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完整试题(摘编自傅修海《细节的原味与意味》) 材料二: 讨论文学的细节,不妨从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的开篇谈起: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菌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段话,包含着丰富的细节,触及文学细节各个层次的功能。文学细节第一个层次的功能,是要模拟真实。第一句用“曲尺形的大柜台”简练勾勒出故事的核心场景,并借着“柜里面预备着热水”这个细节,将读者的目光转移到柜台后,塑造出场景的立体感。同时,又巧妙地以“热水”用来“温酒”这个细节,衔接到对于酒客的描写。鲁迅先生笔力老辣,寥寥几句,咸亨酒店如在读者眼前。 文学细节第二个层次的功能,是要刻画人物。鲁迅先生以“短衣”和“长衫”这两个着装上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两个阶层的人,并在下文以名句“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写活了孔乙己内心的纠结。这个层面的细节,已经不仅是模拟真实,而且参与到对于人物的刻画之中。 文学细节第三个层次的功能,是要打通隔膜。对于这第三个层次,以往学界还缺乏关注。文学评论家阎晶明在《那钱上还带着体温》一文中,细读《孔乙己》里“四文”“十文”“一文”“十几文”这些不同的细节。这仅仅是一些经济学意义上的细节吗?不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之所以可以熟练而准确地写出这些经济层面的细节,在于他对于经济所指向的社会关系有深刻的把握。他不是从自我出发,而是从社会出发,展开卓越的写作。一言以蔽之,这些细节展现出作家视野中有他者。诚如鲁迅先生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选自黄平《细节模拟真实、塑造人物、打通隔膜》,有删节)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书中的“微言大义”是指用高度压缩的文字记载历史信息,这种细节体现了文字的神圣性与史书的严肃性。 B. 在文学欣赏活动中,对文字细微之处的品味,旨在实现古今对话、人我共鸣,从而直接达成“知己”这一境界。 C. 细节可以承载超越细节本身更多的“内容”,这是细节的放大与拔高,但这种放大与拔高也要遵循一定的逻辑。 D. 鲁迅小说《孔乙己》具有丰富的细节,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小说的意味,触及了文学细节各层级的功能。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心偶成的细节浑然天成,艺术价值亦高,值得欣赏者去细细揣摩,体味其中的韵味与妙趣。 B. 当艺术观赏者能做到对细节熟稔于心,是可以采取“一叶障目”、“抽刀断水”的艺术欣赏方式的。 C. 好的细节既要有推举作品整体达至艺术高峰的高度,也需具备禁得起掰开细思反复咀嚼的深度。 D. 文学细节还要具备打通隔膜的功能,这就要求作家从社会层面出发,他的视野中有“他者”的存在。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细节第二层次功能”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荷花淀》中对水生嫂的动作描写:“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 B. 《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即使在晴朗的日子,他也穿着雨鞋、带着雨伞,甚至他的手表和削铅笔的小刀都被装在套子里。” C.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关林冲冒雪赶路的描写:“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D. 《祝福》中描写祥林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睛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 4. 材料一中提及“细节要追求更高的真实”,材料二所举《孔乙己》的开篇,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 5. 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材料,给出你的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响的炮仗 汪曾祺 孟家炮仗店的孟老板,孟和,走出巷口。唉,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大同。 一出他家的门,向北,一爿油烛店。砖头路。左边一堵人家的院墙,墙上两条南瓜藤,南瓜藤早枯透了。右边一堵墙,突出了肚子,这是一个老厕所。孟老板进出过这里无数次。砖头路。一个破洋瓷脸盆半埋在垃圾堆中。一个小旅馆,黑洞洞的,黑洞洞的梁上还挂一个旧灯笼,灯笼上画了几个蝙蝠,五福迎门。路上到处是草屑,有人挑过草。两行水滴,有人挑过水。一个布招,孟老板多年习惯地从那个布招下低头而过。再过去,一个小小理发店,墙壁上是公安局冬防布告:“照得年关岁暮,宵小匪盗堪猖,……”白纸黑字,字是筋骨饱满的颜体,旁边还贴了个城隍大会建会疏启,黄表纸。凡多招贴处皆为巷口,这里正是个人来人往的巷口。 孟老板看了一眼“照得……”,一跳便至“中华民国”了。他搔搔头,似乎想弄清楚现在究竟是民国几年。巷口一亮。亮出那面老蓝布招子,上了年纪的蓝布招上三个大白字:古月楼。太阳落在古月楼楼板上。一片阳光之中,尘埃野鸟浮动。 孟老板从前是这里的老主顾,几乎每天必到。来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见面,拱拱手,由天气时事谈下去。谈谈生意上事情,地方上事情。如何承办冬防,开济贫粥厂;河工,水龙,施药,摆渡船,通阴沟,挑公厕里的粪,无所不谈。照例凡有须孟老板出力处他没有不站出来的,有须出钱处,也从不肯后人。 孟老板走到巷口,停了一停。他本应现在即坐到古月楼上等起来,但是他拐弯了。 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可都不同。他要跟一个人接头关于嫁他女儿的事去。 孟老板拐了弯,便看见自己家的那个炮仗店。孟老板从他的炮仗店门前而过。关着门。像是静静的,过年似的。这是孟老板要嫁女儿的缘故。
展开余下试题从前,从前孟家炮仗店门前总拥着一堆孩子,男孩子,女孩子,歪着脖子,吮着指头。看两个老师傅做炮仗。一到快吃午饭时候,这一带的人必听到“砰——訇!”照例十来声。都知道孟家试炮仗。试炮仗有一定的地方,一片荒地,广阔无边,从巷口不拐弯,一直向北就是了。你每天可以看到孟老板在一棵柳树旁边,有时带着他的孩子。把炮仗一个一个试放。这是这个小城市每天的招呼。保安队天一亮就练号,承天寺到晚上必撞钟,中午孟家放炮仗。这几种声音,在春天,在冬天,在远处近处,在风中雨中,继续存在,消失,而共同保留在一切人的印象中,记忆中。 全城不止三家炮仗店,而孟家三代以来比任何一家的炮仗都响。四乡八镇,甚至邻近县城,娶媳妇,嫁女儿,讲究人家,都讲究用孟家炮仗,好像才算是放炮仗。香期,庙会,盂兰焰口,地藏王生日,清明,冬至,过年,孟家架上没有“连日货”。老师傅一个下半年总要打夜作,一面喝酒,一面工作到天明。还有著名的孟家烟火,全城没得第二家。 五百里方圆,凡有死丧庆吊红白喜事,用烟火必找孟家。孟老板手上一个汉玉扳指。孟老板旱烟袋上一个玻璃翠葫芦嘴子。孟老板每天在这个巷子里走好多回。从家里到店里,从店里到家里。“孟老板”这个称呼跟孟老板本人是一个。天下有若干姓孟的老板,然而天下只有这么一个孟老板。孟老板差不多每天要到古月楼坐坐。喝喝茶,吃吃点心,跟几个熟人见见面,谈谈。古月楼中有他一个长定座儿。 但是孟老板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都不同。孟家炮仗店的门关上了。孟老板要把女儿嫁出去。 北伐成功,破除了迷信,神像推倒,庙产充公,和尚尼姑还俗,鞭炮业自然大受影响。地方连年水旱兵灾,百姓越来越苦,有兴致放鞭炮的究竟少了,烟火更是谈不上。二十年河堤决口,生意更淡。接着是硝磺缺售,成本高,货源少,一年卖不出几挂千子红。后来,保安队贴出大布告,不许民间燃放炮竹,风声鹤唳,容易引起误会云云! 渐渐的,孟老板简直不容易在古月楼茶客中见到了。 店开不下去,家里耗了个空,背得一身的债。 这一带的人多久已不听见试炮声音。孟老板还在这条巷子里走出走进。所欠的债务多半是一个姓宋的做的中保。姓宋的专是一个说是打合,牵线接头,陪人家借字,吃白食,拿干钱角色! 今天,现在孟老板就是要碰这个姓宋的去,谈谈嫁女儿的事情。早先约好,在古月楼见面,再谈一趟,就定聘了。 古月楼呀,孟老板像是从来没有上这个地方去过,完全是个陌生。孟老板出了巷口而拐弯了。他要上哪里去呢?是的,上哪儿去呢?他好像是在转了一会儿,也不问一问他自己。他只是信步而行,过了东街。数十年如一日,铺在这里的东街。烧饼店的烧饼,石灰店里的石灰,染坊师傅的蓝指甲,测字先生的缺嘴紫砂茶壶,……每一块砖头在左边一块的右边,右边一块的左边,孟老板从这里过去。这些东西要全撤去,孟老板仍是一个孟老板,他现在也没有一句话要向世人说。约莫两个多钟头之后,孟老板下了楼来。脸上蜡渣黄,他身边是那个姓宋的,两人走到屋檐口,站了一站。姓宋的帽子取下来,搔了搔头,想说甚么,想想,又不说了。仍旧把帽子戴上。“回见。”“回见。” 这时甚么地方突地来了一声,“孟老板!”孟老板遽然问“甚么事?”这才看出是挑水的老王。这人愣头愣脑。一对水桶摆呀摆的,扁担上挂了一条牛鞭子,一绺青蒜。自然是“没有事”。眼看着这人愣着眼睛过去后,自言自语,“没有事,没有事,有甚么事呢?”这教孟老板想起回家了。唉,老孟,老孟,你真狠心,实在是把女儿卖了。 孟老板把女儿嫁给保安队一个班长。 姓宋的做媒,明天过门。 孟老板女儿的出门是坐洋车去的。 女儿一走,孟老板即出门去,一直向北。这两天他找到一点废材料,一个人,做了三个特大双响,问他干甚么,他一声不说。现在他带了这三个大炮仗出去,一直走到荒地。 荒地辽阔无边,一棵秃树,衰草斜阳,北风哀动。孟老板把三个双响一个一个点上,随即拼命把炮仗向天上扔。真是一个最响的炮仗。多少日子以来没有过的新鲜声音。这一带人全都听到了。没有一个人知道是怎么回事。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同样是古月楼,孟老板从前是“几乎每天必到”,喝茶吃点心,热心生意与地方事务,如今却“完全是个陌生”,对比展现人物前后境遇反差巨大。 B. 巷口的厕所是“老”的,半埋的洋瓷脸盆是“破”的,旅馆悬挂的灯笼是“旧”的,既实写巷子环境的破败荒凉,又烘托人物怏怏不乐压抑的心理。 C. 文中经营有道、乐善好施的孟老板店铺关门、无奈嫁女,“吃白食”“拿干钱”的“姓宋的”却颇有市场,可见乱世之中,正常的社会秩序已被打乱。 D. 挑水老王的一声招呼,让孟老板从“甚么事”的紧张到“没有事,没有事……”的自我宽慰,充分表现了其担心嫁女一事横生枝节而心有忧惧。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路上到处是草屑,有人挑过草。两行水滴,有人挑过水。”这两句话先写孟老板所见,再解说草与水滴的由来,这段环境描写都是从孟老板的视角展开的。 B. “所欠的债务多半是一个姓宋的做的中保。”这一句巧妙地借前文的情节将人物引出,又用人物引出下面的情节,语言简洁有味,叙事行文十分紧凑。 C. 荒地在文中两次出现,而且两次都是“辽阔无边”,作者用同样的形容词来形容描绘,营造了相同的苍凉萧瑟的氛围,这是一种巧妙的重复与呼应。 D. “这一趟走出巷口跟哪一趟可都不同”在文中重复了三次,三次之间插叙交代了巷口环境及孟老板前后做生意的情况,重复的语句有分隔过渡的作用。 8. 小说结尾写孟老板把三个双响点上并向天扔,“真是一个最响的炮仗”,为何说这次是最响的? 9. 小说家常会使用“延迟” 情节构思技巧,通过给事件、人物心理设置障碍故意延缓情节的发展进程,拖延读者到达故事结尾的时间。这篇小说是如何使用延迟技巧的?有何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①藉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展开余下试题(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①呴:通“吼”。②涓人:养兽官。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诚博选A国中之贤者B而朝其门下C天下闻王朝D其贤臣E天下F之士必趋G于燕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趁机,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因之以饥馑”的“因”含义不同。 B. 朝,使……朝见,与《过秦论》中“序八州而朝同列”的“朝”含义相同。 C. 见,表被动,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见”用法相同。 D. 宗庙,指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宗的庙宇。立庙仪制不同,一般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昭王即位之初,知道燕国国力弱小,难以轻易报仇雪耻,因此主动请教郭隗,询问复仇的计策。 B. 郭隗告诉燕王,如果能够卑躬屈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 C. 郭隗讲述小侍臣为国君高价买马首的故事,意在阐明求取贤臣需要拿出实际行动,继而表达了自己欲辅佐燕昭王的想法。 D. 燕国联合多个国家打败齐国后,依然不停用兵,独自进攻齐国,一直追击到北方,使齐国仅剩两座城池 13.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 14. 燕昭王最终能够“兴燕破齐”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① 辛弃疾 九畹②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 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③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 【注】①雨岩:地名,在江西永丰县西博山中。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石龙”指此。②畹:古代称30亩为一畹。③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作上阕,作者化用岳飞词作“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表现知音难觅的落寞处境。 B. 词作下阕,作者感叹年华老去,用汀州水涨、芳草难觅的景象,隐喻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 C. 词作末尾,作者试图唤醒屈原亡魂与之共舞,并在与屈原 同舞中消解了自己内心的哀愁。 D. 词作上阕主要描写词人的处境,下阕对上阕表达的情感进一步深化,全篇情调幽婉沉郁。 16. 有学者评此词“深得屈原《离骚》精髓”,请结合词作,从手法、意象、情感的角度对此作简要评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过秦论》描写秦始皇得到天下后,派遣将领、大臣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2)欧阳修《伶官传序》中,“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两句,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防微杜渐,力戒骄奢,励精图治 (3)屈原《离骚》中运用比喻手法,写时间过得飞快,担心自己来不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所以为五岳之尊, ① 。东方是太阳所出,春天所由,自然是万物所生,功同造物。在中国哲学里泰山占了如此的优势,难怪历代帝王都要东巡来此,祭祀天地,所以泰山也成了政权继承的阳刚图腾。政教相辅,儒家和道家的宗教景观相互辉映,从山下的泰安城一路攀登到山顶。 峨峨岱宗,中华历史、宗教、文化的一大载体,不愧为人文气象最恢弘的名山。而载体的本身,众山罗拜,群峰簇拥,阴阳一割,神秀独钟,更为人文的价值提供了宏观壮丽的场景。就像一座纪念堂,鬼斧神工,本身已经是美的一大存在, ② 。泰山正是如此:几千万年以前,伊神之力,把燕山一推,又把喜马拉雅山一挤,就捏出了皱成了这么一大堆的岱宗,至今历齐鲁四百里方圆,青犹未了。几千年前,伊人之功,把泰山之石切割成形,有的立坊,有的盖庙,有的铺路,有的造桥,更幸运的一些就刻成了历代的碑文,或篆或隶,或行或草,人怕忘记的,都交给顽石去深刻保存,风霜去恣意摧毁。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 “泰山正是如此:几千万年以前,伊神之力,把燕山一推,又把喜马拉雅山一挤,就捏出了皱成了这么一大堆的岱宗,至今历齐鲁四百里方圆,青犹未了”,这句话在表达上有哪些鲜明特色?请简要分析。 20. 下列选项中,与“人怕忘记的,都交给顽石去深刻保存,风霜去恣意摧毁”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B. 历史是面镜子,照见荣耀也映出耻辱。 C. 把誓言刻进青铜的沉默,任海浪用咸涩反复冲刷。 D.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面对人工智能,艺术家似乎很难有护城河。青年科幻作家慕明在小说集《宛转环》的《自序:从猿到神》里想象到,60年后,曾经坚固的“写作”观念早已崩塌,“当风格转移的算法成功实现中文自然语言应用,无论是博尔赫斯还是汪曾祺,曾被看作写作者指纹的语言风格被抽象、编码”,可以运用到任何原始文本之中。因此,无论是 A ,还是词句段落,人工智能都能用自己的方式阅读、思考和创作。到那时,“写什么”“如何写”的方法论问题已经解决,而难住人工智能的将是“为什么写作”这个哲学命题。 就现实而言,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正在对写作领域进行“包抄”。2017年,微软小冰出版了现代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至今人工智能已能写出较为优秀的诗歌和散文作品。而在网络文学创作中,不少作家都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来整合、收集资料,并让其拥有撰写情节大纲、激发叙事灵感等功能。更不用说在更宽泛的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对各类制式写作的驾驭已经 B 。对此,文艺创作者们的态度是复杂微妙的:重复性工作日渐被人工智能取代,但它永远也不可能取代人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熟知并非真知”,这是黑格尔在《小逻辑》中的一句名言。告诉我们“熟知”和“真知”是有区别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