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广东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广东省五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笔将对应的信息点涂黑,不按要求填涂的,答卷无效。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究竟什么是意象思维?严格地说,它指的是诗人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世界和观照自我,将既已获得的人生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并显现为审美意象的活动过程。为简要说明起见,用两句话来概括其基本的运作方式:一句叫“运意成象”,一句叫“观物取象”。
“运意成象”的前提,自当是有“意”可运,也就是有诗人真切的情意体验在,需要借托物象加以展现。这“意”又从何而来呢?不是来自神秘的“天启”,亦非出自恍惚莫名的“灵感”,从源头上讲,它就起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遭遇。是外界事物触动人的心灵世界所引发的诸种活生生的感受。更确切地看,应是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外来的刺激与主体的回应交相感触,于是有各种情意体验生成。唐代古文家韩愈曾用“喜怒哀乐不得其平”来形容人心受外物触发后的心理波动状态,并以“不平则鸣”来提示文学创作因心理波动面发生的自然规律,其实也是根据这个原理。
情意体验由初发经过积累与深化,到了需要宣泄的时候,又该如何来宣泄呢?作为诗歌艺术的创造活动,必须借助审美的形态来表现,以使自己内在的情意体验能诗意地传递给别人,从而让人获得感同身受的艺术效果。而这种传递手段,则非审美意象莫属。我们看屈原的伟大诗篇《离骚》,那确是“发愤以抒情”的代表作,所发泄的也恰是诗人自身政治失意、理想破灭、报国无门而又不忍舍弃的满腔牢愁,但发泄的形式并不取直白的哭诉或简单的怒骂,乃是致力于营造一系列看似虚幻却富于象征意味的情境事象,让读者跟着诗中主人公的身影上天入地、周游四方,终于在去留两难、归依无着的处境下,领略并深深撼动于诗人内心的急剧痛苦与深沉绝望,意象艺术的巨大魅力由此展露无遗。
“运意成象”的过程中,还必须有“取象”这个环节存在。“取象”又该从何处着手呢?那就要追溯到“观物”,因为“象”总离不开“物”,而“观物”自然便成了“取象”的前奏。
要说明的是,这“物”并不单纯指外在事物,主体的人自身也是一种“物”,故而“观物”同时就包含着“观我”,而且有必要将“观我”与“观物”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所以我们所说的“运意成象”,理所当然地含有将自我情意体验转化成审美意象的用意。就是说,一方面,诗人将自己的情意体验注入物象,让物象灌注生气;另一方面,又从物象中摄取其神理与形态,使自己原有的人生体验得以丰富、拓展和改造变形。这样一种双向同构的心理状态,便是审美意象的诞生和“运意成象”活动的告成。而审美意象的生成,同时意味着诗人原有的人生体验已转变为以审美形态展示的诗性生命体验(即审美体验)。“象”和“意”在意象思维的运作中本就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陈伯海《古典诗歌意象艺术的若干思考》)
材料二:
意象思维有什么特性呢?诗人构思和写作的过程,都是意象思维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始终有浓烈情感的相随,并且都充满丰富的想象。诗歌创作过程中,一个意象与一个意象的相联,情感是意象之间发展的线索,而想象是意象提升的动力。想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使诗中的时间和空间感更加强烈,将意象与意象之间的距离短碍更大,从而开拓诗意诗美的空间。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像屈原写《高骚》的时候,如果感情没有到达到入瘾,与神鬼和动植物一起奔走那样一种境界,他绝对写不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的千古绝唱。如果李白以常人心态来写《蜀道难》,也许写不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样的诗行。科学家的思维也可能有情感性、想象性,但那种情感和想象多半是一种外在的形态,不像诗人这样要投入其中,形成一个焦点,并达到饱和状态。诗人意象思维过程中那种情感的集中性、强烈性、人格性、心灵化,想象的跳跃性、扩张性、时空一体性,光线与色调的生动性,感情与想象综合起来所形成的心灵的涌动景观,都是科学思维难以相比的。意象思维是一种与科学思维、形象思维不同的思维,这是一种神秘的、内外一体的、难以理清的,同时又引人入胜的、令人神往的思维方式。
(摘编自邹建军《“意象思维”的五大特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意象思维在于将既已获得的人生体验转化为审美意象,需经历“运意成象”与“观物取象”两个过程。
B. “运意成象”的前提是有“意”可运,“意”来自诗人经历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后生成的情意体验;
C. 《离骚》通过构建看似虚幻而充满象征意味 情境事象传递幽愤,这说明诗歌创作需避免直白的情感宣泄。
D. 审美意象的生成需诗人将情意注入物象,同时从物象中摄取神理与形态,最终实现双向同构的转化。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则材料都围绕“意象思维”展开论述,但材料一侧重分析其运作方式,材料二侧重分析其特性。
B. 意象思维中的“观物”不仅指观察外物,也包含对自我情意的审视,体现了“物我合一”的审美特质。
C. 诗歌中意象的联结需情感线索与想象共同作用,借助情感线索完成意象发展,需要想象来拓展诗意空间。
D. 科学家的思维虽然包含情感与想象,但其情感投入程度与诗人意象思维的“焦点化”状态存在差异。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陆机《文赋》:“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B. 苏轼评王维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C. 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D. 严羽《沧浪诗话》:“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4. 结合文本内容,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5. 请结合两则材料,从意象思维的角度分析李贺《李凭箜篌引》的创作过程。
【答案】1. C 2. D
3. A 4. ①总分结构:开篇定义意象思维,后分述“运意成象”和“观物取象”两个过程。
②例证法:以《离骚》为例,说明意象如何传递情感。
③引用权威:引用韩愈“不平则鸣”佐证心物交感原理。
④逻辑严密:从“意”的来源到意象生成,层层递进。
5.
①心物交感阶段:李贺聆听李凭弹奏箜篌,乐声作为外界刺激触动心灵,与自身回应双向交感,由此产生对乐声的独特情意体验。
②沉淀积累阶段:初发的乐声体验在李贺心中沉淀深化,经酝酿转化为审美体验,为后续以意象展现乐声魅力积蓄情感与构思基础。
③诗意宣泄阶段:李贺借“昆山玉碎”“芙蓉泣露”等丰富意象,融入浓烈情感与奇幻想象,将审美体验转化为诗行,生动展现箜篌乐声之美。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意象思维”展开深度探讨。材料一系统解析了意象思维的运作机制,通过“运意成象”和“观物取象”的双向互动,揭示了诗歌创作中情意与物象的审美转化过程;材料二则聚焦意象思维的特性,强调其情感浓度与想象张力。两则材料互为补充,共同构建了理解古典诗歌创作思维的理论框架。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这说明诗歌创作需避免直白的情感宣泄”错,原文指出《离骚》“发泄的形式并不取直白的哭诉或简单的怒骂,乃是致力于营造一系列看似虚幻却富于象征意味的情境事象”,这说明屈原采用了意象化的艺术表现方式,但并未绝对否定直白宣泄的价值。材料强调的是意象思维通过审美意象传递情感的独特效果,而非全面否定其他表达方式,诗歌创作手法应是多元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D.“但其情感投入程度与诗人意象思维的‘焦点化’状态存在差异”错,根据材料二“科学家的思维也可能有情感性、想象性,但那种情感和想象多半是一种外在的形态,不像诗人这样要投入其中,形成一个焦点,并达到饱和状态”可知,这里强调的是科学家的情感和想象是“外在的形态”,而诗人的情感是“投入其中、形成焦点并饱和”,并非仅在“情感投入程度”上有差异,更本质的区别在于情感的“内在性”与“外在性”,该选项将差异简化为“投入程度”,表述不准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意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始终伴随浓烈情感与丰富想象,其中想象能增强时空感、拓展诗意空间,情感是意象联结的线索,且诗人的思维具有情感集中性、想象跳跃性等特质。
A.意为在短暂时间内观览古今,瞬间触及四海,生动体现了想象的跳跃性与时空超越性,与材料二“想象使诗中时空感更强烈,开拓诗意空间”的论述直接呼应。例如,屈原《离骚》中“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时空拓展,正是通过想象实现,印证了该诗句对意象思维中想象特性的支撑。
B.侧重诗画意境的互通,属于艺术通感范畴,未涉及材料二强调的“情感线索”“想象动力”等核心观点。


展开余下试题C.强调文学的现实功利性,与材料二“意象思维的情感与想象特性”无关。
D.强调诗歌创作的独特性,与“情感”“想象”的论述无直接关联。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色的能力。
①总分结构:开篇以“究竟什么是意象思维”切入,严格定义其为“诗人用审美的态度来观照世界和观照自我,将既已获得的人生体验转化为审美体验并显现为审美意象的活动过程”,随后以“运意成象”和“观物取象”概括基本运作方式,形成“总说定义—分述过程”的清晰架构,如原文“用两句话来概括其基本的运作方式:一句叫‘运意成象’,一句叫‘观物取象’”,层次分明。
②例证法:以屈原《离骚》为例,阐述意象传递情感的艺术效果。文中指出《离骚》“致力于营造一系列看似虚幻却富于象征意味的情境事象,让读者跟着诗中主人公的身影上天入地、周游四方”,借此说明诗歌借助审美意象使内在情意体验“诗意地传递给别人”,例证典型,紧扣“运意成象”需借意象宣泄情感的论点。
③引用权威:引用韩愈“喜怒哀乐不得其平”与“不平则鸣”的表述,佐证“心物交感生成情意体验”的原理。原文提及韩愈以此形容“人心受外物触发后的心理波动状态”,并揭示“文学创作因心理波动而发生的自然规律”,借权威论述增强“意起于现实遭遇与心物交感”这一观点的说服力。
④逻辑严密:从“意”的源头到意象生成,层层递进展开论证。先论“意起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遭遇”,再谈情意体验“需要宣泄时”借助审美意象表现,接着以“取象”需“观物”“观我”结合,最终达成“审美意象的诞生”,如原文“从源头上讲……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到“审美意象的生成”,逻辑链条完整,推理严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心物交感阶段:根据材料一“是外界事物触动人的心灵世界所引发的诸种活生生的感受。更确切地看,应是心物交感的双向作用”,李贺聆听李凭弹奏箜篌时,乐声作为外界刺激,触动其心灵世界,与自身回应产生双向交感。这种双向互动使得李贺产生对乐声的独特情意体验,正如韩愈所言“喜怒哀乐不得其平”,乐声引发李贺内心的波动,成为诗歌创作情意的源头。
②沉淀积累阶段:材料一指出“情意体验由初发经过积累与深化,到了需要宣泄的时候,……必须借助审美的形态来表现”,李贺初听箜篌产生的乐声体验,在其心中不断沉淀深化,经过酝酿,逐步转化为审美体验。这一过程为后续诗歌创作积蓄了情感与构思基础,使得他能够将原本的情意体验,以更具艺术性的审美形态呈现,为用意象展现乐声魅力做好准备。
③诗意宣泄阶段:李贺在创作《李凭箜篌引》时,正如材料二所说“诗歌创作过程中,一个意象与一个意象的相联,情感是意象之间发展的线索,而想象是意象提升的动力”,他借助“昆山玉碎”“芙蓉泣露”等丰富意象,将浓烈情感融入其中,并发挥奇幻想象,将此前积累的审美体验转化为诗行。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与情感、想象的交融,生动展现出箜篌乐声的美妙,体现了意象思维在诗歌创作中传递情意、营造艺术效果的独特作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柠檬树的故事
【苏】帕乌斯托夫斯基
擦鞋童斯塔斯和自己的爷爷住在涅曼河边的一个小城里。
爷爷岁数很大了,以至于他的经历在他的记忆里都乱成了一锅粥,好像一幅纸牌一样,随意变动。他整天就坐在窗前,一边为顾客装烟卷,一边絮絮叨叨地说: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儿?是玛雷霞种上柠檬树之前还是之后的事儿?”
对年代的记忆始于柠檬树。而柠檬树也有不少年头了。这棵树是斯塔斯的妈妈还是小姑娘的时候栽上的。如今,这棵柠檬树虽然长得还不是很高,但已经是枝叶繁茂了,深色的树叶上蒙上了一层厚厚的蜡,散发出淡淡的清香,闻起来非常惬意。爷爷一直在等着柠檬树开花。后来,柠檬树终于开花了,清一色的白花。那是一个春天,涅曼河上飘来了五色斑斓的云彩,倒映在河水中,一会儿是清一色的白云,一会儿又是玫瑰色的,还有蓝色的。因此,涅曼河的水也呈现出多彩的颜色,艳丽至极。
正是在德国法西斯从空中向这座小城投下第一批黑乎乎的炸弹的那一天,柠檬树上的花儿凋谢了。但是,果实留了下来。它开始慢慢地生长,长成了一颗如核桃般大小的柠檬果。尔后,开始渐渐变绿了,这时,爷爷对斯塔斯说:
“别老想着去碰它。让它自己成熟落地吧。”
斯塔斯回答道:“可是,在一般的柠檬树上,人们可都是把果子摘下来的呀。”
“那是一般的柠檬树。而这棵柠檬树可不一般。它是棵有魔力的树。”
斯塔斯笑了起来,他知道,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有魔力的东西。
爷爷生气地说:“在我像你一样还是个小不点的时候,我从不会嘲笑童话故事。我喜欢听这些童话故事。所以我才会到了八十七岁的年纪还能给自己挣一块面包。”
“那么这棵柠檬树有什么魔力呢?”斯塔斯问道。
“如果是一只邪恶的手碰了它,它就会干枯!”
“假如碰它的是一只善良的手呢?”斯塔斯问。
“那你就瞧着吧,”爷爷吞吞吐吐地说道,“我先不告诉你。你不可以嘲笑它。拿上你的箱子、鞋油和刷子,到广场上去吧,那儿才是你的战场。”
斯塔斯背上自己的小箱子就跑开了。他一边自言自语,一边笑呵呵地给那些爱打趣的俄国士兵们擦皮靴,不过,更多的时候,他都会给一位快乐的姑娘擦皮靴,她有一双像亚麻花一样蓝色的眼睛。这位姑娘叫娜斯佳,她手持一支步枪在邻近的十字路口站岗。
一天夜里,德国飞机扔下了好些炸弹,斯塔斯甚至都没有从爆炸声中苏醒,娜斯佳就消失了。代替她站在十字路口的是一个陌生的士兵。从他那儿,斯塔斯得知,娜斯佳负伤了,住在医院里,医生给她做了一个很大的手术,还不清楚能不能救活她。
这一天,斯塔斯毫不理会战士们开的任何一个玩笑,给他们擦鞋的时候,甚至头都不抬一下。他只是一个劲儿地挥动着鞋刷擦鞋,动作迅速而麻利,还偷偷地用衣袖擦自己的眼睛。他擦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皮靴油光锃亮,鞋面上再也看不见有各色浑浊的斑点为止。
晚上,斯塔斯把小箱子上的皮带往肩上一背,就直奔医院去了。可是人们不放他进去见娜斯佳。不过他听到一个老护士对另一个护士说,必须尽快搞到柠檬汁,可是哪儿也弄不到柠檬果,娜斯佳的病情很严重。
斯塔斯离开了医院。低沉的天空飘下雪花,这雪花是那么密,那么大,整个大地没到五分钟就变成了白雪皑皑的王国,一切都安静下来了。
斯塔斯返回家中。爷爷在炕上打盹儿。柠檬果发出阵阵沁人的香味儿。此时,这颗柠檬果已经完全成熟了,沉甸甸地挂在柔软的叶子中间。
斯塔斯对着柠檬果哈了一口气,抚摸了一下,便小心翼翼地把它摘了下来。爷爷还在那里打鼾,大概又遇上好梦了。
斯塔斯走出屋子,朝医院跑去。他把柠檬果交给了那个老护士,可是当护士开始盘问他,他究竟是从哪儿弄来这个柠檬果的时候,他竟然无言以对了,他满脸羞涩,只是一个劲儿地用袖子擦着挂满雪花的湿乎乎的脸蛋。
然后,斯塔斯久久地在小城里徘徊,不敢回家,不敢看到爷爷,甚至都害怕得哭了起来,浑身战栗,他想,柠檬树大概已经枯死了。雪花落进了斯塔斯的衣领,他艰难地从一个个雪堆里拔出双脚。
一直到天亮以后,斯塔斯才最终回到了家。爷爷还在熟睡。斯塔斯走进屋子,轻声地叫了一声——窗外的蓝天上已经露出朝霞,一缕柔和的霞光微微照亮了小屋,在这缕霞光中,柠檬树上已经挂满了几十朵白花。花儿在朝霞中闪闪发光,迎风摆动,斯塔斯发现,每朵白花上都闪烁着一滴纯净的露珠。


展开余下试题在沁人心脾的花香里,斯塔斯感到头晕目眩,他叫了起来:“爷爷,快看呀!”他一屁股坐到地板上,他感到一朵朵硕大的冰清玉洁的白花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在他的眼前飞舞,不断地变成五色斑斓的火光,这种幻觉一直持续到有人拍了拍斯塔斯的肩膀,传来爷爷那熟悉的声音为止。爷爷好像正在跟谁说话:
“亲爱的大夫,他是被这花儿熏昏了。现在,我们整个屋子都飘满了花香,就像天堂里的花园。而柠檬果不见了!有人把它摘了。先生,这人一定是为了做善事才把果子摘了的。人用善良的手碰这棵树,它就会开花。它就是这么一棵神奇的树……”
初春时分,当柠檬树仍然开着花,当爷爷看着满树的美丽花朵心花怒放的时候,有一双宛如亚麻花一样的蓝色眼睛的娜斯佳出院了。她来到斯塔斯家,擦了擦湿润的眼睛,轻声地说,斯塔斯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他们俩的友谊就这样开始了,对于那些认为童话早已从我们生活中消逝的人而言,他们俩的友谊是令人羡慕的。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围绕柠檬树,讲述了一个小城里普通百姓与俄军士兵的故事,表现军民之间的融洽关系。
B. 爷爷岁数大了,记忆模糊混乱,只能以柠檬树来作为回忆往事的节点,这也表明柠檬树在爷爷生活中具有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C. 擦鞋童斯塔斯在得知女战士娜斯佳负伤住院后,内心痛苦但又不愿意表露出来,他用擦皮鞋的动作来掩饰自己的悲伤和哭泣。
D. 斯塔斯在偷摘柠檬果之后,因为害怕而不敢回家,不敢再见到爷爷,一方面展现出他性格的怯懦,另一方面也说明爷爷的严厉。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主要以第三人称展开叙事,又结合斯塔斯这个儿童视角观察事物,共同构建了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感,也富有童趣。
B. 小说描写春天柠檬树开花时涅曼河上五彩斑斓的云彩,一派祥和宁静,营造出一个浪漫诗意、充满奇幻色彩的童话世界。
C. 面对斯塔斯“假如碰它的是一只善良的手呢”的追问,爷爷没有直接回答,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表现出爷爷的心虚。
D. 小说中两次对娜斯佳的外貌描写,都只写她有一双宛如亚麻花一样的蓝色眼睛,突出她的美丽,简约而又令读者印象深刻。
8. 娜斯佳说:“斯塔斯有一颗金子般 心”,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分析。
9. 本文其实是一篇隽永的童话故事。安徒生曾说:“孩子们只懂得童话中的花絮,而成年人才能明白其全部。”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的多重意蕴。
【答案】6. D 7. C
8. ①善良纯真:斯塔斯虽然不相信柠檬树有魔力,但为了救娜斯佳,仍冒险摘果,体现他的善良。
②重情重义:得知娜斯佳受伤后,他默默流泪,拼命擦鞋掩饰悲伤,表现对朋友的深厚感情。
③无私勇敢:明知摘果可能让爷爷失望甚至导致树枯萎,仍选择救人,展现舍己为人的勇气。
④童心未泯:他最终发现柠檬树开花时的惊喜,体现对美好事物的纯真向往,与爷爷的童话信念共鸣。
9. ①生命韧性的象征:柠檬树在德军投弹日凋谢花朵,却保留果实并逐渐成熟,象征生命在残酷战争中顽强存续。其“枝叶繁茂”的姿态与涅曼河“五色斑斓”的春景呼应,即便遭遇摧残仍以果实孕育希望,成为苦难中不灭的生机隐喻。
②善良魔力的童话逻辑:爷爷强调“邪恶之手碰树会干枯”,而斯塔斯为救娜斯佳摘下柠檬果,以“善良之手”触发满树白花绽放的奇迹。这一情节将童真善举升华为对抗战争暴力的精神力量,印证“善念催生美好”的童话内核。
③现实苦难与理想主义的交织:德军炸弹、娜斯佳重伤等现实创伤,与柠檬树开花的童话奇迹形成强烈反差。作者以“雪花覆盖小城”的残酷场景反衬“朝霞中白花闪烁露珠”的魔幻画面,隐喻人类在苦难中对理想主义的坚守。
④代际精神的传承:爷爷以“柠檬树魔力”为载体,向斯塔斯传递 “善有善报” 的价值观;斯塔斯从“嘲笑童话”到冒雪摘果救人,最终见证树的开花,完成信仰从认知到践行的传承,体现精神力量的代际延续。
⑤童话未逝的人性寓言:结尾娜斯佳康复与友谊的建立,印证安徒生“童话未从生活消逝”的论断。斯塔斯“金子般的心”与柠檬树的反复开花形成互文,表明:即便在战争阴影下,人性中的善良仍如童话般照亮现实,具有永恒价值。
【解析】
【导语】这篇《柠檬树的故事》以二战为背景,通过一棵象征希望的柠檬树,展现了战争阴影下人性的温暖与纯真。作者巧妙运用童话叙事手法,将现实与奇幻交织——柠檬树因善心触碰而绽放的设定,既是对童心的礼赞,也暗喻善良能创造奇迹。结尾满树白花的意象,以诗意的笔触完成了对生命韧性的礼赞,让残酷战争中绽放出童话般的光辉。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D.“一方面展现出他性格的怯懦,另一方面也说明爷爷的严厉”错,斯塔斯不敢回家并非因为性格怯懦或爷爷严厉,而是担心柠檬树因自己的行为而枯萎,体现他的善良和责任感。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也表现出爷爷的心虚”错,爷爷未直接回答“善良的手碰会怎样”,是为了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柠檬树因善举开花埋下伏笔,并非“心虚”。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善良纯真:斯塔斯虽认为“根本没有什么有魔力的东西”,却在听闻娜斯佳需柠檬汁救命时,“对着柠檬果哈了一口气,抚摸一下,小心翼翼地摘下”。他不顾爷爷“邪恶之手碰树会干枯”的警告,仅凭救人的本能行动,用童真的善念践行对生命的守护。
②重情重义:得知娜斯佳负伤后,斯塔斯“毫不理会战士们的玩笑,头都不抬地擦鞋,偷偷用衣袖擦眼睛”,甚至“擦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皮靴油光锃亮”,这些重复的动作与掩饰悲伤的细节,将孩童对友人的牵挂与担忧,诠释得真切而深沉。
③无私勇敢:尽管害怕“柠檬树大概已经枯死了”,并在摘果后“浑身战栗地徘徊不敢回家”,斯塔斯仍选择“把柠檬果交给老护士”,他明知可能让爷爷失望,却以“金子般”的果敢,用摘果的善举打破战争阴霾下的恐惧。
④童心未泯:当看到柠檬树“挂满几十朵白花,每朵花上闪烁露珠”时,斯塔斯“叫着坐到地板上,觉得白花如星星飞舞”,这与他最初嘲笑童话的态度形成反差,印证了爷爷“善良之手触树会开花”的信念,展现出对美好奇迹的纯真向往。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意蕴的能力。
①生命韧性的象征:文中写“正是在德国法西斯投下第一批炸弹的那一天,柠檬树上的花儿凋谢了。但是,果实留了下来”,柠檬树在战争暴力下凋谢花朵却孕育果实,其“枝叶繁茂”的姿态与涅曼河“五色斑斓的云彩倒映水中”的春景形成呼应。即便遭遇战火摧残,仍以“如核桃般大小的柠檬果”延续生机,象征着生命在残酷战争中“慢慢生长”的顽强韧性,成为苦难中不灭的希望隐喻。
②善良魔力的童话逻辑:爷爷强调“如果是邪恶的手碰了它,它就会干枯”,而斯塔斯为救娜斯佳,“对着柠檬果哈了一口气,抚摸一下,小心翼翼地摘下”。这一善举触发了“柠檬树上挂满几十朵白花,每朵花上闪烁着纯净露珠”的奇迹。作者以童话逻辑将童真善举升华为对抗战争暴力的精神力量,印证“善念催生美好”的内核,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广东省五校”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