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注册 | 登录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类目:首页试题中心月考试卷

阅读:2  2025-08-09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重磅:高考语文最新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湖北省部分高中协作体联考2024-2025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制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耕是中华文明的立根之基,人与土地的连结嵌入我们文化基因深处。人类学家费孝通提出的“乡土中国”的概念是对中国传统社会气质的凝练。然而,伴随现代城市化进程而来的是乡野土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农事知之甚少,对“三农”也愈加隔膜,加之农业机械化生产,农耕文化面临消弭的危机。由此,乡村生活综艺应运而生,实现在电子空间乡村生活的影像转化,力图填补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对乡村的时空感知和情感依托。
作为一种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乡村”在综艺里是异于“都市”的他者存在。都市高速快节奏运转,乡村则慢速时间循环。在慢综艺的叙事内核里,乡村的田园风光、家长里短、安宁悠远的自然意境被塑造成现代都市人的“武陵源”,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隐居理想的唤起,也是山水美学、诗意栖居的精神表达,更是都市日夜忙碌之余焦虑和压力的释放。换言之,乡村作为都市人审美对象而存在,是被言说和重塑的对象。
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它让嘉宾走进乡村参与农耕生产,从零起步,农业基础知识、农具操作技能都作为节目的有机组成元素一一呈现。都市青年初干农活时的局促,暴露自身乡村地方性知识的欠缺,实质展示出城乡二元结构中乡村权力的一次反转。 节目中,嘉宾与乡村在消费语境下的二元对立关系消除了,嘉宾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参与全流程管理,从挖沟到播种,从施肥到收割,从储存到售卖,全身心体验劳动的每一个环节。 由此,“耕耘”不再是文学叙事性的表达,而是一次次汗水浸透衣领的真实体验;“乡村”不再是浪漫主义的审美对象,而是由一次次具体的劳作编织的参与性事件。
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宏大发展议题相呼应,是文艺服务人民的有效实践路径。村容村貌、农事活动的媒介化呈现,其影像传播的意义在于塑造公众的“目光”。如果文字的意义源于阅读,那么影像的意义得自眼光。在影像的范畴里,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涵化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此前,乡村生活综艺的表达视角多是抽离自我的“消费”,如今《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侧重投入自我的“生产”。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作为“内娱首部劳动纪实互动真人秀”,它重在展现劳动,是对都市青年与自然“斗争”的纪实,虽以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为切口,思考的却是“为什么要种地”“为什么是年轻人种地”的大问题。


浏览完整试题从综艺制作的角度看,《种地吧》的爆款气质源于一个“真”字。嘉宾真刀真枪下地干活,不做作,没有剧本可以参照,全凭事情的进展,由每个人自我决定和自我行动。看似随性,才有真实。首期内容中,就有撞坏收割机、收割机挂倒电线、收割机陷入水泥中等问题;后发生排水沟被堵的情况,不得不在零下气温中瑟瑟发抖通了半宿;再有就是上网搜索种地、基建或养殖的教学视频,在干活的过程中不断试错……所谓网络综艺的“网感”,不是提前的设计与编排,而是记录人在真实情境下的反应。
除了行动上的“真”,还有思考问题上的“诚”。“种地小队”面对并不熟悉的农耕生活,他们亲历身体上的劳累,经历情绪上的局促、尴尬,团结一心克服接踵而至的困难,这何尝不是屏幕前年轻观众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
不必讳言,我们这一代离土离乡的都市青年,对农耕体力劳动的体验几乎为零,“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也是通病,田间劳作多是叶公好龙的想象。相较于文字的理性,影像传播是零距离的。面对“种地小队”在田间地头如“变形记”般的纪实镜像,或许可以让都市里的孩子对躬耕劳作的辛苦有更确切的认知,从而有助于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
四季更替,生长有序,土地里的播种与收获,输出的是不骄不躁、踏踏实实的生活哲学。屏幕前的观众或许可以从农村综艺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里汲取积极生活的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
(摘编自张凯滨《乡村生活综艺:媒介化时代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连结》)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乡村生活综艺的出现源于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气质,也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农耕文化面临着消亡有关。
B. 乡村生活综艺通过影像媒介呈现乡村生活,拉近城市人和土地的时空距离,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人们对土地的依恋情结。
C. 乡村生活综艺里的“乡村”都是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是都市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可释放人们的焦虑和压力。
D. 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宏大发展议题相呼应,培养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网络综艺《种地吧》通过“种地小队”耕作劳动的真实参与和体验过程的呈现,实现了对以往乡村综艺题材的突破。
B. 《种地吧》真人秀轻松的叙事方式只是一个切入点,目的不仅在于引导人们对劳动的真实体验,更在于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生活的哲学。
C. 《种地吧》的变革意义在于年轻人重视自我生产,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不再消费,而是自己耕作,自给自足,以加强劳动的真实体验。
D. 《种地吧》有助于让都市里的孩子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是因为节目如纪实镜像,给他们提供了自我观照的一面镜子。
3. 下列乡村生活综艺节目中,最能反映“重返土地”主题的一项是( )
A. 《向往的生活》,用流水线的录制模式,安排嘉宾们扮演不同角色,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逃离快节奏生活的“桃花源”。
B. 《一路成年》,五个刚走向社会的青年,在各自父亲的陪伴下到乡村去,父子们同吃同住、共同劳动,一起完成一场“成人礼”。
C. 《宝藏般的乡村》,嘉宾通过体验农忙、品尝美食、趣味游戏、直播带货和与村民同吃同住等项目,感受乡村的物产风貌。
D. 《哈哈农夫》,嘉宾们在一日三餐饮食起居的基础上,还需要打理家禽家畜和各种庄稼,参与当地传统农作事务,体验当地特色饮食。
4. 就乡村生活综艺来说,影像传播这种媒介相较于文字的优势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5. 近年来乡村生活综艺为什么能够持续受到人们的关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1. C 2. C
3. D 4. ①可以借助影像转化填补人们的想象空间,从而弥补中国人骨子里对土地的依恋之情。
②可以直观、真实地展示出更多的乡村生活细节和场景,给人更直接的视觉与情感冲击。
③可以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逐渐影响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④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影响更深远,可以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乡村生活。
5. ①乡村题材的综艺节目擅长慢慢讲故事,让人们了解有别于城市的乡村生活,维系国人文化基因中的乡土情结。
②乡村生活综艺展现的清新淳朴的田园风光,给都市人提供了一个脱离城市喧嚣,体会平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场景。
③乡村生活综艺节目自身不断成长更新,紧贴时代议题,是文艺服务人民、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实践路径。
④变革后的乡村生活综艺节目以“重返土地”为主题,通过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让都市人可以从中汲取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都是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是都市人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可释放人们的焦虑和压力”观点所指范围扩大。根据原文“作为一种都市文化的反向观照,‘乡村’在综艺里是异于‘都市’的他者存在”“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可知,这只是《种地吧》之前的乡村生活综艺对“乡村”的认知。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来到这里的年轻人不再消费,而是自己耕作,自给自足,以加强劳动的真实体验”曲解原文。原文“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意思是说原来都市人是乡村文化的旁观者和消费者,而现在则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生产者。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 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充满设计感,且“桃花源”只是美化乡村;
B.只是成人礼的仪式;
C.参与者更多的只是作为消费者来到乡村。
D.《哈哈农夫》节目让嘉宾真实地体验了农人的生活状态,最能反映出“重返土地”的主题。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展开余下试题根据原文“乡村生活综艺应运而生,实现在电子空间乡村生活的影像转化,力图填补现代人的想象空间,作为一种象征资源维系对乡村的时空感知和情感依托”可得出:可以借助影像转化填补人们的想象空间,从而弥补中国人骨子里对土地的依恋之情。
根据原文“相较于文字的理性,影像传播是零距离的”“面对‘种地小队’在田间地头如‘变形记’般的纪实镜像,或许可以让都市里的孩子对躬耕劳作的辛苦有更确切的认知,从而有助于养成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可得出:可以直观、真实地展示出更多的乡村生活细节和场景,给人更直接的视觉与情感冲击。
根据原文“村容村貌、农事活动的媒介化呈现,其影像传播的意义在于塑造公众的‘目光’。如果文字的意义源于阅读,那么影像的意义得自眼光。在影像的范畴里,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涵化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可得出:可以通过对视角习惯的培养,逐渐影响人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
此外,结合现实生活中影像传播门槛低、老少皆宜、受众面积广、实时传递与接受与文字传播存在一定知识门槛、受众面较小等特点与差别,可以得出: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影响更深远,可以让大众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乡村生活。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探究文中的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原文“农耕是中华文明 立根之基,人与土地的连结嵌入我们文化基因深处”“在慢综艺的叙事内核里,乡村的田园风光、家长里短、安宁悠远的自然意境被塑造成现代都市人的‘武陵源’,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隐居理想的唤起,也是山水美学、诗意栖居的精神表达,更是都市日夜忙碌之余焦虑和压力的释放”可看出,乡村题材综艺具备慢叙事的特点,而其从表面上看可以为人们展现乡野自然的美好风光,从深层次来说,则可以让人们了解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一环——乡土文化。由此,可得出前两点:①乡村题材的综艺节目擅长慢慢讲故事,让人们了解有别于城市的乡村生活,维系国人文化基因中的乡土情结。②乡村生活综艺展现的清新淳朴的田园风光,给都市人提供了一个脱离城市喧嚣,体会平凡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场景。
根据原文“不同类型乡村生活综艺的持续输出,与乡村振兴、粮食安全、农村现代化等国家宏大发展议题相呼应,是文艺服务人民的有效实践路径”可看出第三点:乡村生活综艺节目自身不断成长更新,紧贴时代议题,是文艺服务人民、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实践路径。
而从本文重点介绍的全“新”乡村综艺《种地吧》的特点,如“网络综艺《种地吧》在乡村综艺题材上的突破源于乡村不再是都市人视觉消费的对象,而是彰显自我的言说主体”“它的叙事基点不是闲情逸致的美景美食,而是重返土地——长时间投入的土地耕作,与泥土、风雨、市场打交道,这是一场真正的沉浸式体验”“屏幕前的观众或许可以从农村综艺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里汲取积极生活的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可以得出:变革后的乡村生活综艺节目以“重返土地”为主题,通过返璞归真的劳动纪实,让都市人可以从中汲取动力,重构自己的生命情感与生活秩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
迟子建
(1)二零一七年岁尾,《收获》杂志六十周年庆典,在太热闹的时刻,很想独自出去走走,有天上午得空,我吃过早饭,叫了一辆的士,奔向四川北路。
(2)我先去拜谒原虹口公园的鲁迅先生墓。天气晴好,又逢周末,园里晨练的人极多。入园处有个水果摊,苹果橘子草莓等钩织的芳香流苏,连缀着世界文豪广场。红男绿女穿梭其间,踏着热烈的节拍。跳整齐划一的舞。我努力避让舞者,走进广场。可怜的托尔斯泰,他右手所持的手杖,挂着一个健身者的挎包,一副苍凉出走的模样,可惜我不吸烟,不然在他左手托着的烟斗上,献一缕烟丝,安抚一下他。与他一样不幸的,是手握熟毛笔的莎士比亚和狄更斯。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挂着色彩艳丽的超轻羽绒衣。最幸运当属巴尔扎克,他袖着手,深藏不露,难以附着。
(3)出了世界文豪广场,再向前是个卖早点的食肆,等候的人,从屋里一直排到门外。想着多年前萧红在这一带,有天买早点,发现包油条的纸,居然是鲁迅先生一篇译作的原稿。萧红愕然告知鲁迅。先生却淡然,复信调侃道:“我是满足的,居然还可以包油条,可见还有一些用处。”也不知这里的早点铺,如今用什么包油条?还能包裹出这乌云见日般的绮丽文事么?
(4)在公园的西北角。就是鲁迅先生的墓地了。
(5)墓前广场比较开阔,最先看到的是长方形草坪上矗立着的鲁迅塑像,他坐在藤椅上,左手握书,右手搭着扶手,默然望着往来的人。不过基座过高了,感觉鲁迅是坐在一个逼仄的楼台看戏,让人担忧着他的安危。
(6)墓地两侧的石板路旁,种植着樟树、广玉兰和松柏,树高枝稠,长青的叶片在阳光下如翻飞的翠鸟,绿意荡漾。鲁迅墓由上好的花岗石对接镶嵌,其形态很像一册灰白的旧书,半是掩埋半是出土的样子。因为是园中独墓,看上去显赫,却也孤独。其实无论是鲁迅的原配夫人、为他寂寞空守了四十年的朱安,还是无比崇敬鲁迅的萧红,都曾在遗言中表达了想葬在鲁迅身旁的想法,可惜都未如愿——怎么可能如愿。鲁迅曾在文章中交代过后事:“赶快收敛,埋掉,拉倒。”这像他的脾气。这像一个目光如炬的人穿行于无边的黑暗后。留给自己的大解脱——最后的光明。可鲁迅的一生,是雷电的一生,身后必将带来风雨。不会是寂寞。
(7)我脱帽向着这座冷清的墓,深深三鞠躬,静默良久,之后转身,眺望鲁迅长眠之所面对的风景,有树,有花,有草,有路,也算旖旎,也算开阔,只是那尊端坐于藤椅上的雕像,如一团巨大的阴影,阻碍着视线。也就是说,不管鲁迅是否愿意,他每天要面对自己高高在上的背影。
(8)墓前甬道尽头相连的路,人流不息,向右望去,可见虹口足球场的一角穹顶,像一团铅灰的云压在那里。健身和娱乐的各路音乐,此起彼落。让我有置身农贸市场的感觉。
(9)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搅起地面的落叶和尘土,在半空飞舞。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我似乎听到了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
(10)离开鲁迅墓地。迎着风中被撕扯下来的艳丽的槭树叶,我去参观鲁迅纪念馆。馆藏丰富。我留意的是那些曾与鲁迅相依相伴的实物,他戴过的硬硬的礼帽,这礼帽是再也不能为他挡风了;他穿过的棉袍以及蓝紫色的带花纹的毛背心,这样的衣物也再也不能为他避寒了:他用过的白瓷茶碗依然好看,但它再也不能为他送去茶香了;他用过的吸痰器,不能再为他排解胸中郁积之物了(真正的郁积,靠它也是排解不了的吧);而那一支支笔,也再也不能随他在纸上叱咤风云了。
(11)离开纪念馆,风小了一些。我出了公园,一路打听。步行去鲁迅在大陆新村的最后寓所——山阴路132弄9号。
(12)讲解员介绍着一楼会客室的陈设,餐台餐椅、墙上的画等等。而我的目光聚焦在了瞿秋白寄存此处的那张著名的书桌上了。只三两分钟吧。就被保安吆喝着去二楼。二楼是鲁迅的书房兼卧室,不很宽敞。最让人触目惊心的是近门处东墙边的那张黑色铁床,上面还摆放着棉被和枕头。鲁迅先生就是在这张床上,吐出最后一口气的。而那最后一口气是真的散了,还是附着在了室内的台灯上,做夜的眼?或是附着在了南窗的窗棂上!做曙光的播撒器?


展开余下试题(13)保安已在一楼大声呼唤讲解员,让她赶快带游人出来,说是时间到了,其实我们进来不过一刻钟。我郁郁出了鲁迅故居。其实我很想看看灶房的陈设,萧红不是在这儿为鲁迅烙过东北特色的韭菜盒和油饼吗?
(14)我回到山阴路上,风又起来了,这条路成了风匣,回荡着风声。从鲁迅谢世之所到他长眠之地,并不遥远。但这条路在我眼里却很长很长,它仿佛记录着一个人半个多世纪的跋涉。
(15)走在异乡的街头,只觉得这里的冬天与我故乡相比,更像春天,因为闪烁的花朵,像黑夜的笑声,从苍绿中挣扎而出。这样的花朵也就格外明亮和湿润,就像感动的泪。
(16)我迎着风。在山阴路上徘徊。风很大——很大很大的风。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与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3)段和第(6)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直接引用鲁迅的原句,两处都体现了鲁迅对人生的洞彻和达观。
B. 作者对鲁迅墓前塑像颇有不满,这既针对鲁迅墓地的设计,也指向后世人们纪念鲁迅、传承鲁迅精神的方式。
C. 甬道尽头人流不息的路、虹口足球场的穹顶、健身娱乐的各路音乐,都衬托出了鲁迅墓地的庄严肃穆感。
D. 作者委婉地批判了参观大陆新村时保安的吆喝和大声呼唤,其主要原因是保安导致我无法尽兴地游览。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2)段对文豪塑像和第(5)段对鲁迅塑像的描写,颇具动感,幽默的语言下透露出作者心中的轻快。
B. 参观鲁迅纪念馆的叙写中,作者运用大量整句,以联想融合眼前实物与历史情境,表达了深切的悼念。
C. 倒数第二段与标题遥相呼应,以“黑夜的笑声”“感动的泪”作喻,暗含鲁迅精神在其中,富有诗意。
D. 文章在叙写游览始末的同时,自然地引入相关材料,既增加了文章意趣和可读性,也丰富了文章内涵。
8. 游览的后半段,作者多次写到“风”,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章第(10)小节中“重正的郁积”有什么深刻寓意?请结合《祝福》或《阿Q正传》或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简要阐述。
【答案】6. B 7. A
8. ①营造萧瑟、清冷的氛围,衬托我对鲁迅先生的追思和哀悼,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②风声“海潮般的轰鸣”,象征鲁迅先生与黑暗斗争、启蒙大众、震撼人心的一生;
③风吹走“我”献给鲁迅先生的玉兰叶,寓示鲁迅先生不务虚名的冷峻孤高;
④隐喻鲁迅先生在不同时代声誉和评价的起落,暗示“我”的立场和态度。
9. “真正的郁积”是指鲁迅先生心中对中国人、中国社会的忧思与批判。
阐述举例:
①虚伪冷酷的鲁四老爷、赵太爷等人物,体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前后依旧顽固猖狂的封建势力的痛恨;
②勤劳驯顺的祥林嫂和自欺欺人的阿Q,寄寓了鲁迅对底层民众充满奴性、愚昧麻木的“国民性”的忧思;
③《祝福》中面对现实徘徊、逃避的“我”,表现了启蒙者在自我困境中的彷徨和苦闷。
【解析】
【导语】在《收获》杂志六十周年庆典的热闹余韵中,作者踏上寻访鲁迅踪迹之旅。从世界文豪广场的别样景象,到鲁迅墓地的冷清与喧嚣交织;从纪念馆中曾与鲁迅相伴的实物,到他的最后寓所。一路上,风声、落叶相伴,作者的脚步与思绪,在鲁迅生活过的地方穿梭,探寻着这位文豪的过往与精神印记 。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都体现了鲁迅对人生的洞彻和达观”错,两句话流露出的是鲁迅特有的悲观与自嘲。
C.“衬托出了鲁迅墓地的庄严肃穆感”错,由下文“有置身农贸市场的感觉”可知“衬托”错,应该是破坏了“庄严肃穆感”。
D.“主要原因是保安导致我无法尽兴地游览”错,主要原因是我认为大陆新村的管理者没有真正尽到保护故居和宣传鲁迅精神的责任。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A. “幽默的语言下透露出作者心中的轻快” 错误。第②段托尔斯泰 “手杖挂着健身者的挎包”,莎士比亚 “鹅毛笔成了天然挂钩”,虽语言幽默却暗含对人们不尊重世界文豪态度的批判,无“轻快” 感;第⑤段鲁迅塑像因基座过高,“感觉鲁迅是坐在一个逼仄的楼台看戏,让人担忧着他的安危”,虽然语言具有幽默特点,但体现的是鲁迅雕像的担忧,表现了对鲁迅的敬仰和关怀,与 “轻快” 基调相悖。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①由“当我怅然离开墓地的时候,忽然间狂风大作”“离开鲁迅墓地。迎着风中被撕扯下来的艳丽的槭树叶,我去参观鲁迅纪念馆”可知,文中借写“风”渲染了萧瑟、清冷的氛围,借景抒情,表达我对鲁迅先生的追思和哀悼,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②“公园所有的树,这时都成了鼓手,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结合鲁迅先生与黑暗斗争、启蒙大众、震撼人心的一生可知,这“海潮般的轰鸣”的风声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先生的人生。
③“我回身一望,我献给鲁迅先生的那片玉兰叶,已不见踪影”,风吹走“我”献给鲁迅先生的玉兰叶,结合“我似乎听到了他略含嘲讽的笑声:敬仰和怀念,不过是一场风,让它去吧”可知,风吹走玉兰叶寓示鲁迅先生不务虚名,冷峻孤高。
④“忽然间狂风大作”“和着风声,发出海潮般的轰鸣”“离开纪念馆,风小了一些”“我回到山阴路上,风又起来了,这条路成了风匣,回荡着风声”,用“风”的大小,暗示鲁迅先生在不同时代声誉和评价的起落,其中也暗含着“我”的立场和态度。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作品意蕴、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先明确“真正的郁积”的内涵,其内涵指鲁迅先生心中对中国人、中国社会的忧思与批判。
①《祝福》中鲁四老爷禁止祥林嫂参与祭祀,如 “祥林嫂,你放着罢!” 的喝令;赵太爷在《阿Q正传》中因阿Q姓赵而打骂:“你怎么会姓赵!—— 你哪里配姓赵!”,体现鲁迅对依旧顽固猖狂的封建势力的痛恨;
②《祝福》中祥林嫂初到鲁镇时 “顺着眼”“顺着受”,被卖改嫁后仍 “整天地做”任劳任怨,最终却因 “寡妇再嫁” 被歧视,捐门槛赎罪(对封建礼教的盲目顺从);《阿 Q 正传》中阿 Q 被打后自欺 “儿子打老子”被抢钱后又以 “忘性大” 自我安慰,展现底层民众在压迫下的麻木与自我麻醉,揭示鲁迅对 “国民劣根性” 的深刻批判;
③《祝福》中 “我” 面对祥林嫂 “人死后有没有灵魂” 的追问时含糊其辞,最终选择离开鲁镇,展现启蒙者在封建思想重围中的无力与逃避,“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无能,面对现实徘徊、逃避,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表现了启蒙者在自我困境中的彷徨和苦闷。
也可结合鲁迅 其他作品阐述“重正的郁积”的深刻寓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大父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时刘秉忠、张文谦同学于州西紫金山,荣使守敬从秉忠学。中统三年,文谦荐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每奏一事,世祖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授提举诸路河渠。至元元年,从张文谦行省西夏。先是,古渠在中兴者,一名唐来,一名汉延。兵乱以来,废坏淤浅。守敬更立闸堰,皆复其旧。
初,秉忠以《大明历》自辽、金承用二百余年,浸以后天,议欲修正而
标签:统编版 高二 选修下 月考试卷
相关:关于“湖北省部分”的其他试题
重磅: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下载试题完整文档 [下载次数:2]

部编人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高中试题按册查询
高一必修上 | 高一必修下 | 高二选修上 | 高二选修中 | 高二选修下
苏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 初三总复习
必修一 | 必修二 | 必修三 | 必修四 | 必修五 | 选修 | 高三总复习
语文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北师大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沪教版试题按册查询
七年级上 | 七年级下 | 八年级上 | 八年级下 | 九年级上 | 九年级下
把本页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关闭本页返回网站首页退出登录

导航:课件下载教学文摘杂文参考教学设计音像素材作文素材试题下载备课中心中学英语教学资源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本站管理员:尹瑞文  QQ:8487054
联系手机:13958889955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