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在文本层面最具颠覆性的改写,是将哪吒设置为一个反英雄。《封神演义》原著中哪吒是灵珠投胎,电影中则把灵珠改写为混元珠,并一分为二化为灵珠/魔丸,哪吒阴差阳错成为魔丸降世,原著中的反派龙王三太子敖丙却成为灵珠投胎。于是,原著中哪吒(善)/敖丙(恶),被颠倒置换为哪吒(魔)/敖丙(灵)。主角哪吒成为一个反英雄,反派敖丙则成为一个正面形象,这种天命的错置,也成为电影中哪吒逆天改命的叙事动机。 另一个颠覆性的改写,在于把原著中登场就被打死的配角敖丙,变成哪吒的某种镜像体,建构起哪吒/敖丙这一镜像结构。哪吒/敖丙本就是混元珠的一体两面,哪吒虽为魔童降世被百姓厌弃,却一直想要获得百姓的认同;敖丙虽为灵珠转世,却因是龙族传人而被视为异类,一直遮住龙角想要隐藏身份。 可以说,叙事层面设置哪吒/敖丙这一镜像结构,将古典文本中重视精神内核却忽视戏剧布局的哪吒故事,进行了一种类型化的现代文本改编。哪吒虽然在各类古典文本中被一再讲述、不断演化,但吸引人的始终是哪吒“削肉还母,剔骨还父”的反叛精神内核,而非故事文本的丰富性与戏剧冲突的复杂性。《封神演义》中,哪吒与龙王之间是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哪吒的力量是压倒式的,因此善/恶之间无法建构起有效的矛盾对抗和张力充足的戏剧冲突。更深层、更震撼的悲剧性来源于哪吒与父亲无法调和的冲突,但“剔骨还父”这一戏剧高潮,几乎没有经过戏剧性的铺陈。 因此,哪吒/敖丙这一镜像结构,相较于古典文本,建构了一种更复杂、更立体、更多层次的人物关系,戏剧冲突也随之变得更有对抗性。更重要的是,这一叙事层面的类型化改写,服务于故事主题的现代性转换。原著中哪吒与父亲这一核心冲突消失了,变成了电影中哪吒与敖丙的双主角成长故事。由此,就将哪吒神话原型包含的个体与父权之间的伦理悲剧,转化为“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一个主体性问题,并在这个合家欢的类型动画中被温和化为一个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的成长故事。 (摘编自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镜像结构与文化重构》)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神话因多样的艺术形式与深沉的文化意蕴,成为国产电影的题材宝库,其超现实性使动画成为与之最契合的表达载体。 B. “神话重述”既指对神话元文本的重读、改编、扩写,也指以传统神话作品为故事外壳生产成精神消费商品进行传播的艺术形式。 C.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被设置成一个反英雄,敖丙则成为一个正面形象,这种天命错置成为哪吒逆天改命的叙事动机。 D. 《封神演义》中,哪吒与龙王之间是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更深层、更震撼的悲剧来源于哪吒与父亲无法调和的冲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经过现代化改编后,保留了中国文化价值的内核,根本原因是其神话母题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基因。 B. 《大鱼海棠》在多方面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作模式,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展现了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民族精神。 C. 《哪吒之魔童降世》设置了哪吒/敖丙这一镜像结构,这种颠覆性的类型化改写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契合了传统观念。 D. 《哪吒之魔童降世》将传统的哪吒反抗父权的伦理悲剧故事改写为哪吒与敖丙的双主角成长故事,这种改写更易被观众认同。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凡人江流儿身为稚童却解除了如来佛祖的封印,并最终使得孙悟空打破桎梏、恢复法力。 B.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念着数来宝式顺口溜和陌生化跨时空台词登场,形象活泼俏皮,成了一个反英雄。 C. 《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将自己比拟成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将沧海之水簸干的大鹏,足见其自信满满,豪情万丈。 D. 《姜子牙》中半人半妖的小九成为全片矛盾的核心,使姜子牙坚守本心并勇于反抗看似不可违背的元始天尊。 4. 有评论家指出:纵观“国潮”动画电影历年创作,均将人物角色的塑造作为内容建构的重点,一方面从多个角度入手对我国传统神话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批量改动,张扬了“潮”之个性,但另一方面影片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却仍与神话原型所弘扬的“国”之价值观一脉相承。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人物塑造上的“国”与“潮”分别体现在什么方面? 【答案】1. A 2. C 3. B 4. ①“国”:《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文精神与神话母题中蕴含的打破命运牢笼的价值观一脉相承。 ②“潮”:《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从多个角度入手对我国传统神话中对哪吒和敖丙的形象进行了改动,哪吒由传统故事中一身正气的灵童改为魔童,反派敖丙则成为一个正面形象。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国潮”动画电影展开深入探讨。材料一从宏观角度分析“国潮”动画的艺术特色,指出其通过“神话重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在保留民族文化内核的同时进行现代化改编;材料二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个案,具体分析其颠覆性改编策略。两则材料形成互补,既展现了“国潮”动画的整体创作理念,又通过典型案例印证了这种创作方式的成功实践,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其超现实性使动画成为与之最契合的表达载体”错误。由原文“由于神话题材天然具有的超现实性,其影视改编过程中往往难以采取真人实景的方式予以复现,因而依赖影视技术的动画成为了与该题材更为契合的表达载体”可知,并不是神话题材的超现实性使动画成为与之最契合的表达载体,而是与其他影视形式比较后,动画更具有的优势,成为了与该题材“更为契合的”表达载体,而不是“最契合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契合了传统观念”错误。由原文“更重要的是,这一叙事层面的类型化改写,服务于故事主题的现代性转换”可知,这样的文化重构契合的是现代观念。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国潮”动画电影使神话主角在影片中或失意化或顽劣化后得以“祛魅”,最终在神话原型人物的塑造方面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