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广东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广东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信息点涂黑,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究竟什么是意象思维?严格地说,它指的是诗人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世界和观照自我,将既已获得的人生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并显现为审美意象的活动过程。为简要说明起见,用两句话来概括其基本的运作方式:一句叫“运意成象”,一句叫“观物取象”。
“运意成象”的前提,自当是有“意”可运,也就是有诗人真切的情意体验在,需要借托物象加以展现。这“意”又从何而来呢?不是来自神秘的“天启”,亦非出自恍惚莫名的“灵感”,从源头上讲,它就起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遭遇。是外界事物触动人的心灵世界所引发的诸种活生生的感受。更确切地看,应是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外来的刺激与主体的回应交相感触,于是有各种情意体验生成。唐代古文家韩愈曾用“喜怒哀乐不得其平”来形容人心受外物触发后的心理波动状态,并以“不平则鸣”来提示文学创作因心理波动面发生的自然规律,其实也是根据这个原理。
情意体验由初发经过积累与深化,到了需要宣泄的时候,又该如何来宣泄呢?作为诗歌艺术的创造活动,必须借助审美的形态来表现,以使自己内在的情意体验能诗意地传递给别人,从而让人获得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而这种传递手段,则非审美意象莫属。我们看屈原的伟大诗篇《离骚》,那确是“发愤以抒情”的代表作,所发泄的也恰是诗人自身政治失意、理想破灭、报国无门而又不忍舍弃的满腔牢愁,但发泄的形式并不取直白的哭诉或简单的怒骂,乃是致力于营造一系列看似虚幻却富于象征意味的情境事象,让读者跟着诗中主人公的身影上天入地、周游四方,终于在去留两难、归依无着的处境下,领略并深深撼动于诗人内心的急剧痛苦与深沉绝望,意象艺术的巨大魅力由此展露无遗。
“运意成象”的过程中,还必须有“取象”这个环节存在。“取象”又该从何处着手呢?那就要追溯到“观物”,因为“象”总离不开“物”,而“观物”自然便成了“取象”的前奏。
要说明的是,这“物”并不单纯指外在事物,主体的人自身也是一种“物”,故而“观物”同时就包含着“观我”,而且有必要将“观我”与“观物”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所以我们所说的“运意成象”,理所当然地含有将自我情意体验转化成审美意象的用意。就是说,一方面,诗人将自己的情意体验注入物象,让物象灌注生气;另一方面,又从物象中摄取其神理与形态,使自己原有的人生体验得以丰富、拓展和改造变形。这样一种双向同构的心理状态,便是审美意象的诞生和“运意成象”活动的告成。而审美意象的生成,同时意味着诗人原有的人生体验已转变为以审美形态展示的诗性生命体验(即审美体验)。“象”和“意”在意象思维的运作中本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陈伯海《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
意象思维有什么特性呢?诗人构思和写作的过程,都是意象思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始终有浓烈情感的相随,并且都充满丰富的想象。诗歌创作过程中,一个意象与一个意象的相联,情感是意象之间发展的线索,而想象是意象提升的动力。想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使诗中的时间和空间感更加强烈,将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距离短碍更大,从而开拓诗意诗美的空间。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像屈原写《高骚》的时候,如果感情没有到达到入瘾,与神鬼和动植物一起奔走那样一种境界,他绝对写不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千古绝唱。如果李白以常人心态来写《蜀道难》,也许写不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诗行。科学家的思维也可能有情感性、想象性,但那种情感和想象多半是一种外在的形态,不像诗人这样要投入其中,形成一个焦点,并达到饱和状态。诗人意象思维过程中那种情感的集中性、强烈性、人格性、心灵化,想象的跳跃性、扩张性、时空一体性,光线与色调的生动性,感情与想象综合起来所形成的心灵的涌动景观,都是科学思维难以相比的。意象思维是一种与科学思维、形象思维不同的思维,这是一种神秘的、内外一体的、难以理清的,同时又引人入胜的、令人神往的思维方式。
(摘编自邹建军《“意象思维”的五大特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思维在于将既已获得的人生体验转化为审美意象,需经历“运意成象”与“观物取象”两个过程。
B. “运意成象”的前提是有“意”可运,“意”来自诗人经历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后生成的情意体验;
C. 《离骚》通过构建看似虚幻而充满象征意味的情境事象传递幽愤,这说明诗歌创作需避免直白的情感宣泄。
D. 审美意象的生成需诗人将情意注入物象,同时从物象中摄取神理与形态,最终实现双向同构的转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围绕“意象思维”展开论述,但材料一侧重分析其运作方式,材料二侧重分析其特性。
B. 意象思维中的“观物”不仅指观察外物,也包含对自我情意的审视,体现了“物我合一”的审美特质。
C. 诗歌中意象的联结需情感线索与想象共同作用,借助情感线索完成意象发展,需要想象来拓展诗意空间。
D. 科学家的思维虽然包含情感与想象,但其情感投入程度与诗人意象思维的“焦点化”状态存在差异。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 一项是( )
A. 陆机《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B. 苏轼评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 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严羽《沧浪诗话》:“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4. 结合文本内容,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5. 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意象思维的角度分析李贺《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过程。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柠檬树的故事
【苏】帕乌斯托夫斯基
擦鞋童斯塔斯和自己的爷爷住在涅曼河边的一个小城里。
爷爷岁数很大了,以至于他的经历在他的记忆里都乱成了一锅粥,好像一幅纸牌一样,随意变动。他整天就坐在窗前,一边为顾客装烟卷,一边絮絮叨叨地说: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儿?是玛雷霞种上柠檬树之前还是之后的事儿?”
对年代的记忆始于柠檬树。而柠檬树也有不少年头了。这棵树是斯塔斯的妈妈还是小姑娘的时候栽上的。如今,这棵柠檬树虽然长得还不是很高,但已经是枝叶繁茂了,深色的树叶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蜡,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闻起来非常惬意。爷爷一直在等着柠檬树开花。后来,柠檬树终于开花了,清一色的白花。那是一个春天,涅曼河上飘来了五色斑斓的云彩,倒映在河水中,一会儿是清一色的白云,一会儿又是玫瑰色的,还有蓝色的。因此,涅曼河的水也呈现出多彩的颜色,艳丽至极。
正是在德国法西斯从空中向这座小城投下第一批黑乎乎的炸弹的那一天,柠檬树上的花儿凋谢了。但是,果实留了下来。它开始慢慢地生长,长成了一颗如核桃般大小的柠檬果。尔后,开始渐渐变绿了,这时,爷爷对斯塔斯说:
“别老想着去碰它。让它自己成熟落地吧。”
斯塔斯回答道:“可是,在一般的柠檬树上,人们可都是把果子摘下来的呀。”
“那是一般的柠檬树。而这棵柠檬树可不一般。它是棵有魔力的树。”
斯塔斯笑了起来,他知道,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有魔力的东西。
爷爷生气地说:“在我像你一样还是个小不点的时候,我从不会嘲笑童话故事。我喜欢听这些童话故事。所以我才会到了八十七岁的年纪还能给自己挣一块面包。”
“那么这棵柠檬树有什么魔力呢?”斯塔斯问道。
“如果是一只邪恶的手碰了它,它就会干枯!”
“假如碰它的是一只善良的手呢?”斯塔斯问。
“那你就瞧着吧,”爷爷吞吞吐吐地说道,“我先不告诉你。你不可以嘲笑它。拿上你的箱子、鞋油和刷子,到广场上去吧,那儿才是你的战场。”
斯塔斯背上自己的小箱子就跑开了。他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笑呵呵地给那些爱打趣的俄国士兵们擦皮靴,不过,更多的时候,他都会给一位快乐的姑娘擦皮靴,她有一双像亚麻花一样蓝色的眼睛。这位姑娘叫娜斯佳,她手持一支步枪在邻近的十字路口站岗。
一天夜里,德国飞机扔下了好些炸弹,斯塔斯甚至都没有从爆炸声中苏醒,娜斯佳就消失了。代替她站在十字路口的是一个陌生的士兵。从他那儿,斯塔斯得知,娜斯佳负伤了,住在医院里,医生给她做了一个很大的手术,还不清楚能不能救活她。
这一天,斯塔斯毫不理会战士们开的任何一个玩笑,给他们擦鞋的时候,甚至头都不抬一下。他只是一个劲儿地挥动着鞋刷擦鞋,动作迅速而麻利,还偷偷地用衣袖擦自己的眼睛。他擦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皮靴油光锃亮,鞋面上再也看不见有各色浑浊的斑点为止。
晚上,斯塔斯把小箱子上的皮带往肩上一背,就直奔医院去了。可是人们不放他进去见娜斯佳。不过他听到一个老护士对另一个护士说,必须尽快搞到柠檬汁,可是哪儿也弄不到柠檬果,娜斯佳的病情很严重。


展开余下试题斯塔斯离开了医院。低沉的天空飘下雪花,这雪花是那么密,那么大,整个大地没到五分钟就变成了白雪皑皑的王国,一切都安静下来了。
斯塔斯返回家中。爷爷在炕上打盹儿。柠檬果发出阵阵沁人的香味儿。此时,这颗柠檬果已经完全成熟了,沉甸甸地挂在柔软的叶子中间。
斯塔斯对着柠檬果哈了一口气,抚摸了一下,便小心翼翼地把它摘了下来。爷爷还在那里打鼾,大概又遇上好梦了。
斯塔斯走出屋子,朝医院跑去。他把柠檬果交给了那个老护士,可是当护士开始盘问他,他究竟是从哪儿弄来这个柠檬果的时候,他竟然无言以对了,他满脸羞涩,只是一个劲儿地用袖子擦着挂满雪花的湿乎乎的脸蛋。
然后,斯塔斯久久地在小城里徘徊,不敢回家,不敢看到爷爷,甚至都害怕得哭了起来,浑身战栗,他想,柠檬树大概已经枯死了。雪花落进了斯塔斯的衣领,他艰难地从一个个雪堆里拔出双脚。
一直到天亮以后,斯塔斯才最终回到了家。爷爷还在熟睡。斯塔斯走进屋子,轻声地叫了一声——窗外的蓝天上已经露出朝霞,一缕柔和的霞光微微照亮了小屋,在这缕霞光中,柠檬树上已经挂满了几十朵白花。花儿在朝霞中闪闪发光,迎风摆动,斯塔斯发现,每朵白花上都闪烁着一滴纯净的露珠。
在沁人心脾的花香里,斯塔斯感到头晕目眩,他叫了起来:“爷爷,快看呀!”他一屁股坐到地板上,他感到一朵朵硕大的冰清玉洁的白花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在他的眼前飞舞,不断地变成五色斑斓的火光,这种幻觉一直持续到有人拍了拍斯塔斯的肩膀,传来爷爷那熟悉的声音为止。爷爷好像正在跟谁说话:
“亲爱的大夫,他是被这花儿熏昏了。现在,我们整个屋子都飘满了花香,就像天堂里的花园。而柠檬果不见了!有人把它摘了。先生,这人一定是为了做善事才把果子摘了的。人用善良的手碰这棵树,它就会开花。它就是这么一棵神奇的树……”
初春时分,当柠檬树仍然开着花,当爷爷看着满树的美丽花朵心花怒放的时候,有一双宛如亚麻花一样的蓝色眼睛的娜斯佳出院了。她来到斯塔斯家,擦了擦湿润的眼睛,轻声地说,斯塔斯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他们俩的友谊就这样开始了,对于那些认为童话早已从我们生活中消逝的人而言,他们俩的友谊是令人羡慕的。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围绕柠檬树,讲述了一个小城里普通百姓与俄军士兵 故事,表现军民之间的融洽关系。
B. 爷爷岁数大了,记忆模糊混乱,只能以柠檬树来作为回忆往事的节点,这也表明柠檬树在爷爷生活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C. 擦鞋童斯塔斯在得知女战士娜斯佳负伤住院后,内心痛苦但又不愿意表露出来,他用擦皮鞋的动作来掩饰自己的悲伤和哭泣。
D. 斯塔斯在偷摘柠檬果之后,因为害怕而不敢回家,不敢再见到爷爷,一方面展现出他性格的怯懦,另一方面也说明爷爷的严厉。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又结合斯塔斯这个儿童视角观察事物,共同构建了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感,也富有童趣。
B. 小说描写春天柠檬树开花时涅曼河上五彩斑斓的云彩,一派祥和宁静,营造出一个浪漫诗意、充满奇幻色彩的童话世界。
C. 面对斯塔斯“假如碰它 是一只善良的手呢”的追问,爷爷没有直接回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表现出爷爷的心虚。
D. 小说中两次对娜斯佳的外貌描写,都只写她有一双宛如亚麻花一样的蓝色眼睛,突出她的美丽,简约而又令读者印象深刻。
8. 娜斯佳说:“斯塔斯有一颗金子般 心”,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分析。
9. 本文其实是一篇隽永的童话故事。安徒生曾说:“孩子们只懂得童话中的花絮,而成年人才能明白其全部。”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多重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绍于是渡河追公军至延津南公勒兵驻营南阪下使登垒望之。曰:“可五六百骑。”有顷,复白:“骑稍多,步兵不可胜数。”公曰:“勿复白。”乃令骑解鞍放马。是时,白马辎重就道,诸将以为“敌骑多,不如还保营”。荀攸曰:“此所以饵敌,如何去之!”绍骑将文丑与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诸将复白:“可上马。”公曰:“不也。”有顷,骑至稍多,或分趣辎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马。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
八月,绍连营稍前,依沙堆为屯,东西数十里。公亦分营与相当,合战不利。时公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绍复进临官渡,起土山地道;公亦于内作之,以相应。绍射营中,矢如雨下,行者皆蒙楯,众大惧。时公粮少,与荀彧书,议欲还许。彧以为“绍悉众聚官渡,欲与公决胜败。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且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夫以公之神武明哲而辅以大顺,何向而不济!”公从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二:
臣松之以为: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夫结营相守,异于摧锋决战。本纪云:“绍众十余万,屯营东西数十里。”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以理而言,窃谓不然。绍为屯数十里,公能分营与相当,此兵不得甚少,一也。绍若有十倍之众,理应当悉力围守,使出入断绝,而公使徐冕等击其运车,公又自出击淳于琼等,扬帷往还,曾兆抵阑,明绍力不能制,是不得甚少,二也。诸书皆云公坑绍众八万,或云七万。夫八万人奔散,非八千人所能博,而绍之大众曾联手庭戮,何缘力能制之?是不得甚少,三也。将记述者疏以少见奇,非其穷粟也。是《他姐傅》云:“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十金匹以赴军。”本纪及《世语》并三公畔华碑开百余匹,繇马为安在哉?
(《三国志·魏书·民帝纪》戴松之理)
注释:公是指曹操:绍是指袁绍。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除号涂黑。
绍于是渡河追A公军B至延津南C公勒兵驻营D南阪下E使登垒F望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就,留、占据的意思,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的“就”字意义相同。
B. 所以,用来,与《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用法相同。
C. 楯,军营中的盾牌,与《项脊轩志》中“旧时栏楯”的“楯”的意义不同。
D. 摧,摧毁、挫败,与《孔雀东南飞》中的“阿母大悲摧”中的“摧”意义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先是让士兵报告袁绍军队的情况,最后又下令不用再报告敌军人数,并纵马休息,体现了曹操的临战镇定和胸有成竹。
B. 袁绍部将文丑和刘备率领五六千骑兵到来,曹操立即指挥对袁军发起猛烈进攻,斩杀文丑,体现了他对战机的精准把握。
C. 袁绍摆开连营的阵势向曹军步步进逼,背靠沙堆立营,东西有数十里长。曹操也摆开相应的阵势与袁军对抗,但战况不利。
D. 荀彧认为袁绍是个才智平平的人,虽能聚集人才,却不会使用他们。以曹操的英明勇武,加上师出有名,肯定能打败袁绍。


展开余下试题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
(2)魏太祖虽机变无方,略不世出,安有以数千之兵,而得逾时相抗者哉?
14. 裴松之认为《三国志》中对曹操阵营“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的描述“非其实录也”“未应如此之少也”,请结合材料二分析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鹅湖①归病起作
辛弃疾
著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葛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注释:①鹅湖:今属江西上饶铅山县,原名荷湖,晋人龚氏居山中,养鹅湖中,于是更名鹅湖。本词是作者罢官闲居上饶期间的作品,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鹅湖归病起作”,说明作者刚游览过鹅湖。从鹅湖归来后,他生了病,但他还是念念不忘鹅湖之旅。
B. 开头两句作者认为抱定了寻春的目的四处寻找,还不如喝上几杯酒,在家门附近和春光不期而遇。
C. 上片三四句写“信步”时发生的故事。刚看到好山时人已经疲倦不堪,诗还没写好却下起了大雨。
D. “携竹杖,更芒鞋”,营造出轻松而随意的氛围,为后文与乡村春色猝然相遇做了不露痕迹的铺垫。
16. 有人说辛弃疾的这次鹅湖之旅,使他心中的“希望之火又一次被点燃”,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写出江水、天空一色,没有一点尘埃,只有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空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也说“_______,_______”。可见,真正的隐士并不十分在意简陋的居住环境。
(3)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鸥鸟这一意象,作者通常借以寄托情感,表达思绪,比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十二时辰制度形成之前,古人采用的是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的时称计时法。这种计时方法巧妙地结合了太阳的运行、自然现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规律,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十二时段。
除了时称计时外,古人还使用漏刻计时法。“金炉查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王安石以漏刻计时法为背景,描绘了漏声将残的静夜景象。漏刻计时法中的“漏”是用于计时的带孔的壶,“刻”是配有刻度的浮箭。 ① 。泄水型漏刻是水通过壶孔流出,壶内水位下降,浮箭随之下沉,通过观察浮箭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的流逝。相反,受水型漏刻则是将浮箭置于接收水的壶中,随着水位上升,浮箭也会上升,以此来指示时间。漏刻的发明让人们无须频繁观测天文现象就能随时知晓时间,减少了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标志着中国古代时间计量技术的一大进步。
上面提到的两种计时方法———时称计时法与漏刻计时法,主要以太阳升起作为白天时间计量的开始,因此深受季节更叠的影响,属于“非匀定时间体系”。这种时间体系之所以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农耕社会的特性,也就是说,人们尊循着“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自然生活节奏。与之相较, ② 。它从夜半时分起始,将一日均匀切割为十二个时段,并以十二时辰作为标记。其中,“辰”原本象征着天空中的方位,而十二时辰则是通过观察太阳在一天中的视觉轨迹,利用其方位变化构建的一个既稳定又精确的时间框架。
18. 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处都使用了引号,请分别分析它们使用引号的原因和效果。
19. 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修改。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登那土阜上望去,康桥只是一带茂林,拥戴着几处娉婷的尖阁。妩媚的康河也望不见踪迹,你只能循着那锦带似的林木想象那一流清浅。村舍与树林是这地盘上的棋子,有村舍处有佳荫,有佳荫处有村舍。这早起是看炊烟的时辰:朝雾渐渐的升起,揭开了这灰苍苍的天幕(最好是微霰后的光景),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轻快的、迟重的、浓灰的、淡青的,在静定的朝气里渐渐的上腾,渐渐的不见,仿佛是朝来人们的祈祷,参差的翳入了天听。朝阳是难得见的,这初春的天气。但它来时是起早人莫大的愉快。顷刻间这田野添深了颜色,一层轻纱似的金松糁上了这草,这树,这通道,这庄舍。顷刻间这周遭弥漫了清晨富丽的温柔。顷刻间你的心怀也分润了白天诞生的光荣。“春”!这胜利的晴空仿佛在你的耳边私语。“春”!你那快活的灵魂也仿佛在那里回响。
21. 作者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幅康桥初春清晨图。以下对本文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展开描写,如“灰苍苍的天幕”“耳边私语”等,增强了场景的立体感和感染力,使读者身临其境。
B. 作者寓情于景,描绘出眼前“妩媚的康河”“上腾的炊烟”等具有生机的景物,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喜悦和眷念之情。
C. 本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如“轻纱似的金粉”运用比喻手法,将轻纱的轻盈和金粉的灿烂相结合,展现了朝阳的柔和与朦胧。
D. 本文句式富于变化,长短句交错,如“成丝的、成缕的、轻快的”等词语单独成句,形象地描绘出炊烟的形状、姿态和颜色,韵律和谐。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村舍与树林在这地盘上交错分布,村舍与佳荫相互映衬”,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发自己的光就好,不要吹灭别人的灯。”
以上说法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五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