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1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问津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共23道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并将考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草稿纸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哲理也是一种美。它来自对人、对生活、对世界独具慧眼的观察、鞭辟入里的认识,它新颖、卓异、睿智、深刻,不但使我们在思想上得到启发,在认识上得到提高,而且使我们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在感情上得到激励,甚至产生行动的渴望。哲理美和形象美一样都是自然美的反映,不过形象美是自然美在感性上的把握,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而哲理美则是自然美在理性上的观照,使人恍然大悟、豁然开朗、欣然诚服。
哲理凝聚于其中的言语,就是哲理性言语。哲理性言语使哲理具有了自己的形体,成为可供观照的对象,如曙光,如晨钟,如鼓点,如灯塔,发人深省,使人神往。和形象性言语一样,人们一接触到哲理性言语,往往只是惊叹甚至慑服于其中所蕴含的哲理,而感觉不到表现这一哲理的言语形式的存在,对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实人们真正能够感觉到的却只是它的“言语形式”,这恰恰证明了哲理性言语的透明性。这种透明性是说写者匠心经营的结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它所蕴含的哲理能用别的语言形式来表现吗?也许能,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不如这十个字简洁、形象、生动。
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语言,它之所以美,最根本的当然是由于它是真理的光芒,它是人们长期探索甚至是几代人孜孜追求的结果,是用无数的痛苦、失败、血泪甚至是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好像铁树的花,从一粒种子播入土地到开出美丽的花朵,不但其过程不易为人们肉眼所觉察,其艰辛也是难于想象的,要天时,要地利,更要人们的辛勤的劳作。它总是从新的方面、在新的层次上向人们揭示出某种新的认识,从而把人们的眼光引向新的高度、新的深度。它是对愚昧、偏见、谬误的胜利,就像哥白尼、布鲁诺告诉人们地球是围绕着太阳在旋转一样。
哲理性言语之所以美,还因为它本身的简洁朴素。它从错综混乱中找到了联系、秩序,发现了规律、本质,使之臻于和谐,达到统一,具有最大限度的简单明了性,从而使人们体验到理智的满足和感情的愉悦。比如,人对人自身的认识,自古以来曾经走过不少弯路,有过不少谬误,如说人是天的“副本”,说人是一架“机器”,说人是会说话的动物……车载斗量,难以胜数。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古往今来所有的人,不管他是英名盖世的伟人还是名不见经传的凡人,不管他是皇帝、总统还是奴隶、长工,不管他是挥金如土的富豪还是瓮牖绳枢的贫民,不管她是西施王嫱还是嫫母无盐……全都在顷刻间显示出了他们共同的本质。这一见解又是何等的朴素简洁!我们说它朴素简洁,既指它的哲理内容,也指它的言语形式。必须强调的是,哲理内容的朴素简洁只能生成于朴素简洁的言语形式。


浏览完整试题哲理性言语有直接、间接两大类型。直接型是指言语直接指向哲理,表里一致,水乳交融,语直言明,哲理“皆若空游无所依”。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阿渥雷琉欧斯的“人生是自己思想的产物”,它们简洁朴素,就像真理本身那样。当然也可能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映衬、对偶等修辞手法,但也都直接贴近内容。如马克思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以及契诃夫的“要是已经活过来的那一段人生,只是个草稿,另有一段誊写的人生,该有多好”。相比之下,它们似乎有较多形式的因素,但这些形式的因素全都为了直接强化内容,既不止于形式本身,也不引向别的对象。
间接型是言语并不直接指向哲理,而是描述某一现象,刻画某一形象。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及鲁迅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类实际上大多都是比喻,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喻体,哲理是它的本体。由于哲理直接蕴含于喻体之中,而喻体就是语言之能指,于是能从语言本身感受哲理。它们不像别的比喻那样本体都是比较明确具体固定的,而是相当抽象甚至模糊的,并不实指哪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要是这一哲理所能涵盖的所有现象都可以是它的本体,因而弹性极大,例如上引陆游的两句诗,某人写作遇到左思右想再也写不下去的情况时可以从中得到鼓励,而另一个人在生活道路上受到挫折陷入困境时也可以从中吸取勇气。它所涵盖的对象愈多愈广,也就愈见深刻、精彩。
(摘编自王尚文《语感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形象美与哲理美虽有感性把握与理性观照上的不同,但二者同样是对自然美的反映。
B. 哲理性言语的透明性是说写者匠心经营的结晶,可以通过对偶的言语形式表现出来。
C. 哲理性言语是真理 光芒,是人们探索追求的结果,是用代价换来的,是简洁朴素的。
D. 无论是伟人、皇帝还是凡人、奴隶,所有人只要能显示出自身的本质就可称朴素简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哲理美和形象美的比较分析,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了哲理美具有能使人恍然大悟、欣然诚服的特点。
B. 本文从哲理美谈起,谈到哲理性言语,再谈到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言语以及分类,层层递进,结构清晰明了。
C. 本文善于引用,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有诗有文,丰富多彩,这些诗文是为了证明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言语。
D. 语言形象生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旁征博引,善用比喻,让读者在灵活的语言中领会哲理性言语的美。
3. 下列选项能够用来说明言语直接指向哲理的一项是( )
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B.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 在哲理性言语运用比喻的手法时,如何辨别这种言语是直接型的还是间接型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写道:“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段话颇具哲理美。请根据阅读材料,分析这段话具有哲理美的原因。
【答案】1. D 2. C
3. D 4. ①比喻的本体比较明确具体固定,直接贴近内容,不引向别的对象,可以确定为直接型哲理性言语;
②比喻的本体相当抽象甚至模糊,并不实指确定的对象,可以确定为间接型哲理性言语。
5. ①这段话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把人们的眼光从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引向对简单事实理解的深度;
②这段话本身是简洁朴素的,在错综混乱中找到秩序,发现规律和本质,最大限度的简单明了,让人们体验到理智的满足和情感的愉悦。
【解析】
【导语】选文围绕“哲理美”展开精辟论述,从三个维度层层递进:首先通过对比形象美,揭示哲理美理性观照的特质;其次剖析哲理性言语的透明性、真理性和简洁性三重美学特征;最后以直接/间接类型学分析收束全文。作者善用比喻论证并化用古诗文例证,使抽象哲理具象可感。结构严谨,完美诠释了“哲理美”本身的美学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所有人只要能显示出自身的本质就可称朴素简洁”错,曲解文意。第四段“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都在顷刻间显示出了他们共同的本质。这一见解又是何等的朴素简洁!我们说它朴素简洁,既指它的哲理内容,也指它的言语形式”可知,文中用凡人、皇帝等例子来说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见解是朴素简洁的,而不是所有人显示出自身本质就可称朴素简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这些诗文是为了证明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言语”错,以偏概全。本文的引文并不都是为了证明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言语,后两段引文证明的是哲理性言语的类型特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以“沉舟”“病树”比喻旧事物的衰退,以“千帆”“万木”比喻新事物的蓬勃,借自然景物的对比,揭示了旧事物终将走向消亡,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不属于直接型。
B.以登山为喻,指出当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不属于直接型。
C.描述了渠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这样的现象,通过这一现象蕴含哲理,言语并不直接指向哲理,而是描述现象来暗示哲理,属于间接型。


展开余下试题D.直接表明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言语直接指向哲理,属于直接型。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直接型:从“当然也可能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映衬、对偶等修辞手法……相比之下,它们似乎有较多形式的因素,但这些形式的因素全都为了直接强化内容,既不止于形式本身,也不引向别的对象”可知,当比喻的本体比较明确具体固定,直接贴近内容,不引向别的对象时,可以确定为直接型哲理性言语。
②间接型:由“间接型是言语并不直接指向哲理,而是描述某一现象,刻画某一形象。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及鲁迅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并不实指哪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要是这一哲理所能涵盖的所有现象都可以是它的本体,因而弹性极大”可知,当比喻的本体相当抽象甚至模糊,并不实指确定的对象时,可以确定为间接型哲理性言语。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①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可知,这段话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把人们的眼光从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引向对简单事实理解的深度,闪烁着真理的光芒,符合“它是对愚昧、偏见、谬误的胜利”“它总是从新的方面,在新的层次上向人们揭示出某种新的认识,从而把人们的眼光引向新的高度、新的深度”,所以具有哲理美。
②由“它从错综混乱中找到联系、秩序,发现了规律、本质,使之臻于和谐,达到统一,具有最大限度的简单明了性,从而使人们体验到理智的满足和感情的愉悦”以及“我们说它朴素简洁,既指它的哲理内容,也指它的言语形式。必须强调的是,哲理内容的朴素简洁只能生成于朴素简洁的言语形式”可知,这段话在错综混乱中找到秩序,发现规律和本质,用简洁的言语阐述了深刻的哲理,让人们体验到理智的满足和情感的愉悦,具有哲理美。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英(节选)
汪曾祺
马子才,顺天人。几代都爱菊花。到了子才,更是爱菊如命。听说什么地方有佳种,一定得买到。千里迢迢,不辞辛苦。
一天,有金陵客人寄住在马家,看了子才种的菊花,说他有个亲戚,有一二名种,为北方所无。马子才动了心,即刻打点行李,跟这位客人到了金陵。客人想方设法,给他弄到两苗菊花芽。马子才如获至宝,珍重裹藏,捧在手里,骑马北归。
半路上,遇见一个少年,赶着一辆精致的轿车。少年眉清目秀,风姿洒落。他好像刚刚喝了酒,①酒气中有淡淡的菊花香。一路同行,子才和少年就搭了话。少年听出马子才的北方口音,问他到金陵做什么来了,手里捧着的是什么。子才如实告诉少年,说手里这两苗菊花芽好不容易才弄到,这是难得的名种。少年说:
“种无不佳,培溉在人。人即是花,花即是人。”
马子才似懂非懂,问少年要往哪里去。少年说:“姐姐不喜欢金陵,将到河北找个合适的地方住下。”马子才问:“找了房没有?”——“到了再说吧。”子才说:“我看你们就甭费事了。我家里还有几间闲房,空着也是空着,你们不如就在我那住着,我也好请教怎样‘培溉’菊花。”少年说:“得跟我姐姐商量商量。”他把车停住,把马子才的意思向姐姐说了。车里的人推开车帘说话。原来是二十来岁的一位美人。说:
“房子不怕窄瘪,院子得大一些。”
子才说:“我家有两套院子,我住北院,南院归你们。两院之间有个小板门。愿意来坐坐,拍拍门,随时可以请过来。平常尽可落闩下锁,互不相扰。”
“这样很好。”
谈了半日,才互通名姓。少年姓陶,姐姐小字黄英。
两家处得很好。马子才发现,陶家好像不举火,经常是从外面买点烧饼馃子就算一餐,就三天两头请他们过来便饭。这姐弟二人倒也不客气,一请就到。
有一天陶对马说:“老兄家道也不是怎么富足的,我们老是吃你们,长了,也不是个事。咱们合计合计,我看卖菊花也能谋生。”马子才素来自命清高,听了陶生的话很不以为然,说:②“这是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陶笑笑,说:“自食其力不为贫,贩花为业不为俗。”马子才不再说话。陶生也还常常拍拍板门,过来看看马子才种的菊花。
子才种菊,十分勤奋。风展雨夜,科头赤足,他又挑剔得很严,残枝劣种,都拔出来丢在地上。他拿了把竹扫帚,打算扫到沟里,让它们顺水漂走。陶生说:“别!”他把这些残枝劣种都捡起来,抱到南院。马子才心想:这人并不懂种菊花!
没多久,到了菊花将开的月份,马子才听见南院人声嘈杂,闹闹嚷嚷,简直像是香期庙会:这是咋回事?扒在板门上偷觑:喝!都是来买花的。用车子装的,背着的,抱着的,缕缕不绝。再一看那些花,都是见都没见过的异种。心想:他真的卖起菊花来了。这么多的花,得卖多少钱?此人俗,且贪!交不得!又恨他秘着佳本,不叫自己知道,太不够朋友。于是拍拍板门,想过去说几句不酸不咸的话,叫这小子知道:马子才既不贪财,也不可欺。陶生听见拍门,开开门,③拉着子才的手,把他拽了过来。子才一看,荒庭半亩,都已辟为菊畦,除了那几间旧房,没有一块空地,到处都是菊花。多数憋了骨朵,少数已经半开。花头大,颜色好,秆粗,叶壮,比他自己园里种的,强百倍。问:“你这些花秧子是哪里淘换来的?”陶生说:“你细看看!”子才弯腰细看:似曾相识。原来都是自己拔弃的残枝劣种。于是想好的讥诮的话都忘了,直想问问:“你把菊花种得这样好,有什么诀窍?”陶生转身进了屋,不大会,搬出一张矮桌,就放在菊畦旁边。又进屋,拿出酒菜,说:“我不想富,也不想穷。我不能那样清高。连日卖花,得了一些钱。你来了,今天咱们喝两盅。”陶生酒量大,用大杯。马子才只能小杯陪着。正喝着,听见屋里有人叫:“三郎!”是黄英的声音。“少喝点,小心吓着马先生。”陶生答应:“知道了。”几杯落肚,马子才问:“④你说过‘种无不佳,培溉在人’,你到底有什法子能把花种成这样?”陶生说:
“人即是花,花即是人。花随人意。人之意即花之意。”
马子才还是不明白。
陶生豪饮,从来没见他大醉过。子才有个姓曾的朋友,酒量极大,没有对手。有一天,曾生来,马子才就让他们较量较量。二位放开量喝,喝得非常痛快。从早晨一直喝到半夜。曾生烂醉如泥,靠在椅子上呼呼大睡。陶生站起,要回去睡觉,出门踩了菊花哇,一跤摔倒。马子才说:“小心!”一看人没了,只有一堆衣裳落在地上,陶生就地化成一棵菊花,一人高,开着十几朵花,花都有拳大。马子才吓坏了,赶紧去告诉黄英。黄英赶来,把菊花拔起来,放倒在地上,说:“怎么醉成这样?”拿起陶生衣裳,把菊花盖住,对马子才说:“走,别看!”到了天亮,马子才过去看看,只见陶生卧在菊畦边,睡得正美。
于是子才知道:这姐弟二人都是菊花精。
陶生已经露了形迹,也就不避子才,酒喝得越来越放纵。常常自己下个短帖,约曾生来共饮,二位酒友,成了莫逆。
二月十二,花朝。曾生着两个仆人抬了一坛百花酒,说:“今天咱们把这坛酒都喝了!”一坛酒快完了,两人都还不太醉。马子才又偷偷往坛里续了几斤白酒。俩人又都喝了。曾生醉得不省人事,由仆人背回去了。
陶生卧在地上,又化为菊花。马见惯不惊,就如法炮制,把菊花拔起来,守在旁边,看他怎么再变过来。等了很久,看见菊花叶子越来越憔悴,坏了!赶紧去告诉黄英,黄英一听:“啊?!——你杀了我弟弟了!”急急奔过来看,菊花根株已枯。黄英大哭,掐了还有点活气的菊花梗,埋在盆里,携入闺中,每天灌溉。盆里的花渐渐萌发。九月,开了花,短干粉朵,闻闻,有酒香。浇以酒,则茂。


展开余下试题这个菊种,渐渐传开。种菊人给起了个名字,叫“醉陶”。
(选自《聊斋新义》,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姐弟姓陶,黄英即菊花,人物命名沿用了陶渊明爱菊的典故,清雅的意象别有意味。
B. 本文明线为陶生艺菊、卖菊、化菊,暗线为马子才寻菊、种菊、守菊,两线互为补充。
C. 本文散文化的叙事淡化了情节冲突,以细腻的环境描写、人物心理刻画推动故事发展。
D. 本文在故事的“传奇性”上有所弱化,但保留了古代笔记小说简练传神的语言特点。
7. 关于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与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子才初遇陶生就闻到“酒气中有淡淡的菊花香”,为后文陶生醉酒化菊埋下伏笔。
B. “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人物的典型语言反映了马子才对陶生卖菊谋生的不满。
C. “拉着子才的手,把他拽了过来”,一“拉”一“拽”尽显陶生爽朗、豁达的性格。
D. 文中两处出现“种无不佳,培溉在人”,深层用意是借花说理,为人不能自命不凡。
8. 本文是对《聊斋》故事的改写,意图是“使它具有现代意识”。请简要说明文中有哪些“现代意识”。
9. 蒲松龄《促织》以成名一家的团圆富贵为结局,而汪曾祺的《黄英》删去了原作中黄英与马子才结为夫妇等情节,而以“醉陶”为结尾。请分别谈谈你对这两种写法的理解。
【答案】6. B 7. D
8. ①黄英认可马子才“平常尽可落闩下锁,互不相扰”的观念体现了现代女性独立自主的意识;
②黄英姐弟“自食其力不为贫,贩花为业不为俗”、种菊卖菊的言行反映了现代商业理念,也是对传统“义利”观念的反思。
9. ①蒲松龄《促织》的结尾孩子复活、父亲富贵,这种“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戏剧、小说的常见模式,符合读者的审美心理,但与前文家破人亡的情节相矛盾,也减弱了悲剧的批判性力量。
②汪曾祺的《黄英》删去了原作中的婚姻等情节,既不落窠臼,又可使“爱菊”的主题更为突出,黄英的形象更为超脱;而以“醉陶”为结尾看似散笔,实有无穷的诗意与哲理。
【解析】
【导语】小说《黄英》通过马子才与菊花精姐弟的交往,以淡雅笔触探讨了传统文人的清高与世俗生活的矛盾。陶生“自食其力不为贫”的价值观体现了现代意识,而“人即是花”的哲理延续了古典审美。作者弱化了原著的传奇性,强化了人物性格刻画,特别是通过菊花意象与人物命运的互文,创造出含蓄隽永的艺术效果。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本文明线为陶生艺菊、卖菊、化菊,暗线为马子才寻菊、种菊、守菊”错,该项对明暗线的表述颠倒了,应该是明线为马子才寻菊、种菊、守菊,暗线为陶生艺菊、卖菊、化菊。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语句的含意、语言、人物形象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为人不能自命不凡”错误。两处出现“种无不佳,培溉在人”,用意在于强调种花的成败不在于花品类的高低,而在于人,强调人与花的关系,与“为人不能自命不凡”没有必然联系。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女性独立意识:黄英姐弟初到马家时,黄英提出“房子不怕窄瘪,院子得大一些”,并同意马子才“互不相扰”的安排,表明她作为女性,不依附他人,主动选择独立的生存空间,颠覆了传统女性依附男性的观念。
②商业理念与义利观:陶生提出“卖菊花也能谋生”,并以“自食其力不为贫,贩花为业不为俗”和种菊卖菊的言行反驳马子才“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的清高论调。这种将劳动、商业视为正当谋生手段的态度,突破了传统文人“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体现了现代平等、务实的现代商业理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中国古典戏剧小说常以“大团圆”作为结局,这源于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圆满的追求,符合传统的审美心理。《促织》中成名的孩子复活、父亲因促织而获得富贵,这种“大团圆”结局给读者带来情感上的慰藉,满足了大众对于“善有善报”的心理期待。然而“大团圆”结局与前文的悲剧情节形成矛盾,使得前文所营造的悲剧氛围被冲淡,原本对社会黑暗的强烈批判力度也因此减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②汪曾祺删去黄英与马子才结为夫妇等“大团圆”情节,避免了落入传统的情感纠葛叙事窠臼,使得作品能够更聚焦于对人性、生活态度以及价值观的探讨。例如,陶生和黄英对卖菊谋生的态度、与马子才观念的碰撞等内容得以更充分展现,有助于深化作品对传统清高观念的批判、对劳动和商业价值的认可等主题。同时,也让黄英的形象更加超脱。以“醉陶”结尾,看似随意自然,实则韵味无穷。它没有明确交代故事的最终走向,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对生命、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使作品具有哲学意味和深远的艺术感染力。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髡钳季布,衣褐衣,之鲁朱家所卖之。朱家心知是季布,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因谓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想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滕公心知朱家大侠,意季布匿其所,乃许曰:“诺。”待间,果言如朱家指。上乃赦季布,拜为郎中。
孝惠时,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于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逐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材料二:
以一人之誉而召季布,以一人之毁而遣季布,天下将窥其浅深。虽然,何病?人主威福之大权,岂以天下莫能窥为不测哉!布之悻悻于罢去而仰诘人主以取快其不足以为御史大夫明矣。使酒难近之实,自露而不可掩矣。文帝之失,轻于召布也,非轻于罢布也。慎用大臣而不吝于改过,闻人之言,迟之一月,而察其非诬,默然良久,而曰:“河东吾股肱郡,故特召君。”所以养臣子之耻也,非惭也。如其惭邪,抑以轻于召布而愧其知人之不夙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武汉”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