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山海共富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6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浙江省山海共富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6月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仙都中学李小央 永嘉二中李海广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观照自然或艺术时,我们最容易起联想。
一般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大半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最简单的实例是颜色的偏好。我们对于颜色,往往因民族、年龄、性别、教育不同而各有所偏好,有人偏好红色,有人偏好青色。据一派心理学家看,这都是由于联想作用。例如红是火和血的颜色,所以看到红令人觉得温暖,感到热情。青是田园草木的颜色,所以看到青色令人联想到乡村生活的安闲。再比如看画。图画的美本来在颜色、线纹、阴影诸成分的谐和配合所现出的意象。多数人看画却不着重这一点而着重画里的故事。乡下人欢喜把孟姜女、薛仁贵、桃园三结义的图糊在壁上做装饰,并不是因为能欣赏那些木板雕刻,而是因为它们可以引起许多有趣的故事的联想。
那么,这种联想所生的情感是不是美感呢?康德分美为“纯粹的”和“有依赖的”两种。“纯粹的美”只在颜色、线形、声音诸元素的谐和的组合中见出。这种美的对象完全是一种不具意义的模型。我们看这种模型时,心灵的活动最自由,不受真、善、效用、目的种种观念的限制。“有依赖的美”则于形式之外别具意义,使人由形式旁迁到意义上去。我们赞美一匹马,因为它活泼、雄壮、轻快;赞美一棵橡树,因为它茂盛、挺拔、坚强。这些观念都是由实用生活得来的,因如此等类的性质而觉得一种事物美,那种美就不是纯粹的而是有依赖的。
联想是否有助于美感的产生,也不可以一概论,有些可以帮助美感,有些可以扰乱美感。举一个很简单的例来说明,比如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咏梅诗,把梅花的神理风韵都传出来了。它每个字都表现一个意象,每个意象都可以引起种种联想。如果单看“疏”字,我们可以联想到五服之外的亲属,或是“禹疏九河”,或是上皇帝的奏疏,其他仿此。在看这两句诗时,我们如果因“疏”字而起这些纷乱的联想,自然离诗太远。实际上我们并不起这些联想,因为“疏”字不是独立的,它与“影”字相联。这个“影”字引导我们对于“疏”字的联想只朝一个指定的方向走,就是“稀疏”的“疏”。“疏影”也可以引起无数的联想,如几株杨柳的疏影或是几个行人的疏影。在实际上我们也不这样联想,因为“疏影”也不是独立的,它是嵌在一首咏梅花诗里面,全诗字句语气都引导我们对于“疏影”的联想只朝一个指定的方向走,就是梅花的疏影。
从此可知艺术作品中些微部分都与全体息息相关,都受全体的限制。全体有一个生命一气贯注,内容尽管复杂,都被这一气贯注的生命化成单整。这就是艺术上的“寓杂多于整一”这条基本原理,也就是批评学家和心理学家所常争论的“想象”和“幻想”的分别。“幻想”是杂乱的,飘忽无定的,有杂多而无整一的联想,例如因“疏”字联想到“禹疏九河”“今年黄河水灾”“水灾捐”等等。“想象”是受全体生命支配的有一定方向和必然性的联想,例如上文林逋的梅花诗所唤起的整个境界。联想在为幻想时有碍美感,在为想象时有助美感。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材料二: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着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节选自林庚《说“木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普通人觉得事物美,大多是因为其能唤起甜美的联想,如对颜色的偏好和看画时关注故事内容,但这些联想都属于幻想,不利于美感的产生。
B. 康德认为“纯粹的美”只存在于颜色、线形、声音等元素的谐和组合中,欣赏时心灵自由,不受真、善、效用、目的种种观念的限制。
C. 艺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息息相关,“疏影横斜水清浅”中的“疏”字因受全诗语境限制,联想方向被限定为“梅花的疏影”而非其他。
D. “木”比“树”更易让人联想到树干和落叶,是因为“木”潜在包含“木头”“木料”等形象,暗示了干燥、微黄的特征,与叶的形象相排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下人欣赏木板画时侧重故事联想,说明他们的审美停留在“有依赖的美”层面,而缺乏对绘画形式美的基本感知能力。
B. 只要联想受艺术作品整体支配,具有方向性和必然性,就能完全避免幻想的干扰,从而提升美感体验的纯粹性。
C. 古典诗歌中“木叶”比“树叶”更常见,是因为“木”的颜色暗示(微黄、干燥)与落叶意象结合,能传递特定的清秋氛围。
D.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生动性,源于“木叶”直接描绘了游子漂泊的画面,引发读者对离人情感的联想。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关于“想象”与“幻想”区别的一项是( )
A. 看到“月”字,有人联想到“明月松间照”中所描绘的清幽意境,有人联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中所表达的人生感慨。
B. 阅读“红杏枝头春意闹”时,有人专注于“闹”字所展现的生机盎然,有人却联想到“闹市”的喧嚣、同学之间的玩闹等。
C. 欣赏《蒙娜丽莎》时,有人沉迷于绘画中色彩搭配和线条组合的和谐美感,有人猜测画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背景故事。
D. 听到“流水”一词,有人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汹涌豪迈壮阔,有人想到“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悲伤凄凉。
4.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5. 以上材料对我们学习如何鉴赏古诗有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A 2. C
3. B 4. ①“木”在形象上含有落叶的因素。“木”隐含树干、木料等质感联想,天然排斥湿润柔软的绿叶形象,这种排斥使其暗示着落叶。②“木”暗示微黄色调和干燥触觉,带来了清秋萧瑟疏朗的气息。
5. ①在古诗鉴赏中,联想要结合作品整体,确保联想受文本整体支配,才能实现“想象”而非“幻想”,从而增强美感。②鉴赏诗歌意象需关注其“暗示性”,如“木”隐含的树干、落叶、颜色等特征,这些特征会影响意象的整体审美效果。③区分“想象”与“幻想”,摒弃杂乱无关联想,聚焦受文本限制的必然性联想,如“木叶”的联想应围绕“清秋气息”,而非无关的木材用途。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从美学和语言学角度探讨了艺术鉴赏中的联想机制。材料一通过康德美学理论区分“纯粹美”与“依赖美”,强调艺术作品整体性对联想方向的制约;材料二则以“木叶”为例,分析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征。两则材料共同揭示了艺术创作中形式与意义的辩证关系,为理解古典诗歌的意象营造提供了理论框架。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但这些联想都属于幻想,不利于美感的产生”表述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幻想’是杂乱的,飘忽无定的,有杂多而无整一的联想,‘想象’是受全体生命支配的有一定方向和必然性的联想,联想在为幻想时有碍美感,在为想象时有助美感。”。选项中的联想“对颜色的偏好和看画时关注故事内容”应属于想象,无疑是有美感产生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A.“而缺乏对绘画形式美的基本感知能力”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提到乡下人看画侧重故事联想,第三段康德将美分为“纯粹的”和“有依赖的”。乡下人欣赏绘画背后的故事,说明其审美偏向“有依赖的美”,但不能说他们“缺乏对形式美的基本感知能力”,表述太过绝对化。


展开余下试题B.“只要……就”错误,表述绝对化。无中生有,过度推断。材料一第五段“艺术作品中些微部分都与全体息息相通,都受全体的限制。”“联想在为想象时有助美感”,但并未断言“只要联想受整体支配,就能完全避免幻想的干扰”。原文仅强调想象与幻想的区别,未否定“在受艺术作品整体支配”的“联想”过程中没有“幻想”的存在。
D.“直接描绘了游子漂泊的画面”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生动性,源于“木叶”引发了“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的联想,而非“直接描绘了游子漂泊的画面”。原文强调“木叶”带来的“联想”而非“直接描绘”。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材料一第五段明确“想象”与“幻想”的区别:想象是“受全体生命支配的有一定方向和必然性的联想”,幻想是“杂乱的,飘忽无定的,有杂多而无整一的联想”。
A.两者均为有方向的联想(清幽意境、人生感慨),属于不同角度的想象,未体现“幻想”的杂乱性,不符合区别。
B.专注“闹”字的生机盎然(结合诗句整体意境,受全诗支配)是想象;联想到“闹市”喧嚣或玩闹(脱离诗句语境,杂乱无定)是幻想,直接体现二者区别。
C.属于“纯粹美”与“有依赖的美”的区别,而非“想象”与“幻想”的区别,概念混淆。
D.两者均为有特定方向的联想(壮阔、凄凉),属于不同情感指向的想象,未体现幻想的杂乱性。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①“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在形象上含有落叶的因素。材料二明确指出“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且后文提到“‘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由此可见,“木” 因潜在的“木头”“木料”等联想,天然排斥叶子,进而暗示落叶,这是其第一个艺术特征。
②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是暗示微黄色调和干燥触觉,带来了清秋萧瑟疏朗的气息。材料二提到“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并且“‘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所传递的就是这种气息。所以,“木”的颜色和触觉暗示使其具有了第二个艺术特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关于在古诗鉴赏中,联想要结合作品整体这一点,材料一提到“艺术作品中些微部分都与全体息息相关,都受全体的限制。全体有一个生命一气贯注,内容尽管复杂,都被这一气贯注的生命化成单整”,并以林逋的咏梅诗为例,说明诗句中的每个意象的联想都受全诗引导,“在看这两句诗时,我们如果因‘疏’字而起这些纷乱的联想,自然离诗太远。实际上我们并不起这些联想,因为‘疏’字不是独立的,它与‘影’字相联……全诗字句语气都引导我们对于‘疏影’的联想只朝一个指定的方向走,就是梅花的疏影”。这说明只有让联想受文本整体支配,才能形成 “想象”,增强美感,避免 “幻想” 的干扰。
②对于鉴赏诗歌意象需关注其“暗示性”,材料二分析“木”时指出“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所隐含的树干、落叶、颜色等特征,影响着其整体审美效果,这启示我们鉴赏诗歌意象时要关注这种暗示性。
③在区分“想象” 与 “幻想”方面,材料一明确“‘幻想’是杂乱的,飘忽无定的,有杂多而无整一的联想”,“‘想象’是受全体生命支配的有一定方向和必然性的联想”。如“木叶” 的联想应围绕其带来的“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而不是去联想“木头”“木料”等无关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摒弃杂乱联想,聚焦受文本限制的必然联想。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棉花劫
夏兴初
一次雪崩,两个登山者困在一个窝棚里。
窝棚是牧羊人遗弃的,破败不堪,深埋雪中,只剩下棚顶露在外面,在茫茫雪海里昭示着它的存在。
登山者一个高、一个矮,素不相识。突然的雪崩,使他俩在逃命中都弄丢了装备,一前一后跌跌撞撞爬进了窝棚。
窝棚的门早已不知去向,刺骨的寒风裹挟着大片雪花从缝隙里灌进来,吹得两人透心地凉。
棚内十分狭窄,仅能容下两人。高者见矮者坐在门口,左手流着血,就侧身给他做了简单包扎,然后把他往里挪了挪。
矮者有些推辞,说:“我晚进来一些,就坐外面吧。”
高者已把身子移了出来,说:“不,你有伤,坐里面吧,暖和一点儿。”
天色暗了下来。慌乱地逃命,两人都筋疲力尽。此时的处境不容许他俩做任何事情。矮者在里,高者在外,紧紧挨着身子休息。
晚上就在昏昏欲睡中过去。天一亮,风又挟着雪片钻进来,在窝棚里打着转儿,宣泄着疯狂,打在两人的脸上,刀割般生疼。
矮者被寒风一击,猛咳起来,打着干呕。
高者伸手拍了拍矮者的胸口,然后抬手从门洞处抓过一大把雪,喂到矮者嘴边。
矮者吃了几口雪,咳嗽渐渐平息下来。他在怀里摸了摸,摸出一小袋碎饼干,自己吃了些,也递给高者。
吃了碎饼干,又吃了几口雪,两人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天,谈家庭,说工作,聊登山的趣事。渐渐地,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白天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可刚到晚上,高者突然全身发冷,抖得厉害。
矮者见状,伸出右手在窝棚最里面摸索半天。突然,他兴奋地喊道:“嘿,棉花!”说着,举起一把有些灰白的棉花,吃力地塞给高者。
高者推辞着:“不行,不行,你也冷呀,而且还有伤。”
矮者说:“我这里还有。”说着,又在里面摸索一阵,拿出一把棉花。
高者接过棉花,用双手捂着,放在胸口。
一会儿,他感到暖和多了。
高者问矮者:“哪来的棉花?”
矮者说:“我这最里面有个洞,我往洞里一摸,发现有软绵绵的东西,原来是棉花,估计是牧羊人留下的。”
高者高兴地笑了,他挪了挪身子,和矮者靠得更近。两人又有一句没一句地拉起了家常。
聊着聊着,外面的寒风一灌进来,高者又发抖起来。
矮者又在最里面摸索一阵,抓过一大把棉花,吃力地放到高者胸前。
高者连忙用双手捂住棉花,放在胸前,身子又渐渐暖和起来。
到了后半夜,矮者有些疲倦,就迷迷糊糊睡着了。
侧头看着矮者的睡相,高者突然冒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是他睡在里面,还有随手可得的棉花,而我躺在外面受冻?靠里面的位置本来是我的。
为什么这样想呢?他对我很不错呢!高者为自己的想法而羞愧。
天快亮了,一股寒风灌进来,高者又突然很冷。他推了推矮者,想让他再从洞里抓一把棉花过来。然而,矮者一动不动。
高者用手背探了探矮者的鼻息,发现矮者的呼吸很微弱。他蹲起身,准备对矮者采取急救措施,突然那个疑问又涌进大脑。于是,高者不自主地向外挪了挪身子。


展开余下试题天亮了,高者探了探矮者冰冷的鼻子,又推了推他僵硬的身子,然后把他移向外面,放到窝棚门口。
高者立即躺进窝棚里面,接着迫不及待地向最里面一摸。他心里一惊,侧头定睛一看:窝棚最里面,只是一块冰冷光滑的石头,哪有什么洞口。
高者连忙转头向矮者望去,只见他躺在风口,身上的棉衣下摆破了一个大洞,一小撮灰白的棉絮从洞口被寒风吹飞起来,扑打在高者脸上。
高者顿感满脸生疼,他跪在地上,捂住脸,深深地弯下身去,向着矮者呜呜地哭起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5年第1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矮者‘左手流着血’‘吃力地塞棉花’”,这些细节暗示矮者早已重伤濒危,为后文他的生命流逝埋下伏笔,也展现其奉献精神。
B. “高者连忙用双手捂住棉花,放在胸前”这一细节,生动体现出高者在极度寒冷下对温暖的渴求,将其在困境中本能的求生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C. 文中多次描写矮者从窝棚深处摸出棉花,“摸”这一细节动作,不仅制造了悬念,还生动展现了矮者到处寻找棉花的艰难过程。
D. “高者高兴地笑了,他挪了挪身子,和矮者靠得更近”,此细节表明高者此时信任矮者,无猜忌之心,两人的关系融洽。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设置雪崩后困于窝棚这一极端环境,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将人物置于生死考验的境地,展现了真实的人性,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张力。
B. 作者采用双线交织的叙述手法,明线是矮者不断拿出棉花为高者取暖的行为,暗线是高者对矮者从感恩到猜忌的心理变化,两条线索相互映衬,使情节更具层次感。
C. 小说中对风雪的描写,如“天一亮,风又挟着雪片钻进来”,起到了烘托恶劣环境、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没有其他深层意蕴。
D. 小说结尾“灰白棉絮被寒风吹飞”这一意象,将物质 消散与矮者精神的升华相融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思考。
8. 文中画线处体现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9. 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结尾刻画高者“跪地痛哭”的作用。
【答案】6. C 7. C
8. ①友好与关切:高者发现矮者呼吸微弱,本能地做出探鼻息动作,并准备急救,体现出他对矮者生命状况的关切,内心尚存善良与助人的本能。
②疑虑与猜忌:“那个疑问”指之前对矮者睡在里面且有棉花的猜忌,在准备施救的瞬间,这一猜忌念头再次占据上风,使得他不自主地向外挪身子,反映出他在求生的驱使下,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善良与猜忌两种心理博弈后,猜忌暂时占了上风。
9. ①人物塑造方面:高者的痛哭展现出他在发现真相后内心的极度悔恨与痛苦(挣扎与反思),凸显出他人性中尚存的良知,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②主题表达方面:通过高者的痛哭,更深刻体现矮者奉献精神对高者的震撼,引发读者对人性中自私与无私、猜忌与信任等的思考。
③情节结构方面:高者发现真相后的痛哭,与前文矮者默默牺牲、高者不断猜忌形成强烈反差,使情节产生突转,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与感染力。
④艺术效果方面:不直接点明结局,以高者痛哭收尾,让读者去想象后续可能的发展,同时也能引发读者对故事中人物命运、道德困境等多方面的思考,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极端环境下的生死考验,深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光辉。矮者的无私与高者的猜忌形成鲜明对比,最终以高者的悔悟收尾,揭示了信任与自私的永恒命题。棉花的象征意义贯穿始终,既是温暖之源,也是人性试金石,结尾的意象升华令人深思。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C.“还生动展现了矮者到处寻找棉花的艰难过程”错,文章结尾“身上的棉衣下摆破了一个大洞,一小撮灰白的棉絮从洞口被寒风吹飞起来,扑打在高者脸上”揭示棉花是从矮者破棉衣里掏出的,“到处寻找”与文中情节不符。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没有其他深层意蕴”错,小说中对风雪的描写,除烘托恶劣环境、推动情节发展外,还象征着困难与危机,也衬托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等,有深层意蕴。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
①友好与关切:当高者发现矮者“一动不动”时,“用手背探了探矮者的鼻息”,并“准备对矮者采取急救措施”,这些动作体现出他对矮者生命状况的本能担忧。此时他尚未被猜忌完全支配,内心仍存有对同伴的善意与关切,展现出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中尚未泯灭的友好一面。
②疑虑与猜忌:“那个疑问”是高者此前“为什么是他睡在里面,还有随手可得的棉花,而我躺在外面受冻”的猜忌。在准备施救的瞬间,这一念头“又涌进大脑”,致使他“不自主地向外挪了挪身子”。这一行为表明在求生本能驱使下,他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善良与猜忌的博弈中,猜忌暂时胜出,反映出他在极端环境下对他人的怀疑与自我保护的心理。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人物塑造方面:高者在看到“窝棚最里面只是一块冰冷光滑的石头”,又发现矮者棉衣下摆“破了一个大洞,一小撮灰白的棉絮从洞口被寒风吹飞”后“跪地痛哭”,这一行为将他发现真相后内心的极度悔恨与痛苦展露无遗。此前他因猜忌将矮者移至风口,此刻才明白棉花是矮者牺牲自己的棉衣换来的。痛哭的举动凸显出他人性中良知被唤醒,从自私猜忌到深刻反思,使人物形象不再单一,而是变得立体丰满 。
②主题表达方面:小说中矮者默默把自己棉衣里的棉花给高者御寒,直至生命消逝都未说明真相,其无私奉献令人动容。高者的痛哭,是对矮者奉献精神的震撼回应。这不仅体现了矮者精神对高者的冲击,也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人性中自私与无私、猜忌与信任的对立。矮者的无私与高者的猜忌形成鲜明对比,通过高者的痛哭,深化了小说对人性善恶与道德抉择的主题探讨。
③情节结构方面:前文多次描写矮者“从洞里摸棉花”给高者,高者对此满心疑虑,甚至因猜忌将呼吸微弱的矮者移到窝棚门口。结尾处高者发现所谓“棉花洞”并不存在,真相大白时的痛哭,与前文矮者的默默牺牲、高者的不断猜忌形成强烈反差。这种情节突转,打破了读者的心理预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让整个故事的发展充满张力,极大提升了感染力。
④艺术效果方面:小说以高者“跪地痛哭”收尾,没有直白交代两人最终命运。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者可以自行想象高者后续的命运,以及他如何面对这段经历。同时,痛哭场景也促使读者思考极端环境下的道德困境、人性选择等诸多问题,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使故事余韵悠长,引发读者长久的回味与思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标签: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关于“浙江省山海”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