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如今,提取斗拱的外在样式之美和内在文化之美,以历史文化价值替代结构功能价值,是斗拱及其他传统建筑构件在新时代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自信,斗拱不仅不会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还将在未来再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摘编自徐萃曦《斗拱在现代建筑装饰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二: (三)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一副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副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互相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以承托上面的重量。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自由,由全部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负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四)斗拱: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作“斗拱”。它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隋唐时期建筑的屋顶和明清时的屋顶有很大不同,是由斗拱在屋顶建筑结构中作用的变化造成的。 B. 随着时间推移,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斗拱 功能不断变化,结构功能逐渐减退,装饰功能不断增强。 C. 近现代,随着建筑方法的发展,斗拱在结构上不再有用武之地,其在装饰功能上的作用更加显著。 D. “东方之冠”外立面造型是运用斗拱的典型代表,其在外观和结构上都使用了中国传统建筑技艺。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就已有类似斗拱的图案和花纹,现存的壁画、石刻、陶器和建筑实物也证实了秦汉时期已经在应用斗拱结构。 B. 因为石材的韧性不足,所以使得斗拱在石结构建筑中实际只是木结构技法的象征,起到装饰的作用,往往不具有真正的承重功能。 C. 中国建筑在3000多年前就具备的由柱承担负重的框架结构,为后来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D. 斗拱除了用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外,还能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的其他结构。其在支撑屋子内部的楼井时体现了后者。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斗拱在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应用中 变化发展。 B. 材料二中斗拱在砖石建筑上的充分应用的论断,在材料一中可以得到证实。 C. 材料二对斗拱的介绍相比材料一更为简明,但仍言简意赅地作了专业阐释。 D.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使得生动形象且有说服力。 4. 材料一和《中国建筑的特征》都写到了“斗拱”,二者的详略不同,为什么这样处理? 5. 某中学建筑文化研习社开展“走进斗拱”专题研讨活动。请结合材料一,分析“斗拱”在中国现代建筑环境中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方法。 【答案】1. B 2. A 3. D 4. ①材料一全文围绕“斗拱”这一核心内容,介绍了斗拱的定义、功能的变化,并展望了斗拱的未来发展。 ②《中国建筑的特征》中“斗拱”只作为全文介绍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扼要介绍定义和功能。 5. 困境:随着现代建筑材料及建筑技术的发展,斗拱在结构上很难有用武之地,完全按照传统运用斗拱更加困难; 解决方法:①提取斗拱的外在样式之美,发挥其在中国现代建筑上的装饰功能; ②提炼斗拱的内在文化之美,开发其在中国现代建筑中的传承创新作用。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斗拱”这一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展开,从历史演变、结构功能、文化内涵到现代应用进行了系统阐述。材料一以时间为轴,详述斗拱从实用构件到文化符号的转变过程;材料二则侧重技术解析,突出其结构原理。两文互补,既展现了斗拱的工程价值,又揭示了其文化意义。文章通过古今对比,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引发对建筑文化传承的思考,体现了传统技艺在现代语境下的创新可能。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由斗拱在屋顶建筑结构中作用的变化造成的”错误。原文为“这是由技术的演变,尤其是斗拱在屋顶建筑结构中作用的变化所造成的”可知,屋顶的变化由建筑技术的改变造成,斗拱占其中一部分原因。 C.“不再有用武之地”错误。原文为“很难有用武之地”,选项“不再”的说法过于绝对。 D.“其在外观和结构上都使用了中国传统建筑技艺”错误。材料一第五段指出中国馆“建筑外立面的造型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斗拱层层出挑的造型极为相似,但事实上二者的结构完全不同”,即仅外观模仿,结构未采用传统技艺。“东方之冠”大大简化了斗拱结构的繁复度,用立体构成手法对斗拱这一传统建筑元素进行了创新性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