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3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2024-2025 学年第二学期月考
盐田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试题卷
命题人:侯亚飞 审题人:刘宏亮 考试时间:150 分钟 分数:150 分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填入相应位置内。
2.客观题请用 2B 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用黑色的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试卷请妥善保管。
一、现代文阅读(31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4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传统神话包括上古神话、古典神话文学以及民间传说、志怪等体裁,其在历代创作中曾生发出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与广泛深沉的文化意蕴,因而也成为了我国国产电影天然的取法对象与题材宝库。由于神话题材天然具有的超现实性,其影视改编过程中往往难以采取真人实景的方式予以复现,因而依赖影视技术的动画成为了与该题材更为契合的表达载体。
“神话重述”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最初曾在文学领域引起较为广泛的讨论,其基本意义指向为对此前流传的神话元文本进行重读、改编、扩写,以达到赋予其当下时代性之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科技手段的发展下,以传统神话作品充当故事外壳,生产成为精神消费商品后以多种载体进行传播的艺术形式也被纳入该视角的观照范畴,“国潮”动画电影便是与其理念高度契合的一种。
“国潮”动画电影同时汲取神话题材作品重述成败两方面的经验,使得诸多观众原本耳熟能详的神话主角在影片中或失意化或顽劣化后得以“祛魅”,最终在神话原型人物的塑造方面推陈出新。
欧美“新神话主义”创作的内在目标在于借助早前神话资源对以自然为代表之种种未知事物的赋魅想象来对抗现代异化,并最终与科技社会奉为圭臬的“理性”在经由形式上的初步冲突之后糅合为一种全新的“现代神话”。西方新神话主义创作主要是抓住早前神话元素进行现代神话构建,对于现代异化这一问题采取了对抗之后融合、再阐释的应对策略。
从这一层面考量,“国潮”动画电影与之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决定了神话母题为数众多,且多数母题中均蕴含如舍己为人、自力更生、打破命运牢笼等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民族基因与民族精神,这是独属于现代中国的宝贵财富,是文艺作品的文化根基,这也正是“国潮”动画电影在进行现代化改编之余仍能保留中国文化价值内核的根本原因。创作者们虽然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做出了种种创新,但并没有抛开神话资源中的文化内涵,反而通过重述将其置于中心地位。
通过对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梳理也可看出,“国潮”动画电影在创作上更多地选择旧题新写,对神话资源进行承袭与延伸,意图通过“文化寻根”的方式将对当下问题的思考纳入中华传统文化的表达体系之中。其之所以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成长至今,与多方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创作模式也有密切关系,这不仅催生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艺术先行者,更让《长安三万里》《深海》等新一代业已不拘泥于单纯神话重述的影片成功与观众见面,达成了创作实践与艺术表达的有机结合。“国潮”动画电影在深入挖掘我国早期神话文本资源的同时,于内容与形式这两个方面形成了自我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使二者均为其价值内核的表达服务。
(摘编自黄诗娴、陈可凡《论“国潮”动画电影的艺术特色与时代价值》)


浏览完整试题材料二
《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在文本层面最具颠覆性的改写,是将哪吒设置为一个反英雄。《封神演义》原著中哪吒是灵珠投胎,电影中则把灵珠改写为混元珠,并一分为二化为灵珠/魔丸,哪吒阴差阳错成为魔丸降世,原著中的反派龙王三太子敖丙却成为灵珠投胎。于是,原著中哪吒(善)/敖丙(恶),被颠倒置换为哪吒(魔)/敖丙(灵)。主角哪吒成为一个反英雄,反派敖丙则成为一个正面形象,这种天命的错置,也成为电影中哪吒逆天改命的叙事动机。
另一个颠覆性的改写,在于把原著中登场就被打死的配角敖丙,变成哪吒的某种镜像体,建构起哪吒/敖丙这一镜像结构。哪吒/敖丙本就是混元珠的一体两面,哪吒虽为魔童降世被百姓厌弃,却一直想要获得百姓的认同;敖丙虽为灵珠转世,却因是龙族传人而被视为异类,一直遮住龙角想要隐藏身份。
可以说,叙事层面设置哪吒/敖丙这一镜像结构,将古典文本中重视精神内核却忽视戏剧布局的哪吒故事,进行了一种类型化的现代文本改编。哪吒虽然在各类古典文本中被一再讲述、不断演化,但吸引人的始终是哪吒“削肉还母,剔骨还父”的反叛精神内核,而非故事文本的丰富性与戏剧冲突的复杂性。《封神演义》中,哪吒与龙王之间是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哪吒的力量是压倒式的,因此善/恶之间无法建构起有效的矛盾对抗和张力充足的戏剧冲突。更深层、更震撼的悲剧性来源于哪吒与父亲无法调和的冲突,但“剔骨还父”这一戏剧高潮,几乎没有经过戏剧性的铺陈。
因此,哪吒/敖丙这一镜像结构,相较于古典文本,建构了一种更复杂、更立体、更多层次的人物关系,戏剧冲突也随之变得更有对抗性。更重要的是,这一叙事层面的类型化改写,服务于故事主题的现代性转换。原著中哪吒与父亲这一核心冲突消失了,变成了电影中哪吒与敖丙的双主角成长故事。由此,就将哪吒神话原型包含的个体与父权之间的伦理悲剧,转化为“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一个主体性问题,并在这个合家欢的类型动画中被温和化为一个更容易被观众接受的成长故事。
(摘编自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镜像结构与文化重构》)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传统神话因多样的艺术形式与深沉的文化意蕴,成为国产电影的题材宝库,其超现实性使动画成为与之最契合的表达载体。
B. “神话重述”既指对神话元文本的重读、改编、扩写,也指以传统神话作品为故事外壳生产成精神消费商品进行传播的艺术形式。
C.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被设置成一个反英雄,敖丙则成为一个正面形象,这种天命错置成为哪吒逆天改命的叙事动机。
D. 《封神演义》中,哪吒与龙王之间是一种简单的善恶二元对立,更深层、更震撼的悲剧来源于哪吒与父亲无法调和的冲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经过现代化改编后,保留了中国文化价值的内核,根本原因是其神话母题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基因。
B. 《大鱼海棠》在多方面汲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作模式,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进行了创新,展现了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民族精神。
C. 《哪吒之魔童降世》设置了哪吒/敖丙这一镜像结构,这种颠覆性的类型化改写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契合了传统观念。
D. 《哪吒之魔童降世》将传统的哪吒反抗父权的伦理悲剧故事改写为哪吒与敖丙的双主角成长故事,这种改写更易被观众认同。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的凡人江流儿身为稚童却解除了如来佛祖的封印,并最终使得孙悟空打破桎梏、恢复法力。
B. 《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念着数来宝式顺口溜和陌生化跨时空台词登场,形象活泼俏皮,成了一个反英雄。
C. 《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将自己比拟成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将沧海之水簸干的大鹏,足见其自信满满,豪情万丈。
D. 《姜子牙》中半人半妖的小九成为全片矛盾的核心,使姜子牙坚守本心并勇于反抗看似不可违背的元始天尊。
4. 有评论家指出:纵观“国潮”动画电影历年创作,均将人物角色的塑造作为内容建构的重点,一方面从多个角度入手对我国传统神话中的人物形象进行批量改动,张扬了“潮”之个性,但另一方面影片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却仍与神话原型所弘扬的“国”之价值观一脉相承。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哪吒之魔童降世》人物塑造上的“国”与“潮”分别体现在什么方面?
【答案】1. A 2. C
3. B 4. ①“国”:《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文精神与神话母题中蕴含的打破命运牢笼的价值观一脉相承。
②“潮”:《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从多个角度入手对我国传统神话中对哪吒和敖丙的形象进行了改动,哪吒由传统故事中一身正气的灵童改为魔童,反派敖丙则成为一个正面形象。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国潮”动画电影展开深入探讨。材料一从宏观角度分析“国潮”动画的艺术特色,指出其通过“神话重述”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在保留民族文化内核的同时进行现代化改编;材料二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个案,具体分析其颠覆性改编策略。两则材料形成互补,既展现了“国潮”动画的整体创作理念,又通过典型案例印证了这种创作方式的成功实践,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其超现实性使动画成为与之最契合的表达载体”错误。由原文“由于神话题材天然具有的超现实性,其影视改编过程中往往难以采取真人实景的方式予以复现,因而依赖影视技术的动画成为了与该题材更为契合的表达载体”可知,并不是神话题材的超现实性使动画成为与之最契合的表达载体,而是与其他影视形式比较后,动画更具有的优势,成为了与该题材“更为契合的”表达载体,而不是“最契合的”。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契合了传统观念”错误。由原文“更重要的是,这一叙事层面的类型化改写,服务于故事主题的现代性转换”可知,这样的文化重构契合的是现代观念。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国潮”动画电影使神话主角在影片中或失意化或顽劣化后得以“祛魅”,最终在神话原型人物的塑造方面推陈出新。


展开余下试题A.《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是凡人江流儿的行为让孙悟空恢复法力,重点强调的是凡人对孙悟空的影响,并非孙悟空这一神话主角自身的失意化、顽劣化以及“祛魅”,不符合材料一第三段观点。
B.《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念着数来宝式顺口溜和陌生化跨时空台词登场,形象活泼俏皮,成为反英雄。这体现了哪吒这一原本耳熟能详的神话主角的形象发生了变化,从传统形象变得更加现代、活泼、反英雄,符合“或失意化或顽劣化后得以‘祛魅’,在神话原型人物的塑造方面推陈出新”的观点,可以作为论据支撑该观点。
C.《长安三万里》中李白将自己比拟成大鹏,展现的是李白的自信和豪情,没有体现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失意化、顽劣化以及“祛魅”,也没有在神话原型人物塑造方面的创新变化,不符合材料一第三段观点。
D.《姜子牙》中是半人半妖的小九成为全片矛盾核心,使姜子牙有所改变,重点在于小九对姜子牙的影响,并非姜子牙这一神话主角自身的失意化、顽劣化以及“祛魅”,不符合材料一第三段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国”:结合材料一“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决定了神话母题为数众多,且多数母题中均蕴含如舍己为人、自力更生、打破命运牢笼等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民族基因与民族精神”和材料二“将哪吒神话原型包含的个体与父权之间的伦理悲剧,转化为‘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一个主体性问题”可知,《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文精神与神话母题中蕴含的打破命运牢笼的价值观一脉相承。
②“潮”:结合材料二“主角哪吒成为一个反英雄,反派敖丙则成为一个正面形象,这种天命的错置,也成为电影中哪吒逆天改命的叙事动机”“另一个颠覆性的改写,在于把原著中登场就被打死的配角敖丙,变成哪吒的某种镜像体”可知,《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从多个角度入手对我国传统神话中对哪吒与敖丙的形象进行了改动,哪吒由传统故事中一身正气的灵童改为魔童,反派敖丙则成为一个正面形象。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十八岁出门远行
余华
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
公路高低起伏,那高处总在诱惑我,诱惑我没命奔上去看旅店。这一次我看到了,看到的不是旅店而是汽车。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车厢里高高堆着箩筐,我想着箩筐里装的肯定是水果。
我兴致勃勃跑过去,向司机打招呼:“老乡,你好。”司机好像没有听到,仍在拨弄着什么。我知道要是错过这次机会,将不再有机会。现在应该豁出去,于是我跑到另一侧,也拉开车门钻了进去,我准备与他在驾驶室里大打一场。然而他却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这让我不解。他问:“你上哪?”我说:“随便。”他又亲切地问:“想吃苹果吗?”“那还用问。”
他仍看着我。“到后面去拿吧。”他汽车开得那么快,我敢爬出驾驶室爬到后面去吗?于是我说:“算了吧。”
汽车奔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我已经知道这汽车是他自己的,苹果也是他的。我问他:“你到什么地方去?”他说:“开过去看吧。”这话简直像是我兄弟说的,这话可多亲切。现在我根本不在乎什么旅店,这汽车这司机这座椅让我心安而理得。
可是这汽车抛锚了,我坐在驾驶室里,听着他修车的声音。“修好了?”我问。“完了,没法修了。”他说。我想完了,“那怎么办呢?”我问。“等着瞧吧。”他漫不经心地说。
我仍在汽车里坐着,不知该怎么办。眼下我又想起什么旅店来了。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我在里面也坐不住,于是,打开车门也跳了下去。
过了很久,有人骑着车子来了,我心里十分高兴,便迎上去喊道:“老乡,你们好。附近有旅店吗?”他们没有回答,而是问我:“车上装的是什么?”我说:“是苹果。”
他们五人推着自行车走到汽车旁,有两个人爬到了汽车上,接着就翻下来十筐苹果,下面三个人把筐盖掀开往他们自己的筐里倒。那情景让我目瞪口呆。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责问:“你们要干什么?”他们没理睬我继续倒苹果。我上去抓住其中一个人的手喊道:“有人抢苹果啦!”这时有一只拳头朝我鼻子上狠狠地揍来了,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
司机此刻正在慢慢地散步,嘴唇翻着大口喘气。他好像一点儿也不知道刚才的事。我跑过去对着他的耳朵大喊:“你的苹果被抢走了!”他这才转身看了我起来,我发现他的表情越来越高兴,我发现他是在看我被打得五彩缤纷的脸。这时候,坡上又有很多人骑着自行车下来了,每辆车后都有两只大筐,他们都发疯般往自己筐中装苹果。才一瞬间,车上的苹果全到了地下,所有人都像蛤蟆似的蹲着捡苹果。我是在这个时候奋不顾身扑上去的,我大声骂着:“强盗!”扑了上去。于是有无数拳脚前来迎接,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跌坐在地上,我再也爬不起来了,只能看着他们乱抢苹果。坡上又下来了一些手扶拖拉机和自行车,他们也投入到这场浩劫中去。来迟的人开始在汽车上动手,我看着他们将车窗玻璃卸了下来,将轮胎卸了下来,又将木板撬了下来。可我那时只能看着了,因为我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现在四周空荡荡了,只有一辆手扶拖拉机还停在趴着的汽车旁。这时我看到那个司机也跳到拖拉机上去了,他在车斗里坐下来后还在朝我哈哈大笑。我看到他手里抱着的是我那个红色的背包。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可他把我的背包抢走了。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车后,司机亲切地请“我”吃苹果,“我”拒绝了, 因为“我”担心司机在“我”爬出驾驶室后扔下“我”扬长而去,所以有所戒备。
B. “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不仅写出了“我”此时身体上因受伤无力爬起来的虚弱感,也形象地表现了精神世界受到现实冲击后的无助感。
C. “我”被殴打掠夺后,感受到汽车遍体鳞伤,但它的心窝还是健全、暖和的,尽管经历磨难,“我”的精神依然健全,内心仍然温暖。
D. 小说叙写了一个关于成长的寓言。“我”走出家门,开启一场未知的旅行,原本以为成长是一次快乐的旅行,结果却是一次坎坷的经历。


展开余下试题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我”出门远行,走在一条贴在海浪上的起伏不止的柏油马路上,马路象征着漂泊动荡的人生之路。
B. 小说以旅行感受为线索,并运用倒叙,把故事的起因放在了结尾处,与前文形成对比,给小说增加了一抹亮色。
C. 小说中的“旅店”不仅实指“我”在远行中的安身之所,也象征着一个人在成长旅途中的人生目标和精神归宿。
D. 小说与卡夫卡的《变形记》有相通之处,二者都具有现代派小说的荒诞性特点,但后者更注重细节的真实性。
7.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并用平静轻松的叙述语调讲述“我”出门远行的经历,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8. 孙绍振先生评价“这篇小说是现实的悲剧,然而在艺术上却是喜剧”。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5. A 6. B
7. ①聚焦于“我”的内心世界,加强故事的真实性,让读者身临其境,更直观深入地感受到“我”在旅途中的困境以及内心的孤独、痛苦和成长。
②以平静轻松的叙述语调来讲述过去的经历,与成长的阵痛形成反差,增加情感张力。
8. ①现实的悲剧:小说通过“我”的远行经历,生动地揭示了成人世界的荒诞残酷、人性的麻木阴暗和青年人在现实面前的迷惘、痛苦和孤独,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成长的艰辛。
②艺术的喜剧:作者通过幽默的笔触和荒诞的情节,使得小说在艺术上呈现出喜剧效果。司机的友好与背叛、苹果被抢的荒诞场景等,都在轻松的叙述中展现出一种黑色幽默,使得读者在感受到现实残酷的同时,也能一笑置之。
【解析】
【导语】文章讲述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离开家,踏上人生旅途的故事。主人公在旅途中遇到一位司机与他结伴同行。旅途中汽车抛锚,遭遇了一群抢劫苹果的村民。最终司机也背叛了他,抢走了他的背包。主人公意识到成长旅途中的艰辛与磨砺。小说通过这一段旅程,象征性地展现了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挫折与挑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是因为‘我’担心司机在‘我’爬出驾驶室后扔下‘我’扬长而去,故有所戒备”错误。原文“他把汽车开得那么快,我敢爬出驾驶室爬到后面去吗”,可知我是害怕路途中摔下来才不去吃苹果,原因弄错。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并运用倒叙,把故事的起因放在了结尾处”错误。在这篇小说中,故事是按照“我”出门远行的时间顺序依次展开的,先写“我”走在路上寻找旅店,遇到汽车,接着汽车抛锚、苹果被抢、背包被司机抢走,最后“我”在遍体鳞伤的汽车里找到了“旅店”,最后采用补叙的方式把故事的起因放在结尾处。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叙述视角鉴赏能力。
①聚焦“我”的内心世界与加强故事真实性: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以“我”的视角展开整个故事。如“这年我十八岁,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但是我还没走进一家旅店”“我兴致勃勃跑过去,向司机打招呼”“我明白过来就冲了上去”等内容,都是从“我”的角度来描述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读者直接接触到“我”的内心活动,仿佛自己就是故事中的“我”,从而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我”的困境、孤独、痛苦和成长:在“我”的远行经历中,遇到了汽车抛锚、苹果被抢、被人殴打、背包被司机抢走等困境。像“我被打出几米远。爬起来用手一摸,鼻子软塌塌地不是贴着而是挂在脸上,鲜血像是伤心的眼泪一样流”“我全身每个地方几乎同时挨了揍。我跌坐在地上,我再也爬不起来了,只能看着他们乱抢苹果”等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我”的痛苦。而最后“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竟在这里”,体现了“我”在经历挫折后的成长。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使读者更容易代入“我”的角色,感受“我”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和心理变化,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体会到成长的艰辛与无奈。
②平静轻松的叙述语调:文中“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这年我十八岁,尽管走了一天,可我一点也不累”“汽车奔驰着,我舒服地坐在座椅上,看着窗外,和司机聊着天。现在我和他已经成为朋友了”等语句,用一种平静轻松的语调来描述“我”的经历。
与成长的阵痛形成反差增加情感张力,然而,“我”实际经历的却是苹果被抢、被人殴打、背包被抢等充满痛苦和挫折的事情,这些成长的阵痛与前面平静轻松的叙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如“司机这时在公路中央做起了广播操,他从第一节做到最后一节,做得很认真”,在苹果被抢的混乱场景下,司机却做广播操,这种平静的描写与“我”的遭遇形成反差,更凸显出“我”的无助和痛苦,增加了故事的情感张力。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轻松语调,使得读者更容易感同身受,体会到“我”在旅途中的成长与变化。轻松的语调与故事的波折形成对比,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和讽刺效果。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现实的悲剧:司机对“我”的态度由粗暴、到上车后变得友好,再到他车上的苹果被抢时,他却无动于衷,这种前后矛盾、不合常理的行为,展现了成人世界的荒诞;那些抢苹果的人毫无顾忌地公然抢劫,体现了成人世界的残酷。苹果被抢,司机不仅没有愤怒和制止,反而“慢慢地散步”“表情越来越高兴”,那些抢苹果的人完全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和权益,揭示了人性的麻木和阴暗。“我”一开始怀着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憧憬踏上旅程,然而“我”在被抢苹果的人殴打后,司机却“朝我哈哈大笑”“把我的背包抢走了”,“我”身心受到伤害,体现了“我”在现实面前的迷惘和痛苦;在整个事件中,“我”始终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些荒诞和残酷的现实,没有人理解“我”,也没有人帮助“我”,体现“我”的孤独。这都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以及成长的艰辛。
②艺术的喜剧:情节上,小说具有喜剧的超现实的荒诞,情节逻辑违背常理,荒唐可笑,比如“我”敬烟后司机接受“我”的善意但拒绝“我”乘车,“我”对他凶狠呵斥,他却十分友好。语言上,小说写“我”对“迎风飘飘”“定居”在下巴上的胡须“格外珍重”,有意夸大和大词小用,来进行自我调侃,语调轻快,从而构成语言新鲜幽默的风格。使得读者在感受到现实残酷的同时,也能一笑置之。
二、古代诗文阅读(49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秦缪公乘马而车为败,右服①失而野人取之。缪公自往求之,见野人方将食之于岐山之阳。缪公叹曰:“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于是遍饮而去。处一年,为韩原之战。晋人已环缪公之车矣,晋梁由靡已扣缪公之左骖矣,晋惠公之右路石奋杸②而击缪公之甲,中之者已六札矣。野人之尝食马肉于岐山之阳者三百有余人,毕力为缪公疾斗于车下,遂大克晋,反获惠公以归。此《诗》之所谓曰“君君子则正,以行其德;君贱人则宽,以尽其力”者也。人主其胡可以无务行德爱人乎?行德爱人,则民亲其上;民亲其上,则皆乐为其君死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仲秋纪第八·爱士》)
材料二: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罔③,捆蒲苇,织葩屦④,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深圳”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