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慈溪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高一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本卷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斗拱,又称斗科、铺作,是中国古代木质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斗拱位于传统木结构建筑的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从古至今,斗拱在构件结构、体量、功能方面一直都在发生改变。
斗拱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应用广泛,最初的功能是承担屋顶的结构和重量,将屋顶重量传递到立柱上去。根据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类似斗拱的图案和花纹,可以推测出斗拱结构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较早。不过,受木质建筑构件自身条件影响,早期木结构斗拱建筑实物未能保存下来,但在秦汉时期墓葬中发现的壁画、石刻、陶器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斗拱结构在当时实际建筑中的应用。从现存的古代建筑中可以看出,隋唐时期建筑的屋顶和后来明清时的屋顶有很大的不同,这是由技术的演变,尤其是斗拱在屋顶建筑结构中作用的变化所造成的。隋唐时期的斗拱雄大硕健,檐出深远,在建筑结构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承担着屋顶的大部分重量,因此体量大、尺度大,每一处曲面、曲线都与力学关系相应,外观质朴厚重,少有装饰,是功能主义的体现。到两宋时期,随着屋顶铺设方式的改变,斗拱所承受的重量变小,形体也变得纤细、小巧、精致,承重功能减弱,装饰功能逐渐增加。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建筑方式的进一步改变,斗拱的承重功能进一步减弱,已经退化为装饰功能远大于结构功能的装饰性构件。
中国古代木结构技艺完善,木结构建筑美轮美奂,使得人们在用砖石材料进行建筑时也会在石结构中模仿木结构的样式,这样的实例在留存下来的各类石质、砖石建构物中比比皆是。位于四川雅安的汉代高颐阙为石阙,但阙上雕刻有完整的仿木结构,完整地再现了木质斗拱的形态。这是在石头上以浮雕的形式表现斗拱的形式美。受制于石材韧性不足的缺点,石结构斗拱往往只是模仿木结构斗拱的形象,而不具有真正的承重功能。因此,斗拱在石结构建筑中实际只是木结构技法的象征,起到装饰的作用。
近现代以来,随着建筑材料及建筑技术的发展,木结构、石结构建筑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新时代的建筑方法中,斗拱在结构上很难有用武之地,但其在装饰功能上的作用却更加显著。进入21世纪,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变革更加剧烈,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木结构建筑愈加罕见,甚至近现代时期常见的以传统建筑形式为表、钢筋混凝土结构为里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也日渐稀少,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钢材、玻璃幕墙等成为比斗拱等传统建筑装饰构件更为常见的建筑装饰。在这种环境下,完全按照传统样式将斗拱运用到建筑上愈发困难。在新形式下,斗拱必须有新的发展思路。
借鉴石结构中斗拱装饰性的应用方式,可以提取斗拱的形象之美,在当今的材料和技术下,以现代的构成方式重新应用。这种应用,最广为人知的当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被命名为“东方之冠”的中国国家馆,其建筑外立面的造型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斗拱层层出挑的造型极为相似,但事实上二者的结构完全不同。中国馆没有使用斗拱相互穿插依托的梁、拱、契等部件,而是用立体构成手法对斗拱这一传统建筑元素进行了创新性演绎,在保留斗拱的外观特色的同时,大大简化了斗拱结构的繁复度,使其更适合现代建筑语言环境。中国馆选择层层出挑的斗拱样式,与其说是看中其独特的形式之美,不如说是看中了支撑着斗拱形式之美的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在这里,斗拱不再是具体的结构,而是一个代表了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符号。


浏览完整试题如今,提取斗拱的外在样式之美和内在文化之美,以历史文化价值替代结构功能价值,是斗拱及其他传统建筑构件在新时代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自信,斗拱不仅不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还将在未来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徐萃曦《斗拱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二:
(三)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四)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隋唐时期建筑的屋顶和明清时的屋顶有很大不同,是由斗拱在屋顶建筑结构中作用的变化造成的。
B. 随着时间推移,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斗拱 功能不断变化,结构功能逐渐减退,装饰功能不断增强。
C. 近现代,随着建筑方法的发展,斗拱在结构上不再有用武之地,其在装饰功能上的作用更加显著。
D. “东方之冠”外立面造型是运用斗拱的典型代表,其在外观和结构上都使用了中国传统建筑技艺。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已有类似斗拱的图案和花纹,现存的壁画、石刻、陶器和建筑实物也证实了秦汉时期已经在应用斗拱结构。
B. 因为石材的韧性不足,所以使得斗拱在石结构建筑中实际只是木结构技法的象征,起到装饰的作用,往往不具有真正的承重功能。
C. 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的由柱承担负重的框架结构,为后来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D. 斗拱除了用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外,还能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的其他结构。其在支撑屋子内部的楼井时体现了后者。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斗拱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应用中 变化发展。
B. 材料二中斗拱在砖石建筑上的充分应用的论断,在材料一中可以得到证实。
C. 材料二对斗拱的介绍相比材料一更为简明,但仍言简意赅地作了专业阐释。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使得生动形象且有说服力。
4. 材料一和《中国建筑的特征》都写到了“斗拱”,二者的详略不同,为什么这样处理?
5. 某中学建筑文化研习社开展“走进斗拱”专题研讨活动。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斗拱”在中国现代建筑环境中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方法。
【答案】1. B 2. A
3. D 4. ①材料一全文围绕“斗拱”这一核心内容,介绍了斗拱的定义、功能的变化,并展望了斗拱的未来发展。
②《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斗拱”只作为全文介绍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扼要介绍定义和功能。
5. 困境: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及建筑技术的发展,斗拱在结构上很难有用武之地,完全按照传统运用斗拱更加困难;
解决方法:①提取斗拱的外在样式之美,发挥其在中国现代建筑上的装饰功能;
②提炼斗拱的内在文化之美,开发其在中国现代建筑中的传承创新作用。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斗拱”这一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展开,从历史演变、结构功能、文化内涵到现代应用进行了系统阐述。材料一以时间为轴,详述斗拱从实用构件到文化符号的转变过程;材料二则侧重技术解析,突出其结构原理。两文互补,既展现了斗拱的工程价值,又揭示了其文化意义。文章通过古今对比,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引发对建筑文化传承的思考,体现了传统技艺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可能。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由斗拱在屋顶建筑结构中作用的变化造成的”错误。原文为“这是由技术的演变,尤其是斗拱在屋顶建筑结构中作用的变化所造成的”可知,屋顶的变化由建筑技术的改变造成,斗拱占其中一部分原因。
C.“不再有用武之地”错误。原文为“很难有用武之地”,选项“不再”的说法过于绝对。
D.“其在外观和结构上都使用了中国传统建筑技艺”错误。材料一第五段指出中国馆“建筑外立面的造型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斗拱层层出挑的造型极为相似,但事实上二者的结构完全不同”,即仅外观模仿,结构未采用传统技艺。“东方之冠”大大简化了斗拱结构的繁复度,用立体构成手法对斗拱这一传统建筑元素进行了创新性演绎。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现存的壁画、石刻、陶器和建筑实物”不正确。秦汉时期的斗拱建筑实物没能保存下来,仅能从墓葬的壁画、石刻、陶器中看到斗拱结构在当时的应用。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D.“比喻论证”不正确。材料二有比喻,如将墙壁比作“帷幕”,说明其不承重的特点;但材料一未使用比喻论证,全文以客观说明和举例为主。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材料一标题为《斗拱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研究》,全文以“斗拱”为唯一核心,旨在深入探讨其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功能转变及当代应用。因此,需全面覆盖斗拱的定义(结构组成)、历史发展(从西周至明清的功能变化)、在石结构中的装饰性应用,以及现代建筑中的创新演绎(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案例)。这种详写方式服务于“斗拱在现代建筑中如何传承与发展”的核心议题,需通过细节铺陈展现其历史脉络与现实价值。
②《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建筑学普及性文章,旨在从宏观角度概括中国建筑的整体特征。“斗拱”仅为文中论述的“九大特征”之一(特征四),其定位是中国建筑结构与装饰的典型代表,而非唯一核心。全文需兼顾木框架结构、举折举架、屋顶造型等多个特征,因此对斗拱的介绍需简洁,仅扼要说明定义(拱与斗的组合)、功能(减少剪力、承托结构)及装饰性,以服务于“中国建筑整体特征”的宏观论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困境:由材料一原文“近现代以来,随着建筑材料及建筑技术的发展,木结构、石结构建筑逐渐式微,取而代之的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新时代的建筑方法中,斗拱在结构上很难有用武之地”可知,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及建筑技术的发展,斗拱在结构上很难有用武之地,完全按照传统运用斗拱更加困难。
解决方法:
①由材料一“但其在装饰功能上的作用却更加显著”“借鉴石结构中斗拱装饰性的应用方式,可以提取斗拱的形象之美”“提取斗拱的外在样式之美”可知,提取斗拱的外在样式之美,发挥其在中国现代建筑上的装饰功能;
②由材料一“提取……内在文化之美,以历史文化价值替代结构功能价值,是斗拱及其他传统建筑构件在新时代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可知,提炼斗拱的内在文化之美,开发其在中国现代建筑中的传承创新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孤狼
[俄]屠格涅夫
我狩猎归来时已近傍晚,乘坐的是一辆轻便马车,离家还有七俄里路。突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中,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没走几步,我的马就陷进了烂泥。我用尽全力才躲进一片树丛,毫无办法地等待着暴风雨过去。突然间划过一道闪电,我看见了一个高大的身影。
“你是什么人?”这个人闷声闷气地问道。
“那你又是什么人?”
“我是这儿的护林人。”
我也说了自己的姓名。
“啊,久仰!您这是回府吧?”
“是呀,但是您看,碰见了大风雨……”
“要不然,我带您到我的小屋里避避雨,您看如何?”
“那就麻烦您了。”
“请您坐稳。”于是,他走向马头,抓住笼头把马拉了出来,我们卖劲地走向前。
护林人只有一个又小又矮、空空如也的房间。一件破皮袄挂在墙上,长板凳上有一枝单筒猎枪,屋角是一堆杂乱的破布,炉旁有两个大瓦罐,桌上点着松明,闪着昏黄的光。①我看了看周围,满心的凄凉。
我看了看他。我平生从未看见过如此魁伟强壮的人。他高大的个子,肩宽背阔,十分强悍。淋得湿漉漉的麻布衬衫把全身的肌肉绷得鼓鼓的。弯曲的黑色络腮胡子把那坚毅而严肃的脸遮住了一半,两道浓眉连在了一起,一双褐眼睛虽不很大但却炯炯有神,显出一种阳刚之气。我先向他道了谢,然后问他的名字。
“我名叫福马,”他应声答道,“有个绰号叫孤狼。”
“啊,孤狼就是你啊?”我十分惊疑地又打量了他一番。我早就不止一次地听到过关于护林人孤狼的传闻了。据他们说,走遍天下,再也找不到一个像他这样精明强干而又富有责任感的人了:谁也别想拿走一把树枝,真要是拿走了,无论何时,哪怕半夜三更,他也会突然出现在你面前,你也甭想反抗,他力大无比,又如同魔鬼一样机智灵敏。任凭什么办法别想打动他,请他喝酒,用钱收卖,都是枉费心机,他是软硬不吃的。甚至有些人不止一次地想干掉他,但是都无法得逞。
“你的妻子呢?”我问他。
“没有。”他答道,用力劈着松明。
“死了吗?”
“私奔了。”他辛酸一笑。说完,起身走到门口,“我去照应一下您的马吧。”他走出屋去,随手带上门。②我又环顾了一下周围,觉得这间屋子比刚进来时显得更凄凉了。
护林人进屋坐到板凳上。“暴雨就快过去了,”他静静地坐了一小会后,对我说,“您要是想回家,我就送您出林子。”我于是起了身。孤狼顺手拿起猎枪,查看了一下火药。
“带枪干嘛啊?”我问。
“有人偷林中的树木。”
“你怎么知道的?”
“在院里听到的。”
孤狼从敞棚下把马牵出去了。他担心地说:“如果我送您去,恐怕他们会乘机逃走了。”
“我们一起,怎样?”
“好,就这么办!”他答应了我的提议,又把马牵回去,“咱们先逮住他,然后我再送您。出发。”
孤狼走在前面,我跟着他。他对路径很是熟悉,一路上脚不停步。我们走进河谷,砍树的声音传进了我的耳朵,一声声,听得很明白。
“请您先在这儿等上一小会。”③护林人静悄悄对我说,他猫着腰,端着枪,钻进了树丛。
“哪里去?站住!”孤狼威严地命令。另一个人像兔子一样苦苦哀求。我立刻跌跌撞撞地跑向厮打和吵嚷的地方。护林人正在砍倒的树旁忙碌着:他用力把那个偷树的人按倒在地,正用腰带反绑着那个人的双手。我跑了过去,看到一个衣着褴褛的农民,浑身湿透,满脸乱蓬蓬的长胡子。一辆货车,边上站着一匹枯瘦的马,半身盖着一领疙里疙瘩的草席。“把他放了吧,”我求情道,“这棵树我来赔。”孤狼没有回复我的话,伸出左手抓住马鬃,右手则揪着偷树人的腰带。
零星的雨点又从天上掉下来,片刻又下起了倾盆大雨,我们风雨兼程,费了好大周折才回到了小屋。那个农民愁苦地望着我,他老老实实坐在板凳上,灯光下,我还能看清他那张皱纹丛生憔悴的脸,黄眉毛向下耷拉着,眼睛流露出惊恐不安的神情,瘦得让人可怜。
“福马·库茨米契,”偷树的人突然开口,声音沙哑,又有些打颤,“啊,福马·库茨米契。”
“干什么?”
“求你放了我吧。”
孤狼没理他。
“放了我吧……饿得实在没办法啦……放了我吧!管家……把我一家人都坑苦了,都逼上绝路了,我没骗你……放了我吧!”
孤狼不去理会他。那人全身痉挛地打颤着,连脑袋也抖个不停,呼吸也变得十分急促。
“放了我吧,”他的话语里满是绝望,“放了我吧,求你发发慈悲吧,放了我吧!我赔钱还不行吗?真的,可怜可怜吧。饿得实在受不下去了……孩子们饿得直哭,你明白,我被逼得走投无路了。”
“那你也不该做贼呀!”话语里有几分的同情。
“就把我那匹马,”农民接着恳求道,“就用那匹马作赔吧,我只有这头牲口了……放了我吧!”
“不行!不用废话了。这事儿我也没法做主。要是放了你的话,东家非责罚我不可,再说,也不能纵容你们。”很坚决的语气。


展开余下试题那个可怜人无可奈何地低下头。突然,他挺直了身子,满脸的愤怒。“哼,好哇,你干脆吃了我好啦,不怕噎死,你就来吃吧!”他眯起眼睛,撇着嘴,怒气冲冲地咒骂。
护林人背过身去。
“我豁出去了!不就是一死吗?你杀了我得啦,反正都是死。饿死,被你杀死,都一样。……但是你呀,走着瞧吧,你迟早要遭报应的!上天会惩罚你的!”
孤狼猛地起身。
“打吧,你打吧,”农民发疯般地叫着,“打吧,来,来,你就打吧……”
“闭嘴!”护林人大喝一声,向前跨了两步,突然抓住他的肩膀。④我立刻冲过去搭救那个农民。不想他一下解开了捆着那个人的腰带,揪着他的衣领子,把帽子扯到他的眼睛上,猛地把他推到了门外。
“滚吧!”护林人望着他的背影大吼,“给我当心点,下次我可不……”
(选自《猎人笔记》,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和《祝福》一样,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述,“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既可以增加真实性,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B. 在塑造护林人形象时,不但描写他的言行举止,还展示了他人对护林人的评价。这两种描写手法在《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也有。
C. 护林人称呼“我”为“老爷”,可见“我”是一个有身份的人。护林人最后选择放走了盗木贼,也主要迫于“我”的求情和身份。
D. 盗木贼多次乞求“放了我”,足以见得他被抓后的恐慌。但他依旧铤而走险选择盗木,反映了当时俄国农奴制社会中农民的苦难。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表明“我”作为有地位的老爷不得已到了简陋的房间避难,感到非常不适应。
B. 句子②“我”觉得更凄凉是因为听到护林人的妻子与人私奔,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
C. 句子③中护林人悄声说话和猫腰端枪的动作都展现了他谨慎行事、抓人娴熟的一面。
D. 句子④“我”冲过去是担心护林人会一气之下殴打农民,展现了“我”善良的品质。
8. 小说中护林人的绰号叫“孤狼”,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绰号的合理性。
9. 你所在的班级打算编写一本必修下教材的补充阅读书单,其中有“良知与悲悯”“观察与批判”这两个主题单元,你觉得《孤狼》更适合编入哪个单元?请结合文本分析理由。
【答案】6. C 7. A
8. ①护林人的妻子与人私奔,留他一人守林,他生活上孤独、凄凉的处境与“孤”相呼应。
②护林人对待工作铁面无私,不会轻易被盗木贼打动和收买,因此被他人仇视与咒骂,这一不被他人理解的处境也体现了他的“孤”。
③护林人身形健硕,高大威猛,充满阳刚之气,他的外形像“狼”一样勇猛。
④护林人在护林工作中机智、勇敢,抓捕盗木贼老练、果敢又迅速,体现了他像“狼”一样的一面。
9. 回答一:列入“良知与悲悯”单元。
①小说中的护林人坚守职责,对深受苦难的农民富有同情心,他艰难挣扎后放走盗木贼的行为是对不合理制度的反抗,体现了充满良知的人性光辉。
②小说的“我”虽然比农民的阶层更高,但依旧保有对“孤狼”的真诚赞赏和对盗木贼的怜悯,体现了腐朽阶层仍存有的美好良知与人性。
③小说描写了俄国社会封建农奴制度下底层百姓的苦难,批判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残酷与不合理,表现出作者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对人道主义的赞美。
回答二:列入“观察与批判”单元。
①小说通过“我”的视角,见证了护林人抓盗木贼又放走的故事,观察了俄国社会底层百姓被逼偷盗的无奈与苦难。
②小说中的护林人坚守职责,对深受苦难的农民富有同情心,他艰难挣扎后放走盗木贼的行为体现了人性光辉,小说借“我”的视角观察到了不曾泯灭的人性美好。
③小说描写了俄国社会封建农奴制度下底层百姓的苦难,批判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残酷与不合理,表现出作者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对人道主义的赞美。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暴风雨夜的偶遇,展现了护林人“孤狼”复杂立体的形象。他外表强悍威严,恪尽职守到近乎冷酷,却在农民绝望的控诉中显露出内心的挣扎与悲悯。作者以细腻的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境,用简练的对话推进情节,在冲突中揭示俄国农奴制下农民的悲惨处境。护林人最终违背原则放走盗木者的举动,既是对体制的无声反抗,也闪耀着人性良知的光芒,体现了屠格涅夫对底层民众的深刻同情。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主要迫于‘我’的求情和身份”错误。护林人放走盗木贼主要是因为对盗木贼抱有同情、怜悯的情感。一开始“我”就求情了,但护林人铁面无私并没有答应。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
A.“感到非常不适应”错误。“我”感到凄凉是因为看到护林人的生活条件十分简陋,起了恻隐之心。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护林人妻子“私奔”,留他独自生活在“又小又矮、空空如也”的小屋中,屋内仅“破皮袄”“单筒猎枪”“破布”等简陋物品,环境“满心的凄凉”。这种孤身守林的生活状态,直接呼应了“孤”的特质。
②他对盗木行为“软硬不吃”,拒绝金钱收买和人情打动,甚至因铁面无私被偷树人咒骂“迟早要遭报应”。这种不被村民理解、甚至被仇视的处境,让他在护林工作中始终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进一步凸显了“孤”的意味。
③文中直接描写他“魁伟强壮”“肩宽背阔”,淋湿的衬衫下“肌肉绷得鼓鼓的”,黑色络腮胡子遮住半张脸,浓眉相连,褐眼“炯炯有神”,整体形象充满阳刚之气,如同猛兽般具有威慑力,与“狼”的外形特征形成类比。
④护林时,他能仅凭“砍树的声音”就判断盗木贼的位置,抓捕时“猫着腰,端着枪”潜入树丛,动作迅猛;制伏偷树人时“用力按倒在地”“反绑双手”,手段干脆利落。这种老练、警惕的工作方式,恰似狼在捕猎时的机敏与凶狠。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主题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回答一:列入“良知与悲悯”单元。
①小说中护林人作为制度执行者,本应严格抓捕盗木贼,但他在目睹农民因生存绝境而偷盗的惨状后,内心经历了激烈挣扎。最终放走盗木贼的行为,并非对职责的背叛,而是出于“良知”的选择——他意识到不合理的制度迫使底层人铤而走险,因此用违背规则的方式守护了人性的底线。这种“反抗制度冷酷、坚守道德良知”的行为,直接体现了“良知”的主题。
②“我”作为旁观者,虽身处更高阶层,却以同情的视角观察护林人和盗木贼:对护林人坚守良知的赞赏,对盗木贼因贫困被迫偷盗的怜悯,打破了阶层隔阂,体现了“悲悯”的普世价值。这种视角并非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对底层苦难的真切共情,如“我”注意到农民眼中“绝望的哀求”,并理解护林人放走盗贼的选择,暗示了作者对“良知未泯”的肯定。
③小说借底层百姓“因饥饿盗木”的苦难,揭露封建农奴制度对人性的压迫。但回答一的落脚点并非单纯批判,而是通过护林人、“我”的选择,凸显在残酷制度下,人性中“良知”与“悲悯”如何成为对抗黑暗的力量——这更符合“良知与悲悯”单元对“人性光辉” 的聚焦。
回答二:列入“观察与批判”单元。
①小说以“我”的视角见证护林人抓放盗木贼的过程,这种叙事方式直接赋予读者“观察者”身份。通过“我”的眼睛,底层百姓因生存压力被迫盗木的无奈(如农民为生计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慈溪”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