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欧洲南方天文台经过几个月的观测,发现了一颗正绕着比邻星旋转且公转周期是11.2天的新行星。这颗新行星,后来被命名为比邻星b。天文学家们还发现比邻星b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3倍,说明它肯定是一颗表面被岩石覆盖的固态行星。此外,它与比邻星的距离是日地距离的5%,这让它恰好位于比邻星的宜居带之内。这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在比邻星b上,会不会真的有三体人呢?” 很遗憾,这回答案是否定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从你比较熟悉的太阳讲起。 太阳是整个太阳系能量的源泉。而太阳本身并不是特别稳定,它经常会发出太阳风暴。太阳风暴包括两个组成部分,其一是太阳耀斑,它是指太阳表面突然急剧变亮的斑点。一旦发生了太阳耀斑,太阳发出的电磁波的能量就会急剧增强。另一个是日冕物质抛射。也就是说,太阳能把它表层的物质抛向太空,从而形成所谓的太阳风(主要成分是一些能量极高的带电粒子,例如剥离了外层电子以后的氢原子核和氦原子核)。 为了便于理解,你不妨把太阳耀斑当成是太阳风暴中的闪电,而把日冕物质抛射当成是太阳风暴中的雨水。 就像太阳能发出太阳风暴一样,比邻星也能发出比邻星风暴。更要命的是,比邻星还是一颗耀星。这意味着,比邻星可以产生特别强的比邻星风暴。如果这种强度的超级耀斑直接作用在地球上,足以把地球的大气层整体剥离。而一旦失去了大气层,其表面的液态水将会全部蒸发成水蒸气,并且逃逸到太空中去。 (摘编自王爽《宇宙奥德赛:穿越银河系》) 1. 下列对材料一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地球的水分能够持续保持液态形式,这主要得益于地球位于太空正中间的有利位置。 B. 木星以其强大的引力场保护地球免受致命天体的撞击,为生命提供重要的安全保障。 C. 近十亿年来,与地球相邻的星球地壳陷入了停滞状态,这表明其板块活动较为平静。 D. 虽然比邻星b位于比邻星的宜居带内,但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受到比邻星风暴的制约。 3.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详细阐述了地球维持生命存在的自然特征。 B. 材料二通过使用图表和数据分析,直观展示了用径向速度法探测系外行星的原理。 C. 材料二通过列举日常生活场景和打比方,使抽象专业的概念术语变得更生动形象。 D. 材料在陈说观点时使用“好像”“几乎”“应该”等词,体现科普文用语的严谨性。 4. 材料二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 5. 哪些要素是维持生命存在 必要条件?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答案】1. C 2. A 3. B 4. ①通过设问引入新的论点或证据,并通过回答这些问题逐步展开论证,这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论证逻辑。②引发读者思考,激发读者好奇心,使行文起伏,具有可读性。 5. ①适宜的恒星和行星距离:行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要恰到好处,以保证行星表面的温度适宜。②稳定的液态水环境: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一个星球必须有能力维持液态水的长期存在。③保护性的大气层和磁场:一个适宜的大气层可以为行星表面提供必要的保护,阻挡有害的宇宙辐射和太阳风,同时维持适宜的气候条件。 【解析】 【导语】本文以双材料对比结构呈现科普主题:材料一通过地球案例,系统解构生命存在的四大要素(宜居带位置、行星保护机制、板块运动、磁场防护);材料二则以比邻星b为例,反向论证恒星活动对宜居条件的破坏性。论证手法上,材料一采用因果链式说明,材料二善用设问引导与生活化类比,有效降低阅读门槛。两则材料共同凸显宇宙中生命诞生条件的苛刻性与地球的特殊性。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D项地壳没有分裂成碎片,故排除。 A.对流方向有误,据原文“移动的板块为地球内部压抑已久的热量提供了一个排放口,于是,地球内部深处的对流就会被加强,因此地核内的热量就会被更多地释放出来”可知,箭头应指向地壳外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太空正中间”错,据原文“太空中最合适的位置”“带状区域的正中间”可知选项中“太空正中间”表述有误。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使用图表和数据分析”错,材料二在阐释径向速度法探测系外行星的原理时,只用了图表并未使用数据分析,数据是用于分析欧洲南方天文台的发现。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作者通过设问句引入新的论点或证据,然后通过回答问题逐步展开论证,使论证过程清晰有条理,让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思路,更好地理解关于三体世界是否存在生命这一问题的分析过程。如先提出“那三体世界是否拥有这样的行星呢?”的问题,引发读者对三体世界是否存在适宜生命居住行星的思考,然后给出“答案是有”,并引出比邻星b这一证据,接着又通过“在距离如此之远的情况下,这颗行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的设问,引入多普勒效应和径向速度法等知识,解释行星的发现过程,使读者能顺着问题和回答,逐步了解论证的逻辑脉络。 ②设问句的使用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让读者更积极地参与到文本的阅读中。例如“在比邻星b上,会不会真的有三体人呢?”这一设问,会让读者不禁去思考和想象,同时也使行文避免了平铺直叙,产生起伏,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让读者更有阅读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