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萧山五中 周敏华 审题学校:海盐高级中学 金珊珊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宁国府、荣国府是贾氏先祖宁、荣二国公在世时,官造留下给他们嫡系子孙的,依明律“其父祖有官身殁,非犯除名不叙,子孙许居原造房屋,不得以无官违式论”,清律“父祖有官身及,虽曾经断罪者,其房仍许子孙居住”。事实上,房屋之外,其他车马、衣服等物也不禁止子孙及其家属使用。这些在生活享受上的特权,使得官吏的家属成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生活群体。而府第、高墙、豪门自然亦成为一般百姓眼中敬畏羡妒之位势财富的象征了。大门,堪称整个府第对外极具象征性的部分了。所谓“侯门深似海”,除了门饰、间数制度之外,平常正门又不开,只留两旁东西角门出入,只有喜丧、年节或迎送高官时,才打开直通到底,这都增加了神秘感及庄严气氛。譬如:第五十三回除夕祭宗祠,二府正门大开一路直到正堂。两门间的街上也设着二府的仪仗执事乐器,来往行人皆不准过。第七十五回尤氏由荣府返家,夜里省得套车,徒步过去时,两边的门子也把行人断住。这些事例都可见得二府正门甚至面临的街道,也都成为二府的外围领域,含有威吓的意味。给秦氏办丧事,在会芳园围墙开了一门,起宣坛乐台,尤二姐丧事停灵梨香院,临时开了对街一门。这都是因为年轻媳妇、贱妾之丧不能由正门出灵,这也可见正门的庄严性不容破坏。
(二)园林的性质比宅第更近于艺术,也因此园林布景更可以供小说作者驰骋想象。《红楼梦》的结构有两大脉络:一是家族兴衰,另一是宝玉心性之旅。家族兴衰的脉络与府第的场景关系最直接,宝玉心性之旅的“园地”则由大观园来成就。在大观园中,不仅各钗的生活空间扩大了,而且私密性增加了,这些在传统宅第中是很难得的。因为传统宅第的房子里外之门,通常是不关的,除非要睡觉了。而且所有的主子都有奴婢、小厮“贴身”侍候。这两项加起来,个人私密性就难得了。为什么传统宅第没有个人私密的空间呢?因为儒家思想不在培养“独立的个人”,而在造就一个作为典范的君子。既然没有“个人”,那么,反映位序观念的传统宅第就不必提供实质的个人私密空间,而是用许多暗示,如门帘、屏风等,来引发人“依礼举止”,希望由人的修养,来达成“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的私密。然而,在读书人的仕途上,理想是君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现实里,多的却是听命木讷以及钻营功名利禄这两类人了。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对于前者没有兴趣,对追求名禄更是不齿,唯一的出路只有展开个人心性的探索,尝试去寻找一些终极的目的与价值。很自然的,此项探索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府内的园子才可以担负起这个责任。
(摘编自关华山《<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
材料二
人类建筑,有两个目的:其一为生活所必需,其一为娱乐所设置。就我国历史而言,其因形式而分类者,如平屋,乃生活所必需也;如台楼阁亭等,乃娱乐之设备也。其因用途而分类者,如城市宫室等,乃生活所必需也;如苑囿园林,乃娱乐之设备也。中国文化,至周代八百年间而极盛,人为之势力,向各方面发展,大之如政治学问,小之至衣服器具,莫不由含混而分明,由杂乱而整齐。而生息于此世界者,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积久亦遂生厌。故春秋战国之际,老庄之学说,已有菲薄人为返求自然之势。人之居处,由宫室而变化至于园林,亦即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也。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乐嘉藻《中国建筑史》)
材料三
在一座中国房屋中,花园以及人工景色是基于与所有建筑根本不相同的原则。我们曾经指出过中国的思想受到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影响。这种相反的二重性清楚地表现在中国房屋和中国花园,城市和园林之间互相对立、互为补充的关系上。房屋和城市由儒家的意念所形成:规则、对称、直线条、等级森严条理分明,重视传统的一种人为的形制。花园和风景由典型的道家观念所构成:不规则的、非对称的、曲线的、起伏和曲折的形状,对自然种种神秘的、本源的、深远和持续的感受。即使规模不大,中国的园林都在追求唤起对原始自然的联想,以由此而引导出来的原则来模塑园林的风格:避免笔直的、一览无遗的园径和视线,尽量不致千篇一律。园林成为一种成功的事物,它就是游山玩水经验的反映和模拟的创作。当人置身其境时有如在最荒寒的山水画中,其间差不多常常都有一些人物、茅舍、山径和小桥。建筑和自然之间是没有被分割开来的,这种合而为一的东西是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
(摘编自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府第大门是家族权势的象征,《红楼梦》中秦可卿和尤二姐的丧事皆不由正门出灵,可见正门庄严性不容破坏。
B. 传统宅第房子里外之门不闭,缺乏个人私密性,故常设门帘、屏风等引人“依礼举止”,确保个人实质的私密空间。
C. 人类建筑一为生活必需,如平屋宫室;二为娱乐所设,如苑囿园林。在春秋战国之际,已有人为之极转而求安慰于自然。
D. 中国的房屋和城市,规则、对称,讲究传统的人为形制;花园和风景,不规则、不对称,讲究起伏和曲折的形状。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严格的等级制度推动了“门”概念化意义的生成,在严格区隔生活界限的同时,“门”也彰显了制度的力量。
B. 贾宝玉逃出儒家正统,尝试探索自我心性,这在位序严谨的宅第是无法展开的,需大观园来成就。
C. 长久束缚于规矩准绳之内的人,积久生厌,都会返求自然,将居处由宫室变化至于园林,以求安慰。
D. 位序分明的传统住宅遵循着儒家的礼仪规范,因地相宜的园林设计却处处透着道家“法自然”的意味。
3. 根据材料三,下列写古代建筑的诗句不能反映“中国传统上的一种伟大的成就”的一项是( )
A.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B.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C. 青山正补墙头缺,更那堪竹篱茅舍。
D. 重廊曲折连三殿,密上真珠百宝灯。
4.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传统宅第和园林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阳台上的遗憾
韩少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筑是人心的外化和物化。南方在古代为蛮,华外之地,建筑上也就多有蛮风的留影。尤其到海口一看,尽管这里地势平坦并无重叠式的山峦起伏,但前人留下的老街几乎很少有直的,正的,这些随意和即兴的作品,呈礼崩乐坏纲纪不存之象,总是令初来的北方人吃惊。可以想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要展示天子威仪和官府阵仗,却不那么方便。留存在这些破壁残阶上的,是一种天高皇帝远的自由和活泼,是一种封建正统文化的稀疏和涣散。虽然免不了给人一点混乱之虞,却也生机勃勃。他们不像北方四合院,俨然规规矩矩的顺民和良仆,一栋一檐的定向,都严格遵循天理和祖制,不越雷池。
当然,南北文化一直在悄悄融汇。建筑外观上的南北差异,并不妨碍南方的宅院,尤其是一些富宅,其实与北方的四合院一样,也是很见等级的,有一些耳房或偏间,可供主人安置侍卫和女佣:很讲究家庭封闭与谐和的,有东西两厢,甚至有前后几进,可供主人安排儿孙及其宝眷,包容儿孙满堂笑语喧哗的节日大团圆。在那正厅大堂里正襟入坐,上下分明,主次分明,三纲五常的感觉油然而生。倘若在庭院中春日观花,夏日听蝉,箫吹秋月,酒饮冬霜,也就免不了生出一种陶潜式的冲淡和曹雪芹式的伤感,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
这一类宅院,在现代化的潮流面前一一倾颓,当然是无可避免的结局。金钱成了比血缘更为强有力的社会纽带,个人成了比家庭更重要的社会单元,大家庭开始向小家庭解体,小家庭又正在被独身风气蚕食,加上都市生活一胎化,已使旧式宅院的三进两厢之类十分多余。要多家合住一院,又不大方便保护现代人的隐私,谁愿意起居出入喜怒哀乐都在邻居的众目睽睽之下?
如今高楼大厦正在显现着新的社会结构,展拓着新的心理空间,但一般来说缺少个性,以其水泥和玻璃,正在统一着每一个城市的面容和表情,正在不分南北地制定出彼此相似的生活图景。人们走入同样的电梯,推开同样的窗户,坐上同样的马桶,在同一时刻关闭电视并在同一时刻打出哈欠。长此下去,环境也可以反过来侵染人心,会不会使它的居民产生同样流行的话题,同样的购物计划,同样的恋爱经历以及同样的怀旧情绪?以前有一些人说,儒家造成文化的大一统,其实,现代工业对文化趋向的推动作用,来得更加猛烈和广泛,行将把世界上任何一个天涯海角,都制作成建筑的仿纽约,服装的假巴黎,家用电器的赝本东京——所有的城市,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
这种高楼大厦的新神话拔地升天,也正在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正在使四季在隔热玻璃外变得暧昧不清,正在使田野和鸟语变得十分希罕和遥远。清代张潮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而想得意诗文。”如此清心和雅趣,似乎连同产生它的旧式宅院,已经永远被高楼大厦埋葬在地基下面了。全球的高楼居民和大厦房客们,相当多已习惯于一边吃快餐食品,一边因雪想堵车,因花想开业,因酒想公关,因月想星球大战,因山水想开发区批文。当然,在某一天,我们也可以步入阳台,在铁笼般的防盗网里,或者在汽车疾驰的沙沙声里,一如既往地观花或听蝉,月下吹箫或霜中饮酒,但那毕竟有点像勉勉强强的代用品,有点像二胡拉贝多芬,或者是在泳池里远航,少了一点真趣。这不能不使人遗憾。这遗憾常常是历史进步后寂寞的影子。


展开余下试题5. 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解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文化一直也在这样的南国宅院里咳血和低吟。”——“咳血”和“低吟”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南方建筑蕴含着病变、陈腐的文化气息。
B. “可以想象,种种偏门和曲道,很合适隐藏神话、巫术和反叛”——“神话”“巫术”“反叛”象征南方建筑所体现的与中原正统儒家文化的背离的文化内涵。
C. “也正在把我们的天空挤压和分割得狭窄零碎”——“挤压”“分割”形象地写出现代高楼大厦所代表的新时代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破坏。
D. “这遗憾常常是历史进步后寂寞的影子。”——“寂寞的影子”写出作者对历史的进步所伴随的许多传统文化没落的无奈之情。
6. 综观全文,对“遗憾”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缺少个性的现代化建筑正在使城市的面貌趋于同一。
B. 现代的高楼大厦缺少了传统旧式宅院的特色。
C. 城市面貌的趋同难免使人少了鲜明的个性。
D. 形式趋同的高楼拔地而起,会使人少了清心和雅趣。
7. 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有点像二胡拉贝多芬”比喻手法。
8. 请根据第一段文字概述古代南北方建筑的区别,并简述其在文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主名煜,字重光,元宗第六子。文献太子卒,徙吴王,以尚书令知政事,居东宫。建隆二年,遂立为太子。六月,元宗殂,太子嗣立于金陵。后主天资纯孝,事元宗尽子道,居丧哀毁,杖而后起。嗣位之初,属保大 注】军兴之后,国削势弱,帑庾空竭,专以爱民为急,蠲赋息役,以裕民力。尊事中原,不惮卑屈,境内赖以少安者十有五年。宪司章疏有绳纠过讦,皆寝不下。论决死刑,多从末减。常猎于青山,还如大理寺亲录系囚,多所原释。中书侍郎韩熙载奏,狱讼有司之事,囹圄非车驾所宜临幸,请罚钱三百万以资国用。虽不听,亦不怒也。殂问至江南,父老有巷哭者。然酷好浮屠,崇塔庙,度僧尼不可胜算。罢朝辄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颇废政事。又置澄心堂于内苑,引能文士居其间,中旨由之而出,中书密院乃同散地。兵兴之际,降御札移易将帅,大臣无知者。皇甫继勋诛死之后,夜出万人,斫营招讨使但署牒遣兵,竟不知何往。盖皆澄心堂直承宣命也。长围既合,内外隔绝,城中之人惶怖无死所,后主方幸净居室听讲《楞严圆觉经》。群臣皆知国亡在旦夕,而张洎犹谓北师已老,将自遁去。后主益甘其言,晏然自安。命户部员外郎伍乔于围城中放进士孙确等三十人及第。其所施为,大抵类此,故虽仁爱足以感其遗民,而卒不能保社稷云。
(选自《南唐书》,有删改)
材料二:
徐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欲以口舌驰说存其国。铉朝于廷,仰而言曰:“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太祖徐召之升,使毕其说。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太祖曰“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铉无以对而退。呜呼,大哉,何其言之简也!盖王者之兴,天下必归于一统。其可来者来之,不可者伐之;僭伪假窃,期于扫荡一平而后已。
(选自《新五代史》,有删改)
【注】保大:南唐元宗李璟年号。
9.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徐铉A居江南B以名臣C自负D其E来也F欲以口舌G驰说H存其国。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主,最早出自《三国志》,其作者陈寿称刘禅为后主,后来人们将与刘禅有相似经历的,被俘的割据政权末代君主均称为后主。
B. 少,形容时间短,与《赤壁赋》中“少焉,月出东山之上”中“少”的意思相同。
C. 毕,完成,完结,与成语“原形毕露”中“毕”的意思不同。
D. 如,表示比如、如同,与《侍坐》中“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如”的意思不相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煜仁慈善良,宽厚爱人。宪司进呈奏疏中如果出现错误,李煜便夜不能寐,对死刑的量刑裁决,也坚持一律从轻论罪。
B. 李煜受到百姓爱戴,但他信奉佛教,下朝后常到寺庙拜佛,因此荒废很多政务。京城被围困之际,他还在净居室听讲经。
C. 大举用兵之际,李煜更换将帅的决策没有大臣知道,甚至斫营招讨使也不知具体的军事部署,可见澄心堂“直承宣命”的弊端。
D. 国家危在旦夕,百姓惶恐,臣子忧心,张洎却说宋朝军队已经衰疲,将会自行撤离,后主欣然采信了他的话,平静如常。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元宗尽子道,居丧哀毁,杖而后起。
(2)铉曰:“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
13. 李煜成为亡国之君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请结合两则材料概述其客观因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双井茶送子瞻①
黄庭坚
人间风日不到处,天上玉堂②森宝书。
想见东坡旧居士,挥毫百斛泻明珠。
我家江南摘云腴③,落硙④霏霏雪不如。
为君唤起黄州梦,独载扁舟向五湖⑤。
【注释】①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黄庭坚在京任职,迁著作郎,家乡的亲人给他捎来了一些双井茶,他马上想到分送给好友苏轼品尝,并附上这首情深意切的诗。②玉堂:古代官署名,在宋代是翰林院的别称。苏轼当时任翰林院学士。③云腴:即指茶叶。高山云雾生长的茶叶肥美鲜嫩,称云腴。④落硙(wèi):把茶叶放在石磨里磨碎。硙,亦作“碾”,小石磨,研制茶叶的碾具。⑤五湖:太湖的别名。相传春秋时期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之后,不愿接受封赏,弃去官职,“遂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国语·越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开篇从诗人自己所处 环境落笔,翰林院宝书如林,森然罗列,一派清雅景象,很有气派,先声夺人。
B. “挥毫”一句中的“泻”字,把那种奋笔疾书、挥洒自如的意态,刻画得极为传神。
C. 颈联写诗人认为将家乡的茶叶进行精心研磨后,细洁的叶片连雪花也比不上它。
D. 此诗写赠茶给苏轼,以表达作者对苏轼的关爱,全诗诗意畅达,不堆砌典故,不生造奇词拗句。
15.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朱安群评价这首诗说“一提东坡,二说黄州,都是诗的关键处,结尾只轻轻一点,就味深意长。”请结合作品对此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两句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写对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4)《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5)《游园》中将天下四大美事一起并举 语句是:“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进入大峡谷,只见南迦巴瓦峰在左,多雄雪山在右,两座刺入青天的巍峨峰头,都闪耀着皑皑雪光,仿佛两盏光芒四溢的明灯,昭示着西藏的圣洁与神秘;又好像两尊威风凛凛的天神,夹峙着漫浪的雅鲁藏布江,让它尽显雷霆万钧的伟力。
钻出云层的太阳,让雪山与江流,瞬时灿烂起来。动如离弦之箭,静似入定千年。一片一片的山影,没有一只身躯是蜷缩的,犹如我们的民族,永远堂堂正正;一袭一袭的波澜,没有一朵浪花是畏蒽的,犹如我们的心灵,总是跃跃欲试。
盘旋复盘旋,我终于下到了谷底的江汀。站在伸向江心的岩石上,我的心立刻如同被从苍穹倾泻而下的波涛击中,震撼不已。在四围青山,千屏苍崖之间,雅鲁藏布江波推着波,浪赶着浪,激石的声音犹如一万匹雄狮在咆哮。山手拉着手,岩肩并着肩,它们试图阻止这洪流,然而却 ① ,江水犹如穿峰凿石的巨龙,它的每一次腾涌,每一个转身,无不充满了荡涤乾坤摧枯拉朽的力量!我感到大地在颤抖,空气在燃烧,而我的胸腔中,也仿佛有无数匹战马在奔腾。这江水,这洪流,多么像我们 ② 的中华民族,它百折不挠、一泻千里,又有谁能阻挡呢?
17.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 请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问诸君:“为什么进学校?”我想人人都会众口一词地答道:“为的是求学问。”再问:“你为什么要求学问?”“你想学些什么?”恐怕各人的答案就很不相同,或者竟自答不出来了。诸君啊!我替你们总答一句吧:“ ① 。”你在学校里头学的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理、心理、历史、地理、国文、英语,乃至什么哲学、文学、科学、政治、法律、经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等,不过是做人所需要的一种手段,不能说专靠这些便达到做人的目的。任凭你那些件件学得精通,你能够成个人不能成个人还是个问题。
人类心理, ② 。这三部分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知、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个具备,才能成一个人。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商、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知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知育要教导人不惑, ③ ,意育要教导人不惧。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地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19. 最适合作为上述语段标题的一项是( )
A. 进学校的目的 B. 为学与做人 C. 人类心理的分析 D. 怎么教育自己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写作(60分)
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力行”出自《书·泰誓中》,意为努力实践,竭力而行。《中庸》有言:“力行近乎仁。”意为通过躬身实践才能接近仁德。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强调“真知必在于行;屠呦呦深耕青蒿素数十载,用“力行”诠释“药里济苍生”。
亚里士多德认为,“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目标,然后讨论方法。”真正的“力行”需以智慧与方向为前提。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杭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