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杭州市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杭州二中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
语文试卷
命题:盛旭峰、斯剑鸣、陈静、张心意、林谢圆 校对:斯剑鸣审核:盛旭峰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杂剧有许多作品,特别是名家的曲文,常常是叙事与抒情密切结合,具有非常浓厚的诗意。例如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写关羽得胜回营的情景时,作者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表现人物当时的情感,于雄壮、苍劲的意境中,隐隐透出悲凉之气。又如王实甫《西厢记》中著名的“长亭送别”: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作者全以写景来写情,简直是一首充满缠绵诗意的抒情诗。
再如马致远《汉宫秋》第四折,写汉元帝在秋夜对于孤雁哀鸣的感受:
【尧民歌】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
作者用夜间景物反衬出不眠愁人孤寂、凄凉的心境。这些抒情曲文富于文采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戏文的曲文的突出特点在于“句句是本色语”(《南词叙录》)。净、丑扮演的角色语言粗鄙,曲文也俚俗浅近。即使生、旦扮演的官宦儒生、闺阁小姐,曲文也明白如话,不假雕饰,浅近直质近于口语。而发展到北杂剧这个阶段,已开始注意到语言风格与人物身份的关系,注意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问题。并特别留意以诗为曲、以词为曲,将诗词的优美语言和含蓄的意境摄入曲中。因此,这些曲词,在阅读时,可以作为抒情诗欣赏,而置于剧中,又与剧中的特定环境、人物的特定心理融为一体,与传统诗词相比,这也应当是一种发展。
在文体上注重抒情性,注重传统诗词抒情特征的延续,以及更多地引起读者、观众的感情效应的企望,是中国戏曲的独具特质。西方的话剧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已彻底与诗、歌唱分离,而转向侧重叙事因素。它们主要表现一个冲突的发生、发展和解决(或并不解决)的过程,诉诸情感,也诉诸理性,更重视启人心智。而中国戏曲着重表现的是由冲突所导致的人物的离合、生死、成败、祸福相因的转化过程,及因此而引起的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悲欢意绪的变化,虽也诉诸理性,但并不看重启发观者的个体思考,更多地则寄希望在感情上的响应,引起共鸣。通过情绪感染的“中介”,以达到“劝善”和有裨“风教”的目的。例如《赵氏孤儿》中程婴换子的情节,通过牺牲伦理的戏剧张力,构建“忠大于孝”的价值序列,从而使观众在震撼中完成对忠义品格的认同内化。
这一点,决定了中国戏曲文体上以抒情曲词为“胆”的特征。也就是说,在中国戏曲中,传统诗词的影响是强大的,作家在转入戏曲的创作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然沿袭着诗人感受生活的方法。当然,创作者努力注意人物唱词与其身份、性格之间的吻合,以曲词来揭示人物的感情和心理状态。
(摘编自幺书仪《北杂剧的内容和基本格局》)
材料二: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元杂剧融合了多种特质。正如董上德所言:“元杂剧这一文体,综合并发展了多种文体元素,是一种前无古人、独具一格的艺术创造。”
诗歌与戏曲是两个不同的艺术范畴。然而,中国古代诗歌与戏曲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中国戏曲文学的产生,是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站在诗歌的角度来俯瞰中国文学艺术,这就使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文学艺术都具有诗化的特征。元杂剧也不例外地具有抒情化的特征。由于中国戏曲是在这一诗性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诗歌的抒情性特征削弱了元杂剧中叙事的地位,过于强调诗歌在戏剧中所占的位置。虽然这凸显出古典戏剧与古典诗歌的联系,但我们不能因此忽略从叙事诗歌的角度来思考元杂剧曲词的叙事性。


浏览完整试题总体来看,元杂剧对诗歌叙事的继承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曲词叙事中融入诗歌语言,展现诗语与剧语的交融;二是诗意贯穿剧本,使整部作品具有诗意美。元杂剧是以表演故事为核心的文学体裁,对于剧作者来说,作品中任何一句曲词的抒写、一首诗歌的表达都力求指向故事情节的推进,承担着一定的叙事作用。另一方面,元杂剧曲词的意境创造,直接继承了诗词的传统,甚至很多曲子就是诗词之句、诗词之境的化用。
在古诗词中,以叙事的方式抒发情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而且比直接抒情更委婉含蓄,更有韵味,这一特点无疑被元杂剧很好地继承了。同时,元杂剧曲词作为戏剧一部分,又在抒情方式和意境构造等方面和诗歌不完全相同。作为一种容量大于诗歌、形式较诗歌自由的变体诗,它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抒情旨趣和审美意境。诗歌传统对元杂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曲词外,在人物宾白中,常有韵白或是诗句引用等。无论人物身份是文人学士,还是贩夫走卒、庄农乡妪,上场时,都常用诗句,有所谓“上场诗”之说。
(摘编自王琳琳《诗词的抒情、叙事传统对元杂剧叙事的影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中有许多优秀的曲文,常常通过写景来抒发剧中人物的心情,具有浓厚的诗意。
B. 不同于西方的戏剧一直以来对叙事的重视,中国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情感。
C. 中国戏曲的产生与中国诗歌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这使得它天然带有抒情化特点。
D. 元杂剧融合了多种文学特质,既以表演故事为核心,又以叙事的方式抒发情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习中国戏曲,学习者既要学会从唱词中分析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要关注唱词与传统诗词的内在联系。
B. 学习中国戏曲的曲文,学习者既要了解其浅近朴质的口语化特点,也要感受蕴含其中的诗词语言和意境。
C. 元杂剧的叙事化特征,不仅要求每一句曲词都能推进情节,还要求为不同人物出场都设置“上场诗”以强化情节。
D. 元杂剧的诗化特征,不仅表现为曲词中化用诗词语句、意境,还表现为宾白中使用韵白和引用诗句等。
3. 下列选项符合“中国戏曲通过情绪感染的‘中介’,达到‘劝善’和有裨‘风教’的目的”说法的一项是( )
A. 《窦娥冤》中通过窦娥冤案的昭雪,宣扬了善恶有报的思想,劝诫人们要坚守正义,反对邪恶。
B. 《单刀会》中关羽“大江东去浪千叠”的独唱,突显英雄气概,使观众产生了“勇者不惧”的人格认同。
C. 《桃花扇》中人物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传递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劝诫人们要有家国情怀。
D. 《西厢记》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呼吁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并勇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4. 有人认为:中国戏曲强调“抒情”而弱化“叙事”,故较之西方戏剧有所不及。对此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响炮(节选)
(王占黑)
往年除夕,赖老板都吃酒到八九点钟。零点将至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炮仗都蹿起来了,噼里啪啦一阵乱响。散场,赖老板出来,走在满地厚厚的红纸屑上,嘎吱嘎吱,鞋底不沾地面,像在大雪里。一脚一脚,他觉得自己踩在了钱上,五十响的,十五块,一千响的,五十块,一万响的,踩起来更加适意,软绵绵的。一年到头做的生意,若都在除夕夜放掉,能从脚下铺到哪条街呢,赖老板总是边走边盘算。
这半年来,赖老板的生意越做越差。原来横幅满城,新年起不准放炮仗了,放了要罚款,从此谁还敢呀。做到年底,店里忽然回光返照,人人都想最后再过一次手瘾。元旦前夜,卡在禁燃令的口子上,城里像遭了空袭一样,硝烟弥漫,爆炸声此起彼伏。赖老板就坐在店里听,数,轰隆隆的是高升炮,嘶叫乱蹿的是礼花弹,噼噼啪啪的是电光炮。坐到十一点多,关了张,他在自家门口点了支一万响的“财神到”,响完,正好零点。
过了这天,再没有人来买炮仗了。赖老板的炮仗生意,算是正式做到了头。
到不到头,都是自己铺的路。这城里大大小小礼花店,并非全数倒闭。早有人劝,赖老板啊,要么也去进一点电子的卖卖,蛮好的,总算没有断掉这只生意头呀。
电什么子!买来听个响,地上不留红,像什么样子,有这种喜庆法吗!话虽这么喊,赖老板毕竟还是胆子小,生怕新炮仗成本高,卖不动,想来想去想不好。结果却叫隔壁阿大香烛店先占为王,搞了个电子炮仗代售点,势头一下打开了。
赖老板头上眼热,脚上硬是不肯跟风,他话,假炮仗,没意思!李阿大我晓得的,年轻时候就这副德行,没骨气的。这种事体,我赖明生不做!
阿大向来不做发财梦,一间香烛铺,几十年开下来,仍是五平米的店面,卖点黄纸锡箔,线香红烛,再无别的品种。可如今红事也好,白事也好,烧香烧纸在城里愈发不时兴了。只剩几个老太太痴迷拜佛,勤快光顾。阿大倒也不急,做了回头客的,丢不了,新客人,阿大也不指望。反正一家老小齐全,不用多想,家里老太婆管小孩,阿大就看住这爿店。
女儿却是能干人,听说城里要禁燃了,心中几粒算盘珠铛啷啷拨了起来。很快打听来一种假炮仗,只充电,不点火,卖得贵一点。女儿牵线搭桥,厂家的直销点就开进了阿大香烛店。阿大不吭声。
九月里,禁燃令一出,烧着了半条喜铺街。众人本是跑去看火烧眉毛的赖老板,一抬头,呆住了。风水轮流转,叫阿大抢先啦。隔壁香烛铺装了新门面——××电子爆竹,底下拉着禁燃横幅。眼热的阿大招牌,退位让贤,拆下来堆在角落。店里半边旧货,半边炮仗。
这架势,等于是打了隔壁赖老板一巴掌,还破了一行归一行的规矩。喜铺街上的老实头阿大转眼成了趁火打劫的强盗。人们当面说,背后说,阿大心思这么坏,不作兴噢。


展开余下试题阿大躲在仓库里闷头折纸元宝,不肯出来露面。
年三十,阿大一家三代人吃得开心。女儿举杯,祝阿爸来年生意兴隆。阿大却憋着一张苦瓜脸,闷头吃菜。女儿讲,阿爸不要急,新物什嘛,慢慢会卖得好起来。
阿大只觉得满桌都是黄连,真真说不出的苦。
吃完饭,孙子缠着阿大放魔术弹。阿大回屋拿出电子炮仗,孙子不要,偏要看天上蹿的。阿大有点怨这个假炮仗,能造个带声响的,怎么就没有能冲天的呢。
另一天,赖老板毫无睡意,爬起来开窗,点了一根烟。天上乌漆抹黑一片,四周安静得吓人。竖起耳朵听,隔壁有几户看春节晚会的人家,电视机开得太响了,衬得整个小区更加死气沉沉。
要是不讲,真不晓得这是过年呢。赖老板忽然气急了,却不再为生计发愁,纯是一腔正义怒在胸了。一口烟吐出来,唉,这种日子,过得是一点样子都没有了。
赖老板总觉得,要把全小区快速集中起来,点一串鞭炮最好。没办法,人爱轧闹猛呀。往日里,十发礼炮响出一发,远近居民就纷纷开了窗,探了头。响过三发,闲着的走出家门,循声过去看看,谁家办喜事呀,新娘子好不好看呀,婚车气不气派呀。现在没了炮仗,结婚变成了打地道战,这头悄悄送嫁,那头悄悄迎娶,好像多见不得人似的。搬家的呢,进出毫无声响,什么都没听见,什么都不晓得,隔壁就添了户新客人。少了这点动静,叫干巴巴围观的人徒生尴尬,办事的也总觉不够体面。
赖老板越想越气,手指一松,烟屁股从阳台缝里漏下去。
刚落下去,只听得砰的一声,耳边一阵余音。赖老板吃了一惊。不可能啊,我这又不是炮仗卷,怎么炸得开!还没回过神,紧跟着又是几声巨响,砰,砰砰。
躺下的人都清醒了。砰过五声,老老小小都穿上衣服,开窗开门来望了。顶楼窗口有人喊,河滩边!在河滩边!
赖老板站在阳台上,看着昏暗的小区渐渐苏醒过来,房间里,楼梯上,灯火通明。人们裹着毛毯,带上手电,纷纷踏出家门。小孩子也跟出来了,一个个高兴地喊着。
炮仗声果真如同拉警报一样,把人逼出来了,往河边的防空洞跑去。路灯底下,人的影子重重叠叠,略带慌乱,又显得十分兴奋。
砰砰声更加近,更加密集了,密得像人们加快的脚步。
远光照亮了一个歪斜的背影,站在河边晾衣服的绳子底下,一手握着螺丝刀,另一只手,捂住弯曲的膝盖。身前一片气球在风中乱撞。红的,绿的,各色都有。
对面楼的瘸脚阿兴挥舞着螺丝刀,像公园里玩打枪似的,击破眼前密密麻麻的气球。砰,砰,响声在河面回荡,飘远。戳破的气球皮飞起来,又落下去,像几百响的电光炮,点完了,安详地铺在地上。
小孩子呼喊着阿兴大伯伯,扒开大人的腿,朝气球冲过去。
(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赖老板除夕夜走在红纸屑上,感觉自己踩在钱上,这一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对炮仗生意 重视和对金钱的渴望。
B. 众人对阿大卖电子炮仗指指点点,是因为这有悖于他们对行商之道的理解,该细节展现出市井商业世界的行为法则。
C. 赖老板在除夕夜听到气球爆炸声后,误以为是炮仗声。作者在这里通过夸张的手法,暗讽了禁燃令对传统节日的冲击。
D. 小说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表达,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也不乏细腻的描写,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社会与人们心态的变化。
6. 关于文中对李阿大与女儿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阿大的女儿是个能干的人,她敏锐地察觉到禁燃令带来的商机,并成功为父亲的香烛店引入了电子炮仗的生意。
B. 李阿大从没有明确表态到接受女儿的提议,转型改卖电子炮仗,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和对新事物的妥协。
C. 李阿大在女儿祝他生意兴隆时感到苦涩,这表明他因传统行业的没落感伤,同时也对电子炮仗的前景感到担忧。
D. 作者通过对比李阿大与女儿在面对禁燃令时的不同态度,展现出传统经营者与年轻一代在商业转型中的观念冲突。
7. 有人认为,小说“克制地呈现了城市平民面对生活起伏时的状态”。文中对赖老板的塑造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8. 标题“空响炮”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贞观十四年,太宗以高昌平,召侍臣赐宴于两仪殿,谓房玄龄曰:“高昌若不失臣礼,岂至灭亡?惟当戒骄逸以自防,纳忠謇以自正。黜邪佞,用贤良,不以小人之言而议君子,以此慎守,庶几于获安也。”魏征进曰:“臣观古来帝王拨乱创业,必自戒慎,采刍荛之议,从忠谠之言。天下既安,则恣情肆欲,甘乐谄谀,恶闻正谏。张子房,汉王计画之臣,及高祖为天子,将废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争也。’终不敢复有开说。况陛下功德之盛,以汉祖方之,彼不足准。即位十有五年,圣德光被,今又平殄高昌。屡以安危系意,方欲纳用忠良,开直言之路,天下幸甚。昔齐桓公与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饮,桓公谓叔牙曰:‘盍起为寡人寿乎?’叔牙奉觞而起曰:‘愿公无忘出在莒时,使管仲无忘束缚于鲁时,使宁戚无忘饭牛车下时。’桓公避席而谢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社稷不危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
材料三:
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征,然其时直谏者不止魏征也。高季辅指陈时政得失,帝赐以钟乳一两,曰:“卿以药石之言进,故以药石相报。”魏征尝言:“陛下导之使言,臣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岂敢犯龙鳞。”帝尝宴韦挺、虞世南、姚思廉等,谓曰:“龙有逆鳞,人主亦然。卿等遂能不避触犯,常如此,朕岂虑危亡哉!”以太宗之天锡智勇,手定天下,制事决机,动无遗策,宜其俯视一切,臣下无足当意者,乃虚怀翕受,非徒博纳谏之名,实能施之政事。盖亲见炀帝予智自雄,以致人情瓦解而不知,盗贼蜂起而莫告,国亡身弑。故深知一人之耳目有限非集思广益难以求治而饰非拒谏徒自召祸也。多难兴邦,殷忧启圣,皆以事危则志锐,情迫则思深也。魏征之谏,亦动以隋为戒,谓:“我之代,实在有隋。隋之未乱,自谓必无乱。隋之未亡,自谓必不亡,至于身戮而犹未悟。今能思其所以乱则治矣,思其所以亡而存矣。”此当时君臣动色相戒,皆由殷鉴不远,警于目而惕于心。其后勋业日隆,治平日久,即太宗已不能无稍厌。魏征谓贞观之初,导人以言,三年后见谏者悦而从之,近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
(节选自赵翼《廿二史札记》)
9. 材料三画波浪线 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深知一人之耳目B有限C非集思广益难D以求治E而饰F非G拒谏H徒自召祸也。


展开余下试题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休,喜庆,成语有“休戚相关”,其中的“休”字意思与此相同。
B. 肆,纵恣,与《烛之武退秦师》“又欲肆其西封”的“肆”词义相同。
C. 手,亲手,名词活用作状语,与《庖丁解牛》“族庖月更刀”的“月”用法相同。
D. 所以,与《谏逐客书》“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的“所以”意思不相同。
11. 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至于身戮而犹未悟
A.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C. 百姓之不见保 D. 大王来何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征颇讲究谏议方法,《谏太宗十思疏》大量运用比喻,将政治批评包裹于文学修辞之中,降低了谏言的对抗性,使太宗更易接受。
B. 魏征将太宗与刘邦进行对比,既赞美太宗的功绩超越了汉高祖,也含蓄地警戒太宗要吸取刘邦晚年失政的前车之鉴,避免重蹈覆辙。
C. “药石相报”既说明谏臣高季辅的言论如良药般能疗愈朝廷的弊病,又表示唐太宗关心谏臣的身体,赏赐钟乳为高季辅医病。
D. 太宗纳谏不仅是想博取虚怀若谷的美名,更是将谏言切实施行到政事当中,但太平的日子久了,终究不免志得意满,对纳谏之事稍有厌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多难兴邦,殷忧启圣,皆以事危则志锐,情迫则思深也。
14. 结合材料,概括贞观诤谏文化形成 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歌风台①
元·汪元量
百尺荒台禾黍悲,沈思往事似轮飞。
洛中车驾秦皇去,沛上风云汉帝归。
鹰入塞榆冲雁阵,鹘穿城树破鸦围。
东徐②多少英雄恨,留与行人歌是非。
歌风台(其二)
清·袁枚
泣下龙颜气槩③粗,子孙世世免全租。
有情果是真天子,无赖依然旧酒徒。
父老尚知皇帝贵,水流如听筑④声孤。
千秋万岁风云在,似此还乡信丈夫。
【注】①风台:位于江苏沛县,相传为汉高祖刘邦歌《大风歌》之处。②东徐:指徐州,古称“东徐”。③槩:同“概”。④筑:古乐器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汪诗借“荒台”“禾黍”渲染风台悲凉环境,用比喻引出下文的对英雄“往事”的追思。
B. 汪诗颈联中的鹰、鹘、雁阵、鸦围都有现实喻指,呈现出了一幅战乱和英雄并存的画面。
C. 袁诗写父老乡亲知道皇帝身份尊贵,于是隔水听刘邦弹筑,使他成了高高在上的孤独者。
D. 两诗都由风台联想到历史人物事迹,并通过议论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现出一定的历史观。
16. 两首诗歌分别借汉高祖刘邦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学们看完樱花回学校,一位同学情不自禁唱了一句“很想和你再去吹吹风”,小明笑着说:“你这和《侍坐》里曾皙说 ‘__________,__________’颇有相似之处啊!”
(2)期中考试小明取得了高分,之后有些松懈,班主任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提醒他即使处于前列也要谦虚并持续努力。
(3)班长小明提出一些班级改革措施,面对同学的质疑,小明引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表明做自己认为对的事不会后悔。
(4)古人写诗,常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与眼前的景物放在一起吟咏,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常以节庆场景推动叙事。其中对元宵、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的描写,( 甲 ),也预示了家族未来的结局。元春以皇妃身份“省亲”,本应是血脉团圆的温情时刻,却因森严的礼法规定,迫使她与家人隔帘对话、行君臣之礼。这种扭曲的亲情关系,既暗含了元春本人在宫廷中的精神囚禁,也预示了贾府的将来:一旦皇权恩宠消退,贾府便如断线风筝般坠落。
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的风俗活动往往与自然时节 A 。从元妃省亲时的“火树银花不夜天”到黛玉葬花时的“花谢花飞花满天”,作者将节令习俗与物候特征紧密结合在叙事之中。如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一幕,适逢芒种节,少女共祭花神,( 乙 )。这一对比极具深意:芒种古俗本为饯别花神、祈愿春光,而少女们以集体的“花冢”游戏参与其中,无人体悟花落的哀婉;黛玉却以葬花之曲,将集体的欢愉转化为个体的悲鸣。群体以仪式送别春色,黛玉却以葬花预言自身与众芳同逝的宿命。
在当代语境下,重读这些节庆场景,需警惕符号化的解读。例如,有学者将“大观园元宵夜宴”简单归结为“封建家族奢靡生活的缩影”,却忽视了曹雪芹对细节的精心设计——宴席上“紫檀架白玉比目磬”等器物,暗合“金声玉振”的礼法传统;而宝玉中途离席、独自赏月的举动,则暗示其与世俗礼法的疏离。当前,新媒体平台涌现大量对《红楼梦》的改编,如将“刘姥姥进大观园”演绎为“职场生存指南”。这些改编试图用形式、内容上的“创新”去吸引观众眼球,但难免存在 B 的嫌疑。①辨析此类现象时,②我们不妨尝试可以回归文本,③从节庆的矛盾性入手。④比如,当贾母在夜宴上以“团圆乐”掩饰“人少冷清”的忧虑时,⑤黛玉与湘云却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⑥曹雪芹不仅通过表面的仪式彰显着贾府最后的鼎盛气象, ⑦而是用凄清意象揭示了家族内部的矛盾。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1. 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文中第三段破折号相同的一项是( )
A. 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B.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C. 且慢!美丽的奥菲莉娅!——女神,在你的祈祷之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
D. 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22. 下列对《红楼梦》相关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中翻阅了预示金陵十二钗命运的判词,其中贾惜春的判词是“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B. 林黛玉前往梨香院探望病中的薛宝钗时,目睹了宝玉与宝钗互验通灵宝玉与金锁上的铭文,这两份铭文暗示了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
C. 史湘云初入贾府拜年时,因咬舌将“二哥哥”唤作“爱哥哥”,林黛玉当面调侃其发音缺陷,史湘云则以“将来得个咬舌的林姐夫”反唇相讥。
D. 元妃在大观园游览过程中,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既体现出元妃的审美倾向,也表明了她对宝玉耽于玩乐、蔑视功名的委婉批评。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们惊叹樱花的美丽绚烂,却看不到它地下根脉的生长;我们喜爱珍珠的晶莹剔透,却看不到蚌泪成珠的过程;我们欣赏照片上的笑脸,却看不到笑脸后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杭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