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杭州市二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杭州二中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
语文试卷
命题:盛旭峰、斯剑鸣、陈静、张心意、林谢圆 校对:斯剑鸣审核:盛旭峰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杂剧有许多作品,特别是名家的曲文,常常是叙事与抒情密切结合,具有非常浓厚的诗意。例如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写关羽得胜回营的情景时,作者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感受,表现人物当时的情感,于雄壮、苍劲的意境中,隐隐透出悲凉之气。又如王实甫《西厢记》中著名的“长亭送别”: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作者全以写景来写情,简直是一首充满缠绵诗意的抒情诗。
再如马致远《汉宫秋》第四折,写汉元帝在秋夜对于孤雁哀鸣的感受:
【尧民歌】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
作者用夜间景物反衬出不眠愁人孤寂、凄凉的心境。这些抒情曲文富于文采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戏文的曲文的突出特点在于“句句是本色语”(《南词叙录》)。净、丑扮演的角色语言粗鄙,曲文也俚俗浅近。即使生、旦扮演的官宦儒生、闺阁小姐,曲文也明白如话,不假雕饰,浅近直质近于口语。而发展到北杂剧这个阶段,已开始注意到语言风格与人物身份的关系,注意到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问题。并特别留意以诗为曲、以词为曲,将诗词的优美语言和含蓄的意境摄入曲中。因此,这些曲词,在阅读时,可以作为抒情诗欣赏,而置于剧中,又与剧中的特定环境、人物的特定心理融为一体,与传统诗词相比,这也应当是一种发展。
在文体上注重抒情性,注重传统诗词抒情特征的延续,以及更多地引起读者、观众的感情效应的企望,是中国戏曲的独具特质。西方的话剧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已彻底与诗、歌唱分离,而转向侧重叙事因素。它们主要表现一个冲突的发生、发展和解决(或并不解决)的过程,诉诸情感,也诉诸理性,更重视启人心智。而中国戏曲着重表现的是由冲突所导致的人物的离合、生死、成败、祸福相因的转化过程,及因此而引起的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悲欢意绪的变化,虽也诉诸理性,但并不看重启发观者的个体思考,更多地则寄希望在感情上的响应,引起共鸣。通过情绪感染的“中介”,以达到“劝善”和有裨“风教”的目的。例如《赵氏孤儿》中程婴换子的情节,通过牺牲伦理的戏剧张力,构建“忠大于孝”的价值序列,从而使观众在震撼中完成对忠义品格的认同内化。
这一点,决定了中国戏曲文体上以抒情曲词为“胆”的特征。也就是说,在中国戏曲中,传统诗词的影响是强大的,作家在转入戏曲的创作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然沿袭着诗人感受生活的方法。当然,创作者努力注意人物唱词与其身份、性格之间的吻合,以曲词来揭示人物的感情和心理状态。
(摘编自幺书仪《北杂剧的内容和基本格局》)
材料二:
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学艺术,元杂剧融合了多种特质。正如董上德所言:“元杂剧这一文体,综合并发展了多种文体元素,是一种前无古人、独具一格的艺术创造。”
诗歌与戏曲是两个不同的艺术范畴。然而,中国古代诗歌与戏曲却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中国戏曲文学的产生,是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长期以来,人们总是站在诗歌的角度来俯瞰中国文学艺术,这就使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文学艺术都具有诗化的特征。元杂剧也不例外地具有抒情化的特征。由于中国戏曲是在这一诗性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因此诗歌的抒情性特征削弱了元杂剧中叙事的地位,过于强调诗歌在戏剧中所占的位置。虽然这凸显出古典戏剧与古典诗歌的联系,但我们不能因此忽略从叙事诗歌的角度来思考元杂剧曲词的叙事性。


浏览完整试题总体来看,元杂剧对诗歌叙事的继承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曲词叙事中融入诗歌语言,展现诗语与剧语的交融;二是诗意贯穿剧本,使整部作品具有诗意美。元杂剧是以表演故事为核心的文学体裁,对于剧作者来说,作品中任何一句曲词的抒写、一首诗歌的表达都力求指向故事情节的推进,承担着一定的叙事作用。另一方面,元杂剧曲词的意境创造,直接继承了诗词的传统,甚至很多曲子就是诗词之句、诗词之境的化用。
在古诗词中,以叙事的方式抒发情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而且比直接抒情更委婉含蓄,更有韵味,这一特点无疑被元杂剧很好地继承了。同时,元杂剧曲词作为戏剧一部分,又在抒情方式和意境构造等方面和诗歌不完全相同。作为一种容量大于诗歌、形式较诗歌自由的变体诗,它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抒情旨趣和审美意境。诗歌传统对元杂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曲词外,在人物宾白中,常有韵白或是诗句引用等。无论人物身份是文人学士,还是贩夫走卒、庄农乡妪,上场时,都常用诗句,有所谓“上场诗”之说。
(摘编自王琳琳《诗词的抒情、叙事传统对元杂剧叙事的影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中有许多优秀的曲文,常常通过写景来抒发剧中人物的心情,具有浓厚的诗意。
B. 不同于西方的戏剧一直以来对叙事的重视,中国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情感。
C. 中国戏曲的产生与中国诗歌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这使得它天然带有抒情化特点。
D. 元杂剧融合了多种文学特质,既以表演故事为核心,又以叙事的方式抒发情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习中国戏曲,学习者既要学会从唱词中分析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要关注唱词与传统诗词的内在联系。
B. 学习中国戏曲的曲文,学习者既要了解其浅近朴质的口语化特点,也要感受蕴含其中的诗词语言和意境。
C. 元杂剧的叙事化特征,不仅要求每一句曲词都能推进情节,还要求为不同人物出场都设置“上场诗”以强化情节。
D. 元杂剧的诗化特征,不仅表现为曲词中化用诗词语句、意境,还表现为宾白中使用韵白和引用诗句等。
3. 下列选项符合“中国戏曲通过情绪感染的‘中介’,达到‘劝善’和有裨‘风教’的目的”说法的一项是( )
A. 《窦娥冤》中通过窦娥冤案的昭雪,宣扬了善恶有报的思想,劝诫人们要坚守正义,反对邪恶。
B. 《单刀会》中关羽“大江东去浪千叠”的独唱,突显英雄气概,使观众产生了“勇者不惧”的人格认同。
C. 《桃花扇》中人物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传递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劝诫人们要有家国情怀。
D. 《西厢记》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呼吁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并勇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4. 有人认为:中国戏曲强调“抒情”而弱化“叙事”,故较之西方戏剧有所不及。对此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C
3. A 4. 不认同。
①艺术特质不同:中国戏曲以抒情为核心,通过诗意化的曲词和情感共鸣实现“劝善”功能,西方戏剧侧重叙事冲突,二者无高下之分,只有审美取向差异。
②叙事与抒情的融合:元杂剧虽重抒情,但曲词仍承担叙事作用,且通过诗意贯穿剧本,形成独特的“诗化叙事”,并非单纯弱化叙事。
③文化价值:中国戏曲的抒情传统源于诗歌,是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其情感感染力与西方戏剧的理性思辨各有千秋。
【解析】
【导语】这篇材料从比较文学视角,系统论述了中国戏曲(以元杂剧为代表)的抒情性特质。材料一通过《单刀会》《西厢记》等经典案例,揭示戏曲“以诗为曲”的艺术特征,指出其通过意境营造实现情感教化的社会功能;材料二则从文体融合角度,分析元杂剧对诗词叙事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两则材料共同构建了中国戏曲“诗性戏剧”的理论框架,既肯定其抒情传统的美学价值,也辩证探讨了叙事性在戏剧发展中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一直以来对叙事的重视”错,时间范围扩大。材料一指出“西方的话剧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已彻底与诗、歌唱分离,而转向侧重叙事因素”,强调的是西方话剧“后来”的转向,而非“一直以来”对叙事的重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还要求为不同人物出场都设置‘上场诗’以强化情节”错,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二“无论人物身份是文人学士,还是贩夫走卒、庄农乡妪,上场时,都常用诗句,有所谓‘上场诗’之说”可知,原文说的是“上场诗”是人物出场时的常见形式,但并未要求“为不同人物出场都设置‘上场诗’以强化情节”。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题干强调通过“情绪感染”达到“劝善”“风教”目的,需体现情感共鸣后的道德引导。
A.《窦娥冤》通过冤案昭雪的情节引发观众对正义的情感共鸣,直接宣扬善恶有报,符合“劝善”“风教”的核心。
B.关羽独唱侧重人物气概的塑造,未明确指向道德教化。
C.家国情怀的传递属于理性层面的启示,而非情感感染后的直接劝诫。
D.对自由爱情的呼吁属于价值观倡导,未突出“劝善”的道德指向。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艺术特质不同: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差异本质上是艺术特质的选择,而非优劣之分。材料一指出,中国戏曲“在文体上注重抒情性”,通过曲词的诗意化表达,如《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全以写景写情,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以“情绪感染”实现“劝善”“风教”目的,如《赵氏孤儿》通过程婴换子情节构建“忠大于孝”的价值认同。而西方戏剧“转向侧重叙事因素”,以冲突的发生、发展为核心,“诉诸情感,也诉诸理性”。二者如同诗歌与小说的区别,前者重情感浸润,后者重逻辑演进,是不同文化土壤中生长出的艺术形态,无法以“弱化叙事”判定其“不及”西方戏剧。


展开余下试题②叙事与抒情的融合:中国戏曲并非“弱化叙事”,而是将叙事融入抒情,形成“诗化叙事”的独特范式。材料二明确提出,元杂剧“任何一句曲词的抒写……都力求指向故事情节的推进,承担着一定的叙事作用”。例如《单刀会》中关羽的唱词,既通过“大江东去浪千叠”的抒情营造英雄意境,又隐含其单刀赴会的叙事背景;《汉宫秋》以“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等景物描写,既抒发汉元帝的孤寂心境,也暗示其与王昭君分离的叙事主线。这种“以抒情带叙事”的方式,使情感流动成为情节推进的内在逻辑,而非单纯堆砌事件,恰是中国戏曲叙事智慧的体现。
③文化价值:中国戏曲的抒情特质源于诗性文化传统,是民族艺术不可替代的精神标识。材料一强调,中国戏曲“沿袭着诗人感受生活的方法”,将诗词的意境与人物心理融合,如《西厢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以霜林喻离情,这种“以诗为曲”的创作理念,使戏曲成为诗词传统的延续与拓展。材料二亦指出,元杂剧“诗意贯穿剧本,使整部作品具有诗意美”,即便宾白也常引用诗句,如“上场诗”,形成独特的艺术生态。与西方戏剧的理性思辨相比,中国戏曲以情感为纽带,构建起“天人合一”的审美体验,其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塑造作用,如忠孝节义的价值传递,恰是其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所在,而非“不及”的表现。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空响炮(节选)
(王占黑)
往年除夕,赖老板都吃酒到八九点钟。零点将至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炮仗都蹿起来了,噼里啪啦一阵乱响。散场,赖老板出来,走在满地厚厚的红纸屑上,嘎吱嘎吱,鞋底不沾地面,像在大雪里。一脚一脚,他觉得自己踩在了钱上,五十响的,十五块,一千响的,五十块,一万响的,踩起来更加适意,软绵绵的。一年到头做的生意,若都在除夕夜放掉,能从脚下铺到哪条街呢,赖老板总是边走边盘算。
这半年来,赖老板的生意越做越差。原来横幅满城,新年起不准放炮仗了,放了要罚款,从此谁还敢呀。做到年底,店里忽然回光返照,人人都想最后再过一次手瘾。元旦前夜,卡在禁燃令的口子上,城里像遭了空袭一样,硝烟弥漫,爆炸声此起彼伏。赖老板就坐在店里听,数,轰隆隆的是高升炮,嘶叫乱蹿的是礼花弹,噼噼啪啪的是电光炮。坐到十一点多,关了张,他在自家门口点了支一万响的“财神到”,响完,正好零点。
过了这天,再没有人来买炮仗了。赖老板的炮仗生意,算是正式做到了头。
到不到头,都是自己铺的路。这城里大大小小礼花店,并非全数倒闭。早有人劝,赖老板啊,要么也去进一点电子的卖卖,蛮好的,总算没有断掉这只生意头呀。
电什么子!买来听个响,地上不留红,像什么样子,有这种喜庆法吗!话虽这么喊,赖老板毕竟还是胆子小,生怕新炮仗成本高,卖不动,想来想去想不好。结果却叫隔壁阿大香烛店先占为王,搞了个电子炮仗代售点,势头一下打开了。
赖老板头上眼热,脚上硬是不肯跟风,他话,假炮仗,没意思!李阿大我晓得的,年轻时候就这副德行,没骨气的。这种事体,我赖明生不做!
阿大向来不做发财梦,一间香烛铺,几十年开下来,仍是五平米的店面,卖点黄纸锡箔,线香红烛,再无别的品种。可如今红事也好,白事也好,烧香烧纸在城里愈发不时兴了。只剩几个老太太痴迷拜佛,勤快光顾。阿大倒也不急,做了回头客的,丢不了,新客人,阿大也不指望。反正一家老小齐全,不用多想,家里老太婆管小孩,阿大就看住这爿店。
女儿却是能干人,听说城里要禁燃了,心中几粒算盘珠铛啷啷拨了起来。很快打听来一种假炮仗,只充电,不点火,卖得贵一点。女儿牵线搭桥,厂家的直销点就开进了阿大香烛店。阿大不吭声。
九月里,禁燃令一出,烧着了半条喜铺街。众人本是跑去看火烧眉毛的赖老板,一抬头,呆住了。风水轮流转,叫阿大抢先啦。隔壁香烛铺装了新门面——××电子爆竹,底下拉着禁燃横幅。眼热的阿大招牌,退位让贤,拆下来堆在角落。店里半边旧货,半边炮仗。
这架势,等于是打了隔壁赖老板一巴掌,还破了一行归一行的规矩。喜铺街上的老实头阿大转眼成了趁火打劫的强盗。人们当面说,背后说,阿大心思这么坏,不作兴噢。
阿大躲在仓库里闷头折纸元宝,不肯出来露面。
年三十,阿大一家三代人吃得开心。女儿举杯,祝阿爸来年生意兴隆。阿大却憋着一张苦瓜脸,闷头吃菜。女儿讲,阿爸不要急,新物什嘛,慢慢会卖得好起来。
阿大只觉得满桌都是黄连,真真说不出的苦。
吃完饭,孙子缠着阿大放魔术弹。阿大回屋拿出电子炮仗,孙子不要,偏要看天上蹿的。阿大有点怨这个假炮仗,能造个带声响的,怎么就没有能冲天的呢。
另一天,赖老板毫无睡意,爬起来开窗,点了一根烟。天上乌漆抹黑一片,四周安静得吓人。竖起耳朵听,隔壁有几户看春节晚会的人家,电视机开得太响了,衬得整个小区更加死气沉沉。
要是不讲,真不晓得这是过年呢。赖老板忽然气急了,却不再为生计发愁,纯是一腔正义怒在胸了。一口烟吐出来,唉,这种日子,过得是一点样子都没有了。
赖老板总觉得,要把全小区快速集中起来,点一串鞭炮最好。没办法,人爱轧闹猛呀。往日里,十发礼炮响出一发,远近居民就纷纷开了窗,探了头。响过三发,闲着的走出家门,循声过去看看,谁家办喜事呀,新娘子好不好看呀,婚车气不气派呀。现在没了炮仗,结婚变成了打地道战,这头悄悄送嫁,那头悄悄迎娶,好像多见不得人似的。搬家的呢,进出毫无声响,什么都没听见,什么都不晓得,隔壁就添了户新客人。少了这点动静,叫干巴巴围观的人徒生尴尬,办事的也总觉不够体面。
赖老板越想越气,手指一松,烟屁股从阳台缝里漏下去。
刚落下去,只听得砰的一声,耳边一阵余音。赖老板吃了一惊。不可能啊,我这又不是炮仗卷,怎么炸得开!还没回过神,紧跟着又是几声巨响,砰,砰砰。
躺下的人都清醒了。砰过五声,老老小小都穿上衣服,开窗开门来望了。顶楼窗口有人喊,河滩边!在河滩边!
赖老板站在阳台上,看着昏暗的小区渐渐苏醒过来,房间里,楼梯上,灯火通明。人们裹着毛毯,带上手电,纷纷踏出家门。小孩子也跟出来了,一个个高兴地喊着。
炮仗声果真如同拉警报一样,把人逼出来了,往河边的防空洞跑去。路灯底下,人的影子重重叠叠,略带慌乱,又显得十分兴奋。
砰砰声更加近,更加密集了,密得像人们加快的脚步。
远光照亮了一个歪斜的背影,站在河边晾衣服的绳子底下,一手握着螺丝刀,另一只手,捂住弯曲的膝盖。身前一片气球在风中乱撞。红的,绿的,各色都有。
对面楼的瘸脚阿兴挥舞着螺丝刀,像公园里玩打枪似的,击破眼前密密麻麻的气球。砰,砰,响声在河面回荡,飘远。戳破的气球皮飞起来,又落下去,像几百响的电光炮,点完了,安详地铺在地上。
小孩子呼喊着阿兴大伯伯,扒开大人的腿,朝气球冲过去。
(有删改)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赖老板除夕夜走在红纸屑上,感觉自己踩在钱上,这一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对炮仗生意的重视和对金钱的渴望。
B. 众人对阿大卖电子炮仗指指点点,是因为这有悖于他们对行商之道的理解,该细节展现出市井商业世界的行为法则。


展开余下试题C. 赖老板在除夕夜听到气球爆炸声后,误以为是炮仗声。作者在这里通过夸张的手法,暗讽了禁燃令对传统节日的冲击。
D. 小说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表达,富有生活气息,同时也不乏细腻的描写,反映了时代变迁中社会与人们心态的变化。
6. 关于文中对李阿大与女儿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阿大的女儿是个能干的人,她敏锐地察觉到禁燃令带来的商机,并成功为父亲的香烛店引入了电子炮仗的生意。
B. 李阿大从没有明确表态到接受女儿的提议,转型改卖电子炮仗,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和对新事物的妥协。
C. 李阿大在女儿祝他生意兴隆时感到苦涩,这表明他因传统行业的没落感伤,同时也对电子炮仗的前景感到担忧。
D. 作者通过对比李阿大与女儿在面对禁燃令时的不同态度,展现出传统经营者与年轻一代在商业转型中的观念冲突。
7. 有人认为,小说“克制地呈现了城市平民面对生活起伏时的状态”。文中对赖老板的塑造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8. 标题“空响炮”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5. C 6. C
7. ①情感表达的克制:生意终结时,未用激烈语言或动作宣泄,仅以“坐在店里听、数炮仗”“点一支‘财神到’”等日常行为,暗含对行业落幕的无奈与眷恋。
②观念冲突的克制:对电子炮仗的抵触,仅用“电什么子”“假炮仗没意思”等口语化抱怨,未展开说教式批判,体现传统经营者面对变革时的保守与自尊。
③生存焦虑的克制:禁燃令后生计堪忧,却未直接描写经济压力,而是通过“眼热阿大转型”“深夜感叹年味”等场景,将焦虑转化为对传统消逝的精神失落。
④情绪爆发的克制:结尾误听气球声引发的感慨,以“气急”“正义怒”轻描淡写,却通过“踩红纸屑忆往昔”“渴望炮仗聚人群”等细节,含蓄传递对旧时光的深层怀念。
8. ①表层含义:指禁燃令下传统炮仗被电子炮仗替代,虽有声响却无真实燃放的硝烟与红纸屑,如阿大店里的电子炮仗“听个响,地上不留红”,是物理意义上的“空”。
②象征意义:象征赖老板等传统从业者的失落与迷茫。赖老板踩在红纸屑上“踩在钱上”的旧日满足感,随禁燃令化为泡影,电子炮仗的“假响”无法填补其对传统生意的情感寄托,内心空落。
③社会隐喻:暗喻城市化进程中旧有生活方式的消逝。炮仗曾是凝聚人群、营造热闹年味的象征,禁燃后“结婚像打地道战”,传统人情联结的“声响”不再,只剩文化记忆的空响。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以禁燃令为背景,通过赖老板和李阿大两个小商贩的对比,展现了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市井人物的生存困境:赖老板固守传统却难敌时代洪流,阿大被动转型却心怀愧疚。气球爆炸的荒诞场景,既是对禁燃令的巧妙解构,也暗喻着民间智慧的顽强生命力。全文在平淡叙事中暗藏锋芒,既有对传统消逝的怅惘,又透露出市井小人物在时代变革中的韧性,体现了作者对城市平民生存状态的深刻洞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作者在这里通过夸张的手法,暗讽了禁燃令对传统节日的冲击”错,文中写赖老板听到气球爆炸声后,小区“昏暗……渐渐苏醒”“灯火通明”“人们……略带慌乱,又显得十分兴奋”,呈现的是禁燃后人们对“声响”的本能渴望。作者用细腻的场景对比(如“电视机太响衬得小区死气沉沉”)凸显传统年俗消逝的失落,而非“夸张手法”暗讽禁燃令,只是通过这一情节表现人们对传统习俗的怀念。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C.“同时也对电子炮仗的前景感到担忧”错,文中写阿大“躲在仓库里闷头折纸元宝,不肯出来露面”“憋着一张苦瓜脸”,结合众人指责他“坏心思”“不作兴”,可知其苦涩更多源于违背传统行商观念的愧疚,而非单纯“担忧电子炮仗前景”;“孙子不要电子炮仗” 的细节,也暗示他因传统年俗消逝而失落,并非仅因生意。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情感表达的克制:以日常行为替代激烈宣泄,文中写赖老板生意终结时,没有捶胸顿足或破口大骂,而是“坐在店里听,数炮仗”“点一支‘财神到’,响完,正好零点”,这些动作看似平静,却暗藏深意:“听,数”的细节展现他对炮仗声的熟悉与眷恋,仿佛在为旧日生意默哀;零点准时燃放最后一支炮仗,既是对行业的告别仪式,也暗含对传统年俗的坚守。这种以仪式感替代情绪爆发的写法,将失落与无奈包裹在“照旧行事”的惯性中,符合市井人物“打掉牙往肚里咽”的隐忍性格。
②观念冲突的克制:用口语化抱怨保留体面,面对电子炮仗的冲击,赖老板的抵触仅停留在“电什么子!买来听个响,地上不留红,像什么样子”的嘟囔,以及“假炮仗,没意思”的评价。他没有长篇大论批判新事物,而是用“地上不留红”这种具象的传统审美标准表达不满,既体现对“喜庆仪式感”的执着,又避免沦为空洞的道德批判。当隔壁阿大转型成功,他虽“眼热”却“硬是不肯跟风”,一句“李阿大我晓得的,年轻时候就这副德行”,将嫉妒与不屑混杂在对他人过往的评价中,巧妙保留了传统生意人最后的自尊。
③生存焦虑的克制:将经济压力转化为文化失落,禁燃令后,赖老板的生计危机始终未被直接描述,取而代之的是他对“年味”的感慨:“天上乌漆抹黑一片,四周安静得吓人”,电视机的声响“衬得整个小区更加死气沉沉”。他的“气急”并非源于破产恐惧,而是“这种日子,过得是一点样子都没有了”——将生存焦虑升华为对传统社交方式消逝的焦虑。文中回忆“十发礼炮响出一发,居民开窗探头”的往昔,与当下“结婚像打地道战”对比,凸显炮仗作为“人群联结符号”的文化意义,使个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碰撞更具张力。
④情绪爆发的克制:以轻描淡写暗示深层渴望,结尾处,赖老板因气球爆炸声误以为炮仗复燃,仅用“气急”“正义怒”描述情绪,却通过“踩在红纸屑上,觉得自己踩在了钱上”的回忆,以及“要把全小区快速集中起来,点一串鞭炮最好”的念头,揭示他对旧日热闹的深层眷恋。“眼热阿大”却拒绝转型、误听响声后“看着小区苏醒”的复杂眼神,都在克制的细节中暗流涌动——正如气球爆破声“像几百响的电光炮”却终究是“假响”,他的愤怒与失落始终包裹在“体面人”的外壳下,唯有通过“踩纸忆昔”的细微动作,才能窥见传统从业者在时代浪潮中的孤独坚守。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意蕴的能力。
①表层含义:物理意义上“有声无质”的虚假炮仗。“空响炮”的表层指向禁燃令下电子炮仗的物理特性——“听个响,地上不留红”。文中阿大的电子炮仗代售点开业后,赖老板曾不屑吐槽其“假炮仗,没意思”,而阿大年三十晚拿出的电子炮仗也被孙子嫌弃“不要,偏要看天上蹿的”。这种炮仗仅能模拟声响,却失去传统炮仗燃放时“硝烟弥漫”“满地红纸屑”的视觉与触觉体验。如元旦前夜赖老板在自家门口燃放一万响“财神到”时,“响完,正好零点”,红纸屑与硝烟构成的仪式感,与电子炮仗“地上不留红”的空洞形成鲜明对比,恰似一场“有声无质”的虚假狂欢,这正是标题“空”的第一层直观注解。
②象征意义:传统从业者理想与情感的双重空落。“空响炮”象征赖老板等传统手艺人的精神失落,文中赖老板曾把踩在红纸屑上的触感视为“踩在钱上”的踏实,甚至幻想“一年到头做的生意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杭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