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广东省领航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5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学年下学期第一次联合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考查范围: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四单元;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第二单元、第三单元第9课。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般人赞美姜夔的词,说他是“清空”的。“清空”是什么呢?是指要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就是你写梅花时,并不是正式地写梅花,而是不沾滞于梅花的外貌,这是所谓的“清空”。他们把姜夔的词跟吴文英的词对举,说姜夔是清空的,吴文英是质实的。“质实”的一派,就是吴文英那一派,他们写得典雅奥博,也就是用很多的典故,但写得非常深奥,词采非常丽,但过于胶着于所写的对象,过于沾滞。他写一个题目就完全围绕这个圈子来写,不跳出去。这就是“质实”。
这是一般人的议论,从外表上看起来也果然是如此的,然而我却有些不同的看法。我以为姜白石的清空缺乏感发的力量,他完全是用思想来安排,而吴文英却不然。吴文英在运用典故时,常常加进感发。吴文英是南宋最后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作者。他的作品一方面有南宋的长处,一方面有北宋的长处。他是把周邦彦的思力安排跟辛弃疾、苏东坡的感发结合起来的人。这可能是我的偏见,但也不仅是我一个人的偏见。周济在《宋四家词选·序论》中也说过:“梦窗立意高,取径远,皆非余子所及。惟过嗜鋀钉,以此被议。”“梦窗”是吴文英的号。他说梦窗的“立意高”,就是有非常高远的情思。“取径远”,是说梦窗写的时候一方面掌握主题,一方面是从高远的地方写下来的。“皆非余子所及”,不是其他人所能赶上的。我个人以为吴词不是姜词所能赶上的。世界上当然有赞美姜白石的人,写《词源》的张炎就是赞美姜白石而贬吴文英的。《词源》说吴文英的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张炎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吴文英的词如一个七宝的楼台,用了很多漂亮的字,可是你把它拆碎下来一研究,都是不成片段的。这是张炎的偏见。他又说,吴文英的词“质实”,“质实”的结果是凝滞,即死板晦昧,让人读起来不明白,可是我以为不是如此的。我以为吴文英的词是能从质实之中跳出来的,他的空灵是在高处的变化。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的见解。周济就说了,“若其虚实并到之作,虽清真不过也”,说周邦彦也比不上他。又说“梦窗奇思壮采”,就是说吴文英有非常不平凡的情意,有非常丰富壮丽的彩色。“腾天潜渊”,飞起来飞到九天,沉下去沉到九渊。“返南宋之清泚,为北宋之秾挚”,挽回来南宋的那种清泚(清泚正是姜白石的特色),就是写得很清,一点也没有浅俗的话。看起来很清,如同水,反而缺少真正感发的力量,正如水太清了里边就连鱼都没有了。他说吴文英是挽回了南宋的清泚,成为北宋的秾挚,就是回到北宋那种秾挚深厚的感情。除去他这样说以外,另外一个清代词评家况周颐也曾经说,吴文英的词“与东坡、稼轩诸公实殊流而同源”,这是吴文英词的好处。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姜夔》)
材料二:
姜词“清空”的表现之一为意之“清”。所谓“意”,就是词中所表达出来的主观感情、思想,以及理想、志趣,也就是词的意蕴和内涵。姜词不论是感慨身世、时事、交友酬答,还是念物、怀人、纪游,无不使人感到一股“清气”幽悠而来。如《念奴娇·闹红一舸》“……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姜夔此首咏物词,以荷喻志,骨重神寒,不可不谓其志“清”。其他如“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湘月·五湖旧约》)等都表达了他不为世用、以隐居为志的“清”气。宋代词人在词中抒写志向的不在少数,如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抒写的豪杰之志,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英气等,但均不似姜词的“清气”,大约只有朱敦儒的“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鹧鸪天·西都作》)等词中抒发的超尘脱俗的情志能与之并论。如《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都城繁华,只觉“春寒浅”;花灯辉煌,只爱一轮冷月。笼纱马嘶,淡隽而出。出游气象万千的临安灯夜,姜夔不为华丽富贵所动,他的心境极为恬淡,仿佛置身于外,此亦不可不谓“清”———心气之清。姜夔的其他纪游词,也都透射出这种心气之清淡。如参加安远楼落成典礼时所作的“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翠楼吟·淳熙丙午冬》);诣石湖时所作的“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暗香·旧时月色》)。姜夔还曾为张鉴填过贺寿词《阮郎归》:“……静看楼角拂长枝,朝寒吹翠眉。休涉笔,且裁诗,年年风絮时。绣衣夜半草符移,月中双桨归。”“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贺寿之词,易露俗气。此词就是姜夔为张鉴填的两首贺寿词之一。姜夔一生不仕,其生活来源除了卖字以外,主要靠友人周济。范成大去世后,他到杭州跟随张鉴先后达十年之久,可以说,张鉴对他也是恩重情厚。但姜夔并未因此就在贺寿词中表现俗气媚态,只有词觅清幽,共览明月,咏诗赏字的清雅友情的表述,表明姜夔有独立人格,与那些仰人鼻息、阿谀奉承的食客不同。这种清高,体现在他的交游酬赠之词作中也正是一种“清气”———清情之气。
(摘编自陈志斌《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论姜夔词的清空特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空”是指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即不沾滞于事物的外貌。
B. 叶嘉莹认为吴文英的作品兼有南宋、北宋的长处,在感发的方面强于姜夔。
C. 宋代词人抒写志向时表现不同,苏东坡豪气,辛弃疾英气,朱敦儒、姜夔清气。
D. 姜夔一生不仕、生活清贫的经历和独立的人格,决定了他不会表现出俗气媚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质实”派作词完全限于题目这个圈子,那么对事物之“神”的挖掘可能浅薄。
B. 张炎认为吴文英的词过于“质实”而造成凝滞,是因为他虽站在高处却看不到吴词的变化。
C. “清”固然好,但如果没有一点浅俗,就会缺少真正感发的力量,可见“清”也应适度。
D. 由“不为世用、以隐居为志”“不为华丽富贵所动”可知,姜夔的“清”是远离功名利禄的。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清气”的一项是( )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的憧憬,展现出宏大的抱负与气魄。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展现了诗人远离尘世、悠然自得的心境,体现出一种闲适淡泊的情志。
C.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描绘出一个在冰天雪地中独自垂钓的渔翁形象,体现出诗人的孤高与超脱。
D.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借梅花即使凋零成泥也依然保持香气,表达了词人坚守高洁品质的情志。
4. 两则材料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叶嘉莹对“清空”与“质实”进行了思辩解读,这对我们思考问题有哪些启示?
【答案】1. D 2. B
3. A 4. ①对比论证:材料一把姜夔词的“清空”与吴文英词的“质实”进行对比,材料二把姜夔的“清气”和苏轼、辛弃疾等的词志进行对比,突出差异。
②引用论证:材料一引用周济、张炎等人的观点,材料二引用姜夔的词句,增强说服力。
③举例论证:材料一举周济、况周颐等的评价,材料二以姜夔的具体词作分析,使论证更具体。
5. ①全面评价,洞察本质。不能只看表象,要避免片面,既关注外在形式,又关注内在本质。
②敢于质疑、挑战权威。不能人云亦云,要有独立的思考,能见人之未见。
【解析】
【导语】两材料围绕姜夔“清空”与吴文英“质实”词风思辨。材料一对比指出姜词清空缺感发、吴词质实见空灵,引周济、况周颐评语佐证;材料二以姜夔词为例,从志趣、心境、交友维度分析“清气”。两文用比较分析与文本细读,展现词学批评风格论不同视角,启示审美评价需突破表象把握艺术特质辩证关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D.“姜夔一生不仕、生活清贫的经历和独立的人格,决定了他不会表现出俗气媚态”错误,表述绝对。由材料二“姜夔一生不仕,其生活来源除了卖字以外,主要靠友人周济……但姜夔并未因此就在贺寿词中表现俗气媚态”可知,生活经历和人格是影响因素,但“决定”一词过于绝对,忽略了个人创作风格的复杂性,并非仅由经历和人格就必然导致“不会表现出俗气媚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B.“因为他虽站在高处却看不到吴词的变化”错误。由“张炎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吴文英的词如一个七宝的楼台,用了很多漂亮的字,可是你把它拆碎下来一研究,都是不成片段的”可知,张炎的评价并非因为“看不到吴词的变化”,而是基于对吴词形式与结构的误解。


展开余下试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材料二“大约只有朱敦儒的‘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等词中抒发的超尘脱俗的情志能与之并论”可知,“清气”强调的是超然、淡泊。志之清:不为世用、以隐居为志的超脱情志;心气之清:心境恬淡、不为世俗繁华所动的淡泊;清情之气:交游酬赠中不媚俗、坚守独立人格的清高。
A.展现的是诗人积极进取、渴望登顶的豪迈雄心与壮阔气魄,属于“豪气”范畴,不属于“清气”。
B.诗句描绘了诗人远离尘世、悠然自适的隐居生活,体现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情志,与材料二中“不为世用、以隐居为志”的“志之清”完全契合,属于典型的“清气”。
C.诗中通过“孤舟”“独钓”等意象,塑造了遗世独立、孤高自守的渔翁形象,暗含诗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超脱世俗的精神,符合材料二中“心气之清”(心境恬淡)与“清情之气”(高洁情志)的特征,属于“清气”。
D.借梅花凋零后仍保持香气的特质,象征词人历经磨难却坚守高洁品质的志趣,与材料二中“志之清”(坚守高洁)和“清情之气”(不媚俗、独立人格)一致,属于“清气”。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对比论证:由材料一“他们把姜夔的词跟吴文英的词对举,说姜夔是清空的,吴文英是质实的”可知,将姜夔词“清空”(摄取神理遗外貌)与吴文英词“质实”(胶着对象、典故深奥)对比,突出二者风格差异;由材料二“宋代词人在词中抒写志向的不在少数,如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抒写的豪杰之志,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气等,但均不似姜词的‘清气’”可知,把姜夔的“清气”与苏轼、辛弃疾的词志对比,凸显姜夔词的独特风格。
②引用论证:材料一引用周济“梦窗立意高,取径远,皆非余子所及”、张炎“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等观点,增强对吴文英词评价的权威性;材料二引用姜夔“翠叶吹凉,玉容销酒”“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等词句,直接佐证姜夔词“清气”的特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③举例论证:材料一举周济、况周颐对吴文英词的评价,如“周济就说了,‘若其虚实并到之作,虽清真不过也’”,具体说明吴文英词的价值;材料二以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等具体词作,分析其“清气”的不同表现,使论证更具体可感。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全面评价,洞察本质:叶嘉莹没有仅依据“清空”“质实”的表象定义姜夔与吴文英的词,而是深入分析。由材料一“我以为姜白石的清空缺乏感发的力量,他完全是用思想来安排,而吴文英却不然。吴文英在运用典故时,常常加进感发”可知,她既看到姜夔词“清空”的外在形式,也洞察到其缺乏感发力量的本质;对吴文英词,突破“质实”的片面评价,发现其“能从质实之中跳出来”的特点。这启示我们思考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探究本质。
②敢于质疑、挑战权威:叶嘉莹不盲从张炎等传统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由材料一“这是一般人的议论,从外表上看起来也果然是如此的,然而我却有些不同的看法”可知,她对“姜夔清空、吴文英质实”的常规评价进行反思,通过独立思考得出吴文英词兼具南宋与北宋长处的结论。这启示我们面对既有观点,不应人云亦云,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式,形成独到见解。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背馍
马腾驰
“背馍”这个词,完整的说法应该是:背着馍当干粮,到离家远的学校去上学。单说背馍,现在的年轻人肯定弄不懂是什么意思。那时候,农村孩子上学离家远,近的十几里路,远的几十里甚至更远,不能在家吃饭,只能背着够一个星期吃的馍去上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是从老家大张寨,背馍去礼泉县城上的高中。
学生宿舍是大通铺。每个人,头朝外,脚的那一方是墙,墙上有上一年级学生留下的挂馍的大木橛。然而木橛散失没有了,洞眼还在,我就自己找来一短截木棍,削尖一头,砸进原来的那个眼里。挂在墙上装馍的有黄帆布包,有土织布做的包,还有直接用包袱包着馍的,那五颜六色疙里疙瘩不同形状的背馍的包就在墙上挂了一长绺儿。之所以把背馍的包挂在墙上,一是高处相对通风,二是怕老鼠偷吃。
各人的家庭情况不同,背来的馍就不一样。那时,县北的经济状况较县南要好一些,县北同学背来的锅盔馍就白,他们还带来家里自制的咸菜、辣酱之类的调味品。县南的我们背来的馍不但黑,还搅着玉米面,就馍的菜也少之又少。
一日三餐吃的都是干馍。①学校灶上也卖八分钱一碗的面片汤,不过很少有人去买,来自农村的同学,没有钱去买一碗热乎乎的面片汤,滋润一下干得能冒出烟来的肠胃。
背到学校的馍,夏天,没过几天就长出了长长的绿毛。心细的同学还掰碎了,晾晒一下再吃;大部分的同学,用手拨拉掉绿毛就吃开了。而到了冬天,馍冻得坚如石块,掰也掰不开。有一次中午吃馍时,两个同学起了争执,盛怒之下,其中一个把手里的干锅盔馍撇了过去,正好砸在对方的脸上,干硬的锅盔在他脸上划出一个大血口子,血呼呼地往外冒。②后来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同学们开玩笑,说那是“馍伤”。
馍太干硬,只能用牙一点点地咬着吃。天寒地冻,学校一个小小的锅炉,几百个学生拿着碗去接开水,有时还没到跟前就没有了水。记得胡王村一个姓孙的同学曾跳上水泥搭的水池子,用力去压低水龙头,才接了不到小半碗的开水,之后他受到了管灶人严厉的批评:“没水就算了!胡弄啥呢!压坏了咋办?你能赔得起么?”没有开水,大家就接凉水,喝上一口,把堵在喉咙口干燥得咽不下去的馍冲下去。
我和南坊镇的一个同学关系要好,他每星期总会从家里多带一份咸菜来给我,我心里充满了对他的感激。
一个下午的课后,我步行到几里外的县城,用身上仅有的二毛三分钱,在副食品商店买了辣子酱提回来送给他。他很不高兴地说:“你这人咋是这!那么生分?算了算了!咱俩一起吃!”到了晚上,他让我一起吃,我借口嫌辣不吃。他坚决不依:“别装了!快来!一起吃!”那辣子酱,最终还是我俩一起吃了。为了还他的情,有一天,我买了两份面片汤,端回宿舍,让他吃一碗。他说:“③唉!你呀!确实是一个实诚人!让人跟你不成为好朋友都难!”我不好意思地说:“以后真能混好了,这个情是要还的!”
高中毕业后,原本学习成绩不错的他,因未能考上大学而回了家。过了好多年,我回礼泉,偶然在县城街道上碰见他,我俩说了大半天的话。他自行车后边带着两个筐筐来卖家里的苹果。分别时,他装了一大袋子苹果,非要让我带走。我说:“我从外地回来,还要到兰州去办事,带着不方便!坚决不要!”实在拗不过他,我只好拿了几个苹果路上吃。那时没有电话,各自为生活奔波着,分别后就又失去了联系。后来,我托了好几个人找他,只知道他一家去了南方打工,但没有联系方式,我心里空荡荡。我还是要继续找他的,见了面,要好好地叙说叙说同学情!
那时,学生娃背到学校的馍,是家里的精细粮。家里的大人们想着娃们读书用脑,尽一切力量弄来麦面烙锅盔馍,又怕拿的馍不好,娃们的同学们看不起、笑话,而往往他们在家里干着繁重的体力活,却吃着杂粮。每个星期我都要回去背馍,每到了星期六,忙碌着地里活的母亲,还要在晚上紧张地给我准备一周要吃的馍。④大铁锅,麦草火,厨房呛得人进不去,特别是阴雨天,柴草湿,浓烟滚滚,母亲被呛得一声接一声咳嗽着,被烟熏得睁不开眼睛而不断有泪水流下。


展开余下试题姨表妹晁煜在史德中学上学。高三那一年秋天,连绵的阴雨下个没完,道路泥泞不堪,踩下去是半腿的泥水。姨母拄着棍子,穿着雨披,深一脚浅一脚赶到十几里外,给她送了一个秋天的馍。穷苦艰难的生活,最容易激发一个人的斗志与精神,晁煜不负所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的大学,毕业以后在北京参加了工作。她好学争气,业务能力强,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这么多年,姨父姨母被她接去北京住,她还在西安给他们买了大房子并精心装修,一切的一切都是非常地好。村里人说,晁煜是姨母“送馍送出来的大学生”。
背馍上学,艰难困苦,但背馍上学的学子们没有自暴自弃,没有被艰辛困顿的生活压倒,他们反而更加拼命地学习,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当他们走向社会,往往具备坚韧的忍耐力与坚强不屈的意志。背馍的经历,锻炼了他们应对困难的能力,铸就了他们遇到艰难险阻而从容不迫的精神。
闲时,跟有过背馍经历的人说起那段往事,他们都有很多的感慨,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艰辛的背馍故事。但我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背馍的经历使我们理解了一个成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普通的我们,尽管没有多大成就,但不断地努力着奋斗着,使自己变成一片瓦、一块砖而有益于这个社会。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详细描写冬天馍冻得坚如石块以及同学吃馍时产生的争执,旨在表现学生生活困难。
B. 文中写“背馍”时是学生视角,写“备馍”“送馍”时是家长视角,不同的视角丰富了主题。
C. 本文整体上先记叙故事,后议论人生感悟,语言平实质朴,但深沉厚重的情感贯穿文章始终。
D. 文章结尾说背馍的经历让大家理解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直接点明文章的主旨。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从价钱、温度、作用等角度描写面片汤,体现出许多学生的拮据和窘迫。
B. 句子②写同学们以幽默的方式给留疤同学的伤口起名字,为文章增添了幽默气息。
C. 句子③写同学的语言,连用四个叹号,表现出同学的质朴热情和对“我”的感激。
D. 句子④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写出了厨房环境的恶劣,烘托出厚重的母爱。
8. 本文在选材上除了丰富多样,还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本文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地域特点的?
【答案】6. B 7. C
8. ①以小见大:文章选取“背馍上学”这一生活小事,展现了艰苦的求学岁月,以及背后蕴含的家庭关爱、同学情谊等。
②典型事件:作者选取同学间分享咸菜和辣子酱、母亲在厨房为自己准备馍、姨表妹晁煜努力奋斗等典型事件,使读者感受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人们求学的艰难、生活的贫困等那个年代独有的精神面貌。
③贴近生活:本文的选材均来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如宿舍挂馍、吃杂粮、喝面片汤等生活场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况,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
9. ①饮食细节。文中对“锅盔馍”的细致描写,如馍的原料、制作方式和形状等,体现了当地以面食为主的饮食文化。
②环境细节。睡大通铺、在墙上插木橛子挂粮食,展现出当地特有的学生的生活环境。
③方言俗语细节。文中使用的一些方言俗语,如“娃”“胡弄”“生分”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让读者能够直接感受到当地的语言风格和文化氛围,进一步增强了地域特点的呈现。
【解析】
【导语】这篇《背馍》以质朴的笔触勾勒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学子的求学艰辛。作者通过“背馍”这一核心意象,串联起宿舍木橛、干硬馍块、面片汤等细节,既展现了物质匮乏年代的地域特色,又刻画出母子、同窗间温暖的情感纽带。文中采用双重视角叙事,学生视角的困顿与家长视角的付出形成张力,最终升华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精神淬炼。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多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家长视角”错误。文中“备馍”(如母亲烙馍)和“送馍”(如姨母冒雨送馍)的情节,并非完全从家长视角展开,而是通过作者的观察和叙述呈现,本质上仍属于学生(作者)视角下的回忆。这些内容通过学生的所见所感,侧面体现家长的付出,并未切换至家长的主观视角。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感激”错,句子③中同学说“唉!你呀!确实是一个实诚人!让人跟你不成为好朋友都难!”,连用四个叹号,主要体现的是同学对“我”实诚性格的感慨和感动,以及二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情谊。这里的情感核心是对“我”行为的认可,而非“感激”。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选材特点的能力。
①以小见大:“背馍”是贫困年代农村教育的缩影,既体现物质匮乏(如县南学生吃黑面掺玉米面的馍),也反映家庭对教育的重视(如母亲在浓烟中烙馍)。小事中蕴含多重情感:母亲的艰辛、同学间的情谊、困境中的坚韧,使“背馍”成为勾连个人、家庭、时代的载体。
②典型事件:“我”与南坊同学互赠咸菜、辣子酱、面片汤,细节真实生动,如 “跳上水池接水”“一起吃辣酱”,展现困境中质朴的友情,避免了空洞说教。母亲在 “浓烟滚滚”的厨房烙馍,通过视觉“浓烟”、听觉“咳嗽”和动作细节,将母爱具象化,而非笼统抒情。晁煜“送馍考上大学”的故事,以个案反映一代人通过知识改变命运的普遍诉求,增强了文章的励志色彩。
③贴近生活:作者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亲身经历(如宿舍大通铺挂馍、用凉水冲咽干馍),细节充满生活质感,如“八分钱一碗的面片汤”“砸在脸上的锅盔馍”,避免了虚构的疏离感。文中场景如“麦草火大铁锅”“泥泞道路送馍”,对经历过贫困年代的读者而言极具代入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饮食细节。文中对“锅盔馍”的原料(玉米面、高粱面等杂粮)、制作方式(在大铁鏊子上烙制)、形状(厚实如盾牌)进行细致刻画。以面食为主的饮食特点,直接关联北方(尤其是西北)的农业生产和饮食习惯,具有鲜明的地域标识性。
②环境细节。“睡大通铺”——多人共居的简陋住宿条件,常见于集体生活场景(如乡村学校)。“在墙上插木橛子挂粮食”——因空间有限而形成的储物习惯,体现物质简朴的生活环境。大通铺、木橛子等细节,指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活状态,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乡村或小城镇的学生生活高度契合。
③方言俗语细节。文中使用“娃”(对孩子的称呼)、“胡弄”(敷衍)、“生分”(疏远)等方言词汇。这些词汇具有明显的北方方言特征(如陕西、山西等地),直接传递地域语言风格,强化文本的“乡土气息”。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密,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
帝览之曰: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领航”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