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李志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蕴》) 材料三: 戏剧冲突作为戏剧中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按照冲突的具体表现形态,可分为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性格与性格的冲突以及性格内部的冲突等三种主要类型。 剧中人物都有各自所处的独特环境,当人物的性格与主流大环境发生碰撞时,冲突才得以产生,戏剧情节也随之不断向前运动、发展,因而剧中人物必定会在不同程度上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发生冲突,冲突的激烈程度则取决于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的具体关系。 性格与性格的冲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是刻画人物性格、勾勒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手段。《雷雨》中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一段戏,似乎只是喝药与否的问题,实际上是周朴园借喝药在树立他在整个周家的权威,最后甚至逼迫周萍用下跪的方式劝蘩漪吃药。周朴园作为一家之主的独断,周萍的软弱,蘩漪的辛酸无助赤裸裸展现在读者面前。性格内部的冲突可理解为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往往被用于彰显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复杂与煎熬,进一步勾勒人物形象。 性格内部的冲突,从某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理智与道德的冲突,多用以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以进一步完成对戏剧主题的升华。 (摘编自纪超《从人物与冲突看戏剧的本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被张驴儿、太守梼杌毁灭的悲剧经历,与中国戏曲悲剧作品中常见的恶毁善、邪压正的苦情历程相契合。 B. 大团圆结局哀而不伤,用喜乐情绪把作家和观众的心理机制带回到和谐、中庸的状态。 C. 性格内部冲突的实质是理智与道德的冲突,这种冲突可以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完成主题的升华。 D. 剧中人物必定会在不同程度上与其所处环境发生冲突,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决定冲突的激烈程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亚里士多德和斯宾格的名言都旨在证明西方悲剧结局与西方的原罪文化有关联,寓意深刻,值得观众去回味和思索。 B. 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相比,西方悲剧“一悲到底”的结局寓意更深刻。 C. 中国古代的剧作家有意识地设计大团圆结局,形成了“贵和尚中”的思想,迎合观众“中和之美”的心理。 D. 中国古代社会充斥着各种不公,身份低微的百姓无力改变现状,通过想象中的圆满来达到心理的满足。 3. 根据材料内容,不符合中国式“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 ) A. 《祝福》中,祥林嫂死去后,鲁镇的爆竹声“联绵不断”,祝福的空气把疑虑一扫而空,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B. 《长生殿》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月宫相会,道出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哀婉缠绵的心声。 C. 《窦娥冤》中,窦娥含冤而死后,窦天章得官归来,重审女儿冤案,窦娥得以沉冤昭雪,观众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得到了心理的补偿。 D. 《白蛇传》中,白娘子和许仙被法海硬生生拆散,白娘子也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后来,许仙的儿子也苦练成仙,最后打败了法海,救出了自己的母亲。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窦娥冤》(节选)中的戏剧冲突。 〔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我儿面上! 【答案】1. C 2. D 3. A 4. ①首先指出“贵和尚中”的文化习性以及受其影响形成的以“中和为美”的审美观念,使剧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设计大团圆结局; ②接着指出社会道德伦理信仰使剧作家怀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叙述凄惨情节时不忘以“善有善报”给观众以光明; ③最后指出需要通过喜剧之“圆”来调节因社会地位的低微而无法改变生活艰辛的普通百姓的心理。 5. ①性格与环境的冲突: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冤情,却被屈打成招,押赴法场,反映了普通百姓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普通百姓的正常诉求与官吏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的矛盾) ②性格与性格的冲突: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为妻,却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又陷害清白的窦娥,体现了张驴儿的无赖霸道与窦娥的坚贞善良,反映了当时强欺弱、恶欺善的社会现实。(不同人物之间一正一反的性格冲突) ③性格内部的冲突:窦娥渴望清白,受尽拷打不肯妥协,后来却怕连累婆婆受屈招认,反映了窦娥明辨是非与孝顺善良之间的矛盾,这本不该存在的矛盾亦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的强烈控诉。(个人性格内部矛盾) 【解析】 【导语】这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西方悲剧美学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材料一通过《窦娥冤》对比中西悲剧结局差异,揭示中国悲剧“大团圆”背后的伦理教化功能;材料二从“贵和尚中”的传统文化心理和现实补偿需求,阐释中国戏曲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成因;材料三则从戏剧理论角度分析冲突类型。三则材料形成递进:先现象对比,再文化溯源,最后理论提升,共同构建了对中国戏曲悲剧特色的立体解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性格内部冲突的实质是理智与道德的冲突”错误,材料三最后一段原文是 “性格内部的冲突,从某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理智与道德的冲突”,选项将“理智与道德的冲突”视为“性格内部冲突”的“实质”,解读有误。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旨在证明西方悲剧结局与西方的原罪文化有关联”错误。材料一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和斯宾格的名言都旨在证明西方悲剧结局的特点,即“西方悲剧不会出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