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 学年第二学期宁波三锋教研联盟期末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钱锺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中,认为中国诗较之外国诗篇幅短小,说“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虽“简短”却“可以有悠远的意味”,使人“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这正如宋代诗人梅尧臣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强烈的暗示性。
在诗歌等艺术作品中,暗示与明晰是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在同一艺术作品中,二者不可得兼。中华民族的心理气质偏于内向,加之儒家主张为人处世要“温柔敦厚”,讲求内敛,要“敏于事而讷于言”,影响到诗人对外部事物的敏锐感触,所以当他们将这些感触诉诸笔端时,常常文字简约,惜墨如金。中国人的性格也是含蓄、委婉的,不喜欢直白、坦露,因而诗人习惯于使用暗示性的语言。以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达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在《谈中国诗》中,作者用大量篇幅分别从三个方面阐释中国诗歌具有强烈的“暗示性”这一特点。一是将读者引入边涯,接着是深秘的静默。有时候,作者将你引诱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正如“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和“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一般。这是中国诗使用“暗示”手法的第一种表现方式,也就是在恰当的时候静默不言,欲说还休。二是行文不了了之,引得人遥思远怅。譬如,“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这一“不知”简直撩人心魄!此乃中国诗使用“暗示”手法的第二种表现方式,即故云“不知”,不了了之。三是问而不答,以问为答。作者说,“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此乃中国诗歌使用“暗示”手法的第三种表现方式,即问而不答,以问为答。
那么,我们在鉴赏古诗时应该如何分析古诗词所暗示的思想内容或感情呢?
我们可以从意象的暗示性入手。意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与统一;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它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在中国诗词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意象反复出现,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读者在欣赏诗词时,通过审视诗歌中呈现的意象,调动生活经验,就能迅速把握诗歌的主旨或者思想情感,这就是我们说的意象的暗示性。譬如,古典诗词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暗示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则暗示离愁别绪,抒发思乡之愁;鸿雁则表达了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再比如松、菊、梅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而南山、禅寺等则多与隐逸情怀相连……这些意象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化入了国人的思维。掌握这些意象的含义,就能大体抓住整首诗的意境氛围、作者的思想情感甚至诗词的主旨。


浏览完整试题还可以从题目的暗示性入手。古人云:“题者,额也;目者,眼也。”题目是诗歌的灵魂所在,认真审视可以了解诗歌的内容主旨,进而为下一步鉴赏打下基础。如司空曙的《喜外弟卢纶见宿》,题目中一个“喜”字,就写出了因为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诗人感激而喜之情。也能从作者生平的暗示性入手。每位诗人所处的时代,他的出生阶层、自身遭遇、性格禀赋、艺术修养等都极大地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如李白和杜甫,他们都是我国盛唐时期的伟大诗人,但是由于两人经历、生活环境、性格气质的不同,各自作品的艺术风格也迥然不同:李白诗歌豪放飘逸,多写山川秀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多实写现实生活。此外,陶潜的诗之所以平淡自然而又不失隽永,是因为他厌弃功名;辛弃疾的词“英雄出语多本色”,正是他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再就是从注释的暗示性入手。注释是对诗歌字词句的解说,其作用是帮助我们理解作品。诗歌的注释放在篇末,看起来无关紧要,但是注释中关于作者、时代背景、题干的注释,也同样有着暗示性。出现在注释中的作者往往不太为人所知,一旦注释,即为我们理解诗歌打开了另一扇门,时代背景的注释也暗示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虽简短但并不简单,能够在有限的文字里尽可能多地表达意味。不管是意象、题目,还是作者、注释,无不把诗人的情感精妙地暗示出来。
《浅谈由谈中国诗谈古诗暗示情感》
1. 根据上文内容,下列关于中国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的暗示性体现为“言有尽而意无穷”,如梅尧臣所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通过简练文字引发读者联想。
B. 古典诗词中,“月亮”“鸿雁”等意象因反复使用而具有约定俗成的含义,掌握意象的暗示性还需结合生活经验,如“长亭”“兰舟”常与离别相关,“松菊”多象征高洁品格。
C. 《谈中国诗》中提到的“静默不言”“不了了之”“问而不答”是中国诗暗示性的三种具体表现,均通过留白手法激发读者想象。
D. 中国诗的暗示性体现在语言技巧层面,如意象的选择和典故的运用,与诗歌的篇幅短小、题材内容无关。
2. 根据上文内容,下列各项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题是诗歌的“眼睛”,如《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喜”字直接点明诗人因亲人探望而喜悦的情感。题目的暗示性也不能孤立解读,需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
B. 《谈中国诗》提到中国诗结尾多用疑问语气,而西洋诗较少如此,体现出中国诗更擅长以留白引发思考。如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以问代答传递漂泊之愁。
C. 分析诗歌时,需结合作者所处时代、阶层等背景,才能更准确把握其情感倾向。但作者生平的暗示性只适用于知名诗人,对佚名或生平不详的诗人无效。
D. 作者的生平也会影响创作风格,如辛弃疾因爱国主义情怀而形成“英雄本色”的豪放词风,陶潜因厌弃功名而有平淡自然的诗风。
3.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诗歌暗示性的一项是( )
A.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B.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C.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
D.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4. 根据本文简要概括“意象的暗示性”,并结合文中例子说明其在鉴赏中的作用。
5. 文中认为中国诗的暗示性与民族心理、文化传统有何关联?请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C
3. B 4. (1)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其暗示性源于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约定俗成意义。
(2)其作用:①快速把握情感。如看到“月亮”可联想到“思乡”(如杜甫“月是故乡明”),看到“鸿雁”可联想到“游子羁旅”(如王湾“归雁洛阳边”)。②营造意境氛围。“松菊”“梅花”等意象暗示高洁品格,营造清雅意境(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梧桐”“杜鹃”暗示凄凉(如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③有助于理解主旨。通过“长亭”“柳”等离别意象,可推断诗歌题材为送别(如柳永《雨霖铃》),进而分析离别的不舍或身世感慨。
5. ①民族心理内向含蓄。中华民族性格偏于内敛,不喜欢直白表达,故诗人习惯以暗示性语言传递情感。
②儒家思想影响。儒家“温柔敦厚”“敏于事而讷于言” 主张,要求诗歌符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避免情感外露,促使诗人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③文化传统的延续。从《诗经》的比兴手法到唐诗宋词的意象运用,暗示性成为中国诗歌的传统美学特征,体现文化一脉相承的延续性。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从钱锺书的观点出发,系统阐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暗示性特征。通过意象、题目、作者生平等角度,揭示了诗歌如何以有限文字传递无限意蕴,体现了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文化心理。分析深入,例证丰富。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与诗歌的篇幅短小、题材内容无关”错误,文中明确提到中国诗的暗示性与其“篇幅短小”直接相关(如钱锺书以“闪电战”比喻简短却意味悠远),且题材内容(如思乡、隐逸)也通过意象等暗示。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但作者生平 暗示性只适用于知名诗人,对佚名或生平不详的诗人无效”错误。根据“也能从作者生平的暗示性入手”可知,文中未限定“作者生平的暗示性”仅适用于知名诗人,即使生平不详,也可通过作品风格推测其经历(如注释补充背景),“无效”表述绝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通过描绘友人乘船离去,孤帆渐渐消失,只有长江水滚滚东流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眷恋之情。
B.这几句诗直白地描写了诗人在南山下种豆的田园劳作生活,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运用暗示、象征等手法,直接呈现出劳作的场景和过程。
C.以墨梅在恶劣环境中依然坚韧不拔的形象,暗示诗人自己坚定的意志和不屈的品格。
D.通过对春花秋月何时结束的追问,暗示了词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和对亡国之痛的无尽哀伤。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1)原文明确指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可提炼出“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抓住了意象“主客融合”的本质。原文强调“有些意象反复出现,都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可知“其暗示性源于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约定俗成意义”。
(2)作用:①快速把握情感。原文提到“读者在欣赏诗词时,通过审视诗歌中呈现的意象,调动生活经验,就能迅速把握诗歌的主旨或者思想情感”。如:月亮则暗示离愁别绪,抒发思乡之愁;鸿雁则表达了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②营造意境氛围。原文通过“松、菊、梅等多用来表达高洁情操”“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等表述,隐含了意象对整体氛围的塑造作用。
③有助于理解主旨。原文指出意象可帮助“把握诗歌的主旨”,如“杨柳、兰舟、长亭等物多用作挥写离别之苦”,说明意象能直接指向诗歌的核心题材与主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民族心理内向含蓄。根据“中华民族的心理气质偏于内向”“中国人的性格也是含蓄、委婉的,不喜欢直白、坦露,因而诗人习惯于使用暗示性的语言”可知,民族性格对诗歌语言风格的影响——内向含蓄的心理决定了诗人不倾向于直白表达,而是选择暗示。
②儒家思想影响。原文提到“儒家主张为人处世要‘温柔敦厚’,讲求内敛,要‘敏于事而讷于言’,影响到诗人对外部事物的敏锐感触……常常文字简约,惜墨如金”可知,儒家思想要求“避免情感外露”,促使诗人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温柔敦厚”的准则限制了直白抒情,推动了暗示手法的运用。
③文化传统的延续。原文虽未直接提及“文化传统延续”,但通过“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强烈的暗示性”“有些意象反复出现”等表述,隐含了暗示性是中国诗歌长期形成的传统。“从《诗经》比兴到唐诗宋词意象运用”,就是对这一隐含逻辑的合理延伸,体现了暗示性作为美学特征的历史延续性。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以书易书
毕淑敏
她被一位中年男子拦住,中年男子说:“你就是那个拥有很多书的女兵吗?”她迟疑着斟酌道:“我只有很少的书,都是和别人交换着读的。”有些人把借给她的书送给她,这样,她就有了少许书的“积蓄”。
那男子有在高原工作过多年的烙印——极瘦、极枯,肤色红赤干瘪,像一根锈铁丝编缀而成,声音里也带着铁锈般的粗涩质和渣滓感。
“铁丝男”说:“我想向你借书。我知道你的规矩,借你的书,必要拿一本书和你交换。看完了,彼此再换回来。”
她安静地说:“是。”
“铁丝男”说:“我带来一本书,想借你的童话书看看,不知你可有?”
她恰好有一本童话书。此刻,她无声无息地等待“铁丝男”拿出拟交换的书。“铁丝男”却无端地踌躇了。她轻声催促:“你的书呢?拿出来让我看看。”
“铁丝男”缓缓地把手从衣兜掏出来,手里摆着的,是……一卷纸。他轻轻地将纸卷展开,再展开,继续展开……原本折叠的纸片,居然变成了两巴掌宽、约有半米长的惊人面积。
她愕然,心里嘀咕着:这模样,难道真是一本书?
“铁丝男”将纸片小心翼翼地举起来,她满腹狐疑地盯着看——因为还有最后一层折叠尚未打开,如同藏起的谜底。她想象不出这陈旧泛黄的纸片,究竟是什么书?当最后一层折叠打开后,真相大白——一张标准对数视力表。“它……我想,应该也算广义的书了。”“铁丝男”略带不好意思地说。她不知如何回答。这能算书吗?如果这也算书,那真正的书,情何以堪?
她决定为书正名,便轻轻吞下高原一口凛冽寒风,说:“它……有人看吗?”边说边把视力表拿过来,抖动着。
“有。很多人看过它。”“铁丝男”笃定地回答。
这问话甫一出口,她就发现了自己的失策。视力表曾贴在墙上,当然有很多人看过它。“首战”失败,她并不气馁,接着问:“它算印刷品吗?”“铁丝男”的脸上简直容光焕发起来,说:“它当然算印刷品了。”她发现自己又失策了。视力表的确是印刷品,绝不是手抄本或油印本。她轻舔了一下干裂的嘴唇,不甘心败下阵来,继续发问:“它有内容吗?”“铁丝男”反攻说:“它难道没有内容吗?”
她悲哀地发现,自己挖了一个个坑,然后又傻乎乎地跳进去。不过,她很快找到了杀手锏,问:“就算有内容,那么它……有作者吗?”
正当她以为胜券在握时,“铁丝男”低下头,面有惭色道:“对不起。”她一时想不明白,这声道歉,针对的人到底是谁。
“铁丝男”说:“这个视力表是有作者的,我记得是中国的一位教授。可惜我不是眼科医生,把他的名字忘记了。”
这一番关于书的较量,她只能承认,自己彻底败下阵来。视力表是“一本书”——一有内容,二是用纸张印刷的,三有作者,四是它千真万确被很多人看过……她没法不同意“铁丝男”以书易书的请求。
“喏,给你。”她恋恋不舍地用双手平端着童话书,递给了“铁丝男”。
“铁丝男”接过童话书,将书夹在腋下,然后把视力表双手举着递给她。视力表边缘下垂,好似一条白色哈达。之后,两个人不约而同地仰望高原湛蓝的天空和刺目的阳光,各自长舒了一口气,大有钱货两讫的终结感。
她想了想,说:“咱们俩的书,何时再换回来?”
“铁丝男”思忖着说:“我们那里山高水远,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
她知道“铁丝男”说的是事实,只得认命,叮嘱道:“尽早还来。再有,千万别弄坏我的童话书。”
“铁丝男”说:“第一件事,我答应你,会用最快的速度。第二件事,可不一定。我把书带回去,假如别人知道了,脚前脚后来跟我借,我无法不借,只得提醒他们爱惜。但你能想象,不一定管得住。”
她心知肚明,不再叮嘱,便追加了一个问题,好奇道:“你为什么喜欢童话书?”“铁丝男”沉吟了一下,说:“在万丈冰峰雪岭之间读童话,能找到一个温暖的地方。”她还年轻,对此话半懂不懂,只是在心里做好了和这本童话书永诀的打算。“铁丝男”小心地收好童话书,说:“告辞了。”
“铁丝男”走了。时间过去很久很久,那本童话书再也没还回来。她哀叹自己损失了一本书。
这书她只略翻过,毕竟很少有军人会来借读。保家卫国和公主王子的故事,相去甚远;晶莹的水晶鞋和沾满泥污的战靴,天鹅蛋和寸草不生的旷野,也几乎毫不相干。
这件真实的小事,发生在五十多年前的西藏阿里高原。文中的那个“她”,就是我,时任西藏阿里军分区卫生员。
(有删改)
6. 文中对“视力表是否算书”的辩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辩论以“她”连续提问、“铁丝男”逐一回应的形式展开,“她”的质疑与“铁丝男”的回应形成冲突,问答形式推动情节发展,增强情节的张力和可读性。
B. “她”的提问从“是否有内容”到“是否有作者”,均指向传统书籍的要素,层层递进,试图从传统书籍的定义否定视力表的“书”属性,体现其对“书”的固有认知。
C. 视力表“有内容、是印刷品、有作者、被阅读”的特点,暗合“书”的本质功能——传递知识、供人阅读,为“铁丝男”的观点提供依据。
D. 辩论的最终结果是“她”被迫妥协,这一情节并非简单体现其个人的让步,而是反映出高原封闭环境下人们思想的保守,难以接受新事物。
7. 关于文章的艺术效果,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展开余下试题A. “凛冽寒风”“干裂的嘴唇”等细节描写,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高原气候的干燥、寒冷与恶劣,侧面暗示“她”作为女兵在边疆坚守的不易。
B. 文中多次描写“她”的心理活动,如“愕然”“心里嘀咕”“悲哀地发现”,主要是为了表现她对高原恶劣环境的不满。
C. “视力表边缘下垂,好似一条白色哈达”的比喻,巧妙融入高原地域文化符号(哈达象征敬意与纯洁),既贴合高原地域特色,又暗示交换行为的庄重与纯粹。
D. 本文以两位高原军人“童话书换视力表”的小事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展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中对精神世界的执着追求。
8. 作者为何用“铁丝男”这一比喻形容中年男子?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9. 文章结尾处画线的句子有何深意?请结合本文的主题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B
8. “铁丝男”的比喻有三重表达效果:
①外貌与环境的契合。“极瘦、红赤干瘪”的外形像“锈铁丝”,直观展现高原恶劣环境对人体的磨损,暗示其长期坚守边疆的艰辛。
②性格的隐喻。“铁丝”的坚硬特质,暗指他虽外表沧桑,但内心坚韧执着(如坚持用视力表换书,不轻易妥协)。
③情感的疏离与亲近的反差。“锈铁丝”初听带有距离感,却通过换书事件展现其诚恳、重规则的温暖一面,使人物形象更立体。
9. ①体现了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升华了主题。
②“保家卫国”代表高原军人的使命“沾满泥污的战靴”(或“寸草不生的旷野”)象征着残酷的现实,“公主王子”(或“晶莹的水晶鞋”“天鹅蛋”)象征着美好、温暖的世界。
③二者反差凸显军人精神需求的珍贵性。通过对比,揭示即便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军人仍未放弃对精神慰藉的追求(如童话书带来的“温暖”),歌颂其在坚守职责的同时,还有对美好人性与诗意生活的向往。
【解析】
【导语】《以书易书》以高原军营“童话书换视力表”的小事,勾勒军人精神世界。“铁丝男”形象与“锈铁丝”比喻,见环境磨砺与内心坚韧。“战靴”与“水晶鞋”对比,展现实与理想碰撞。以小见大,在物质匮乏中凸显精神追求,于冷峻边疆书写人性温暖,让“书”成荒芜里的精神光带。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D.“反映出高原封闭环境下人们思想的保守,难以接受新事物”错。“她”的妥协是因为“铁丝男”的回应逻辑严密,且视力表确实符合“书”的本质属性。这一情节通过辩论认识到“书”的广义内涵,体现思想的开放与成长,而非“保守”。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主要是为了表现她对高原恶劣环境的不满”说法有误。文中多次描写“她”的心理活动(如“愕然”“心里嘀咕”“悲哀地发现”),主要目的是展现“她”对“视力表是否算书”的质疑过程,以及从坚持传统认知到逐渐被说服的心理变化,而非“对高原恶劣环境的不满”。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喻修辞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外貌与环境的契合。文中写他“极瘦、极枯,肤色红赤干瘪,像一根锈铁丝编缀而成”,“极瘦”“红赤干瘪”的外形与“锈铁丝”的枯槁质感高度相似,直观展现高原强紫外线、缺氧等恶劣环境对人体的磨损,暗示其长期坚守边疆的艰辛。
②性格的隐喻。“铁丝”坚硬不易弯折的特质,暗指他内心的坚韧执着。面对“她”对视力表是否算书的质疑,他“笃定地回答”视力表“有很多人看过”,并强调其“当然算印刷品”,坚持用视力表换书,不轻易妥协。
③情感的疏离与亲近的反差。“锈铁丝”初听给人冷硬粗糙的距离感,但他“小心翼翼地举起来”视力表,“略带不好意思地”解释,还坦诚“在万丈冰峰雪岭之间读童话,能找到一个温暖的地方”,这些细节展现出他诚恳、重规则的温暖一面,使人物形象更立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①升华文章主题,即便现实与理想存在鸿沟,精神层面的需求仍不可或缺。
②句中“保家卫国”直接指向高原军人的使命担当,而“沾满泥污的战靴”“寸草不生的旷野”以具象化意象勾勒出边疆生活的残酷现实——战靴的“泥污”是巡逻戍边的艰辛印记,旷野的“寸草不生”则凸显环境的极端恶劣。与之相对,“公主王子”“晶莹的水晶鞋”“天鹅蛋”作为童话的典型符号,象征着温暖、美好的理想世界。两组意象“相去甚远”“毫不相干”的强烈反差,将军人的现实职责与精神追求置于矛盾情境中,从而升华主题。
③象征符号的对比:凸显精神需求的珍贵性。“水晶鞋”与“战靴”的对比极具张力,前者是童话中浪漫美好的象征,后者则是戍边使命的物质载体,其“泥污”细节更暗示着现实的沉重。“天鹅蛋”本应孕育生命,却与“寸草不生的旷野”并置,暗示在荒芜的现实中,童话所代表的“温暖”,如文中“铁丝男”所说“在万丈冰峰雪岭之间读童话,能找到一个温暖的地方”,成为稀缺的精神寄托。以对比手法,歌颂了他们在极端环境中对诗意生活的坚守,正如“以视力表换童话书”的行为,本质上是用知识与想象,在现实的坚硬中守护心灵的柔软,展现出对美好人性与精神世界的执着向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密得宝A藏书B辄C称善D既闻E征F所为G促H召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可忽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宁波”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