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池浚《现代高科技为戏剧舞台插上新羽翼》,有删减) 材料二: 科技的高速发展为戏剧舞台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然而,为追求“新”和“炫”而强调高科技的运用,会给戏剧艺术戴上“绚丽繁重的枷锁”,束缚甚至遏制戏剧原本的艺术亮点。 首先,不加甄别地运用高科技舞美设计会损害传统戏剧的美学价值。中国传统戏曲场上多是“一桌二椅”,演员通过写意性程式化的唱、念、做、打,配合特定的锣鼓器乐,就足以把空旷舞台转化为意境丰盈的艺术空间。在戏曲中,景语也是情语,昆曲《牡丹亭》中“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是十六岁的闺阁女子杜丽娘感受到的春天,既有面对“春色如许”的诧然心动,又有良辰美景“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怅然若失……然而,高科技将《牡丹亭·游园惊梦》的后花园写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就消解了剧中人带给观众的情感体验和戏曲特有的意境之美。 其次,过于复杂或新潮的高科技舞台装置会压缩演员的表演空间。无论何种类型的戏剧,演剧的中心都应是表演者,舞台上的一切都应以突出表演为前提。过于繁复或奇炫的舞台设计,会使演员“迷失”于场景之中,无法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人物和情节中来。 再次,刻意融合多种现代传媒手段会打乱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观演默契,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比如屏幕上出现近景或特写镜头,或者闪回、快进、重复等蒙太奇剪辑手法时,很多观众会下意识“开启”观看影视剧的逻辑思维,思考这一近景或特写的象征或暗示效果,闪回或快进在此处出现的意义……观众在不同的审美逻辑切换中顾此失彼,也就降低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戏剧在完成过程中如果过于依赖高科技加入,可能会导致戏剧本体艺术性的降低甚至缺失。过分依赖“技术”元素,则会造成艺术创作的重心偏移,形成“剧本不佳、演技欠奉,都可以用高科技来找补”的思维逻辑。 (摘编自孟梅《警惕戏剧舞台“高科技滥用”倾向》,有删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材料一认为高科技在戏剧领域也属于一种艺术语汇,它与表演、音乐、舞美等在内的舞台手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凸显艺术表达。 B. 在材料一作者看来,高科技在戏剧舞台上的运用广泛,在舞台呈现上可以提升观众的沉浸感和互动感,在作品创排阶段则可使很多工作更加智能高效。 C. 材料二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中,演员的表演配以特定的锣鼓器乐就足以营造意境丰盈的艺术空间,运用高科技舞美设计反而会损害戏剧的美学价值。 D. 材料二认为,戏剧在完成过程中过分依赖技术元素,就会造成艺术创作的重心偏移,让演员和创作者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还可能影响戏剧的艺术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了故宫畅音阁大戏楼与梅兰芳的《太真外传》的例子,目的在于论证科技元素在戏剧中的运用有悠久的历史。 B. 数字技术在剧场演出中确有优势,如多媒体京剧《梅兰霓裳》运用了多种高科技元素,收到了很好的表演和观赏效果。 C. 材料一从多方面论证了戏剧中运用高科技的优势,但并未将其提到至高的位置,因为起决定作用的终究是人而非技术。 D. 材料二条分缕析地阐述了为追求“新”和“炫”而采用高科技的弊端,将不良后果直接呈现出来,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白蛇传》中 “路桥上杨柳丝把船儿轻挽,颤风中桃李花似怯春寒”,是白素贞眼中的西湖之景,这段唱词既能唱出初见美丽湖山的愉悦,也表达出“不枉下峨眉走这一番”的雀跃。 B. 《玉簪记·秋江》一折,梅兰芳借助身段动作,在平地上营造出水中行船的意境,留下“老太太看戏有晕船感觉”的趣闻;现代科技以舟行江上的视频呈现背景,逼真的景象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C. 昆剧“临川四梦”系列并未使用科技手段,而是以清代古书画为背景,以静态古书画映衬动态表演,二者和谐共生,让观众充分感悟戏曲本身的精神价值。 D. 《唐宫夜宴》如果没有全媒体的“添柴”,呈现效果会打不少折扣;如果没有那群活泼灵动可爱的少女演员、古典舞蹈语汇和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支撑,技术也无所附丽。 4.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所举的事例论证是否合理?请加以分析。 5. 学校拟开展“课本剧”大赛,某班同学准备将《窦娥冤》搬上舞台参赛,究竟如何呈现良好 舞台效果,请你结合材料与《窦娥冤》的相关内容给出具体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香茗记 喻永军 经湘河,去荆紫关,歇息在一个叫水沟的地方。老李说:“水沟产茶。” 其实,确切地说,名茶香茗的原始茶株是在水沟发现的。那时正值春天,茶树叶子很绿。一户人家刚盖了新屋,院子里留出一条甬道,两边用篱笆围起做菜园。在麻雀和画眉的叫声里,山里空寂,幽静,阳光正好。她竟然一眼认出用来扎成篱笆的是茶树的枝条,她非常惊讶,走近,用拇指和食指摘了一片叶子,举在阳光中,眯着眼睛看。天空明净,茶树叶子绿得发亮。 在1961年的这个时间节点,在水沟、在金师县,人们对茶树是没有概念的。 这个认出茶树的姑娘姓张,是一所农林大学的毕业生,当时24岁,是金师县的林木普查员。为了强调她的发现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她需要权威论据的支撑。她从书上得到的知识是,茶树分布的最北端在北纬30度。而水沟这个地方的准确纬度是北纬31度。30年后,她通过自己的培育,将茶树种植推至北纬33度,创造了奇迹,因此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 从认出茶树的这天起,她成了水沟的一片树叶,一片茶树叶。 在水沟发现的茶树有十几株。那时,在这种自我更新能力极强的植物面前,她觉得人应跟茶树一样不断更新自己。 她说,她想育茶,她想给这些野生茶树一个舒适的家。 年轻的梦想光辉闪耀,而实现梦想需要过程。即使茶树培育成活,也跟后来的名茶香茗有很远的距离。
展开余下试题姑娘发现茶树两年后,我和老李才出生。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姑娘心中萌生的憧憬,是多么美丽而又辉煌。 老李说:“茶树的培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移栽,一种是直播。” 培育基地选在金师县一个叫捉马沟的地方。 这就是香茗的诞生。 车程很长,窗外是丹江岸边的一脉青山,我们的目的地是湖北那个丹江汇入汉江的地方。之所以提起茶,是老李要给一条江立传。江的灵魂是岸边的人。所以关于茶的故事,是老李讲的,是他从相关资料中找到的。老李说,从她手指间的那片树叶,到一个叫“香茗”的茶的品牌的诞生,她花了60年时间。“60年。”老李比画了一个手势。但有一件事情,始终没有成功,就是茶树的移栽。老李说:“茶树很有个性,此处的移栽没有成活一株。”得出这个结论,她花了4年时间。她换了一种思路,在汉水之滨的著名茶区购买了茶种,开始直播育苗。我说:“育苗也没有成功?”老李笑着说:“咋没有成功?”我说:“第一次就成功了?也太简单了。” 茶树的直播是否成活,跟土壤有关。这里的山地成“鸡窝状”“条带状”分布,土壤成分复杂,最初点种的2.7万亩苗子,出苗封育,历经一个冬天后,只有5000亩成活。又过了一个冬天,成活得更少。后来她做土壤普查,得出了“宜林则林,宜茶则茶”的结论。6年后,这片茶林,首次制茶1.4斤。 后来,金师乡间30万人接受了种茶,有了自己的茶园。再后来,金师人扛着柴刀,准备砍掉茶园,毁林种地。再后来,就有了金师产的香茗茶,名扬天下,香飘千里。再后来有了金师白茶、红茶、茯茶、仙茗茶系。 2021年初秋,我们去金师县城采访由“茶树奶奶”变为“茶叶奶奶”的张姑娘。等候的间隙,恰是雨后初晴,我们去了城东的妙语茶山。妙语茶山的山顶建有一个观景台,两层,上面一层是全开放式的,四周设有围栏。观景台上陈设简约,以茶为主题,招待客人的果盘里有当地的核桃、花生和一种刚上市的车厘子,车厘子温润如玉。这应该是当下金师人生活的一个缩影,极具魅力。 在她家客厅里落座、茶几上是几杯刚沏好的金师香茗、一盘周至的红心猕猴桃。茶的清香在空气里氤氲。她的眼睛黑白分明,眼神清澈明净。她的孙女坐在她的旁边,长发绾起,聚精会神地听奶奶讲话。60年前,在水沟发现那片让她纠结又欣慰的茶树叶子时,她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神采奕奕,充满朝气。 她说,她最初的研究课题是南树北移,却为茶折腾了一辈子。 她是金师茶叶研究所所长,每天按时上下班,每月领取固定的退休金。从家里出来,走在去研究所的路上,在金师县城的街道人流中,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谁也认不出她。 她说,她最揪心的一次,是金师人扛着柴刀准备砍树。那些得来不易的茶树呀! 人得吃饭。在那个时候,大多数人还顾不上茶。 制茶、营销她是慢慢学的,关于香茗的茶艺、茶道等茶文化是她在学习中逐渐引入的,金师是块福地宝地呀!三代金师茶人的努力让金师有了22万亩茶山,每年茶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超4亿元。他们终于让茶走进了金师普通人的生活。 她说:“你去金师的乡间人家,主人第一时间给你奉上的一定是一杯金师香茗。那是金师自己的茶,雨露滋润,长于山中,成于人心。” 她说茶园还在研究推出新品种。 她是金师人口中的“茶神”,香茗创始者,河南太康人,1937年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1961年,金师县的人们对茶树还缺乏认知,而张姑娘却凭借专业知识敏锐地认出了茶树枝条,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B. 茶树分布的最北端通常在北纬30度,而水沟位于北纬31度,这里纬度信息的差异,暗示了张姑娘培育茶树的难度。 C. 文中“她成了水沟的一片树叶,一片茶树叶”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姑娘与水沟、茶树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D. 作为林木普查员,张姑娘最初是研究南树北移的,但“却为茶折腾了一辈子”、“折腾”一词流露出她不能学以致用的遗憾。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简洁明了,湘河、荆紫关和水沟的地点转换,既交代了人物行程,也引出了下文香茗的故事。 B. 作者写人注重“画眼睛”,如“黑白分明,眼神清澈明净”一处,表现了张姑娘终身专注于研究的纯粹。 C. 在叙述香茗诞生过程中,文章穿插“我”和老李的对话,既衬托了张姑娘的形象,又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D. 结尾部分交代张姑娘的职务、籍贯和出生时间等信息,这些插叙能让读者对她的事迹有更全面的了解。 8. 茶“走进了金师普通人 生活”,张姑娘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9. 文章多次出现时间节点,如“1961年”“30年后”“60年”等,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𬴃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选自《庄子·养生主》) 材料二: 梓庆销木为鐻①,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②以静心。齐三日,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③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 (选自《庄子·达生》) 【注】①鐻:悬挂钟鼓的木架,形似虎,上面雕刻有精美生动的图案。②齐:同“斋”,斋戒,素食洁身,排除杂念。③骨:同“滑”,乱,扰乱。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后入A山林B观C天D性E形躯F至矣G然后成H见鐻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族”,表示一类人的意思,与“虽然,每至于族”(材料一)中的“族”含义不同。 B. “善”,文中的意思是揩拭,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善”字意思不同。 C. “梓庆”,指名为“庆”的木工,先秦古书常将职业放在人名前,如“弈秋”“师襄”等。 D. “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比它低一等的是“伯”。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文惠君由“解牛之道”品悟出“养生之道”:人生在世,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不强行,不妄为,这样才能保全自己。 B. 材料一先后运用了三组鲜明的对比来进行说理:庖丁解牛之初与三年之后的对比;庖丁与普通厨工的对比;庖丁解牛与文惠君治国的对比。
展开余下试题C. 材料二用一位专技者梓庆的精修用心的过程来比喻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道理,创作者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创作出出神入化的作品。 D. 两则材料想象丰富,构思精巧,描写生动,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体现了庄子散文的主要艺术特色:采用寓言故事来说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 14. 两则材料的行文脉络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安丰张令修芍陂① 王安石 桐乡②振廪得周旋,芍水修陂道路传。 日想僝功③追往事,心知为政似当年。 鲂鱼鱍鱍④归城市,粳稻纷纷载酒船。 楚相⑤祠堂仍好在,胜游思为子留篇。 【注】①芍陂:是由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南。②桐乡:古地名,在今安徽省桐城县北。汉代朱邑曾为桐乡官员,深受百姓爱戴。③僝功:筹集工料以完成工程。④鱍鱍:鲜活貌。⑤楚相:指楚相孙叔敖,尽忠廉洁,有贤相之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桐乡振廪”“芍水修陂”开篇,表明当地具有善政惠民的传统。 B. 颔联描写“日想”的心理,使王安石效仿先贤、勤政爱民的形象跃然纸上。 C. 尾联交代写作缘由,表达了对楚相孙叔敖的尊敬和对张令的勉励。 D. 这首诗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融叙事、抒情、描写于一炉,意蕴丰富。 16. 历来论者均赞赏王安石的诗歌文字工巧,用典贴切,请结合本诗的最后两联对此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设想自己为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天地万物为宾客来陪自己纵情畅饮,豪迈之气溢于言表。 (3)诗人常借“山”表达复杂心理,如唐代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世界,科技发展A可谓迅速。人工智能既然是一种技术,自然就会曼延进入人的生活生产领域。文学艺术生产是人类元状态的精神生产,洞穴中的璧画、结绳记事的环扣都是在为人类用精准的语言表达心灵世界做的漫长预热。因此,人工智能技术从诞生起就与语言产生了某种紧密联系。近年来,( 甲 )。 诗歌这一语言的黄金,承载着人类最光荣梦想的文学体裁最早被作为试验田来开发。 ( 乙 )?答案是肯定的,但小说逻辑与诗歌逻辑不一致。 诗歌主要依赖于人类已有的数据库,尤其是严格使用韵律平仄规则的古典律诗。另外,诗歌的理解也必须有读者的高度参与。诗歌字数较少,领悟又寄托于意象上,也就是说诗歌除了吟咏的节奏、字词蕴含的韵味,其接受需要依赖读者的“脑补”。这些是诗歌人工智能写作B正在蓬勃发展的原因。 小说则不然,它需要交互信息的介入,这就决定了一方面写作小说的人工智能的运作应配备成熟的对话机制(聊天界面);另一方面,大面积互联网的铺设给机器的学习能力插上了翅膀,虚构叙事类的文学创作能力取决于数据库的不断“反哺”。因此,( 丙 ),人的作用还是C相当大的。 ①从人工智能与文学领域的交叉实践可知,②积极推动文学实践发生变化的人往往是具有科研属性的机构。③因为文学较为特殊的属性,④并不直接带来令所有人感到愉悦的即时反馈,⑤所以写作小程序或者应用程序很难出现高度普及的情况。而且,对于基本框架设计,对于语感和声口等独特性的期待,对于逻辑和叙述节奏把控的要求等因素,都说明文学创作必须由更专业的写作者才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作品。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的作用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B. 1967年,中国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 C. 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 D.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19. 文中第一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第一处:将______修改 ______ 第二处:将______修改为______ 20. 将A、B、C画横线处文字转换为成语,让语言更凝练、典雅,但不可改变原意。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21. 文中最后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第一处表述不当:( )句,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处表述不当:( )句,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晏子说:“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就是说只有努力去“为”,“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才能冲破“不能”的障碍,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围绕“不能”与“不为”这一话题,《时代青年》杂志社举办征文活动,请你给该杂志社投稿,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