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2 2025-08-08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浙江省绍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绍兴市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期末调测
高一语文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闻新片新鲜事,总会招来各种雪片般的跟帖,或是怒赞,或是痛贬;微博微信客户端,总有大量匠心独运的原创,或让人捧腹,或让人流泪。网易的网友爱“写诗”、微博的网友爱“转发”、微信的网友爱“分享”……正是在这人声鼎沸的言论广场上,“新集体生活”形成了自己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
就这样,我们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平台,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会如何“与陌生人说话”。从“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到“春晚停办”的谣言,从转基因争论的群殴到名人离世引发的舆论几度反转,很多时候,发布信息变成了造谣惑众,讨论交流变成了站队骂架,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有话好好说”,成为形塑新集体生活最重要也最急需的一种规则。
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远的舞台,我们才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让我们这艘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致被喧嚣的情绪吞噬和倾覆。
有统计显示,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国人,每天平均要查看100多次智能手机,吃饭、地铁、聚会、等候,一切空闲时间都被翻看公号、转发分享、讨论沟通所填满,甚至等红灯的司机都常常会争分夺秒拿起手机。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生活空间!发言与聆听、表达与思考,都足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并不是要限制表达权利,也不是要泯灭说话个性,而是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这种责任与敬畏,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也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以群分”。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沟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研习。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张口闭口“脑残”,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夜郎自大,无益于让我们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
(摘编自人民日报《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
材料二:
我们设计的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框架由“认知理解”“辨别评估”“创造应用”3个一级维度和6个二级维度构成。框架反映了高中生媒介素养应有的能力层面,体现出各维度之间的递进关系。
“认知理解”是高中生媒介素养培养的基础,是从身体和心理上对媒介信息接触、感觉、注意、知觉的过程。认知能力的高低与知识结构、社会因素、生活方式和个人定位有关。对媒介信息的认知能力也应该包括关于媒介信息的社会责任意识,即具备信息安全意识、隐私保护意识、产权保护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等。理解指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于媒介信息在认识层面上进行初步整理分析、推断翻译的过程。因此,对于媒介信息的认知理解既包括学生对于各种媒介的本质特点、传播方式和影响力的掌握情况,也包括对于媒介表面特征和深层内容的分析解释能力以及信息社会的责任意识。
浏览完整试题
“辨别评估”是对已感知认识的媒介信息进行辨别和过滤,进而判断、评价和验证的能力,包括辨别分析和评估验证两个二级维度。辨别分析是对媒介信息内容进行选择分类,其目的在于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或判断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评估验证是对媒介信息进行解析、评价、估量、检验和证实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满足决策需要的支撑信息。其中,在信息辨别评估的过程高中生需要具备对信息甄别的能力,包括信息筛选能力、明确来源能力和信息求证能力。在对媒介信息验证的同时,学生也应具备信息整合能力,即在对筛选所得信息有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厘清各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而对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以及重组融合的能力。
“创造应用”指对已甄别验证的媒介信息进行相互沟通,并创造和传播媒介信息的能力。具备创造能力既包括对于知识储备和新获取的媒介信息的相互关联的能力,也包括对于各类媒介信息的融合和拓展技能。应用即通过媒介信息向其他个人、团体和社会传递信息、观念、态度,以期待产生相应变化的行为。创造应用的前提是将媒介信息进行归纳和提炼。归纳是将各信息的共同特征归为一类,再根据特征进行抽象和概括;提炼即使用简洁、清晰、准确的描述来总结信息的本质。信息、观念和态度传递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并促进媒介信息的广泛传播。因此,培养学生创造应用能力的目的不限于培养学生融合创新能力,还包括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表如下:
测评维度 维度说明
认知理解 感知认识:接触、感受媒介信息,具备初步了解和提取媒介信息的能力,同时具备基本的信息责任及意识。
信息理解:调动已有知识储备,对媒介信息系统整理分析。
辨别评估 辨别分析: A
评估验证:基于分析媒介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性、客观性、时效性来开展评估、检验和证实信息。
创造应用 创造沟通:探索性地尝试创造新的媒介信息或直接交流已甄别验证的媒介信息。
传播应用: B
(摘编自周圆林翰《新时代高中生媒介素养的内涵辨析与测评框架建构》,有删改。)
1. 下列事例最能支持材料一划线句观点的是( )
A. 小王发了一则新闻评论,招来雪片般的跟帖,被网友“转发”或“讨论”。
B. 李明通过网络平台的激烈的讨论,在观点碰撞中灵感大发,解决了问题。
C. 张园在“朋友圈”吐槽,表明了自己 不同意见与态度,引发了舆论反转。
D. 陈亮转发了一张照片,但被举报是人工智能生成的,招致几天的网络谩骂。
2. 根据材料二及附表,在A、B空格处拟定相应的内容。
3. 材料二设想了高中生媒介素养测评的3个维度。请结合材料一补充设计一个测评维度,并分层写出“维度说明”。
【答案】1. D 2. A: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分类,判断其真实性、可靠性,以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B:通过传递信息、观念和态度,解决现实问题并推动媒介信息的广泛传播。
3. 责任意识建构。维度说明:遵守信息传播的法律边界与道德规范,拒绝造谣、传谣或语言暴力;尊重他人权利与公共秩序,树立“公共理性”思维。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媒介素养”展开双重视角探讨:材料一以现象分析切入,通过鲜活案例揭示网络时代集体生活的沟通困境,强调公共理性与责任意识的重要性;材料二则转向教育实践,构建系统化的测评框架,体现从认知到创造的递进式能力培养。两则材料形成互补——前者呈现问题意识,后者提供解决方案,共同指向信息时代公民素养培育的紧迫性。行文既有现实批判的锐度,又不失教育建构的深度,展现了媒介素养议题的社会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划线句核心观点为:网络表达需肩负责任、恪守边界,缺乏媒介素养与主体意识会引发不良后果。
A.仅描述正常的信息互动,未体现“责任缺失”或“不良后果”,与划线句强调的“表达需担责”无关。
B.展现网络讨论的积极意义,与划线句关注的“表达失责带来的负面效应”逻辑相悖。
C.“舆论反转”未明确指向因“责任缺失”导致的恶果(如谣言、暴力等),可能是观点纠正的正常现象,无法直接论证划线句观点。
D.陈亮转发照片前未核实真实性,违背“信息传播责任”,对应划线句“有表达就有责任”;因内容不实招致“网络谩骂”,体现“缺乏边界意识”引发的负面后果,与“被喧嚣情绪吞噬”的论述吻合。该事例直接印证了“无责任表达导致不良影响”的观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A:由原文“辨别分析是对媒介信息内容进行选择分类,其目的在于选择有价值的信息或判断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评估验证是对媒介信息进行解析、评价、估量、检验和证实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形成满足决策需要的支撑信息”可知,“辨别分析”是对媒介信息进行选择分类,判断其真实性、可靠性,以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B:由原文“应用即通过媒介信息向其他个人、团体和社会传递信息、观念、态度,以期待产生相应变化的行为”可知,“传播应用”的核心是“通过媒介信息向其他个人、团体和社会传递信息、观念、态度”。由原文“信息、观念和态度传递的最终目的在于解决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并促进媒介信息的广泛传播”可知,“传播应用”的最终目的是“解决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并促进媒介信息的广泛传播”。所以,“传播应用”是通过传递信息、观念和态度,解决现实问题并推动媒介信息的广泛传播。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本信息的能力。
可以补充的测评维度为:责任意识建构。
维度说明:
由原文“从‘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到‘春晚停办’的谣言,从转基因争论的群殴到名人离世引发的舆论几度反转,很多时候,发布信息变成了造谣惑众,讨论交流变成了站队骂架,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可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要遵守信息传播的法律边界与道德规范,拒绝造谣、传谣或语言暴力。
由原文“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让我们这艘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致被喧嚣的情绪吞噬和倾覆”可知,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尊重他人权利与公共秩序,保持公共理性。
展开余下试题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促织》《变形记》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益奇之。上大嘉悦,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后岁余,成子精神复旧,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抚军亦厚赉成。不数年,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节选自《促织》)
材料二:
他飞快地转动脑子,思虑着这一切,而下不了下床的决心,闹钟恰好在六点三刻敲响,这时有人轻轻地敲他靠近床头这边的房门。“格里高尔,”有人喊道,那是母亲的声音,“六点三刻了,你不是要赶火车吗?”多温柔的声音!当格里高尔听到自己回答的声音时,不禁吓了一大跳,这声音分明还是他以前的声音,而却掺和着一种来自下面的、无法抑制的痛苦的叽叽喳喳声,使得他的话只是一开始还听得清楚,后面的话音就被破坏得不知所云,以致听的人都不知道是否真的听明白了。格里高尔本想详细回答并把一切解释清楚,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说这么一句:“是,是,母亲,谢谢,我这就起床。”由于隔着木板门,外面兴许觉察不出格里高尔声音中的这种变化,因为母亲听了他的这句话就放下心来,拖着脚步走了。可是这段简短的对话却引起了其他家人的注意,他们没想到格里高尔还在家里,于是在一扇侧门上很快听到了父亲的敲门声,敲得很轻,但用的是拳头。“格里高尔!格里高尔!”他喊道,“你怎么啦?”过了片刻,他又压低声音催了一遍:“格里高尔!格里高尔!”这时在另一扇侧门上又听到了妹妹的轻轻的抱怨声:“格里高尔?你不舒服?你需要点儿什么?”格里高尔朝两边回答:“我这就好。”他说话时十分注意发音,每个词之间停顿好长时间,以便消除他声音中一切引起别人注意的东西。父亲于是回到餐桌又吃他的早餐,可妹妹又轻轻地问道:“格里高尔,开门呀,我在求你呢。”格里高尔却根本就不想开门,而是庆幸自己在旅行中养成的谨慎习惯:即使在家里,夜间也要锁好所有的门。
……
他摇晃得越来越使劲,以致几乎失去平衡,而他已经到了必须马上作出决定的时候了,因为五分钟以后就是七点一刻,——住房大门上的铃声响了。“公司来人了。”他想道,几乎发呆了,而他那些细腿却舞动得更加急促了。寂静了片刻。“他们没开门。”格里高尔怀着某种想入非非的希望想。但很快,侍女就像往常一样自然地以坚定的步子走到门口,把门打开。
格里高尔只听到来人的第一声招呼就知道他是谁——公司协理本人。为什么天注定偏偏是格里高尔,在一家商号供职,发生一点儿小小的延误,马上就招致天大的怀疑?难道所有的员工全都是无赖,他们中就没有一个忠实、听话的人,他即便早上有那么几个钟头没有充分利用为公司做事就于心不安,头脑发呆,简直连床都下不了?假如非要对此事刨根究底问个究竟的话,派个学徒来打听一下难道还不够,非要协理大人亲自出马,并通过这一举动向无辜的全体家人表明,这一可疑事件的调查只有协理本人的智力方能胜任?与其说格里高尔由于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毋宁说由于他想到这些而激动:他竭尽全身力气,一跃而翻到了床下,跟着是一声响亮的撞击声,不过要说真正的巨响也说不上。地毯稍微减弱了落地时的声音,此外后背也比他想象的更有弹性,所以落地时声音发闷,不那么让人注意。只是他不太小心,头抬得不够,碰到地板上了。他又恼又痛,扭动着脑袋,并就着地毯蹭揉它。
(节选自《变形记》)
4. 小说往往借“突发事件”推动情节发展,下列事件不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 成名在困境中得到驼背巫婆的指点,好不容易才找到一头俊健的促织,但又被9岁的儿子意外弄死。
B. 被婆家卖到深山里的祥林嫂本已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但天有不测风云,丈夫病死后儿子又惨遭不测。
C. 格里高尔摇晃得越来越使劲,到了必须马上作出决定的时候,门铃响起,是公司协理本人亲自来找他了。
D. 林冲在沧州的生活刚好安定下来,碰巧李小二发现了东京来的“尴尬人”,他把异常情况报告给林冲。
5.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促织“应节而舞”的奇能是为了取悦统治者,材料二中格里高尔含混的语言回答是极力保留人性的挣扎。
B. 材料一成名之子“身化促织”的魔幻情节,材料二格里高尔甲虫形态的荒诞设定,均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个体命运的悲怆。
C. 《促织》中“变形”情节在层层推进的过程中发生,而《变形记》的“变形”则毫无预兆地发生在开头,并贯穿全篇。
D. 《促织》以喜剧结局反衬深层的悲剧意义,《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被抛弃、侮辱、践踏,死去,自始至终给人压抑的感觉。
6. 根据材料二简析格里高尔变形后的心理活动。
7. 两文中的变形原因有何不同?结合全篇简析“变形”所寄寓的社会批评。
【答案】4. D 5. B
6. (1)对家人的愧疚与安抚:格里高尔听到母亲提醒赶火车,虽身体变形声音异常,但仍尽力以正常语调回应母亲,不想让家人担心,表现出他对家人的愧疚与责任感,试图安抚家人。
(2) 对工作的担忧与无奈:听到公司协理来敲门,他担心工作,深知自己没按时上班会引起怀疑,但又因变形无法正常行动,体现出他在工作压力下的无奈和焦虑。
(3)对生活习惯的庆幸:庆幸自己旅行中有锁门的习惯,不想让家人看到自己变形的样子,反映出他内心的恐惧和自我保护意识。
7. 变形原因
(1)《促织》:成名之子因不小心弄死促织,内心恐惧,在自责与害怕被父亲责骂的心理压力下,灵魂化为促织。
(2)《变形记》:格里高尔长期承受巨大的工作压力、生活负担和人际冷漠,精神崩溃,身体变为甲虫。
社会批评
(1)《促织》:通过成名之子变形为促织这一奇幻情节,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和对百姓的残酷压迫。官员为了讨好上级,不顾百姓死活,层层逼迫,成名一家为满足促织的进贡要求,受尽折磨。这反映了封建制度下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和社会的腐朽。
(2)《变形记》:格里高尔变形为甲虫,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格里高尔为家庭拼命工作,变形后却被家人嫌弃,失去了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这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
【解析】
【导语】这两段选文呈现了中外文学中经典的“变形”母题:《促织》中成名之子身化蟋蟀的魔幻情节,揭露了封建统治下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变形记》则通过格里高尔突变为甲虫的荒诞设定,展现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蒲松龄以志怪笔法批判现实,卡夫卡用表现主义手法叩问人性。两文虽相隔三百年,却共同构建了“人变虫”的文学隐喻,在奇幻外壳下包裹着对社会的犀利批判,形成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A.成名在困境中好不容易找到俊健的促织,却被儿子意外弄死,这一突发事件打破了成名原本可能摆脱困境的局面,推动了后续情节发展,如儿子因害怕而投井,成名寻找替代促织等情节的展开。
展开余下试题
B.祥林嫂本已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丈夫病死和儿子惨遭不测这两个突发事件,使她的生活陷入绝境,推动了她命运的进一步悲惨,如再次回到鲁镇等情节的发展。
C.门铃响起,公司协理本人亲自来找格里高尔,这一突发事件是在格里高尔已经处于艰难决定的情境下发生的,它进一步加剧了格里高尔的紧张与焦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格里高尔更急切地想要应对这一情况等。
D.林冲在沧州生活刚安定下来,李小二发现东京来的“尴尬人”并报告给林冲,这一事件虽然引起了林冲的警惕,但它并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突发事件。林冲在沧州的命运转折主要是因为陆虞候等人的陷害,而李小二发现“尴尬人”只是一个铺垫,并非直接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事件。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均以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个体命运的悲怆”错误。材料一成名之子“身化促织”和材料二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两个情节都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而不是单纯的现实主义手法。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幻的情节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和人性,这两篇小说通过这些荒诞的情节,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1)根据原文“当格里高尔听到自己回答的声音时,不禁吓了一大跳……格里高尔本想详细回答并把一切解释清楚,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说这么一句:‘是,是,母亲,谢谢,我这就起床’”可知 ,格里高尔身体变形声音异常,但他在听到母亲提醒赶火车时,努力以正常语调回应,不想让家人听出异样。这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不能正常起床赶火车,会给家人带来麻烦,内心充满愧疚。同时,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回应安抚家人,让他们不要为自己担心,体现出他对家人的责任感。
(2)根据原文“格里高尔只听到来人的第一声招呼就知道他是谁——公司协理本人……他即便早上有那么几个钟头没有充分利用为公司做事就于心不安,头脑发呆,简直连床都下不了?”可知,听到公司协理来敲门,格里高尔马上意识到自己没按时上班会引起怀疑。他深知在公司里一点小延误都会招致天大的怀疑,这反映出他平时工作压力极大。而他因为身体变形无法正常行动,不能像往常一样去上班,只能无奈地面对这种状况,内心充满焦虑。
(3)根据原文“格里高尔却根本就不想开门,而是庆幸自己在旅行中养成的谨慎习惯:即使在家里,夜间也要锁好所有的门”可知,格里高尔庆幸自己有锁门的习惯,是因为他变形后的样子非常可怕,他不想让家人看到自己现在的模样。这反映出他内心的恐惧,害怕家人看到自己变形后的样子会受到惊吓或产生厌恶。锁门是他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体现了他的自我保护意识。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变形原因
(1)《促织》
根据《促织》全篇可知,成名一家因官府征收促织而陷入困境,成名之子不小心弄死促织后,他深知这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灾难,在自责与害怕被父亲责骂的双重心理压力下,灵魂化为促织。这体现了在封建社会的压迫下,小人物的命运受到极大的影响,一个小小的失误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2)《变形记》
根据原文“为什么天注定偏偏是格里高尔,在一家商号供职,发生一点儿小小的延误,马上就招致天大的怀疑?难道所有的员工全都是无赖……”以及格里高尔长期辛勤工作养活家人等情节可知,格里高尔长期在公司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一点点延误都会被怀疑。同时,他还要承担家庭的生活负担,养活家人。而周围人的冷漠,如公司协理对他的怀疑,让他的精神不堪重负。最终,在这种长期的压力和冷漠的环境下,他精神崩溃,身体变为甲虫。
社会批评
(1)《促织》
根据原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诃成。成述其异,宰不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可知,《促织》中成名之子变形为促织这一奇幻情节,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黑暗。官员为了讨好上级,层层逼迫百姓寻找奇异的促织。成名一家为了满足进贡促织的要求,受尽折磨。这反映出在封建制度下,底层人民的命运完全掌握在官员手中,他们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只能任人摆布。这种社会现象体现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对百姓的残酷压迫。
(2)《变形记》
根据原文“格里高尔却根本就不想开门……与其说格里高尔由于作出了一个正确的决定,毋宁说由于他想到这些而激动:他竭尽全身力气,一跃而翻到了床下”以及格里高尔变形后家人对他态度的转变等情节可知,《变形记》中格里高尔变形为甲虫,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格里高尔在变形前一直努力工作,为家庭付出一切。但变形后,他失去了工作能力,不能再为家庭带来经济收入,家人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开始嫌弃他。这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只看重金钱和利益,一旦一个人失去了利用价值,就会被无情地抛弃。这种现象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使人们失去了基本的情感和道德。
参考译文:
第二天,成名把蟋蟀献给县官,县官见它个儿小,生气地呵斥成名。成名讲述了这只蟋蟀的奇特之处,县官不相信。县官试着让它和别的蟋蟀搏斗,所有的蟋蟀都被斗败了。又用鸡来试验它,果然像成名所说的那样。于是县官奖赏了成名,把蟋蟀献给了巡抚。巡抚非常高兴,用金笼子装着蟋蟀献给皇帝,并且详细地陈述了它的本领。这只蟋蟀进入宫中后,凡是全国贡献的蝴蝶、螳螂、油利挞、青丝额等一切稀奇的蟋蟀,都拿来和它斗过了,没有一只能胜过它的。它每逢听到琴瑟的声音,都能按照节拍跳舞。皇帝更加觉得它奇特了。皇帝大为赞赏,下诏赏赐巡抚名马和锦缎。巡抚没忘记这好处是从哪里来的,不久,县官因才能卓越而闻名了。县官一高兴,就免去了成名的差役。又嘱咐学使让成名进县学读书。过了一年多,成名的儿子精神复原了。他说自己变成一只蟋蟀,轻快敏捷,善于搏斗,现在才苏醒过来。巡抚也重赏了成名。不到几年,成名家有了上百顷田地,很多高楼大厦,还有成百上千的牛羊;每次出门,身穿轻裘,骑上高头骏马,比世代做官的人家还阔气。
(三)阅读Ⅲ(本题共7小题,共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
上一篇:
浙江省绍兴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浙江省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绍兴”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