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萧山五中 周敏华 审题学校:海盐高级中学 金珊珊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清律“父祖有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禁止子孙及其家属使用。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吏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而府第、高墙、豪门自然亦成为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羡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第七十五回尤氏由荣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正门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开了对街一门。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
(二)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红楼梦》的结构有两大脉络:一是家族兴衰,另一是宝玉心性之旅。家族兴衰的脉络与府第的场景关系最直接,宝玉心性之旅的“园地”则由大观园来成就。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儒家思想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而在造就一个作为典范的君子。既然没有“个人”,那么,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然而,在读书人的仕途上,理想是君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实里,多的却是听命木讷以及钻营功名利禄这两类人了。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对于前者没有兴趣,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索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
(摘编自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
材料二
人类建筑,有两个目的:其一为生活所必需,其一为娱乐所设置。就我国历史而言,其因形式而分类者,如平屋,乃生活所必需也;如台楼阁亭等,乃娱乐之设备也。其因用途而分类者,如城市宫室等,乃生活所必需也;如苑囿园林,乃娱乐之设备也。中国文化,至周代八百年间而极盛,人为之势力,向各方面发展,大之如政治学问,小之至衣服器具,莫不由含混而分明,由杂乱而整齐。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乐嘉藻《中国建筑史》)
材料三
在一座中国房屋中,花园以及人工景色是基于与所有建筑根本不相同的原则。我们曾经指出过中国的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即使规模不大,中国的园林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而引导出来的原则来模塑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量不致千篇一律。园林成为一种成功的事物,它就是游山玩水经验的反映和模拟的创作。当人置身其境时有如在最荒寒的山水画中,其间差不多常常都有一些人物、茅舍、山径和小桥。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
(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府第大门是家族权势的象征,《红楼梦》中秦可卿和尤二姐的丧事皆不由正门出灵,可见正门庄严性不容破坏。
B. 传统宅第房子里外之门不闭,缺乏个人私密性,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
C. 人类建筑一为生活必需,如平屋宫室;二为娱乐所设,如苑囿园林。在春秋战国之际,已有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
D. 中国的房屋和城市,规则、对称,讲究传统的人为形制;花园和风景,不规则、不对称,讲究起伏和曲折的形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严格的等级制度推动了“门”概念化意义的生成,在严格区隔生活界限的同时,“门”也彰显了制度的力量。
B. 贾宝玉逃出儒家正统,尝试探索自我心性,这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需大观园来成就。
C. 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的人,积久生厌,都会返求自然,将居处由宫室变化至于园林,以求安慰。
D. 位序分明的传统住宅遵循着儒家的礼仪规范,因地相宜的园林设计却处处透着道家“法自然”的意味。
3. 根据材料三,下列写古代建筑的诗句不能反映“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的一项是( )
A.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B.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C. 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D. 重廊曲折连三殿,密上真珠百宝灯。
4.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传统宅第和园林的特点。
【答案】1. B 2. C 3. D
4. ①传统宅第:端庄明朗、秩序井然、理性无私密性;②园林:朴素自然、幽深自在、感性有私密性。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错。由原文“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可知,睡觉时闭门,设门帘屏风等不是确保有个人私密空间。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C.“都会”太绝对。原文是“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原文中没有“都会”的表达。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结合原文“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可知,“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是指建筑和自然的结合。而D项只是涉及到建造,没有体现出与自然的契合。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
传统宅第:
由原文“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可概括出“端庄明朗、秩序井然”;
由原文“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可概括出“理性无私密性”。
园林:
由原文“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看概括出“朴素自然、幽深自在、感性有私密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华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叠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总是令初来的北方人吃惊。可以想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封建正统文化的稀疏和涣散。虽然免不了给人一点混乱之虞,却也生机勃勃。他们不像北方四合院,俨然规规矩矩的顺民和良仆,一栋一檐的定向,都严格遵循天理和祖制,不越雷池。
当然,南北文化一直在悄悄融汇。建筑外观上的南北差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尤其是一些富宅,其实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人安置侍卫和女佣:很讲究家庭封闭与谐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可供主人安排儿孙及其宝眷,包容儿孙满堂笑语喧哗的节日大团圆。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坐,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油然而生。倘若在庭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生出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展开余下试题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庭更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庭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活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要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
如今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产生同样流行的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绪?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向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本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在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希罕和遥远。清代张潮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而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疾驰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点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这遗憾常常是历史进步后寂寞的影子。
5. 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解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咳血”和“低吟”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南方建筑蕴含着病变、陈腐的文化气息。
B. “可以想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神话”“巫术”“反叛”象征南方建筑所体现的与中原正统儒家文化的背离的文化内涵。
C. “也正在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挤压”“分割”形象地写出现代高楼大厦所代表的新时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
D. “这遗憾常常是历史进步后寂寞的影子。”——“寂寞的影子”写出作者对历史的进步所伴随的许多传统文化没落的无奈之情。
6. 综观全文,对“遗憾”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缺少个性的现代化建筑正在使城市的面貌趋于同一。
B. 现代 高楼大厦缺少了传统旧式宅院的特色。
C. 城市面貌的趋同难免使人少了鲜明的个性。
D. 形式趋同的高楼拔地而起,会使人少了清心和雅趣。
7. 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有点像二胡拉贝多芬”比喻手法。
8. 请根据第一段文字概述古代南北方建筑的区别,并简述其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5. A 6. B
7. ①手法:二胡喻指阳台,贝多芬喻指中国传统文化,在阳台上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比作用二胡演奏贝多芬的音乐;
②效果:二胡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贝多芬的音乐是西方的交响乐,用两者之间的强行联系在一起所产生的不和谐的来表达在阳台上很难真正感受到中国传统的文化意境。(意思相符即可)
8. ①区别:古代南方为化外之地,留有蛮风影响,显得自由和活泼,正统文化影响不大;北方建筑,都严格遵循天理和祖制;
②作用:与下文写现代建筑高楼大厦一统天下形成对比;突出其趋向统一性 特点。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A.“形象地写出了南方建筑蕴含着病变、陈腐的文化气息”错,是写出汉文化在南方建筑中的病变、陈腐。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B.“缺少了传统旧式宅院的特色”与原文表述不符。由“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加上都市生活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等可知,作者并不认为传统旧式宅院的特色应该恢复,也不认为现代建筑少了古代建筑的特色是一种遗憾,他认为古代建筑形式被取代是一种必然。作者是希望现代建筑不要千篇一律。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能力。
①手法:前面说现代人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疾驰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此句有点“像二胡拉贝多芬”,这里运用比喻手法,把阳台比作二胡,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贝多芬,把在阳台上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比作用二胡演奏贝多芬的音乐;
②效果:二胡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贝多芬的音乐是西方的交响乐,二者原本不是同一类型的音乐,而比喻句,用“二胡拉贝多芬”,给人不伦不类的感觉,把两个完全不搭的东西硬是结合在一起,非常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正如在阳台上“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作者用这种不和谐来表达在阳台上很难真正感受到中国传统的文化意境。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①区别:“南方在古代为蛮,华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古代南方为化外之地,留有蛮风影响,呈现出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封建正统文化的稀疏和涣散”,正统文化影响不大;而北方建筑,“俨然规规矩矩的顺民和良仆,一栋一檐的定向,都严格遵循天理和祖制,不越雷池”,都严格遵循天理和祖制;
②作用:南北方建筑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而在现代社会建筑“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因此前面写古代南北方建筑的区别,正与下文写现代建筑高楼大厦一统天下形成对比,突出现代建筑趋向统一性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主名煜,字重光,元宗第六子。文献太子卒,徙吴王,以尚书令知政事,居东宫。建隆二年,遂立为太子。六月,元宗殂,太子嗣立于金陵。后主天资纯孝,事元宗尽子道,居丧哀毁,杖而后起。嗣位之初,属保大【注】军兴之后,国削势弱,帑庾空竭,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尊事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宪司章疏有绳纠过讦,皆寝不下。论决死刑,多从末减。常猎于青山,还如大理寺亲录系囚,多所原释。中书侍郎韩熙载奏,狱讼有司之事,囹圄非车驾所宜临幸,请罚钱三百万以资国用。虽不听,亦不怒也。殂问至江南,父老有巷哭者。然酷好浮屠,崇塔庙,度僧尼不可胜算。罢朝辄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颇废政事。又置澄心堂于内苑,引能文士居其间,中旨由之而出,中书密院乃同散地。兵兴之际,降御札移易将帅,大臣无知者。皇甫继勋诛死之后,夜出万人,斫营招讨使但署牒遣兵,竟不知何往。盖皆澄心堂直承宣命也。长围既合,内外隔绝,城中之人惶怖无死所,后主方幸净居室听讲《楞严圆觉经》。群臣皆知国亡在旦夕,而张洎犹谓北师已老,将自遁去。后主益甘其言,晏然自安。命户部员外郎伍乔于围城中放进士孙确等三十人及第。其所施为,大抵类此,故虽仁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云。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南唐书》,有删改)
材料二:
徐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欲以口舌驰说存其国。铉朝于廷,仰而言曰:“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太祖徐召之升,使毕其说。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曰“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铉无以对而退。呜呼,大哉,何其言之简也!盖王者之兴,天下必归于一统。其可来者来之,不可者伐之;僭伪假窃,期于扫荡一平而后已。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改)
【注】保大:南唐元宗李璟年号。
9.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徐铉A居江南B以名臣C自负D其E来也F欲以口舌G驰说H存其国。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主,最早出自《三国志》,其作者陈寿称刘禅为后主,后来人们将与刘禅有相似经历的,被俘的割据政权末代君主均称为后主。
B. 少,形容时间短,与《赤壁赋》中“少焉,月出东山之上”中“少”的意思相同。
C. 毕,完成,完结,与成语“原形毕露”中“毕”的意思不同。
D. 如,表示比如、如同,与《侍坐》中“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如”的意思不相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煜仁慈善良,宽厚爱人。宪司进呈奏疏中如果出现错误,李煜便夜不能寐,对死刑的量刑裁决,也坚持一律从轻论罪。
B. 李煜受到百姓爱戴,但他信奉佛教,下朝后常到寺庙拜佛,因此荒废很多政务。京城被围困之际,他还在净居室听讲经。
C. 大举用兵之际,李煜更换将帅 决策没有大臣知道,甚至斫营招讨使也不知具体的军事部署,可见澄心堂“直承宣命”的弊端。
D. 国家危在旦夕,百姓惶恐,臣子忧心,张洎却说宋朝军队已经衰疲,将会自行撤离,后主欣然采信了他的话,平静如常。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元宗尽子道,居丧哀毁,杖而后起。
(2)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13. 李煜成为亡国之君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请结合两则材料概述其客观因素。
【答案】9. BDF 10. B
11. A 12.
(1)侍奉元宗尽到了做儿子的本分,服丧期间因为哀伤毁损了身体,要拄着拐杖才能站起身。
(2)徐眩曰:“李煜以小国侍奉大国,就如同儿子侍奉父亲,没有任何错误,为什么要被攻打?”
13.
①李煜即位时,南唐国势已颓。
②张泊等臣子无能,无力辅佐。
③大宋兴起,天下统一是大势所趋。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以对比手法刻画南唐后主李煜的悲剧形象。材料一通过“蠲赋息役”与“酷好浮屠”的政教矛盾,展现其仁厚与昏聩并存的复杂性;材料二借徐铉谏言与太祖反问,凸显历史洪流中个人命运的无力感。史笔冷峻处暗含唏嘘,在“扫荡一平”的统一定律下,亡国之君的仁政终成时代注脚。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徐铉居住在江南,以名臣自居,来到京师,想用口舌辩说保住国家。
“徐铉”作主语,“居”作谓语,“江南”作宾语,主谓宾结构完整,应在B处断开;
“以名臣”是状语,修饰徐铉“自负”这一行为,“自负”作谓语,应在D处断开;
“其”作主语,“来”作谓语,“也”是句末语气助词,主谓结构完整,应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意思不同:稍微,稍稍/形容时间短,一会儿。句意:境内依赖他稍稍安定有十五年之久。/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
C.正确。完成,完结/全,都。句意:让他把话说完。/本来的(真实的)面目完全暴露出来。
D.正确。比如、如同/至于。句意:如同儿子侍奉父亲。/至于礼乐教化方面,就等待君子来推行了。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宪司进呈奏疏中如果出现错误,李煜便夜不能寐,对死刑的量刑裁决,也坚持一律从轻论罪”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宪司章疏有绳纠过讦,皆寝不下。论决死刑,多从末减”可知,应该是御史上奏章如果有指出、纠正大臣过失的,李煜都搁置不发,对死刑的量刑裁决,也大多从轻论罪。其中“寝”是扣住不发,而非睡觉之意;奏疏中若有弹劾大臣过失的内容,李煜都搁置不处理,而非“奏疏出现错误”;死刑判决大多从轻发落,而非“一律从轻”。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事”,侍奉;“哀毁”,哀伤异常毁损了身体;“杖”,名词用作动词,拄着拐杖。
(2)“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国,大国;“如”,如同;“奈何见伐”,被动句式,“见”表别动。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嗣位之初,属保大军兴之后,国削势弱,帑庾空竭”可知,李煜继位时,南唐刚历经元宗李璟时期的战争,国家实力被严重削弱,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国势已颓,属于继位时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
②材料二说“盖王者之兴,天下必归于一统。其可来者来之,不可者伐之;僭伪假窃,期于扫荡一平而后已”,北宋以统一天下为目标,而南唐作为割据政权,其存在与历史潮流相悖;太祖明确表示“天下必归于一统”,对抗拒统一的政权将武力征伐。这种大势下,南唐的最终灭亡是客观历史进程的结果。
③材料一记载“群臣皆知国亡在旦夕,而张洎犹谓北师已老,将自遁去。后主益甘其言,晏然自安”,可知当宋朝大军围城、国家危在旦夕时,臣子张洎仍粉饰太平,谎称宋军“已老,将自遁去”,导致李煜误判局势,“晏然自安”而未采取有效应对措施。此外,材料一中“中书密院乃同散地”也反映出中枢机构权力被架空,决策机制混乱,臣子未能发挥辅政作用。臣子无能,无力辅佐,使南唐在危机中失去正确决策的能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后主名煜,字重光,是元宗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文献太子死后,调任做吴王,以尚书令的身份主持政务,居住在东宫。建隆二年,于是被立为太子。六月,元宗驾崩,太子在金陵继位登基。后主天性非常孝顺,侍奉元宗尽到了做儿子的本分,服丧期间因为哀伤毁损了身体,要拄着拐杖才能站起身。继位初期,正值元宗李璟征集财物大举用兵之后,国势疲弱,国库空虚,后主把养护百姓作为紧急之务,免除百姓的赋税和劳役,来使民众富裕。用恭敬的态度侍奉中原,不怕卑躬屈膝,境内依赖他稍稍安定有十五年之久。御史上的奏章如果有指出、纠正大臣的过失的,李煜都搁置不发。对死刑判决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杭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