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在石一枫的长篇小说《一日顶流》里,剧团倒闭之后,妻子又因工伤去世,美工师胡学践把自己封闭在“楼上”的电脑的虚拟世界里难以自拔,对儿子胡莘瓯放任自流;“楼下”,失业后的胡莘瓯被发小拉着从事直播带货。尽管面对的只是一排排冷冰冰的摄像机和手机,但他知道外面存在着一个没有边际的现场,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的人散落在各地,进入这个巨大的空间里围观。 网络主播渴望有人来围观,但面对的只是空洞冰冷的机器和虚拟空间,容易陷入孤独感。就像《一日顶流》里“胡莘瓯冒了一脑门子冷汗,嘴唇瘪着,好像小时候被人锯过”。原来的那份快意,已经被“怕”取代:“唤醒‘怕’的是看’,电子眼睛,人的眼睛。” 胡莘瓯决心不被流量裹挟,放弃直播,来到海上孤岛,遇到了人工智能“慧行”。他进而叩问人生:如何努力“做好一个人”? 《一日顶流》深刻探讨人性中虚荣与真实之间的博弈。在这篇小说里,“楼上”“楼下”的设定有其特殊的含义。“楼上”象征父辈对网络的执念与对现实的逃避。胡学践作为早期的网络技术人员,选择在虚拟世界中寻找存在感。这种封闭空间暗示他与现实的疏离,以及对家庭责任的缺席。“楼下”代表胡莘瓯与社会直接碰撞的场域,他试图通过具体的劳动寻找自我价值,但最终被流量裹挟。“楼上”“楼下”的垂直结构也暗喻主人公的成长轨迹与人性觉醒,是作者对当代人精神境况的深刻隐喻。作品呼吁人们重新审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回归人性的本真。 新时空意识催生新的美学范式,既保留了传统文学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又融入互联网时代特有的表达方式,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这种重塑不仅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为人类在互联网时代的自我认知提供新的视角。 (摘编自梅雁《当下小说时空观念的新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时代,“人—机—人”逐渐成为主要交际模式,传统“人—人”交际模式范围收缩,语言交际的“技术性”持续增强。 B. 虚拟空间的语言生活依赖现代信息技术,人们形成了键盘打字、屏幕阅读等新习惯,同时需提升对信息真伪的辨别能力。 C. 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均依托时空架构展开叙事:前者侧重线性逻辑;后者强调虚实互动,呈现数字时代的人类生存图景。 D. 作家重构人性书写的维度与美学范式,导致了时空意识的转型,为文学内涵的丰富和人类自我认知提供了新视角。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一项是( ) A. 中国网民数量超7亿,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重合度提升,这说明虚拟语言生活的管理比现实语言生活更具紧迫性。 B. 《春宵》和《红楼梦》这两个例证,印证了在传统文学作品中,时空交织的叙事方式,可以实现文本意义的生成。 C. 《羊毛苹果》中,四人依托网络建立真实 情感联系,将线下关系融入虚拟空间。作品借此呈现时代生活的样貌。 D. 网络主播面对机器普遍产生孤独感,或源于虚拟围观中真实情感互动缺失,折射出互联网时代人们的精神困境。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虚实空间重合度”理论的是( ) A. 作家在小说中虚构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魔法世界。 B. 博物馆通过VR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古代文物修复过程。 C. 网民通过直播观看太空授课,实时互动打破物理空间限制。 D. 用户在手机上观看健身APP跟练视频,屏幕显示教练动作示范。 4. 结合材料一与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过好虚拟语言生活,管好虚拟语言生活”的理解。 5. 与传统文学相比,《一日顶流》在时空观念上有明显的变化,请结合材料二作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 那辆花轱辘马车赶到凤凰堡村南,已是午夜时分。村庄寂静,夜风清冷。郭祥提着两个包袱,向村里走去。不知怎的,离家愈近,心里也越发忐忑不宁。 按常理说,一个人最熟悉的,莫过于家乡的路。那里一个井台,一个小洼,一株小树,一条田间抄道,都从童年起刻在了他的心上,直到老死,也不会忘记。①郭祥还清楚记得,在他六七岁的时候,有一天拿了一支小竹竿儿,闭紧眼睛装算命瞎子,他竟从十字街口一直走到他家的小坯屋里。可是现在他沿着村南头走了一遭儿,却不能判定哪个是自己的家门。 郭祥记得他的栅栏门前,有一株歪脖子柳树。母亲总是站在这株柳树下喊:“小嘎儿!回来吃饭吧。”可是现在没有栅栏门,也找不到那株歪脖子柳树。郭祥的左邻右舍,原都是一些又破又旧的小土坯房,连个院墙也没有。现在却添了好几处砖房,围着秫秸篱笆。郭祥知道这是农民翻身以后盖的,心里十分高兴。可是究竟那个门口是自己的呢? 他停下脚步。忽然记起,在他的门旁边,有一个旧碌碡,他常常端着碗,蹲在上头吃饭。有一回不是还摔破一个大黑碗吗!……他拐回头走了几步,果然发现那个旧碌碡,在地上露出个头儿,想来这里是发过大水,它淤到地里去了。 郭祥放下包袱,走到小黑门前,叩起门来。一连叩了几声,里边没有一点儿动静。他又喊道,“妈!我回来了。”喊了几声,听听还是没人答声。 正犹疑问,只听左邻的一扇小门呀地一声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人来,咳嗽了一阵,问,“谁叫门咧?”郭祥走上去,见是一个肩宽背阔的老人,披着衣服,须发都斑白了。②郭祥辨认着,想起他就是扛了30多年长活的许老秀。 郭祥走近去说:“大伯,我把你吵醒啦!”许老秀说:“这没有什么!同志,你是要号房吧?咱家地方宽绰,就是我跟老伴两个。”郭祥见他没认出自己来,又说:“许大伯!我是嘎子呀。”“你?你是嘎子?”许老秀凑到他脸上去看,叹息了一声,“唉,小嘎儿!你出去了这些年,也不捎个信儿,把家里人都快想疯了。”郭祥忙问:“我家里的人呢?”许老秀又重重叹了口气,说:“你家被火烧毁了,你娘这会儿临时在村东头住着。细情等会儿说吧,我先把你领去。”说着,老秀舒上袖子,把衣裳穿好,领着郭祥向村东头走。走了没有几步,老秀忽然停住,回身拉住郭祥说:“我看还是把你大娘喊起来给你做点儿吃的。你吃过饭,天也就亮了,再到你妈那儿去。”郭祥执意不肯,老秀也就作罢,边走边说:“小嘎儿,你可别拿老眼光看你大伯,咱家里生活可不像以前那么窄卡了。你大伯扛了几十年长活,还是光棍一条,如今总算有个家了。做点儿什么吃的也都便易。”郭祥说:“大伯,你几时结的婚哪?”老秀嘿嘿一笑说:“还不是土改以后!那年我就小60了,有人给我提亲,我想年纪这么大了,还闹这个不怕人家笑话?又一想,一辈子也没成个家,找个人总是进门来有个说话的,出去了有个看门的。这人是东庄的,比我小两岁,人身子骨不算强,有个气喘病,可是待人强,心眼不赖!”
展开余下试题说着,来到村东一个栅栏门前,老秀轻轻架开门,两个人就走了进去。老秀叩着小东屋的窗根说: “他婶子!你家嘎子回来了!” “谁呀?”郭祥听出是娘的声音。 “我是老秀。你家小嘎儿回来了!” “唉!老秀,你老诓我干什么呢?” “这回可是真的!”老秀嘿嘿笑着对郭祥说,“你看,你娘还说我诓她呢!” “妈!是我回来了。”郭祥忙接上说。 只听屋里一声唏嘘,一阵响动,什么东西乓地一声跌在地上。③门开了,母亲穿着一个破蓝褂子,掩着怀走出来,在门坎上绊了一下。月色底下,郭祥看见母亲老了,鬓发白了。 老秀笑着说:“他婶子,你看是诓你的不是!” 母亲走到郭祥身边,从上到下打量着他,围着他转了两三个磨磨儿,又板过他的脸凑近看看,看着,看着,一头扎在郭祥怀里啜泣起来。郭祥鼻子酸酸地强忍住自己的眼泪。 “他婶子别哭了。”老秀立刻劝慰地说,“儿子多年不家来,家来了,这是大喜,你光哭反叫他心里难过。” 母亲拾起衣襟,擦擦眼,收住了眼泪。 老秀又劝嘎子早点儿安歇,说过回家去了。 娘儿俩进得房来,黑洞洞的。母亲在地上摸索了许久,原来刚才把灯碰落到地上去了。母亲拾起灯点上,又添了些油,从头上拔下一根针,把灯拨亮。郭祥记得,这还是多年前那盏破旧的铁灯。 母亲忙着到院里抱柴禾准备做饭。郭祥把东西放在炕上,一看这座小东屋十分破陋。母亲抱了一抱烂豆秸,坐在灶前点着了火。郭祥抢过去烧火,母亲不让,她说:“孩子,你歇歇吧。你在外头这么多年,风里雨里,马不停蹄,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呵!” “在外头不苦。有吃有穿,同志们在一块儿可乐和哩!”郭祥安慰妈说。 “④唉,别哄妈了,八路军吃的那苦你当我不知道?” …… 锅开了。母亲在一个瓦罐里摸了半响,只摸出一个鸡蛋。她叹了口气:“你看我这记性!昨儿晌午我才把小半罐鸡蛋换成盐了。多年不回来,想叫你吃个荷包蛋也吃不成。” 郭祥见母亲又有些难过,忙说:“妈,把它冲了喝吧,我喜欢冲的!” 母亲把那个鸡蛋打了,冲了满满一碗端过来。 郭祥从包里取出两封点心,解开了一封,拣了一块枣泥月饼递给母亲。母亲老是瞅着,半晌没有吃。 “妈,你吃吧。” 母亲轻轻咬了一小口,像寻思着什么,说: “小嘎儿,我问你个事儿。” “嗯。”郭祥端着碗应了一声。 “这以后还要打仗吗?”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 “只要有敌人,就会要打仗。” “美国人真的会过来吗?” “过不来!他们让朝鲜人民军快赶下海去了。” 母亲松了口气:“什么时候世界上没有这些畜类就好了。” 母子分别多年,话是说不尽的。等郭祥睡下的时候,满村鸡鸣,天已经亮了。 (节选自魏巍长篇小说《东方》第一部《山雨》的第三章《母亲》,内容有删节,主要情节:新中国成立了,土地改革后,参加革命离家多年的人民解放军连长嘎子郭祥回家探望母亲,《东方》以抗美援朝为背景,讲述一个志愿军英雄团的战斗故事)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以郭祥小时候的回忆表现他对“家乡的路”的熟悉和难以忘怀,也暗示了郭祥多年来对家乡的思念。 B. 句子②中郭祥经辨认后才想起眼前的老人是许老秀,显示嘎子郭祥离家多年,对家乡的人事有些淡忘了。 C. 句子③中母亲“掩着怀走出来,在门坎上绊了一下”,通过传神的细节刻画,表现了母亲听闻儿子回家时的惊喜。 D. 句子④母亲的这些话,说明母亲一直知道儿子在共产党的部队上,对儿子在部队的情况也很了解。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郭祥的心理描写细腻传神,郭祥不断地用记忆中的印象来印证眼前看到的一切,可是家乡面貌有了很大改变。 B. 文中大量的人物对话,不仅推进了情节,还从侧面补充交代了大量信息内容。既调节了叙事节奏,又丰富了文章内容。 C. 文中对母亲及其居住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大家都过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 D. 小说中大量方言的使用,既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地域文化背景,又能够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情感距离。 8. 请从时代特征和人们生活状况的角度来分析小说中社会环境的特点。 9. 请分析许老秀这个人物的形象特点及其在小说中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谓待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莞,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①。”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求谏》) 【注】①狂瞽:愚妄无知。多用作自谦之辞。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雕琢害A农事B纂组C伤D女工E首创F奢淫G危亡之渐
展开余下试题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诚能见可欲”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诚”意义相同。 B. “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与《鸿门宴》“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的“以”用法相同。 C. “必金为之”的“金”与《谏逐客书》“却宾客以业诸侯”的“业”用法不同。 D. “或道‘业已许之’”与《烛之武退秦师》“许君焦、瑕”的“许”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重视臣子的作用,一方面虚心接纳臣子的谏议,另一方面为臣子谏言提供良好条件。 B. 唐太宗认为臣子奏事时恐惧慌乱,是担心畏犯逆鳞,因此君王即使不认可也不要立即责怪。 C. 唐太宗起初认为在食器这种小物件上进行雕琢装饰,不值得进谏,对此持不以为意的态度。 D. 唐太宗认为臣子谏言时若自己已答应或已做了某事,就不要再停下听谏,否则会招致祸患。 13. 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2)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14. 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唐太宗认为君王应该如何求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丹阳湖① 张孝祥 问讯湖边春色,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 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 【注释】①本词大约作于绍兴三十二年,词人前后三年内两次遭罢。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前两句以拟人手法写出词人对重游的期待,“又是三年”写出了旧地重游的复杂心情。 B. “东风”两句写东风有意,杨柳含情,词人用轻快的笔调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湖边春景。 C. “世路”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词人已经习惯世路坎坷,心灵到了此处便获得悠然与宁静。 D. 全词飘逸清朗、质朴明快、语近情深,词人酷爱自然之情、潇洒出尘之姿与春色融为一体。 16. 从描写、抒情 角度分析最后两句“寒光亭下水如天,飞起沙鸥一片”的艺术特色。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战国时期的六国,拥有“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却亡于秦国。苏询探究六国灭亡的原因时认为“__________”,而杜牧则认为“__________”,就能抵御秦国。 (2)贺铸的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皆通过“烟”“草”意象兴衰寄托对人生或历史的感悟。 (3)“舟”是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文人墨客为了刻画舟之渺小或表现人物无所依靠,常给舟加上修饰语,如“孤舟蓑笠翁”“__________”,有时也用舟的部分来代替整体,如“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当今这个信息如潮水般奔涌、社交媒介眼花[liáo]( )乱的时代,一种微妙却深刻影响着我们日常交流的现象——语言通胀——正悄然[màn]( )延。例如不自觉地将“宝宝”亲爱的”挂在嘴边,编辑消息时习惯于在句尾添加“哦”“哒”等语气词,表达情感时热衷于叠加字词“哈哈哈哈”“呜呜呜呜”…… 亲昵的称呼是为了拉近虚拟空间中人们的距离,夸张的副词顺应了互联网注意力经济的需求,简短的缩略语则符合互联网快速的、碎片化的传播特点。语言为了适应环境而持续更新,证明了语言尚具有强烈的生命力,只有那些已死或濒死的语言才会一成不变、故步自封。 但“通胀”的网络语言,危害不容小觑[ ]。一方面,甲____________。随着语言的通胀,人们在需要精确表达时可能会找不到合适的词汇,从而影响表达的准确性和清晰度。另一方面,过度夸张的语言表达可能会造成误解或沟通障碍,使得人们难以进行有效和真诚的对话。更为严重的是,“语言通胀”腐蚀着传统语言文化的根基,经典词汇被边缘化,文化内涵中的语言在喧嚣的网络表达中逐渐消散,面临文化脉络断裂的风险。 我们或许可以将“语言通胀”和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公布的2024年度词汇“脑腐”联系起来看。“脑腐”指的是过度消费低质量的网络内容导致的“一个人的精神和智力的衰退”。长期沉浸在夸张的同质的表达中,我们同样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导致深度思考能力的缺失。与之相对的,乙____________,则会为我们打开更多的思辨和讨论的空间,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当外衣过于肥硕,思想的光辉便会被掩盖。在这个语言泡沫漫天的时代,保持对文字的敬畏,用真诚为语言注入新的价值,或许能让我们在信息洪流中守住最珍贵的东西——那些无法被符号替代的,真正的情感共鸣,毕竟,语言的终极意义,不是制造泡沫,而是承载真实的重量。 18. 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19. 文中画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在文中圆括号内将拼音对应的汉字分别填写完整,在方括号内将汉字对应的拼音填写完整。 眼花[liáo]( )乱 [màn]( )延 不容小觑( ) 21. 文段中加点词语“语言通胀”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22. 材料中画波浪线句子是怎样揭示语言和思想的关系的?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自己的路。——史铁生《病隙碎笔》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为是,道理才会彰显)——《道德经》 在生活中与他人意见不合时,我们难免会遭遇不理解和质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