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哲理性言语有直接、间接两大类型。直接型是指言语直接指向哲理,表里一致,水乳交融,语直言明,哲理“皆若空游无所依”。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阿渥雷琉欧斯的“人生是自己思想的产物”,它们简洁朴素,就像真理本身那样。当然也可能运用比喻、比拟、夸张、映衬、对偶等修辞手法,但也都直接贴近内容。如马克思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以及契诃夫的“要是已经活过来的那一段人生,只是个草稿,另有一段誊写的人生,该有多好”。相比之下,它们似乎有较多形式的因素,但这些形式的因素全都为了直接强化内容,既不止于形式本身,也不引向别的对象。 间接型是言语并不直接指向哲理,而是描述某一现象,刻画某一形象。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及鲁迅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类实际上大多都是比喻,但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喻体,哲理是它的本体。由于哲理直接蕴含于喻体之中,而喻体就是语言之能指,于是能从语言本身感受哲理。它们不像别的比喻那样本体都是比较明确具体固定的,而是相当抽象甚至模糊的,并不实指哪一个确定的对象,只要是这一哲理所能涵盖的所有现象都可以是它的本体,因而弹性极大,例如上引陆游的两句诗,某人写作遇到左思右想再也写不下去的情况时可以从中得到鼓励,而另一个人在生活道路上受到挫折陷入困境时也可以从中吸取勇气。它所涵盖的对象愈多愈广,也就愈见深刻、精彩。 (摘编自王尚文《语感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形象美与哲理美虽有感性把握与理性观照上的不同,但二者同样是对自然美的反映。 B. 哲理性言语的透明性是说写者匠心经营的结晶,可以通过对偶的言语形式表现出来。 C. 哲理性言语是真理 光芒,是人们探索追求的结果,是用代价换来的,是简洁朴素的。 D. 无论是伟人、皇帝还是凡人、奴隶,所有人只要能显示出自身的本质就可称朴素简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通过哲理美和形象美的比较分析,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了哲理美具有能使人恍然大悟、欣然诚服的特点。 B. 本文从哲理美谈起,谈到哲理性言语,再谈到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言语以及分类,层层递进,结构清晰明了。 C. 本文善于引用,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有诗有文,丰富多彩,这些诗文是为了证明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言语。 D. 语言形象生动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作者旁征博引,善用比喻,让读者在灵活的语言中领会哲理性言语的美。 3. 下列选项能够用来说明言语直接指向哲理的一项是( ) A.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B.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D.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4. 在哲理性言语运用比喻的手法时,如何辨别这种言语是直接型的还是间接型的?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5.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写道:“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段话颇具哲理美。请根据阅读材料,分析这段话具有哲理美的原因。 【答案】1. D 2. C 3. D 4. ①比喻的本体比较明确具体固定,直接贴近内容,不引向别的对象,可以确定为直接型哲理性言语; ②比喻的本体相当抽象甚至模糊,并不实指确定的对象,可以确定为间接型哲理性言语。 5. ①这段话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把人们的眼光从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引向对简单事实理解的深度; ②这段话本身是简洁朴素的,在错综混乱中找到秩序,发现规律和本质,最大限度的简单明了,让人们体验到理智的满足和情感的愉悦。 【解析】 【导语】选文围绕“哲理美”展开精辟论述,从三个维度层层递进:首先通过对比形象美,揭示哲理美理性观照的特质;其次剖析哲理性言语的透明性、真理性和简洁性三重美学特征;最后以直接/间接类型学分析收束全文。作者善用比喻论证并化用古诗文例证,使抽象哲理具象可感。结构严谨,完美诠释了“哲理美”本身的美学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所有人只要能显示出自身的本质就可称朴素简洁”错,曲解文意。第四段“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全都在顷刻间显示出了他们共同的本质。这一见解又是何等的朴素简洁!我们说它朴素简洁,既指它的哲理内容,也指它的言语形式”可知,文中用凡人、皇帝等例子来说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见解是朴素简洁的,而不是所有人显示出自身本质就可称朴素简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这些诗文是为了证明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言语”错,以偏概全。本文的引文并不都是为了证明哲理性言语是美的言语,后两段引文证明的是哲理性言语的类型特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以“沉舟”“病树”比喻旧事物的衰退,以“千帆”“万木”比喻新事物的蓬勃,借自然景物的对比,揭示了旧事物终将走向消亡,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的道理。不属于直接型。 B.以登山为喻,指出当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不属于直接型。 C.描述了渠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这样的现象,通过这一现象蕴含哲理,言语并不直接指向哲理,而是描述现象来暗示哲理,属于间接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