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河南省安鹤新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河南省高二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四单元、古诗词诵读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前三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学崇尚古代经典,是为守旧;但“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并不是泥古的代名词,更不是思想复辟的口号,毕竟“吾其为东周”更多是孔子无可奈何的比喻。没有人会在时间之船早就开走之后,还要在失落的地方寻找原汁原味的记忆,旧与新、古与今、中与西就如同有与无、阴与阳、声与音、影与形,从来就不应该势同水火。
从事古典研究的人首先认同经典的价值,在情感上亲近典籍的教导,同时希望在心性上无限靠近经典的作者,即上古大贤,这种守旧的态度不仅是必要的工作伦理,也是全面传承人类文明最宝贵财富的正道。其实不仅现代的古典学从业者恪守圣哲彝训,就连古代的圣贤也多信而好古,敏以求之,因而古典学是千百年来流传有绪甚至一以贯之的学问。可见守旧这种约定俗成的概括过于贬义,莫如“传统”即传承统绪更能匹配“古典学”这一卓越的名号。东、西方历来究心古学,在文明转型之时总会回到古代经籍中汲取营养,从而再三再四地出现复兴浪潮。
古典学上承天道,下正人伦,整齐世风,化民成俗,垂范千古,焉可不守?
古典学首重明经,讲求学术传承和积累,却并不拘泥于家法,不守一家一派的旧说,因为它不是任何一个流派的私家财产,也从来不以宣扬个体私言为己任。古典学所传的统之大者就是道,而以道观之则万物无责贱之分,故古典学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不会拒绝吸收其他学派以及现代学问的一切精髓,而会主动折中各方,融贯古今。百家众技皆有所长,但都不能独专大道,如果死守宗派,党同伐异,得一察而自好,各引一端,崇其所善,则道术为天下裂矣。
古人懂得“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便主张“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以道体和公心来防备守旧可能带来的僵化,克服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必然造成的恶果。而廓然大公的心胸须以博采众长为基础,这种完备的守旧方法就是折中。
折中,最初指“从中挑选”,即不沦于一偏,不党不私,不盲从权威,不迎合潮流,敢于打破门户成见,择善而从,持平而论,即事求道。只有整齐百家,综罗百代,才可能谈得上广博精微。孔子继圣,独秀前哲,就在于他折中六经,故司马迁赞曰“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中”曾经是至高的理想,精妙地体现为虞廷十六字之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古典学的折中就是《中庸》所说的执两用中,相反,荣古虐今,是今非古,皆不得其正。叩其两端,竭尽各方,才能免于空空如也的无知之弊。而苟能提纲撮要,调和各家,折众理以得其中,则近乎道矣。“折中”一词近年来逐渐回归其本义,尚不意味着古典学春天的到来,却预示着人类思想开始步入正轨的时代。古典学者依托经典,倾慕先贤,但从未打算把圣贤及其经典树立为毫无生命力的雕像,更无意于把他们的理论制作成概念的木乃伊,然后在顶礼膜拜中走向偶像的黄昏,让文明之花过早枯萎。


浏览完整试题守旧即扎根,为的是开枝散叶,以博采众长的大格局打开新局面,才可能对人类文明稍有微薄而卓越的贡献。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在道法自然、因革文教和传经泽世,而“成一家之言”就是难能可贵的创新,历代学人“虽取镕经意,亦自铸伟辞”(《文心雕龙·辨骚》)更是守旧以出新的绝佳诠释。古典学坚持守先以待后,这里的后即新。师法而非因循,传道则务去陈言,泥古反倒害古。古语“道德”本指从道而得,顺守其正,逆溯其源,则必有创见,否则人世间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后人如不焚膏继晷以添柴传薪,唯耗先辈余荫,坐吃山空,终究行而不远。
所以就算为古典学生死存亡计,创新也属题中之义,因为那才是自身的生机之所在。守旧只是手段,开新才是目的,正如研经穷理是为了经世致用,否则学问虽多,亦奚以为?玩物丧志,为文亦然。与其坐而论道,不如立而起行,孔子“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激励着一代代读书人安邦定国。经典是文明的源头活水,它的意义或价值却永在当下,因而居今识古,并不以皓首穷经为尚,而求有以教我为鹄的,即“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古典学既使人谦卑,更催人奋进。
经典教人死守善道,却并不教人墨守成规,反倒主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毕竟日新才算盛德。温故方能知新,但如果没有扎实的“故”“旧”之基,则新足为奇,转而成怪,看似华丽豪奢,实则装腔作势。食古不化自不足论,奢言创新亦无异于数典忘祖,关键在于舍弃了恒提恒新的核心问题,偏离了正确的航道。先要同情地理解,不宜匆忙地批判。故创新必先守旧说之正,才有资格剔除传统之误,因此古典学与其说守旧,不如说守正。
古典学不是僵死的学问,而是立德树人的门径,旨在造就高尚而任事的新人,而非制造书蠹。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古典学必定大有作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摘编自程志敏《古典学的守旧与创新》)
材料二:
中国古典学的概念是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全球文明视野下被提出的。一方面,中国古典学与西方古典学有相互呼应之处。中国古典学是在现代学术体系下出现的学科概念,很多现代的研究方法、学术成果、问题意识都在此得到应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西学构成了中国古典学必然要与之对话、互动的一个潜在“他者”。另一方面,中国两千余年来自本自根的经史传统,注定不可能被简单粗暴地直接砌入19世纪中叶以来发端于欧洲的学术分科体系。作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古典学是中华文明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以现代形态自我赓续、自我发扬的成果。如刘小枫先生所言,中国古典学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让古代经典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价值发挥现代作用,培养“于古今沿革中外得失皆了然于胸中”的文明担纲者。对中国古典学和西方古典学、中国古典学和西方汉学以及传统“国学”等概念做出区分,也并不是为了限制“古典学”概念的界限,而恰恰是希望通过深入的探讨,让古典学获得熔铸古今、会通中西的学术视野和理论空间,并为增进文明间的相互理解提供新的学科支撑。
(摘编自韩晓《中西古典学:视野开显中的文明“共情”》)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典学崇尚古代经典并不代表思想复辟,旧与新、古与今等不应势同水火,东、西方在文明转型时都会从古代经籍中获取养分。
B. 古典学所传的统之大者是道,古典学是开放包容的系统,不会死守宗派、党同伐异,不会拒绝吸收其他学派及现代学问的精髓。
C. “折中”是古典学的重要理念,要求不偏不倚,打破门户成见,综合各方以得其中。“折中”回归本义意味着古典学春天的到来。
D. 创新是古典学的生机之所在,创新必先守旧说之正,守旧是手段,开新是目的。经典虽教人守善道,但也主张创新求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的古典学从业者对经典价值的认同和对典籍教导的亲近以及古代圣贤信而好古的态度,体现了古典学是流传有绪的学问。
B. 古典学创新以守旧为基础,若缺乏扎实的传统根基,创新易流于怪异;同时,守旧也并非因循守旧,而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C. 中国古典学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视野下被提出,既要与西方古典学对话互动,又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D. 中国古典学的概念被应用在多方面,它的提出是为了让古代经典的文化价值发挥现代作用和让古典学获得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理论空间。
3.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学习过程中要“守旧与创新相结合”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一食而求永饱者必死,一劳而求永逸者必亡。(清·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
B. 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
C. 学道须当猛烈,始终确守初心,纤毫物欲不相侵。(元·王惟一《西江月》)
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论证效果。
5. 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古典学?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得失
刘建超
二秃子【注】家在老街做纸扎生意,店门口总摆着两个花里胡哨的花圈。他爹戴着个黑框眼镜,在店里昏暗的灯光下给糊好的童男童女描眉画眼。
老街人道道多,红白事都很讲究,办起白事来比办红事还讲究。人死为大,不论家境如何,人死了,都要按照规矩讲究讲究。摆花圈,送纸钱,烧纸扎,是必不可少的程序。遇到大户人家办白事,花圈、纸扎能摆满半条街,场面很有排场,能让老街人念叨个十天半个月。
二秃子家的纸扎生意经营得还不错,一是门店开的时间长,二秃子爷爷的爷爷就在老街做纸扎营生,老街人信得过老店。二是二秃子爹的手艺好,做活儿不马虎不糊弄,尤其是糊的纸人纸马精致逼真。
二秃子爹也想把吃饭的手艺传给二秃子,可二秃子的心思根本就不在这纸扎上。他扎的花圈,半路就绳开竹飞,纸花飘散,他画出的纸人歪嘴斜眼让人看着就恶心。二秃子因为这没少挨他爹的巴掌,可手艺就是不长进,气得他爹整天唉声叹气。
二秃子家里养着一匹小马,有时他爹给小马拴上架子车,去几十里(一里等于五百米)外的乡下拉些竹子回来。二秃子最喜欢的事就是去洛河滩遛马。


展开余下试题二秃子家的这匹马,个头不大,通体枣红色,没有一根杂毛,四蹄白毛如踏莲花。二秃子爹花了八块大洋买马,老街人说买贵了,不值。二秃子爹不介意,看着喜欢就中,还给马起了个名字:值当。平时家里也用不上,去洛河边遛马的事就由二秃子办了。
二秃子骑马是个好手。洛河滩上,二秃子骑在马背上,扬起一根柳条,一声“嘚儿”,马就四蹄腾飞,驮着二秃子在河滩疾如旋风。二秃子又吼又叫,手中柳条从来也没落在马身上。
黄昏的洛河滩,秋高气爽,微风徐徐。二秃子玩疯了,一会儿倒骑在马背上,一会儿隐在马腹一侧,没看到他爹啥时候来到了洛河滩。
二秃子爹心疼地扶着汗湿的马背,把二秃子按在地上结结实实地捶了一顿,牵着马回老街了,把二秃子独自扔在河滩上。
二秃子伤心了,自己在爹的心里还不如一匹马呢。二秃子伤心就不回家,在河滩上闲逛。
那年,吴佩孚的部队驻扎在古城西工一带。二秃子路过兵营,正赶上队伍开饭,看到当兵的碗里有鱼有肉,肚子里的馋虫一下子被勾出来了。
二秃子大摇大摆径自去拿碗,盛了冒尖的肉菜,抓过两个白面馍馍,鼓着腮帮子,吃相霸道。
炊事班的老兵看着二秃子的吃相,乐了。他踢了二秃子一脚,哪来的小孩,敢在这里吃霸王餐啊!
二秃子瞥人一眼,也不答话,继续狼吞虎咽。
老兵火了,你蹭吃蹭喝还这么拽?一巴掌打掉了二秃子手中的碗,菜汤溅了二秃子一脸。
二秃子把脸上的菜汁往嘴里抹,瞪着眼说,吃了咋了?
老兵拿起个炒菜铲子就要拍二秃子,走过来一个当官的摆手制止了他。
当官的看上去白净,似笑非笑的尖嘴脸架着金丝边眼镜,还戴着副白手套。
他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揪下手套,重新打了一碗菜端给二秃子。
二秃子看看当官的,又看看握着铲子的老兵,接过碗呼呼噜噜地吃。
当官的笑了,对老兵说,给他找身衣服,收拾干净了送到我院子里。
二秃子从老兵口中得知,当官的是团里的郎副官。
郎副官在老街的僻静处租了所小院,古朴雅致的院子里住着位女主人,长得乖巧玲珑,看模样也大不了二秃子几岁。
郎副官告诉二秃子,这是他新太太,二秃子以后的任务就是陪着太太,不让她受累,不让她到街上去。
还有这么好的差事啊,二秃子乐颠颠地答应了。每日尽职尽责,忙完了院子里的活儿就坐在水井台上,看天看云。
太太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在院子转转,在门口转转。太太要上街,二秃子就拦着,说长官有命令,你不能上街。被太太逼急了,二秃子就给太太跪下,头磕着地咚咚作响,太太不忍心,只得作罢。
起初郎副官还时不时地突然回来察看情况,见到二秃子经常额头乌青,问清了缘由,对二秃子放心了,回来的次数也少了。
二秃子跟太太时间长了才知道,郎副官原来在南方老家有家室。
太太说,小兄弟,他不把我当人,也不止一次地说过,要是我不给他生个儿子,他就把我给卖了。你不让我走,你坐的这口井就是我的归宿。
二秃子听了这话之后,惊得连忙从井台上跳下来。
太太不叫他二秃子,太太叫他小兄弟,这让二秃子心里暖暖的。
中秋节后,郎副官外出公干,嘱咐二秃子看护好太太。二秃子支棱起脖子,啪啪地拍着胸脯。
二秃子把家里的马牵了回来,在院子里教太太骑马。
一天傍晚,二秃子提着根棒槌交给太太,说,这时辰街上人少。你给我一棒槌,把我打昏了你骑马快走。
太太吓了一跳,小兄弟,这怎么成?我可下不了手啊。再说,我把马给骑走了,你咋跟你爹交代?
二秃子闭着眼睛,大声说,你别管我,你就想想你爹、想想你娘。
嘣——二秃子两眼一黑,满脸是血,不省人事。
郎副官回来,二秃子脑袋上的纱布裹得跟戴了孝帽一般。派人找了几天也没见到太太的踪影,部队又有行动了,此事不了了之。
二秃子爹听说二秃子把他的宝贝马给弄丢了,气得大病一场。
几年后,二秃子爹去世,二秃子两天两夜不睡,用心给他爹糊了一百匹纸马,浩浩荡荡摆了半条街。
这是后话。
(有删改)
【注】小说中为贬称。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街人办白事很讲究,有一些必不可少的程序,小说从反面提出了丧葬从俭的主题。
B. 二秃子家在老街的纸扎生意因多代人经营与技术好而红火,可二秃子却心不在此。
C. 二秃子因为在洛河滩疯狂骑马而挨了父亲一顿揍,为此内心酸涩,心里有些失衡。
D. 太太说二秃子不让她走,她就活不下去,可知她对迫害自己的郎副官的深恶痛绝。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关于二秃子家的马的那段描写,手法多样,既有马的外貌描写,又有比喻手法的运用,还有他人与二秃子爹对马的态度的对比。
B. 马在洛河滩上“腾飞”,巧用比拟,体现了马的神骏;“柳条从来也没落在马身上”,意在突出二秃子驾马技术的高超。
C. 小说在对黄昏时洛河滩的景象进行描绘时,使用了四字短语与叠词,显得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节奏美。
D. 小说通过对郎副官所作所为的描述,刻画了内心狠毒、祸害他人的形象,与《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反动人物相似。
8. 小说的标题为“得失”,请从二秃子的角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 小说最后的“后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武涉已去,齐人蒯通知天下权在韩信,欲为奇策而感动之,以相人说韩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韩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对曰:“贵贱在于骨法,忧喜在于容色,成败在于决断,以此参之,万不失一。”韩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对曰:“愿少间。”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曰:“何谓也?”蒯通曰:“……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罪之人肝胆涂地,父子暴骸骨于中野,不可胜数。……案齐之故,有胶、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于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虑之!”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后数日,蒯通复说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详察之!”韩信犹豫,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蒯通说不听,已佯狂为巫。
(选自《史记》,有删改)
材料二:
楚数使奇兵度河击赵,信引兵东,未度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信欲止,蒯通说信令击齐。语在《通传》。信然其计,遂渡河,袭历下军,至临菑。齐王走高密,使使于楚请救。信已定临菑,东追至高密西。楚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太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追北至城阳,虏文。楚卒皆降,遂平齐。


展开余下试题(选自《汉书》,有删改)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足A下B戴震C主之威D挟E不赏之功F归楚G楚人H不信。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听说,与成语“博闻强识”中的“闻”意思及用法相同。
B. 其,他的,与《离骚(节选)》中“不吾知其亦已兮”的“其”意思不同。
C. “蒯通说不听”与《氓》中“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的“说”意思不同。
D. 东,向东,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孔雀东南飞” “东”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蒯通在得知韩信相信相术后,便用相术劝说韩信,但他并未当着众人的面给韩信相面。
B. 蒯通劝说韩信时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从相面转入楚汉相争的情况,分析形势,晓之以理。
C. 韩信铭记汉王的恩情,虽然面对蒯通的建议有所犹豫,但最终还是谢绝了蒯通的建议。
D. 韩信打算停下来不进军时,蒯通却让韩信攻打齐国,韩信听从了建议并大败楚将龙且。
13. 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
(2)齐王走高密,使使于楚请救。信已定临菑,东追至高密西。
14. 材料一选自《史记》,材料二选自《汉书》,二者都记载了蒯通劝说韩信之事,它们 叙述上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郡斋偶书三首(其三)
陆游
江堕清笳月,霜严画戟门。
滩声寒更壮,山气旦常昏。
摇落悲徂岁,羁游忆故园。
无劳空窃食,何以报君恩?
15.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运用“堕”字写月光洒在江面的景象,既生动又富有想象力,营造出清冷深远的氛围。
B. 首联后句写霜冻使得画戟门更加森然,“霜严”与“画戟门”的结合,凸显了环境的肃杀与威严。
C. 颔联通过“寒更壮”和“旦常昏”的对比,从听觉和视觉角度将情感巧妙融入自然景物的描写中。
D. 本诗前两联写景,奠定诗歌的情感基调,后两联抒情,由景入情衔接自然。
16. 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高适《燕歌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边地自然环境艰苦、敌军进攻猛烈和官兵处境的险恶。
(2)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运用了浪漫夸张的手法写乐声,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因乐声而消融,美妙的箜篌声使天帝也为之动情。
(3)陆游《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某热播电视剧讲了“鸡娃”的故事,但 A ,也是在展现读书被歪曲之后的严重后果。给孩子拼命“打鸡血”,毁掉的不只是孩子纯真的童年,更是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过度功利化的人生,还有乐趣可言吗?
当然,一味强调读书的崇高和超功利性,虽然道理没有错,但是很难说服为生活奔忙的成年人。毕竟,大家都很忙,如果(甲),谈读书未免显得奢侈。根据相关组织在世界读书日前夕发布的一份有关国民书房的报告显示,人均中国书房面积仅0.65平方米,不足一个马桶大小。这个数字无疑是一种隐喻:人们不是不想追求诗和远方,只是眼前的苟且不允许罢了。既然如此,世界读书日真的只是走走过场、喊喊口号吗?等这一天过去后,一切又恢复如常吗?
其实不然。某博士写了一篇论文致谢,这篇论文致谢感动了无数网友,也成了驳斥“读书无用论”的有力论据。他从读书中得到的不光是知识和技能,更是对待生活、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没有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认识,该博士走不到今天,也不可能说出让无数网友感动的“金句”。
也就是说,读书的“用处”可能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在 B 中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和能力。接受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这些能力可能无法量化,但(乙),我们一定能感受到。
我们的人生是有线的,但书本里的世界是宽广的。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我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得到什么,还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眼界和人生。说到地,读书关乎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人的关怀。身而为人,有比物质利益更高级的追求,这正是人类最伟大的地方。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 文中最后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修改。
22. 文中加点词“打鸡血”和“金句”分别是什么意思?请简要说明。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联作家、革命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说:“批评,这是正常的血液循环,没有它就不免有停滞和生病的现象。”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安鹤”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