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首页
备课
教案
论文
杂文
试题
课件
素材
音像
公开课
类目:
首页
》
试题中心
》
期末试卷
阅读:4 2025-08-08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重磅:
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浙江省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台州市2024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评估试题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楼梦》是部没有完全的书,所以历来人都喜欢续它。从高鹗以下,百余年来,续《红楼梦》的人如此之多,但都是失败的。这必有一个缘故,不是偶合的事情。自然,续书人的才情有限,不自量力,妄去狗尾续貂,是件普遍而真确的事实,但除此以外,却还有根本的困难存在,不得全归于“续书人才短”这个假定。我以为凡书都不能续,不但《红楼梦》不能续;凡续书的人都失败,不但高鹗诸人失败而已。
如读者觉得续书一事,并不至于这样的困难、绝望,疑心我是“张大其词”。那么,我不妨给读者诸君一个机会,去作小规模的试验。如试验成功,便可以推倒我的断案。第三十五回,黛玉在院内说话,宝玉叫快请,下文便没有了,到第三十六回,又另起事,和这事相干。黛玉既来了,宝玉把她请了进来,两人必有一番说话;但各种版本这节都缺,中有缺文待补。这不过一页的文章,续补当然是极容易的,尽可以去试验一下。如这节尚且不能续得满意,那续书这件事,就简直可以不必妄想了。
因为前后文都有,所以这一段缺文的大意,并非全不可知的。我愿意把材料供给愿续书的人。上回写宝玉挨打之后,黛玉来看他,只说了两三句话,便被凤姐来岔断,黛玉含意未申,便匆匆去了。后来宝玉送帕子去,黛玉因情不自禁,题了三首诗。本回黛玉看众人进怡红院去,想起自己的畸零而感伤。《红楼梦》写钗黛喜作对文,宝钗看金莺打络子,已有了一段文字;则黛玉之来亦当有一段相当的文字。况且“通灵玉”是极重要的,宝钗的丫头为宝玉打络子,为黛玉所见,必不能默然无言的。所以这次宝黛谈话,必然关照到两点:(1)黛玉应有以报宝玉寄帕之情,且应当有深切安慰宝玉之语;(2)黛玉见人打络子,必然动问,必然不免讥讽嫉妒。
小小的一节文字,大意已可以揣摩而得,我竟一字不能下笔;更不用说八十回后如何续下去了。我的才短,自然是个原因,但绝不是唯一的原因。我现在再从理论上,申论续书的困难。先说一般续书的困难,然后再说到续《红楼梦》的困难。
凡好的文章,都有个性流露,越是好的,所表现的个性越是活泼泼的。因为如此,所以文章本难续,好的文章更难续。为什么难续呢?作者有他的个性,续书人也有他的个性,万万不能融洽的。不能融洽的思想、情感和文学的手段,却要勉强去合做一部书,当然是个“四不像”。故就作者论,不但反对任何人来续他的著作;即是他自己,如环境、心境改变了,也不能勉强写完未了的文章。这是从事文艺者应具的诚实。
至就续者论,他最好的方法,是抛弃这个妄想;若是不能如此,便将陷于不可解决的困难。文章贵有个性,续他人的文章,却最忌的是有个性。因为如表现了你的个性,便不能算是续作;如一定要续作,当然须要尊重作者的个性,时时去代他立言。但果然如此,阻抑自己的才性所长,而俯仰随人,不特行文时如囚犯一样,未免太苦,且即使勉强成文,也只是“尸居余气”罢了。我们看高鹗续的后四十回,面目虽似,神情全非,真是“可怜无补费精神”的事情!
续《红楼梦》,比续别的书,又有特殊的困难,这更容易失败了。第一,《红楼梦》是文学书,不是学术的论文,不能仅以面目符合为满足。第二,《红楼梦》是写实的作品,如续书人没有相似的环境、性情,虽极聪明、极审慎,也不能胜任。譬如第三十五回之末,明明短了一节宝黛对语文字;当说的什么事也可以知道。但我们心目中并无他俩的性格存在,所以一笔也写不出。他们俩应当说些什么话,我们连一字也想不起来。文学不是专去叙述事实,所以虽知道了事实,也仍然不中用的。必得充分了解书中人的性格、环境,然后方才可以下笔。但谁能有这种了解呢?自然全世界只有一个人,作者而已。再严格说,作者也只在一个时候,做书的时候。我们生在百年之后,想做这件事,简直是个傻子。
浏览完整试题
高鹗亦是汉军旗人,距雪芹极近,续书之时,尚且闹得人仰马翻,几乎不能下台。我们哪里还有续《红楼梦》的可能?果然有这个精神,大可以自己去创作一部价值相等的书,岂不痛快些。高鹗他们因为见不到此,所以摔了一跤。我并不责备高氏的没有才情,我只怪他为什么要做这样傻的事情。我在下边批评高氏,有些或者是过于严苛的;但读者要知道这是续书应有的失败,不是高氏一个人的失败。我在给顾颉刚的一信中,曾对于高氏,作较宽厚的批评:
“但续作原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我也很不敢责备前人。若让我们现在来续《红楼梦》,或远逊于兰墅①也说不定。……我们看高氏续书,差不多大半和原意相符,相差只在微细的地方。但是仅仅相符,我们并不能满意。我们所需要的,是活泼泼人格的表现。在这一点上,兰墅可以说是完全失败。”
(节选自俞平伯《红楼梦辨》,有删改)
[注]①兰墅是高鹗的字。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续书失败的原因是存在难以克服的根本困难,因此作者认为它是不可续的。
B. 作者选择第35回补写试验,是因该处情节缺失较短且前后文明确,适合测试续写难度。
C. 作者依据上下文推测出第35回宝黛谈话的主要内容,可见作者应该进行过细致的研究。
D. 作者虽不满意高鹗的续书,但认为自己和顾颉刚若续写《红楼梦》,必然比高鹗续得更差。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续书之多,既说明原著深受读者喜爱,也因为其内容不完整,有可续的空间。
B. 作者能推测第35回缺失 大致内容,因此也能由前八十回推知全书后续情节的完整脉络。
C. 作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续写比学术论文的续写难,因为文学作品不仅仅考虑内容的逻辑性。
D. 作者认为高鹗大费周章续《红楼梦》而失败,不如自己去创作一部价值相等的书更痛快些。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 王蒙:续作四十回情节安排有得有失,但整个写得缺少一种艺术生命。
B. 林语堂:由高本后40回可以看出宝玉性格之高超,所以能配有这通灵宝玉。
C. 舒芜:如果抽掉黛死钗嫁这个结局,一部《红楼梦》的感人力量,至少损失了一半。
D. 俞平伯:高鹗补书,在大关节上实在是很仔细,不敢胡来。
4. 作者认为《红楼梦》不能续写,请结合文本,分条概述理由。
5. 本文多处采用作者自身体验来论证观点,你认为这样的论证有何利弊?
【答案】1. D 2. B
3. A 4. ①续写者没有曹雪芹的才情。
②续写者的个性与曹雪芹的个性不一致。
③续写者不能够充分了解书中人物的性格、环境。
④续写者的生活环境(生活时代)与曹雪芹有差异。
5. 利:增加感染力,通过亲历第35回缺文补写试验的失败,直观展现续书之难,使读者更易共情。
弊:削弱客观性,过度依赖个人经验,普遍性不足,容易导致论证片面化。
【解析】
【导语】这篇文评从续写《红楼梦》的实践困境切入,通过文本细读与理论思辨,犀利指出续作本质矛盾:文学创作具有不可复制的个体性与时代性。作者以35回补写实验为案例,揭示续书在“形似神非”的宿命,其论证兼具实证精神与文艺理论深度,对经典改编现象具有普遍启示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必然比高鹗续得更差”错,过于绝对。由原文“若让我们现在来续《红楼梦》,或远逊于兰墅也说不定”可知,原文说的是“或远逊于兰墅也说不定”,表推测。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B.“因此也能由前八十回推知全书后续情节的完整脉络”错,因果失当。35回缺失内容少,前后文俱全,容易推测,但是八十回后内容庞大,虽然能够根据前文推测一部分,但不能完全推测。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王蒙指出续作缺艺术生命,契合俞平伯“续书神情全非、尸居余气”的观点,可支撑。
B.林语堂肯定高鹗续作中宝玉性格,正面肯定高鹗续写的价值,与俞平伯“续作失原作个性”观点相悖,无法支撑。
C.舒芜强调结局重要性,正面肯定高鹗续写的价值,关注情节而非俞平伯所述“个性表达缺失”,不契合论点。
D.俞平伯称高鹗补书仔细,侧重严谨性,正面肯定高鹗续写的价值,未触及“续书失败在精神缺失”的核心,不适用。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续写者才情有限。文中指出“续书人的才情有限,不自量力”,俞平伯以第三十五回宝黛对话缺文为例,即便大意可揣摩,自己仍“一字不能下笔”,连一页文字都难续满意,更遑论八十回后的内容,足见才情不足是续书失败的原因之一。
②续写者与原作者个性不一致。“作者有他的个性,续书人也有他的个性,万万不能融洽”,续书需压抑自我个性去“代作者立言”,如此行文如“囚犯”,勉强成文也只是“尸居余气”,高鹗续作“面目虽似,神情全非”就是明证。
③续写者无法充分了解书中人物性格与环境。《红楼梦》是写实作品,“必得充分了解书中人的性格、环境,然后方才可以下笔”,但后人“生在百年之后”,缺乏对人物性格和环境的真切理解,即便知晓情节大意,也因“心目中并无他俩的性格存在”而无从落笔。
④续写者与原作者生活环境存在差异。高鹗身为汉军旗人,距曹雪芹时代极近,续书时仍“闹得人仰马翻”,因“续书人没有相似的环境、性情,虽极聪明、极审慎,也不能胜任”,后世续书人时代相隔更远,环境差异更大,自然更难续好。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效果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
利:作者以第三十五回缺文补写试验为例,直言“大意已可揣摩而得,我竟一字不能下笔”,通过自身体验的失败,将续书困境具象化。这种亲历式论证让读者能直观感知续书难度,其坦诚的自我否定增加了论述的感染力,使“续书之难”的观点更易引发共情,避免抽象说理的疏离感。
弊:作者过度依赖个人经验论证,仅以“我竟一字不能下笔”的单一个例推导普遍结论,缺乏更多样本支撑。如文中虽提及“我的才短是原因之一”,却未从群体层面分析续书失败的共性因素,这种论证方式易陷入以偏概全的局限,削弱了结论的客观性,让读者难以信服其为普适性规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杂院
马丁
大杂院的王二和人换了房。两间北屋换了两室两厅的楼房,都说王二占了便宜。北屋腾空后,一个中年人领着仨工人往院里卸了一车砖,又卸了一车土坯。我到北屋站了站,看出他们要在北屋盘火炕!
我下乡当知青时睡过火炕。冬天,劳累了一天,躺在火炕上那真叫舒坦、解乏。乡下上点儿岁数的老人尤其喜欢睡火炕,他们因为年轻时出过大力,筋骨不同程度地都有些伤病,躺在热乎乎的火炕上可以减轻疼痛。我上前搭讪,盘炕?垒砖的中年人说,盘炕。我问,老人住啊?中年人说,我父母住。
到了傍晚,他们盘好炕走人了。
妻子下班后,我将北屋盘炕的事说给她,妻子撇着嘴说,垒这么个火炕在屋里像什么样呀?在城里长大的妻子不知道火炕对老人的重要性。我说,老人喜欢睡这种火炕。
过了些日子,北屋住进了人,是一对老夫妻。老头儿高个儿,精瘦,背有点儿驼,腿脚不利落,出来进去手里总拎着把手杖。老太婆夹着个马扎子跟在老头儿身后。老头儿走到太阳地儿,老太婆忙将马扎子塞到老头儿屁股下。老头儿眯着眼晒太阳,老太婆在一旁择菜或者做些别的什么。节假日,他们的儿子,就是那个中年人会带着妻子、女儿来看他们。院里人问老太婆,这是老几呀?老太婆说,老二。又问,怎么不见老大来?老太婆指着北面说,老大在北边带兵,一年也见不着一面。
我时常走到太阳地儿跟他们说说话。老头儿不像老太婆那么爱说,我一过去他就递过一支烟,老太婆剜了一眼老头儿说,糟老头子,你抽不算还让孩子抽?老太婆回过头对我说,孩子,少抽,对身子不好。有抽烟的钱,还不如吃了喝了。老头儿说,我抽了一辈子的烟,也没觉得怎么样?我凑趣说,我抽了半辈子烟也没怎么样?老头儿说,就是嘛!我笑,老头儿笑,老太婆也跟着笑,其乐融融。有时候说着说着话,老头儿会突然哼唧着抱住自己的头不说了,脸上现出了痛苦的表情。老太婆慌里慌张地丢下手上的东西将老头儿揽在怀里,一边抚摩老头儿一边喃喃自语。我注意到老头儿脑袋上有一条长长的疤痕。我猜测过他脑袋上的疤是怎么留下的,想的最多的是动颅脑手术留下的。老头儿笨拙的行动以及他不离手的手杖都让我往这方面想。
天渐渐凉了。老两口生着了火炕。我抱着儿子到北屋串门,是想让儿子见识见识火炕。三岁的儿子看见爷爷盘腿坐在炕上,他也学着盘腿坐下。儿子穿着开裆裤,他刚一坐下就尖叫着蹦起来喊,它咬我屁股啦!他捂着屁股歪着头看咬他屁股的火炕。他怪委屈的模样逗得一屋子人乱笑。
难得这么好的天,我们在院子里晒完被儿子尿湿的被子,决定领儿子到公园玩耍。
最兴奋的当然是儿子了,他在院里跑来跑去地喊叫,老头儿用手杖的弯头钩住儿子蹦蹦跳跳的腿说,告诉爷爷,去哪儿呀?儿子笨拙地抱住老头儿的脖子,让嘴对准老头儿的耳朵。光看见儿子的嘴动就是听不见他说什么,老头儿笑眯眯地点着头。我们喊儿子走时,老头儿对我们说,天说变就变,你们最好别去公园了,就近转转算了。我和妻子互相望了一眼,又同时抬头看天。初冬的太阳,像张剪圆的白纸挂在天上,没有一丝变天的迹象。妻子说,昨晚上中央台预报的晴转多云,没说变天啊?老头儿摸了摸头上的疤说,我预报的比中央台准。妻子笑,我也笑,儿子在我们的笑声中跑出了院子。
进公园不久,太阳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了。雨夹着雪落下来。我们躲进了一家茶社避雨雪。妻子说,老爷子说得真准,神啦!当然,我们也不用担心晾在院里的被子。
我到北屋取被子时,老头儿盖着被子躺在炕上,嘴里不住声地哼哼,老太婆的手在被子里面给他掐捏。我问,大爷怎么啦?老太婆说,老毛病,不碍事。老头儿脸上的表情告诉我,他非常难受。我坐在炕沿上说,要不要去医院让大夫看看?老头儿的脸向我努出了笑容说,大夫也看不好我的病。说话间,他们的儿子进来了,我们到外间屋说话。我把今天的事学给他听,他递给我一支烟说,神什么?是他身上的弹片告诉他要变天了。一到变天时,留在肉里的弹片周围就痒、就痛。望着一脸不解的我,他又说,我爸在解放石家庄的战役中,有六块弹片永远地留在了他的肉里,其中有一片还在他脑袋上!透过半截门帘,可以看见老人躺在炕上的侧影,我默默地看着,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
晚饭后,我和妻子抱着儿子到北屋看望老人。儿子进了屋就要上炕。老人盘腿坐在炕上,他看上去比下午好受些了。他的目光一直忧虑地追着在炕上撒欢儿的小人儿,他是担心小人儿将土坯炕蹦塌了。我喊儿子,儿子格格笑着躲避我抓他的手。儿子终于被老人的手揽住了,臭小子,坐下,爷爷给你讲个打仗的故事。儿子喜欢听故事,他安静地坐了下来。我听出来了,老人在讲他亲身经历过的战争岁月。老人讲冒雨行军的难受劲儿,讲边行军边睡觉的趣事,讲怎么伏击鬼子兵,讲和鬼子兵拼刺刀的事。
儿子把我们的床想像成了战场,他的小嘴儿模拟着枪炮声在床上冲冲杀杀。我说,睡吧。儿子假装中弹倒下去,然后躺在床上说,明晚上我还想到爷爷家听故事。我说,我们一起听。儿子歪着头问,爷爷讲的什么故事呀?我说,打仗的故事。我清楚儿子,他明天肯定把今晚听到的故事讲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儿子说,我知道是打仗的故事,故事的名字是什么呀?我说,千万不要忘记!当我脱口说出这句话,我的眼睛湿润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二用北屋换老人楼房被邻居指责,凸显大杂院居民的正义感。
B. 二儿子常来探望父母而大儿子鲜少露面,暗示两个儿子的孝心存在差距。
C. “我们”相信老人会帮我们收被子,体现大杂院中邻里间无条件的信任。
D. 儿子回家模仿战斗情节并欲分享故事,说明老人讲述的故事富有吸引力。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火炕是传统生活方式,其减轻病痛的作用为后文老人的伤痛埋下伏笔。
B. 妻子对火炕的嫌弃,以小见大,暗示了许多城里人对火炕的态度。
C. 老太婆一边唠叨老头抽烟,一边悉心照料他,这些细节使人物形象真实而富有温情。
D. 文中的“香烟”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风雪”,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8. 小说结尾,“我”为何将老人的故事取名为“千万不要忘记”?
9. 作者为何采用“我”的视角来写老人的故事?
【答案】6. D 7. D
8. ①从日常生活角度,老人因革命而长期忍受伤痛,值得后人尊敬。
②从革命奉献角度,老人为革命斗争事迹值得后人纪念。
9. ①采用第一人称,通过“我”的讲述,拉近读者与书中人物的距离,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②“我”作为有限视角,有利于设置悬念,如老人用两室两厅的楼房换两间北屋、城市盘火炕、头痛、预测天气能力等,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逐步揭示老人的真实身份,老人的身份从平凡逐步转向英雄,凸显了主题。
展开余下试题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大杂院的生活场景,以火炕为线索,巧妙串联起邻里温情与革命记忆。老人身上的弹片成为历史印记,其战争故事与日常生活的交融,展现了老一辈的牺牲精神。结尾“千万不要忘记”的命名,既是警示,也是对历史传承的深情呼唤。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王二用北屋换老人楼房被邻居指责”错,无中生有,文中没有出现指责的情节。文中仅提到“都说王二占了便宜”,是邻居的调侃或评价,并无“指责”情节。
B.“暗示两个儿子的孝心存在差距”错,曲解文意,老大是因在北边带兵而无法时时尽孝。文中明确交代老大“在北边带兵”,说明是因军务在身无法常伴父母,而非孝心不足。这种安排恰恰体现了军人家庭的奉献精神,而非兄弟间的孝道差异。
C.“体现大杂院中邻里间无条件的信任”错,以偏概全,只能说明两家关系好,不能说全院人关系好。文中仅描写“我们”与老人一家的互动,并未涉及整个大杂院的邻里关系,老人提醒变天是出于对“我们”的关心,这属于个体间的善意,不能代表整个院落的信任程度。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D.“文中的‘香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错,“香烟”在文中没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只是男人之间交往的方式。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①从日常生活角度,老人“在解放石家庄的战役中,有六块弹片永远地留在了他的肉里”,变天时弹片引发的疼痛让他“不住声地哼哼”,甚至需要妻子“在被子里面给他掐捏”。他走路拄着手杖,脑袋上留着长长的疤痕,日常行动因战争创伤而受限。这些融入生活细节的伤痛,是革命岁月刻在身体上的印记,“我”将故事命名为“千万不要忘记”,是对老人默默承受苦难的敬意,也是对和平生活背后牺牲的铭记。
②从革命奉献角度,老人亲身经历过“冒雨行军”“伏击鬼子兵”“和鬼子兵拼刺刀”等战斗场景,当他给孩子讲述“边行军边睡觉的趣事”时,那些战火中的细节不再是抽象历史,而是具象化的革命记忆。他用身体里的弹片“预报天气”的特殊能力,本质是战争留下的印记,“我”以“千万不要忘记”命名,是要让后人记住像老人这样的革命者,记住他们用血肉之躯铸就的历史。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叙述视角的能力。
①“我下乡当知青时睡过火炕”的亲身经历,让“我”对北屋盘炕的细节描写具有生活质感;“我上前搭讪,盘炕?”的对话,以及观察老人“精瘦,背有点儿驼,腿脚不利落”的外貌,都以目击者视角呈现,使大杂院的日常场景、老人的言行举止如同亲历,让读者自然代入“我”的视角,相信故事的真实性。
②“我”最初只知“王二和人换了房”,不解为何用楼房换北屋;见“往院里卸了一车砖,又卸了一车土坯”盘炕,疑惑城市为何要火炕;目睹老人“突然哼唧着抱住自己的头”、摸疤预言天气,却不知缘由。这些悬念借“我”的观察逐层铺设,直到老人儿子说出“六块弹片永远地留在了他的肉里”,才解开谜团,引发读者探究欲。
③“我”起初只看到老人“拄着手杖”“晒太阳”的平凡退休生活,后发现他“脑袋上有一条长长的疤痕”,猜测是手术所致;直到老人儿子揭秘“在解放石家庄的战役中”中弹,“我”才知晓他是身负战伤的革命老兵。这种从日常细节到英雄过往的递进式揭示,让“我”的情感从好奇转为敬佩,凸显对革命先烈的铭记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
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明君不厚其所资,而害其所养,故必先人事而借其暇力,先家给而敛其馀财。遂人所营,恤人所乏,借必以度,敛必以时。有度则忘劳,得时则易给。是以官事无阙,人力不殚,公私相全,上下交爱。古之得众者,其率用此缺。法制或亏,本末倒置,但务取人以贤国,不思立国以养人,非独徭赋繁多,复无码货,至于征收迫迫,亦不矜量。蚕事方兴,已输缣税;农功木艾,遽敛谷租。上司之绳责既严下吏之威暴愈促有者急卖而耗其半直无者求假而费其倍酬。所系迟速之间,不过月旬之异,一宽税限,岁岁相承,迟无所妨,适不为益,何急救迫,重伤疲人。项缘定税之初,期约未甚详思,适属征役多故,复令先限量征,虽近优延,尚未均济。望委转运使与诸道观察使商议,更详定征税期限闻奏。各随当土风俗所便,时候所宜,务于纾人,俾得办集。所谓急而不费者,则此类也。
(节选自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上司之绳A责既严B下吏之威暴C愈促D有者急卖E而耗其半直F无者求假G而费其倍酬。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克够,与《曹刿论战》中的“彼竭我盈,故克之”的“克”意思不同。
B. 简,选拔,与《出师表》是“以先帝简拔以遣降也”中“简”意思不同。
C. 暇,空闲,与《齐桓晋文之事》中“奚暇治礼义哉”的“暇”意思相同。
D. 度,尺度,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度义而后动”的“度”意思不一样。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征提出的“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做法,提醒唐太宗从各个侧面严于律己。
B. 魏征主张君主应为无治,只需顺其自然,便可垂拱天下,甚至悠然享受出游之乐。
C. 陆贽指出古代明君能使官府事务无关,民力不耗尽,实现公私保全、上下互爱。
D. 陆贽批评当时赋税期限紧迫,希望转运使与观察使商议宽限日期,以减轻百姓压力。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蚕事方兴,已输缣税;农功未艾,遽敛谷租。
14. 概括两则材料在治国思想上的相同之处,并简要分析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
【答案】10. BDF
11 B 12. B
13. (1)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会成为不相干的路人。
(2)养蚕之事刚刚兴起,就已经要缴纳丝绸赋税;农事还未结束,就急忙征收谷物租税。
14. 相同点:均以民本思想
上一篇:
浙江省台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无答案)
下一篇:
浙江省温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A卷)(逐题解析)
标签:
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相关:
关于“浙江省台州”的其他试题
重磅:
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4]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红楼
孔子
庄子
李白
杜甫
苏轼
东坡
鲁迅
高考
讲坛
神话
唐诗
宋词
诗歌
小说
散文
关闭本页
》
返回网站首页
》
退出登录
导航:
课件下载
》
教学文摘
》
杂文参考
》
教学设计
》
音像素材
》
作文素材
》
试题下载
》
备课中心
》
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
》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
8487054
联系手机:
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