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金华市十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金华十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调研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卷
注意: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柯岚教授在她的新书《命若朝霜:<红楼梦>里的法律、社会与女性》的引言中说,“如果不和清代的法律与社会相印证,很多《红楼梦》里的人物都无法被完整理解”。她将视线投向《红楼梦》中的具体个人,她笃信曹雪芹既然写出了生活和人性的绝对真实,这种真实中就必然包含了与彼时法律逻辑的契合,所以她要从《红楼梦》中的人物遭遇和命运起伏出发,刻画当时的礼法是如何深刻地为她们的选择划定边界,又如何对她们的人生形成了规约。通过她的细致书写,我们得以清晰窥见这部文学经典背后的法律背景,而这些法律背景的交代阐释又与《红楼梦》中诸多女性的跌宕命运彼此交织,并最终谱写出一群女性在礼法规训下的生命悲歌。
在《红楼梦》里,那个后来改名为香菱的英莲代表的是女性整体的悲剧命运,她们脱离了父兄保护和家庭庇佑后,生命就如浮萍一般颠沛流离、我见“应怜”。但在柯岚老师的笔下,英莲有了另一个法律上的身份——她是被拐卖者,她的前半生几乎就是从一个拐卖者手中流落到另一个拐卖者,再至一个个收买者的手中,命运也由此一再跌落。
在书写这部分内容时,柯岚老师首先援引了《清实录》等诸多史料中描述的彼时人口买卖的猖獗。英莲出生于苏州,但即使如此富庶之地在清代时人口买卖就已十分发达,“吴中人民,多鬻男女于远方。男至美者为优,恶者为奴。女之美者为妾,恶者为婢,遍满海内矣”。买卖如此猖獗的原因首先是,清朝初年因为战乱初戡,人口锐减,国家对于社会的控制也相当松散,这就造成了人口拐卖几乎难被追责。又与明代不同,清代放任官宦甚至庶民拥有更多的奴婢,这个因素与彼时严重的男女人口比例失调共同成为拐卖盛行的重要诱因。所以,“一记闷棍就改变命运”的事情自古就有,也似乎始终都是中国社会尤其是底层社会难以克服的沉疴顽疾。
我们都记得《红楼梦》的开篇是“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故事,但在柯岚老师看来,这个故事的另一层意涵是;英莲作为一个被拐者,她本来有机会获救,但她的命运再一次被黑暗的司法所操纵,并最终走向幻灭。
英莲被拐后,其父为寻找女儿几乎倾家荡产,美满的家庭也分崩离析,这里体现的是如果父母寻获被拐儿童没有任何社会系统支持,其不仅几无可能,因寻找而产生的重负也会将本就失去孩子的家庭再次压垮。可英莲被拐后还是有多次获救的机会,而最近的一次就是拐子将其连卖两家,两家都各不相让,买家之一的薛蟠遂指使豪奴将另一买家冯渊打死,由此也引发这起葫芦案。但本案最令人唏嘘之处在于,主审法官贾雨村虽已确知本案中被两家争夺的被拐者,就是曾在贫寒时给他提供过帮助的恩人甄世隐的女儿,也知道甄家多年来为寻找这个女儿已近离散,但为了自己的前途,仍旧昧着良心潦草乱判了此案。由此,拐卖者被轻纵,杀人者和买妻者未受分毫惩罚,而被拐卖者在这个因其而起的案件中却彻底隐身消音。她如何被拐子诱拐,在被拐过程中是否遭受伤害和侮辱,她是否还想重返父母膝下,我们都无从得知。
无辜的受害者就这样成了完全的失语者,成了因一女多卖所导致的“殴伤人命案”的模糊背景。而司法操纵者在本案中的罪恶,不仅在于其轻易就放过了拐卖者和收买者,还在于因为拐卖的起因被隐去,英莲的买卖也就被彻底合法化,英莲不仅成了香菱,她还成了被官府认可的为薛家所合法收买的奴婢,自此也就再无可能摆脱贱民的出身,更无可能找回从前的名字,回归从前的家庭。
浏览完整试题
柯岚老师将这个案子称为“体制性的冤案”。在我看来,这个案子其实很好地揭示出被拐女性无论是哪个时代都可能遭遇的结构性困境。值得指出的是,造成她们人生悲剧的绝不仅是那些泯灭人性的拐卖者,那些毫无怜悯之心的收买者,还有目睹买卖甚至是侮辱却从未施予援手的村民邻人。清代纵容罪恶发生却毫不作为的公权机关也难辞其咎。
买卖妇女反映的是人性中最阴暗的部分,但这些交织了“沉重历史包袱、文明洼地和观念障碍”的结构性困境,却是真正阻碍英莲这些被拐卖者脱离水火的核心原因。这个原因被如此清晰透彻地写在一部不朽的文学作品中,又何尝不是像神话里的菲洛米拉一样,尽管失去了舌头,仍然可以将事情的始末织进锦缎,并以这种方式对所有的强暴者发起控诉。
其实,以我们现在的标准,很难说曹雪芹就是个女性主义者,但他对女性表达了最大的善意和同情,而柯岚老师又从一个法律史学者的视角对这些故事做了更具开创性和纵深性的解读,也为那些被隐藏被遮蔽被消音的女性,寻回了一点点历史的公道。而读罢这本跨越了文学、历史和法学的佳作也让人再度感慨,若整体法律和社会仍旧缺乏对女性尊严的尊重,缺乏对女性权利的保护,女性整体的命运大概依旧会如见日即逝的朝霜一样,难选悲凉的底色。
(选自赵宏《命若朝霜:法律视野下<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有删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柯岚认为,《红楼梦》的故事写出了生活和人性的绝对真实,其中包含与当时法律逻辑的契合。
B. 从曹雪芹笔下,我们清晰地窥见诸多女性的跌宕命运,以及和她们的故事彼此交织的法律背景。
C. 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和清代放任官宦、庶民拥有更多的奴婢,是当时人口买卖猖獗的重要诱因。
D. 作者认为,曹雪芹清晰地将阻碍被拐者脱离水火的核心原因写进小说,是对强暴者的一种控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实录》等史料中对清代人口买卖的记载,印证了英莲被拐卖这一故事的真实性。
B. 从英莲的故事可知,被官府认可的、合法收买的奴婢,将再也无法摆脱贱民的出身。
C. 在作者看来,英莲们的悲剧应属于多因悲剧,只破除人们的观念障碍无法拯救他们。
D. 柯岚为被消音的女性寻回了些许历史的公道,使她对《红楼梦》的解读更具开创性。
3. 下列所写人物,不能证明“曹雪芹对女性表达了最大 善意和同情”的一项是( )
A.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B.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C.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D.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4. 本文作者与柯岚教授对英莲案子的成因持不同看法,试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书评,请从中概括出对我们写作书评的几点启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苦恼
契诃夫
我向谁去诉说我的悲伤?……
——题记
①暮色晦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姚纳·波达波夫周身白色,像个幽灵,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不动,那匹小马也一动不动。他们在午饭以前就从大车店里出来,至今还没拉到一趟生意。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姚纳听见了喊声,“赶车的!”
姚纳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穿带风帽军大衣的军人。他坐上了雪橇,车夫伸长了脖子,微微欠起身子,挥动一下鞭子。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走动起来……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姚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②姚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姚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姚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谁知道呢……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
“赶车吧,赶车吧……”乘客说,“照这样走下去,明天也到不了啦。快点赶车吧!”
车夫又伸长脖子,微微欠起身子挥动他的鞭子。他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了眼睛。
到了以后,他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停下来,湿雪把他和他的瘦马涂得满身是白。又一个钟头过去了……
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
姚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一个卢布也罢,五戈比也罢,只要有乘客就行。
“好,走吧!”驼子用破锣般的嗓音说,“你到底赶不赶车,老不死的!你抽它一鞭子!唷!使劲抽它!”
姚纳感到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回过头去,嘟嘟哝哝:“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得了,你赶车吧!”驼子咳了一阵,叹口气说,“什么时候才把我们拉到啊?”
“老不死的,你听见没有?我要揍你的脖子了!”
姚纳与其说是感到,不如说是听到他的后脑勺上啪的一响。
“嘻嘻!……”他笑,“好有兴致的几位老爷……求上帝保佑你们!”
“赶车的,你有老婆吗?”高个子问。
“我?嘻嘻!……好有兴致的老爷!我的老婆早就成了烂泥啰……嘻嘻嘻!……那就是,在坟里头啦!这会儿,我儿子也死了,我却活着……真是怪事,死神认错了门啦……它没来找我,却去找了我的儿子……”姚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展开余下试题
姚纳收下二十戈比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人的背影。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姚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他受不住了。“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姚纳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空气又臭又闷。
墙角上有一个年轻的车夫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③“你想喝水吧?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竟有这样的事!”
一转头,姚纳发现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老人就叹气,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儿子去世快满一个星期了,他却至今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地谈一下这件事……应当讲一讲他的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终说过些什么话,怎样死掉……他有个女儿阿尼霞住在乡下……关于她也得讲一讲……是啊,他现在可以讲的还会少吗?听的人应当惊叫,叹息,掉泪……他走到马房里。“你在吃草吗?”姚纳问他的马,看着它发亮的眼睛。“好,吃吧,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只要他活着就好了……”姚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就是这样嘛,我的小母马……库兹玛·姚内奇不在了……他无缘无故死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忽然,比方说,这个小驹子去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④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姚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①通过对寒冷昏暗的环境的描写,营造压抑凄凉的氛围,为故事奠定悲伤的基调,导引人物出场。
B. 句②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了姚纳急于向乘客倾诉内心痛苦和因不安、悲伤而无法顺畅表达 状态。
C. 句③用了多个省略号,既有话题的转换,又有叙述节奏的延缓,突出了人物悲伤、孤独的复杂情绪。
D. 句④带有希望的光辉,马儿成了姚纳忠实的听众,让他最终没有失去希望,意在强调社会仍有温情。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 语言和《装在套子里的人》风格一致,诙谐幽默,富有强烈的讽刺色彩。
B. 本文使用第三人称叙述,与读者拉开适当的距离,让读者能客观地观察人物。
C. 本文用人与动物、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等对比,增强艺术效果,使主题更鲜明。
D. 本文通过大量的对话、出色的人物静态与动态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
8. 文本中两次出现了姚纳的“笑”,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含意与作用。
9. 契诃夫的《苦恼》与鲁迅的《祝福》在艺术特色上有相同之处。请从情节设置、语言风格和选材的角度分析两篇小说的共同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
……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
汉之三年,项王数侵夺汉甬道,汉王食乏,恐,请和,割荥阳以西为汉。项王欲听之。历阳侯范增曰:“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项王乃与范增急围荥阳。汉王患之,乃用陈平计间项王。项王使者来,为太牢具,举欲进之。见使者,详惊愕曰:“吾以为亚父使者,乃反项王使者。”更持去,以恶食食项王使者。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材料二: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尔。”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节选自苏轼《论范增》)
材料三:
世谓范增为人杰,予以为不然。夷考平生,盖出战国从横之余,见利而不知义者也。
(节选自洪迈《范增非人杰》)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增之A去善矣B不C去D羽E必杀F增G独恨H其不蚤尔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认为……正确,与材料二“虽然”句中“然”字的意思和用法均不相同。
B. 为,被,其所在句的句式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终必不蒙见察”句式相同。
C. 与,亲附,与苏洵《六国论》“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句的“与”字意思相同。
D. 食,给……吃,与《孟子》“老者衣帛食肉”的“食”词性相同而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增出山之前,几乎未涉足当时权力斗争中心圈层,且已年迈,但对当时天下大势了解颇为深入。
B. 鸿门宴中,作者详述项羽、范增占居东方及南方尊位等座次细节,意在借此刻画项羽自大的性格。
C. 项羽原都尉陈平为刘邦所用,重要谋士范增又因项羽的疑忌而离职,这说明项羽缺乏用人的智慧。
D. 苏轼认为刘邦对范增心存畏惧,荥阳城中刘邦设法离间项羽和范增关系一事,可有效佐证此观点。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2)使者归报项王,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
14. 苏轼认为范增是“人杰”,洪迈则以为范增是“见利而不知义者”。你认可谁的观点?请结合材料一阐述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曲词,完成下面小题。
游园
汤显祖
【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15. 下列对曲词的解说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曲词选自名剧《牡丹亭》,描述了女主人公杜丽娘游赏花园时的所见所感:艳丽的春光唤起了主人公的青春意识。
B. “皂罗袍”与《窦娥冤》中 “端正好”“滚绣球”等都是曲牌名,曲牌的主要作用是标识曲子的曲式和调式等。
C. 曲词末句“锦屏人”意为“深闺中人”,指主人公杜丽娘;本句运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现实给主人公带来的压抑。
D. 曲词简短,但展现了跌宕起伏的情绪流转,有对绚烂春光的惊艳,也有对美好消逝的无奈,对韶光虚掷的自伤。
16. 《红楼梦》“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一章中,叙述林黛玉听到“皂罗袍”,“十分感慨缠绵”,“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结合曲词内容,联系黛玉形象,简要分析黛玉称赏“皂罗袍”的原因。
展开余下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历史上曾反复出现君主因个人好恶而滥赏乱罚的现象,鉴于此现象易导致人心不稳,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郑重向唐太宗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锦衣玉食”“瓮牖绳枢”等成语,及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都通过意象并置、词类活用的方式浓缩语义,强化表达。
(3)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者都揭示了某些深刻的感悟很难用语言表达这一道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知识分子秉持着这样的传统认知:知识的拥有量是评估其学术地位和社会价值的核心标准。于是,他们倾尽毕生精力博闻强识,以求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然而,在AI时代,知识的获取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尽管人的天赋、身世、机遇以及勤勉等在知识的拥有上还起着作用,但人工智能让每一个人都有了史无前例的最大化平等拥有知识的可能。在此前提下,人文学者或许更能看清传统认知的局限,辨明人文方向,从而去追寻本来就属于自己却一直被湮没的心灵“绿洲”——人文情怀。
至今,一直传颂着这样一个人文细节,具有强烈“仁道”情怀的孔子,在马厩失火时不问马只问人,这体现了他以人为主体的价值追求。而他“君子不器”的论断更是对这一细节所蕴含精神的进一步阐发。君子,不应该是僵化、教条的器具,而且应该是具有人文情怀的士人,如此才能拥有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如果君子像器具那样,直愣愣地杵在那里,不仅会丧失道义精神,甚至还会滋生偏狭、短视的一己之私。这一人文理念,其实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也有类似的表述。阿拉伯有句谚语叫“驮经的驴”,是说一头驴即使驮满了经典,它也不能真正地吸收经典中的知识。它只是一个载体,所载知识对他人有益,对自身却毫无益处。“器”“驴”这类东西可以作为文化的承载之物,但永远只能是工具。
(摘编自张宝明《AI时代,人文如何避开知识的陷阱?》)
18. 文中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语言准确、严密,请分析这种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19. 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几乎人人都有力求“合适”的事情。它也许仅仅是给某件衣服配上一条合适的带子,或者不过是操心某种搭配是否合适,譬如考虑盘子里的布丁和奶油的比例调配得是否得当。然而,无论它们多么微不足道,我们都会觉得增一分或者减一分能破坏平衡,其中只有一种关系才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一个人为鲜花、为衣服或者为食物这样费心推敲,我们会说他(A),因为那些事情不值得如此耗神。但是,有些在日常生活中也许是坏习惯因而常常遭到压制或掩盖的事情,在艺术世界里却恢复了应有的地位。在事关协调形状或者调配颜色时,艺术家永远要极端“琐碎”,或者更恰当地说,要极端挑剔。他有可能看出我们简直无法察觉的色调和质地的差异。而且,______①______,他所要平衡的绝不止两三种颜色、外形或味道,他的画布上有九百种色调和形状必须加以平衡,直到看起来“合适”为止。一块绿色可能突然显得黄了些,因为它离一块强烈的蓝色太近——他可能觉得画面上出现了一个刺耳的音符,一切都被破坏了。他必须从头再来。他可能为此苦恼不堪,也可能(B)彻夜不眠,在这里那里刚添上一笔颜色就又把它抹去,尽管你我根本看不出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异。然而,______②______,我们就都觉得他达到的境界已经非常合适,无法再做些微的更动——那是我们这个很不完美的世界中的一个完美的典范。
20. 下列句子中的“会”和文中加点的“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春节时,村里的会上人山人海,有卖糖人的、舞狮子的,热闹极了。
B. 我完全没有想到,我的生命会和这些神奇的中草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C. 为了确定治疗方案,医院邀请知名专家为这位疑难病症患者会诊。
D. 我最会收拾屋子的,如今老了,没有这些闲心了。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填上恰当的成语。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沛公在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史记·高祖本纪》
材料二:
吾辈生于二十世纪竞争之时代,生于积弱不振之中国,又生于外强日逼,自顾不暇之危急时间,吾人生于是时矣,生于是国矣。安“忍”坐视不一救耶!
——周恩来
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忍”与“不忍”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浙江省嘉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浙江省嘉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金华”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