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陈伯海《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 意象思维有什么特性呢?诗人构思和写作的过程,都是意象思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始终有浓烈情感的相随,并且都充满丰富的想象。诗歌创作过程中,一个意象与一个意象的相联,情感是意象之间发展的线索,而想象是意象提升的动力。想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使诗中的时间和空间感更加强烈,将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距离短碍更大,从而开拓诗意诗美的空间。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像屈原写《高骚》的时候,如果感情没有到达到入瘾,与神鬼和动植物一起奔走那样一种境界,他绝对写不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千古绝唱。如果李白以常人心态来写《蜀道难》,也许写不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诗行。科学家的思维也可能有情感性、想象性,但那种情感和想象多半是一种外在的形态,不像诗人这样要投入其中,形成一个焦点,并达到饱和状态。诗人意象思维过程中那种情感的集中性、强烈性、人格性、心灵化,想象的跳跃性、扩张性、时空一体性,光线与色调的生动性,感情与想象综合起来所形成的心灵的涌动景观,都是科学思维难以相比的。意象思维是一种与科学思维、形象思维不同的思维,这是一种神秘的、内外一体的、难以理清的,同时又引人入胜的、令人神往的思维方式。 (摘编自邹建军《“意象思维”的五大特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思维在于将既已获得的人生体验转化为审美意象,需经历“运意成象”与“观物取象”两个过程。 B. “运意成象”的前提是有“意”可运,“意”来自诗人经历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后生成的情意体验; C. 《离骚》通过构建看似虚幻而充满象征意味 情境事象传递幽愤,这说明诗歌创作需避免直白的情感宣泄。 D. 审美意象的生成需诗人将情意注入物象,同时从物象中摄取神理与形态,最终实现双向同构的转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围绕“意象思维”展开论述,但材料一侧重分析其运作方式,材料二侧重分析其特性。 B. 意象思维中的“观物”不仅指观察外物,也包含对自我情意的审视,体现了“物我合一”的审美特质。 C. 诗歌中意象的联结需情感线索与想象共同作用,借助情感线索完成意象发展,需要想象来拓展诗意空间。 D. 科学家的思维虽然包含情感与想象,但其情感投入程度与诗人意象思维的“焦点化”状态存在差异。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陆机《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B. 苏轼评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 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严羽《沧浪诗话》:“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4. 结合文本内容,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5. 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意象思维的角度分析李贺《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过程。 【答案】1. C 2. D 3. A 4. ①总分结构:开篇定义意象思维,后分述“运意成象”和“观物取象”两个过程。 ②例证法:以《离骚》为例,说明意象如何传递情感。 ③引用权威:引用韩愈“不平则鸣”佐证心物交感原理。 ④逻辑严密:从“意”的来源到意象生成,层层递进。 5. ①心物交感阶段:李贺聆听李凭弹奏箜篌,乐声作为外界刺激触动心灵,与自身回应双向交感,由此产生对乐声的独特情意体验。 ②沉淀积累阶段:初发的乐声体验在李贺心中沉淀深化,经酝酿转化为审美体验,为后续以意象展现乐声魅力积蓄情感与构思基础。 ③诗意宣泄阶段:李贺借“昆山玉碎”“芙蓉泣露”等丰富意象,融入浓烈情感与奇幻想象,将审美体验转化为诗行,生动展现箜篌乐声之美。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意象思维”展开深度探讨。材料一系统解析了意象思维的运作机制,通过“运意成象”和“观物取象”的双向互动,揭示了诗歌创作中情意与物象的审美转化过程;材料二则聚焦意象思维的特性,强调其情感浓度与想象张力。两则材料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理解古典诗歌创作思维的理论框架。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这说明诗歌创作需避免直白的情感宣泄”错,原文指出《离骚》“发泄的形式并不取直白的哭诉或简单的怒骂,乃是致力于营造一系列看似虚幻却富于象征意味的情境事象”,这说明屈原采用了意象化的艺术表现方式,但并未绝对否定直白宣泄的价值。材料强调的是意象思维通过审美意象传递情感的独特效果,而非全面否定其他表达方式,诗歌创作手法应是多元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D.“但其情感投入程度与诗人意象思维的‘焦点化’状态存在差异”错,根据材料二“科学家的思维也可能有情感性、想象性,但那种情感和想象多半是一种外在的形态,不像诗人这样要投入其中,形成一个焦点,并达到饱和状态”可知,这里强调的是科学家的情感和想象是“外在的形态”,而诗人的情感是“投入其中、形成焦点并饱和”,并非仅在“情感投入程度”上有差异,更本质的区别在于情感的“内在性”与“外在性”,该选项将差异简化为“投入程度”,表述不准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意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始终伴随浓烈情感与丰富想象,其中想象能增强时空感、拓展诗意空间,情感是意象联结的线索,且诗人的思维具有情感集中性、想象跳跃性等特质。 A.意为在短暂时间内观览古今,瞬间触及四海,生动体现了想象的跳跃性与时空超越性,与材料二“想象使诗中时空感更强烈,开拓诗意空间”的论述直接呼应。例如,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时空拓展,正是通过想象实现,印证了该诗句对意象思维中想象特性的支撑。 B.侧重诗画意境的互通,属于艺术通感范畴,未涉及材料二强调的“情感线索”“想象动力”等核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