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高鹗亦是汉军旗人,距雪芹极近,续书之时,尚且闹得人仰马翻,几乎不能下台。我们哪里还有续《红楼梦》的可能?果然有这个精神,大可以自己去创作一部价值相等的书,岂不痛快些。高鹗他们因为见不到此,所以摔了一跤。我并不责备高氏的没有才情,我只怪他为什么要做这样傻的事情。我在下边批评高氏,有些或者是过于严苛的;但读者要知道这是续书应有的失败,不是高氏一个人的失败。我在给顾颉刚的一信中,曾对于高氏,作较宽厚的批评: “但续作原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我也很不敢责备前人。若让我们现在来续《红楼梦》,或远逊于兰墅①也说不定。……我们看高氏续书,差不多大半和原意相符,相差只在微细的地方。但是仅仅相符,我们并不能满意。我们所需要的,是活泼泼人格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兰墅可以说是完全失败。” (节选自俞平伯《红楼梦辨》,有删改) [注]①兰墅是高鹗的字。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续书失败的原因是存在难以克服的根本困难,因此作者认为它是不可续的。 B. 作者选择第35回补写试验,是因该处情节缺失较短且前后文明确,适合测试续写难度。 C. 作者依据上下文推测出第35回宝黛谈话的主要内容,可见作者应该进行过细致的研究。 D. 作者虽不满意高鹗的续书,但认为自己和顾颉刚若续写《红楼梦》,必然比高鹗续得更差。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续书之多,既说明原著深受读者喜爱,也因为其内容不完整,有可续的空间。 B. 作者能推测第35回缺失的大致内容,因此也能由前八十回推知全书后续情节的完整脉络。 C. 作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续写比学术论文的续写难,因为文学作品不仅仅考虑内容的逻辑性。 D. 作者认为高鹗大费周章续《红楼梦》而失败,不如自己去创作一部价值相等的书更痛快些。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王蒙:续作四十回情节安排有得有失,但整个写得缺少一种艺术生命。 B. 林语堂:由高本后40回可以看出宝玉性格之高超,所以能配有这通灵宝玉 C. 舒芜:如果抽掉黛死钗嫁这个结局,一部《红楼梦》的感人力量,至少损失了一半。 D. 俞平伯:高鹗补书,在大关节上实在是很仔细,不敢胡来。 4. 作者认为《红楼梦》不能续写,请结合文本,分条概述理由。 5. 本文多处采用作者自身体验来论证观点,你认为这样的论证有何利弊?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杂院 马丁 大杂院的王二和人换了房。两间北屋换了两室两厅的楼房,都说王二占了便宜。北屋腾空后,一个中年人领着仨工人往院里卸了一车砖,又卸了一车土坯。我到北屋站了站,看出他们要在北屋盘火炕! 我下乡当知青时睡过火炕。冬天,劳累了一天,躺在火炕上那真叫舒坦、解乏。乡下上点儿岁数的老人尤其喜欢睡火炕,他们因为年轻时出过大力,筋骨不同程度地都有些伤病,躺在热乎乎的火炕上可以减轻疼痛。我上前搭讪,盘炕?垒砖的中年人说,盘炕。我问,老人住啊?中年人说,我父母住。 到了傍晚,他们盘好炕走人了。 妻子下班后,我将北屋盘炕的事说给她,妻子撇着嘴说,垒这么个火炕在屋里像什么样呀?在城里长大的妻子不知道火炕对老人的重要性。我说,老人喜欢睡这种火炕。 过了些日子,北屋住进了人,是一对老夫妻。老头儿高个儿,精瘦,背有点儿驼,腿脚不利落,出来进去手里总拎着把手杖。老太婆夹着个马扎子跟在老头儿身后。老头儿走到太阳地儿,老太婆忙将马扎子塞到老头儿屁股下。老头儿眯着眼晒太阳,老太婆在一旁择菜或者做些别的什么。节假日,他们的儿子,就是那个中年人会带着妻子、女儿来看他们。院里人问老太婆,这是老几呀?老太婆说,老二。又问,怎么不见老大来?老太婆指着北面说,老大在北边带兵,一年也见不着一面。 我时常走到太阳地儿跟他们说说话。老头儿不像老太婆那么爱说,我一过去他就递过一支烟,老太婆剜了一眼老头儿说,糟老头子,你抽不算还让孩子抽?老太婆回过头对我说,孩子,少抽,对身子不好。有抽烟的钱,还不如吃了喝了。老头儿说,我抽了一辈子的烟,也没觉得怎么样?我凑趣说,我抽了半辈子烟也没怎么样?老头儿说,就是嘛!我笑,老头儿笑,老太婆也跟着笑,其乐融融。有时候说着说着话,老头儿会突然哼唧着抱住自己的头不说了,脸上现出了痛苦的表情。老太婆慌里慌张地丢下手上的东西将老头儿揽在怀里,一边抚摩老头儿一边喃喃自语。我注意到老头儿脑袋上有一条长长的疤痕。我猜测过他脑袋上的疤是怎么留下的,想的最多的是动颅脑手术留下的。老头儿笨拙的行动以及他不离手的手杖都让我往这方面想。 天渐渐凉了。老两口生着了火炕。我抱着儿子到北屋串门,是想让儿子见识见识火炕。三岁的儿子看见爷爷盘腿坐在炕上,他也学着盘腿坐下。儿子穿着开裆裤,他刚一坐下就尖叫着蹦起来喊,它咬我屁股啦!他捂着屁股歪着头看咬他屁股的火炕。他怪委屈的模样逗得一屋子人乱笑。 难得这么好的天,我们在院子里晒完被儿子尿湿的被子,决定领儿子到公园玩耍。 最兴奋的当然是儿子了,他在院里跑来跑去地喊叫,老头儿用手杖的弯头钩住儿子蹦蹦跳跳的腿说,告诉爷爷,去哪儿呀?儿子笨拙地抱住老头儿的脖子,让嘴对准老头儿的耳朵。光看见儿子的嘴动就是听不见他说什么,老头儿笑眯眯地点着头。我们喊儿子走时,老头儿对我们说,天说变就变,你们最好别去公园了,就近转转算了。我和妻子互相望了一眼,又同时抬头看天。初冬的太阳,像张剪圆的白纸挂在天上,没有一丝变天的迹象。妻子说,昨晚上中央台预报的晴转多云,没说变天啊?老头儿摸了摸头上的疤说,我预报的比中央台准。妻子笑,我也笑,儿子在我们的笑声中跑出了院子。
展开余下试题进公园不久,太阳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了。雨夹着雪落下来。我们躲进了一家茶社避雨雪。妻子说,老爷子说得真准,神啦!当然,我们也不用担心晾在院里的被子。 我到北屋取被子时,老头儿盖着被子躺在炕上,嘴里不住声地哼哼,老太婆的手在被子里面给他掐捏。我问,大爷怎么啦?老太婆说,老毛病,不碍事。老头儿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他非常难受。我坐在炕沿上说,要不要去医院让大夫看看?老头儿的脸向我努出了笑容说,大夫也看不好我的病。说话间,他们的儿子进来了,我们到外间屋说话。我把今天的事学给他听,他递给我一支烟说,神什么?是他身上的弹片告诉他要变天了。一到变天时,留在肉里的弹片周围就痒、就痛。望着一脸不解的我,他又说,我爸在解放石家庄的战役中,有六块弹片永远地留在了他的肉里,其中有一片还在他脑袋上!透过半截门帘,可以看见老人躺在炕上的侧影,我默默地看着,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 晚饭后,我和妻子抱着儿子到北屋看望老人。儿子进了屋就要上炕。老人盘腿坐在炕上,他看上去比下午好受些了。他的目光一直忧虑地追着在炕上撒欢儿的小人儿,他是担心小人儿将土坯炕蹦塌了。我喊儿子,儿子格格笑着躲避我抓他的手。儿子终于被老人的手揽住了,臭小子,坐下,爷爷给你讲个打仗的故事。儿子喜欢听故事,他安静地坐了下来。我听出来了,老人在讲他亲身经历过的战争岁月。老人讲冒雨行军的难受劲儿,讲边行军边睡觉的趣事,讲怎么伏击鬼子兵,讲和鬼子兵拼刺刀的事。 儿子把我们的床想像成了战场,他的小嘴儿模拟着枪炮声在床上冲冲杀杀。我说,睡吧。儿子假装中弹倒下去,然后躺在床上说,明晚上我还想到爷爷家听故事。我说,我们一起听。儿子歪着头问,爷爷讲的什么故事呀?我说,打仗的故事。我清楚儿子,他明天肯定把今晚听到的故事讲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儿子说,我知道是打仗的故事,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呀?我说,千万不要忘记!当我脱口说出这句话,我的眼睛湿润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二用北屋换老人楼房被邻居指责,凸显大杂院居民的正义感。 B. 二儿子常来探望父母而大儿子鲜少露面,暗示两个儿子的孝心存在差距。 C. “我们”相信老人会帮我们收被子,体现大杂院中邻里间无条件的信任。 D. 儿子回家模仿战斗情节并欲分享故事,说明老人讲述 故事富有吸引力。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火炕是传统生活方式,其减轻病痛的作用为后文老人的伤痛埋下伏笔。 B. 妻子对火炕的嫌弃,以小见大,暗示了许多城里人对火炕的态度。 C. 老太婆一边唠叨老头抽烟,一边悉心照料他,这些细节使人物形象真实而富有温情。 D. 文中的“香烟”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风雪”,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 小说结尾,“我”为何将老人的故事取名为“千万不要忘记”? 9. 作者为何采用“我”的视角来写老人的故事?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明君不厚其所资,而害其所养,故必先人事而借其暇力,先家给而敛其馀财。遂人所营,恤人所乏,借必以度,敛必以时。有度则忘劳,得时则易给。是以官事无阙,人力不殚,公私相全,上下交爱。古之得众者,其率用此缺。法制或亏,本末倒置,但务取人以贤国,不思立国以养人,非独徭赋繁多,复无码货,至于征收迫迫,亦不矜量。蚕事方兴,已输缣税;农功木艾,遽敛谷租。上司之绳责既严下吏之威暴愈促有者急卖而耗其半直无者求假而费其倍酬。所系迟速之间,不过月旬之异,一宽税限,岁岁相承,迟无所妨,适不为益,何急救迫,重伤疲人。项缘定税之初,期约未甚详思,适属征役多故,复令先限量征,虽近优延,尚未均济。望委转运使与诸道观察使商议,更详定征税期限闻奏。各随当土风俗所便,时候所宜,务于纾人,俾得办集。所谓急而不费者,则此类也。 (节选自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司之绳A责既严B下吏之威暴C愈促D有者急卖E而耗其半直F无者求假G而费其倍酬。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克够,与《曹刿论战》中的“彼竭我盈,故克之”的“克”意思不同。 B. 简,选拔,与《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遣降也”中“简”意思不同。 C. 暇,空闲,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奚暇治礼义哉”的“暇”意思相同。 D. 度,尺度,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度义而后动”的“度”意思不一样。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征提出 “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做法,提醒唐太宗从各个侧面严于律己。 B. 魏征主张君主应为无治,只需顺其自然,便可垂拱天下,甚至悠然享受出游之乐。 C. 陆贽指出古代明君能使官府事务无关,民力不耗尽,实现公私保全、上下互爱。 D. 陆贽批评当时赋税期限紧迫,希望转运使与观察使商议宽限日期,以减轻百姓压力。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蚕事方兴,已输缣税;农功未艾,遽敛谷租。 14. 概括两则材料在治国思想上的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洞庭秋月 (明)夏原吉 万木无声玉宇清,君山推出一轮明。 婵娟倒蘸寒波底,惊起鱼龙梦不成。 15. 下列对夏原吉《洞庭秋月》和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夏诗“万籁无声玉宇清”从听觉与视觉着笔,渲染出万籁俱寂的凄清之境。 B. 夏诗“君山推出”运用拟人,赋予君山主动性,展现明月自山后升腾的景象。 C. 张孝祥的“玉鉴琼田三万顷”以比喻写湖面,突出洞庭湖水的清澈与广阔。 D. 两首诗歌均以洞庭秋月为核心意象,但夏诗重“静中之趣”,张词重“物我之境”。 16. 夏诗后两句与张孝祥的“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都使用想象,请结合诗句分析各自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