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安徽省黄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把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 做选择题时,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作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者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的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轴“手卷”、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如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又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浏览完整试题(节选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材料二:
清晨的阳光将暖意无差别地抹在建筑上,而这些貌似有差别实则在形状、线条、色彩上高度统一的建筑默默接受着涂抹。几座人字形楼顶的小高层由低到高、由近至远排列,它们让这片因为群集及过高而逼仄的空间有了微弱的变化。
这些建筑规整精巧,像小时候的积木。积木的乐趣是用有限而规整的木块搭出不一样的小屋,是在限制中求不同。而眼前的这些建筑却给人一味趋同的印象。趋同是一种有序的运动,趋同运动来自压力或吸引力。现代住宅建筑的趋同多数迫于客观的因由,真正让人担心的,是住在这些被动趋同建筑内被趋同、甚或主动趋同的我们。
建筑以一个个相同的小窗连通着外界,可里面的人很少站在窗前凝望,因为要看计算机,“每个人桌上都会有一台计算机!”盖茨在30年前狂妄而大胆的预言超预期地被实现了。以今视昔,令人无限感慨。杂志上,一位新华社记者提问一位网络总监:“你怎样看待人类的未来?”答:“从无序到有序。”问题浪漫而有高度,我却一时默然。网络的未来是从无序到有序,而人类的未来却不可如此期许和类比,虽然网络已经如此之深地介入了我们的生活——除非人真的异化为机器。
对于人,有序的趋同本质上是一种退化,根源于懒惰和冷漠的退化。人生无常,于无常中求有序,终将无解。当这些建筑规整有序地分割和安排了我们所居处的空间,为了不“被趋同”“向趋同”,我们必须身在其中而心在其外地保持和挣扎,虽然,环顾周遭,壁垒森严,“知无常而求有序”大约也是唯一可以无尽耽溺且乐趣无穷的运动了——只要这有序不成为隔膜、变异的借口、延伸和深渊。
(《耽溺于有序》,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些艺术作品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例如音乐;有些艺术作品具有空间上的持续性,例如舞蹈。
B. 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C. 规整精巧的建筑,在形状、线条、色彩上既高度统一又有差别,体现出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D. 身在被动趋同的建筑内,我们也应该对“被趋同”“向趋同”的生活或思维方式有保持和挣扎。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重复和变化尤为重要,音乐、舞蹈以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来突出主题、表达情感。
B. 材料一在论述建筑物形象重复与变化的统一时,既有对具体实例的剖析,又从世界建筑史的角度做了概述。
C. 材料二引用盖茨的预言和网络总监的回答,都是为了论证人类的未来不可等同于网络的未来。
D. 材料二并未肯定地提倡人们耽溺于“知无常而求有序”,反而提醒人们“有序”可能带来隔膜与变异。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福建土楼大多采用圆形或方形的外形设计,内部一般都是围绕着中心庭院,一圈一圈地建造房屋,房屋的开间、进深等尺寸也较为相似。
B.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等事物重复排列,取得几条街道的统一性,重复之中又有无穷变化。
C. 李公麟的《放牧图》整幅手卷展现无数匹马的形象,就像一首乐曲,用放牧者和马匹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
D. 颐和园长廊的几百根柱子、梁枋等在形式上不断重复,但长廊随万寿山高低、昆明湖曲折而起伏变化,且廊上彩绘内容丰富、无一重复。
4.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请结合材料一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卢沟桥的美体现在哪里。
【链接材料】
北京的卢沟桥全长200多米,桥的两侧有281根望柱,柱间相隔大约一米。柱头刻着莲花座,座下为荷叶墩。放眼望去,两排柱子雄伟壮观。这281个望柱,每根柱上都有金、元、明、清历代雕刻的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5. 两则材料都谈到住宅建筑千篇一律的问题,二者的论述目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镖头杨三
聂鑫森
杨三的名气很大。杨三的镖局名叫吉成镖局。他从十八岁开始当镖头,到不惑之年,还没有过“失镖”的记录。
这一年年景不大好,秋收后,湘潭城里的粮价不但没有落下去,反而上涨了,而且涨价的大米还供不应求。这天他正跟一个老者下棋,突然城中最大的茂丰粮行老板朱启人找他走一趟镖,运一批粮食去贵州。
茂丰粮行此次出行的有二十多辆马车,装运着几万斤上等白米。粮行随行的只有一个账房和一个伙计。朱启人说:“粮队所经的地方民风强悍……”杨三说:“如若失镖,我杨三赔偿。”朱启人说:“这就好,这就好!”
第二天一早出发时,杨三骑马在前面开路,挎一口单刀。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一路无事,渐渐地进入湘西。
这一天傍晚,他们在一家车马大店安歇下来。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
天色暗了下来,他点燃桌上的桐油灯,摆开棋盘,忽听见隔壁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寂寞感油然而生。要是有个人下下棋,多好,他忍不住走出门,来到隔壁房间的门前。房门敞开着,果然是一个穿长衫的很文弱的中年人在自己跟自己下棋,神情十分专注。杨三咳了一声,那人抬起头来,问:“先生找人?”杨三在光影中看到的是一张白净的脸,双目有神,便说:“冒昧冒昧,我就住在隔壁,听见有棋子的声音,便过来看看。”
“先生定是好棋之人,旅途相逢,何不来一局?”
杨三飞快地扫了一眼房间,说:“正好来请教。我叫杨三,是湘潭吉成镖局的,押镖路过这里。”那人说:“镖局?啊,我听说过,我是个教书匠,叫沙风里,回贵州老家去的。长夜漫漫,在这里摆棋消磨时间哩。”
于是,他们坐下来,一边聊天一边下棋。


展开余下试题“沙先生回老家省亲?”
“是的。今年家乡年景很坏。很多田地因久旱无雨,颗粒不收,而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连天,有些地方竟出现食人肉的惨景。”
“老百姓怎么活啊!”杨三叹息道。
沙风里说:“政府虽有赈灾粮,贪官层层克扣,老百姓只有望天叫冤。”
杨三说:“老百姓走投无路,往往冒险!”
沙风里说:“先生所押何镖?”
“大米。”
“这大米老百姓如何买得起,简直是粒粒珠玑,享用的只是富豪阔佬,唉。”
一直聊到鸡叫三遍,杨三才恋恋不舍揖别回房。
第二天出发时,沙风里也雇了一匹马和一个马夫,和杨三并排而行。
粮行的账房曾暗地里告诫杨三,别让生人同行,以免出事。杨三一笑曰:“他一介书生,防他做什么?”
一连六七日,沙风里和杨三同吃同住,聊天,下棋,竟如兄弟一般。
车马队进入了贵州境内。沙风里明日将走另一条路,要与杨三分手了。夜里,沙风里用漂亮的行书写下一首七绝赠予杨三:“横刀江海世人知,几日纹怦并酒厄,最忆镖师情言重,可怜野老倒悬时。”
这一夜,他们一直聊到东方破晓,然后沙风里拱手揖别杨三,跨马飘然而去。杨三望着渐小渐杳的影子,很是惆怅。
一进入贵州境内,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逃荒的人一拨一拨在眼前经过。
这天午后,行至一个荒僻处,忽然尘土飞扬,从一个山谷中窜出一彪人马。领头的是个连鬓胡大汉,双手握一把单刀,他高喊道:“杨镖头,请留下粮车!”
杨三说:“朋友,我也是受人之托,护镖为生,请借一条路,以后再重重致谢。”
连鬓胡说:“我们之所以劫粮,实不为己,请留下粮车,可以活一方百姓的性命。”
杨三说:“如果是我的粮食,你尽管取去。只是镖行有规矩,主动丢镖,罪同叛逆,杨三不愿坏一世英名。”
连鬓胡说:“杨镖头,那就失敬了。”说毕,舞着单刀劈了过来,杨三用单刀撩开。三五回合后,又有几人围将上来,或枪或锤或剑,真正是蹄声如鼓,寒光如瀑。这几个人一边围着杨三,一边策马往后退;杨三既无法脱身,又不忍用绝招伤他人性命,故一时难以取胜。
在一个山的拐弯处,突然听见有人高喊:“众弟兄且停手。”随着喊声,一马飞来,跨在马上的竟是沙风里!他依旧是长衫,布鞋,两手空空。
杨三一愣,突然愤怒起来:“想不到是你,你原来是绿林中人!”
沙风里笑着说:“不,我以前真是个教书匠。”
“你跟着我,就是为了这些粮食?”
“正是。杨先生,这一方百姓已饿死不少了,就等它救命。”
杨三冷笑一声:“我不相信!你们得了粮食,又去卖高价!我不相信!再说我从未失过镖,岂能毁声誉于一旦?”
沙风里正色道:“你若让出粮车,可救百姓于不死,是大恩大德,怎么只想着自己的声誉?”
杨三握刀的手颤了一下。
“杨先生如果不相信我,我可以舍此性命,以彰心迹。”说完,从怀中抽出匕首。
“慢!”杨三大喊一声。
沙风里说:“杨先生留下粮车,如不好回去复命,请留下来,和我们一起救济百姓。”
“不。不是不敢,是不能。”
……
残阳如血。
吉成镖局归了朱启人,但他好些日子展不开眉头,常自语:“杨镖头这样好的武艺,怎么会‘失镖’呢?几万斤雪白雪白的大米啊!”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结合后文沙风里出现在劫镖现场的情节,“房里有棋子落桌的脆响”“房门敞开着”应是他刻意为之,目的是引起杨三注意。
B. 小说通过“长衫”“布鞋”“白净 脸”等细节,塑造了沙风里文弱书生的形象,与他为百姓可以舍弃性命的勇毅形成了反差。
C. 小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杨三在面对沙风里的劝说时内心深处的矛盾挣扎和把粮食给了百姓的最终选择。
D. 小说结尾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来展现朱启人对杨三“失镖”一事深感疑惑,同时也流露出对粮食丢失的惋惜之情。
7. 关于文中画横线处 环境描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风扬起的尘雾中,镖旗在第一辆马车上自矜而立”,运用拟人手法,写出镖旗在尘雾中的挺拔姿态,烘托了杨三护镖出行时的自负心理。
B. “阳光金红金红的。远处,青山如黛”,描写了傍晚在车马店安歇时的宁静祥和的景象,为下文杨三与沙风里下棋交谈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C. “到处凄凄惨惨,村墟不见炊烟,路边横着饿殍”,写出了贵州灾区的破败景象与百姓的惨状,揭示了劫镖事件的社会根源。
D. “残阳如血”,以浓烈凄艳的色彩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强化了杨三在声誉与大义的两难中做出最终选择的悲剧色彩。
8. 请简要分析这篇小说情节安排的技巧。
9. 有人评价聂鑫森的小说“他并不关注重大题材,而是在凡人故事中体现出悲悯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攻赵于长平,大破之,引兵而归。因使人索六城于赵而讲。赵计未定。楼缓①新从秦来,赵王与楼缓计之曰:“与秦城何如?不与何如?”楼缓辞让曰:“此非臣之所能知也。”王曰:“虽然,试言公之私。”楼缓曰:“今臣新从秦来,而言勿与,则非计也;言与之,则恐王以臣之为秦也。故不敢对。使臣得为王计之,不如予之。”王曰:“诺。”
虞卿闻之,入见王,王以楼缓言告之。虞卿曰:“此饰说也。”王曰:“何谓也?”虞卿曰:“秦之攻赵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不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攻以资之是助秦自攻也。来年秦复攻王,王无以救矣。”
王又以虞卿之言告楼缓。楼缓曰:“虞卿能尽知秦力之所至乎?诚不知秦力之所至,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王曰:“诚听子割矣,子能必来年秦之不复攻我乎?”楼缓对曰:“此非臣之所敢任也。”
王以楼缓之言告。虞卿曰:“来年秦复求割地,王将予之乎?不与,则是弃前功而挑秦祸也;与之,则无地而给之。今坐而听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以益愈强之秦,而割愈弱之赵,其计固不止矣。且秦虎狼之国也,无礼义之心,其求无已,而王之地有尽。以有尽之地给无已之求,其势必无赵矣。王必勿予。”王曰:“诺。”因发虞卿东见齐王,与之谋秦。
虞卿未反,秦之使者已在赵矣。楼缓闻之,逃去。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三》,有删改)
注:①楼缓:赵人,仕于秦。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秦以其力攻A其所不能B取C倦而归D王E又以其力F之所不能攻G以资之H是助秦自攻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于是,就。与《庖丁解牛》“因其固然”中的“因”意思相同。
B. 与,给。与《六国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中的“与”意思不同。
C. 爱,怜恤。与《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牛”中的“爱”意思相同。
D. “秦之攻我也”的“之”与《烛之武退秦师》“臣之壮也”的“之”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国在攻破赵国城邑长平后,派使者索要城池作为讲和条件,赵王拿不定主意,最后听取了虞卿的意见。
B. 赵王与楼缓商议后,又召见了虞卿。在虞卿的提醒之下,赵王清醒地认识到秦国还是会不遗余力攻打赵国。


展开余下试题C. 赵王询问楼缓,割地能否保证秦国来年不再攻打赵国,楼缓认为这不是他所敢担保的事情。
D. 赵王派虞卿去拜见齐王,商讨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在虞卿回到赵国之前,秦国已经又派使者来到赵国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
(2)今坐而听秦,秦兵不敝而多得地,是强秦而弱赵也。
14. 虞卿认为赵国割地给秦来讲和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他的看法与《六国论》中的哪个观点相似?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酹江月·淮城感兴
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著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抚剑频看”与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都有对国家忠心耿耿、念念不忘报国之意。
B. 词人以下棋为喻,希望当权者赶快采取对策,寻求出奇制胜的“著数”来匡救时局。
C. “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词人借拂拭月亮来表现收复中原和重整山河的强烈愿望。
D. 这首词用字华丽,崇尚雕琢,融情于景,辅以议论,曲调回环往复,气韵豪迈倜傥
16. “啸”是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古人常以此述志。作者在词中“倚风长啸”,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扣舷独啸”,请分析两个“啸”意蕴的不同之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红楼梦》中的谚语“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化用了《阿房宫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甫晚年尽管孤独寂寞,体衰多病,但始终以时局为念,忧国忧民。《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充分体现了他博大宽广的胸怀。
(3)中国古人认为“智者乐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类的诗文都选择“水”来设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不少人都感受到了生成式AI的写作越来越智能和完善,很多生成的内容逻辑缜密、表达精准,让不少人看过后 A 。
于是,一个经典的问题再次浮上水面:当AI工具能够旁征博引、“倚马可待”时,还需要人类颇费周章地去创作吗?或者说,在样样精通的AI创作者面前,( ① )?
对于深度情感表达,( ② )。有人曾让AI创作一首写外卖员的诗词。很快,一首《鹧鸪天·送餐路》出庐,“晨雾里,暮霞中,楼高巷窄影朦胧。但求顾客皆如意,不惧辛劳送晚风”,工整、对杖,可总让人产生一种“没有灵魂”的即视感。而“外卖诗人”王计兵本人写的诗句是这样的:“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赶出水/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显然,这些历经生命磨厉后流淌而出的真挚情感,还是比那首“完美且平庸”的《鹧鸪天》更打动人心。
当然,AI发展不会止步于此。假以时日,它们“深度学习”了更多外卖诗人或其他创作者的范本后,也能学会利用不同文字的排列组合,去展现戏剧性的张力,对于表达快乐、忧伤、留恋、企盼等丰富而微妙的人类情感也能 B 。
从这个角度来看,生成式AI强大的写作能力,其实在于它是人类众多写作成果的集大成者。当我们不断把过往写作成果“投喂”给AI工具,在算法的加持下,它们也会基于此去寻找规律、加以模仿,从而变得更加智能化。因此,AI不断生成的前提,( ③ )。生成式AI就像是人类写作成果的一个镜像,我们如果满足于平庸之作和陈词滥调,AI也会“忠实”地根据素材成色作出反应,作品的生成同样是平庸单调的。
18. 请在材料中画横线的A、B两处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材料中第三自然段有多个错别字,请找出两个并加以改正。
2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21. 请在材料中括号①②③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薛蟠道:“要不是我也不敢惊动,只因明儿五月初三日是我的生日,谁知古董行的程日兴,他不知那里寻了来的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大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这么大的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你说,他这四样礼可难得不难得?那鱼,猪不过贵而难得,这藕和瓜亏他怎么种出来的。我连忙孝敬了母亲,赶着给你们老太太、姨父、姨母送了些去。如今留了些,我要自己吃,恐怕折福,左思右想,除我之外,惟有你还配吃,所以特请你来。可巧唱曲儿的小么儿又才来了,我同你乐一天何如?”
《红楼梦》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十分精彩。薛蟠在说话时反复使用“这么”,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以上三则材料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颇具启示意义。请综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黄山”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