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安徽省鼎尖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4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高二语文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说起来诗也是不平等的,说诗不平等不是指诗有优劣之分,而是说同样好的诗或同样坏的诗却有绝对不同的价值。也就是说诗除了内在的本值以外还有外在的附加值,这附加值往往还成了诗的主要价值。附加的价值自然来自附加的意义,而附加的意义则来自两件事物:一是时间,一是阅读。时间和阅读常常是比原作者更重要的创作者。我们读《诗经》就深切地感到了这一点。今天放在我们面前的《诗经》已同当年孔子面前的《诗经》不是一回事了。文字还是那些文字,但两千年的存放已大大改变了这些文字的品质。
时间首先就唤起了你的尊敬,远古的诗比当代的诗更能吸引你凝神关注,这就像是人们重视异乡情调而轻视本地风光,甚至与“远来和尚会念经”这些粗鄙的谚语也有几分理通之处,源于一种很难解释但又毋庸置疑的心理规律。比如说同样是说大话,身边侃爷的豪言壮语,你常常也不过就是那么一听,但《卫风·河广》中说道:“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这大话你听着就有几分惊心动魄了。
长长的时间隧道放大了古人的声音,远古的神秘与隔膜甚至使当时人们的街谈巷语对今人来说都带上点神祇的味道。人们对古代人的感觉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带着子孙对宗祖的敬畏,带着生不满百年的过客在无法克服的时间面前必有的自谦,另一方面也带着几分现代人的优越感。敬畏和自谦使人们觉得古人深不可测,连举手投足都大有深意;而那种不能自禁的优越感则又使人们对古人的短处心怀宽容,对古人的一颦一笑都感到惊喜。当然,时间为古诗增添魅力还由于古今语言的奇妙差异。语言在时间的流逝中自然演变,古今的语言同中有异,这相似的影影绰绰是一种难以抵挡的诱惑。《诗经》的语言乍一看来实在是不解其详,但仔细推究又能够恍然大悟,这种掘土见泉、登山望景一样的过程使你有一种创造的喜悦,使你对自己终于获得的理解与欣赏倍加珍惜,你无意之中变成了作者的同谋,你会从哪怕是平白无奇的句子中体味出无限深长的意味。
阅读在作品增值中所起的作用应该说仅次于时间。这两种因素还常常纠结在一起,作品存在的时间越长,所获得的阅读机会当然就越多,作品所积累的理解和意义也就越深厚。具体到《诗经》,重要的还不是这部作品受阅读的广泛程度,而是它在阅读中所处的地位。作品的阅读地位关系到它所产生的功能,这种功能又反过来改变着作品自身的状态。比如说一束光如果它没有为人照明,它仅仅是一束光,而一旦它在黑暗中照亮了人们,它就成为一盏灯;一束光和一盏灯的意义是不同的。
《诗》本来不过是田野的民谣、宴饮和祭祀的侑曲,《诗》最初是诗,在长期充当了经的角色之后就成了《诗经》。如两汉经学为汉王朝的国家治理提供学理支撑,以三百篇为谏书,赋予《诗经》政治经典性地位,从辨风知政、补察民情的王道之作逐渐被解读为言颂美先王、讽刺昏庸的衽席之说。汉代今传毛诗的立意,便是寻求诗篇的施用功能,将之确定为美或刺,并将之系于时世。“诗”是它的本来面目,而“经”则是它的后来面目。《诗经》作为经所经历的阅读是一种神圣阅读,神圣阅读赋予它一种庄严性和绝对性,因而那些本来是偷情幽会的诗也就神圣起来了。


浏览完整试题对于《诗经》,明代以后有一种思想解放运动,说要把《诗》就当成诗来读,现代批评家更是主张剥去了它作为经的光环。这种阅读立场非常正确,也非常益人心智;但这主张只说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诗经》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它确实还同其他诗不一样。就因为它曾经充当过经,它的存在就已成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已成为我们民族生活与心理不可分割的构成部分,它的精神已进入我们的血液,我们的人格和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就来自它的赋予;甚至它还是我们一个重要语源,我们今天许多日常的成语就来自《诗经》。因而我们今天读《诗经》不仅是由于对古人的好奇,而且还由于对自己的好奇;不仅是一种旁观,而且是一种自省。就因为《诗》曾经被当成经来读,它于是就成了不折不扣的经,再也回不到纯粹诗的状态了。或者可以说把《诗》当诗来读是一种文人眼光,而把《诗》当经来读则是一种史家见识;作为一个读者你或者偏执一端,或者兼具手眼,那就看你的高兴了。
(摘编自李书磊《〈诗经〉辨》)
材料二:
甲骨文“美”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萌芽,而且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此后的传世文献《易经》《尚书》没有“美”字。《诗经》出现大量的“美”字,并且不再与“善”相关联,而是由更高的价值词“好”来统摄。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从道德意识中独立出来,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这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真正开端。
《诗经》所有“美”字都形容人,表明中国美学思想一开始就不是艺术美学,而是“人的美学”。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是人的觉醒,其内涵是人的情感的解放,尤其是男女爱情的自由表达。因此,《诗经》里的“美”字全部出现在《国风》中,这意味着中国美学意识首先出现在民众中,即并不是后儒解释的伦理政治思想。同时,《诗经》不仅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诗学反思,而且开始具有诗歌艺术的美学反思,即是艺术美学思想的萌芽。
(摘编自黄玉顺《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诗经〉美学思想研究》)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具有不平等性,并非指诗有优劣之分,而是指同等质量的诗因时间和阅读赋予的附加意义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价值。
B. 时间赋予诗以历史感和神秘感,增加了诗的魅力;古今言语的差异,也会给后世读者带来一种创造的喜悦。
C. 两千年的存放改变了这些文字的品质。这种品质的改变,实际上是指读者对古诗的感知和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了改变。
D. 文章提出了阅读《诗经》的两种不同视角:一是将其视为纯粹的文学作品,二是将其视为自我审视的道德的载体。
2. 根据材料 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诗经》这样的作品来说,重要的还不仅是其受阅读的广泛程度,更在于它在阅读中所占据的地位。
B. 没有为人照明,它是一束光;为人们照亮,它就是一盏灯。作者使用这个比喻,是想说明作品的阅读地位关系到它所产生的功能。
C. 阅读不仅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还能让作品不断地生长和演变,使得作品拥有了更多的面貌和可能性。
D. 甲骨文“美”字的出现和《诗经》中出现大量“美”字,并由“好”来统摄,标志着中国美学意识的觉醒。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两汉经学对《诗经》政治经典化、施用功能化解读的一项是( )
A.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B.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己留彼去,故随而思之耳。
C. 《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
D. 《氓》,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遂相奔诱,复相弃背,故序其事以风焉。
4. 为何认为《诗经》是中国美学思想的真正开端?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5. 此前的语文学习中,我们接触了大量《诗经》中的经典篇目,本学期我们又学习了《氓》,相信你身边有不少同学对选择如此多的《诗经》篇目表示不理解。你需要结合材料一的观点,就为何要学习《诗经·氓》对同学进行开导劝说,请列出开导劝说的要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昆明的雨(节选)
汪曾祺
①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题了这样几行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②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③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我确实亲眼看见过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用以辟邪的多是这样一些东西:一面小镜子,周围画着八卦,下面便是一片仙人掌,在仙人掌上扎一个洞,用麻线穿了,挂在钉子上。昆明仙人掌多,且极肥大。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仙人掌有刺,猪和羊怕扎。
④昆明的菌子极多。雨季逛菜市场,随时可以看到各种菌子。最多,也最便宜的是牛肝菌。牛肝菌下来的时候,家家饭馆卖炒牛肝菌,连西南联大食堂的桌子上都可以有一碗。牛肝菌色如牛肝,滑,嫩,鲜,香,很好吃。炒牛肝菌须多放蒜,否则容易使人晕倒。青头菌比牛肝菌略贵。这种菌子炒熟了也还是浅绿色的,格调比牛肝菌高。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鸡枞是名贵的山珍,但并不真的贵得惊人。一盘红烧鸡枞的价钱和一碗黄焖鸡不相上下,因为这东西在云南并不难得。
⑤雨季的果子,是杨梅。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喝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展开余下试题⑥雨季的花是缅桂花。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云南把这种花叫作缅桂花,可能最初这种花是从缅甸传入的,而花的香味又有点像桂花,其实这跟桂花实在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别处叫它白兰、把儿兰,它和兰花也挨不上呀,也不过是因为它很香,香得像兰花。我在家乡看到的白兰多是一人高,昆明的缅桂是大树!我在若园巷二号住过,院里有一棵大缅桂,密密的叶子,把四周房间都映绿了。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⑦雨,有时是下一阵停一阵的。停雨的间歇,云层裂开一道缝,天光漏下来,石板路上的水洼亮晶晶的,像撒了一把碎银子。街边的瓦檐滴着水,叮咚——叮咚——,和苗族姑娘叫卖杨梅的娇声混在一起,倒像是雨季特有的韵律。空气里浮着青苔的腥气,混着缅桂花的甜香,吸一口,五脏六腑都清澈起来。
⑧昆明的雨也是孩子的。雨后,墙根的狗尾巴草沾了水珠,沉甸甸地垂着,孩子们掐了草茎编成小兔子,放在青石板路上赛跑。缅桂树下总有捡不完的落花,女孩们用细线串成链子,挂在襟前,走一步香一阵。若是偶然拾到一朵完整的,便小心地夹在课本里,隔几日翻开,连书页都染了淡淡的黄。
⑨四十年后,我重返昆明,特意去寻若园巷的缅桂树。树已老得皴裂,花却依然密密地开。树下坐着的新房东仍是妇人,笑着递给我一盘带露水的缅桂花:“今年雨多,花开得旺。”我捧着花,忽然想起旧日房东的话:“雨好的年景,花也通人性哩。”
文本二:
草木人间(节选)
孙郁
汪曾祺的散文如清泉涤尘,以平淡见奇崛。他笔下的一草一木、一餐一饭,皆浸润着对生活的深情。他的语言看似随意,实则匠心独运,常以古典诗词的意境融入现代白话,如《昆明的雨》中“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长”,既呼应杜甫诗意,又勾连昆明雨季的蓬勃。他写菌子、杨梅、缅桂花,并非仅为记录风物,而是借物抒怀,将乡愁与哲思藏于市井烟火中。贾平凹评其文“于细微处见天地,于闲笔中藏深情”,正是如此。汪曾祺的散文是“中国式的人道主义”——不避世俗,却超越世俗,在平凡中提炼诗意,让读者在喧嚣中觅得心灵的栖息。
6. 文本一中第②段说“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以下对昆明雨季特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昆明明媚的阳光让雨季显得通透,雨量充沛使植被茂盛。
B. 雨季空气湿润反光性强,植物因水分饱和而形态饱满。
C. 昆明雨季色调明丽清润,雨水丰沛滋养万物,引发作者情感共鸣。
D. 雨季的昆明色彩鲜亮,菌类与花果繁多,生活气息浓郁。
7. 下列对文本表达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以题字画的形式开篇,将绘画与文字结合,凸显昆明雨季的鲜活意象。
B. 第④段用“滑,嫩,鲜,香”四字并列,短句铺排,从口感与味觉等角度强化菌子的诱人特点。
C. 第⑥段通过对比“缅桂”与“兰花”,突出昆明方言的独特,体现地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
D. 文本二采用比喻、引用和举例等方法,对汪曾祺散文的艺术特色进行评价,生动贴切,说服力强。
8. 文本一中第⑥段详细描写缅桂花,请分析其物象特点及作用。
9. 文本一虽以《昆明的雨》为题,却鲜少直接写雨景;文本二评价其“于闲笔中藏深情”。请结合两则文本,分析文本一“形散神聚”的特点,并谈谈这样写有何妙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粲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
(选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有改动)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A三年于此矣B左右未有C所称诵D胜E未有所闻F是G先生无所有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竟,最终、终于,与《屈原列传》中“而齐竟怒不救楚”的“竟”意思相同。
B. 且,而且,与《孔雀东南飞》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的“且”意思不同。
C. 举,攻占、攻克,与《孔雀东南飞》中“莫令事不举”的“举”意思不同。
D. “谨奉社稷而以从”与《离骚》中“夫孰异道而相安”的“而”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 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国围困邯郸,赵国派遣平原君求救,平原君决定偕同二十位门客前往楚国,还差一人,毛遂自荐,平原君最初轻视他,认为他三年未展露才华,不足以为使。
B. 毛遂以“锥处囊中”自喻,表明自己未得机遇,非无才能。平原君决定带着毛遂一起去。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C. 平原君与楚王论议,阐明合纵 利害关系,从早晨一直讲到中午,还没有决断。十九位门客让毛遂上前去说,毛遂持着剑柄拾级而上,楚王呵责了毛遂。
D. 毛遂临危不惧,在楚国 大殿之上慷慨陈词,自己和楚王的距离在十步之内,楚王的性命在自己手里,楚王因毛遂持剑威胁而恐惧,最终被迫签订合纵之约。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展开余下试题(1)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2)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
14. 毛遂是如何一步步说服楚王同意合纵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定林①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③,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诗人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③无寄:没有着落;无所寄托。
15.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诗人用山中甘冽的泉水漱口,病齿生凉。因为旷日持久,烦躁的心情宁静了下来。
B. 颔联“脱屦”“敷衾”通过动作描写,展现出诗人随性自在的生活态度,洒脱自如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C. 颈联“云对宿”“月相寻”运用拟人手法,留白云对宿,明月相寻,其乐融融,赋予自然景物以灵性的温度。
D. 本诗即兴即事,信笔写来,语言平淡,自然天成,营造出悠闲自适的山居生活氛围。
16. 尾联写道“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蜀相》中也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请比较分析“好音”在两诗中表达的不同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两句借助白芷和秋兰,表明屈原追求美好品质,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
(2)《蜀道难》中虚写映衬,借用飞禽走兽难越高山来表现蜀地山势高耸险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班级将要开展关于“网络新词热词”的班会课,李华同学注意到前段时间“反差感”一词在网络上非常流行,于是他查阅资料,发现古人也非常善于通过反差(对比)表达情感,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年来,短视频受到互联网用户青睐,青少年上网看短视频也愈发普遍。然而,由于内容特点、算法推荐、心理机制等多方面原因,不少人感觉刷短视频会上瘾。因此越来越多青少年的自由被困在短视频编织的世界里,指尖滑动间便“透支”了时间价值。《2021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6.8%,触网低龄化趋势明显,而未成年网民中经常在互联网上看短视频的比例为47.6%。①根据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②在调研的中部省份中,③有近七成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使用专属手机或者长辈的手机来看短视频。④短视频沉迷极易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⑤不仅一些不良信息会产生误导,⑥而且还会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⑦危害不容小觑。防范短视频沉迷,是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的 A 。
加强监管,营造清朗的网络视听环境,才能更好守护未成年人成长。在制度上,( 甲 ),强化网络平台责任。近年来,从出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文件,到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渐趋完备的制度体系为青少年设置起“防护网”。下一步仍须与时具进,以制度刚性建好“防火墙”。在技术上,应进一步向科技借力,推动责任落细落实。帮助未成年人妨范沉迷,关键在疏导。应当真正从青少年的视角出发,( 乙 )。就短视频本身而言,平台和创作者有责任喵准未成年人需求,多发布、传播健康向上的内容。学校应开展 B 的文体活动,引导学生过精神充盈的生活。对于农村地区而言,公共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应着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图书、文体设施、社区活动等更可及,为未成年人打开更广阔的精神世界。也应看到,构建良好网络生态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引导未成年人科学健康用网也需“授之以渔”。
18. 根据文本分析,下面选项中使用双引号的作用与文段中“防护网”“防火墙”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因此越来越多青少年的自由被困在短视频编织的世界里,指尖滑动间便“透支”了时间价值。
B. 从出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文件,到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
C. 短视频平台等也可运用身份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推动“防沉迷系统”“青少年模式”迭代升级。
D. 也应看到,构建良好网络生态难以毕其功于一役,引导未成年人科学健康用网也需“授之以渔”。
19.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 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 阅读文本,找出画波浪线句子的三处语病,写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句语义通顺,逻辑完整。
22. 文本第二段中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写出正确的字形。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中华文明的智慧长河中,“进退”始终是贯穿古今的核心命题:《礼记》强调“进退有度”,魏裔公主张“进将有为,退必自修”,范仲淹于“先忧后乐”中显进退之抉择。而今,航天器以突破与减速的精准配合冲出大气层,青蒿素研究团队在190次退守后实现科学跨越。
请结合材料,围绕“进与退的辩证智慧”,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安徽省鼎尖”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