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中试卷

阅读:4  2025-08-07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二学期温州新力量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技术是想象力的“催化剂”和“放大器”,它将天马行空的戏剧创意“转码”为可触可感的舞台面貌,为观众带来视听新体验,为舞台提供广阔的创意空间。正是因为戏剧艺术坚持守正创新,广泛拥抱科技,才能绵延传续又焕发生机。
250多年前,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的故宫畅音阁大戏楼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舞台,其中的“寿台”天花板有三个天井,可以用辘轳把演员和道具从顶上送下来,造成从天而降的效果;地板有五个地井,可以用绞盘把装置和人物从地下托出台面,造成从地下或水中钻出来的效果。这种设置使戏剧表演更具动态变化,视觉效果更为丰富,为观众带来新奇的观剧体验。
近100年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创编的京剧剧目《太真外传》中,同样充满了科技感:立体透视的玉真观亭栏、七彩炫光的桂殿兰宫、电动机械的玉兔捣药……写实和立体的舞台布景以及现代灯光和音效技术,营造出更为逼真的氛围,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冲击力。
说到底,戏剧舞台广泛运用高科技是为了凸显艺术表达,高科技与包括表演、音乐、舞美等在内的舞台手段在本质上都属于艺术语汇。
高科技不仅使现代声光电、机械装置、数字光影等手段合力展现出绚丽多姿的舞台效果,还可以打造出奇幻而又真切的演出空间,在新的层面上回归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写意传神的戏剧古典美学精神:高清影像如同光影魔术师,使场景随剧情流畅转换,让观众身临其境;全息影像勾勒出立体轮廓,变幻莫测的幻影仿佛触手可及;光雕投影将影像投射到结构表面,使静态结构化为动态叙事,在技术与舞台的深度融合中形成了新的戏剧叙事方式。
在剧场里,数字技术替代了繁复的物理布景,舞台上干扰项更少,表演空间更开阔,演员行动更自由。如多媒体京剧《梅兰霓裳》以全屏LED屏幕为全剧背景,实现动漫与演员表演互动,实体舞台布景与数字延伸景观无缝衔接;三维建模、动态捕捉系统和音频修复技术的结合,再现了梅兰芳盛年的舞姿身段和唱腔魅力,引得不少观众热泪盈眶。梅葆玖先生曾表示:“我觉得其实很多的梅派戏都可以用新的舞台手段来展示,像很多人都有微词的LED我并不反对,用现代手段烘托京剧本身我完全能够接受。”
高科技进入舞台可以提升观众的沉浸感、互动感,拉近戏剧与年轻观众的距离。人机交互、角色代入和360度全景拍摄等方式,打破了舞台和观众之间的隔阂。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互动参与者、共同创造者,获得了沉浸式体验。
高科技的使用不仅是在舞台呈现上,而且已经前置到舞台作品的创排阶段。数字技术辅助规划管控流程、测算成本,使创作制作、服务保障等各项工作更加智能高效。利用数字化控制系统和自动化设备,舞台布景搭建和场景切换更加快捷灵活,缩短等待时间、减少人员投入,提高演出效率。
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因“炫彩”就贬斥“肆意卖弄炫技”,不能因“奇观”就断定“滥施奇技淫巧”。每个戏剧人都是自己的“第一责任人”,对技术的使用,根本责任还是在于掌握和使用技术的人。人心若是偏离了舞台的正道,哪怕没有高科技,也会有其他方法误入歧途;人心若是守住了正确的戏剧观,再高新的科技也是为人所控、为情所用、为心所动。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池浚《现代高科技为戏剧舞台插上新羽翼》,有删减)
材料二:
科技的高速发展为戏剧舞台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然而,为追求“新”和“炫”而强调高科技的运用,会给戏剧艺术戴上“绚丽繁重的枷锁”,束缚甚至遏制戏剧原本的艺术亮点。
首先,不加甄别地运用高科技舞美设计会损害传统戏剧的美学价值。中国传统戏曲场上多是“一桌二椅”,演员通过写意性程式化的唱、念、做、打,配合特定的锣鼓器乐,就足以把空旷舞台转化为意境丰盈的艺术空间。在戏曲中,景语也是情语,昆曲《牡丹亭》中“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是十六岁的闺阁女子杜丽娘感受到的春天,既有面对“春色如许”的诧然心动,又有良辰美景“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怅然若失……然而,高科技将《牡丹亭·游园惊梦》的后花园写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就消解了剧中人带给观众的情感体验和戏曲特有的意境之美。
其次,过于复杂或新潮的高科技舞台装置会压缩演员的表演空间。无论何种类型的戏剧,演剧的中心都应是表演者,舞台上的一切都应以突出表演为前提。过于繁复或奇炫的舞台设计,会使演员“迷失”于场景之中,无法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人物和情节中来。
再次,刻意融合多种现代传媒手段会打乱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观演默契,分散观众的注意力。比如屏幕上出现近景或特写镜头,或者闪回、快进、重复等蒙太奇剪辑手法时,很多观众会下意识“开启”观看影视剧的逻辑思维,思考这一近景或特写的象征或暗示效果,闪回或快进在此处出现的意义……观众在不同的审美逻辑切换中顾此失彼,也就降低了戏剧的艺术感染力。
最后,戏剧在完成过程中如果过于依赖高科技加入,可能会导致戏剧本体艺术性的降低甚至缺失。过分依赖“技术”元素,则会造成艺术创作的重心偏移,形成“剧本不佳、演技欠奉,都可以用高科技来找补”的思维逻辑。
(摘编自孟梅《警惕戏剧舞台“高科技滥用”倾向》,有删减)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材料一认为高科技在戏剧领域也属于一种艺术语汇,它与表演、音乐、舞美等在内的舞台手段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为了凸显艺术表达。
B. 在材料一作者看来,高科技在戏剧舞台上的运用广泛,在舞台呈现上可以提升观众的沉浸感和互动感,在作品创排阶段则可使很多工作更加智能高效。
C. 材料二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中,演员的表演配以特定的锣鼓器乐就足以营造意境丰盈的艺术空间,运用高科技舞美设计反而会损害戏剧的美学价值。
D. 材料二认为,戏剧在完成过程中过分依赖技术元素,就会造成艺术创作的重心偏移,让演员和创作者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还可能影响戏剧的艺术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了故宫畅音阁大戏楼与梅兰芳的《太真外传》的例子,目的在于论证科技元素在戏剧中的运用有悠久的历史。
B. 数字技术在剧场演出中确有优势,如多媒体京剧《梅兰霓裳》运用了多种高科技元素,收到了很好的表演和观赏效果。
C. 材料一从多方面论证了戏剧中运用高科技的优势,但并未将其提到至高的位置,因为起决定作用的终究是人而非技术。
D. 材料二条分缕析地阐述了为追求“新”和“炫”而采用高科技的弊端,将不良后果直接呈现出来,观点明确,论证有力。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白蛇传》中的“路桥上杨柳丝把船儿轻挽,颤风中桃李花似怯春寒”,是白素贞眼中的西湖之景,这段唱词既能唱出初见美丽湖山的愉悦,也表达出“不枉下峨眉走这一番”的雀跃。
B. 《玉簪记·秋江》一折,梅兰芳借助身段动作,在平地上营造出水中行船的意境,留下“老太太看戏有晕船感觉”的趣闻;现代科技以舟行江上的视频呈现背景,逼真的景象吸引了观众的眼球。
C. 昆剧“临川四梦”系列并未使用科技手段,而是以清代古书画为背景,以静态古书画映衬动态表演,二者和谐共生,让观众充分感悟戏曲本身的精神价值。
D. 《唐宫夜宴》如果没有全媒体的“添柴”,呈现效果会打不少折扣;如果没有那群活泼灵动可爱的少女演员、古典舞蹈语汇和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支撑,技术也无所附丽。
4.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部分所举 事例论证是否合理?请加以分析。
5. 学校拟开展“课本剧”大赛,某班同学准备将《窦娥冤》搬上舞台参赛,究竟如何呈现良好的舞台效果,请你结合材料与《窦娥冤》的相关内容给出具体建议。
【答案】1. C 2. A
3. D 4. 示例一:论证合理。①画波浪线部分的观点是数字技术替代了繁复的物理布景后有利于表演空间的拓展和演员的表演。②作者用(梅兰霓裳)以全屏LED屏幕为全剧背景的优势以及观众的反应论证了戏剧表演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有力地证明了观点。
示例二:论证不合理。①画波浪线部分的观点是数字技术替代了繁复的物理布景后有利于表演空间的拓展和演员的表演。②但《梅兰霓裳》以全屏LED屏幕为全剧背景的例子只是阐述了在拓展表演空间方面的作用,并未提及演员行动自由的问题。
5. ①首先,要给演员留下充足 表演空间,充分展现传统话剧的优势,如剧中窦娥的勤劳、善良和反抗精神等性格特点及内心的怨恨等,都要靠唱词和演员的表演来呈现。②舞台布景宜精不宜多,场景转换不要太频繁,如只设置“去法场的路上”和“法场”两个场景。③适当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增强氛围感,如窦娥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运用高科技手段呈现,会带给观众强烈的震撼感,带来新的观剧体验。
【解析】
【导语】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戏剧舞台正经历深刻变革。材料一指出高科技为戏剧带来新契机,不仅呈现绚丽舞台效果,还回归古典美学,提升观演体验,助力创排。然而,材料二则提醒需警惕高科技滥用,因其可能损害传统戏剧美学价值、压缩表演空间、分散观众注意力,甚至导致戏剧本体艺术性缺失,引发对戏剧与科技融合的深度思考。


展开余下试题【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运用高科技舞美设计反而会损害戏剧的美学价值”错误。原文为 “不加甄别地运用高科技舞美设计会损害传统戏剧的美学价值”,并非只要运用高科技舞美设计就一定会损害,C 选项表述过于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目的在于论证科技元素在戏剧中的运用有悠久的历史”错误。材料一列举故宫畅音阁大戏楼与梅兰芳《太真外传》的例子,目的是论证戏剧艺术因坚持守正创新、广泛拥抱科技,才能绵延传续又焕发生机,而非论证科技元素在戏剧中运用历史悠久。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观点是警惕戏剧舞台 “高科技滥用” 倾向,认为不加甄别地运用高科技会给戏剧艺术带来诸多弊端,如损害传统戏剧美学价值、压缩演员表演空间、打乱观演默契、降低戏剧本体艺术性等。
A.此选项强调了传统戏曲通过唱词就能营造出丰富的意境,体现了传统戏曲自身的艺术魅力,无需依赖高科技来营造氛围,从侧面反映出滥用高科技可能会破坏这种通过唱词营造意境的传统美学价值,能够支撑材料二观点。
B.这里通过对比,指出传统戏曲演员凭借自身表演就能营造出独特意境,而现代科技虽然呈现出逼真背景,但可能分散了观众对演员表演的注意力,突出了高科技使用不当可能带来的问题,即压缩演员表演空间,分散观众对演员和情节的关注,可支撑材料二观点。
C.该选项表明不借助高科技手段,通过传统的艺术形式(古书画背景)也能很好地展现戏曲的精神价值,说明戏剧不依赖高科技同样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从反面论证了不应滥用高科技,能支撑材料二观点。
D.此选项重点强调了全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对《唐宫夜宴》呈现效果的重要性,以及演员、文化底蕴与技术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体现出对高科技滥用的警惕,反而突出了高科技在节目呈现中的积极作用,与材料二观点相悖,不能作为支撑材料二观点的论据。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示例一:论证合理
①原文中明确提到“在剧场里,数字技术替代了繁复的物理布景,舞台上干扰项更少,表演空间更开阔,演员行动更自由”,整体围绕数字技术替代物理布景后对表演空间和演员表演的积极影响展开,由此可得出该部分观点是数字技术替代繁复物理布景后有利于表演空间的拓展和演员的表演。
②文中指出《梅兰霓裳》以全屏LED屏幕为全剧背景,实现动漫与演员表演互动、实体舞台布景与数字延伸景观无缝衔接,这体现了数字技术让舞台干扰项减少、表演空间得以拓展,为演员与虚拟元素互动提供了更好条件,有利于演员表演。
同时,“引得不少观众热泪盈眶”表明这种借助数字技术的表演获得了观众认可,从侧面反映出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前面所提出的观点。
示例二:论证不合理
①同示例一,从原文“在剧场里……演员行动更自由”这部分内容,能够清晰提炼出观点为数字技术替代繁复物理布景后有利于表演空间的拓展和演员的表演。
②所举《梅兰霓裳》以全屏LED屏幕为全剧背景的例子中,仅说明了实现动漫与表演互动、景观无缝衔接等,体现了对表演空间拓展方面的作用。
然而,整个例子中没有任何描述涉及到演员在这种情况下行动更自由,未完整论证观点中关于演员行动自由这一方面,所以认为论证不合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材料二强调戏剧表演应以演员为中心,过于复杂的舞台设计会让演员迷失,压缩表演空间。源于材料观点:材料二强调戏剧表演应以演员为中心,过于复杂的舞台设计会让演员迷失,压缩表演空间。
《窦娥冤》中窦娥的性格及内心情绪,像勤劳、善良、反抗精神和内心怨恨,主要通过唱词与演员表演传达,充足空间能保障演员充分展现传统话剧优势,突出人物形象。
②材料二提到中国传统戏曲常以“一桌二椅”营造意境,过度使用高科技舞美设计会损害传统戏剧美学价值。基于材料依据:材料二提到中国传统戏曲常以“一桌二椅”营造意境,过度使用高科技舞美设计会损害传统戏剧美学价值。
《窦娥冤》情节相对集中,“去法场的路上”和“法场”这两个场景足以承载主要情节,布景精简、转换不频繁,能避免分散观众注意力,保持戏剧的传统美学意境。
③材料一表明高科技能营造绚丽舞台效果,带来新观剧体验,实现技术与舞台深度融合。
《窦娥冤》中窦娥的三桩誓愿充满奇幻色彩,运用高科技手段呈现,能强烈震撼观众,符合利用技术凸显艺术表达的思路,增强舞台氛围与艺术感染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香茗记
喻永军
经湘河,去荆紫关,歇息在一个叫水沟的地方。老李说:“水沟产茶。”
其实,确切地说,名茶香茗的原始茶株是在水沟发现的。那时正值春天,茶树叶子很绿。一户人家刚盖了新屋,院子里留出一条甬道,两边用篱笆围起做菜园。在麻雀和画眉的叫声里,山里空寂,幽静,阳光正好。她竟然一眼认出用来扎成篱笆的是茶树的枝条,她非常惊讶,走近,用拇指和食指摘了一片叶子,举在阳光中,眯着眼睛看。天空明净,茶树叶子绿得发亮。
在1961年的这个时间节点,在水沟、在金师县,人们对茶树是没有概念的。
这个认出茶树的姑娘姓张,是一所农林大学的毕业生,当时24岁,是金师县的林木普查员。为了强调她的发现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她需要权威论据的支撑。她从书上得到的知识是,茶树分布的最北端在北纬30度。而水沟这个地方的准确纬度是北纬31度。30年后,她通过自己的培育,将茶树种植推至北纬33度,创造了奇迹,因此获得了五一劳动奖章,成为全国劳模、全国人大代表。
从认出茶树的这天起,她成了水沟的一片树叶,一片茶树叶。
在水沟发现的茶树有十几株。那时,在这种自我更新能力极强的植物面前,她觉得人应跟茶树一样不断更新自己。
她说,她想育茶,她想给这些野生茶树一个舒适的家。
年轻的梦想光辉闪耀,而实现梦想需要过程。即使茶树培育成活,也跟后来的名茶香茗有很远的距离。
姑娘发现茶树两年后,我和老李才出生。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姑娘心中萌生的憧憬,是多么美丽而又辉煌。
老李说:“茶树的培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移栽,一种是直播。”
培育基地选在金师县一个叫捉马沟的地方。
这就是香茗的诞生。
车程很长,窗外是丹江岸边的一脉青山,我们的目的地是湖北那个丹江汇入汉江的地方。之所以提起茶,是老李要给一条江立传。江的灵魂是岸边的人。所以关于茶的故事,是老李讲的,是他从相关资料中找到的。老李说,从她手指间的那片树叶,到一个叫“香茗”的茶的品牌的诞生,她花了60年时间。“60年。”老李比画了一个手势。但有一件事情,始终没有成功,就是茶树的移栽。老李说:“茶树很有个性,此处的移栽没有成活一株。”得出这个结论,她花了4年时间。她换了一种思路,在汉水之滨的著名茶区购买了茶种,开始直播育苗。我说:“育苗也没有成功?”老李笑着说:“咋没有成功?”我说:“第一次就成功了?也太简单了。”
茶树的直播是否成活,跟土壤有关。这里的山地成“鸡窝状”“条带状”分布,土壤成分复杂,最初点种的2.7万亩苗子,出苗封育,历经一个冬天后,只有5000亩成活。又过了一个冬天,成活得更少。后来她做土壤普查,得出了“宜林则林,宜茶则茶”的结论。6年后,这片茶林,首次制茶1.4斤。


展开余下试题后来,金师乡间30万人接受了种茶,有了自己的茶园。再后来,金师人扛着柴刀,准备砍掉茶园,毁林种地。再后来,就有了金师产的香茗茶,名扬天下,香飘千里。再后来有了金师白茶、红茶、茯茶、仙茗茶系。
2021年初秋,我们去金师县城采访由“茶树奶奶”变为“茶叶奶奶”的张姑娘。等候的间隙,恰是雨后初晴,我们去了城东的妙语茶山。妙语茶山的山顶建有一个观景台,两层,上面一层是全开放式的,四周设有围栏。观景台上陈设简约,以茶为主题,招待客人的果盘里有当地的核桃、花生和一种刚上市的车厘子,车厘子温润如玉。这应该是当下金师人生活的一个缩影,极具魅力。
在她家客厅里落座、茶几上是几杯刚沏好的金师香茗、一盘周至的红心猕猴桃。茶的清香在空气里氤氲。她的眼睛黑白分明,眼神清澈明净。她的孙女坐在她的旁边,长发绾起,聚精会神地听奶奶讲话。60年前,在水沟发现那片让她纠结又欣慰的茶树叶子时,她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神采奕奕,充满朝气。
她说,她最初的研究课题是南树北移,却为茶折腾了一辈子。
她是金师茶叶研究所所长,每天按时上下班,每月领取固定的退休金。从家里出来,走在去研究所的路上,在金师县城的街道人流中,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谁也认不出她。
她说,她最揪心的一次,是金师人扛着柴刀准备砍树。那些得来不易的茶树呀!
人得吃饭。在那个时候,大多数人还顾不上茶。
制茶、营销她是慢慢学的,关于香茗的茶艺、茶道等茶文化是她在学习中逐渐引入的,金师是块福地宝地呀!三代金师茶人的努力让金师有了22万亩茶山,每年茶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超4亿元。他们终于让茶走进了金师普通人的生活。
她说:“你去金师的乡间人家,主人第一时间给你奉上的一定是一杯金师香茗。那是金师自己的茶,雨露滋润,长于山中,成于人心。”
她说茶园还在研究推出新品种。
她是金师人口中的“茶神”,香茗创始者,河南太康人,1937年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1961年,金师县的人们对茶树还缺乏认知,而张姑娘却凭借专业知识敏锐地认出了茶树枝条,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B. 茶树分布的最北端通常在北纬30度,而水沟位于北纬31度,这里纬度信息的差异,暗示了张姑娘培育茶树的难度。
C. 文中“她成了水沟的一片树叶,一片茶树叶”一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姑娘与水沟、茶树之间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
D. 作为林木普查员,张姑娘最初是研究南树北移的,但“却为茶折腾了一辈子”、“折腾”一词流露出她不能学以致用的遗憾。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简洁明了,湘河、荆紫关和水沟的地点转换,既交代了人物行程,也引出了下文香茗的故事。
B. 作者写人注重“画眼睛”,如“黑白分明,眼神清澈明净”一处,表现了张姑娘终身专注于研究的纯粹。
C. 在叙述香茗诞生过程中,文章穿插“我”和老李的对话,既衬托了张姑娘的形象,又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
D. 结尾部分交代张姑娘的职务、籍贯和出生时间等信息,这些插叙能让读者对她的事迹有更全面的了解。
8. 茶“走进了金师普通人的生活”,张姑娘为此做出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
9. 文章多次出现时间节点,如“1961年”“30年后”“60年”等,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6. D 7. D
8.
①研究培育茶树。②推广种植茶树。③学习制茶与营销。④不断推出新品种。⑤引入茶文化。
9.
①以关键事件的时间节点串联起香茗茶发展的历程,使文章叙事脉络清晰。②多次强调时间,体现了茶树培育过程的漫长,也反映出香茗茶产业发展的艰辛与成就,突出了张姑娘坚持不懈的品质。③时间节点的设置也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解析】
【导语】《香茗记》讲述了张姑娘在1961年发现水沟地区的茶树,并经过60年的努力,成功将茶树种植推至北纬33度,创造了奇迹的故事。她通过土壤普查、直播育苗等方式,克服了茶树移栽的困难,最终在金师县培育出香茗茶,文章通过时间节点的穿插,展现了张姑娘从年轻时的梦想,到最终实现茶叶产业化的艰辛历程,突出了她与茶树、水沟之间的深厚情感,以及她对金师茶业发展的巨大贡献。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
D.“流露出她不能学以致用的遗憾”错误。文中提到张姑娘最初的研究课题是南树北移,但“却为茶折腾了一辈子”并不表达她不能学以致用的遗憾,而是体现了她为培育茶树付出了大量心血,经历了诸多困难与波折,是对她专注执着于茶树培育事业的一种描述。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D.“这些插叙能让读者对她的事迹有更全面的了解”错误。结尾部分交代张姑娘的职务、籍贯和出生时间等信息,不属于插叙,而是补叙,是对张姑娘基本信息的补充说明,能让读者对她有更全面的了解。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理解分析的能力。
①研究培育茶树:张姑娘发现水沟的茶树后,为给野生茶树安家,她花了4年时间研究茶树移栽,虽未成功,但之后她转换思路,购买茶种直播育苗,做土壤普查,历经多年让茶树在当地成活并发展成茶林。
②推广种植茶树:张姑娘让金师乡间30万人接受了种茶,使当地有了自己的茶园,扩大了茶树种植规模,让茶产业在金师得以发展。
③学习制茶与营销:张姑娘慢慢学习制茶和营销,使金师香茗得以名扬天下,让茶成为有市场价值的商品,走进人们的生活。
④不断推出新品种:张姑娘所在的茶园一直在研究推出新品种,丰富了茶的种类,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推动茶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⑤引入茶文化:张姑娘在学习中逐渐引入关于香茗的茶艺、茶道等茶文化,提升了茶的文化内涵,使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融入金师人的生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情节作用分析的能力。
①叙事脉络清晰。文中通过“1961年”张姑娘发现茶树、“两年后”“4年时间”“6年后”等时间节点,清晰地呈现了从发现茶树枝条到尝试培育茶树,再到茶林首次制茶等一系列事件的先后顺序,将香茗茶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有条不紊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香茗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使文章叙事逻辑严密、层次分明。
②体现培育艰辛与人物品质。 “30年后”“花了60年时间”等时间表述,强调了张姑娘培育茶树、发展香茗茶产业所经历的漫长岁月。茶树培育过程中历经多次失败,如移栽不成活、直播育苗成活率低等,而张姑娘在如此长的时间里,面对诸多困难始终没有放弃,体现了培育过程的艰辛,更突出了她为实现目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伟大品质。
③增强真实感和感染力。时间节点的明确使故事置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如从1961年到2021年,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变迁。这些确切的时间让香茗茶的发展故事更具真实性,仿佛是真实发生在读者身边的事情,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使读者更能体会到张姑娘的坚持和付出,以及香茗茶产业发展带来的成就和喜悦,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中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温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