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环大罗山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学年第二学期温州环大罗山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戏曲悲剧的冲突是评判的冲突,它主要是描绘、展开作品中的恶毁善、奸害忠、邪压正、丑贬美的苦情历程,表现审美主体对剧中的善恶、忠奸、正邪、美丑进行伦理批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因此,中国戏曲悲剧冲突注重的是追求情节的曲折和任务的理想色彩。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以窦娥为代表的善被张驴儿、楚州太守梼杌等人的恶所毁的悲剧经历,颂扬了“六月雪”般的“感天动地之善”。
结局在悲剧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正因为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尾与西方悲剧的“一悲到底”的不同,以至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无悲剧。窦娥注定冤死,但在临刑前还是发出三个誓愿,抗争到底。按西方悲剧理论,到这里戏剧就该结束,似乎这样寓意深刻,值得观众去回味和思索。但是在中国观众看来,含冤的死者必将显灵,这种信念是从“人命关天关地”出发的,三桩誓愿的应验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
西方悲剧不会出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亚里士多德说:“悲剧的结局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相反,由顺境转入逆境。”斯宾格也说:“悲剧以欢乐开始,以悲剧结局。”这些论述都证明了西方悲剧结局的特点。西方悲剧“一悲到底”的结局与西方文化有紧密的关系,西方文化是一种原罪文化,人类终生的奋斗是为着赎罪,目的是死后回到上帝的怀抱。人类的现世生活充满罪恶与苦难,惟有死才是解脱。
(摘编自延慧《从<窦娥冤>看中国悲剧的美学特色》)
材料二:
“贵和尚中”的思想积淀于民族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性。这种强大的文化习性也走进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转化为中华美学观念中的重要审美心理定势,从而对中国古典戏曲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审美接受主体的剧作家,在这种审美心理结构的指导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设计着一个又一个大团圆的故事。即使是创作悲剧,结尾也要安排一个光明的尾巴。把“中和为美”的社会审美观念体现在戏剧中,就是强调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对立统一。观众在戏曲的开头看到好人蒙冤、有情人离散,内心就会不和谐。观众追求“中和之美”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压抑苦闷的感觉。只有安排一个大团圆结局,才能达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效果,用充满喜乐情绪的大团圆结局把作家和观众的心理机制带回到和谐、中庸的状态。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道德伦理型社会,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戏剧作家往往以强烈的伦理责任感切入艺术领域,倡导在戏剧作品中展现最淳朴的人性,故而在叙述悲惨凄凉的情节时也不忘惩恶扬善,给观众以一线光明。在这种观念教导下,下层民众也形成了一种伦理信仰,他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正义必胜,邪恶必败”,而且,观众会始终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世界和自我。
中国古代社会专制势力过于强大,百姓在现实社会中地位低下。他们亲身体验了地痞流氓的专横作恶、高利贷者的贪婪无度、贪官污吏的草菅人命等等。尽管他们在内心深处一直充满着对公平与正义的殷切期盼,但低微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无力改变现状。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尖锐冲突只能通过欣赏文艺作品获得想象的满足。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团圆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得以实现,也就是通过戏剧之“圆”弥补生活之“缺”,戏剧充当了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心理调节剂。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李志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蕴》)
材料三:
戏剧冲突作为戏剧中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按照冲突的具体表现形态,可分为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性格与性格的冲突以及性格内部的冲突等三种主要类型。
剧中人物都有各自所处的独特环境,当人物的性格与主流大环境发生碰撞时,冲突才得以产生,戏剧情节也随之不断向前运动、发展,因而剧中人物必定会在不同程度上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发生冲突,冲突的激烈程度则取决于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的具体关系。
性格与性格的冲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是刻画人物性格、勾勒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手段。《雷雨》中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一段戏,似乎只是喝药与否的问题,实际上是周朴园借喝药在树立他在整个周家的权威,最后甚至逼迫周萍用下跪的方式劝蘩漪吃药。周朴园作为一家之主的独断,周萍的软弱,蘩漪的辛酸无助赤裸裸展现在读者面前。性格内部的冲突可理解为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往往被用于彰显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复杂与煎熬,进一步勾勒人物形象。
性格内部的冲突,从某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理智与道德的冲突,多用以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以进一步完成对戏剧主题的升华。
(摘编自纪超《从人物与冲突看戏剧的本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被张驴儿、太守梼杌毁灭的悲剧经历,与中国戏曲悲剧作品中常见的恶毁善、邪压正的苦情历程相契合。
B. 大团圆结局哀而不伤,用喜乐情绪把作家和观众的心理机制带回到和谐、中庸的状态。
C. 性格内部冲突的实质是理智与道德的冲突,这种冲突可以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完成主题的升华。
D. 剧中人物必定会在不同程度上与其所处环境发生冲突,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决定冲突的激烈程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亚里士多德和斯宾格的名言都旨在证明西方悲剧结局与西方的原罪文化有关联,寓意深刻,值得观众去回味和思索。
B. 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相比,西方悲剧“一悲到底”的结局寓意更深刻。
C. 中国古代的剧作家有意识地设计大团圆结局,形成了“贵和尚中”的思想,迎合观众“中和之美”的心理。
D. 中国古代社会充斥着各种不公,身份低微的百姓无力改变现状,通过想象中的圆满来达到心理的满足。
3. 根据材料内容,不符合中国式“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 )
A. 《祝福》中,祥林嫂死去后,鲁镇的爆竹声“联绵不断”,祝福的空气把疑虑一扫而空,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B. 《长生殿》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月宫相会,道出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哀婉缠绵的心声。
C. 《窦娥冤》中,窦娥含冤而死后,窦天章得官归来,重审女儿冤案,窦娥得以沉冤昭雪,观众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得到了心理的补偿。
D. 《白蛇传》中,白娘子和许仙被法海硬生生拆散,白娘子也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后来,许仙的儿子也苦练成仙,最后打败了法海,救出了自己的母亲。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窦娥冤》(节选)中的戏剧冲突。
〔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我儿面上!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瑞宣立了一会儿,刚要转身回去,一位和尚轻轻地走过来。和尚看左右无人,从袖口中掏出一张小纸,递给了瑞宣,然后打了个问讯,转身走去。
瑞宣赶紧走进院内,转过了影壁才敢看手中的纸条。一眼,他看明白纸条上的字是老三瑞全的笔迹。他看了三遍,才认明白那些字:“下午二时,中山公园后门见面,千万!”
他跑进屋中,一下子躺在了床上。第一个来到心中的念头是:“我叫老三逃出去的!”
他想:老三必定在外面做过了惊天动地的事,所以才被派来做最危险的工作。哈,他教老三逃出去的,老三的成功也间接地应当是他自己的成功!好,无论怎么说吧,有这么一个弟弟就够给自己赎罪的了。过了一会儿,他不那么高兴了。假若老三问他:“父亲呢?”他怎么回答?他自己留在家里是为尽孝。可是,他既没保住父亲的命,也没能给父亲报仇!他出了汗,他没脸去见老三!
不,老三是明白人。对的,老三必定会原谅大哥的。瑞宣惨笑了一下他想去告诉母亲,祖父,和邻居们:“我们祁家的英雄回来了!”可是,他没有动。他必须替自家的英雄严守秘密。这个,使他难过,又使他高兴。他开开屋门,看看日影。影子告诉他,还没到正午。他不知道怎么迷迷糊糊地走出街门。走了半天,他才明白过来,时间还太早。他依然走得很快,好像已管束不住自己的脚。
天气相当的冷,冷得干松痛快。穷破的北平借着阳光,至少是在瑞宣心里,显出一种穷而骄傲的神色。
远远的,他看见了禁城的红墙,与七十二条脊的黄瓦角楼。他看了看表,才一点钟。他决定先进到公园里去。
公园里没有什么游人。他找了一条长凳,坐下。
好容易到了两点钟,他向公园后门走去。还没走到,迎面来了个青年,穿着件扯天扯地的长棉袍。他没想到那能是老三。
老三扑过来。“哈,不期而遇!瑞大哥!”老三的声音很高,似乎是为叫全公园的人都能听到。
瑞宣这才看明白了老三,他的眼泪要夺眶而出。可是瑞全没给大哥留落泪的机会。一手扯着大哥的臂,他大声地说:“来,再溜一趟吧!老哥儿俩老没见了,大嫂倒好?”瑞宣晓得老三是在作戏,可是,他几乎有点要恨老三能这么控制住感情去作戏。


展开余下试题瑞宣试着找老三的脸,可是老三的脸故意地向一旁扭着点。这,教瑞宣明白过来:老三是故意把脸躲开,因为弟兄若面对了面,连老三也恐怕要落泪的。老三不但有胆子,也知道怎么小心。老三学会了本事,老三已不是祁家四世同堂的一环,而是独当一面的一个新中国人。
“我们坐一坐吧?”瑞宣好容易想起这么句话来。兄弟坐在了一棵老柏的下面。
瑞宣想把四年来的积郁一下子倾吐出来。可是,他说不出话来。身旁的老三,已不是他的弟弟,而是一种象征着什么的力量。那个力量,像光似的,今天发射,也许在明天,明年,或下一世纪,方能教什么地方得到光明。他没法对这样的一种力,一种光,诉说他自己心中的委屈,正像萤火不敢在阳光下飞动那样。
老三说了话:“大哥,你怎么办呢?”
“嗯?”瑞宣似乎没听明白。
“我说,你怎么办呢?你失了业,不是吗?”
“啊!对!”瑞宣连连地点头。在他心里,他以为老三一开口必定首先问到祖父与家人,他没想到老三却张口就问他的失业。
“大哥!”瑞全放低了声音:“我不能在这里久坐!快告诉我,你教书去好不好?”
“上哪儿去教书?”瑞宣以为老三是教他到北平外边去教书。他愿意去。一旦他离开北平,他想,他自己便离老三的世界更近了一点。
“在这里!”
“在这里?”瑞宣想起来一片话:“这四年里,我完全不食周粟!我可是保持住了个人的清白!现在,我去教书,不论我的心地多么清白,别人也不会原谅我,教我一辈子也洗刷不清自己。”
“教我去教书也行,除非……”
“除非怎样?”
“除非你给我证明文件,证明我的工作是工作,不是附逆投降!”老三楞了一会儿才说:“我没有给任何人证明文件的权,大哥!”没等大哥回话,他赶紧往下说:“我得告诉你,当教员,当我所要的教员,有危险!我需要明知冒险而还敢给学生们打气的教员。我看哪,大哥,我明白你,你自己明白你,就够了,用不着多考虑别的。”
瑞宣没敢说什么。
“还有,大哥,太平洋上的战争开始,我也许得多往乡下跑,去探听军事消息。我不能把我所担任的宣传工作交给你,因为太危险;可是你至少可以写点文章。假若你到学校里去,跟青年们接近,你自然可以得到写作的资料。你看怎样?”瑞宣的脑子里像舞台上开了幕,有了灯光,鲜明的布景,与演员。他自己也是演员之一。他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
啊,老三教他去冒险,去保护学生,去写文章!好吧,既是老三要求他去这么做,他便和老三成为一体!
他心中一亮,脸上浮出笑容:“老三,我都听你的就是了!你说怎办就怎办!”
他以为老三必定会夸赞他。可是,老三没有任何表示,而只匆匆地立起来:“好,听我的信儿吧!我不敢在这儿坐久了。再见,大哥!”
老三向公园前面走去。
瑞宣眼看着老三的背影,他心中感到空虚。哼,老三没有任何表示!
过了一会儿,他惨笑了一下,立起来。“老三变了,变得大了!哼,瑞宣,你又不是个小孩子,还需要老三说几句好听的话鼓励你?”
他又向公园前门儿打了一眼。老三已经不见了。“就这样吧!”他告诉自己,“说不定,我会跟老三一样有用的!”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接到老三派人送来的纸条,瑞宣“看了三遍”才认明白那些字的内容,这个细节表现了瑞宣紧张、激动的心情。
B. “天气相当的冷,冷得干松痛快”这句话突显了北平的天气特征,也表现出瑞宣即将见到老三时的舒畅、骄傲的感受。
C. 瑞宣正直有气节,在老三的开导下,最终克服了优柔寡断的性格弱点,爽快地接受建议去保护学生,去写文章。
D. 作者综合运用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叙事,既展现了瑞宣的内心世界,又通过瑞宣的视角表现老三的革命者形象。
7. 关于文中瑞宣跑进屋中到出门前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瑞宣身上既有从老一代市民身上传下来的性格特征,又受新时代影响,新旧之间的冲突,曾给他带来无尽的苦闷。
B. 瑞宣因没保住父亲的命和没能报仇而深深自责,这为后文去冒险抗争做了铺垫。
C. “惨笑了一下”,这表明瑞宣意识到指望老三能原谅自己的想法是一厢情愿的。
D. 两兄弟见面时,瑞全“声音很高”,“脸故意地向一旁扭着点”,他控制自己感情的流露,反映了他谨慎成熟、智勇双全的形象。
8. 本文中的对话描写具有鲜明的话剧特征,请具体分析。
9. 在瑞宣身上体现了老舍对传统家族伦理思想的理解与反思,请结合本文和《乡土中国》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节选自《鸿门宴》)
材料二:
十月,沛公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降,杀之不祥。”乃以属吏。
沛公西入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沛公见秦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耶,将为富家翁耶?凡此奢丽之物,皆秦所以亡也,沛公何用焉!愿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张良曰:“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十一月,沛公悉召诸县父老、豪桀,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民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民。”民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既定河北,率诸侯兵欲西入关。章邯以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秦吏卒多怨,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奈何?”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一》)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A]吾所以[B]来[C] 父老[D]除害[E]]非[F]有所[G]侵暴[H]无恐。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东,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与“约为婚姻”中的“婚姻”一样,都是古今异义词。
B. 善,交好。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的“谨”字用法相同,都是形容词作动词。
C. 意,指“料想”,与现代汉语“出其不意”中 “意”意思不同。
D. 微,暗中,秘密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性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项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项羽听了曹无伤的告密之后震怒,马上决定攻打刘邦,亚父范增的话更是火上浇油;由材料一也可见范增的深谋远虑和项羽的轻信自负。
B. 刘邦到了霸上之后,没有接受将领诛杀秦王子婴的建议,而是把子婴交给了主管官员处置;而且入咸阳后他立即授意萧何将秦丞相府的图册、户籍簿等收藏起来。
C. 刘邦进入关中后体恤秦人,废除秦朝严酷的刑法,安抚百姓;而项羽却因担心秦军官吏士卒不服,在新安城南坑杀了二十余万秦军。
D. 刘邦起初贪恋秦宫室豪华、美女财宝众多的奢靡生活,想留在秦宫居住,但最终接受樊哙和张良的劝谏,回到霸上驻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又尽诛吾父母妻子,奈何?
14. 材料一中范增认为刘邦“志不在小”,材料二中刘邦的哪些行为印证了范增的判断?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①
辛弃疾
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西楼着意吟赏,何必问更筹?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鲸饮未吞海②,剑气已横秋。
野光浮,天宇回,物华幽。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谁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尔,决策尚悠悠。此事费分说,来日且扶头③!
【注】①据王兆鹏《辛弃疾词选》,本词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秋,当时作者在京口任知镇江府,韩侂胄正在筹备北伐。②鲸饮吞海:如巨鲸吞海似的狂饮。③扶头:头须人扶,形容醉态。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起句“客子久不到,好景为君留”即点题,作者与友人同游月波楼,并感叹美景为友人而留,暗含对友情 珍重。
B. “鲸饮未吞海,剑气已横秋”以“鲸饮”“剑气”两个意象,叙写自己豪气干云的形象,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C. 下阕“中州遗恨,不知今夜几人愁”,以问句直抒胸臆,表达对中原沦陷的痛惜与对国运的忧虑,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D. 全词先抑后扬,结句“来日且扶头”含蓄地表达了功业未就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与上片的豪迈与放旷洒脱相呼应。
16. 历来论者常将本词“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三句,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三句相提并论,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孔子循循善诱,希望学生不畏惧自己,引导学生勇敢的表达自己观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窦巩《南游感兴》一诗中写道:“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与此诗有相似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岳阳楼》中采用借代手法,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痛,意境深远,余韵无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古代史学的长河中,《左传》与《史记》犹如两座巍峨的丰碑,不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奠定了史学的根基,更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开创了历史书写的艺术传统。
作为先秦史学的顶峰之作,《左传》的叙事艺术已初具规模。它以编年体为框架,却不囿于时间的束缚,而是通过精巧的叙事手法,将历史事件编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其文字简练而意蕴深远,往往以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各色人物与复杂的历史场景。例如,在“曹刿论战”中,仅通过个性鲜明的人物言行便揭示出战争走向。
如果说《左传》是历史叙事艺术的初绽,《史记》则是文学化书写的颠峰。司马迁将历史人物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中,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分析,使得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历史事件波澜壮阔。例如,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饱含情感的笔触刻画了项羽从崛起至覆灭的全过程,尤其是“鸿门宴”、“垓下之围”与“乌江自刎”等场景,更是通过极具画面感的语言,将项羽的英雄气慨与悲剧命运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文学化的书写,不仅使得历史记载更具感染力,也使得历史人物在文学的光辉中得以永生。
从《左传》到《史记》,历史与文学的交融使得历史记载不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以艺术的魅力赋予历史人性的温度。正如钱锺书“史家之笔,亦文家之笔也”所言,历史与文学的互动,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尊重,也是对文学艺术的升华。
18. 上文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奠定了史学的根基。
B. 其文字简练而意蕴深远,往往以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各色人物与复杂的历史场景。
C. 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以饱含情感的笔触刻画了项羽从崛起至覆灭的全过程。
D. 历史与文学的交融使得历史记载不再是冰冷的史料堆砌。
19. 下列各项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B.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C.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鲁迅《故乡》)
D. 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莎士比亚《哈姆莱特》)
20. 下列各项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B. 正如钱锺书“史家之笔,亦文家之笔也 ”所言。
C. 尤其是“鸿门宴”、“垓下之围”与“乌江自刎”等场景。
D. 关汉卿(约1230-约1300年),号已斋叟,大都人(今北京)。
21. 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上面材料第三段有两个词语书写有误,请指出来并修改。
(2)“堆砌”的“砌”与“沏茶”的“沏”,形近音异,“沏”的读音是 。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论语》侍坐篇里,四位弟子都谈过自己的志向后,①子路、冉有、公西华都退出去了,②曾皙故意留在后面。③他不大理解孔子的意思,④孔子只赞许自己,却哂笑子路,对其他二人不置可否,⑤觉得跟孔子平时教人行道救世的积极态度天壤之别,心下纳闷,于是便问:“夫子何哂由也?”
孔子答道:“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环大”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