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庄子》中的技涉及物、社会、人自身三方面。治物之技,如伯乐治马,“烧之,别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造成的结果却是“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马蹄》)。高超的技艺在《庄子》看来恰是匠人对物之本性的伤害,所以《庄子》予以否定,乃至提出“毁绝钩绳而弃规矩”(《胠箧》)的说法;而以儒家的仁、义、礼、乐等相关治世手段和活动为代表的“治世之技”,在《庄子》看来,不仅不利于社会稳定,反使民好知争利。人作为技的所有者和执行者,在以技治物的活动中,也容易因沉迷于技而出现“机心”。所以,技伤物、乱世、害生。《庄子》批判技的根本原因,是“技”“道”之悖,即人为精巧与自然之道、局限于某一领域又受制于人自身认识能力的“小知”与作为万物本源、无所不在的“真知”之间的背离。技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活动,是横亘在人与道之间的障碍。 “技”“道”相悖,使人无法技中见道,庄子在某些寓言中,强调、赞叹的都不是技本身,而是人通过技的高度专注和纯熟而达到“忘”的状态,即技本身被消解。 这些能工巧匠首要的一个共同特征是对技高度纯熟的运用,在此过程中,其精神状态高度集中,心念系于具体的技的活动,由此进入泯灭物我、离形去知的“忘”的状态,从而通达于道。在此过程中,忘物忘我、忘身忘技,与“道”相悖的“技”也最终被克服消解了。 这里蕴含的是一种“过河拆桥”式的智慧,即由技出发而“忘技见道”,最终技与道的矛盾得到克服。这一迥异于日常思维习惯的智慧,正是《庄子》之为《庄子》的独特魅力所在。 (摘编自裴瑞欣《论<庄子>中的“技”及其消解》)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子》寓言中能人巧者要想达到“自由境界”,就必须勤操熟练,遵循大道,心意专注、凝聚精神。 B. 《庄子》中的技术寓言或显或隐地包含了通向“自由境界”的根本途径、基本前提和关键方法。 C. 《庄子》认为“技伤物、乱世、害生”,这应是《庄子》对“技”多持否定态度 原因。 D. 在《庄子》的思想中,某一领域的人为技艺再精巧,也是一种“小知”,它局限性大,不值得追求。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技”勤操熟用的重要性,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人才会凝聚精神,专注于技术活动。 B. 能人巧者在准确把握对象内在规律的基础之上达到自由境界,是其技术劳动具备美学意蕴的重要前提。 C. 材料二认为,对“能工巧匠”的赞叹和对“技”的否定看似矛盾,实则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一致的观点。 D. 《庄子》蕴含的“过河拆桥式”的智慧,迥异于人们日常的思维习惯,使“技”与“道”意涵不再背离。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 B.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 C. 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 D.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初刻拍案惊奇》 4. 大国工匠高凤林35年来做着同一件事,为火箭焊接“心脏”——发动机喷管,0.16毫米的焊点宽度,0.1秒的允许误差。戴上面罩,就进入到一种状态。每天结束工作,他离开前都要回头看看,那些摆着的元件金光闪闪,就像一个个艺术品,很完美。请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对这一人物事迹加以分析。 5. 如果我们把具体的学习活动视为“技”,学习规律视为“道”,那么“技”“道”关系给作为青年学生的你哪些启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撕日历的日子 迟子建 又是年终的时候了,我写字台上的台历一侧高高隆起,而另一侧却薄如蝉翼,再轻轻翻几下,三百六十五天就在生活中沉沉谢幕了。 厚厚的那一侧是已逝的时光,由于有些日页上记着一些人的名址和电话,以及偶来的一些所思所感,所以它比原来的厚度还厚,仿佛预示着已去岁月的沉重。它有如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在青春的心头,使青春慌张而疼痛。 发明台历的人大约是个年轻人,岁月于他来讲是漫长的,所以他让日子在长方形的铁托架上左右翻动,不吝惜时光的消逝,也不怕面对时光。当一年万事大吉时,他会轻轻松松地把那摞用过的台历捆起,随便扔到什么地方让它蒙尘,因为日子还多的是呢。而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看着那一摞摞用过的台历,会有种人生如梦的沧桑感。 于是想到了撕日历。 小的时候,我家总是挂着一个日历牌,妈妈叫它“阳历牌”,我们称它“月份牌”。那是个硬纸板裁成的长方形的彩牌,上面是嫦娥奔月的图画:深蓝的天空,一轮无与伦比的圆月,一些隐约的白云以及袅娜奔月的嫦娥飘飞的裙裾。下面是挂日历的地方,纸牌留着一双细眯的眼睛等着日历背后尖尖的铜片插进去,完成与它亲密的吻合。那时候我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撕日历,早晨一睁开眼,便听得见灶房的柴火噼啪作响,有煮粥或贴玉米饼子的香味飘来。这基本上是善于早起的父亲弄好了一家人的早饭。我爬出被窝的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脚踩着枕头去撕钉在炕头一侧的月份牌。凡是黑体字的日子就随手丢在地上,因为这样的日子要去上学。而到了红色字体的日子基本上都是星期天,我便捏着它回到被窝,亲切地看着它,觉得上面的每一个字母都漂亮可爱,甚至觉得纸页泛出一股不同寻常的香气。于是就可以赖着被窝不起来,反正上课的钟在这一天成了哑巴,可以无所顾忌地放纵自己。有时候父亲就进来对炕上的人喊:“凉了凉了,起来了!” “凉了”不是指他,是指他做的饭。反正灶坑里有火,凉了再热,于是仍然将头缩进被窝,那张星期日的日历就随之跟了进去。父亲是狡猾的,他这时恶作剧般地把院子中的狗放进睡房。狗冲着我的被窝就摇头摆尾地扑来,两只前爪搭着炕沿,温情十足地呜呜叫着。你只好起来了。 有时候我起来后去撕日历,发现它已经被人先撕过了,于是就很生气,觉得这一天的日子都会没滋味,仿佛我不撕它就没拥有它似的。 撕去的日子有风雨雷电,也有阳光雨露和频降的白雪。撕去的日子有欢欣愉悦,也有争吵和悲伤。虽然那是清贫的时光,但因为有一个团圆的家,它无时不散发出温馨气息。被我撕掉的日子有时飘到窗外,随风飞舞,落到鸡舍的就被鸡一轰而啄破,落到猪圈的就被猪给拱到粪里也成为粪。命运好的落在菜园里,被清新的空气滋润着,而最后也免不了被雨打湿,沤烂后成为泥土。
展开余下试题有会过日子的人家不撕日历,用一根橡皮筋勒住月份牌,将逝去的日子一一塞进去,高高吊起来,年终时拿下来就能派上用场。有时女人们用它给小孩子擦屁股,有时候老爷爷用它们来卷黄烟。可我们家因为有我那双不安分的手,日子一个也留不下来,统统飞走了。每当白雪把家院和园田装点得一派银光闪闪的时候,月份牌上的日子就薄了,一年就要过去了。心中想着明年会长高一些,辫子会更长一些,穿的鞋子的尺码又会大上号,便有由衷的快乐。新日子被整整齐齐地装订上去后,嫦娥仍然在日复一日地奔月,那硬纸牌是轻易不舍得换的。 长大以后,家里仍然使用月份牌,只是我并不那么有兴趣去撕它了,可见长大也不是什么好事情。待到上了师专,住在学生宿舍,根本没日历可看,可日子照样过得一个不错。也就是在那时期,商店里有台历卖了,于是大多数人家就不用月份牌了。我自然而然地结束了撕日历的日子。 我在哈尔滨生活的这几年才算像模像样过起了日子。每天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台历,由一侧让它到另一侧。当两侧厚薄几乎相等时,哈尔滨会进入最热的一段日子,年终时我将用过的台历用线绳串起,然后放到抽屉里保存起来。台历上有些字句也分外有趣,如一九九三年二月十四日记载着“不慎打碎只花碗”;而二月二十八日则写着“一夜未睡好,梦见戒指断了,起床后发现下雪了”;八月二十八日是“天边出现双彩虹,苦瓜汤真好喝”! 到了一九九四年的一月十九日,是腊月初八的日子,东北人喜欢这天煮“腊八粥”。我在这天的日历上记着:“煮八宝粥。材料:大米、小米、绿豆、小楂子、葡萄干、核桃仁、大枣、花生”。三月三日写着“武则天墓被万人践踏,只因为她践踏了万人”。而七月十一日是“德国队以1:2败给保加利亚队。保加利亚用火样的激情焚烧了陈旧的德国战车”(好像引自一位体育记者之言)。 台历有意无意成了我的简易日记本,当然就更加有收藏价值了。 不管多么不愿意面对逝去的日子,不管多么不愿意让青春成为往事,可我必须坦然面对它。当我串起一九九五年的台历,将一九九六年散发着墨香气的日子摆在铁皮架上时,我仍然会在上面简要抒写一些我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的。如果能把幼时已撕去的日历一一拾回,也许已故的父亲就会复活,他又会放条狗进我的睡房催我起床,也许我家那个已经荒芜了的院落又会变得绿意盈门。但日子永远都是:过去了的就成为回忆。 可它毕竟深深地留在了心底。当我年事已高将台历的日子看花了,翻台历的手哆嗦不已时,嫦娥肯定还在奔月。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描写童年时撕日历的场景时,运用多种感官描写来展现早晨起床时的具体情境,可从中品味出作者对于童年时光的眷恋与怀念。 B. “心中想着明年会长高一些,辫子会更长一些,穿的鞋子的尺码又会大上号,便有由衷的快乐”部分运用心理描写,体现出我在年少时期面对成长的欢欣。 C. “被我撕掉的日子有时飘到窗外,随风飞舞”,这里的“被我撕掉的日子”运用双关手法, 既指被我撕掉的日历纸,也指我童年时所经历的那些或开心或糟心的日子。 D. 本文以“日历”为线索,以小见大,通过对小时候撕日历与长大后用台历等细微小事的具体描写,体现出作者对于曾经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迷茫。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童年与当下,月份牌和台历的变化对比中,我成长的轨迹经历被娓娓道来,作者围绕“日历”的叙述点明主旨,呼应文题。 B. 本文语言清新舒畅、朴实真挚,使用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用深情的语言叙述情感,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真实、丰富与美好。 C. 文中反复出现“嫦娥奔月”的彩牌,象征着青少年时期我对外界的好奇与向往,结尾时再度出现也有对时光流逝的理性思考,升华主题。 D. “它有如一块沉甸甸的砖头,压在青春的心头,使青春慌张而疼痛”一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年轻人感受到的生活带来的压力负担。 8. 在文中的后半部分,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列举台历具体日期与所记录的内容? 9. 迟子建曾评价自己的作品:“我的作品中,总有一缕星光(温暖)跳荡,只是它的底色还是苍凉。”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佚之狐曰:“主公若加其官爵,使之往说,不患秦公不听矣。”郑伯遂召烛之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左右无不含笑。烛之武拜,奏曰:“主公召老臣何事?”郑伯曰:“佚之狐言子舌辩过人,欲烦子说退秦师,寡人将与子共国。”烛之武再拜辞曰:“臣学疏才拙,当少壮时,尚不能建立尺寸之功,况今老耄,筋力既竭,语言发喘,安能犯颜进说,动千乘之听乎?”郑伯曰:“子事郑三世,老不见用,孤之过也。今封子为亚卿,强为寡人一行。”佚之狐在旁赞言曰:“大丈夫老不遇时委之于命今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不可再辞。”烛之武乃受命而出。 (节选自《东周列国志》)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需断句处的序号按顺序写出。 大丈夫老A不遇时B委之于命C今君知D先生而用之E先生不可F再辞。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烦,指烦劳、麻烦,与“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烦”意义相同。 B. 辞,指推辞,与“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中的“辞”意义不同。 C. 竭,指穷尽,与“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中的“竭”意义相同。 D. 强,指勉强,与成语“博闻强记”中的“强”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烛之武夜缒而出,既暗示了在秦、晋的包围下,郑国当时形势危急,人们不敢开城门出去,又表现了烛之武勇赴国难的献身精神。 B. 烛之武在劝说秦穆公时,处处为秦国着想,步步深入,层层逼近,言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C. 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晓之利害。他先说亡郑对秦无益有害,再说存郑对秦对晋都有益,最后说晋屡背秦德,不可共事,使秦伯不得不听。 D. 烛之武有机会得到重用与佚之狐的举荐有着极大的关系,但烛之武最终能够出使秦军,郑伯的努力与信任才是更重要的因素。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2)郑伯遂召烛之武入朝,见其须眉尽白。 14. 《东周列国志》中哪些情节和《烛之武退秦师》有关联?请简要概括。 (二)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居遣兴 王安石 惨惨秋阴绿树昏,荒城高处闭柴门。
展开余下试题愁消日月忘身世,静对溪山忆酒樽。 南去干戈何日解,东来驲骑[注]此时奔。 谁将天下安危事,一把诗书子细论。 [注]驲骑:驿马,也指乘马送信、传递公文的人。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描写秋日荒城、柴门紧闭的闲居环境,写出诗人愁苦的原因。 B. 诗人来到了溪水边,面对着倒映在水里的山,不禁想要借酒消愁。 C. 东面来的驿骑快马加鞭,形象地写出了国家南面战况紧急的事态。 D. 诗人以一“闲”字入题,颇有深意,突出了诗人闲而有忧的情怀。 16. 诗的尾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请补全下列句子 空缺部分 (1)《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_______,_______”是写远望中的江和山:长江在金陵城外流过,像一匹白绢;远山青翠可爱,围绕着主峰聚集起来。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曾皙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_______,_______”,唱着歌回去。 (3)《游园[皂罗袍]》中“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谢灵运的“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句意,写出杜丽娘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以后,从胸中涌出无限哀怨。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戏曲自诞生起便深深扎根于大众之中,作为古老而流传广泛的表演艺术,它起源于田间地头、村落场院与集市祭台,历经瓦舍勾栏、宫廷豪宅,最终走进茶园戏馆,成为人们文化娱乐活动 A 的一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戏曲的内容和精神风貌不断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人民的奋斗故事成为戏曲新的题材。沪剧《挑山女人》取材于真人真事,讲述了一位平凡而坚毅的母亲当挑山工抚养三个孩子的感人故事;湘剧《月亮粑粑》则立足日常生活,展现了一位乡村民办教师30年坚守奉献的心路历程。这些作品都以普通劳动人民为描摹对象,与大众生活紧密联系。 戏曲创作者们深刻把握时代主题,紧跟时代步伐,在戏曲创作中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①创作者们通过改造并创新唱词念白、行当及程式,②剧情更加贴近今天人们的口味;③他们采用将艺术剧场与社会舞台相交融,④热忱描绘当下的生活。 戏曲的创新与发展不仅体现在内容创作上,更体现在其形式的发展上。现代科技手段如灯光、布景、投影、全息技术的融入,使戏曲呈现方式越来越丰富多样,使舞台的表演 B ,不仅提升了观赏体验,也改变了观众的欣赏习惯。 此外,戏曲在演出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开放。从原来一味地看戏,到现在有更多的戏迷们与舞台上的演员同步互动,成为他们特有的享受;田野民巷中戏迷自发装扮弹唱的场景,成为公共文化中一幅绚丽的画卷。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年轻一代则以新的方式创新表达古老戏曲的美学原理与特征,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18. 请在文中AB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看蝙蝠,就使我想起小时的往事。 那时我住在大陆北方的农村。①______,人们白天多不敢外出。因而一到晚上,家家户户,人手一把芭蕉扇,纷纷坐到门前的瓜架豆棚边纳凉进晚餐。这种情景,正如某田园诗人所写的“晚时爱风凉,家家豆棚坐”。不过我们孩子不怕热,总是三五成群,在打麦场上追逐嬉戏,还脱下鞋子,抛上天空兜蝙蝠,一面口中还高唱着当地的一首童谣:“蝙蝠早来,给你草鞋;蝙蝠迟来,给你皮鞋……”果然,蝙蝠一见到抛上去的鞋子,立即争相往鞋窝里钻。②______,又都急急往外飞去,因而始终兜不到一只。不过,大家却乐此不疲,以此为夏夜的玩乐。然而,一晃间,三十多个夏季,就在蝙蝠的翅膀下抖落了。这些童年旧事,如今在异乡的夏夜里偶然忆起,不禁带给我悠悠如水的乡心,丝丝如缕的客梦! 20.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A 引用、拟人、借代 B. 引用、夸张、借代 C. 对比、夸张、比喻 D. 对比、拟人、比喻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如今在异乡的夏夜里偶然忆起的这些童年旧事,不禁带给我如缕的客梦,如水的乡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2.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六、写作(60分) 23. 阅读下而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狭小居处);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制约)于时也。——庄子《外篇·秋水》 不断的自我突破,才是生命中一直向上爬的力量。——三毛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