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总体来看,元杂剧对诗歌叙事的继承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曲词叙事中融入诗歌语言,展现诗语与剧语的交融;二是诗意贯穿剧本,使整部作品具有诗意美。元杂剧是以表演故事为核心的文学体裁,对于剧作者来说,作品中任何一句曲词的抒写、一首诗歌的表达都力求指向故事情节的推进,承担着一定的叙事作用。另一方面,元杂剧曲词的意境创造,直接继承了诗词的传统,甚至很多曲子就是诗词之句、诗词之境的化用。 在古诗词中,以叙事的方式抒发情感,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而且比直接抒情更委婉含蓄,更有韵味,这一特点无疑被元杂剧很好地继承了。同时,元杂剧曲词作为戏剧一部分,又在抒情方式和意境构造等方面和诗歌不完全相同。作为一种容量大于诗歌、形式较诗歌自由的变体诗,它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抒情旨趣和审美意境。诗歌传统对元杂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除曲词外,在人物宾白中,常有韵白或是诗句引用等。无论人物身份是文人学士,还是贩夫走卒、庄农乡妪,上场时,都常用诗句,有所谓“上场诗”之说。 (摘编自王琳琳《诗词的抒情、叙事传统对元杂剧叙事的影响》)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元杂剧中有许多优秀的曲文,常常通过写景来抒发剧中人物的心情,具有浓厚的诗意。 B. 不同于西方的戏剧一直以来对叙事的重视,中国戏曲更注重表现人物的情感。 C. 中国戏曲的产生与中国诗歌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这使得它天然带有抒情化特点。 D. 元杂剧融合了多种文学特质,既以表演故事为核心,又以叙事的方式抒发情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习中国戏曲,学习者既要学会从唱词中分析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又要关注唱词与传统诗词的内在联系。 B. 学习中国戏曲的曲文,学习者既要了解其浅近朴质的口语化特点,也要感受蕴含其中的诗词语言和意境。 C. 元杂剧的叙事化特征,不仅要求每一句曲词都能推进情节,还要求为不同人物出场都设置“上场诗”以强化情节。 D. 元杂剧的诗化特征,不仅表现为曲词中化用诗词语句、意境,还表现为宾白中使用韵白和引用诗句等。 3. 下列选项符合“中国戏曲通过情绪感染的‘中介’,达到‘劝善’和有裨‘风教’的目的”说法的一项是( ) A. 《窦娥冤》中通过窦娥冤案的昭雪,宣扬了善恶有报的思想,劝诫人们要坚守正义,反对邪恶。 B. 《单刀会》中关羽“大江东去浪千叠”的独唱,突显英雄气概,使观众产生了“勇者不惧”的人格认同。 C. 《桃花扇》中人物对国家兴亡的感慨,传递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劝诫人们要有家国情怀。 D. 《西厢记》讲述了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呼吁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并勇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4. 有人认为:中国戏曲强调“抒情”而弱化“叙事”,故较之西方戏剧有所不及。对此观点,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C 3. A 4. 不认同。 ①艺术特质不同:中国戏曲以抒情为核心,通过诗意化的曲词和情感共鸣实现“劝善”功能,西方戏剧侧重叙事冲突,二者无高下之分,只有审美取向差异。 ②叙事与抒情的融合:元杂剧虽重抒情,但曲词仍承担叙事作用,且通过诗意贯穿剧本,形成独特的“诗化叙事”,并非单纯弱化叙事。 ③文化价值:中国戏曲的抒情传统源于诗歌,是民族文化特色的体现,其情感感染力与西方戏剧的理性思辨各有千秋。 【解析】 【导语】这篇材料从比较文学视角,系统论述了中国戏曲(以元杂剧为代表)的抒情性特质。材料一通过《单刀会》《西厢记》等经典案例,揭示戏曲“以诗为曲”的艺术特征,指出其通过意境营造实现情感教化的社会功能;材料二则从文体融合角度,分析元杂剧对诗词叙事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两则材料共同构建了中国戏曲“诗性戏剧”的理论框架,既肯定其抒情传统的美学价值,也辩证探讨了叙事性在戏剧发展中的重要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一直以来对叙事的重视”错,时间范围扩大。材料一指出“西方的话剧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已彻底与诗、歌唱分离,而转向侧重叙事因素”,强调的是西方话剧“后来”的转向,而非“一直以来”对叙事的重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还要求为不同人物出场都设置‘上场诗’以强化情节”错,无中生有。根据材料二“无论人物身份是文人学士,还是贩夫走卒、庄农乡妪,上场时,都常用诗句,有所谓‘上场诗’之说”可知,原文说的是“上场诗”是人物出场时的常见形式,但并未要求“为不同人物出场都设置‘上场诗’以强化情节”。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题干强调通过“情绪感染”达到“劝善”“风教”目的,需体现情感共鸣后的道德引导。 A.《窦娥冤》通过冤案昭雪的情节引发观众对正义的情感共鸣,直接宣扬善恶有报,符合“劝善”“风教”的核心。 B.关羽独唱侧重人物气概的塑造,未明确指向道德教化。 C.家国情怀的传递属于理性层面的启示,而非情感感染后的直接劝诫。 D.对自由爱情的呼吁属于价值观倡导,未突出“劝善”的道德指向。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艺术特质不同: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差异本质上是艺术特质的选择,而非优劣之分。材料一指出,中国戏曲“在文体上注重抒情性”,通过曲词的诗意化表达,如《西厢记》“碧云天,黄花地”全以写景写情,引发观众情感共鸣,以“情绪感染”实现“劝善”“风教”目的,如《赵氏孤儿》通过程婴换子情节构建“忠大于孝”的价值认同。而西方戏剧“转向侧重叙事因素”,以冲突的发生、发展为核心,“诉诸情感,也诉诸理性”。二者如同诗歌与小说的区别,前者重情感浸润,后者重逻辑演进,是不同文化土壤中生长出的艺术形态,无法以“弱化叙事”判定其“不及”西方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