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其次,要处理好如何“戏曲化”的问题。将外国文学或剧作改编为戏曲形式,必然要厘清几种艺术形态的差异。其中,文学叙事往往多线并行且场景分散,话剧追求集中场景下的逼真舞台幻觉,戏曲则以虚拟、写意营造自由时空,因此,在改编过程中需要“立主脑、减头绪”,对原有故事的情节走向和情感逻辑重新加以调整。同时,许多创作者寻求剧作观念的现代性探索,为原著精神赋予现实观照,以更好地实现与当下观众的情感共鸣。比如,实验京剧《王者俄狄》将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去杂芜、剪枝蔓,以俄狄为主人公,把故事集中于他为扫除瘟疫一步步发现自己“弑父娶母”的命运真相并走向自我放逐这条主线。在对题旨的解读中,该剧淡化了原著中的“命运悲剧”色彩,塑造了一个充满理想主义、为救国民“大义灭己”的英雄形象,更加符合当代、本土观众的价值追求。除文本的重构外,“戏曲化”理应找准手段。我国有300多个戏曲剧种,演剧风格各不相同,像京、昆等大剧种,行当齐备,舞台规制严谨,而像一些小剧种或新兴剧种,往往民间性特质浓郁,表演的生活化特点突出。这就需要创作者在被改编作品与戏曲表现手段之间找准连接点。像改编自欧·亨利短篇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京剧小戏《草芥》,以穷生、小丑演绎乱世之中秀才和捕快的故事,无论是对常用道具椅子功用的发掘,还是以戏曲服饰形成的意象化表达,都把剧场焦点集中在演员表演上,展现了对时代洪流中小人物命运的深刻思考。再如,京剧独角戏《小吏之死》将契诃夫小说中的人物改为明代九品典史,通过丑角的唱、念及“圆场”“蹉步”“吊毛”等技法展现小吏因打喷嚏扰乱饭局后的层层心理变化,鲜活风趣,发人深思。 在戏曲的跨文化改编中,较多的作品注意发掘道具或行当本身的表意性,或把乐队、灯光等舞台元素作为表演的一部分进行创新探索,既拓展了本剧种的表现手段,也实现了对原著的新解。但仍需注意的是,创新不能削足适履,而是要在守剧种发展之正的基础上调用丰富的艺术元素,更好地强化、彰显本剧种有辨识度的唱腔、技法、表演范式等。有的改编没能把握好内容与形式之间的融合尺度,把剧情“移花接木”或舍弃本剧种特色“另起炉灶”迎合原著故事,难免给人以拼贴、堆砌之感。创新有余固然能够吸引观众,但若无厚度支撑的作品,或将很快被更新的形式取而代之。 《戏曲改编外国经典,要“中国版”还是“中国化”?》 1.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改编外国作品,模式究竟是选择“中国版”还是“中国化”,取决于剧种特征和改编对象的具体情况。 B. 越剧《第十二夜》保留了原著的喜剧底色和人物关系,是一次对外国作品“中国版”改编的成功尝试。 C. 对戏曲改编外国经典文本的实践探索肇始于改革开放后,代表如昆曲《血手记》、川剧《欲海狂潮》等。 D. 当前的情况,多数由外国名著改编的戏曲剧都在努力追求的创新尝试的方向是外来文化的“中国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文学,很好地展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思想与情感世界。 B.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解读他国作品,以中国不同剧种诠释外国原著等,这些都容易带来陌生化的效果。 C. 对外来作品的戏曲改编虽然拥有故事璀璨的宝库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条坦途。 D. 戏曲跨文化改编实现了与时代、地域、艺术本体等的多方圆融,就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成就新的经典。 3. 下列属于戏曲改编“中国化”模式一项 ( ) A. 留学生创作的《牡丹亭》海外版,以京剧程式化表演为基础,融合西方形体戏剧,用水袖等替代语言叙事,向西方观众传递《牡丹亭》的“情”之境界。 B. 越剧《英雄与美人》改编自雨果的《欧那尼》,该剧保留西方人物、背景、装扮,在“洋人洋装”与传统的唱念做打形成独特碰撞中呈现了浪漫主义故事。 C. 京剧《王子复仇记》改编自《哈姆雷特》,该剧将故事移植到中国古代“赤诚国”,讲述中国王子复仇,融京剧程式化表演,以传统武戏呈现激烈冲突。 D. 音乐剧《唐人街木匠》讲述华人木匠的奋斗史,在该剧中,扬琴、笛子与吉他、说唱有机结合,作品既保留传统乐器的东方韵味,又富有现代音乐的韵味。 4. 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戏曲跨文化改编面临的挑战。 5. 假设你所在的社区计划举办一场戏曲文化节,其中有几部改编自外国作品的戏曲节目上演。在观演过程中,你留意到有的戏曲保留了外国故事背景与人物设定,用中国戏曲形式进行演绎;有的则将故事背景和人物都本土化,融入了浓厚的本土文化元素。演出结束后,社区开展戏曲评价活动,请依据材料,结合这些戏曲演出情况,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评价这些改编自外国作品的戏曲的优劣。 【答案】1. C 2. D 3. C 4. ①需平衡文化差异与戏曲本体特色,在自身文化语境下如何解读他国作品; ②创新可能导致“违和感”或丧失剧种辨识度,应实现与时代、地域、艺术本体等的多方圆融,表现内容与手法手段的调和; ③需处理文学叙事与戏曲虚拟性的矛盾,对原有故事的情节和情感加以调整,为原著精神赋予现实观照,实现与当下观众的情感共鸣。 5. ①在“中国版”与“中国化”中选择恰当模式,避免文化割裂。 ②以剧种特色为根基,创新不偏离虚拟性、程式化等本体特征。 ③通过现代诠释赋予经典新内涵,引发本土观众情感认同。符合当代、本土观众的价值追求。 ④舞台元素服务于戏曲表演,避免形式与内容的割裂。 ⑤创新不能削足适履,而是调用丰富的艺术元素的同时不能舍弃本剧种特色。 【解析】 【导语】这篇材料聚焦戏曲跨文化改编这一文化现象,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现了“中国版”与“中国化”两种改编模式的探索。文章结构清晰:先梳理改编历史与现状,继而分析改编动因(经典文本的普适性与陌生化效果),最后深入探讨改编策略(文化转译与戏曲化处理)。行文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为戏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C.“对戏曲改编外国经典文本的实践探索肇始于改革开放后”错,根据原文“以戏曲方式改编外国经典文本由来已久。从较早的川剧《杀兄夺嫂》、越剧《春香传》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昆曲《血手记》、川剧《欲海狂潮》、京剧《王子复仇记》、甬剧《风雨祠堂》等”可知,原文说的是“以戏曲方式改编外国经典文本由来已久”,并列举了改革开放前的川剧《杀兄夺嫂》、越剧《春香传》等,而不是“肇始于改革开放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