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还可以从题目的暗示性入手。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是诗歌的灵魂所在,认真审视可以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进而为下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题目中一个“喜”字,就写出了因为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诗人感激而喜之情。也能从作者生平的暗示性入手。每位诗人所处的时代,他的出生阶层、自身遭遇、性格禀赋、艺术修养等都极大地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如李白和杜甫,他们都是我国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但是由于两人经历、生活环境、性格气质的不同,各自作品的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多写山川秀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多实写现实生活。此外,陶潜的诗之所以平淡自然而又不失隽永,是因为他厌弃功名;辛弃疾的词“英雄出语多本色”,正是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再就是从注释的暗示性入手。注释是对诗歌字词句的解说,其作用是帮助我们理解作品。诗歌的注释放在篇末,看起来无关紧要,但是注释中关于作者、时代背景、题干的注释,也同样有着暗示性。出现在注释中的作者往往不太为人所知,一旦注释,即为我们理解诗歌打开了另一扇门,时代背景的注释也暗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虽简短但并不简单,能够在有限的文字里尽可能多地表达意味。不管是意象、题目,还是作者、注释,无不把诗人的情感精妙地暗示出来。 《浅谈由谈中国诗谈古诗暗示情感》 1. 根据上文内容,下列关于中国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的暗示性体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梅尧臣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通过简练文字引发读者联想。 B. 古典诗词中,“月亮”“鸿雁”等意象因反复使用而具有约定俗成的含义,掌握意象的暗示性还需结合生活经验,如“长亭”“兰舟”常与离别相关,“松菊”多象征高洁品格。 C. 《谈中国诗》中提到的“静默不言”“不了了之”“问而不答”是中国诗暗示性的三种具体表现,均通过留白手法激发读者想象。 D. 中国诗的暗示性体现在语言技巧层面,如意象的选择和典故的运用,与诗歌的篇幅短小、题材内容无关。 2. 根据上文内容,下列各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题是诗歌的“眼睛”,如《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喜”字直接点明诗人因亲人探望而喜悦的情感。题目的暗示性也不能孤立解读,需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 B. 《谈中国诗》提到中国诗结尾多用疑问语气,而西洋诗较少如此,体现出中国诗更擅长以留白引发思考。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以问代答传递漂泊之愁。 C. 分析诗歌时,需结合作者所处时代、阶层等背景,才能更准确把握其情感倾向。但作者生平的暗示性只适用于知名诗人,对佚名或生平不详的诗人无效。 D. 作者的生平也会影响创作风格,如辛弃疾因爱国主义情怀而形成“英雄本色”的豪放词风,陶潜因厌弃功名而有平淡自然的诗风。 3.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诗歌暗示性的一项是( ) A.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C.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D.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4. 根据本文简要概括“意象的暗示性”,并结合文中例子说明其在鉴赏中的作用。 5. 文中认为中国诗的暗示性与民族心理、文化传统有何关联?请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C 3. B 4. (1)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其暗示性源于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约定俗成意义。 (2)其作用:①快速把握情感。如看到“月亮”可联想到“思乡”(如杜甫“月是故乡明”),看到“鸿雁”可联想到“游子羁旅”(如王湾“归雁洛阳边”)。②营造意境氛围。“松菊”“梅花”等意象暗示高洁品格,营造清雅意境(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梧桐”“杜鹃”暗示凄凉(如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③有助于理解主旨。通过“长亭”“柳”等离别意象,可推断诗歌题材为送别(如柳永《雨霖铃》),进而分析离别的不舍或身世感慨。 5. ①民族心理内向含蓄。中华民族性格偏于内敛,不喜欢直白表达,故诗人习惯以暗示性语言传递情感。 ②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温柔敦厚”“敏于事而讷于言” 主张,要求诗歌符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避免情感外露,促使诗人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③文化传统的延续。从《诗经》的比兴手法到唐诗宋词的意象运用,暗示性成为中国诗歌的传统美学特征,体现文化一脉相承的延续性。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从钱锺书的观点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暗示性特征。通过意象、题目、作者生平等角度,揭示了诗歌如何以有限文字传递无限意蕴,体现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文化心理。分析深入,例证丰富。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与诗歌的篇幅短小、题材内容无关”错误,文中明确提到中国诗的暗示性与其“篇幅短小”直接相关(如钱锺书以“闪电战”比喻简短却意味悠远),且题材内容(如思乡、隐逸)也通过意象等暗示。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但作者生平 暗示性只适用于知名诗人,对佚名或生平不详的诗人无效”错误。根据“也能从作者生平的暗示性入手”可知,文中未限定“作者生平的暗示性”仅适用于知名诗人,即使生平不详,也可通过作品风格推测其经历(如注释补充背景),“无效”表述绝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通过描绘友人乘船离去,孤帆渐渐消失,只有长江水滚滚东流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眷恋之情。 B.这几句诗直白地描写了诗人在南山下种豆的田园劳作生活,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运用暗示、象征等手法,直接呈现出劳作的场景和过程。 C.以墨梅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韧不拔的形象,暗示诗人自己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 D.通过对春花秋月何时结束的追问,暗示了词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亡国之痛的无尽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