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1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河南省安鹤新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3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河南省高二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第四单元、古诗词诵读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前三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典学崇尚古代经典,是为守旧;但“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并不是泥古的代名词,更不是思想复辟的口号,毕竟“吾其为东周”更多是孔子无可奈何的比喻。没有人会在时间之船早就开走之后,还要在失落的地方寻找原汁原味的记忆,旧与新、古与今、中与西就如同有与无、阴与阳、声与音、影与形,从来就不应该势同水火。
从事古典研究的人首先认同经典的价值,在情感上亲近典籍的教导,同时希望在心性上无限靠近经典的作者,即上古大贤,这种守旧的态度不仅是必要的工作伦理,也是全面传承人类文明最宝贵财富的正道。其实不仅现代的古典学从业者恪守圣哲彝训,就连古代的圣贤也多信而好古,敏以求之,因而古典学是千百年来流传有绪甚至一以贯之的学问。可见守旧这种约定俗成的概括过于贬义,莫如“传统”即传承统绪更能匹配“古典学”这一卓越的名号。东、西方历来究心古学,在文明转型之时总会回到古代经籍中汲取营养,从而再三再四地出现复兴浪潮。
古典学上承天道,下正人伦,整齐世风,化民成俗,垂范千古,焉可不守?
古典学首重明经,讲求学术传承和积累,却并不拘泥于家法,不守一家一派的旧说,因为它不是任何一个流派的私家财产,也从来不以宣扬个体私言为己任。古典学所传的统之大者就是道,而以道观之则万物无责贱之分,故古典学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不会拒绝吸收其他学派以及现代学问的一切精髓,而会主动折中各方,融贯古今。百家众技皆有所长,但都不能独专大道,如果死守宗派,党同伐异,得一察而自好,各引一端,崇其所善,则道术为天下裂矣。
古人懂得“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便主张“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以道体和公心来防备守旧可能带来的僵化,克服抱残守缺和故步自封必然造成的恶果。而廓然大公的心胸须以博采众长为基础,这种完备的守旧方法就是折中。
折中,最初指“从中挑选”,即不沦于一偏,不党不私,不盲从权威,不迎合潮流,敢于打破门户成见,择善而从,持平而论,即事求道。只有整齐百家,综罗百代,才可能谈得上广博精微。孔子继圣,独秀前哲,就在于他折中六经,故司马迁赞曰“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中”曾经是至高的理想,精妙地体现为虞廷十六字之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古典学的折中就是《中庸》所说的执两用中,相反,荣古虐今,是今非古,皆不得其正。叩其两端,竭尽各方,才能免于空空如也的无知之弊。而苟能提纲撮要,调和各家,折众理以得其中,则近乎道矣。“折中”一词近年来逐渐回归其本义,尚不意味着古典学春天的到来,却预示着人类思想开始步入正轨的时代。古典学者依托经典,倾慕先贤,但从未打算把圣贤及其经典树立为毫无生命力的雕像,更无意于把他们的理论制作成概念的木乃伊,然后在顶礼膜拜中走向偶像的黄昏,让文明之花过早枯萎。


浏览完整试题守旧即扎根,为的是开枝散叶,以博采众长的大格局打开新局面,才可能对人类文明稍有微薄而卓越的贡献。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在道法自然、因革文教和传经泽世,而“成一家之言”就是难能可贵的创新,历代学人“虽取镕经意,亦自铸伟辞”(《文心雕龙·辨骚》)更是守旧以出新的绝佳诠释。古典学坚持守先以待后,这里的后即新。师法而非因循,传道则务去陈言,泥古反倒害古。古语“道德”本指从道而得,顺守其正,逆溯其源,则必有创见,否则人世间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后人如不焚膏继晷以添柴传薪,唯耗先辈余荫,坐吃山空,终究行而不远。
所以就算为古典学生死存亡计,创新也属题中之义,因为那才是自身的生机之所在。守旧只是手段,开新才是目的,正如研经穷理是为了经世致用,否则学问虽多,亦奚以为?玩物丧志,为文亦然。与其坐而论道,不如立而起行,孔子“托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激励着一代代读书人安邦定国。经典是文明的源头活水,它的意义或价值却永在当下,因而居今识古,并不以皓首穷经为尚,而求有以教我为鹄的,即“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古典学既使人谦卑,更催人奋进。
经典教人死守善道,却并不教人墨守成规,反倒主张“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毕竟日新才算盛德。温故方能知新,但如果没有扎实的“故”“旧”之基,则新足为奇,转而成怪,看似华丽豪奢,实则装腔作势。食古不化自不足论,奢言创新亦无异于数典忘祖,关键在于舍弃了恒提恒新的核心问题,偏离了正确的航道。先要同情地理解,不宜匆忙地批判。故创新必先守旧说之正,才有资格剔除传统之误,因此古典学与其说守旧,不如说守正。
古典学不是僵死的学问,而是立德树人的门径,旨在造就高尚而任事的新人,而非制造书蠹。值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古典学必定大有作为——“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摘编自程志敏《古典学的守旧与创新》)
材料二:
中国古典学的概念是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全球文明视野下被提出的。一方面,中国古典学与西方古典学有相互呼应之处。中国古典学是在现代学术体系下出现的学科概念,很多现代的研究方法、学术成果、问题意识都在此得到应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西学构成了中国古典学必然要与之对话、互动的一个潜在“他者”。另一方面,中国两千余年来自本自根的经史传统,注定不可能被简单粗暴地直接砌入19世纪中叶以来发端于欧洲的学术分科体系。作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国古典学是中华文明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主体性,以现代形态自我赓续、自我发扬的成果。如刘小枫先生所言,中国古典学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让古代经典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价值发挥现代作用,培养“于古今沿革中外得失皆了然于胸中”的文明担纲者。对中国古典学和西方古典学、中国古典学和西方汉学以及传统“国学”等概念做出区分,也并不是为了限制“古典学”概念的界限,而恰恰是希望通过深入的探讨,让古典学获得熔铸古今、会通中西的学术视野和理论空间,并为增进文明间的相互理解提供新的学科支撑。
(摘编自韩晓《中西古典学:视野开显中的文明“共情”》)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典学崇尚古代经典并不代表思想复辟,旧与新、古与今等不应势同水火,东、西方在文明转型时都会从古代经籍中获取养分。
B. 古典学所传的统之大者是道,古典学是开放包容的系统,不会死守宗派、党同伐异,不会拒绝吸收其他学派及现代学问的精髓。
C. “折中”是古典学的重要理念,要求不偏不倚,打破门户成见,综合各方以得其中。“折中”回归本义意味着古典学春天的到来。
D. 创新是古典学的生机之所在,创新必先守旧说之正,守旧是手段,开新是目的。经典虽教人守善道,但也主张创新求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现代的古典学从业者对经典价值的认同和对典籍教导的亲近以及古代圣贤信而好古的态度,体现了古典学是流传有绪的学问。
B. 古典学创新以守旧为基础,若缺乏扎实的传统根基,创新易流于怪异;同时,守旧也并非因循守旧,而是为了更好地创新。
C. 中国古典学在文明交流互鉴的视野下被提出,既要与西方古典学对话互动,又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D. 中国古典学的概念被应用在多方面,它的提出是为了让古代经典的文化价值发挥现代作用和让古典学获得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理论空间。
3.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学习过程中要“守旧与创新相结合”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一食而求永饱者必死,一劳而求永逸者必亡 (清·梁启超《变法通议·论不变法之害》)
B. 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
C. 学道须当猛烈,始终确守初心,纤毫物欲不相侵。(元·王惟一《西江月》)
D.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加点词语的论证效果。
5. 新时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古典学?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D
3. B 4. ①木乃伊:材料一将圣贤的理论比喻为概念的木乃伊,表明古典学者并非将圣贤的理论当作木乃伊一样只用来研究,而是活学活用。②黄昏:材料一将圣贤及其经典的衰落比喻为偶像的黄昏,论述了对于圣贤及其经典,如果只一味顶礼膜拜,不知创新,必将导致其衰落。
5. ①古典学是人类文明宝贵的财富,上承天道,下正人伦,整齐世风,化民成俗,垂范千古。②古典学是立德树人的门径,旨在造就高尚而任事的新人,既使人谦卑,更催人奋进。③学习古典学有利于促进中西古典学的对话互动,使古典学获得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理论空间,促进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围绕“古典学的守旧与创新”展开深刻论述。材料一以辩证思维阐释古典学的本质,指出其既传承经典又开放包容的特点,强调“折中”理念和守正创新的重要性。材料二则立足全球化视野,探讨中国古典学的现代意义,突出其在文明交流中的主体性价值。两则材料相辅相成,既展现古典学的历史传承,又揭示其当代活力,为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文章论证严密,引经据典,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底蕴。


展开余下试题【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C.“‘折中’回归本义意味着古典学春天的到来”错误,原文是“‘折中’一词近年来逐渐回归其本义,尚不意味着古典学春天的到来”。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中国古典学的概念……它的提出是为了……让古典学获得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理论空间”错误,应该是“对中国古典学和西方古典学、中国古典学和西方汉学以及传统‘国学’等概念做出区分”是为了“让古典学获得熔铸古今、会通中西的学术视野和理论空间”,选项偷换概念。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强调要思想变通,不拘泥旧法,只体现了创新,没有体现守旧与创新相结合。不能论证观点。
B.强调在继承中有所创新、在创新中有所继承。符合题干要求。
C.强调学习要坚守初心,不受物欲的侵扰。不能论证观点。
D.强调学习的乐趣。不能论证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论证效果的能力。
①“木乃伊”:“古典学者依托经典,倾慕先贤,但从未打算把圣贤及其经典树立为毫无生命力的雕像,更无意于把他们的理论制作成概念的木乃伊”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将圣贤的理论比作“概念的木乃伊”。“木乃伊”给人的印象是没有生命力、僵化的,这样比喻形象地表明古典学者不会将圣贤的理论仅仅当作僵化的、只用于研究的对象,而是会活学活用这些理论。
②“黄昏”:“然后在顶礼膜拜中走向偶像的黄昏,让文明之花过早枯萎”也运用了比喻的论证方法,把圣贤及其经典的衰落比喻为“偶像的黄昏”。“黄昏”象征着事物走向衰落,这里论述了如果只是一味地对圣贤及其经典顶礼膜拜,而不进行创新,就会导致圣贤及其经典如同进入黄昏一样走向衰落,进而使文明之花过早枯萎,强调了创新对于传承圣贤及其经典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加形象且具有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依据“古典学上承天道,下正人伦,整齐世风,化民成俗,垂范千古,焉可不守?”可知,古典学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它上能承接天道,下能端正人伦关系,整顿社会风气,教化民众形成良好的风俗,并且能作为典范流传千古,所以我们要学习古典学,以传承和发挥它的这些作用。
②根据“古典学不是僵死的学问,而是立德树人的门径,旨在造就高尚而任事的新人,而非制造书蠹。古典学既使人谦卑,更催人奋进”可知,古典学是培养高尚且能担当事务的新人的途径,学习古典学可以让人变得谦卑,同时激发人的奋进精神,对个人的品德修养和成长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③由“中国古典学是在现代学术体系下出现的学科概念,很多现代的研究方法、学术成果、问题意识都在此得到应用。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西学构成了中国古典学必然要与之对话、互动的一个潜在‘他者’”以及“对中国古典学和西方古典学、中国古典学和西方汉学以及传统‘国学’等概念做出区分,也并不是为了限制‘古典学’概念的界限,而恰恰是希望通过深入的探讨,让古典学获得熔铸古今、会通中西的学术视野和理论空间,并为增进文明间的相互理解提供新的学科支撑”可知,学习古典学有利于促进中西古典学之间的对话和互动,能够使古典学获得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理论空间,还能为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提供新的学科支撑,有助于文明间的交流互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得失
刘建超
二秃子【注】家在老街做纸扎生意,店门口总摆着两个花里胡哨的花圈。他爹戴着个黑框眼镜,在店里昏暗的灯光下给糊好的童男童女描眉画眼。
老街人道道多,红白事都很讲究,办起白事来比办红事还讲究。人死为大,不论家境如何,人死了,都要按照规矩讲究讲究。摆花圈,送纸钱,烧纸扎,是必不可少的程序。遇到大户人家办白事,花圈、纸扎能摆满半条街,场面很有排场,能让老街人念叨个十天半个月。
二秃子家的纸扎生意经营得还不错,一是门店开的时间长,二秃子爷爷的爷爷就在老街做纸扎营生,老街人信得过老店。二是二秃子爹的手艺好,做活儿不马虎不糊弄,尤其是糊的纸人纸马精致逼真。
二秃子爹也想把吃饭的手艺传给二秃子,可二秃子的心思根本就不在这纸扎上。他扎的花圈,半路就绳开竹飞,纸花飘散,他画出的纸人歪嘴斜眼让人看着就恶心。二秃子因为这没少挨他爹的巴掌,可手艺就是不长进,气得他爹整天唉声叹气。
二秃子家里养着一匹小马,有时他爹给小马拴上架子车,去几十里(一里等于五百米)外的乡下拉些竹子回来。二秃子最喜欢的事就是去洛河滩遛马。
二秃子家的这匹马,个头不大,通体枣红色,没有一根杂毛,四蹄白毛如踏莲花。二秃子爹花了八块大洋买马,老街人说买贵了,不值。二秃子爹不介意,看着喜欢就中,还给马起了个名字:值当。平时家里也用不上,去洛河边遛马的事就由二秃子办了。
二秃子骑马是个好手。洛河滩上,二秃子骑在马背上,扬起一根柳条,一声“嘚儿”,马就四蹄腾飞,驮着二秃子在河滩疾如旋风。二秃子又吼又叫,手中柳条从来也没落在马身上。
黄昏的洛河滩,秋高气爽,微风徐徐。二秃子玩疯了,一会儿倒骑在马背上,一会儿隐在马腹一侧,没看到他爹啥时候来到了洛河滩。
二秃子爹心疼地扶着汗湿的马背,把二秃子按在地上结结实实地捶了一顿,牵着马回老街了,把二秃子独自扔在河滩上。
二秃子伤心了,自己在爹的心里还不如一匹马呢。二秃子伤心就不回家,在河滩上闲逛。
那年,吴佩孚的部队驻扎在古城西工一带。二秃子路过兵营,正赶上队伍开饭,看到当兵的碗里有鱼有肉,肚子里的馋虫一下子被勾出来了。
二秃子大摇大摆径自去拿碗,盛了冒尖的肉菜,抓过两个白面馍馍,鼓着腮帮子,吃相霸道。
炊事班的老兵看着二秃子的吃相,乐了。他踢了二秃子一脚,哪来的小孩,敢在这里吃霸王餐啊!
二秃子瞥人一眼,也不答话,继续狼吞虎咽。
老兵火了,你蹭吃蹭喝还这么拽?一巴掌打掉了二秃子手中的碗,菜汤溅了二秃子一脸。
二秃子把脸上的菜汁往嘴里抹,瞪着眼说,吃了咋了?
老兵拿起个炒菜铲子就要拍二秃子,走过来一个当官的摆手制止了他。
当官的看上去白净,似笑非笑的尖嘴脸架着金丝边眼镜,还戴着副白手套。
他一个指头一个指头地揪下手套,重新打了一碗菜端给二秃子。
二秃子看看当官的,又看看握着铲子的老兵,接过碗呼呼噜噜地吃。
当官的笑了,对老兵说,给他找身衣服,收拾干净了送到我院子里。
二秃子从老兵口中得知,当官的是团里的郎副官。
郎副官在老街的僻静处租了所小院,古朴雅致的院子里住着位女主人,长得乖巧玲珑,看模样也大不了二秃子几岁。
郎副官告诉二秃子,这是他新太太,二秃子以后的任务就是陪着太太,不让她受累,不让她到街上去。
还有这么好的差事啊,二秃子乐颠颠地答应了。每日尽职尽责,忙完了院子里的活儿就坐在水井台上,看天看云。
太太走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在院子转转,在门口转转。太太要上街,二秃子就拦着,说长官有命令,你不能上街。被太太逼急了,二秃子就给太太跪下,头磕着地咚咚作响,太太不忍心,只得作罢。
起初郎副官还时不时地突然回来察看情况,见到二秃子经常额头乌青,问清了缘由,对二秃子放心了,回来的次数也少了。


展开余下试题二秃子跟太太时间长了才知道,郎副官原来在南方老家有家室。
太太说,小兄弟,他不把我当人,也不止一次地说过,要是我不给他生个儿子,他就把我给卖了。你不让我走,你坐的这口井就是我的归宿。
二秃子听了这话之后,惊得连忙从井台上跳下来。
太太不叫他二秃子,太太叫他小兄弟,这让二秃子心里暖暖的。
中秋节后,郎副官外出公干,嘱咐二秃子看护好太太。二秃子支棱起脖子,啪啪地拍着胸脯。
二秃子把家里的马牵了回来,在院子里教太太骑马。
一天傍晚,二秃子提着根棒槌交给太太,说,这时辰街上人少。你给我一棒槌,把我打昏了你骑马快走。
太太吓了一跳,小兄弟,这怎么成?我可下不了手啊。再说,我把马给骑走了,你咋跟你爹交代?
二秃子闭着眼睛,大声说,你别管我,你就想想你爹、想想你娘。
嘣——二秃子两眼一黑,满脸是血,不省人事。
郎副官回来,二秃子脑袋上的纱布裹得跟戴了孝帽一般。派人找了几天也没见到太太的踪影,部队又有行动了,此事不了了之。
二秃子爹听说二秃子把他的宝贝马给弄丢了,气得大病一场。
几年后,二秃子爹去世,二秃子两天两夜不睡,用心给他爹糊了一百匹纸马,浩浩荡荡摆了半条街。
这是后话。
(有删改)
【注】小说中为贬称。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街人办白事很讲究,有一些必不可少的程序,小说从反面提出了丧葬从俭的主题。
B. 二秃子家在老街的纸扎生意因多代人经营与技术好而红火,可二秃子却心不在此。
C. 二秃子因为在洛河滩疯狂骑马而挨了父亲一顿揍,为此内心酸涩,心里有些失衡。
D. 太太说二秃子不让她走,她就活不下去,可知她对迫害自己的郎副官的深恶痛绝。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关于二秃子家的马的那段描写,手法多样,既有马的外貌描写,又有比喻手法的运用,还有他人与二秃子爹对马的态度的对比。
B. 马在洛河滩上“腾飞”,巧用比拟,体现了马的神骏;“柳条从来也没落在马身上”,意在突出二秃子驾马技术的高超。
C. 小说在对黄昏时洛河滩的景象进行描绘时,使用了四字短语与叠词,显得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节奏美。
D. 小说通过对郎副官所作所为的描述,刻画了内心狠毒、祸害他人的形象,与《记念刘和珍君》中的反动人物相似。
8. 小说的标题为“得失”,请从二秃子的角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 小说最后的“后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等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B
8. 失:二秃子失去了父亲的认可(因不学手艺)、失去了心爱的马(为救太太而放走)、失去了父亲的陪伴(父亲去世)。
得:他获得了成长(从顽劣少年到有情有义)、成全了太太的自由(助其逃离压迫)、最终以孝心弥补遗憾(为父糊纸马)。
主题:得失之间体现人性的复杂与升华,物质损失换来精神救赎,个体牺牲成就他人新生。
9. ①情节结构:补叙结局,完整交代二秃子父子关系的和解(通过糊纸马弥补遗憾),呼应前文“纸扎手艺”的伏笔。
②人物形象:凸显二秃子的转变——从叛逆到承担责任,展现其孝心与成长。
③主题深化:以“失马”与“糊百匹纸马”的对比,强调得失的辩证性(失去实物,却以象征物寄托情感),暗含对传统技艺与亲情的珍视。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二秃子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个人命运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二秃子对纸扎手艺的排斥与对骑马的热爱,体现了他对自由与自我价值的追求。小说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手法,刻画了二秃子内心的矛盾与成长。标题“得失”不仅指二秃子在人生中的得失,也反映了他在亲情、责任与自我之间的抉择。最后的“后话”则深化了主题,展现了二秃子对父亲的愧疚与补偿,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从反面提出了丧葬从俭的主题”错误。小说并未从反面提出“丧葬从俭”的主题,而是通过描写老街人对白事的重视,突出二秃子家纸扎生意的传统价值,以及二秃子在家庭与个人选择之间的矛盾。作者并未批判铺张浪费,而是通过二秃子的故事探讨“得失”主题。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意在突出二秃子驾马技术的高超”错误。“柳条从来也没落在马身上”旨在表现二秃子对马的爱护,而非单纯强调技术高超。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失:
①失去父亲的认可:二秃子因厌恶纸扎手艺,被父亲否定。原文“二秃子因为这没少挨他爹的巴掌,可手艺就是不长进,气得他爹整天唉声叹气”,直接体现父亲对他的失望。
②失去心爱的马:为帮助太太逃离,二秃子设计让太太打昏自己并骑走马匹。原文“嘣——二秃子两眼一黑,满脸是血,不省人事”与“二秃子爹听说二秃子把他的宝贝马给弄丢了,气得大病一场”,表明马的丢失导致父子关系破裂。
③失去父亲的陪伴:父亲因马丢失而病倒,最终去世。原文“几年后,二秃子爹去世”,暗示二秃子失去了最后的亲情纽带。
得:
①获得成长:二秃子从顽劣少年转变为有担当的人。帮助太太时,他主动牺牲自己,原文“闭着眼睛,大声说,你别管我,你就想想你爹、想想你娘”,展现了他的责任感与善良。
②成全太太的自由:二秃子协助太太逃离郎副官的压迫,原文“派人找了几天也没见到太太的踪影”,暗示他的行动成功解救了太太。
③以孝心弥补遗憾:父亲去世后,二秃子“用心给他爹糊了一百匹纸马”,用传统手艺寄托哀思,弥补了过去对父亲的抗拒。
二秃子失去物质与亲情,却在精神层面实现救赎。如失去枣红马(“八块大洋买马”)与糊纸马(“浩浩荡荡摆了半条街”)的对比,象征物质损失与精神传承的转换,通过牺牲(失去马)与成全(太太自由),体现个体在困境中的选择与成长,呼应标题“得失”的深层含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情节结构:
补叙结局:后话交代二秃子为父亲糊纸马的行为,与前文“他扎的花圈,半路就绳开竹飞”形成对比,完整展示人物转变。原文“浩浩荡荡摆了半条街”呼应开头“纸扎生意经营得还不错”,形成叙事闭环。
呼应伏笔:前文提到二秃子厌恶纸扎手艺(“画出的纸人歪嘴斜眼”),后话“用心糊纸马”暗示他最终接受家族传统,强化了“纸扎”作为线索的连贯性。
②人物形象:
凸显转变:从“手艺不长进”到“用心糊纸马”,体现二秃子从叛逆到承担责任的成长。原文“两天两夜不睡”凸显其对父亲的愧疚与孝心。
深化性格:通过“浩浩荡荡摆了半条街” 举动,展现他对父亲的重视与对传统的认同,塑造了有情有义的形象。
③主题深化:
得失辩证:失去真实的马“值当”与用象征物纸马弥补遗憾,强调“失”与“得”的精神转换。原文“一百匹纸马”与“八块大洋买马”形成对比,暗喻物质损失与情感价值的平衡。
传承意义:纸扎手艺虽被二秃子一度抗拒,最终以“孝心”形式延续,呼应标题“得失”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凸显文化传承的深层力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河南省安鹤”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1]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