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材料二: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着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节选自林庚《说“木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普通人觉得事物美,大多是因为其能唤起甜美的联想,如对颜色的偏好和看画时关注故事内容,但这些联想都属于幻想,不利于美感的产生。 B. 康德认为“纯粹的美”只存在于颜色、线形、声音等元素的谐和组合中,欣赏时心灵自由,不受真、善、效用、目的种种观念的限制。 C. 艺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息息相关,“疏影横斜水清浅”中的“疏”字因受全诗语境限制,联想方向被限定为“梅花的疏影”而非其他。 D. “木”比“树”更易让人联想到树干和落叶,是因为“木”潜在包含“木头”“木料”等形象,暗示了干燥、微黄的特征,与叶的形象相排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下人欣赏木板画时侧重故事联想,说明他们的审美停留在“有依赖的美”层面,而缺乏对绘画形式美的基本感知能力。 B. 只要联想受艺术作品整体支配,具有方向性和必然性,就能完全避免幻想的干扰,从而提升美感体验的纯粹性。 C. 古典诗歌中“木叶”比“树叶”更常见,是因为“木”的颜色暗示(微黄、干燥)与落叶意象结合,能传递特定的清秋氛围。 D.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生动性,源于“木叶”直接描绘了游子漂泊的画面,引发读者对离人情感的联想。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关于“想象”与“幻想”区别的一项是( ) A. 看到“月”字,有人联想到“明月松间照”中所描绘的清幽意境,有人联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中所表达的人生感慨。 B. 阅读“红杏枝头春意闹”时,有人专注于“闹”字所展现的生机盎然,有人却联想到“闹市”的喧嚣、同学之间的玩闹等。 C. 欣赏《蒙娜丽莎》时,有人沉迷于绘画中色彩搭配和线条组合的和谐美感,有人猜测画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背景故事。 D. 听到“流水”一词,有人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汹涌豪迈壮阔,有人想到“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悲伤凄凉。 4.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5. 以上材料对我们学习如何鉴赏古诗有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A 2. C 3. B 4. ①“木”在形象上含有落叶的因素。“木”隐含树干、木料等质感联想,天然排斥湿润柔软的绿叶形象,这种排斥使其暗示着落叶。②“木”暗示微黄色调和干燥触觉,带来了清秋萧瑟疏朗的气息。 5. ①在古诗鉴赏中,联想要结合作品整体,确保联想受文本整体支配,才能实现“想象”而非“幻想”,从而增强美感。②鉴赏诗歌意象需关注其“暗示性”,如“木”隐含的树干、落叶、颜色等特征,这些特征会影响意象的整体审美效果。③区分“想象”与“幻想”,摒弃杂乱无关联想,聚焦受文本限制的必然性联想,如“木叶”的联想应围绕“清秋气息”,而非无关的木材用途。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从美学和语言学角度探讨了艺术鉴赏中的联想机制。材料一通过康德美学理论区分“纯粹美”与“依赖美”,强调艺术作品整体性对联想方向的制约;材料二则以“木叶”为例,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艺术创作中形式与意义的辩证关系,为理解古典诗歌的意象营造提供了理论框架。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但这些联想都属于幻想,不利于美感的产生”表述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幻想’是杂乱的,飘忽无定的,有杂多而无整一的联想,‘想象’是受全体生命支配的有一定方向和必然性的联想,联想在为幻想时有碍美感,在为想象时有助美感。”。选项中的联想“对颜色的偏好和看画时关注故事内容”应属于想象,无疑是有美感产生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A.“而缺乏对绘画形式美的基本感知能力”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提到乡下人看画侧重故事联想,第三段康德将美分为“纯粹的”和“有依赖的”。乡下人欣赏绘画背后的故事,说明其审美偏向“有依赖的美”,但不能说他们“缺乏对形式美的基本感知能力”,表述太过绝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