改编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在越剧《第十二夜》中,薇奥拉、奥丽维亚等主要人物之间阴差阳错、误会连连的关系纠葛及原著作为浪漫喜剧的底色都未改变,越剧的生活化表演也与原著中固有的歌舞元素、洋装洋扮等实现了巧妙融合,不失为“中国版”的一次有益尝试。但值得一提的是,受观众审美需求、二度创作需要等影响,目前,大部分由外国名著改编的戏曲剧目力求在外来文化“中国化”上作出创新尝试。像甬剧《风雨祠堂》把贵妇还乡的故事搬到浙东小镇,豫剧《复活》将俄国社会背景下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曲折遭遇置于民国时期的中原大地,都是采用了“中国化”的创作模式。“中国化”改编亦需实现表现内容与手法手段的调和,否则同样容易带来审美上的“违和感”。


浏览完整试题其次,要处理好如何“戏曲化”的问题。将外国文学或剧作改编为戏曲形式,必然要厘清几种艺术形态的差异。其中,文学叙事往往多线并行且场景分散,话剧追求集中场景下的逼真舞台幻觉,戏曲则以虚拟、写意营造自由时空,因此,在改编过程中需要“立主脑、减头绪”,对原有故事的情节走向和情感逻辑重新加以调整。同时,许多创作者寻求剧作观念的现代性探索,为原著精神赋予现实观照,以更好地实现与当下观众的情感共鸣。比如,实验京剧《王者俄狄》将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去杂芜、剪枝蔓,以俄狄为主人公,把故事集中于他为扫除瘟疫一步步发现自己“弑父娶母”的命运真相并走向自我放逐这条主线。在对题旨的解读中,该剧淡化了原著中的“命运悲剧”色彩,塑造了一个充满理想主义、为救国民“大义灭己”的英雄形象,更加符合当代、本土观众的价值追求。除文本的重构外,“戏曲化”理应找准手段。我国有300多个戏曲剧种,演剧风格各不相同,像京、昆等大剧种,行当齐备,舞台规制严谨,而像一些小剧种或新兴剧种,往往民间性特质浓郁,表演的生活化特点突出。这就需要创作者在被改编作品与戏曲表现手段之间找准连接点。像改编自欧·亨利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京剧小戏《草芥》,以穷生、小丑演绎乱世之中秀才和捕快的故事,无论是对常用道具椅子功用的发掘,还是以戏曲服饰形成的意象化表达,都把剧场焦点集中在演员表演上,展现了对时代洪流中小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再如,京剧独角戏《小吏之死》将契诃夫小说中的人物改为明代九品典史,通过丑角的唱、念及“圆场”“蹉步”“吊毛”等技法展现小吏因打喷嚏扰乱饭局后的层层心理变化,鲜活风趣,发人深思。
在戏曲的跨文化改编中,较多的作品注意发掘道具或行当本身的表意性,或把乐队、灯光等舞台元素作为表演的一部分进行创新探索,既拓展了本剧种的表现手段,也实现了对原著的新解。但仍需注意的是,创新不能削足适履,而是要在守剧种发展之正的基础上调用丰富的艺术元素,更好地强化、彰显本剧种有辨识度的唱腔、技法、表演范式等。有的改编没能把握好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融合尺度,把剧情“移花接木”或舍弃本剧种特色“另起炉灶”迎合原著故事,难免给人以拼贴、堆砌之感。创新有余固然能够吸引观众,但若无厚度支撑的作品,或将很快被更新的形式取而代之。
《戏曲改编外国经典,要“中国版”还是“中国化”?》
1.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编外国作品,模式究竟是选择“中国版”还是“中国化”,取决于剧种特征和改编对象的具体情况。
B. 越剧《第十二夜》保留了原著的喜剧底色和人物关系,是一次对外国作品“中国版”改编的成功尝试。
C. 对戏曲改编外国经典文本 实践探索肇始于改革开放后,代表如昆曲《血手记》、川剧《欲海狂潮》等。
D. 当前的情况,多数由外国名著改编的戏曲剧都在努力追求的创新尝试的方向是外来文化的“中国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文学,很好地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思想与情感世界。
B.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解读他国作品,以中国不同剧种诠释外国原著等,这些都容易带来陌生化的效果。
C. 对外来作品的戏曲改编虽然拥有故事璀璨的宝库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条坦途。
D. 戏曲跨文化改编实现了与时代、地域、艺术本体等的多方圆融,就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成就新的经典。
3. 下列属于戏曲改编“中国化”模式一项是( )
A. 留学生创作的《牡丹亭》海外版,以京剧程式化表演为基础,融合西方形体戏剧,用水袖等替代语言叙事,向西方观众传递《牡丹亭》的“情”之境界。
B. 越剧《英雄与美人》改编自雨果的《欧那尼》,该剧保留西方人物、背景、装扮,在“洋人洋装”与传统的唱念做打形成独特碰撞中呈现了浪漫主义故事。
C. 京剧《王子复仇记》改编自《哈姆雷特》,该剧将故事移植到中国古代“赤诚国”,讲述中国王子复仇,融京剧程式化表演,以传统武戏呈现激烈冲突。
D. 音乐剧《唐人街木匠》讲述华人木匠的奋斗史,在该剧中,扬琴、笛子与吉他、说唱有机结合,作品既保留传统乐器的东方韵味,又富有现代音乐的韵味。
4.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戏曲跨文化改编面临的挑战。
5. 假设你所在的社区计划举办一场戏曲文化节,其中有几部改编自外国作品的戏曲节目上演。在观演过程中,你留意到有的戏曲保留了外国故事背景与人物设定,用中国戏曲形式进行演绎;有的则将故事背景和人物都本土化,融入了浓厚的本土文化元素。演出结束后,社区开展戏曲评价活动,请依据材料,结合这些戏曲演出情况,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评价这些改编自外国作品的戏曲的优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把白的说成白的
王宏甲
世界在我睁开眼睛的一刻诞生,长大后才知道我不是祖先。多年后我才知道,母亲其实是我的第一个老师。
母亲已经老了,白发皤然,但母亲在满头黑发的日子里给我讲过的故事,至今在我心中绿油油的。
“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被人看见了。谁看见?就是菜园的主人呗。可是,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这情节很引起我的兴趣。
母亲接着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去告官了,连忙追去。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
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
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
“你说什么?”
“我现在没法做人了。”外公又说。
“别开玩笑了。”那人笑道,“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那菜为啥长得漂亮,尽管问。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尝尝。”说着,真去天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
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小时候听这故事,只想笑。童年时,我们的精神被熏陶得相当无私,所以,故事中的偷菜人即使是我母亲的外公,我也以为,“看见坏人坏事应该冲上去,怎么能掉头就跑呢?”


展开余下试题要听懂母亲讲的故事,我费去了二三十年时间。也许是某个极糟糕的日子,忽然发现母亲讲述的故事原来饱含着对人的尊严的爱护。再后悟到,人所以为人,说到底是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完成的过程。
现代生活正使昔日或如田园诗般的日子成为过去。一家人在一起的有限时间里,你对孩子说点什么,孩子会说:“妈,你别说了!”因为他正盯着电视上的新奇事迹。
是啊,今天的新奇事迹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你坐在家里,能感到它就像在敲门。新奇也意味着陌生。面对陌生,大人也可能手足无措。
不知为什么想起母亲讲的故事,现在想来,母亲从她母亲那儿听来的故事必是有限的。爱听故事的欲望和我一起长大,母亲就要来编造故事了。但母亲从不给你一个编造的印象,更不会以为她是在创作。
我还敬佩,母亲怎么能把她的先人偷东西的故事,讲述得这样自然,而且创造出一种辉煌。我知道,在今天的世界里,有许多母亲看不懂的美丽故事。但母亲的母亲讲述的古老故事里,仍然蕴藏着生活智慧。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像黑夜中突然发出的一道闪电,让你惊讶地看见,金钱、王杖和宝剑,都在母亲的故事中折断了。我的母亲读过三个月私塾,因为有个亲戚在教书,走了“后门”。我想,母亲讲故事的成功,也许,只是因为她——把白的说成白的。
(选自王宏甲《让自己诞生》,有删改)
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
文本二:
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相继兴起,将人类带入了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人们借助各种传播媒介来了解社会,与他人沟通,与群体产生联系,与周围世界交换信息,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理性决策。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运用也会受到多种传播媒介的影响。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昌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因此,有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就成了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
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信息本身真实,但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损耗和扭曲;有时,真实的信息被传播者夸大、隐瞒、剪裁和篡改,以达到某种目的;有时,信息本身就是假的,以讹传讹……
(节选自《必修下教材》)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说母亲其实是我的第一个老师,是因为母亲从小给我讲外公偷东西的故事,意在告诫“我”不能向母亲的外公学习。
B. “‘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这情节很引起我的兴趣”,是因为我对母亲的外公偷菜的事情感到很新奇,也迫切地想知道主人转身而走的原因。
C. “今天 新奇事迹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大人也可能手足无措”。说明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
D. 看见坏人坏事应该冲上去,即使是我母亲的外公,是年幼的我朴素是非观念的体现,道德与法律不能根据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伸缩。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在满头黑发的日子里给我讲过的故事,至今在我心中绿油油的。“绿油油”借指母亲的故事在我成长过程中给的启示历久弥新。
B. 邻居看见母亲 外公偷菜时的语言、动作描写,反映了母亲的外公平时的为人,也为后文外公成为众口交誉的人提供合理性。
C. 文本一中“你坐在家里,能感到它就像在敲门”,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表达出作者想逃避纷繁复杂和陌生信息的心理。
D. 母亲讲故事之所以成功,可能是因为她没有故意夸大、隐瞒、剪裁和篡改故事,对信息的传递尊重故事信息本身的真实。
8. 最后一段中:我的母亲读过三个月私塾,因为有个亲戚在教书,走了“后门”。可以删去吗?请说明理由。
9. 王宏甲说:“他本人用了二三十年时间才听懂母亲讲的故事。”请结合文章主题,联系文本二,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𬴃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庄子·养生主》)
材料二: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选自《庄子·山木》)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卷上涂上对应字母。
材与不材之间A似之B而非也C故未免乎累D若夫乘道德E而浮游F则不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先秦平民只有名,没有姓,有的平民用的是单名,不便于称呼,就往往在名前加上他的职业或特长,比如“庖丁”“师襄”“弈秋”。
B. “族庖月更刀”中的“族”指“众、一般”,与“士大夫之族”(《师说》)的“族”含义不同。
C. “命竖子杀雁而烹之”中的“竖子”,是对人的蔑称,与“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的“竖子”用法相同。
D. “弟子志之”中 “志”意为“记,记住”,与“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志”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以“刀刃若新发于硎”暗喻悟道者可保全天性,与材料二中“直木先伐”形成“有用之害”的呼应。
B. 材料二中庄子提出“处乎材与不材之间”的处世哲学,认为这样才能免于累,这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C. 两文皆用寓言说理:《庖丁解牛》以技喻道,得出求于“道”而精于“技”的道理,《山木》借伐木者与雁的对比引发思考。
D. 山木和雁的命运,给人的启示就是:人生于世,处事不易,有很多时候我们也很难判断出怎么做才能避免危险。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展开余下试题(1)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
14. 材料一与材料二共同体现了庄子怎样的哲学思想?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①。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②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①饷东菑:给在东边田里的人送饭。②“争席”出自《庄子·寓言》:杨朱去从老子学道,路上旅舍主人欢迎他,客人们都给他让座;后来他学成归来,旅客们却不再给他让座,而和他争席。“海鸥”出自《列子·黄帝篇》:海上有人和海鸥亲近,互不猜疑。一天,父亲想把海鸥捉回家,来到海边,海鸥却不再相信他。
15. 下列对诗歌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描绘了雨后山林的景象,“迟”不仅是对自然的写实描绘,更蕴含了诗人对悠闲生活的向往。
B. “蒸藜炊黍饷东菑”,将视角转向农家的日常生活,藜菜与黍米既象征农事劳作,也暗示诗人简朴的饮食起居。
C. 颈联是诗人对自己隐居生活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境。
D. 尾联应用典故,一正一反,表明诗人早已去心机绝俗念,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人生态度。
16. 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被誉为千古名句,赏析诗歌 艺术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春晚中,一曲《上春山》引发了人们对山水美景的热爱,就像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对晚秋时节江流及峰峦壮美之景的喜爱之情。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用以消除弟子顾虑,让弟子们畅所欲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扁舟”不滞于物,从流漂荡,常引起文人的感喟:或有漂泊之意,或有悠然之感。古代诗词中“________,________”就曾表达了类似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个秋天,陈宇的《星际迷航》在国内科幻电影市场( 甲 ),林悦的智能教育机器人在科技展览会上大放光彩,苏航的木雕作品在传统手工艺领域( 乙 )。从他们的成功中,我们看到对兴趣的执着追求能开启非凡人生。陈宇从小热爱科幻,大学毕业后放弃金融行业的稳定工作,投身科幻电影创作,这种对梦想的坚定追逐与无畏付出,为国内科幻电影发展注入新活力;林悦自幼痴迷于机器人技术,为攻克人工智能交互难题主动深造,历经无数个日夜的钻研,终于研发出具备情感识别功能的智能教育机器人;苏航沉醉于传统手工艺,专注于木雕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深入民间收集古老雕刻技法,耗费数年打磨出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木雕作品,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人们从这些故事里,读出了坚持,更感受到对热爱的全力以赴。
无论是勾勒神秘宇宙图景的绘图笔与画纸的沙沙摩擦声、赋予冰冷机器灵动“生命”的精密零件的拼接声,还是雕琢细腻纹理的刻刀与木材的轻微碰撞声,都仿佛是创造者灵魂的跃动,更是源自内心深处对热爱的深情回应。这些声音,在时光中不断汇聚、升华,最终成为推动创新的强大动力。
18. 以下选项中,引号的作用与“赋予冰冷机器灵动‘生命’”中引号作用相同的是( )
A.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长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B. 他可是我们班的“智多星”,遇到什么难题,大家都喜欢找他帮忙出主意。
C. 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D. “洞庭波兮木叶下”,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
19. 请在甲乙两处括号中填上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加点的“沉醉”,能不能换成“沉溺”?为什么?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它能奏响美妙旋律, 甲 。研究表明,音乐疗法能够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的分泌,缓解焦虑情绪,同时增强免疫力,起到改善身心健康的作用。传统的医疗手段以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为主,通过药物作用和器械辅助来治疗疾病; 乙 ,它借助不同风格的音乐,通过听觉刺激调节心理和生理状态,以达到身心和谐的目的。
①音乐疗法的作用适用于多种病症的辅助治疗,②音乐疗法可以治疗像失眠、抑郁等,③这些表明音乐疗法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④但在实际推广中,⑤它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音乐疗法的实施需要专业的音乐治疗师,然而,目前我国在该领域的专业人才稀缺,且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同时,大众对音乐疗法的认知度较低, 丙 ,认为其效果不确切,与传统医疗相比缺乏说服力。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22.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乡土中国》中提到,传统乡村是“熟人社会”,人们通过礼俗、血缘建立信任;而如今,数字化浪潮席卷城乡,元宇宙、AI技术重构了人际交往方式。有人认为,乡土社会的温情正在被冰冷的代码取代;也有人认为,数字化能为传统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径。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杭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