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内蒙古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高一语文考试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和下册。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就文言小说而言,其文体特征深受史传文学影响,而作为史传文学代表作的《史记》被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誉为“无韵之《离骚》”,就是强调其强烈的抒情色彩。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作家很好地继承了这一抒情传统,如《搜神记》卷十六“紫玉与韩重”写吴王夫差小女紫玉与韩重的爱情悲剧,其中紫玉所吟歌诗情调凄婉,使故事极具艺术感染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抒情性是促成中国古代小说文体走向独立的重要因素。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独立,恰如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所言,它“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而“诗笔”即指唐传奇小说浓郁的抒情色彩。
唐传奇之后,作为中国古体小说第二座高峰的《聊斋志异》也富于抒情色彩。按照蒲松龄《聊斋自志》的说法,其小说是“寄托如此,亦足悲矣”的“孤愤之书”,这在小说篇尾的“异史氏曰”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聊斋志异》写作过程中,蒲松龄《寄孙树百》以“怀人中夜悲天问,又复高歌续楚词”来表达自己的写作心境,显然,抒发胸中块垒是其写怪志异的重要心理动机。纪昀(纪晓岚)门人盛时彦在《姑妄听之跋》中称纪昀将《聊斋志异》视为“才子之笔”,而把自己的《阅微草堂笔记》定性为“著书者之笔”;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他们都认为《聊斋志异》与唐传奇小说的抒情传统一脉相承。
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源自宋元以来的“说话”技艺,为迎合读者的审美趣味,故事性乃其第一要务,但随着话本小说与章回小说的文人化,其主体抒情色彩亦渐趋显著。如《三国演义》虽属世代累积型作品,但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融评、改于一体的批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赋予评点者以“第二作者”身份,因此《三国演义》最流行的版本毛评本已属文人小说,具有了鲜明的抒情色彩,其卷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一词即为全书奠定了悲怆的感情基调。
一些小说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带有明显的自况意味,此时其主体抒情意识最为强烈,自然小说的抒情色彩也十分浓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曹雪芹的《红楼梦》。曹雪芹将自己的人生态度融注于宝玉这一形象之中,借此抒发自己的悲剧人生感受,他师法的正是楚骚抒情传统。在《红楼梦》第七十八回,曹雪芹借宝玉之口声称自己要“远师楚人”,为此他将小说写成了一部彻头彻尾、蕴含多重意蕴的悲剧作品。难怪脂砚斋在甲戌本第一回批中称赞《红楼梦》为“《离骚》之亚”,刘鹗在其《老残游记自序》中也认为“曹雪芹寄哭于《红楼梦》”,这都是对其浓郁抒情色彩的高度肯定。
(摘编自陈才训《论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色彩》)
材料二: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搜奇述异发展到唐传奇的表现个人才情,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情感的逐渐凸显,如洪迈所言,唐传奇“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唐代小说家的“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开启了文言小说中的传奇一脉,在后世绵延不绝。在一定程度上,“传奇精神即抒情精神”(陈文新语)。到了清代,蒲松龄“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创作出《聊斋志异》,将文言小说推向了艺术高峰,而抒情精神的灌注可以说是其艺术成功的一大关键。这种抒情精神也促成了清末民初文言传奇小说的繁荣。白话小说的演变同样与抒情密切相关。在白话小说出现的初期,即以口头形态为主的时期,民间说书人与听众所处的不仅是一个故事分享的场所,还是一个情感释放与共鸣的场域。随着白话小说文本从口头转向书面,民间娱乐式的抒情也开始向文人式的发愤抒情转变。《水浒传》被认为是“发愤之所作”,《三国演义》也是“泄愤一时,取快千载”。蒲松龄则将《聊斋志异》定位为一部“孤愤之书”,曹雪芹自称《红楼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虽然小说的抒情场域和抒情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是抒情特质却有增无减,随着章回小说更多地表现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抒情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已等同于文人化。


浏览完整试题当然,在承认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同时,不可否认抒情因素并非与生俱来。虽然抒情性在唐传奇中就已显露痕迹,但只有到了明清,在文人化和个人化倾向的刺激下才大放异彩。同时,中国古代小说中也存在着一大批无关抒情或淡化抒情的说理、记事种类,比如文言小说系统中的笔记、杂记、轶事等,白话小说系统中的历史演义、神魔小说等。但是,这些现象并没有消减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特性,反而从各个方面将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面相凸显了出来。如历史演义永远少不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神魔小说也总是对生命盛衰与身心超越之道抱有关怀,只是这些抒情因素多半沉潜在文本深处。至于笔记等因其着眼处并非文学性和艺术性,随着文学观念的进化而渐渐被排除在文学世界之外。
(摘编自陶明玉《小说何以抒情:从古代到当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传奇文体走向独立取决于抒情性,赵彦卫说唐传奇“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其中“诗笔”就是指抒情色彩。
B. 宋元以来的“说话”技艺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中国古代小说讲究故事性,随着话本小说与章回小说的文人化,抒情色彩渐趋显著。
C.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宝玉之口声称要“远师楚人”,《红楼梦》成为一部悲剧作品,刘鹗对其浓郁抒情色彩给予高度肯定。
D.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侧重搜奇述异,唐传奇侧重表现个人才情,二者的相同之处是凸显了同样浓烈的情感,都有抒情精神。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称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就是强调《史记》强烈的抒情色彩,并指出文言小说继承了这一抒情传统。
B. 白话小说出现之初,分享故事的说书场所也是情感释放与共鸣的场域;随着白话小说文本转向书面,抒情也转向文人式的发愤抒情。
C. 《三国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小说具有抒情特质,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性在文人化和个人化倾向的刺激下大放异彩。
D. 中国古代小说存在文言小说中 笔记、杂记等无关抒情或淡化抒情的种类,这反而凸显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面相。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列举了涵盖中国古代小说不同类型的例子,如唐传奇与《聊斋志异》《红楼梦》等,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B. 材料一引用赵彦卫《云麓漫钞》、盛时彦《姑妄听之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等著作中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C. 材料二既承认中国古代小说有抒情色彩,又指出存在无关抒情或淡化抒情的一些小说种类,使论证更客观全面。
D. 材料一侧重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色彩在不同类型小说中的体现,材料二侧重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类型的演变历程。
4. 两则材料中的哪些内容能证明《聊斋志异》是有抒情色彩的?请简要概述。
5.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小说具有抒情色彩的原因。
【答案】1. C 2. A
3. D 4. ①蒲松龄称《聊斋志异》为“孤愤之书”,他的创作要抒发胸中块垒。《聊斋志异》小说篇尾“异史氏曰”是情感表达的重要体现。
②纪昀和鲁迅都认为《聊斋志异》与唐传奇小说的抒情传统一脉相承。
③抒情精神的灌注可以说是《聊斋志异》艺术成功的一大关键。
5. ①继承传统: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作家很好地继承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②文体需要:抒情性推动中国古代小说文体走向独立。
③作家动机:包括蒲松龄、曹雪芹在内的小说家借小说抒发自身情感。
④小说演变:白话小说文本从口头转向书面,抒情转向文人化,在文人化和个人化倾向的刺激下,古代小说的抒情色彩更加浓郁。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均聚焦中国古代小说抒情性。材料一以《搜神记》《聊斋》《红楼梦》等为例,论证抒情性对文体独立的推动及文言、白话小说的抒情表现;材料二梳理抒情精神从魏晋志怪到明清文人小说的演变,指出其随文人化增强,并补充非抒情类型反凸显抒情特质。二者共同凸显抒情性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核心地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唐传奇文体走向独立取决于抒情性”错误。材料一第二段说“抒情性是促成中国古代小说文体走向独立的重要因素”,“重要因素”不等于“取决于”。
B.“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错误。材料一第四段说“中国古代白话小说源自宋元以来的‘说话’技艺”,选项漏掉“白话”,扩大了范围。
D.“二者的相同之处是凸显了同样浓烈的情感,都有抒情精神”错误。材料二第一段说“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的搜奇述异发展到唐传奇的表现个人才情,其中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情感的逐渐凸显”,可见魏晋志怪小说并未“凸显同样浓烈的情感”。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并指出文言小说继承了这一抒情传统”错误。原文中鲁迅称赞《史记》“无韵之《离骚》”是强调《史记》的抒情色彩,而“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作家很好地继承了这一抒情传统”是作者的观点,并非鲁迅的表述。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侧重论述中国古代小说的抒情色彩体现;材料二侧重论述中国古代小说抒情性的发展及特点,如与文人化的关系、非抒情类小说对抒情面相的凸显。
A.材料一列举唐传奇、《聊斋志异》《红楼梦》等不同类型例子,论证更具说服力,正确。


展开余下试题B.材料一引用赵彦卫、盛时彦、鲁迅的言论,有力支撑观点,正确。
C.材料二既承认抒情性又指出非抒情类小说,论证客观全面,正确。
D.材料二并非侧重“小说类型的演变历程”,而是侧重抒情性的发展及特点,表述错误。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明确表示《聊斋志异》是“孤愤之书”,且他在《寄孙树百》中以诗句表达写作时抒发胸中块垒的心境。同时,小说篇尾的“异史氏曰”也充分体现了情感表达,由此可见《聊斋志异》具有抒情色彩。
②纪昀门人盛时彦在相关跋文中提及纪昀对《聊斋志异》“才子之笔”的定位,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二人都认为它与唐传奇的抒情传统一脉相承,这也能证明其抒情色彩。
③材料二提到,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时延续了唐传奇的抒情精神,而这种抒情精神的灌注是其艺术成功的关键之一,这进一步说明作品具有抒情色彩。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继承了文学抒情传统,史传文学《史记》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强调其强烈抒情色彩,文言小说作家很好继承这一传统,如《搜神记》中紫玉的歌诗凄婉,增强故事感染力。
②抒情性推动小说文体独立,唐传奇标志着文体独立,宋人赵彦卫称其“文备众体”,有“诗笔”即浓郁抒情色彩,可见抒情是文体独立的重要因素。
③作家借小说抒发情感,蒲松龄《聊斋志异》是“寄托如此,亦足悲矣”的“孤愤之书”,曹雪芹《红楼梦》借宝玉自况,抒发悲剧感受,都以小说宣泄胸中块垒。
④材料二中提到白话小说演变中,从口头“说话”的故事性到文人化,文本从口头转书面,民间抒情转为文人发愤,明清文人化和个人化让抒情更浓郁,如《三国演义》毛评本有悲怆基调。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尉的军服
契诃夫
“我家那位在这儿吗?”忽然门外响起一个女人的说话声,美尔库洛夫的妻子阿克辛尼雅走进酒店来。她是个中年妇人,卷起衣袖,把鼓起的肚子勒得紧紧的,“他在哪儿?”她说着,用气愤的眼光朝那些顾客扫一眼,“回家去。家里来了一个军官,要找你!”
“什么军官?”美尔库洛夫惊讶地说。
“谁知道他是谁!他说是来定做衣服的。”
美尔库洛夫伸出五个手指搔了搔他的大鼻子,他每逢感到大吃一惊,就总是这样做。
他的妻子没有欺骗他。在他的小屋门口他看见了本地军事长官的副官乌尔恰耶夫上尉。
“你这是逛荡到哪儿去了?”上尉迎着他说,“我足足等了一个钟头。你能给我做一身军服吗?”
“老爷。……”美尔库洛夫喃喃地说,喘得上气不接下气,从头上摘下帽子来,顺带把一绺头发也揪下来了,“老爷!难道我这是头一次做这种东西吗?啊!我给希普采尔男爵……给艾杜阿尔德·卡尔雷奇做过衣服……节姆布拉托夫少尉老爷欠着我十个卢布,至今没还。哎呀!我的老婆,你倒是给他老人家端一把椅子来啊……请问,是给您量尺寸呢,还是让我用眼睛估量一下就动手做?”
“哦。……要用你的呢料,而且过一个星期就得做好。……你要多少钱?”
“……您这是说到哪儿去了,”美尔库洛夫赔着笑脸说,“我又不是什么商人。要知道,我们明白该怎样跟上等人打交道。……当初我们给波斯领事做衣服,就一句话也没提到钱的事。……”
美尔库洛夫给上尉量好尺寸,把他送走以后,在他的小屋中央足足站了一个钟头,呆瞪瞪地瞧着他的妻子出神。他不相信这是真事。……
“没想到,这可是喜从天降!”最后他叽叽咕咕说,“可是我上哪儿去拿钱买衣料呢?阿克辛尼雅,我的好女人,你把卖母牛得来的钱借给我用一下吧!”
对这个裁缝师傅来说,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他早晨醒来,用他昏花的眼睛看一眼他的小小的世界,不再像以前那样恶狠狠地啐唾沫了。……不过最惊人的是,他再也不到酒店里去,却着手干活了。他轻声说了些话,然后戴上他那副钢边大眼镜,皱起眉头,一本正经地在桌子上铺开那段呢料。
“这些老爷简直麻烦透了!”他对一个过路的行人说,“我是已经一点办法也没有,筋疲力尽了!他们倒是受过教育,待人挺客气的,可是你要叫他们满意,却不容易!”
第二天美尔库洛夫把那身衣服又刷一遍,然后他在头上抹了点油,梳好头发,用一块新的细棉布把军服包好,动身到上尉家里去了。
“我可没工夫跟您这样的人聊天!”他拦住一路上遇到的每个人说,“难道你没看见我在把这套军服送到上尉那儿去吗?”
过了半个钟头他从上尉那边回来。
“恭喜您领到了钱!”阿克辛尼雅迎着他说,畅快地笑着,可是又怪难为情的。
“算了吧!”她的丈夫回答她说,“难道真正的老爷一下子就付钱?他又不是什么商人,立时就把钱拿给你!……”
美尔库洛夫在炕上躺了两天,不吃也不喝,陶醉在心满意足的感情里,犹如赫拉克勒斯[注]完成了他的全部丰功伟绩一样。第三天他动身去领钱。
“把他轰走!叫他星期六来!”他等了很久才听见上尉沙哑的说话声。
到星期六,他还是听见这样几句话,这一个星期六如此,下一个星期六也还是那样。……他到上尉那边足足去了一个月,总是在前堂呆坐好几个钟头,结果却没有领到钱,反而挨到痛骂,叫他到别处去,要他星期六再来。然而他没有灰心,也不抱怨,而是刚好相反。……他甚至胖了。他喜欢在前庭苦等,“把他轰走”这句话在他听来如同甜蜜的旋律。
“现在你才知道什么叫上等人!”他每次从上尉那边出来,回到家里,总是兴冲冲地说,“在我们彼得堡,老爷们都是这个样子。……”
有一天傍晚,美尔库洛夫从市上回来,背着一袋子煤。阿克辛尼雅在他身后紧紧地跟上来。
忽然,美尔库洛夫站住不动了,快活地大叫一声。他们正好路过“欢乐酒家”,这时候,从那个小饭馆里猛的窜出来一个上等人,头上戴着高礼帽,脸色通红,两只眼睛带着醉意。乌尔恰耶夫上尉跟在他后面追出来,手里拿着一根台球杆,没有戴帽子,蓬头散发。他那身新军服沾满灰,有一个肩章歪到旁边去了。不管美尔库洛夫怎么反对,可是他的妻子还是逼着他走到大发脾气的上尉跟前,说起钱的事。
“走开!”上尉回答他说,“你惹得我讨厌!”
“我明白,老爷!不过我讲的是我妻子,因为,不瞒您说,我垫的钱是母牛钱。……我们把一头母牛卖给别人了。……”
“啊啊啊……你还要说废话,蛀虫!”
上尉抡起胳膊,啪的一响!美尔库洛夫背上的煤撒了一地,他的眼睛迸出了金星,他手里的帽子掉在了地上。……阿克辛尼雅吓得愣住了。她呆站了一会儿,一动也不动……使她大为惊讶的是,美尔库洛夫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含着笑意的眼睛里闪着泪花。……
“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个真正的老爷!”他喃喃地说,“这些人待人客气,受过教育。……想当初,我给希普采尔男爵,艾杜阿尔德·卡尔雷奇送皮大衣去……一点不差……也就是这个地方挨了一巴掌。……他抡起胳膊,啪的一响!节姆布拉托夫少尉老爷也打过我。……我到他那儿去,他跳起来,使足了力气……唉,老婆呀,你什么也不懂!”
美尔库洛夫摇一下手,拾起煤来,慢腾腾地走回家去。
(有删改)
[注]赫拉克勒斯:古希腊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他神勇无比,力大无穷,完成了很多被誉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当乌尔恰耶夫上尉问美尔库洛夫“要多少钱”时,美尔库洛夫说“给波斯领事做衣服,就一句话也没提到钱的事”,表明了自己不要钱的态度。
B. 美尔库洛夫对过路的行人说让老爷满意不容易,在送衣服途中又拦住遇到的每个人说话,其实都是炫耀自己在为老爷效力。
C. “待人客气,受过教育”的乌尔恰耶夫上尉穿了军服却一再拖延付钱时间,而且还动手打了做军服的人,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D. 美尔库洛夫的一些言行固然令读者反感,但他“含着笑意的眼睛里闪着泪花”“慢腾腾地走回家去”的情景令读者感到一股辛酸。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犹如赫拉克勒斯完成了他的全部丰功伟绩一样”通过类比,写出了美尔库洛夫在做好军服后的满足与自得。
B. 文中反复提到“星期六”,表明乌尔恰耶夫上尉不断地拖延付钱时间,而美尔库洛夫逐渐丧失了耐心与信心。
C. “上尉的军服”是标题,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主要围绕美尔库洛夫做军服、送军服、讨要做军服的钱来展开情节。
D. 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塑造美尔库洛夫的形象,包括对话在内的大量语言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 小说语言幽默而蕴含着讽刺,请据此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9. 有评论认为,契诃夫通过塑造美尔库洛夫的形象揭示了小说的主旨。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评论的理解。
【答案】6. A 7. B
8. ①他在前庭苦等却喜欢;还运用比喻手法,将上尉的话语“把他轰走”比作“甜蜜的旋律”。语言表达具有幽默感。
②“苦等”与“喜欢”“把他轰走”的粗暴和“甜蜜的旋律”构成反差,讽刺了美尔库洛夫的奴性心理。
9. ①小说表现了美尔库洛夫爱慕虚荣、曲意媚上的奴性心理。他以见“上等人”为荣,把能给上尉做军服当荣耀,为讨好老爷不惜贴钱卖笑;被上尉粗暴对待,但仍觉得他们待人客气。
②小说表现了美尔库洛夫备受权势欺压却不觉醒的愚昧心理。做好了军服却没有领到钱,他竟然心满意足;遭到上尉一再拖延付钱时间并被赶,回家后还是兴冲冲的;惨遭打骂后竟然脸带笑意。
③小说通过塑造美尔库洛夫的鲜明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小人物饱受欺凌却又不知觉悟的愚昧以及对上层社会的敬畏与盲从,揭露了社会现实。
【解析】
【导语】这篇契诃夫的短篇小说以黑色幽默的笔触,通过裁缝美尔库洛夫为军官制作军服的荒诞遭遇,深刻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畸形的阶级关系。主人公对权贵的病态崇拜与自我麻痹,在“挨打反笑”的戏剧性场景中达到高潮,其奴性心理与军官的跋扈形成尖锐对比。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理解的能力。
A.“表明了自己不要钱的态度”错误。美尔库洛夫这句话并非真的表明自己不要钱,而是一种讨好与谄媚的话术。面对上尉这样的“上等人”,他本能地想通过贬低金钱、强调自己“懂规矩”来拉近关系。并且他在完工后多次主动上门讨要报酬,即便被上尉反复推诿、辱骂,仍坚持索要,说明他并不是不打算要钱。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B.“美尔库洛夫逐渐丧失了耐心与信心”错误。原文中“然而他没有灰心,也不抱怨,而是刚好相反”表明,美尔库洛夫对于上尉的拖延和态度并没有产生负面情绪,反而沉浸在与“上等人”打交道的这种状态中。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①“苦等”本是令人煎熬的体验,“把他轰走”更是带有羞辱性的驱赶,而契诃夫却运用比喻手法,将上尉的话语“把他轰走”比作“甜蜜的旋律”。这种反常的感受对比,构成了强烈的幽默效果。
②“旋律”本是悦耳、令人愉悦的,用它来形容斥责声,仿佛美尔库洛夫不是在承受刁难,而是在享受某种“上等人”特有的“礼遇”。美尔库洛夫将上尉的拖延、呵斥视作“上等人”的正常做派,甚至从中获得与“权贵”打交道的虚荣感。“苦等”与“喜欢”“把他轰走”的粗暴和“甜蜜的旋律”构成反差,讽刺了美尔库洛夫的奴性心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和探讨作品创作主旨的能力。
①当接到上尉的订单时,他刻意强调自己常与权贵打交道,以此抬高自身价值,并为讨好上尉自降姿态、贴钱迎合;送军服时,他对路上遇到的人说“我可没工夫跟您这样的人聊天”,语气中充满对“为上尉做事”的优越感;被上尉打骂后,他反而喃喃自语“这些人待人客气,受过教育”,将羞辱强行解读为“上等人的正常做派”。
②送军服后未得报酬,他不仅不焦虑,反而“在炕上躺了两天,不吃也不喝,陶醉在心满意足的感情里”,将“为上尉做事”当作一种“成就”;惨遭打骂后,他竟“脸带笑意”,将挨打当作“被上等人认可”的标志,彻底丧失了对“欺压”的感知。
③小说通过塑造美尔库洛夫对上层社会的“敬畏与盲从”,揭示了当时社会小人物饱受欺凌却又不知觉悟的愚昧。当被上尉拖延、辱骂甚至殴打时,他反复强调“在我们彼得堡,老爷们都是这个样子”,可见底层民众已将权贵的傲慢与欺压内化为“合理规则”,对上层社会形成了无条件的精神依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材料二: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安石议论高奇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①,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二年②二月,拜参知政事。上问:“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令判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帝曰:“此岂细事,朕所以恐惧者,正为人事之未修尔。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安石曰:“若两宫有言,乃向经、曹佾所为尔。”冯京曰:“臣亦闻之。”安石曰:“士大夫不逞者以京为归,故京独闻其言,臣未之闻也。”安石性强忮,自信所见。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注]①万言书:是王安石向宋仁宗上奏的。②二年:宋神宗熙宁二年。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石A少B好读书C一过目D终身不忘E安石议论F高奇G慨然H有矫世变俗之志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内蒙古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