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2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环大罗山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学年第二学期温州环大罗山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戏曲悲剧的冲突是评判的冲突,它主要是描绘、展开作品中的恶毁善、奸害忠、邪压正、丑贬美的苦情历程,表现审美主体对剧中的善恶、忠奸、正邪、美丑进行伦理批判,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因此,中国戏曲悲剧冲突注重的是追求情节的曲折和任务的理想色彩。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以窦娥为代表的善被张驴儿、楚州太守梼杌等人的恶所毁的悲剧经历,颂扬了“六月雪”般的“感天动地之善”。
结局在悲剧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正因为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尾与西方悲剧的“一悲到底”的不同,以至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无悲剧。窦娥注定冤死,但在临刑前还是发出三个誓愿,抗争到底。按西方悲剧理论,到这里戏剧就该结束,似乎这样寓意深刻,值得观众去回味和思索。但是在中国观众看来,含冤的死者必将显灵,这种信念是从“人命关天关地”出发的,三桩誓愿的应验符合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心理。
西方悲剧不会出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亚里士多德说:“悲剧的结局不应由逆境转入顺境,而应相反,由顺境转入逆境。”斯宾格也说:“悲剧以欢乐开始,以悲剧结局。”这些论述都证明了西方悲剧结局的特点。西方悲剧“一悲到底”的结局与西方文化有紧密的关系,西方文化是一种原罪文化,人类终生的奋斗是为着赎罪,目的是死后回到上帝的怀抱。人类的现世生活充满罪恶与苦难,惟有死才是解脱。
(摘编自延慧《从<窦娥冤>看中国悲剧的美学特色》)
材料二:
“贵和尚中”的思想积淀于民族心灵深处,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习性。这种强大的文化习性也走进了中国人的审美意识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转化为中华美学观念中的重要审美心理定势,从而对中国古典戏曲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审美接受主体的剧作家,在这种审美心理结构的指导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设计着一个又一个大团圆的故事。即使是创作悲剧,结尾也要安排一个光明的尾巴。把“中和为美”的社会审美观念体现在戏剧中,就是强调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的对立统一。观众在戏曲的开头看到好人蒙冤、有情人离散,内心就会不和谐。观众追求“中和之美”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压抑苦闷的感觉。只有安排一个大团圆结局,才能达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效果,用充满喜乐情绪的大团圆结局把作家和观众的心理机制带回到和谐、中庸的状态。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典型的道德伦理型社会,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就是戏剧作家往往以强烈的伦理责任感切入艺术领域,倡导在戏剧作品中展现最淳朴的人性,故而在叙述悲惨凄凉的情节时也不忘惩恶扬善,给观众以一线光明。在这种观念教导下,下层民众也形成了一种伦理信仰,他们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信“正义必胜,邪恶必败”,而且,观众会始终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世界和自我。
中国古代社会专制势力过于强大,百姓在现实社会中地位低下。他们亲身体验了地痞流氓的专横作恶、高利贷者的贪婪无度、贪官污吏的草菅人命等等。尽管他们在内心深处一直充满着对公平与正义的殷切期盼,但低微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无力改变现状。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尖锐冲突只能通过欣赏文艺作品获得想象的满足。生活中无法得到的团圆可以在文艺作品中得以实现,也就是通过戏剧之“圆”弥补生活之“缺”,戏剧充当了普通百姓艰辛生活的心理调节剂。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李志琴《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蕴》)
材料三:
戏剧冲突作为戏剧中推动情节发展和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按照冲突的具体表现形态,可分为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性格与性格的冲突以及性格内部的冲突等三种主要类型。
剧中人物都有各自所处的独特环境,当人物的性格与主流大环境发生碰撞时,冲突才得以产生,戏剧情节也随之不断向前运动、发展,因而剧中人物必定会在不同程度上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发生冲突,冲突的激烈程度则取决于人物性格和环境之间的具体关系。
性格与性格的冲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是刻画人物性格、勾勒人物形象最重要的手段。《雷雨》中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一段戏,似乎只是喝药与否的问题,实际上是周朴园借喝药在树立他在整个周家的权威,最后甚至逼迫周萍用下跪的方式劝蘩漪吃药。周朴园作为一家之主的独断,周萍的软弱,蘩漪的辛酸无助赤裸裸展现在读者面前。性格内部的冲突可理解为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往往被用于彰显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复杂与煎熬,进一步勾勒人物形象。
性格内部的冲突,从某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理智与道德的冲突,多用以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以进一步完成对戏剧主题的升华。
(摘编自纪超《从人物与冲突看戏剧的本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被张驴儿、太守梼杌毁灭的悲剧经历,与中国戏曲悲剧作品中常见的恶毁善、邪压正的苦情历程相契合。
B. 大团圆结局哀而不伤,用喜乐情绪把作家和观众的心理机制带回到和谐、中庸的状态。
C. 性格内部冲突的实质是理智与道德的冲突,这种冲突可以展现人物的多面性与复杂性,完成主题的升华。
D. 剧中人物必定会在不同程度上与其所处环境发生冲突,人物性格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决定冲突的激烈程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亚里士多德和斯宾格的名言都旨在证明西方悲剧结局与西方的原罪文化有关联,寓意深刻,值得观众去回味和思索。
B. 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相比,西方悲剧“一悲到底”的结局寓意更深刻。
C. 中国古代的剧作家有意识地设计大团圆结局,形成了“贵和尚中”的思想,迎合观众“中和之美”的心理。
D. 中国古代社会充斥着各种不公,身份低微的百姓无力改变现状,通过想象中的圆满来达到心理的满足。
3. 根据材料内容,不符合中国式“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 )
A. 《祝福》中,祥林嫂死去后,鲁镇的爆竹声“联绵不断”,祝福的空气把疑虑一扫而空,天地圣众“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B. 《长生殿》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月宫相会,道出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哀婉缠绵的心声。
C. 《窦娥冤》中,窦娥含冤而死后,窦天章得官归来,重审女儿冤案,窦娥得以沉冤昭雪,观众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得到了心理的补偿。
D. 《白蛇传》中,白娘子和许仙被法海硬生生拆散,白娘子也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后来,许仙的儿子也苦练成仙,最后打败了法海,救出了自己的母亲。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 请结合材料三,简要分析《窦娥冤》(节选)中的戏剧冲突。
〔正旦云〕婆婆,那张驴儿把毒药放在羊肚儿汤里,实指望药死了你,要霸占我为妻。不想婆婆让与他老子吃,倒把他老子药死了。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今日赴法场典刑。婆婆,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有瀽不了的浆水饭,瀽半碗儿与我吃;烧不了的纸钱,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我儿面上!
【答案】1. C 2. D
3. A 4. ①首先指出“贵和尚中”的文化习性以及受其影响形成的以“中和为美”的审美观念,使剧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设计大团圆结局;
②接着指出社会道德伦理信仰使剧作家怀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在叙述凄惨情节时不忘以“善有善报”给观众以光明;
③最后指出需要通过喜剧之“圆”来调节因社会地位的低微而无法改变生活艰辛的普通百姓的心理。
5. ①性格与环境的冲突: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冤情,却被屈打成招,押赴法场,反映了普通百姓有苦无处诉的悲惨处境,控诉了贪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普通百姓的正常诉求与官吏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的矛盾)
②性格与性格的冲突:张驴儿想毒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为妻,却误把自己的父亲毒死,又陷害清白的窦娥,体现了张驴儿的无赖霸道与窦娥的坚贞善良,反映了当时强欺弱、恶欺善的社会现实。(不同人物之间一正一反的性格冲突)
③性格内部的冲突:窦娥渴望清白,受尽拷打不肯妥协,后来却怕连累婆婆受屈招认,反映了窦娥明辨是非与孝顺善良之间的矛盾,这本不该存在的矛盾亦是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的强烈控诉。(个人性格内部矛盾)
【解析】
【导语】这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中西方悲剧美学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材料一通过《窦娥冤》对比中西悲剧结局差异,揭示中国悲剧“大团圆”背后的伦理教化功能;材料二从“贵和尚中”的传统文化心理和现实补偿需求,阐释中国戏曲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成因;材料三则从戏剧理论角度分析冲突类型。三则材料形成递进:先现象对比,再文化溯源,最后理论提升,共同构建了对中国戏曲悲剧特色的立体解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性格内部冲突的实质是理智与道德的冲突”错误,材料三最后一段原文是 “性格内部的冲突,从某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理智与道德的冲突”,选项将“理智与道德的冲突”视为“性格内部冲突”的“实质”,解读有误。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旨在证明西方悲剧结局与西方的原罪文化有关联”错误。材料一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和斯宾格的名言都旨在证明西方悲剧结局的特点,即“西方悲剧不会出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


展开余下试题B.“西方悲剧‘一悲到底’的结局寓意更深刻”错误。材料一原文为“窦娥注定冤死,但在临刑前还是发出三个誓愿,抗争到底。按西方悲剧理论,到这里戏剧就该结束,似乎这样寓意深刻”,并没有认为西方悲剧“一悲到底”的结局寓意更深刻。
C.“中国古代的剧作家有意识地设计大团圆结局,形成了‘贵和尚中’的思想”错误,因果颠倒,根据材料二“‘贵和尚中’的思想积淀于民族心灵深处,……,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设计着一个又一个大团圆的故事”可知,是“贵和尚中”的思想让中国古代的剧作家有意识地设计大团圆结局。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中国式“大团圆结局”的核心特征是:善恶有报如正义伸张、沉冤昭雪;情感调和如离散者团聚、悲剧后补偿;符合“中和之美”哀而不伤,怨而不怒。
A.祥林嫂惨死后,鲁镇依然沉浸在“祝福”的喜庆中,天地圣众“赐福”的描写充满反讽,凸显了社会的冷漠与悲剧的彻底性,毫无团圆或补偿意味,完全不符合中国式大团圆结局。
B.唐明皇与杨贵妃死后在月宫相会,虽哀婉但实现了“超越生死的团聚”,符合情感调和与“中和之美”。
C.窦娥冤情平反,正义得彰,是典型的善恶有报式团圆。
D.母子合力战胜反派,救出白娘子,体现善恶有报和亲情胜利。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开篇直接点明“'贵和尚中’的思想积淀于民族心灵深处”这一文化根源,指出这种思想“转化为中华美学观念中的重要审美心理定势”,“在这种审美心理结构的指导下,剧作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设计大团圆故事”,说明文化传统对创作的影响机制。
②第二段转向社会伦理维度,用“中国古代社会是典型的道德伦理型社会”领起,分析剧作家“以强烈的伦理责任感切入艺术领域”的创作动机,“展现最淳朴的人性”“惩恶扬善”等,说明大团圆结局满足民众“善有善报”的道德期待。
③最后从社会现实角度,用“专制势力过于强大”“百姓地位低下”等描述现实困境,指出大团圆结局具有“通过戏剧之’圆’弥补生活之’缺’”的心理调节功能,呼应首段“中和之美”的审美需求。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选段中“我怕连累婆婆,屈招了药死公公”印证了材料三“人物必定会在不同程度上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发生冲突”的论述。窦娥作为普通民女,其“相信官府”的合理期待与“楚州太守梼杌”代表的腐败司法环境形成尖锐对立,冲突的激烈程度正体现于“赴法场典刑”的极端后果。
②张驴儿“要霸占我为妻”的恶行与窦娥“瀽半碗儿与我吃”的善良形成强烈反差,完美例证材料三所说“刻画人物性格最重要的手段”。这种“恶欺善”的冲突模式正是材料一强调的“邪压正”的典型表现。
③窦娥从“受尽拷打不肯妥协”到“怕连累婆婆受屈招认”的心理转变,展现了材料三所述“人物内心的思想斗争复杂与煎熬”。这种“理智自证清白与道德孝顺婆婆的冲突”,深刻揭示了黑暗司法制度对普通人性的扭曲。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瑞宣立了一会儿,刚要转身回去,一位和尚轻轻地走过来。和尚看左右无人,从袖口中掏出一张小纸,递给了瑞宣,然后打了个问讯,转身走去。
瑞宣赶紧走进院内,转过了影壁才敢看手中的纸条。一眼,他看明白纸条上的字是老三瑞全的笔迹。他看了三遍,才认明白那些字:“下午二时,中山公园后门见面,千万!”
他跑进屋中,一下子躺在了床上。第一个来到心中的念头是:“我叫老三逃出去的!”
他想:老三必定在外面做过了惊天动地的事,所以才被派来做最危险的工作。哈,他教老三逃出去的,老三的成功也间接地应当是他自己的成功!好,无论怎么说吧,有这么一个弟弟就够给自己赎罪的了。过了一会儿,他不那么高兴了。假若老三问他:“父亲呢?”他怎么回答?他自己留在家里是为尽孝。可是,他既没保住父亲的命,也没能给父亲报仇!他出了汗,他没脸去见老三!
不,老三是明白人。对的,老三必定会原谅大哥的。瑞宣惨笑了一下他想去告诉母亲,祖父,和邻居们:“我们祁家的英雄回来了!”可是,他没有动。他必须替自家的英雄严守秘密。这个,使他难过,又使他高兴。他开开屋门,看看日影。影子告诉他,还没到正午。他不知道怎么迷迷糊糊地走出街门。走了半天,他才明白过来,时间还太早。他依然走得很快,好像已管束不住自己的脚。
天气相当的冷,冷得干松痛快。穷破的北平借着阳光,至少是在瑞宣心里,显出一种穷而骄傲的神色。
远远的,他看见了禁城的红墙,与七十二条脊的黄瓦角楼。他看了看表,才一点钟。他决定先进到公园里去。
公园里没有什么游人。他找了一条长凳,坐下。
好容易到了两点钟,他向公园后门走去。还没走到,迎面来了个青年,穿着件扯天扯地的长棉袍。他没想到那能是老三。
老三扑过来。“哈,不期而遇!瑞大哥!”老三的声音很高,似乎是为叫全公园的人都能听到。
瑞宣这才看明白了老三,他的眼泪要夺眶而出。可是瑞全没给大哥留落泪的机会。一手扯着大哥的臂,他大声地说:“来,再溜一趟吧!老哥儿俩老没见了,大嫂倒好?”瑞宣晓得老三是在作戏,可是,他几乎有点要恨老三能这么控制住感情去作戏。
瑞宣试着找老三的脸,可是老三的脸故意地向一旁扭着点。这,教瑞宣明白过来:老三是故意把脸躲开,因为弟兄若面对了面,连老三也恐怕要落泪的。老三不但有胆子,也知道怎么小心。老三学会了本事,老三已不是祁家四世同堂的一环,而是独当一面的一个新中国人。
“我们坐一坐吧?”瑞宣好容易想起这么句话来。兄弟坐在了一棵老柏的下面。
瑞宣想把四年来的积郁一下子倾吐出来。可是,他说不出话来。身旁的老三,已不是他的弟弟,而是一种象征着什么的力量。那个力量,像光似的,今天发射,也许在明天,明年,或下一世纪,方能教什么地方得到光明。他没法对这样的一种力,一种光,诉说他自己心中的委屈,正像萤火不敢在阳光下飞动那样。
老三说了话:“大哥,你怎么办呢?”
“嗯?”瑞宣似乎没听明白。
“我说,你怎么办呢?你失了业,不是吗?”
“啊!对!”瑞宣连连地点头。在他心里,他以为老三一开口必定首先问到祖父与家人,他没想到老三却张口就问他的失业。
“大哥!”瑞全放低了声音:“我不能在这里久坐!快告诉我,你教书去好不好?”
“上哪儿去教书?”瑞宣以为老三是教他到北平外边去教书。他愿意去。一旦他离开北平,他想,他自己便离老三的世界更近了一点。
“在这里!”
“在这里?”瑞宣想起来一片话:“这四年里,我完全不食周粟!我可是保持住了个人的清白!现在,我去教书,不论我的心地多么清白,别人也不会原谅我,教我一辈子也洗刷不清自己。”
“教我去教书也行,除非……”
“除非怎样?”
“除非你给我证明文件,证明我的工作是工作,不是附逆投降!”老三楞了一会儿才说:“我没有给任何人证明文件的权,大哥!”没等大哥回话,他赶紧往下说:“我得告诉你,当教员,当我所要的教员,有危险!我需要明知冒险而还敢给学生们打气的教员。我看哪,大哥,我明白你,你自己明白你,就够了,用不着多考虑别的。”
瑞宣没敢说什么。
“还有,大哥,太平洋上的战争开始,我也许得多往乡下跑,去探听军事消息。我不能把我所担任的宣传工作交给你,因为太危险;可是你至少可以写点文章。假若你到学校里去,跟青年们接近,你自然可以得到写作的资料。你看怎样?”瑞宣的脑子里像舞台上开了幕,有了灯光,鲜明的布景,与演员。他自己也是演员之一。他找到了自己在战争中的地位。


展开余下试题啊,老三教他去冒险,去保护学生,去写文章!好吧,既是老三要求他去这么做,他便和老三成为一体!
他心中一亮,脸上浮出笑容:“老三,我都听你的就是了!你说怎办就怎办!”
他以为老三必定会夸赞他。可是,老三没有任何表示,而只匆匆地立起来:“好,听我的信儿吧!我不敢在这儿坐久了。再见,大哥!”
老三向公园前面走去。
瑞宣眼看着老三的背影,他心中感到空虚。哼,老三没有任何表示!
过了一会儿,他惨笑了一下,立起来。“老三变了,变得大了!哼,瑞宣,你又不是个小孩子,还需要老三说几句好听的话鼓励你?”
他又向公园前门儿打了一眼。老三已经不见了。“就这样吧!”他告诉自己,“说不定,我会跟老三一样有用的!”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接到老三派人送来的纸条,瑞宣“看了三遍”才认明白那些字的内容,这个细节表现了瑞宣紧张、激动的心情。
B. “天气相当的冷,冷得干松痛快”这句话突显了北平的天气特征,也表现出瑞宣即将见到老三时的舒畅、骄傲的感受。
C. 瑞宣正直有气节,在老三的开导下,最终克服了优柔寡断的性格弱点,爽快地接受建议去保护学生,去写文章。
D. 作者综合运用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叙事,既展现了瑞宣的内心世界,又通过瑞宣的视角表现老三的革命者形象。
7. 关于文中瑞宣跑进屋中到出门前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瑞宣身上既有从老一代市民身上传下来的性格特征,又受新时代影响,新旧之间的冲突,曾给他带来无尽的苦闷。
B. 瑞宣因没保住父亲的命和没能报仇而深深自责,这为后文去冒险抗争做了铺垫。
C. “惨笑了一下”,这表明瑞宣意识到指望老三能原谅自己的想法是一厢情愿的。
D. 两兄弟见面时,瑞全“声音很高”,“脸故意地向一旁扭着点”,他控制自己感情的流露,反映了他谨慎成熟、智勇双全的形象。
8. 本文中的对话描写具有鲜明的话剧特征,请具体分析。
9. 在瑞宣身上体现了老舍对传统家族伦理思想的理解与反思,请结合本文和《乡土中国》相关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6. C 7. C
8. ①语言的个性化,对话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例如“除非你给我证明文件,证明我的工作是工作,不是附逆投降!”体现瑞宣软弱多虑,“太平洋上的战争开始,我也许得多往乡下跑,去探听军事消息。我不能把我所担任的宣传工作交给你,因为太危险”体现瑞全敢作敢为。
②语言的暗示性,对话具有丰富的潜台词。例如“大哥,你怎么办呢”这句,瑞全暗示大哥勇敢地投身于反抗;如“他心中一亮,脸上浮出笑容”暗示老三的话对瑞宣有所触动。
③对话具有冲突性。例如“大哥,你怎么办呢?”“上哪儿去教书?”“在这里!”“教我去教书也行,除非……”兄弟俩的对话集中在老三让瑞宣去教书的事情,反映了两人对同一个问题的矛盾冲突。
④语言的动作性,语言反映人物心理活动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例如“教我去教书也行,除非……”反映瑞宣内心的纠结;“老三,我都听你的就是了!你说怎办就怎办!”体现瑞宣思想上对老三的依赖;“在这里!”反映老三想法与态度的果断和坚决。
9. ①在乡土社会,家族要遵循“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孝悌)的家族之礼;
②老舍理解瑞宣 选择,瑞宣是祁家的长孙,在“尽孝”与“尽忠”两难之间,他选择“尽孝”,承担家庭责任;
③在现实困境中,传统家庭思维被消解,瑞宣开始向弟弟学习,走出家族伦理的束缚,去承担国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体现了老舍对传统家庭伦理关系的反思。
【解析】
【导语】本文通过瑞宣与老三的隐秘会面,展现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觉醒。老舍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刻画瑞宣从自责、犹豫到决意抗争的转变过程,通过兄弟对话的戏剧性张力,凸显了传统家族伦理与民族大义的冲突。文中“光”的意象象征革命力量,瑞全的成熟果敢与瑞宣的内心挣扎形成鲜明对比,最终在民族救亡的感召下达成精神共鸣。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相关内容和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最终克服了优柔寡断的性格弱点”错。结合原文“老三教他去冒险,去保护学生,去写文章!好吧,既是老三要求他去这么做,他便和老三成为一体!”可知,瑞宣此时是听了老三的话,还没有真正克服性格弱点。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情节的能力。
C.“这表明瑞宣意识到指望老三能原谅自己的想法是一厢情愿的”错。“惨笑了一下”表明瑞宣意识到先前担心老三对自己的责问是多余的,老三是明白人,也会原谅自己的。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①语言的个性化,对话贴合人物性格特征,通过用词和语气展现身份差异。瑞宣作为长子,性格谨慎多虑,如“除非你给我证明文件,证明我的工作是工作,不是附逆投降!”用 “证明文件”“附逆投降”等书面化表达,凸显其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对世俗评价的顾虑。瑞全作为革命者,语言直接果敢,如“我需要明知冒险而还敢给学生们打气的教员”,“冒险”“打气”等词体现其敢作敢为、目标明确的军人特质。
②语言的暗示性,对话隐含未明说的深层意图,需结合语境解读。瑞全问“大哥,你怎么办呢?”表面是关心现状,实则隐含对大哥走出困境、投身反抗的期待,以试探其思想倾向。瑞宣说“教我去教书也行,除非……”未说完的“除非”暗示其对“附逆”污名的恐惧,以及对投身新工作的矛盾心理,需瑞全进一步说服。
③对话的冲突性,瑞宣与瑞全在“教书”问题上的对话,瑞宣的犹豫与瑞全的坚定形成思想对照,展现传统伦理与革命理性的磨合。
④语言的动作性,语言推动情节发展或揭示人物心理变化。瑞全果断提出“在这里!”短短三字,既回应瑞宣的疑问,又直接点明计划地点,展现其行事干脆、目标明确,推动对话进入具体讨论阶段。瑞宣从“我没法对这样的一种力……诉说委屈”到“老三,我都听你的就是了!”的转变,通过对话展现其从犹豫到坚定的心理成长,为后续投身革命埋下伏笔。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的能力。
①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 社会结构,家族作为基本单位,遵循“长幼有序”“孝悌”等伦理规范。家族内部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强调尊卑等级与代际责任,“孝”是维持家族秩序的核心道德准则。
②瑞宣作为祁家长孙,自觉承担家族责任(如“留在家里是为尽孝”),体现了传统家族伦理对“长子”角色的要求。他的行为符合乡土社会中“长兄如父”的观念,将家族存续置于个人理想之上。舍通过瑞宣的形象,展现传统家族伦理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③北平沦陷、父亲离世等变故打破了家族伦理的稳定结构。瑞宣目睹瑞全的革命行动(如 “老三已不是祁家四世同堂的一环,而是独当一面的新中国人”),开始反思自身局限。瑞宣最终接受瑞全的提议(“去教书”“写文章”),走出家族伦理的束缚,去承担国民应尽的义务责任,体现了老舍对传统伦理的反思。<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环大”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