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海水江崖纹饰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其影响广泛渗透至绘画、服饰、陶瓷等多个艺术领域,是我国传统吉祥纹饰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可追溯至陶器上以简洁线条形式呈现的图案,象征着海洋的浩瀚与力量。随着历史的演进,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其图案结构亦逐渐趋向复杂化。至汉代已成为服饰上的装饰元素,在贵族与官员的服饰中,它不仅作为装饰存在,更具有标识身份的功能。唐宋时期在服饰领域的应用达到了成熟阶段,纹饰注重线条的流畅性与动态感,常与云纹、龙凤纹等其他纹饰相结合,创造出层次分明、立体感显著的装饰效果。明清时期在宫廷服饰中的应用达到了顶峰,纹饰设计趋向规范化与程式化,细节处理更精细,色彩运用更丰富,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纹饰风格。 造型方面,图案将海洋与山脉的元素融合,图案底部由众多斜向排列的曲线组成,被称为“水脚”。水脚之上,波涛汹涌的海浪翻滚,山石矗立于波涛之中,周围装饰有祥云。海水江崖纹饰以对称美学吸引人。色彩上,蓝、白、金等高饱和色调反映自然美,符合中国传统审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水江崖纹饰蕴含着深厚的象征意义。此图案不仅象征着“福禄寿喜”,还蕴含着“一统天下”的深层寓意,在古代中国被广泛应用于皇家服饰及宫廷器物。其波涛汹涌的形态,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坚不可摧。特别是在明清两代,该纹饰成为皇帝龙袍上的标准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与水均为国家稳定性的象征。海水江崖纹饰常将山石、云纹等元素融合,构成了一幅江山稳固、国泰民安的图景。 时至当下,在新中式服装设计领域,海水江崖纹饰作为一种具有特色的视觉符号,为设计师群体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创新空间。通过对传统图案进行现代诠释与重塑,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装设计中展现出独特的视觉冲击力。早在2014年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会议中,各国领导人穿着的新中式服装采用海水江崖纹饰图案,该图案经过简化组合,引人注目。在米兰时装周2025春夏系列的展示现场,某女装品牌推出了其2025春夏系列,在服装的细节处理上,巧妙地融入了海水江崖纹饰以及苗族的蓝染工艺,实现了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这种结合不仅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韵味,也迎合了现代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对于个性化和时尚化的需求,进而促进了新中式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装中的应用,使得产品从众多服装品牌中脱颖而出,增强了品牌的识别度和市场吸引力。 展望未来,海水江崖纹饰在新中式服饰设计领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它将超越单纯的图案装饰功能,转化为一种文化象征和设计理念,引领新中式服饰设计的新趋势。 (摘编自周婷婷、彭星星《海水江崖纹在新中式服装中的应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中式”内涵丰富,涉及衣着服饰等多方面内容,其流行的领域也较为宽广,处处彰显传统魅力。 B. 从历史发展来看,复古和创新形影不离,“新中式”的复古背后存在更多的创造性转化与转化性创造。 C. 海水江崖纹饰广泛运用于服饰领域,它在起到装饰衣服作用的同时,还曾具有标识身份地位的作用。 D. 海水江崖纹饰可以寄寓我们期盼江山稳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景,在当代具有广阔的自主创新空间。 2. 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中式”的流行推动了中国“生活美学”的发展,也彰显了青年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同。 B. 我们需要客观冷静地面对“新中式”流行中出现的问题,无需对一些短期内出现的问题持批判的态度。 C. “新中式”复兴既要打造高品质的品牌,也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做到这两点就可争得发展的一席之地。 D. 海水江崖纹饰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明清时期更成为当时服饰的主要纹饰,这与它丰富的寓意不无关系。 3. 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与说明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一段由表层到深层,逐层深入,对“新中式”流行的外在特点和本质特征进行了细致阐述。 B. 材料一第二段连用“血脉觉醒”“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立”等词,有鲜明的逻辑层次感。 C. 材料二以时间顺序,在对比之中详细说明了古今海水江崖纹饰内涵的不同,具有一定的历史纵深感。 D. 材料一从理论上论述了“新中式”复兴 意义和发展方向,材料二以海水江崖纹的应用呼应材料一。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中国文化的“扬帆出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两则材料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请简要概括。 【答案】1. B 2. A 3. C 4. ①材料一先从“新中式”流行两个层面的特点写起, ②然后阐述“新中式”流行彰显的多层次文化意义, ③接着分析传统复兴出现的问题, ④最后指出文化出海需要解决的问题。 5. ①要有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立。 ②对文化传统复兴中出现 一些短期问题要持宽容态度。 ③甄选能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识别度的优质载体,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 ④自主创新,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与重塑,丰富文化内涵。 【解析】 【导语】这两则材料围绕“新中式”文化现象展开深度探讨。材料一从宏观视角剖析“新中式”流行的文化内涵,指出其本质是中国“生活美学”的复兴,强调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立的发展路径。材料二则以海水江崖纹饰为微观案例,展现传统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两则材料形成理论阐述与实证分析的互补关系,共同揭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当代价值,为文化出海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范例。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复古和创新形影不离”错。材料一第三段明确提到:“历史上 复古大都包含创新”,其中“大都”表明“复古和创新”的关联是多数情况,而非“形影不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无需对一些短期内出现的问题持批判的态度”理解有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在创新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规范产业的方式‘开源节流’……无需进行过于激越的文化批判”可知,原文强调“无需过于激越”的批判,而非“无需批判”。 C.“做到这两点就可争得发展的一席之地”表述不全面,根据原文“只有文化形象而缺乏文化内蕴”来看,文化形象还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