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曹冬松、方雷《数字时代的“网红城市”:生成形态、流量效应与治理转型》) 材料三:消费者“打卡”网红城市是一种典型的符号消费行为,对于城市来说,以高质量的产业和服务,吸引消费者沉浸式体验,远比拍摄几张美照、几段点赞量高的短视频,更能让人产生长久的城市认同感。也就是说,政府在城市形象建设中需要科学处理“虚实”业态的关系,将虚拟空间造景和实体空间遭境有机结合,合理配比“吃住行游购娱”等文旅产业和商业服务,并将不同业态都纳入城市形象建设的总体框架,始终将城市的文化品格作为价值追寻,这样才能真正让老百姓“近悦远来”,流连忘返。 值得注意的是,在追求热门景点和网红打卡地的热度的同时,不仅需要牢牢把握城市功能品质活力的基础承载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还要把宜居宜业宜游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城市发展的持续追求,这是“网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追求。为此,一方面,推动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持续涌现,以满足市民和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在空间布局上,持续深化文旅多空间功能协同,将文旅融合的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设施配套、产业转型中,保障城市发展的有序性和可持续性,确保城市规划实施的连续性,为市民和游客提供顺畅、便捷、安全、舒适的公共服务和旅居体验。另一方面,“网红城市”拥有的不仅仅是特色符号,还有文化元素与城市底蕴。如果一个城市的灵魂,即城市的文化与精神没有被真正体现出来,“网红城市”热度必将难以维持。以人为本是各项城市建设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只有在城市形象打造中充分考虑民生,才能真正让城市形象的“面子”找到与之相配的“里子”,才能让“流量” 变“留量”。 (摘编自秦国伟《如何让网红城市红得更持久》) 1.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流量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推动了当下城市的文旅融合发展,这显示出传统经济模式已经被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取代。 B. 流量经济赋能地方发展与文旅融合需要聚合资源推广文旅品牌,提升政府服务意识与治理效能,拉动文旅产业,增强地方的流量特性。 C. 在网红城市的网络空间中,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由于异化的网络平台逐渐成为所谓的“流量拜物教”,平台技术与资本积累得以重组。 D. 为了追求流量, 一些城市对自身的形象定位不清,没有依照城市现况设计,盲目模仿“网红”城市的做法,导致同质化的城市竞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化城市建设本应坚持人本逻辑,但是人们在参与网络活动不断促进网红城市流量生产的过程中,被异化为“数字劳工”。 B. 在网红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吸引流量成为一种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但是过度追求流量则会使网红城市陷入发展的窘境。 C. 仅仅依靠流量加持和特色符号,没有文化元素和精神品质作支撑,不把满足人民的需求作为目标,网红城市就绝不可能发展。 D. 三则材料侧重点不同,材料一强调流量驱动措施,材料二批判“流量至上”的负面影响,材料三侧重网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启发与思考”内容的一项是( ) A. 江西流量经济产业基地引入“抖音直播生态园”项目,推动本地实业与流量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融合发展,为本地企业开辟新的销售渠道。 B. 温州依托刘基文化和百丈漈山水资源,布置各种体现江湖氛围的实景,推出“百丈漈武侠大会”文旅IP,打造“5A+武侠”文旅品牌。 C. 南昌深挖红色旅游资源,擦亮英雄城品牌,举办每月1日八一广场的升国旗活动和每年八月的“光影八一”灯光秀,吸引众多游客和市民。 D. 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播出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阿勒泰,当地将传统手工艺品制作、地方美食品鉴、游牧生活体验等开发成特色旅游项目。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 面对《黑神话•悟空》带来的旅游热潮,山西政府推出了多条西游古建筑文旅路线,随后又发布了“天命人集结令”,开展线下副本打卡等活动,打造全新的“文旅+游戏”联动体验。山西政府如何抓住这一契机,推动当地文旅产业实现更持久的发展?请结合材料三分析。 【答案】1. D 2. C 3. A 4. ①首先,提出总论点:过度推崇“流量至上”逻辑会对城市文化品质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②其次,论证“流量至上”会导致价值理念偏离。 ③再次,论证复制性建设会导致城市面貌同质化。 ④最后,论证娱乐主义泛化会导致文化品质下降。 5. ①山西政府推动新技术、新场景、新模式的持续涌现,发布了“天命人集结令”,创办线下副本打卡等活动。 ②山西政府融合特色符号、文化元素、城市底蕴推动文旅发展,以古建筑群特色,弘扬山西文化。 ③山西政府以人为本,提升城市文化品格,以优质服务满足市民和游客的需求,推出多条文旅路线及“文旅+游戏”联动体验。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围绕“流量经济与城市文旅发展”展开多维度探讨:材料一肯定流量经济对地方文旅的赋能作用,强调特色文化融合的重要性;材料二批判“流量至上”的异化现象,指出其对城市文化品质的侵蚀;材料三则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强调虚实结合与人文关怀。三则材料形成“肯定-反思-建议”的递进逻辑,既呈现流量经济的双刃剑效应,又为网红城市转型提供建设性思路,体现了对数字时代城市发展的辩证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 A.“传统经济模式已经被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取代”错误,材料一只是指出“传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数字化、智能化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并未提及被取代。 B.“增强地方的流量特性”错误,材料一提到“增强地方的文化特性”,而选项中“增强地方的流量特性”偷换概念,与原文不符。 C.“由于异化的网络平台……平台技术与资本积累得以重组”错误,材料二指出“以互联网平台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使得平台技术与资本积累得以实现重组……最终使得异化的网络平台成为平台资本积累下的‘流量拜物教’”,因果关系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