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学年第二学期杭州北斗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戏曲的跨文化演绎:“中国版”还是“中国化”?
小剧场京剧《吝啬鬼》、豫剧《复活》、沪剧《临湖明月》……近几年,戏曲舞台上一批改编自外国名著、名剧的新作持续涌现。在跨文化演绎中,如何看待不同理念和演剧方法的交融碰撞、如何选材创作等一直以来都是业界常议常新的话题。
以戏曲方式改编外国经典文本由来已久。从较早的川剧《杀兄夺嫂》、越剧《春香传》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昆曲《血手记》、川剧《欲海狂潮》、京剧《王子复仇记》、甬剧《风雨祠堂》等,一系列改编实践为丰富创作题材、拓展戏曲剧目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除自身的美学探索外,以戏曲手段对一些外国名著名剧进行“转码”“重塑”,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传播找到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此类改编为何受到青睐?其一,在于文本经典性能够唤起普遍认同。诸如《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哈姆雷特》《老妇还乡》等文学名著,大都情节曲折、人物丰满,有鲜明的主题立意和完整的故事性,很好地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思想与情感世界,是让大众窥见历史、走进人性深层的一种途径。其次,在于跨文化编演容易带来陌生化效果。一些观众对于外国经典中的“文学形象”“戏剧形象”虽有一定认知,但在自身文化语境下如何解读他国作品,怎样以京剧、昆曲、越剧等不同剧种样貌去诠释原著内涵,这些新命题都颇具吸引力和“叫座”效应。
拥有璀璨的故事宝库、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不意味着外国经典的戏曲化改编一路坦途。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意识到,此类创作非是对经典作品“照搬照抄”,而是要经过从文学到舞台、从话剧到戏曲、从不同文化背景到当下现实语境等的多元重塑。面对制约与挑战,笔者认为,戏曲的跨文化改编应实现与时代、地域、艺术本体等的多方圆融,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成就新的经典之作。
首先,应解答好要不要“中国化”的问题。舞台上,戏曲改编外国作品一般采取两种模式,即“中国版”和“中国化”。“中国版”是遵循原著里的人物、环境、装扮等,以某一戏曲形态进行演绎。“中国化”则指把故事、人物、语言等都进行本土化移植,适度保留原著的情节与主旨内涵等。选择“中国版”还是“中国化”,多由剧种的演出特征、改编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比如,在越剧《第十二夜》中,薇奥拉、奥丽维亚等主要人物之间阴差阳错、误会连连的关系纠葛及原著作为浪漫喜剧的底色都未改变,越剧的生活化表演也与原著中固有的歌舞元素、洋装洋扮等实现了巧妙融合,不失为“中国版”的一次有益尝试。但值得一提的是,受观众审美需求、二度创作需要等影响,目前,大部分由外国名著改编的戏曲剧目力求在外来文化“中国化”上作出创新尝试。像甬剧《风雨祠堂》把贵妇还乡的故事搬到浙东小镇,豫剧《复活》将俄国社会背景下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曲折遭遇置于民国时期的中原大地,都是采用了“中国化”的创作模式。“中国化”改编亦需实现表现内容与手法手段的调和,否则同样容易带来审美上的“违和感”。


浏览完整试题其次,要处理好如何“戏曲化”的问题。将外国文学或剧作改编为戏曲形式,必然要厘清几种艺术形态的差异。其中,文学叙事往往多线并行且场景分散,话剧追求集中场景下的逼真舞台幻觉,戏曲则以虚拟、写意营造自由时空,因此,在改编过程中需要“立主脑、减头绪”,对原有故事的情节走向和情感逻辑重新加以调整。同时,许多创作者寻求剧作观念的现代性探索,为原著精神赋予现实观照,以更好地实现与当下观众的情感共鸣。比如,实验京剧《王者俄狄》将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去杂芜、剪枝蔓,以俄狄为主人公,把故事集中于他为扫除瘟疫一步步发现自己“弑父娶母”的命运真相并走向自我放逐这条主线。在对题旨的解读中,该剧淡化了原著中的“命运悲剧”色彩,塑造了一个充满理想主义、为救国民“大义灭己”的英雄形象,更加符合当代、本土观众的价值追求。除文本的重构外,“戏曲化”理应找准手段。我国有300多个戏曲剧种,演剧风格各不相同,像京、昆等大剧种,行当齐备,舞台规制严谨,而像一些小剧种或新兴剧种,往往民间性特质浓郁,表演的生活化特点突出。这就需要创作者在被改编作品与戏曲表现手段之间找准连接点。像改编自欧·亨利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京剧小戏《草芥》,以穷生、小丑演绎乱世之中秀才和捕快的故事,无论是对常用道具椅子功用的发掘,还是以戏曲服饰形成的意象化表达,都把剧场焦点集中在演员表演上,展现了对时代洪流中小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再如,京剧独角戏《小吏之死》将契诃夫小说中的人物改为明代九品典史,通过丑角的唱、念及“圆场”“蹉步”“吊毛”等技法展现小吏因打喷嚏扰乱饭局后的层层心理变化,鲜活风趣,发人深思。
在戏曲的跨文化改编中,较多的作品注意发掘道具或行当本身的表意性,或把乐队、灯光等舞台元素作为表演的一部分进行创新探索,既拓展了本剧种的表现手段,也实现了对原著的新解。但仍需注意的是,创新不能削足适履,而是要在守剧种发展之正的基础上调用丰富的艺术元素,更好地强化、彰显本剧种有辨识度的唱腔、技法、表演范式等。有的改编没能把握好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融合尺度,把剧情“移花接木”或舍弃本剧种特色“另起炉灶”迎合原著故事,难免给人以拼贴、堆砌之感。创新有余固然能够吸引观众,但若无厚度支撑的作品,或将很快被更新的形式取而代之。
《戏曲改编外国经典,要“中国版”还是“中国化”?》
1.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编外国作品,模式究竟是选择“中国版”还是“中国化”,取决于剧种特征和改编对象的具体情况。
B. 越剧《第十二夜》保留了原著的喜剧底色和人物关系,是一次对外国作品“中国版”改编的成功尝试。
C. 对戏曲改编外国经典文本的实践探索肇始于改革开放后,代表如昆曲《血手记》、川剧《欲海狂潮》等。
D. 当前的情况,多数由外国名著改编的戏曲剧都在努力追求的创新尝试的方向是外来文化的“中国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文学,很好地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思想与情感世界。
B.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解读他国作品,以中国不同剧种诠释外国原著等,这些都容易带来陌生化的效果。
C. 对外来作品的戏曲改编虽然拥有故事璀璨的宝库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条坦途。
D. 戏曲跨文化改编实现了与时代、地域、艺术本体等的多方圆融,就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成就新的经典。
3. 下列属于戏曲改编“中国化”模式一项 ( )
A. 留学生创作的《牡丹亭》海外版,以京剧程式化表演为基础,融合西方形体戏剧,用水袖等替代语言叙事,向西方观众传递《牡丹亭》的“情”之境界。
B. 越剧《英雄与美人》改编自雨果的《欧那尼》,该剧保留西方人物、背景、装扮,在“洋人洋装”与传统的唱念做打形成独特碰撞中呈现了浪漫主义故事。
C. 京剧《王子复仇记》改编自《哈姆雷特》,该剧将故事移植到中国古代“赤诚国”,讲述中国王子复仇,融京剧程式化表演,以传统武戏呈现激烈冲突。
D. 音乐剧《唐人街木匠》讲述华人木匠的奋斗史,在该剧中,扬琴、笛子与吉他、说唱有机结合,作品既保留传统乐器的东方韵味,又富有现代音乐的韵味。
4.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戏曲跨文化改编面临的挑战。
5. 假设你所在的社区计划举办一场戏曲文化节,其中有几部改编自外国作品的戏曲节目上演。在观演过程中,你留意到有的戏曲保留了外国故事背景与人物设定,用中国戏曲形式进行演绎;有的则将故事背景和人物都本土化,融入了浓厚的本土文化元素。演出结束后,社区开展戏曲评价活动,请依据材料,结合这些戏曲演出情况,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评价这些改编自外国作品的戏曲的优劣。
【答案】1. C 2. D
3. C 4. ①需平衡文化差异与戏曲本体特色,在自身文化语境下如何解读他国作品;
②创新可能导致“违和感”或丧失剧种辨识度,应实现与时代、地域、艺术本体等的多方圆融,表现内容与手法手段的调和;
③需处理文学叙事与戏曲虚拟性的矛盾,对原有故事的情节和情感加以调整,为原著精神赋予现实观照,实现与当下观众的情感共鸣。
5. ①在“中国版”与“中国化”中选择恰当模式,避免文化割裂。
②以剧种特色为根基,创新不偏离虚拟性、程式化等本体特征。
③通过现代诠释赋予经典新内涵,引发本土观众情感认同。符合当代、本土观众的价值追求。
④舞台元素服务于戏曲表演,避免形式与内容的割裂。
⑤创新不能削足适履,而是调用丰富的艺术元素的同时不能舍弃本剧种特色。
【解析】
【导语】这篇材料聚焦戏曲跨文化改编这一文化现象,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现了“中国版”与“中国化”两种改编模式的探索。文章结构清晰:先梳理改编历史与现状,继而分析改编动因(经典文本的普适性与陌生化效果),最后深入探讨改编策略(文化转译与戏曲化处理)。行文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为戏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C.“对戏曲改编外国经典文本的实践探索肇始于改革开放后”错,根据原文“以戏曲方式改编外国经典文本由来已久。从较早的川剧《杀兄夺嫂》、越剧《春香传》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昆曲《血手记》、川剧《欲海狂潮》、京剧《王子复仇记》、甬剧《风雨祠堂》等”可知,原文说的是“以戏曲方式改编外国经典文本由来已久”,并列举了改革开放前的川剧《杀兄夺嫂》、越剧《春香传》等,而不是“肇始于改革开放后”。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D.“就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成就新的经典”错,由原文第四段“面对制约与挑战,笔者认为,戏曲的跨文化改编应实现与时代、地域、艺术本体等的多方圆融,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成就新的经典之作”可知,原文是“才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成就新的经典之作”,而不是“就能”。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指出,“中国化”则指把外国作品中的故事、人物、语言等都进行本土化移植,适度保留原著的情节与主旨内涵等。
A.其主体是《牡丹亭》海外版,属于中国经典的跨文化演绎,并非对外国经典进行“中国化”改编,不符合要求。
B.越剧《英雄与美人》保留了西方人物、背景和装扮,这属于中国戏剧的跨文化传播,而非“中国化”,所以不符合题意。
C.京剧《王子复仇记》把故事移植到中国古代,人物和背景都实现了本土化,同时融入京剧程式化表演,是典型的“中国化”改编,符合要求。
D.音乐剧《唐人街木匠》为海外戏剧,非中国改编,不属于戏曲改编外国经典的“中国化”模式。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原文提到“一些观众对于外国经典中的‘文学形象’‘戏剧形象’虽有一定认知,但在自身文化语境下如何解读他国作品,怎样以京剧、昆曲、越剧等不同剧种样貌去诠释原著内涵”,这表明戏曲跨文化改编需平衡文化差异与戏曲本体特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有其独特内涵,而戏曲有自身的表演风格和美学特点,要将两者融合,就必须在理解他国作品的基础上,用戏曲的方式进行恰当诠释,避免文化误解或戏曲特色的丧失。
②文中指出“‘中国化’改编亦需实现表现内容与手法手段的调和,否则同样容易带来审美上的‘违和感’”以及“创新不能削足适履,而是要在守剧种发展之正的基础上调用丰富的艺术元素”,这说明创新是戏曲跨文化改编的重要手段,但如果把握不好度,可能会导致作品出现“违和感”,甚至丧失剧种的辨识度,所以要实现与时代、地域、艺术本体等的多方圆融,调和表现内容与手法手段。
③根据原文“文学叙事往往多线并行且场景分散,话剧追求集中场景下的逼真舞台幻觉,戏曲则以虚拟、写意营造自由时空,因此,在改编过程中需要‘立主脑、减头绪’,对原有故事的情节走向和情感逻辑重新加以调整”,可知戏曲跨文化改编要处理好文学叙事与戏曲虚拟性的矛盾。由于文学、话剧与戏曲在叙事和舞台呈现上存在差异,改编时需调整原有故事,为原著精神赋予现实观照,以实现与当下观众的情感共鸣。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原文指出“应解答好要不要‘中国化’的问题。舞台上,戏曲改编外国作品一般采取两种模式,即‘中国版’和‘中国化’”,需依据剧种特征与改编对象选择“中国版”或“中国化”模式。如越剧《第十二夜》保留原著人物与背景,以“中国版”融合戏曲与原著元素;甬剧《风雨祠堂》将故事本土化,采用“中国化”模式。若模式选择不当,易导致文化割裂,影响作品表现力。可概括出,在“中国版”与“中国化”中选择恰当模式,避免文化割裂。
②原文指出“多由剧种的演出特征、改编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定”,创新要以剧种特色为根基,不能像有的改编“舍弃本剧种特色‘另起炉灶’迎合原著故事”。如京剧《草芥》用穷生、小丑行当及道具椅子展现戏曲魅力,需强化唱腔、技法等本体特征,避免丧失辨识度。可概括出,以剧种特色为根基,创新不偏离虚拟性、程式化等本体特征。
③要“为原著精神赋予现实观照”,如《王者俄狄》淡化命运悲剧,“淡化了原著中的‘命运悲剧’色彩,塑造了一个充满理想主义、为救国民‘大义灭己’的英雄形象”,契合当代价值追求。通过现代诠释让经典贴近本土观众,实现情感共鸣,避免作品因无厚度而被淘汰。可概括出,通过现代诠释赋予经典新内涵,引发本土观众情感认同。符合当代、本土观众的价值追求。
④材料指出“较多的作品注意发掘道具或行当本身的表意性,或把乐队、灯光等舞台元素作为表演的一部分进行创新探索”,道具、灯光等舞台元素应服务于戏曲表演,避免“把剧情‘移花接木’或舍弃本剧种特色‘另起炉灶’迎合原著故事”。如《草芥》以服饰形成意象化表达,需让创新手段与戏曲写意虚拟的本体融合,提升艺术效果。可概括出,舞台元素服务于戏曲表演,避免形式与内容的割裂。
⑤创新“创新不能削足适履,而是要在守剧种发展之正的基础上调用丰富的艺术元素,更好地强化、彰显本剧种有辨识度的唱腔、技法、表演范式等”,如《小吏之死》用丑角技法演绎故事。不能为迎合原著舍弃剧种特色,需平衡传统与创新,让作品既有新意又具文化厚度,避免被新形式取代。可概括出,创新不能削足适履,而是调用丰富的艺术元素的同时不能舍弃本剧种特色。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把白的说成白的
王宏甲
世界在我睁开眼睛的一刻诞生,长大后才知道我不是祖先。多年后我才知道,母亲其实是我的第一个老师。
母亲已经老了,白发皤然,但母亲在满头黑发的日子里给我讲过的故事,至今在我心中绿油油的。
“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被人看见了。谁看见?就是菜园的主人呗。可是,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这情节很引起我的兴趣。
母亲接着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去告官了,连忙追去。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
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
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
“你说什么?”
“我现在没法做人了。”外公又说。
“别开玩笑了。”那人笑道,“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那菜为啥长得漂亮,尽管问。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尝尝。”说着,真去天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
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
小时候听这故事,只想笑。童年时,我们的精神被熏陶得相当无私,所以,故事中的偷菜人即使是我母亲的外公,我也以为,“看见坏人坏事应该冲上去,怎么能掉头就跑呢?”
要听懂母亲讲的故事,我费去了二三十年时间。也许是某个极糟糕的日子,忽然发现母亲讲述的故事原来饱含着对人的尊严的爱护。再后悟到,人所以为人,说到底是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完成的过程。
现代生活正使昔日或如田园诗般的日子成为过去。一家人在一起的有限时间里,你对孩子说点什么,孩子会说:“妈,你别说了!”因为他正盯着电视上的新奇事迹。
是啊,今天的新奇事迹多得令人眼花缭乱。你坐在家里,能感到它就像在敲门。新奇也意味着陌生。面对陌生,大人也可能手足无措。
不知为什么想起母亲讲的故事,现在想来,母亲从她母亲那儿听来的故事必是有限的。爱听故事的欲望和我一起长大,母亲就要来编造故事了。但母亲从不给你一个编造的印象,更不会以为她是在创作。


展开余下试题我还敬佩,母亲怎么能把她的先人偷东西的故事,讲述得这样自然,而且创造出一种辉煌。我知道,在今天的世界里,有许多母亲看不懂的美丽故事。但母亲的母亲讲述的古老故事里,仍然蕴藏着生活智慧。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像黑夜中突然发出的一道闪电,让你惊讶地看见,金钱、王杖和宝剑,都在母亲的故事中折断了。我的母亲读过三个月私塾,因为有个亲戚在教书,走了“后门”。我想,母亲讲故事的成功,也许,只是因为她——把白的说成白的。
(选自王宏甲《让自己诞生》,有删改)
一九九三年一月一日
文本二:
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相继兴起,将人类带入了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人们借助各种传播媒介来了解社会,与他人沟通,与群体产生联系,与周围世界交换信息,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理性决策。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运用也会受到多种传播媒介的影响。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昌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因此,有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就成了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
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信息本身真实,但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损耗和扭曲;有时,真实的信息被传播者夸大、隐瞒、剪裁和篡改,以达到某种目的;有时,信息本身就是假的,以讹传讹……
(节选自《必修下教材》)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说母亲其实是我的第一个老师,是因为母亲从小给我讲外公偷东西的故事,意在告诫“我”不能向母亲的外公学习。
B. “‘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这情节很引起我的兴趣”,是因为我对母亲的外公偷菜的事情感到很新奇,也迫切地想知道主人转身而走的原因。
C. “今天的新奇事迹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大人也可能手足无措”。说明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给我们带来误导和烦恼。
D. 看见坏人坏事应该冲上去,即使是我母亲的外公,是年幼的我朴素是非观念的体现,道德与法律不能根据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伸缩。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在满头黑发的日子里给我讲过的故事,至今在我心中绿油油的。“绿油油”借指母亲的故事在我成长过程中给的启示历久弥新。
B. 邻居看见母亲的外公偷菜时的语言、动作描写,反映了母亲的外公平时的为人,也为后文外公成为众口交誉的人提供合理性。
C. 文本一中“你坐在家里,能感到它就像在敲门”,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表达出作者想逃避纷繁复杂和陌生信息的心理。
D. 母亲讲故事之所以成功,可能是因为她没有故意夸大、隐瞒、剪裁和篡改故事,对信息的传递尊重故事信息本身的真实。
8. 最后一段中:我的母亲读过三个月私塾,因为有个亲戚在教书,走了“后门”。可以删去吗?请说明理由。
9. 王宏甲说:“他本人用了二三十年时间才听懂母亲讲的故事。”请结合文章主题,联系文本二,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6. A 7. C
8.
示例一:可以删除。
①人物角度:说母亲走后门,与母亲的慈祥睿智的形象有矛盾。
②情节角度:删掉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文章主要讲述母亲外公的故事,不需要节外生枝,有违和感。
③读者角度:母亲的读了三月私塾的事迹并不新奇,无法吸引读者注意,也很难引发读者思考。
示例二:不可以删除。
①深化主题,作者读懂了母亲讲的故事,学会了实事求是的讲故事,把白的说成白的。
②塑造人物,作者的母亲也有“黑”历史,让母亲的形象更立体丰满。对母亲经历的补充,读来更真实。
③作者角度,意在说明母亲读书虽不多,但母亲的故事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让作者很受启发。
④通过插叙,插入母亲”读书“走后门的情节,说明人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完成的过程,也增加了文章的叙述曲折性。
9.
个人角度:
①对于真实事件的传播要尊重事实。母亲讲述外公偷菜时,还原事实真相的做法,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不因为某些因素,扭曲、夸大、隐瞒、剪裁和篡改故事。
②做一名能反思修正自我的守法公民。母亲讲的故事中外公偷菜被发现,没有一错再错,最后成为了众口交誉的人,告诉我们,生活中要遵纪守法并积极反思、不断修正和完善自我,让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受尊重的人。
③做有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的人,对信息多了解多分辨,多理解多尊重。邻居隐瞒外公偷菜的行为,维护了外公的自尊。母亲的故事让我明白,信息需要辨识,更需要对当事者多理解、包容、爱惜。
社会政府角度:
④构建符合信息传媒伦理道德的把关体系。从信息核实到信息传播,建立信息道德把关体系,减少虚假信息传播,防止以讹传讹,打击别有用心的信息传播。
⑤净化社会环境,提升国民媒介素养。在学校、机关、媒体等场合,多讲好故事,引导网民向“邻居”和“母亲”学习,增强信息辨识能力,提升媒介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解析】
【导语】这篇散文以母亲讲述的外公偷菜故事为线索,通过童年与成年认知的对比,探讨了人性尊严与自我完善的深刻主题。文本一以质朴的叙事展现传统智慧,而文本二则从媒介角度反思信息时代的真伪辨识。两文本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在纷繁世界中,保持对真实的坚守与对人性本真的尊重,是应对复杂世界的根本智慧。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意在告诫‘我’不能向母亲的外公学习”错误,母亲给“我”讲外公偷东西的故事,是因为这个故事饱含着对人的尊严的爱护等深层意义,只是客观讲述,并非意在告诫“我”不能向外公学习,没有说教色彩。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表达出作者想逃避纷繁复杂和陌生信息的心理”错误,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现代生活中陌生信息多、杂的状态,并不是表达作者想逃避的心理。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作用、个性化和有创意解读 能力。
示例一:可以删除。
①人物角度:母亲在文中是慈祥睿智的形象,如“母亲讲述的故事原来饱含着对人的尊严的爱护”,而说母亲“走后门”读私塾,与这样的形象有矛盾。
②情节角度:文章主要围绕母亲讲的外公偷菜的故事展开,如“‘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母亲说……”“外公成为邻里众口交誉的人”,删掉母亲读私塾走后门的情节,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不会对主要情节造成影响。
③读者角度:母亲“读过三个月私塾”这件事普通寻常,并不新奇,文中也未对其进行详细阐述,很难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
示例二:不可以删除。
①深化主题:文中提到“我知道,在今天的世界里……仍然蕴藏着生活智慧”,母亲“读过三个月私塾”。虽读书不多,但故事蕴含智慧,她实事求是的讲故事方式,“把白的说成白的”,就像她讲述外公偷菜的故事一样真实,深化了主题。
②塑造人物:“我的母亲读过三个月私塾,因为有个亲戚在教书,走了‘后门’”,这一经历让母亲的形象更立体丰满,有优点也有“黑”历史,使读者觉得母亲形象更真实立体。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杭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