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以明清紫禁城为主的故宫古建筑群,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拥有千余座明清木结构建筑。丰富的建筑门类、齐全的建筑形制,使得紫禁城成为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百科全书,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一脉相承的营建思想, ① 。紫禁城不但与安徽凤阳明中都、南京明故宫遗址的两座宫殿有着直接的沿袭关系,更可由此一直追溯至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晚期宫城以降的历代都城、宫殿的规划设计形制,追溯至《周礼》《吕氏春秋》等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辨方正位”“择中立宫”“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一系列都城、宫殿营建的悠久传统。经过元明清三代的规划建设,北京城形成了以紫禁城为中心,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道城墙环环相套的形制,端正严整,对称均齐;纵贯南北的北京城中轴线更是长达7.8公里(一公里等于一千米),气势如虹。紫禁城在重重城墙和南北中轴线的烘托之下,显示出“天下之中”的恢宏气魄。在紫禁城内的考古发掘证明,元明清三代的宫殿建筑存在着叠压关系。以上营建传统,与中国农业文明起源之际通过“观象授时”而获得的宇宙观、时空观等重要知识与思想体系一脉相承。 《中庸》有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经过长期的发展积淀,“致中和”这一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美学及伦理道德观念,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主导精神之一。紫禁城建筑群整体布局对称均衡,秩序井然,充分体现出对“和谐”“中和”等文化理念的追求。无论是以“保合太和”“致中和”为主题而命名的外朝前三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还是崇尚乾坤交泰、万物和谐并育的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守中致和”的中和之道都是其中蕴含的最高追求。除此之外,紫禁城中尚有永和宫、体和殿、颐和轩、蹈和门等诸多名称中带有“和”字的殿宇门楼。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处处体现出追求“和”的文化内涵。 ② ,南北融合的建筑新风。紫禁城一方面是继承前代传统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南北方建筑文化交流融合的创新之作。在明永乐年间始建宫城的过程中,便有大量南方工匠参与其中,典型者有以蒯祥为代表的苏州“香山帮”匠师,相关工艺技术在南北融合中不断推陈出新。据史料记载,元大都城墙仍以土墙为主,仅城门部分包砖,下大雨时常常塌毁,而紫禁城的城墙全部包砌城砖,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屋顶的材质与色彩是紫禁城建筑的一大创举,黄琉璃瓦的大量运用,开一代新风:既不同于唐代宫殿以青灰瓦和青掍瓦为主的素朴基调,与宋、金宫殿以青琉璃瓦为主调也颇异其趣(金中都宫殿正殿用黄琉璃瓦),与元代宫殿运用各色琉璃瓦装饰屋脊屋檐并大量使用白色琉璃瓦更是大不相同,从而形成了既辉煌壮丽又和谐统一的整体气魄。 清代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下江南”,更加促进了南北方建筑的融合。例如乾隆时期参照宁波天一阁,建成用以庋藏四库全书的文渊阁,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立面设计成紫禁城中独一无二的六开间,屋顶则以象征水的黑琉璃瓦为主色,木结构部分以绿色油饰为主,在以红墙黄瓦为主调的紫禁城中,堪称别具一格的创新之作。建福宫花园、乾隆花园等庭园的营建,将江南园林的风格融入紫禁城,极大改变了宫城的面貌。此外,乾隆花园内各建筑的室内装修,更是荟萃了南方诸般最为卓越的工艺技术。
浏览完整试题多元一体的建筑集群, ③ 。紫禁城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典型例证。除了汉族宫殿建筑,紫禁城中也有极具其他民族特色的建筑。比如坤宁宫的改建便是清初满汉文化融合的典型体现,无论是将大门位置由正中改为偏东,室内呈现为“口袋房”布局,还是在西侧开间内设西、南、北三面的“卍字炕”,都是典型的满族建筑习俗。宫中大量殿宇门楼的匾额皆是满汉双语书写,部分碑刻亦如此,慈宁门匾额更是由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 紫禁城充分体现出以儒家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的融合,呈现出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紫禁城中除主体宫殿建筑之外,还包含佛教建筑,如雨花阁、宝华殿、宝相楼、吉云楼、佛日楼、梵华楼等40多处佛堂;道教建筑如钦安殿、天穹宝殿等;此外还有反映民间信仰和满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城隍庙、坤宁宫等。紫禁城既是中国传统宫殿建筑的代表,同时也是中外建筑技艺交流融合的舞台。例如,武英殿院内西北部的浴德堂,为一座典型的中亚阿拉伯式穹顶建筑;乾隆花园的倦勤斋内,有结合西方焦点透视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绘制而成的大型通景画,使人置身其中似幻似真;东六宫之一的延禧宫主庭院中,还保留着带有近代钢结构的西洋“水晶宫”式建筑遗迹灵沼轩。 (摘编自王旭东《紫禁城: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晚期宫城以降的历代宫城设计形制和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营建传统都对紫禁城的营造有所影响。 B. 紫禁城建筑门类丰富,形制齐全,能体现中华文明的特性,使其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百科全书。 C. 紫禁城里外朝前三殿和内廷后三宫的命名,都体现了对“致中和”这一中华文化核心理念的追求。 D. 紫禁城不仅充分体现出儒、道、佛等多种不同文化的融合,也体现出中西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古发掘证明紫禁城内的清代宫殿下叠压有明代宫殿和元代宫殿。 B. 紫禁城以红、黄两色为主色调,其中,绿颜色的运用就相对较少。 C. 紫禁城建筑营造时,各方面最卓越的工艺技术都得到了充分运用。 D. 紫禁城中的建筑,因为不同原因,在不同朝代经历过多次修整。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坤宁宫中汉藏合璧的楼阁建筑雨花阁,将汉式建筑与藏传佛教建筑风格熔于一炉。 B. 紫禁城继承了中国传统宫殿营建中“前朝后寝”“三朝五门”等古代的规模形制。 C. 紫禁城宫殿室内铺地的“金砖”产自苏州,由太湖的淤泥经过极为复杂的工艺制成。 D. 紫禁城中有养心殿“中正仁和”、乐寿堂“与和气游”等带有“和”字的匾。 4. 材料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结构、语言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5.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文中画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 B 2. C 3. A 4. 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对《中庸》的引用,对外朝前三殿及内廷后三宫的举例等,论证有力。 ②论证结构清晰,整体采用总—分式论证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思路清晰,环环相扣。 ③论证语言严谨,如“现存规模最大”“一方面是……另一方面也是……”等,表述严谨。 5. ①绵延不绝的中和理念 ②革故鼎新的工艺技术 ③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象 【解析】 【导语】这篇论述紫禁城建筑文化的文章结构严谨,论证充分。全文以“总-分”结构展开,先总述紫禁城的建筑价值,后从营建思想、文化理念、南北融合、多元一体四个维度深入分析。论证方法上,既运用了历史溯源(如追溯至二里头遗址),又列举了大量建筑实例(如文渊阁、坤宁宫),还引经据典(《中庸》)。语言上,专业术语与文学表达相得益彰,如“气势如虹”“恢宏气魄”等修辞增强了感染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使其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百科全书”错误,扩大范围,原文表述是“使得紫禁城成为中国古代官式建筑的百科全书”。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各方面最卓越的工艺技术都得到了充分运用”错误,夸大其词,文中只是说“相关工艺技术在南北融合中不断推陈出新”,“乾隆花园内各建筑的室内装修,更是荟萃了南方诸般最为卓越的工艺技术”。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能力。 材料第六段观点是:紫禁城是多元一体的建筑集群。 A.“汉藏合璧”可证明紫禁城是多元一体的建筑群。 B.“继承了中国传统宫殿”可证明紫禁城一脉相承而来,不符合本段观点。 C.“金砖”“由太湖的淤泥经过极为复杂的工艺制”证明紫禁城工艺技术新颖,不符合本段观点。 D.“中正仁和”“与和气游”证明紫禁城追求“中和”理念,不符合本段观点。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能力。 ①综合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为论证紫禁城“守中致和”的理念,列举外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与内廷“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命名,以及“永和宫”“体和殿”等带“和”字的建筑,以具体建筑名称直接印证“和谐”“中和”的文化追求,避免空泛说理。引用《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紫禁城的布局理念与中华核心哲学思想直接关联,赋予论证以文化深度和理论高度。 ②论证结构清晰。整体采用“总—分”结构,纲举目张开篇总述紫禁城“体现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随后以三个并列段落分论“一脉相承的营建思想”“南北融合的建筑新风”“多元一体的建筑集群”。总论点统摄全文,分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形成逻辑闭环,全面覆盖“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内涵。 ③论证语言严谨。“以明清紫禁城为主的故宫古建筑群,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中“现存规模最大”突出紫禁城属性,体现语言的准确严谨;如“紫禁城一方面是继承前代传统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南北方建筑文化交流融合的创新之作”,以“一方面……另一方面……”句式,自然衔接“历史沿袭”与“南北融合”的分论点,避免段落割裂。
展开余下试题【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①处:第二段围绕“一脉相承的营建思想”展开,强调紫禁城与历代都城、宫殿的沿袭关系,追溯至《周礼》等文献中的营建传统,并提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的哲学观念,以及紫禁城布局对“中和”理念的追求。横线处需概括段落主旨,即营建思想中“中和理念”的传承性;同时结合“南北融合的建筑新风”的句式提示,故填“绵延不绝的中和理念”。 第②处:第四段首句指出紫禁城“是继承前代传统的产物,也是中国南北方建筑文化交流融合的创新之作”,接着举例说明工艺技术的革新,以及清代融合南方园林风格。段落主要论述建筑工艺的创新与融合,需突出“革新”与“技术”;同时结合“一脉相承的营建思想”“多元一体的建筑集群”的句式提示,故填“革故鼎新的工艺技术”。 第③处:第六段强调紫禁城是“多元一体的建筑集群”“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典型例证”,包含汉族、满族、佛教、道教、中亚阿拉伯式建筑及西方艺术元素,体现多民族、多宗教、中外文化的融合。段落主旨为文化的多元融合与包容,需体现“包容”“多元”的气象;同时结合“南北融合的建筑新风”的句式提示,故填“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棉花开(节选) 李春雷 到广东上任的时候,他已经66岁了。面皱如核桃,发白如秋草,牙齿全部脱落了,满嘴尽是赝品。心脏早搏,时时伴有杂音,胆囊也隐隐作痛。但他显然还没有服老,1.71米的个头,80公斤的体重,敦敦实实,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踩得大地“咚咚”直响。 省委门口有一个副食店,每天凌晨3点钟,黑黝黝的寒风中,市民们揣着鱼票、油票、糖票等花花绿绿的票证,开始在这里排队购物。广东产鱼,广东人更喜欢吃鱼,可市民们每人每月只有5角钱的鱼票,还不能保证供应,副食店7点30分才开门营业,买鱼的队伍长长的,比鱼还多。排在前面的阿公阿婆太困了,要回家再睡一觉,就放下一个替身:一把凳子,一顶帽子,或一个菜篮子……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他又来到了深圳的文锦渡口,放眼望去,河对岸就是香港,高楼大厦,灯火璀璨。而自己这边呢,黑灯瞎火,四野无声。 枯黄的秋风吹乱了他的满头白发和满心愁雾。 在这里基本上没有工业项目投资;交通更是落后,京广铁路在广东境内竟然全是单线。从广州到珠海、深圳,中间都要转乘四五次轮渡,需要花费一天的时间;农业也不行啊,是全国最大的缺粮省份,虽然国家每年调进5亿公斤,但仍是饥肠辘辘,路人相闻。1979年全省工农业生产总值人均只有520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数字636元。还有一个数字更让粤人汗颜,偌大的广东省,面积是香港的200倍,而每年的创汇总量却不足人家的十分之一。 也许正是这诸多的原因,中央政府下决心在广东试办特区,先行一步。于是,就选派了他。青年时代他在大学攻读的专业就是政治经济学;抗战时期,他就主编了党内第一本《政治经济学》教材;建国后长期担任黑龙江省委书记,他的政绩至今仍活跃在松花江畔;主政辽宁三年,经济发展跃至全国三甲之列。 可他毕竟已经年近古稀,又是第一次来广东,这一片土地,能接受他吗? 省委大院里植满了榕树,这南国的公民,站在温润的海风中,悬挂着毛毛茸茸、长长短短的胡须,苍老却又年轻,很像此时的他。 但他更喜欢木棉树,高大挺拔,苍劲有力。忽地一夜春风,千树万树骤然迸发,那硕大丰腴的花瓣红彤彤的,恰似一团灼灼燃烧的火焰,又如年轻威武的丈夫,用刚健的臂膀挽着娇美的新娘,虽然来去匆匆,却也轰轰烈烈……他的血液像珠江一样奔腾起来。 他摸了摸满头秋草,似乎那是蓬蓬勃勃的南国春芽…… 查阅中国统计年鉴:1978年广东省的经济总量为185亿元,列全国第23位。可仅仅到他离任的1985年,广东已经赫然位居榜首。短短的几年时间,这是一个怎样超常规的跨越! 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正是在这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深圳以她特有的“深圳速度”,从一片偏僻的小渔港蜕变成为一座繁茂的大都市,成为面向世界的最靓丽的东方形象…… 据不少见过他的人说,他相貌清奇,最奇迥的就是那一双凸出的大眼:愤怒时猎猎如火,静思时深邃如渊,兴奋时明亮如灯。 1983年春天,他明显感到心律不齐,去医院检查,连医生的脸都白了:他的心跳竟然每天比正常人早搏3万次。劝他马上动手术,他笑一笑,说自己身体好能抗得住,拒绝了。又劝他半天工作半天休息,可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怎么可能呢? 他的胆囊又开始隐隐作痛了,愈加剧烈,发展到腹胀,厌食,疼痛难忍。 1984年元旦过后,他被送进了医院。胆囊结石,严重发炎,必须马上切除,否则,腹背受敌,危及生命。 手术开始了,所有的医生惊呆了,做了这么多例手术,还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畸大的胆囊,畸大的胆囊被撑得鼓胀胀的,随时可能爆裂,像一个熟透的桃子,打开桃子,医生们更是“叹为观止”:里面塞满了16枚圆圆滚滚的结石,大的像鹌鹑蛋,小的似花生豆、黄豆、红豆…… 哦,怪不得老家伙如此生猛,原来他的胆囊里揣满了石头! 他退休的1985年,广东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全国第一位。岭南大地已经全面发酵,物阜民丰,山河肥美,而只有他自己萎缩了。他的体重比上任时减少了近30公斤,身材也矮小了5厘米,他瘦弱成了一个干巴巴、颤巍巍的岭南阿公。 卸任前,他又一次去了深圳。站在文锦渡口,眺望着两岸星河般灿烂的灯光,他笑了,他的笑容一如这星河般灿烂。 他的身体在一天天地衰老下去,像一株粗皴枯朽的木棉树,但他思维的枝叶依然滴青流翠,他激情的火焰仍旧喷薄迸溅。而且愈到晚年,其情愈殷,其心愈烈,烈烈如火,殷殷似血,他用颤抖的双手高捧着自己滴血的心脏,向他的后人、向这个民族奉献着最后的真诚…… 公元2007年11月,我去采访的时候,任仲夷已经逝世两周年了。 我相信,1000年之后,当广东的后人们在数念起20世纪时,仍然会敬重他的名字。岭南的疆土上肃立着数不清的木棉树,像一枚枚火炬,在默默地燃烧着……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市民们购物时不仅需要早早到副食店门口去排队,还需要凭鱼票、油票、糖票等花花绿绿的票证,这都暗示了改革开放前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 B. 广东基本没有工业项目投资,交通落后,是全国最大的缺粮省份,这都是任仲夷上任时要面对的挑战,也是中央政府在广东试办特区的根本原因。 C. 1985年广东省经济总量跃居全国首位,岭南物阜民丰,山河肥美。这种超常规跨越在短短几年内实现,得益于国家政策和任仲夷的努力奉献。 D. 任仲夷被选派到广东,这与他在大学攻读的是政治经济学、抗战时主编有《政治经济学》教材、建国后在黑龙江和辽宁担任要职并颇有政绩有关。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大量使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如上任时和退休时体重、身高、精神状态的对比,突出了任仲夷不辞辛劳、鞠躬尽瘁的敬业奉献精神。 B. 本文在塑造任仲夷的形象时,既有肖像、动作、细节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如他生病住院做手术时医生“惊呆了”的反应。 C. 文中三次写到木棉树,但作用各不相同。或表现任仲夷改天换地的雄心壮志,或突出他思维活跃、激情满怀,或衬托他无私奉献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