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辨别评估”是对已感知认识的媒介信息进行辨别和过滤,进而判断、评价和验证的能力,包括辨别分析和评估验证两个二级维度。辨别分析是对媒介信息内容进行选择分类,其目的在于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或判断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评估验证是对媒介信息进行解析、评价、估量、检验和证实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满足决策需要的支撑信息。其中,在信息辨别评估的过程高中生需要具备对信息甄别的能力,包括信息筛选能力、明确来源能力和信息求证能力。在对媒介信息验证的同时,学生也应具备信息整合能力,即在对筛选所得信息有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厘清各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以及重组融合的能力。 “创造应用”指对已甄别验证的媒介信息进行相互沟通,并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具备创造能力既包括对于知识储备和新获取的媒介信息的相互关联的能力,也包括对于各类媒介信息的融合和拓展技能。应用即通过媒介信息向其他个人、团体和社会传递信息、观念、态度,以期待产生相应变化的行为。创造应用的前提是将媒介信息进行归纳和提炼。归纳是将各信息的共同特征归为一类,再根据特征进行抽象和概括;提炼即使用简洁、清晰、准确的描述来总结信息的本质。信息、观念和态度传递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并促进媒介信息的广泛传播。因此,培养学生创造应用能力的目的不限于培养学生融合创新能力,还包括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表如下: 测评维度 维度说明 认知理解 感知认识:接触、感受媒介信息,具备初步了解和提取媒介信息的能力,同时具备基本的信息责任及意识。 信息理解: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对媒介信息系统整理分析。 辨别评估 辨别分析: A 评估验证:基于分析媒介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来开展评估、检验和证实信息。 创造应用 创造沟通:探索性地尝试创造新的媒介信息或直接交流已甄别验证的媒介信息。 传播应用: B (摘编自周圆林翰《新时代高中生媒介素养的内涵辨析与测评框架建构》,有删改。) 1. 下列事例最能支持材料一划线句观点的是( ) A. 小王发了一则新闻评论,招来雪片般的跟帖,被网友“转发”或“讨论”。 B. 李明通过网络平台的激烈的讨论,在观点碰撞中灵感大发,解决了问题。 C. 张园在“朋友圈”吐槽,表明了自己的不同意见与态度,引发了舆论反转。 D. 陈亮转发了一张照片,但被举报是人工智能生成的,招致几天的网络谩骂。 2. 根据材料二及附表,在A、B空格处拟定相应的内容。 3. 材料二设想了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的3个维度。请结合材料一补充设计一个测评维度,并分层写出“维度说明”。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促织》《变形记》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节选自《促织》) 材料二: 他飞快地转动脑子,思虑着这一切,而下不了下床的决心,闹钟恰好在六点三刻敲响,这时有人轻轻地敲他靠近床头这边的房门。“格里高尔,”有人喊道,那是母亲的声音,“六点三刻了,你不是要赶火车吗?”多温柔的声音!当格里高尔听到自己回答的声音时,不禁吓了一大跳,这声音分明还是他以前的声音,而却掺和着一种来自下面的、无法抑制的痛苦的叽叽喳喳声,使得他的话只是一开始还听得清楚,后面的话音就被破坏得不知所云,以致听的人都不知道是否真的听明白了。格里高尔本想详细回答并把一切解释清楚,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说这么一句:“是,是,母亲,谢谢,我这就起床。”由于隔着木板门,外面兴许觉察不出格里高尔声音中的这种变化,因为母亲听了他的这句话就放下心来,拖着脚步走了。可是这段简短的对话却引起了其他家人的注意,他们没想到格里高尔还在家里,于是在一扇侧门上很快听到了父亲的敲门声,敲得很轻,但用的是拳头。“格里高尔!格里高尔!”他喊道,“你怎么啦?”过了片刻,他又压低声音催了一遍:“格里高尔!格里高尔!”这时在另一扇侧门上又听到了妹妹的轻轻的抱怨声:“格里高尔?你不舒服?你需要点儿什么?”格里高尔朝两边回答:“我这就好。”他说话时十分注意发音,每个词之间停顿好长时间,以便消除他声音中一切引起别人注意的东西。父亲于是回到餐桌又吃他的早餐,可妹妹又轻轻地问道:“格里高尔,开门呀,我在求你呢。”格里高尔却根本就不想开门,而是庆幸自己在旅行中养成的谨慎习惯:即使在家里,夜间也要锁好所有的门。 …… 他摇晃得越来越使劲,以致几乎失去平衡,而他已经到了必须马上作出决定的时候了,因为五分钟以后就是七点一刻,——住房大门上的铃声响了。“公司来人了。”他想道,几乎发呆了,而他那些细腿却舞动得更加急促了。寂静了片刻。“他们没开门。”格里高尔怀着某种想入非非的希望想。但很快,侍女就像往常一样自然地以坚定的步子走到门口,把门打开。 格里高尔只听到来人的第一声招呼就知道他是谁——公司协理本人。为什么天注定偏偏是格里高尔,在一家商号供职,发生一点儿小小的延误,马上就招致天大的怀疑?难道所有的员工全都是无赖,他们中就没有一个忠实、听话的人,他即便早上有那么几个钟头没有充分利用为公司做事就于心不安,头脑发呆,简直连床都下不了?假如非要对此事刨根究底问个究竟的话,派个学徒来打听一下难道还不够,非要协理大人亲自出马,并通过这一举动向无辜的全体家人表明,这一可疑事件的调查只有协理本人的智力方能胜任?与其说格里高尔由于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毋宁说由于他想到这些而激动:他竭尽全身力气,一跃而翻到了床下,跟着是一声响亮的撞击声,不过要说真正的巨响也说不上。地毯稍微减弱了落地时的声音,此外后背也比他想象的更有弹性,所以落地时声音发闷,不那么让人注意。只是他不太小心,头抬得不够,碰到地板上了。他又恼又痛,扭动着脑袋,并就着地毯蹭揉它。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变形记》) 4. 小说往往借“突发事件”推动情节发展,下列事件不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 成名在困境中得到驼背巫婆的指点,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头俊健的促织,但又被9岁的儿子意外弄死。 B. 被婆家卖到深山里的祥林嫂本已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但天有不测风云,丈夫病死后儿子又惨遭不测。 C. 格里高尔摇晃得越来越使劲,到了必须马上作出决定的时候,门铃响起,是公司协理本人亲自来找他了。 D. 林冲在沧州的生活刚好安定下来,碰巧李小二发现了东京来的“尴尬人”,他把异常情况报告给林冲。 5.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促织“应节而舞”的奇能是为了取悦统治者,材料二中格里高尔含混的语言回答是极力保留人性的挣扎。 B. 材料一成名之子“身化促织”的魔幻情节,材料二格里高尔甲虫形态的荒诞设定,均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个体命运的悲怆。 C. 《促织》中“变形”情节在层层推进的过程中发生,而《变形记》的“变形”则毫无预兆地发生在开头,并贯穿全篇。 D. 《促织》以喜剧结局反衬深层的悲剧意义,《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被抛弃、侮辱、践踏,死去,自始至终给人压抑的感觉。 6. 根据材料二简析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心理活动。 7. 两文中的变形原因有何不同?结合全篇简析“变形”所寄寓的社会批评。 (三)阅读Ⅲ(本题共7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三: 昔者能治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若冶于金,陶于土也。本不坚,则民如飞鸟禽兽,其孰能制之?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 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节选自《商君书·画策》) 8. 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仁者能仁A于人B而不能使人C仁D义者E能爱于人F而不能G使人爱 9. 下列材料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而况于明哲乎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 ①必竭诚以待下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C. ①其可忽乎 ②则盍反其本矣 D. ①可以尽豫游之乐 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10.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之以饥馑 B. 行李之往来 C. 思厥先祖父 D. 必固其根本 11. 下列有关文化知识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材料一主题鲜明,骈散结合,气势充沛,有很强的说服力。 B. 三驱,语出《周易》中“王用三驱。”田猎时设网三面,留一面,指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体现圣人“好生之仁”。 C. 垂拱,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比喻统治者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做,多用作贬斥统治者坐享其成、庸碌无 。 D. 孝悌,是传统美德,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孔子视为“仁之本”,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2段以寥寥数语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成的普遍规律,强调人君之德多衰于功成志得之后。 B. 材料一第3段围绕“积德义”,以十个排比句提出“十思”,再用“养松、乔之寿”来喻明君让百姓安享晚年。 C. 材料二是孟子“保民而王”的一些具体措施,勾画了一幅美好社会蓝图——衣食无忧,守礼知义,天下归心。 D. 孟子与孔子的思想一脉相承,认识到先有“足民”后有“礼仪”,所以反对用武力征服天下,主张推行王道。 13.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2)本不坚,则民如飞鸟禽兽,其孰能制之? 14. 三则材料都论述了“治国之本”,但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昔闻”对“今上”,写诗人早闻洞庭盛名,到暮年才目睹名湖,主要表达得偿夙愿的喜悦之情。 B.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写诗人与亲友音信断绝,既老且病,同时面临精神和生活的双重困境。 C. 尾联运用借代手法,对时局动荡的忧思尽在其中,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爱国者形象。 D. 本诗意蕴丰厚,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写景虚实相生,抒情沉郁顿挫,雄浑大气。 16. 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得洞庭湖阔大无垠,真可称雄跨古今。”你觉得这一联中用得最好的是哪两个字?请简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 古诗文中常用比喻手法,请你根据比喻效果的具体分析写出相对应的诗句。
展开余下试题出处 比喻效果分析 对应诗句 《阿房宫赋》 形象地描绘了连接楼阁之间 走廊和翘起的屋檐形态。 ________, ________ 《桂枝香·金陵怀古》 江山相映成趣,生动地描绘出晚秋时节江流及峰峦的壮美。 ________, ________ 《念奴娇·过洞庭》 月下广阔 洞庭湖明净皎洁,像白玉磨成的镜子,像美玉铺成的田地。 ________ 《六国论》 用比喻讥讽子孙不珍惜祖辈父辈得之不易的尺寸之地。 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1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5月19日,绍兴文旅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学”七大场景,以“惠”为引领,全面展示绍兴文旅资源,推动文商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惠”字在稽山鉴水中。初夏的山水间涌动着热潮,东湖景区的乌篷船码头,游客乘兴而来,坐乌篷、看社戏,体验鲁迅笔下的水乡风情。 “惠”字在千年文脉里。零门槛体验让历史文脉 A 。①在“5·19中国旅游日”主会场启动仪式上获颁“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称号的鲁迅故里·沈园景区,②推出水乡社戏、三味早读、纪念陆游诞辰900周年线上诗会接龙等,③吸引了广大游客前来观赏文化故地风采。 ( 【甲】 )。真金白银的让利政策,点燃全域消费活力。“名城有礼”文创店挤满游客,鲁迅漫画冰箱贴、帆布包、书签广受欢迎。博物馆周一闭馆是国际通行惯例,而中国旅游日恰逢周一,为满足广大游客需求,徐渭故里、孑民图书馆、北纬30°地理馆等各大热门场馆,( 【乙】 ),中国旅游日当天均正常开放,参观者 B 。 18. 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例句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惠”为引领,全面展示绍兴文旅资源,推动文商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A. 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经历》) B. 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中国建筑的特征》) C. 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说“木叶”》) D. 《窦娥冤》属于元杂剧中的“本色派”作品,说白凝练而又生动流畅,唱词优美而又节奏鲜明。(《语文必修下》第25页) 19. 请在文中划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划波浪线处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字。 三、写作(66分) 22.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下边是越剧《红楼梦》剧照,说说该人物的悲剧性,12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