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山东省济南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绝密★启用并使用完毕前
2025年7月济南市高一期末学习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和考生座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交回。
一、基础知识(21分)
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谛听(dì) 监生(jiān) 杜撰(zhuàn) 脚指头 举世瞩目
B. 寒砧(zhàn) 接榫(sǔn) 搠倒(sù) 万应锭 自明得意
C. 遐想(xiá) 坚韧(rèn) 辖制(xié) 潜台词 震奋人心
D. 倾覆(qīng) 祈祷(qí) 悚然(sǒng) 制高点 浑身解数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从屈原发现“木叶”的奥妙,诗人们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一用再用,耳熟能详。
②鲤鱼与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被水面隔开。
③正是在这人声鼎沸的言论广场上,“新集体生活”形成了自己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
④马克思从复杂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发现资本主义 深刻矛盾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⑤青年教育者骑自行车消遣是不合规矩的!我反对你骑自行车,难道不是顺理成章吗?
⑥但同时格里高尔并未忘记时时提醒自己,深思熟虑要比因绝望而作出的决定强得多。
A. ①③⑥ B. ②④⑥ C. ②③⑤ D. ①③⑤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________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
②人往往用至诚的外表和虔敬的行动,________一颗魔鬼般的心,这样的例子是太多了。
③叫四凤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________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④从青蒿提取物到青蒿素的研发历程相当快速,________这绝不是中医药智慧的唯一果实。
A. 发挥 掩饰 顺便 然而 B. 施展 掩藏 趁机 继而
C. 发挥 掩藏 顺便 继而 D. 施展 掩饰 趁机 然而
4.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两处错误的一项是( )
A. ①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起身) 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吝啬)
③范增数目项王(递眼色) ④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道义)
B. ①廊腰缦回(掉转) ②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所以)
③摄乎大国之间(威慑) ④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审问、判断)
C. ①失其所与(结交,同盟) ②官吏每无心正法(每每、常常)
③王者不却众庶(推辞,拒绝) ④吾充吾爱汝之心(充盈、充足)
D. ①洎牧以谗诛(自从) ②急趁之,折过墙隅(趁机)
③董之以严刑(督察) ④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流入)
5. 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宗庙会同(诸侯朝见天子) ②思厥先祖父(祖辈)
③共其乏困(疲乏,困倦) ④刑于寡妻,至于兄弟(推广到)
⑤因其固然(本来的结构) ⑥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同“糊涂”,指混淆)
⑦齐楚之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⑧沛公居山东时(崤山以东)
⑨日与子弟角(年轻人) ⑩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幸福)


浏览完整试题A. ①②⑤⑦ B. ③⑥⑧⑩ C. ④⑤⑥⑧ D. ①③⑥⑨
6. 下列句中加点词有相同意义和用法的一项是( )
A. ①由也为之 ②视为止,行为迟
③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④江南金锡不为用
B. ①度义而后动 ②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③二败而三胜 ④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C. ①以促织富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③损民以益仇 ④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D. ①何厌之有 ②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③加之以师旅 ④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7. 下列对《红楼梦》中“红楼梦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留馀庆》以巧姐命运为引,“劝人生,济困扶穷”,这句劝诫实为曹雪芹对底层民间良善的礼赞。
B.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两句,灵魂契约对抗现实法则,凝聚了全书核心的情感冲突。
C.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王熙凤在权力漩涡中冷酷算计,终酿“哭向金陵”的悲剧。
D. “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揭示了黛玉性格与命运的悖论,是“高洁”无法存活的隐喻。
二、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在有些人的认知中,文学中的细节被定位为细枝末节,篇幅不长而细腻的文章难登大雅之堂。在文学创作中,以大为美的美学观念由来已久。新世纪以来,对鸿篇巨制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不少作家追求时间跨度的久远、主题的宏大、气势的磅礴,如莫言的《蛙》《生死疲劳》等作品,以宏大的叙事和丰富的内涵,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性的复杂。但也有一些作家作品在趣味的深化、境界的提升、内涵的丰富、细节的描摹等方面着力甚少。一些网络连载小说为了吸引粉丝持续跟读,更是刻意拉长篇幅,动辄数百万字,即使热闹一阵,但终究是过眼云烟。
②曾经有不少文学界人士为鲁迅没创作长篇小说而感到遗憾,但就艺术质量而言,鲁迅对文字的珍惜和敬畏,恰恰为文坛树立了一个榜样,诠释了“少即是多”的艺术法则,文学永远不应该以字数论高下。与写作的规模相比,臻于至善显得更为重要,文学精品应该以细微的笔触挖掘丰富的人文意蕴,这类创作在艺术上具有更强的韧性,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
③文学作为人学,其灵魂在于弘扬爱与正义,追求真善美。对细节的重视,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小的尊重和对弱的疼惜。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历久弥新的文学经典都不会用大道理压人,而是从小处入手,尊重每一个卑微的生命个体,从他们守护尊严的艰难中洞见人性的光辉。文学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并不是对成功者的追捧,恰恰是对失意者怀有一种将心比心的体谅与共情,以悲悯情怀凝聚人性的向心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与文明进步。
④然而,在当前文学创作中,细节的雷同已经成为影响文学品质的突出问题。细节的雷同是想象力、创造力匮乏的体现。不无遗憾的是,在同类题材创作中,作品的主题、结构、人物关系、语言风格大都如出一辙。“类型文学”的话题在这些年有一定的热度,“类型”在某种意义上圈定了创作的范围、趣味与目标读者,但“类型”并不意味着明目张胆的复制,更不是变相的抄袭。好的“类型文学”的奠基之作大都在吸纳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另辟蹊径,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譬如梁晓声的《人世间》力求避免时代变迁小说的同质化,将宏观历史溶解于市井烟火之中,以“冷热交融”的叙事策略、真善美的情感细节、朴素悲情的伦理审判而大受关注。
⑤细节要生动、饱满,离不开高超的语言技巧与细腻的语言感觉。遗憾的是,语言的粗糙与缺乏锤炼是近年文学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作家写得太快,用语良莠不齐。在图像文化影响日隆的语境中,文学语言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不断受到冲击。越来越多作家的语言风格呈现出视觉化倾向,强化语言的直观性,不少叙事作品都向剧本靠拢,听觉化的人物对白和视觉化的场景展示成为作品的主体内容。作家语言的辨识度出现弱化的趋势,不少作家只求浅表层次的传情达意,缺乏风格化的探索,直白粗浅的“小白文”大行其道,在语言经营上缺乏锤炼、磨砺、推敲,流水账体颇为盛行。
⑥成功的细节能够直抵人心,触动读者内心中隐秘的情感开关,拨动他们的神经末梢,引发内在的共鸣。当然,文学的细节不能独立存在,如果一部作品整体上缺乏创意,即使个别细节再精彩,也只能是一种零散的碎片,缺乏文学性。
(摘编自黄发有《论文学细节与文学性》,有删改)
材料二:
①对于小说来说,细节有重要作用。比如《红楼梦》里大大小小几百个人物,哪怕只有一句话,我们不用看原文就知道是谁说的,这就是靠细节把人物写活了。那些推开情感闸门的力量,往往不是源于某种观点、观念,而常常是一些细节,这些细节锐利地楔入我们的内心,打开我们记忆的锁,让我们触目生情,回响不息。
②然而,源自古老叙事艺术、在现代小说中大放异彩的细节写作能力,却在当下中国小说创作之中,遭遇了危机。很多年轻作家,不描写场景,不写对话,甚至不屑于刻画人物。表象的背后,则是细节写作能力的退化。一个中短篇小说读下来,故事有点印象,但过目不忘的细节几乎没有。
③具体而言,有几种不好的创作倾向。一是以叙述代替描写,淡化情节与细节。这在某些先锋化写作中非常明显。叙述语言华丽精致,或绵密堆积,创造出整体氛围感,但缺乏清晰指向性与层次性,故事、人物和情节都较弱。细节更是匮乏,读后如观镜花水月,晦涩难明。二是盲目追求故事性和情节性。这种倾向似乎是对精英化先锋写作的反拨,然而,所谓故事性,常局限于都市情感生活与冲突矛盾,情节性则满足于反转的刺激与新奇怪异,细节也就缺少了深度与力度,失去了被读者凝视、凝思的效果。三是有大量的细节描写,但非常突兀,看不到细节描写对情节发展的作用,“为细节而细节”。好的文学细节应该成为生命中的一个器官,与身体的其他部分声息相通,不可或缺。那些经典的细节,在作品的结构中发挥着起承转合的作用,是柳暗花明的转折点,是伏脉千里的隐笔。《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从听《牡丹亭》到葬花再到焚稿,细节之间环环相扣,遥相呼应,带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深化了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摘编自房伟《细节像璀璨的星,分布在文学世界的夜空》,有删改)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文学创作以大为美的观念更受一些人的重视,不少作家追求创作鸿篇巨制,却在境界提升、内涵丰富、细节描摹等方面用力不足。
B. 鲁迅虽未创作长篇小说,但他的作品以精妙细节挖掘人文意蕴,体现了“少即是多”的艺术法则,可见文学不以字数论高下。
C. 当前“类型文学”作品存在想象力贫困和创造力匮乏问题,在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普遍存在着复制甚至抄袭的现象。
D. 《红楼梦》之所以能将几百个性格迥异的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鲜活立体,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曹雪芹对细节的精妙雕琢。
9.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材料一第③段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时执着向黛玉求教,她专注读诗、苦志学诗,最后赢得众人认可,展现出一个底层丫鬟对精神富足的追求。
B. 《窦娥冤》中,沦为死囚 窦娥,在生命最后时刻指斥天地、痛发誓愿,呈现了一个敢于控诉黑暗现实、追求正义的不屈灵魂。
C. 《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身处煤矿艰苦环境,从事繁重劳作,却坚持读书学习,用知识充实内心,捍卫精神世界的尊严与高贵。
D. 《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承受着家人的冷漠、嫌弃,最终在孤独与绝望中死去,沦为异化社会中人性扭曲的牺牲品。
10.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当下文学创作中细节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假如你是一位作家,计划创作一部小说,想通过采撷百姓家庭故事,记录生活细节反映时代风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构思理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暗夜枪声
郭军平
“这个故事开场时是颇为紧张的,后来,故事向好的方向发展,你二爷爷郭飞才长舒一口气。但没想到的是韩诚还是受伤了……”我的二爷爷在抵抗日寇时认识了一对兄妹,他们一起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日寇侵略的钢铁长城。听着爷爷讲述过去的故事,我眼前浮现了那日的情景。
忽然,林子里枪声大作,一片慌乱。他被枪声惊醒,急忙压上子弹,迅速向丛林深处掩藏。
幸亏在这样的深山丛林里,否则,早被敌人发现了。他为自己的选择感到有点高兴。适逢夏夜,繁星在夜空闪烁着,草虫在唧唧吟唱着。倘若在平时,这里恐怕是最美好的乘凉之地。然而此刻,他没有心思,也没有闲情逸致去赏玩眼前的景色,倾听这虫儿的鸣唱。
枪声是从东面方向发出的,时断时续,看来不是大规模军事行动,是一小股人马在相互交火。这是哪方人马呢?他要看个究竟。趴在草丛里,他一动也不动,枪口已经瞄准了草丛外。
只见两个黑影边打边向这边跑来,后面紧紧跟随着好几个人,边追赶边打枪。黑影越近,看得越清楚,分明是一男一女。只见男的紧身腰带装束,身材适中,手持驳壳枪,边射击边掩护;女的看不清相貌,只见身材苗条,行动敏捷,边射击边撤退。在搞不清敌我的情况下,他握紧的枪始终没有扣动扳机。
当两个黑影从自己旁边慌慌张张地跑过去时,后面的人也紧紧地跟了上去。他不动声色,静静地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切。确定后面没人,他才悄悄地跟了上去。
山大林深,在丛林里夜战,即使再好的枪法都会出现偏差。双方看起来都是老把式,故缠斗得比较激烈,加之山谷林密草盛,便于隐藏,双方还不见明显伤亡。
但明显前面一男一女处于劣势,后面人多,穷追不舍,枪声不断。他要搞清楚这究竟是哪方人马。他在等待机会,看看双方的反应。他紧跟着后面的人,故意把身上的水壶朝前狠劲扔了一下。水壶打在前面那人身上,那人被击中,愤愤地骂了一声,然后回头看着他的同事,他的同事急忙向后瞧。
他藏在树后,晚上哪能瞧见呢?只听他们“唧唧咕咕”一阵,一句也听不懂。他明白了,后面这几个人是日本便衣。也许他们是朝他而来,但没想到遇上这一男一女两个中国人,结果有了交战。敌我既然已经明了,在我们的地盘上,任何人都有袭击日本鬼子的责任和义务。
我的二爷爷是一名优秀的狙击手,到今天还是我们全镇的骄傲。他凭借勇敢和智慧,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常常是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而二爷爷的枪口却稳如磐石,每一颗子弹都精准地射向敌人的心脏。
他毫不犹豫地压上了仇恨的子弹,朝着穿便衣的鬼子开枪射去,只听见最后面的那个发出“啊”的一声,栽倒毙命,前面的鬼子们听到声音后急忙隐藏,随后,朝着他的方向胡乱开枪。子弹在夜晚像流萤一样来来回回飞舞。鬼子们放了前面的人,一起朝他追来。
他利用对地形的熟悉,屏住呼吸,辗转腾挪,轻盈地躲避着呼啸而来的凶狠子弹。忽然鬼子后面传来了枪声,而且枪声越来越密,原来是刚才的一男一女折返回来,还带来了增援部队。
他精神大振,返身连击。最前面一位鬼子倒下,后面的连忙躲闪,但也躲闪不及,又有一个鬼子倒下,是被后面的人马击中的。剩下的鬼子崩溃了,急忙向东逃跑。
这下他们合为一股力量追赶鬼子,群情振奋。他几乎和他打了一个照面,他喊了声:“兄弟,多谢!”只听对方回应:“我们还要多谢英雄相救,鬼子是咱们共同的敌人,一起狠狠打!”
“好嘞!”他痛快地答道。
敌人如丧家之犬,灰溜溜地,乱哄哄地,连滚带爬,狼狈极了。剩下的两个很快被众人射击放倒。
林子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夏虫“唧唧”的和鸣声不断地进入耳膜。晚风轻轻地吹着,送来了花草的阵阵清香。夜鸟的“叽咕”声也不断从山谷里传来。倘若没有刚才激烈的厮杀,这夏夜的山谷真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他点燃了一盏煤油灯,走到了他们面前。
“多谢英雄相救,不是英雄把敌人引开,我们兄妹俩今夜恐怕难以脱身。”身材适中的那位男子彬彬有礼,向他道谢。
“这有啥!”他憨厚地笑道。
“晓梅,还不向英雄道谢。”
“多谢大哥救命之恩。”晓梅闪着如星的眸子,甜甜地对他一笑,如沁人心脾的春风。
这是二爷爷与晓梅奶奶的初遇,他们用纯洁和眷恋,英勇与无畏,浇灌出一朵明媚的爱情之花。他们虽不能朝夕相守,但仍情长意久。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他和气地说:“兄弟姐妹,都不必客气,打鬼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看大哥身手不凡,非等闲之辈,请问大哥尊姓大名?在何处高就?”
“兄弟高抬,在下朝邑人氏,姓郭名飞,实乃一山野俗人,不曾高就。”在对方身份不明了的情况下,他还是隐瞒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哦?”对方有点吃惊。
“不知兄弟尊姓大名?为何在此?”他问。
“鄙人姓韩名诚也,这是小妹韩晓梅。河东蒲州人氏,日寇毁了我们的家园,杀我们的亲人。我们不能再忍气吞声、任人宰割,于是拉了一支人马抗日。”
“义士啊!当今国家蒙难,国土沦丧,保家卫国是人人之责。”
“是啊!我们真是相识恨晚。夜已深,可否到我们山寨一叙?”
“多谢兄弟,承蒙厚爱,求之不得!”
他们彼此惺惺相惜,望着对方,然后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这时,韩诚突然有些吃痛,这才发现胳膊被子弹擦伤,鲜血已经流到了手掌。血珠还在顺着擦伤处缓慢滑行,在夜晚的空气里渐渐变成了半透明的红珊瑚……
(节选自《黄河英雄儿女传》,有删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暗夜枪声》讲述了两路抗日队伍与日本侵略者战斗 故事,蕴含着团结奋战可冲破黑暗、迎来光明的主旨。
B. 二爷爷郭飞被枪声惊醒后压上子弹,迅速掩藏,暗中观察,一系列动作都体现出了一名优秀狙击手的素质。
C. 韩晓梅 微笑“如沁人心脾的春风”,表现了她不谙世事的单纯可爱,为残酷的战争平添了几分浪漫温情。


展开余下试题D. 四手相握时,韩诚才发觉受伤,体现了刚才战斗的激烈与紧张,更展现了革命战士勇敢、忘我的高大形象。
13.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爷爷的讲述开篇,采用倒叙手法,通过“韩诚受伤”的伏笔设置,引出回忆,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
B. “子弹在夜晚像流萤一样来来回回飞舞”,运用比喻将战斗诗意化,消解战争血腥感,突显郭飞应对自如。
C. 小说画线处对山林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谧气氛,烘托了胜利后的欢乐心情,有力推动了后文情节发展。
D. 小说用“辗转腾挪”“返身连击”“连滚带爬”等四字短句,同时使用拟声词与叠词,使语言富有节奏感。
14. 小说写出了郭飞多重的心理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15. 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乐毅贤,好兵。燕昭王以子之之乱①而齐大败燕,燕昭王未尝一日而忘报齐也。燕昭王使乐毅为上将军。乐毅于是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破之济西。诸侯兵罢归,而燕军乐毅独追,至于临菑。齐湣王之败济西,亡走,保于莒。乐毅攻入临菑,尽取齐宝财物祭器输之燕。燕昭王大说,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于昌国,号为昌国君。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唯独莒、即墨未服。燕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于乐毅,及即位,齐之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曰:“齐城不下者两城耳。然所以不早拔者,闻乐毅与燕新王有郤,欲连兵且留齐,南面而王齐。齐之所患,唯恐他将之来。”于是燕惠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间,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燕惠王之不善代之,畏诛,遂西降赵。燕惠王悔使骑劫代乐毅,又怨乐毅之降赵。乃使人让乐毅曰:“将军过听,与寡人有郤,遂捐燕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节选自《史记·乐毅列传》)
材料二:
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闲于甲兵,习于战攻。王若欲伐之,则必举天下之兵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赵若许约,楚、魏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吴王夫差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节选自《乐毅报燕王书》)
[注]①子之之乱:指前315年,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国相子之,子之为政三年,燕大乱。
16.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吴王夫差不寤先A论之B可以立功C故沉子胥D而弗悔E子胥不蚤见F主之不同量G故入江而不改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报,意为报复,与《促织》中“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中的“报”意思不相同。
B. 举,意为发动,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举先王之政”中的“举”意思不相同。
C. 具,意为准备,与《鸿门宴》中“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中的“具”意思相同。
D. 唯,表示希望、祈请,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唯”意思相同。
18. 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昭王因齐国趁燕国内乱大败燕国,始终怀恨在心,任命乐毅为上将军,乐毅率领五国联军伐齐,在济西大败齐军。
B. 乐毅攻克临菑后,将齐国珍宝祭器运回燕国,燕昭王亲自劳军封赏,封他为昌国君,随后乐毅继续攻打齐国未下之城。
C. 燕惠王做太子时就对乐毅不满,认为乐毅想在齐国称王,有反叛之心,即位后中了田单反间计,于是派骑劫取代乐毅。
D. 材料二中乐毅以夫差和伍子胥为例,说明“善始者不必善终”,借此表明自己降赵是为脱身免祸,保留住伐齐的大功。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将军过听,与寡人有郤,遂捐燕归赵。
(2)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
20. 结合两则材料,完成表格内容的填写。
材料一 材料二
文体 史传文 书信
写作目的 记录其人其事 ①
叙述人称与主要表达方式 ② 第一人称,抒情
人物主要特征 军事才能卓著 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曾子固①
王安石
斗粟②犹惭报礼轻,敢嗟吾道独难行。
脱身负米③将求志,戮力乘田④岂为名。
高论几为衰俗废,壮怀难值故人倾。
荒城回首山川隔,更觉秋风白发生。
[注]①寄曾子固:此时王安石正以大理评事赴知鄞县,途中收到好友曾巩的来信,故题诗寄赠。②斗粟:指少量的粮食,代指微薄的俸禄。③负米:典出《孔子家语》,指子路为赡养父母背米,后喻行孝或谋生。④乘田:官名,春秋时鲁国掌管畜牧的小吏。孔子做乘田时以敬业勤职被称颂。
过介甫
曾巩
日暮驱马去,停镳①叩君门。
颇谙肺腑尽,不闻可否言。
淡尔非外乐,恬然忘世喧。
况值秋节应,清风荡歊烦②。
徘徊望星汉,更复坐前轩。
[注]①镳:biāo,马嚼子。这里指车马。②歊烦:酷热难耐使人烦躁。歊:xiāo,热气升腾。
2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诗起句有惆怅之感,他感谢亲友的真挚情谊,又慨叹自己拿不出像样的礼物回报亲友。
B. 王诗“敢嗟吾道独难行”一句,“敢”字表反问,写出作者推行“吾道” 不易与畏难。
C. 王诗尾联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用荒城、秋风等意象营造了荒凉萧瑟的意境。
D. 曾诗的题目说明此诗为拜访友人王安石所作,“颇谙肺腑”写二人互通款曲、异常默契。
22. 两首诗中诗人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2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壮丽山河,诗人常叹难以尽述。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感慨“____________”,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亦云“____________”。
(2)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先是表达了自己治理小国的目标,又谦逊地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在《六国论》中,描述诸侯割地赂秦后陷入被动困境,以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惨状,展现了秦军兵临城下的生动画面。
(4)《红楼梦》中人物出场描写精妙传神。曹雪芹写王熙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面容与神态的刻画,既显其美貌机敏,又不乏威严与心机。
四、写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山东省济南”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