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姜夔》) 材料二: 姜词“清空”的表现之一为意之“清”。所谓“意”,就是词中所表达出来的主观感情、思想,以及理想、志趣,也就是词的意蕴和内涵。姜词不论是感慨身世、时事、交友酬答,还是念物、怀人、纪游,无不使人感到一股“清气”幽悠而来。如《念奴娇·闹红一舸》“……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姜夔此首咏物词,以荷喻志,骨重神寒,不可不谓其志“清”。其他如“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湘月·五湖旧约》)等都表达了他不为世用、以隐居为志的“清”气。宋代词人在词中抒写志向的不在少数,如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抒写的豪杰之志,辛弃疾“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英气等,但均不似姜词的“清气”,大约只有朱敦儒的“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鹧鸪天·西都作》)等词中抒发的超尘脱俗的情志能与之并论。如《鹧鸪天·正月十一日观灯》“巷陌风光纵赏时,笼纱未出马先嘶……花满市,月侵衣,少年情事老来悲。沙河塘上春寒浅,看了游人缓缓归”。都城繁华,只觉“春寒浅”;花灯辉煌,只爱一轮冷月。笼纱马嘶,淡隽而出。出游气象万千的临安灯夜,姜夔不为华丽富贵所动,他的心境极为恬淡,仿佛置身于外,此亦不可不谓“清”———心气之清。姜夔的其他纪游词,也都透射出这种心气之清淡。如参加安远楼落成典礼时所作的“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翠楼吟·淳熙丙午冬》);诣石湖时所作的“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暗香·旧时月色》)。姜夔还曾为张鉴填过贺寿词《阮郎归》:“……静看楼角拂长枝,朝寒吹翠眉。休涉笔,且裁诗,年年风絮时。绣衣夜半草符移,月中双桨归。”“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类的贺寿之词,易露俗气。此词就是姜夔为张鉴填的两首贺寿词之一。姜夔一生不仕,其生活来源除了卖字以外,主要靠友人周济。范成大去世后,他到杭州跟随张鉴先后达十年之久,可以说,张鉴对他也是恩重情厚。但姜夔并未因此就在贺寿词中表现俗气媚态,只有词觅清幽,共览明月,咏诗赏字的清雅友情的表述,表明姜夔有独立人格,与那些仰人鼻息、阿谀奉承的食客不同。这种清高,体现在他的交游酬赠之词作中也正是一种“清气”———清情之气。 (摘编自陈志斌《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论姜夔词的清空特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空”是指摄取事物的神理而遗其外貌,即不沾滞于事物的外貌。 B. 叶嘉莹认为吴文英的作品兼有南宋、北宋的长处,在感发的方面强于姜夔。 C. 宋代词人抒写志向时表现不同,苏东坡豪气,辛弃疾英气,朱敦儒、姜夔清气。 D. 姜夔一生不仕、生活清贫的经历和独立的人格,决定了他不会表现出俗气媚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质实”派作词完全限于题目这个圈子,那么对事物之“神”的挖掘可能浅薄。 B. 张炎认为吴文英的词过于“质实”而造成凝滞,是因为他虽站在高处却看不到吴词的变化。 C. “清”固然好,但如果没有一点浅俗,就会缺少真正感发的力量,可见“清”也应适度。 D. 由“不为世用、以隐居为志”“不为华丽富贵所动”可知,姜夔的“清”是远离功名利禄的。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清气”的一项是( ) A.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表达了诗人的雄心壮志和对未来的憧憬,展现出宏大的抱负与气魄。 B.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展现了诗人远离尘世、悠然自得的心境,体现出一种闲适淡泊的情志。 C.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描绘出一个在冰天雪地中独自垂钓的渔翁形象,体现出诗人的孤高与超脱。 D.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借梅花即使凋零成泥也依然保持香气,表达了词人坚守高洁品质的情志。 4. 两则材料运用了哪些相同的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叶嘉莹对“清空”与“质实”进行了思辩解读,这对我们思考问题有哪些启示? 【答案】1. D 2. B 3. A 4. ①对比论证:材料一把姜夔词的“清空”与吴文英词的“质实”进行对比,材料二把姜夔的“清气”和苏轼、辛弃疾等的词志进行对比,突出差异。 ②引用论证:材料一引用周济、张炎等人的观点,材料二引用姜夔的词句,增强说服力。 ③举例论证:材料一举周济、况周颐等的评价,材料二以姜夔的具体词作分析,使论证更具体。 5. ①全面评价,洞察本质。不能只看表象,要避免片面,既关注外在形式,又关注内在本质。 ②敢于质疑、挑战权威。不能人云亦云,要有独立的思考,能见人之未见。 【解析】 【导语】两材料围绕姜夔“清空”与吴文英“质实”词风思辨。材料一对比指出姜词清空缺感发、吴词质实见空灵,引周济、况周颐评语佐证;材料二以姜夔词为例,从志趣、心境、交友维度分析“清气”。两文用比较分析与文本细读,展现词学批评风格论不同视角,启示审美评价需突破表象把握艺术特质辩证关系。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D.“姜夔一生不仕、生活清贫的经历和独立的人格,决定了他不会表现出俗气媚态”错误,表述绝对。由材料二“姜夔一生不仕,其生活来源除了卖字以外,主要靠友人周济……但姜夔并未因此就在贺寿词中表现俗气媚态”可知,生活经历和人格是影响因素,但“决定”一词过于绝对,忽略了个人创作风格的复杂性,并非仅由经历和人格就必然导致“不会表现出俗气媚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B.“因为他虽站在高处却看不到吴词的变化”错误。由“张炎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吴文英的词如一个七宝的楼台,用了很多漂亮的字,可是你把它拆碎下来一研究,都是不成片段的”可知,张炎的评价并非因为“看不到吴词的变化”,而是基于对吴词形式与结构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