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王干《短视频兴起与流量域变迁》) 材料二: 短视频并非像有些人批评或暗示的那样,都是娱乐性的,甚至都是低俗的。事实上,“严肃”的部分大量存在,甚至可谓灵光四射。在短视频平台上,具有理论深度的讨论交流比比皆是。短视频本身是个工具,关键看怎么使用,谁在使用。它已经促成了一些带有同人[注]色彩的知识或学术共同体,拓展了大学课堂的边界,“B站大学”的戏称并非没有道理。坦率地说,有的短视频博主的学术能力远超一些平庸教授的水平。大量群众记录人生,分享经验,并不奢望能挣钱,他们只是享受被看见的兴奋。有些博主面向小众同道播送,虽然有商业考量,但这也往往并非首要目标。须知,表达与分享也是刚需。 更何况,大部分人还是坚持社会关怀和道义责任的。不妨研究一下那些高流量短视频以及群众的跟帖和弹幕,我们是不是经常为他人的某些遭遇而激愤不平?是不是为舍身救人的义举而深深感动?又是否因在另外的普通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弱点而会心一笑,并时常被无忌的童言和小动物的乖巧治愈? 短视频平台,从来都是一个开阔的舞台。商业当然以逐利为目的,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它们必须接受这样的逻辑前提:鼓励人们广泛参与,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退一步说,平台算法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制造了同质化的茧房,但从另一方面说,茧房也是类型众多,一些人眼中的大流量网红在另一些人那里完全是陌生人。多重茧房的存在既造成了束缚和分裂,也为打破茧房提供了某种条件。当人们意识到其他茧房存在的时候,有时也会引发对身处其中的反省。 对于算法推荐的自我强化机制,也要辩证地看。我们正常生活中其实一直存在自我强化的问题,只不过不那么明显罢了。如果不能进行理性省察,即使不上网不看短视频照样也可能陷入自我认知的窠臼。而且,自我强化也分正向的和负向的,爱学习、多元思考、关切他人和世界,这样的习惯被强化没什么不好。如果你能够把正确使用流媒体平台作为积极的思想工具,算法推荐也可以成为正向自我强化的助手。比如,同主题的短视频推荐并不一定持相同立场,关于国际局势和社会热点的讨论,同主题下会展开各种立场的交锋。 (摘编自刘复生《发掘短视频的变革性价值》) [注]同人,指志趣相同的人。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短视频具有快餐化、碎片化特点,这使得它能在极短时间内向受众提供关键信息并吸引其注意力。 B. 短视频的创作者群体更加多元,是短视频“生产权力”下放的结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密切相关。 C. 刷短视频可打破地点限制,在任意场景中进行,从而为用户带来消解公共空间陌生感、消磨时间等好处。 D. 短视频涵盖所有门类,所提供的知识极其丰富,能够让用户凭兴趣学到更为广泛、专业和系统的知识。 2. 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站”一些博主推送的短视频具有一定学术水平,拓展了大学课堂的边界,“B站大学”的戏称不无道理。 B. 一些短视频呈现了救助他人的义举、表达了对他人不幸遭遇的同情,说明短视频也有“严肃”的部分存在。 C. 虽然短视频平台鼓励视频创作者提供丰富多样的作品,但其逐利目的会给作品打上商业烙印,降低其品质。 D. 只有进行理性省察,才有可能走出自我认知的窠臼,进而消除正常生活中自我强化所含有的负向因素。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为了论证短视频具有工具属性,列举了农户种植、修驴蹄、英语教学等视频内容。 B. 材料二举博主面向小众同道播送的例子,意在印证带有同人色彩的知识共同体的存在。 C. 材料一将短视频与小小说、电影电视进行比较,突出了短视频在流量域、类型等方面的特点。 D. 材料二中的“事实上”“更何况”“退一步说”等词语,体现了作者的看法,呈现了论述脉络。 4. 对如何让短视频接受者离开信息茧房这一问题,两则材料各有什么应对措施?请简要概括。 5. 相比于传统传播媒介,短视频是近年出现的新事物。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还会不断出现。上述材料对我们看待新事物有什么启示?请简要说明。 【答案】1. B 2. C 3. D 4. 材料一:①增强个人意志力,不因在现实生活不被认可而将更多精力投入网络世界;②明确每天在现实生活中要完成的任务,达成目标后再进入短视频世界。 材料二:①意识到信息多重茧房的存在,主动打破所处的信息茧房;②施行正向自我强化,进行理性省察,将流媒体平台作为积极的思想工具。 5. ①通过与熟悉的旧事物比较,更好地认识新事物的特征。②从不同角度审视新事物,力求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③要用辩证的态度理性看待新事物,既要看到其长处,又要发现其短处。④多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新事物,勿夸大其消极因素。/采取积极措施,让新事物多发挥正面作用。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短视频的兴起及其社会影响。材料一着重分析了短视频的创作、传播和用户行为,强调其快餐化、碎片化特点以及生产权力的下放,同时也指出了其带来的沉迷问题和信息茧房现象。材料二则从正面角度出发,强调短视频的严肃性和多样性,认为其可以拓展知识边界,促进社会关怀和道义责任的表达。两篇文章共同揭示了短视频作为新兴媒介的复杂性和多重价值,既反映了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也提出了如何理性使用和应对其负面效应的思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果失当。“使得它能在极短时间内向受众提供关键信息,吸引其注意力”的并非“短视频具有快餐化、碎片化的特点”,而是“‘内容’生产”。 C.说法绝对。文中说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公共空间的陌生感”。 D.曲解文意。“系统”说法不当,由“碎片化知识摄入虽然不成体系”可知,短视频提供的知识并不系统。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于文无据。“但其逐利目的会给作品打上商业烙印,降低其品质”有误。材料二只是说 “商业当然以逐利为目的,但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它们必须接受这样的逻辑前提:鼓励人们广泛参与,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并没有提及商业目的会降低作品品质,该项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