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山海共富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6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浙江省山海共富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6月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仙都中学李小央 永嘉二中李海广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在观照自然或艺术时,我们最容易起联想。
一般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大半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最简单的实例是颜色的偏好。我们对于颜色,往往因民族、年龄、性别、教育不同而各有所偏好,有人偏好红色,有人偏好青色。据一派心理学家看,这都是由于联想作用。例如红是火和血的颜色,所以看到红令人觉得温暖,感到热情。青是田园草木的颜色,所以看到青色令人联想到乡村生活的安闲。再比如看画。图画的美本来在颜色、线纹、阴影诸成分的谐和配合所现出的意象。多数人看画却不着重这一点而着重画里的故事。乡下人欢喜把孟姜女、薛仁贵、桃园三结义的图糊在壁上做装饰,并不是因为能欣赏那些木板雕刻,而是因为它们可以引起许多有趣的故事的联想。
那么,这种联想所生的情感是不是美感呢?康德分美为“纯粹的”和“有依赖的”两种。“纯粹的美”只在颜色、线形、声音诸元素的谐和的组合中见出。这种美的对象完全是一种不具意义的模型。我们看这种模型时,心灵的活动最自由,不受真、善、效用、目的种种观念的限制。“有依赖的美”则于形式之外别具意义,使人由形式旁迁到意义上去。我们赞美一匹马,因为它活泼、雄壮、轻快;赞美一棵橡树,因为它茂盛、挺拔、坚强。这些观念都是由实用生活得来的,因如此等类的性质而觉得一种事物美,那种美就不是纯粹的而是有依赖的。
联想是否有助于美感的产生,也不可以一概论,有些可以帮助美感,有些可以扰乱美感。举一个很简单的例来说明,比如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咏梅诗,把梅花的神理风韵都传出来了。它每个字都表现一个意象,每个意象都可以引起种种联想。如果单看“疏”字,我们可以联想到五服之外的亲属,或是“禹疏九河”,或是上皇帝的奏疏,其他仿此。在看这两句诗时,我们如果因“疏”字而起这些纷乱的联想,自然离诗太远。实际上我们并不起这些联想,因为“疏”字不是独立的,它与“影”字相联。这个“影”字引导我们对于“疏”字的联想只朝一个指定的方向走,就是“稀疏”的“疏”。“疏影”也可以引起无数的联想,如几株杨柳的疏影或是几个行人的疏影。在实际上我们也不这样联想,因为“疏影”也不是独立的,它是嵌在一首咏梅花诗里面,全诗字句语气都引导我们对于“疏影”的联想只朝一个指定的方向走,就是梅花的疏影。
从此可知艺术作品中些微部分都与全体息息相关,都受全体的限制。全体有一个生命一气贯注,内容尽管复杂,都被这一气贯注的生命化成单整。这就是艺术上的“寓杂多于整一”这条基本原理,也就是批评学家和心理学家所常争论的“想象”和“幻想”的分别。“幻想”是杂乱的,飘忽无定的,有杂多而无整一的联想,例如因“疏”字联想到“禹疏九河”“今年黄河水灾”“水灾捐”等等。“想象”是受全体生命支配的有一定方向和必然性的联想,例如上文林逋的梅花诗所唤起的整个境界。联想在为幻想时有碍美感,在为想象时有助美感。
浏览完整试题
(摘编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材料二:
“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
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着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
(节选自林庚《说“木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普通人觉得事物美,大多是因为其能唤起甜美的联想,如对颜色的偏好和看画时关注故事内容,但这些联想都属于幻想,不利于美感的产生。
B. 康德认为“纯粹的美”只存在于颜色、线形、声音等元素的谐和组合中,欣赏时心灵自由,不受真、善、效用、目的种种观念的限制。
C. 艺术作品的部分与整体息息相关,“疏影横斜水清浅”中的“疏”字因受全诗语境限制,联想方向被限定为“梅花的疏影”而非其他。
D. “木”比“树”更易让人联想到树干和落叶,是因为“木”潜在包含“木头”“木料”等形象,暗示了干燥、微黄的特征,与叶的形象相排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下人欣赏木板画时侧重故事联想,说明他们的审美停留在“有依赖的美”层面,而缺乏对绘画形式美的基本感知能力。
B. 只要联想受艺术作品整体支配,具有方向性和必然性,就能完全避免幻想的干扰,从而提升美感体验的纯粹性。
C. 古典诗歌中“木叶”比“树叶”更常见,是因为“木”的颜色暗示(微黄、干燥)与落叶意象结合,能传递特定的清秋氛围。
D.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生动性,源于“木叶”直接描绘了游子漂泊的画面,引发读者对离人情感的联想。
3. 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关于“想象”与“幻想”区别的一项是( )
A. 看到“月”字,有人联想到“明月松间照”中所描绘的清幽意境,有人联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中所表达的人生感慨。
B. 阅读“红杏枝头春意闹”时,有人专注于“闹”字所展现的生机盎然,有人却联想到“闹市”的喧嚣、同学之间的玩闹等。
C. 欣赏《蒙娜丽莎》时,有人沉迷于绘画中色彩搭配和线条组合的和谐美感,有人猜测画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背景故事。
D. 听到“流水”一词,有人想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汹涌豪迈壮阔,有人想到“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奈悲伤凄凉。
4.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5. 以上材料对我们学习如何鉴赏古诗有怎样的启示?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棉花劫
夏兴初
一次雪崩,两个登山者困在一个窝棚里。
窝棚是牧羊人遗弃的,破败不堪,深埋雪中,只剩下棚顶露在外面,在茫茫雪海里昭示着它的存在。
登山者一个高、一个矮,素不相识。突然的雪崩,使他俩在逃命中都弄丢了装备,一前一后跌跌撞撞爬进了窝棚。
窝棚的门早已不知去向,刺骨的寒风裹挟着大片雪花从缝隙里灌进来,吹得两人透心地凉。
棚内十分狭窄,仅能容下两人。高者见矮者坐在门口,左手流着血,就侧身给他做了简单包扎,然后把他往里挪了挪。
矮者有些推辞,说:“我晚进来一些,就坐外面吧。”
高者已把身子移了出来,说:“不,你有伤,坐里面吧,暖和一点儿。”
天色暗了下来。慌乱地逃命,两人都筋疲力尽。此时的处境不容许他俩做任何事情。矮者在里,高者在外,紧紧挨着身子休息。
晚上就在昏昏欲睡中过去。天一亮,风又挟着雪片钻进来,在窝棚里打着转儿,宣泄着疯狂,打在两人的脸上,刀割般生疼。
矮者被寒风一击,猛咳起来,打着干呕。
高者伸手拍了拍矮者的胸口,然后抬手从门洞处抓过一大把雪,喂到矮者嘴边。
矮者吃了几口雪,咳嗽渐渐平息下来。他在怀里摸了摸,摸出一小袋碎饼干,自己吃了些,也递给高者。
吃了碎饼干,又吃了几口雪,两人就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天,谈家庭,说工作,聊登山的趣事。渐渐地,两人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白天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可刚到晚上,高者突然全身发冷,抖得厉害。
矮者见状,伸出右手在窝棚最里面摸索半天。突然,他兴奋地喊道:“嘿,棉花!”说着,举起一把有些灰白的棉花,吃力地塞给高者。
高者推辞着:“不行,不行,你也冷呀,而且还有伤。”
矮者说:“我这里还有。”说着,又在里面摸索一阵,拿出一把棉花。
高者接过棉花,用双手捂着,放在胸口。
展开余下试题
一会儿,他感到暖和多了。
高者问矮者:“哪来的棉花?”
矮者说:“我这最里面有个洞,我往洞里一摸,发现有软绵绵的东西,原来是棉花,估计是牧羊人留下的。”
高者高兴地笑了,他挪了挪身子,和矮者靠得更近。两人又有一句没一句地拉起了家常。
聊着聊着,外面的寒风一灌进来,高者又发抖起来。
矮者又在最里面摸索一阵,抓过一大把棉花,吃力地放到高者胸前。
高者连忙用双手捂住棉花,放在胸前,身子又渐渐暖和起来。
到了后半夜,矮者有些疲倦,就迷迷糊糊睡着了。
侧头看着矮者的睡相,高者突然冒出一个疑问:为什么是他睡在里面,还有随手可得的棉花,而我躺在外面受冻?靠里面的位置本来是我的。
为什么这样想呢?他对我很不错呢!高者为自己的想法而羞愧。
天快亮了,一股寒风灌进来,高者又突然很冷。他推了推矮者,想让他再从洞里抓一把棉花过来。然而,矮者一动不动。
高者用手背探了探矮者的鼻息,发现矮者的呼吸很微弱。他蹲起身,准备对矮者采取急救措施,突然那个疑问又涌进大脑。于是,高者不自主地向外挪了挪身子。
天亮了,高者探了探矮者冰冷的鼻子,又推了推他僵硬的身子,然后把他移向外面,放到窝棚门口。
高者立即躺进窝棚里面,接着迫不及待地向最里面一摸。他心里一惊,侧头定睛一看:窝棚最里面,只是一块冰冷光滑的石头,哪有什么洞口。
高者连忙转头向矮者望去,只见他躺在风口,身上的棉衣下摆破了一个大洞,一小撮灰白的棉絮从洞口被寒风吹飞起来,扑打在高者脸上。
高者顿感满脸生疼,他跪在地上,捂住脸,深深地弯下身去,向着矮者呜呜地哭起来。
(选自《小小说月刊》2025年第1期)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矮者‘左手流着血’‘吃力地塞棉花’”,这些细节暗示矮者早已重伤濒危,为后文他的生命流逝埋下伏笔,也展现其奉献精神。
B. “高者连忙用双手捂住棉花,放在胸前”这一细节,生动体现出高者在极度寒冷下对温暖的渴求,将其在困境中本能的求生心理展现得淋漓尽致。
C. 文中多次描写矮者从窝棚深处摸出棉花,“摸”这一细节动作,不仅制造了悬念,还生动展现了矮者到处寻找棉花的艰难过程。
D. “高者高兴地笑了,他挪了挪身子,和矮者靠得更近”,此细节表明高者此时信任矮者,无猜忌之心,两人的关系融洽。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设置雪崩后困于窝棚这一极端环境,营造出紧张的氛围,将人物置于生死考验的境地,展现了真实的人性,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张力。
B. 作者采用双线交织的叙述手法,明线是矮者不断拿出棉花为高者取暖的行为,暗线是高者对矮者从感恩到猜忌的心理变化,两条线索相互映衬,使情节更具层次感。
C. 小说中对风雪的描写,如“天一亮,风又挟着雪片钻进来”,起到了烘托恶劣环境、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没有其他深层意蕴。
D. 小说结尾“灰白棉絮被寒风吹飞”这一意象,将物质 消散与矮者精神的升华相融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思考。
8. 文中画线处体现人物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简要分析。
9. 请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结尾刻画高者“跪地痛哭”的作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材料二: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宋·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烛之武出说A秦穆公B立谈之间存C郑将于亡D不惟E退秦师F而又得G秦置戍而去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驻扎,与《鸿门宴》中“沛公军霸上”的“军”意义相同。
B. 厌,满足,与《六国论》中“暴秦之欲无厌”的“厌”意义相同。
C. 使,派遣,与《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 “使”意义不同。
D. 中,合乎,与《庖丁解牛》中“乃中《经首》之会”的“中”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 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秦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烛之武起初以年老为由推辞,后在佚之狐的劝说下答应前往。
B. 烛之武见到秦伯后,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分析了灭郑对秦国的利弊,最终成功说服秦伯退兵,秦伯还派了杞子等人帮助郑国守卫。
C. 吕祖谦认为秦穆背晋亲郑,放弃了强援旧恩和近在眼前的成功,而亲附弱国,招致新怨陷入危险,暗含对秦穆公做事欠缺考虑的批评。
D. 吕祖谦认为,秦穆公在烛之武的劝说下轻易地抛弃了晋国,除了出于利益的考虑,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与晋国关系本就不深厚。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2)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14. 根据材料,请简要概括秦军退兵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金陵图
唐·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15.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以反问起笔,认为伤心之情无法用绘画展现,肯定“伤心画不成”之说。
B. 第二句指出画师为了迎合世人的庸俗心理,只去画那些粉饰太平图画的现象。
C. 第三句诗人引领读者观览金陵图中南朝相关故事,为尾句营造衰败氛围蓄势。
D. 尾句借衰败的老木、凄冷的寒云布满故城的景象,寄寓了对国运的深沉忧虑。
16. 这首诗题为《金陵图》,却未过多描写画面,而是以议论抒情为主,这样写有何妙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做任何事情,开始时积极努力的人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将这份热情和坚持贯穿始终,直至成功的人却不多,这恰如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所感慨的“_______,_______”。
展开余下试题
(2)《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两句与《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了相似的境遇。
(3)古人常在诗词中以“扁舟”寄托归隐江湖、超脱世俗的情怀。比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人常说, A 。但实际上,中国人并不缺乏阅读,尤其是不缺乏阅读的数量。古代人穷经皓首,以“读书人”自称,经书翻了一遍又一遍,现代人“一目十行”,网文小说一部接一部。他们的问题只在于——阅读的内容与目的。然而无论是“专业化”阅读,还是“功利化”和“娱乐化”阅读,都不是阅读的本初目的,这三种阅读都有一个共同的反义词:通识阅读。读书的初衷与本义,从来不是“功成名就”,也不是“娱乐消遣”,而是“让人更成为人”,这就是通识阅读的核心。
①通识阅读本是西方教育的一个核心,②近些年,③通识阅读的理念传入中国,④得到很多人的青睐和看重,⑤但总的来说,⑥大多数国人没有能力去践行“通识阅读”,更对“通识阅读”知之甚少。因此,重新认识与理解通识阅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至关重要。总结下来,通识阅读之于现代人,有以下四个重要价值:打破专业壁垒,以“常识”立身现代社会;打破功利迷障,以“软实力”应对时代剧变;打破思维黑洞,以“洞察力”理解复杂世界;打破无知之洞, B 。
很多事物因重要而稀缺, C ,通识阅读之于当下的我们就是如此。阅读如此重要,社会上却缺少完善的通识教育体系,这让通识阅读成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山。然而,无论是孩子、还是正在学习的学生,亦或是成人、中年乃致老人,通识阅读都是我们终生学习的必竟选择。
18. 下列句子中 “问题”和文中加点的“问题”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儿童成长中最常见的问题,最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是近视。
B. 国产电动汽车业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巨大,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C. 藤县西江大桥被船舶擦碰后,存在较大安全风险问题。
D. 只有弱者才喜欢扎堆,问题是我们绝大部分都是弱者。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 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 文中第三段的句子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21.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 作者用“高山”形容通识阅读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习近平2024年五四青年节寄语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一篇:
浙江省山海共富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6月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篇:
浙江省绍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山海”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